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癌药“紫杉醇”市场前景巨大

植物抗癌药“紫杉醇”市场前景巨大

一、市场前景巨大的植物抗癌药“紫杉醇”(论文文献综述)

朱平[1](2018)在《介孔纳米材料MCM-41搭载两种药物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MCM-41型介孔纳米材料分别对紫杉醇(PTX)、顺铂(CDDP)的载药、释药性能以及复合药物(PTX@MCM-41、CDDP@MCM-41)的抗肿瘤活性,以期制成复合纳米药物缓释制剂,来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及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为MCM-41搭载抗癌药物提供基础性实验依据。方法:以MCM-41型介孔纳米材料为载体,紫杉醇、顺铂为目标吸附药物,可见--紫外分光光度仪为检测手段,搭载量和包封率作为检测指标,考察时间、温度、搭载比例、超声对其载药性能的影响;药物经透析袋进入模拟体液进行体外释放,考察其释放速率;并通过MTT法、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MCM-41、紫杉醇、顺铂和复合药物(PTX@MCM-41、CDDP@MCM-41)对A549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PTX最佳的搭载条件为:搭载比例m(MCM-41):m(PTX)=1:4、温度45℃、时间5 h、超声,此时搭载率达30.12%。2、CDDP最佳的搭载条件为:搭载比例m(MCM-41):m(CDDP)=1:3、温度65℃、时间4 h、超声,此时搭载率达43.37%。3、体外模拟溶出实验表明:两单味药物在24 h后基本已全部渗出,复合药物PTX@MCM-41中的紫杉醇经模拟振荡24 h后其溶出率仅为62.39%、CDDP@MCM-41中的顺铂在24 h时后溶出率仅为35.26%,相比单味药物,复合药物的溶出率较低、缓释效果明显、作用更持久。4、MTT细胞毒性实验表明:MCM-41质量浓度在100μg/mL下,A549细胞存活率仍大于86%,复合药物PTX@MCM-41、CDDP@MCM-41分别在60μg/mL作用72 h后,A549细胞的活力仅为23.2%和23.6%左右,在同等质量浓度和相同时间下,复合药物比单味药物显示出更强的抗肿瘤活性。5、Hoechst 33342细胞凋亡实验表明:复合药物PTX@MCM-41、CDDP@MCM-41在同等质量浓度和相同时间下较单味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更强,细胞凋亡更加明显。结论:MCM-41型介孔纳米材料毒性低、生物安全性好,是做药物载体的良好材料;MCM-41搭载抗肿瘤药物受多种条件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复合药物(PTX@MCM-41、CDDP@MCM-41)释放缓慢、作用时间长、缓释效果明显;复合药物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展现出更高的抗癌活性与更强的抗肿瘤能力;因此,介孔纳米材料MCM-41搭载抗癌药物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较高地潜在应用前景。

王红晓,闵军霞[2](2015)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成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严重威胁健康的肿瘤,人类从未间断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纵观历史,从非选择性的化疗药物,到特异性阻断驱动致癌基因的靶向药物,直到今天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肿瘤治疗,抗癌药物迅猛发展,成为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由于大多数抗癌药物存在难以克服的短期耐药及毒副作用等问题,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近年,筛选植物来源的天然提取物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癌作用,倍受关注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包括临床广泛应用的紫杉醇、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及喜树碱等。总结植物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方法、潜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为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物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

徐铮奎[3](2013)在《全球紫杉醇市场格局改写》文中认为一份最新调研报告披露,紫杉醇这一排名全球销量第一的植物抗癌药从1992年上市至今,累计销售额已超过200亿美元。2011年,紫杉醇全球销售额已达45亿美元,2012年估计为49亿~50亿美元。 紫杉醇上市之初,美国FDA批准其临床用途仅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与晚期卵巢癌。此?

