异构网络互联互通——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网络升级实施方案

异构网络互联互通——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网络升级实施方案

一、异构网络的互联——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网络升级实施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湖北省人民政府[1](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鄂政发[2021]17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4日湖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现状与形势第一节发展现状第二节发展形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总体架构第四节发展目标第三章打造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

刘原麟[2](2021)在《DY燃气公司智慧燃气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

吴蓓[3](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杭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徐晨旭[4](2021)在《基于赫尔南·阿隆索极度建筑理论的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栾庆玲[5](2021)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融合服务框架研究》文中指出

吴雅威[6](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赵友华[7](2021)在《技术行政的价值及其实现逻辑》文中研究说明

郭轶舟[8](2020)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新动能,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互联网产业自身还存在着结构失衡、产业布局不完整、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中美贸易战更突显出我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引发国人担忧。因此如何维护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但迄今为止,尚未有文献对互联网产业安全进行探讨。为此本文基于产业安全理论,提出互联网产业安全的概念,尝试建立互联网产业安全理论,考察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产业安全状态,通过实证分析,探明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以期在理论上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按照发现问题-理论准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聚焦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存在哪些产业安全问题”、“当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处于何种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是什么”三个具体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与论证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中国互联网产业目前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存在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趋势、市场绩效整体下降趋势、管理主体分散、资源供给不足、均衡产业布局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等安全问题;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缺乏配套区域专业化水平低、区域产业同构化和市场换技术政策失效等安全问题;在产业控制力方面存在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依赖外国资本、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转移和利用外资政策偏差等安全问题;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免费定价方式影响产品策略趋向恶意、模仿抄袭促生不公平竞争行为等安全问题。(2)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状态目前处于基本安全,并且在2007-2017年间其安全度呈小幅上升态势,主因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所致,但由于受到网络安全环境日趋严重、外资对技术控制导致产业控制力下降、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削弱竞争力三方面的安全威胁,因此我国互联网产业安全总体形势依然严峻。(3)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特征、产业要素和国内企业竞争力。其中自主创新能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竞争力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产业特征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要素环境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4)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完善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坚持数字化战略扩大基础建设来改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建立完善互联网产业创新体系、提高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来提升互联网产业竞争力;通过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和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来强化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建立互联网产业安全分析的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互联网安全也是产业安全重要内容的论述,认为国际垄断资本通过占据网络中心节点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主导全球各产业链延伸是引发互联网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对产业安全理论做出了有益尝试和拓展。第二,从互联网产业安全内涵实质、互联网产业特征和互联网产业要素环境的变化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受到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特征、产业要素和国内企业竞争力五大因素影响,通过实证发现自主创新能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竞争力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产业特征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有正向影响,要素环境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有正向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这为政府、监管机构及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三,建立以产业发展环境评价、产业竞争力评价、产业控制力评价和网络安全环境评价为主的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实证分析了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状态,得出我国互联网产业整体安全程度处于基本安全状态的结论,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熊晓琴[9](2020)在《专利视域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及产品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是指装备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等器件,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端等)的智能信息交流和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的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和综合解决方案,是国际公认的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和研究焦点。