周佳,程新,李昆太[4](2012)在《现代发酵技术在紫杉醇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文中提出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Taxo1)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广谱、疗效确切的二萜类抗癌药物,广泛用于卵巢癌、乳腺癌等的治疗。对紫杉醇的药用价值及其生产技术概况进行综述,就利用现代发酵技术解决紫杉醇药源稀缺问题的前景进行详细探讨。

周佳,程新,李昆太[5](2011)在《应用现代发酵技术生产植物源珍稀药物的产业化前景——以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Taxo1)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广谱、疗效确切的二萜类抗癌药物,广泛用于卵巢癌、乳腺癌等的治疗。本文对紫杉醇的药用价值及其生产技术概况进行了综述,尤其就利用现代发酵技术解决紫杉醇药源稀缺问题的前景进行了详细探讨。

王军飞[6](2011)在《新一代抗多药耐药紫杉烷类衍生物和黄芩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近几十年来,人们相继发现了许多高细胞毒类化疗药物在临床上作为一线用药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然而,长期的化疗给药导致的多药耐药限制了对癌症病人的成功治疗。多药耐药主要归因于P-糖蛋白(P-gp)在肿瘤细胞中过表达,P-gp外排泵能够显着降低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例如明星分子紫杉醇(泰素)和多西紫杉醇(多西他赛)尽管具有广谱显着的抗肿瘤作用,然而对P-糖蛋白(P-gp)过表达的多药耐药肿瘤几乎没有抑制活性,主要归因于其均为P-gp良好的底物。因此,紫杉醇的研发趋势转向于:发展具有更好的药理学性质并提高对各种肿瘤的治疗指数,尤其是针对多药耐药肿瘤的新一代紫杉烷类抗肿瘤药。传统中药被认为是抗肿瘤药物新的来源,它们可以作为临床化疗的辅助用药来增强化疗效果并降低化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黄芩素是一种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它在中国和其它历史悠久的国家被广泛用来治疗各种疾病。虽然黄芩素抗肿瘤活性比其它的高细胞毒类化疗药相比要低,然而它是一种很好的P-gp的抑制剂,且对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极低。因此,大量的研究转向于开发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活性的黄芩素衍生物。一、大规模高效地制备合成原料药LarotaxelLarotaxel (XRP9881)是一种骨架结构新颖的紫杉烷类衍生物,临床前研究其对紫杉烷耐药的乳腺癌肿瘤具有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目前已结束Ⅲ期临床研究。除此之外,由于Larotaxel可以降低与P-糖蛋白的结合,因而其可以顺利的穿越血脑屏障(BBB)。本论文以去乙酰巴卡亭Ⅲ和其它廉价易得的试剂为起始原料制备合成Larotaxel,发展了一条高效实用的制备工艺应用于其大规模的制备。我们将外消旋的β-内酰胺侧链合成工艺进行优化改进并应用于大规模制备合成Larotaxel的C-13位侧链,并发现外消旋β-内酰胺侧链C-3位的硅醚保护基对其与母核对接反应的非对映选择性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叔丁基二甲基硅基(TBS)保护基比三异丙基硅基(TIPS)及叔丁基二苯基硅基(TBDPS)具有更好的立体选择性。该合成工艺共包含了11步反应,其中8步反应无需进一步纯化,大大缩短了投料周期。中试放大试验表明该制备工艺成本较低,收率较高且操作易控等特点。二、抗多药耐药肿瘤的新一代紫杉烷类似物的设计及合成研究本论文以拉洛他赛(Larotaxel, XRP9881)为先导化合物,对其C2,C10及C3′位点进行系统的结构修饰,共设计合成了23个新一代紫杉烷类似物,并测试了对人口腔鳞癌肿瘤细胞株KB,人乳腺癌肿瘤细胞株MCF-7以及其相关的P-糖蛋白过表达的多药耐药肿瘤细胞株KB/VCR、MCF-7/ADR的抑制活性,且对其初步的构效关系研究进行了总结。研究结果发现合成的许多紫杉烷类似物与Larotaxel(XRP9881)和Cabazitaxel (XRP6258)相比均有相对较低的耐药因子。本论文也设计合成了多个氟取代紫杉烷类似物,其中二氟取代类似物对多药耐药肿瘤细胞具有更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LTX-104、LTX-106、LTX-118对两株多药耐药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显着强于Larotaxel及Cabazitaxel,尤其是针对MCF-7/ADR的抑制活性与紫杉醇相比提高了约4个数量级,比多西他赛提高了约2个数量级。三、基于黄芩素A环修饰的抗肿瘤衍生物的设计及合成研究本文共设计合成了系列基于黄芩素A环修饰的衍生物,并测试了其对KB、KB/VCR、MCF-7及MCF-7/ADR四株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对黄芩素5-OH进行结构修饰对其细胞毒活性影响不大;对6-OH进行适当的酰基化可同时增强对两株敏感和两株多药耐药细胞株的抑制活性,若同时对7-OH进行结构修饰对其抑制影响较大,然而对6-OH进行烷基化修饰大多会导致活性的显着降低或丧失。对7-OH进行合适的烷基化取代修饰可增强其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HQS-5、HQS-17、HQS-24对所选的四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强于黄芩素,尤其是对两株耐药株KB/VCR及MCF-7/ADR具有比黄芩素更强的抑制活性。另外,该活性化合物对敏感和耐药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无差异,因而它们不是P-糖蛋白的作用底物。通过对黄芩素A环进行的初步的构效关系研究,有助于我们设计活性更好的黄芩素活性分子作为临床化疗的辅助用药。

李政楠[7](2011)在《C3′-N位酰胺类紫杉醇衍生物的合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癌症在世界范围内呈高发态势。然而目前尚未找到预防癌症的有效途径,因此对抗癌症只能早发现早治疗。在众多癌症治疗药物中,紫杉醇以其独特的治疗机理和显着的疗效被广泛的接受与认同,但是其毒副作用和高昂的价格制约了它广泛的临床应用。本论文以红豆杉枝叶中含量高、价格低的10-DABⅢ母核为初始原料,根据紫杉醇衍生物构效关系为指导,大胆设计并尝试了两条以红豆杉枝叶中含量丰富的10-DABⅢ母核为初始原料,以期获得高效低毒、低成本的紫杉醇衍生物的路线,为紫杉醇类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基础。路线一首先在人工合成的苯基异丝氨酸侧链上以有机羧酸对C3’-N位进行结构修饰,再将侧链进行氨基保护后与母核对接,最后脱除氨基保护得到最终产物。路线二则首先将氨基保护后的苯基异丝氨酸侧链与10-DABⅢ母核对接,再脱除侧链氨基保护后用有机羧酸对C3’-N位进行酰胺化结构修饰,得到C3’-N位修饰的紫杉醇衍生物。经实验得到以下结论:(1)路线一:由于人工合成的有机羧酸转化率低、难以纯化,或空间结构庞大,难以与C3’-NH2进行缩合,导致苯基异丝氨酸侧链修饰产物产率极低,基于成本因素考虑放弃此条路线。但是在修饰苯基异丝氨酸侧链的过程中合成了两种修饰基团前体:三取代β-二酮酯和六取代环辛烷。具体实验结果如下:①确立了以AlCl3为催化剂,取代苯甲醛,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的Kneovenagel反应实验条件,成功的合成了12个紫杉醇修饰基团前体——三取代β-二酮酯,实验条件为以二氯甲烷为溶剂,AICl3 (20mmol%)为催化剂,室温条件下反应2~3h,目标产物收率均在60%以上,结构经过1HNMR,13CNMR及MS确证。②确立了以NaOH固体为催化剂,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通过双Michael加成反应,一步反应得到六取代环辛烷产物的方法,反应条件为以无水乙醇为溶剂,NaOH (200 mmol%)固体为催化剂的条件下50℃回流2 h,收率85%,结构经MS,1HNMR确证。(2)路线二:以母核10-DABⅢ和侧链(4S,5R)-3-(tert-butoxycarbonyl)-2,2-dimethyl-4-phenyloxazolidine-5-carboxylic acid为起始原料,将10-DABⅢ的7-OH,10-OH保护后与氨基保护后的侧链酯化缩合,在脱除侧链氨基保护后用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芳香性有机酸和含氮杂环有机酸等几种有机羧酸通过酰胺化法对C3’-N位进行结构修饰,成功合成得到8个C3’-N位酰胺类紫杉醇衍生物,终产物结构通过1HNMR等手段进行了结构确证,收率为30%~77%。并对其中关键步骤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具体实验条件如下:①7,10-di-Troc-DABⅢ的合成:反应溶剂无水吡啶,氮气保护下室温反应1h。酰氯与溶剂的体积比为200:1500,M(三氯乙氧酰氯):M(10-DABⅢ)=4:1。在此条件下,目标产物柱层析后收率达85%。②7,10-di-Troc-DABⅢ与侧链的缩合:以甲苯为反应溶剂,DIC为脱水剂,室温反应,TLC监测反应至终点,M (DIC):M (7,10-di-Troc-DAB III):M(侧链)=1.7:1:1.1,在此条件下目标产物收率达90%。③氨基保护基的脱除:以二氯甲烷为溶剂,三氟乙酸为催化剂,-12~8℃条件下反应4h,V(二氯甲烷):V(三氟乙酸)=1:1,在此条件下目标产物收率达95%。④3’-N位酰胺类紫杉醇衍生物的合成:以二氯甲烷为溶剂,DIC为脱水剂,DMAP为催化剂,室温反应2h, M (-COOH):M (-NH2)=3:1,产物收率为30%~77%。(3)本文共设计合成了21个化合物,其中13个为衍生物中间体(其中11个为新化合物),8个为紫杉醇衍生物。