随着技术、法规以及相关配套逐步成熟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将进入产品导入和市场化阶段。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传统汽车强国相比,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相对成熟、基础支撑技术具有局部优势,但是仍然存在核心技术短缺、技术结构和方向不清晰、技术应用效益不明确等问题,需要进行技术分析及其应用评价。本文以智能网联汽车为研究对象,基于全球专利大数据、产业数据、商业应用数据等数据资源,围绕智能网联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与应用问题,探讨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基础前沿、热点主题和演进路径,并结合重点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评价不同产品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力求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特征和产品应用情况,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针对专利视域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基于专利大数据绘制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专利地图,并以此为基础,运用新一代信息可视化手段,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前沿与热点、关键技术演进路径及演化规律。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全球专利数据,聚焦车辆技术、信息交互技术等领域,运用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绘制智能网联汽车专利态势、竞争态势及关键技术专利地图,从时间和空间等不同维度分析技术分布特征,得到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竞争态势、企业创新实力及关键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结论;基于绘制的关键技术专利地图,综合采用共现分析、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等方法,运用Cite Space等知识图谱工具,识别不同时期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主题及成熟潜力专利技术,探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领域前沿与热点变化,并通过与专利网络主体间的联系展示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的演进路径与演化规律。面向关键技术分析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专利布局,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包络法,对通用、比亚迪等8家企业具有代表性的车型进行技术性、经济性研究。从专利角度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环境感知技术、决策控制技术、V2X通信技术、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等关键技术构成,明确不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关键技术的专利布局重点;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评价体系,选择不同企业的代表车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发掘评价结果内涵,结合专利技术提出对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技术发展的有益建议;通过智能网联汽车的经济角度阐述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经济评价模型,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经济评价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不同企业的代表车型进行评价,从企业评价结果和专利技术揭示决定其经济性能的主要因素。基于关键技术重点专利推演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结合技术发展路线探讨不同智能级别车辆在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通过对丰田和广汽关键技术领域历年重点专利的分析,明确其技术发展路线,并划分车辆的不同技术等级。面向企业关键技术及其专利进行目标选取和边界划定,以广汽丰田i A5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从原材料获取、制造装配、运行使用到报废回收四个阶段的资源耗竭和环境影响的数学评价模型,确定各阶段涉及材料、工艺、能耗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Ga Bi模型,计算得到矿产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排放结果清单,采用CML2001评价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价;结合丰田和广汽的各技术等级重点专利和技术发展路线,评估预测不同智能级别车辆采用智能设备及关键技术等应用方面的不同,对L1-L5不同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资源消耗、能源耗竭、环境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出车辆技术智能化、网联化程度对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本文研究成果包括从专利视域所揭示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特征和演进规律,以及结合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量化计算的产品技术经济性和节能减排绩效评价结果,提供了以专利分析辅助产业关键技术发展布局及应用的研究路径与方法,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规划、政策制定和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吴巍[10](2020)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发展综述》文中提出随着信息通信和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网络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全球信息化发展领域已全面拓展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科研的所有空间,包括陆地、海洋、天空和太空。对于我国而言,加快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通过天地网络配合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的目标,是信息网络发展的重点。给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组成、网络形态与主要特点,研究归纳国内外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分析给出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希望为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研制和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异构网络的互联——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网络升级实施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构网络的互联——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网络升级实施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1.2.4 评述与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智库
        2.1.2 智慧服务
        2.1.3 智慧数据服务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数据管理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2.3 用户场景理论
        2.2.4 灰色系统理论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3.1.3 结果分析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4.2.1 图情机构主体