张新建[8](2011)在《紫杉醇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杉醇是一种从红豆杉树中发现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二萜类化合物,目前已广泛的在临床上应用于卵巢癌、宫颈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且疗效明显。紫杉醇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红豆杉栽培法、化学合成法、细胞培养法、微生物发酵法等。药源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紫杉醇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瓶颈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紫杉醇高产菌株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着提高紫杉醇产量,然而目前有关产紫杉醇微生物的遗传背景尚不清楚,对于微生物合成紫杉醇的代谢途径及相关酶的研究也未见报导,因此对于微生物合成紫杉醇的代谢途径及相关酶的研究及阐明十分必要。本试验研究以从东北红豆杉中分离的产紫杉醇内生真菌选育获得的工程菌株HDF-68为出发菌株,根据GenBank中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菌株HDF-68生物合成紫杉醇的相关酶基因。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克隆得到了 GGPP合成酶、紫杉二烯5α-羟化酶、紫杉二烯5α-醇-乙酰基转运酶以及紫杉烷10β-羟化酶4种相关酶基因的cDNA全长;同时,通过Blast分析表明,得到的4种酶基因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经提交的相对应基因同源性达到99%-100%。将获得的酶基因片段双酶切后连接到具有相同双酶切位点的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E.coli BL21(DE3)进行原核表达验证;用0.05mmol/LIPPTG诱导重组子进行表达培养,试验中研究了各自最佳诱导时间。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表明,克隆得到的酶基因片段中,GGPP合成酶基因、紫杉二烯5α-羟化酶基因以及紫杉二烯5α-醇-乙酰基转运酶基因均在E.coli BL21(ED3)中实现了高效表达。试验中同时对重组菌株蛋白表达形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GPP合成酶基因、紫杉二烯5α-羟化酶基因表达出了可溶性蛋白;另外,本试验对表达蛋白的基本性质及结构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预测,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试验还将克隆得到的3条基因全长连接到pBI121-43双元表达载体上,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3种基因转化入原始出发菌株HDF-68中,在特殊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初步筛选阳性转化子,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验证。将阳性转化子转入S-7发酵培养基中培养12d,对发酵液中紫杉醇进行回收纯化,利用TLC及HPLC法对紫杉醇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本试验研究为进一步分离微生物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以及构建产量大幅提高的紫杉醇基因工程菌株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阐明微生物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璐[9](2011)在《南方红豆杉产紫杉烷类化合物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遗传转化研究》文中提出紫杉醇是一种二萜类的生物碱,最初从太平洋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Nutt.)的树皮中分离到,研究发现紫杉醇对包括卵巢癌在内的多种癌症具有良好疗效。由于紫杉醇在树皮中含量很低并且提取过程繁琐,因而价格昂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紫杉醇的应用。随着紫杉醇的需求日益增长,紫杉醇的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这促使人们尝试各种途径扩大紫杉醇的来源。自从1993年Stierle首次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紫杉醇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以来,越来越多的产紫杉醇内生真菌被分离出来,这为人们通过微生物发酵大规模工业生产紫杉醇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从安徽石台县仙寓山一株百年野生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树皮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紫杉醇重要前体物质巴卡亭Ⅲ的内生真菌。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该真菌鉴定为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并命名为TL9。通过单因素和4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确定了该真菌的最佳碳源和氮源,进而优化真菌的发酵培养基。以分离得到的真菌为材料,根据南方红豆杉紫杉醇合成途径关键酶10-去乙酰巴卡亭Ⅲ-10p-乙酰转移酶(DBAT)的基因dbat的序列(AY365031.2)设计引物,同源克隆得到一段长为706bp的片断,经BLAST序列比对确认为真菌dbat基因的核心片断,然后通过反向PCR技术,扩增得到一段长为753bp的片断,经过序列分析后与核心片断进行拼接,得到一段长为1281bp的片断。序列比对显示该片段与红豆杉植物dbat基因相似度达到97%,因此确认为真菌dbat基因的核心片断。以真菌TL9为材料,测定真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处于对数生长期中期(约4天左右)为制备原生质体的最佳时间。通过选择合适的酶,调整酶的作用温度和作用时间,优化原生质体的制备流程。以潮霉素B为筛选剂,确定潮霉素B浓度150ug/L适合作为真菌TL9遗传转化的筛选压浓度。以pCAMBIA1304和真菌表达载体pAN7-1为材料,构建了以潮霉素抗性基因为筛选标记适合用于根癌农杆菌转化的双元载体,并转化根癌农杆菌。以真菌TL9的原生质体为受体,考察了培养支持物、根癌农杆菌菌株、AS添加方式、AS浓度、原生质体浓度、根癌农杆菌的浓度、共培养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了适合该真菌的农杆菌转化条件,从而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该真菌原生质体转化平台,最高转化率约为55个转化子/107个原生质体,并且潮霉素抗性稳定遗传。根据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紫杉醇合成途径紫杉二烯合酶(Taxadiene synthase, TS),10-去乙酰巴卡亭Ⅲ-10p-乙酰转移酶(10-deacetyl-baccatinⅢ-10β-O-acetyltransferase,DBAT),3-氨基-3-苯基丙酰转移酶(3-amino-3-phenylpropanoyltransferase, BAPT)三个关键酶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构建了紫杉醇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真菌表达载体pTS, pDBAT, pBAPT,转化真菌TL9原生质体。检测结果表明,dbat基因转化产巴卡亭Ⅲ内生真菌TL9能够提高真菌巴卡亭Ⅲ的含量,dbat基因RNA的表达水平分析结果表明dbat基因表达量水平与真菌巴卡亭Ⅲ有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本研究为以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内生真菌紫杉烷类化合物含量打下了基础,并对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内生真菌紫杉醇合成途径具有参考意义。

许慧敏[10](2010)在《湘产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湘产南方红豆杉中不同部位及不同年限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含量,为进一步的工艺研究及将来的工业化大生产原料的采集提供依据;优选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10-DABⅢ)的最佳提取、分离及纯化工艺,为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南方红豆杉中不同部位及不同年限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柱(200 mm×4.6 mm,5μm),测定紫杉醇时的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测定10-DABⅢ和巴卡亭Ⅲ时的流动相为甲醇:水=40:6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27nm,柱温为25℃。对从湘产南方红豆杉枝叶中提取10-DABⅢ的工艺做了研究,试验以乙醇为提取剂,采用温浸法从红豆杉中提取10-DABⅢ,并利用正交设计对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采用硅胶柱层析对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用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洗脱剂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最后采用甲醇进行重结晶。结果(1)紫杉醇的线性范围为168-840 ng,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6.86%,RSD为2.01%; 10-DABⅢ的线性范围为200-1000 ng,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27%,RSD为1.73%;巴卡亭Ⅲ的线性范围为232-1160 ng,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07%,RSD为1.42%。(2)根据正交设计的结果优选出了10-DABⅢ的最佳提取工艺。(3)最终,我们从湘产南方红豆杉的枝叶中得到了10-DABⅢ。除此之外,我们还得到了另外两种化合物,并根据紫外、红外、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质谱鉴定其分别为(+)-儿茶素和1-羟基-7,9-二去乙酰基巴卡亭Ⅰ。结论(1)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好,准确可靠,可用于湘产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2)正交设计优选出的工艺具有可行性,可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依据。(3)硅胶柱层析操作简便、分离效率高、耗能低,可用于10-DABⅢ的分离纯化。