        4.2.2 智慧数据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4.3.1 数据多源性
        4.3.2 技术智能性
        4.3.3 服务场景化
    4.4 案例分析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5.2.2 智库需求感知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5.2.4 智能化推荐
        5.2.5 案例分析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3.1 智库活动层
        5.3.2 嵌入层
        5.3.3 融合层
        5.3.4 服务层
        5.3.5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6.1.1 智库特征识别
        6.1.2 智库需求确定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6.3 多源数据融合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6.6.1 场景化服务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7.5.3 评价指标优化
        7.5.4 评价指标赋权
    7.6 实证研究
        7.6.1 研究方法
        7.6.2 数据分析
        7.6.3 结果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产业已是发展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生力军
        1.1.2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凸显
        1.1.3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滞后于互联网产业发展实践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保护论
        2.1.2 产业控制论
        2.1.3 产业国际竞争论
        2.1.4 产业安全理论
    2.2 产业安全的分类与评价体系
        2.2.1 产业安全的分类
        2.2.2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3 互联网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2.3.1 网络经济和网络产业
        2.3.2 互联网产业
        2.3.3 互联网安全和互联网产业安全
    2.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互联网产业安全理论
    3.1 互联网产业相关概念
        3.1.1 互联网产业概念界定
        3.1.2 互联网产业经济特征
    3.2 对产业安全的再思考
        3.2.1 产业安全观的形成及演变
        3.2.2 互联网安全观的形成
    3.3 互联网产业安全界定
        3.3.1 互联网产业安全概念提出
        3.3.2 互联网产业安全特点
        3.3.3 互联网产业安全类型
    3.4 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范式
        3.4.1 互联网产业安全形成的系统论分析
        3.4.2 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范式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4.1 产业发展环境现状
        4.1.1 垄断性市场结构影响可持续发展
        4.1.2 市场绩效总体呈下降趋势
        4.1.3 管理主体分散
        4.1.4 资源供给不足
        4.1.5 非均衡布局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
    4.2 产业竞争力现状
        4.2.1 缺乏配套区域专业化水平低
        4.2.2 区域产业同构化
        4.2.3 市场换技术政策失效
    4.3 产业控制力现状
        4.3.1 企业融资依赖外国资本
        4.3.2 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转移
        4.3.3 利用外资政策偏差
    4.4 网络安全现状
        4.4.1 免费定价方式影响产品策略趋向恶意
        4.4.2 模仿抄袭促生不公平竞争行为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5.1 产业安全影响因素一般性分析
        5.1.1 基于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5.1.2 基于产业经济学框架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5.2.1 对既有研究的再思考
        5.2.2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5.2.3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
    5.3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2 模型设定与数据
        5.3.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
    6.1 评价方法及步骤
        6.1.1 评价方法
        6.1.2 评价步骤
    6.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6.2.1 指标设计思路
        6.2.2 指标体系建立
    6.3 数据、权重及结果分析
        6.3.1 数据说明
        6.3.2 指标权重设置及计算方法
        6.3.3 计算结果
        6.3.4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互联网产业安全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7.1 维护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国外经验
        7.1.1 以技术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安全的美国经验
        7.1.2 强化网络安全促进产业安全的英国经验
        7.1.3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安全的德国经验
        7.1.4 增强产业控制力促进产业安全的日本经验
    7.2 对我国维护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启示
        7.2.1 建立保护互联网产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7.2.2 完善互联网监管机制强化网络安全
        7.2.3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
    7.3 本章小结
8 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8.1 改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
        8.1.1 优化管理体制
        8.1.2 完善支持互联网业发展的资本市场
        8.1.3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8.1.4 坚持数字化战略扩大基础建设
    8.2 提升互联网产业竞争力
        8.2.1 建立并完善互联网产业创新体系
        8.2.2 提高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8.2.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8.3 强化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8.3.1 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
        8.3.2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专利视域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及产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地图
        1.2.2 智能网联汽车知识图谱
        1.2.3 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周期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专利地图绘制
    2.1 专利地图绘制方法
    2.2 专利态势地图绘制
        2.2.1 专利趋势
        2.2.2 技术成熟度
        2.2.3 专利地域
        2.2.4 技术结构
    2.3 竞争态势地图绘制
        2.3.1 主要国家专利分布差异
        2.3.2 主要创新主体布局差异