二、市场前景巨大的植物抗癌药“紫杉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前景巨大的植物抗癌药“紫杉醇”(论文提纲范文)

(1)介孔纳米材料MCM-41搭载两种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立题依据
第二章 介孔纳米材料MCM-41搭载紫杉醇的研究
    第一节 MCM-41搭载紫杉醇的载药、释药研究
        2.1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2.2 实验部分
        2.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2.2.2 PTX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PTX@MCM-41的载药实验
        2.2.4 PTX@MCM-41的体外释药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二节 MCM-41搭载紫杉醇的体外细胞研究
        2.5 实验仪器与试剂
        2.6 实验部分
        2.6.1 药物对肿瘤细胞毒性的影响
        2.6.2 药物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2.6.3 统计学分析
        2.7 结果与讨论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介孔纳米材料MCM-41搭载顺铂的研究
    第一节 MCM-41搭载顺铂的载药、释药研究
        3.1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3.2 实验部分
        3.2.1 顺铂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邻苯二胺比色法测样品铂含量
        3.2.3 CDDP@MCM-41的载药实验
        3.2.4 CDDP@MCM-41的体外释药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二节 MCM-41搭载顺铂的体外细胞研究
        3.5 实验仪器与试剂
        3.6 实验部分
        3.6.1 药物对肿瘤细胞毒性的影响
        3.6.2 药物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3.6.3 统计学分析
        3.7 结果与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部分
    第一节 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抗肿瘤药顺铂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介孔纳米材料MCM-41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成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近年国内外在研的抗癌植物及其活性成分
    1.1微管靶点类植物抗癌药
        1.1.1红豆杉及其天然产物——紫杉醇
        1.1.1.1紫杉醇衍生物研究
        1.1.1.2紫杉醇新制剂的研究
        1.1.1.3紫杉醇的合成
        1.1.2长春花类生物碱
        1.1.3鬼臼类木脂素
    1.2拓扑异构酶I靶点类药物——喜树碱
    1.3蛋白质合成靶点类抗癌药——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
    1.4多功能植物抗癌药
        1.4.1黄酮类化合物
        1.4.1.1抗细胞增殖作用
        1.4.1.2干预细胞信号转导
        1.4.1.3诱导细胞凋亡
        1.4.1.4其他功能
        1.4.2多糖类化合物
        1.4.2.1对宿主免疫力的影响
        1.4.2.2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
        1.4.2.3对荷瘤机体造血功能的影响
        1.4.3白藜芦醇
    1.5其他植物来源抗癌活性物质
        1.5.1番荔枝内酯
        1.5.2青蒿素类
        1.5.3有机酸类化合物
        1.5.4挥发油类
        1.5.5海洋植物类
2植物天然抗癌活性成分的筛选方法
    2.1细胞水平的筛选
    2.2动物水平的筛选
    2.3抗癌药的靶向筛选
    2.4高通量筛选
3结语与展望

(4)现代发酵技术在紫杉醇生产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紫杉醇的生理作用及应用概况
2 紫杉醇的工业化生产现状
3 利用现代发酵技术生产紫杉醇的概况与前景
    3.1 植物内生真菌发酵产紫杉醇
        3.1.1 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
        3.1.2 提高植物内生真菌紫杉醇发酵产量的策略
    3.2 红豆杉植物细胞悬浮发酵产紫杉醇
4 展望

(5)应用现代发酵技术生产植物源珍稀药物的产业化前景——以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紫杉醇的生理作用及应用概况
2 紫杉醇的工业化生产现状
3 利用现代发酵技术生产紫杉醇的应用前景
    3.1 植物内生真菌发酵产紫杉醇
        3.1.1 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
    3.2 红豆杉植物细胞悬浮发酵产紫杉醇
4 结束语

(6)新一代抗多药耐药紫杉烷类衍生物和黄芩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二萜类化合物研究概述
        一、绪论
        二、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研究概述
    第二节 紫杉烷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一、微管蛋白抑制剂概述
        二、紫杉醇对敏感肿瘤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三、紫杉醇对多药耐药(MDR)肿瘤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第三节 氟取代在药物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概述
    第四节 黄芩素抗肿瘤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第二章 抗多药耐药(MDR)紫杉烷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立体依据与课题设计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芩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课题设计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第五章 实验部分
    一、 试剂与仪器
    二. 化学合成实验部分
    三. 生物活性测试实验部分
第六章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语
附录二 目标产物和重要中间体的NMR谱图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专利和文章
致谢