        2.3.3 外企在中国的专利布局
    2.4 关键技术专利地图分析
        2.4.1 环境感知技术专利地图
        2.4.2 决策控制技术专利地图
        2.4.3 V2X通信技术专利地图
        2.4.4 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专利地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专利知识图谱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
    3.1 专利知识图谱基础理论
        3.1.1 知识图谱原理与方法
        3.1.2 专利数据处理原则与工具
    3.2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基础与前沿分析
        3.2.1 技术领域分析
        3.2.2 技术基础分析
        3.2.3 技术前沿分析
    3.3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热点分析
        3.3.1 关键技术热点的知识图谱
        3.3.2 环境感知与决策控制技术热点分析
        3.3.3 V2X与云平台大数据技术热点分析
    3.4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演化路径分析
        3.4.1 研究方法与参数设置
        3.4.2 关键词与技术主题演化状态分析
        3.4.3 技术主题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企业关键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技术经济评价
    4.1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
        4.1.1 环境感知技术
        4.1.2 决策控制技术
        4.1.3 V2X通信技术
        4.1.4 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
    4.2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技术评价
        4.2.1 评价维度
        4.2.2 评价模型
        4.2.3 评价结果
    4.3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经济评价
        4.3.1 评价原则
        4.3.2 车型及指标的选取
        4.3.3 评价模型
        4.3.4 评价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技术路线分析及产品节能减排评价
    5.1 基于重点专利的企业技术路线分析
        5.1.1 关键技术重点专利分析
        5.1.2 企业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5.1.3 基于重点专利技术的等级划分
    5.2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评价目标与边界
        5.2.1 评价对象选取
        5.2.2 面向关键技术的评价目标选取
        5.2.3 面向关键技术的评价边界划定
    5.3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评价模型构建
        5.3.1 原材料获取阶段
        5.3.2 零部件制造装配阶段
        5.3.3 运行使用阶段
        5.3.4 报废回收阶段
    5.4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评价结果分析
        5.4.1 不同智能级别车辆分类与特征化结果
        5.4.2 不同智能级别车辆归一化和量化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研究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10)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概述
    2.1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组成
    2.2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形态
        (1)天星地网
        (2)天基网络
        (3)天网地网
    2.3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特点
3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发展现状与趋势
    3.1 基于GEO星座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3.1.1 国际移动卫星(Inmarsat)系统
        3.1.2 美军的先进极高频(AEHF)卫星通信系统
    3.2 基于LEO星座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3.2.1“铱星”(Iridium)二代系统投入运营并提供宽带服务
        3.2.2“一网”(One Web)发射3批共74个卫星节点
        3.2.3“星链”(Starlink)进入大规模部署阶段,已发射11批总计653个卫星节点
        3.2.4 电信卫星(Tele Sat)公司星座拟于2022年开始部署
        3.2.5 亚马逊推出柯伊伯(Kuiper)星座计划
        3.2.6 我国规划的多个LEO星座系统发射试验卫星
        (1)“鸿雁”星座
        (2)“虹云”星座
        (3)“天象”星座
        (4)“银河Galaxy”星座
    3.3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1 通过星间链路实现天基网络的空间连通
        3.3.2 天基网络由单层星座向多层星座拓展
        3.3.3 天基网络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拓展
        3.3.4 星间链路以激光为主,星地链路以微波为主
        3.3.5 天基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发展
4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关键技术分析
    4.1 技术参考模型
        (1)信息传送层
        (2)网络服务层
        (3)应用系统层
        (4)安全防护
        (5)运维管理
    4.2 关键技术
        4.2.1 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技术
        4.2.2 星座设计与优化技术
        4.2.3 网络协议设计与优化技术
        4.2.4 网络资源虚拟化及按需组网技术
        4.2.5 网络可靠信息传输技术
        4.2.6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4.2.7 网络运维管理技术
        4.2.8 高并发差异化用户接入控制技术
        4.2.9 仿真验证及评估技术
5 结束语

四、异构网络的互联——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网络升级实施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1)
  • [2]DY燃气公司智慧燃气发展战略研究[D]. 刘原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互联网+”背景下杭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蓓. 西南大学, 2021
  • [4]基于赫尔南·阿隆索极度建筑理论的空间设计研究[D]. 徐晨旭.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5]“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融合服务框架研究[D]. 栾庆玲. 南昌大学, 2021
  • [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7]技术行政的价值及其实现逻辑[D]. 赵友华.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8]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郭轶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9]专利视域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及产品评价研究[D]. 熊晓琴. 湖南大学, 2020
  • [10]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发展综述[J]. 吴巍.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2020(01)

标签:;  ;  ;  ;  ;  

异构网络互联互通——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网络升级实施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