(7)C3′-N位酰胺类紫杉醇衍生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紫杉醇的发现及结构性质
    1.2 紫杉醇的来源及生产现状
        1.2.1 天然来源
        1.2.2 细胞培养
        1.2.3 生物合成
        1.2.4 全合成和半合成
    1.3 紫杉醇的抗肿瘤活性及机理
    1.4 紫杉醇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1.5 紫杉醇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1.6 紫杉醇的修饰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C3'-N位酰胺类紫杉醇衍生物合成(路线一)
    2.1 研究背景及课题设计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分析测试条件和常规试剂的处理
        2.2.4 侧链修饰基团——三取代β-二酮取代基的合成
        2.2.5 侧链修饰基团——六取代环辛烷的合成
        2.2.6 苯基异丝氨酸侧链衍生物的合成
        2.2.7 C3'-N位酰胺类紫杉醇衍生物的合成(路线一)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三取代β-二酮取代基的合成
        2.3.2 六取代环辛烷的合成
        2.3.3 C3'-N位酰胺类紫杉醇衍生物的合成(路线一)
    2.4 化合物结构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C3'-N位酰胺类紫杉醇衍生物合成(路线二)
    3.1 研究背景及课题设计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分析测试条件和常规试剂处理
        3.2.4 3'-N位酰胺类紫杉醇衍生物的合成途径(路线二)
        3.2.5 7,10-di-Troc-DAB Ⅲ的合成
        3.2.6 7,10-di-Troc-DAB Ⅲ与侧链的缩合
        3.2.7 氨基、羟基保护基的脱除
        3.2.8 C3'-N位酰胺类紫杉醇衍生物3a-3e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7,10-di-Troc-DAB Ⅲ合成及优化
        3.3.2 7,10-di-Troc-DAB Ⅲ与侧链的缩合及优化
        3.3.3 氨基保护基的脱除及优化
        3.3.4 C3'-N位酰胺类紫杉醇衍生物3a-3h的合成
    3.4 化合物结构表征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一览表
附录2 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附录3 部分化合物谱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紫杉醇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紫杉醇的概述
        1.1.1 紫杉醇的理化性质简介
        1.1.2 紫杉醇抗癌作用及其生化机理研究进展
        1.1.3 紫杉醇获取的途径
    1.2 产紫杉醇红豆杉及其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2.1 产紫杉醇红豆杉简介
        1.2.2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1.3 对紫杉醇产生菌遗传改造研究
        1.3.1 诱变育种法
        1.3.2 原生质体融合法
        1.3.3 基因组重排法
        1.3.4 基因工程法
    1.4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酶基因研究进展
        1.4.1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
        1.4.2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酶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1.5 基因克隆与表达
        1.5.1 常用基因克隆方法简介
        1.5.2 基因的外源表达
    1.6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真菌遗传转化体系简介
        1.6.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真菌概述
        1.6.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真菌遗传转化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载体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试剂
        2.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紫杉醇微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酶基因的克隆
        2.2.2 克隆基因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2.2.4 目的基因在E.coli BL21中的诱导表达
        2.2.5 目的基因与双元表达载体pBI121-43的连接
        2.2.6 ATMT法构建紫杉醇高产基因工程菌株
        2.2.7 HDF-68工程菌株发酵培养及紫杉醇产量检测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总RNA的提取
    3.2 RT-PCR法扩增目的片段的检测及分析
    3.3 目的片段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3.1 阳性克隆子的蓝白筛选
        3.3.2 阳性克隆子的菌液PCR验证
        3.3.3 阳性克隆子基因的测序与分析
    3.4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pET28a的连接及转化
        3.4.1 测序质粒及pET28a表达载体的双酶切
        3.4.2 阳性转化菌株的平板筛选
        3.4.3 阳性转化菌株的酶切鉴定
    3.5 目的基因的表达分析
        3.5.1 重组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5.2 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及及产物检测分析
        3.5.3 表达蛋白的性质及结构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3.6 紫杉醇高产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
        3.6.1 连接目的基因重组双元表达载体的双酶切
        3.6.2 HDF-68阳性转化子PCR鉴定
    3.7 HDF-68工程菌株发酵产紫杉醇定性定量分析
        3.7.1 TLC试验结果与分析
        3.7.2 HPLC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高质量RNA的提取
    4.2 引物设计的基本原则
    4.3 利用RT-PCR方法克隆基因最佳条件的摸索
    4.4 基因表达载体和系统的选择
    4.5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策略
    4.6 包涵体蛋白的复性和纯化
    4.7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构建HDF-68基因工程菌株
        4.7.1 适于HDF-68遗传转化的体系
        4.7.2 HDF-68基因工程菌株构建的分析与意义
    4.8 今后的工作
第5章 结论
第6章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9)南方红豆杉产紫杉烷类化合物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紫杉醇的简介
    3 紫杉醇的抗癌机理
    4 紫杉醇的生物合成
        4.1 所有萜类合成前体物质IPP的合成
        4.2 二萜类物质合成前体GGPP的合成
        4.3 紫杉醇母核的合成
        4.4 紫杉醇侧链的修饰
    5 紫杉醇途径中关键酶
        5.1 紫杉二烯合酶
        5.2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
        5.3 酰基转移酶类
    6 紫杉醇的来源
        6.1 植物提取
        6.2 化学全合成
        6.3 化学半合成
        6.4 植物细胞培养
        6.5 微生物发酵
    7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
        7.1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分离情况
        7.2 提高产紫杉醇内生真菌产量的基本途径
        7.2.1 优化发酵培养条件
        7.2.2 菌种改良
    8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
        8.1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介导转化法
        8.2 醋酸锂(Lithium Acetate)转化法
        8.3 电穿孔(Electroporation)转化法
        8.4 微弹轰击(Biolistics)转化法
        8.5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整合法(Restriction Enzyme Mediated Integration,REMI)
        8.6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
    9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红豆杉产紫杉烷类化合物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试剂
        1.1 植物材料
        1.2 培养基
        1.3 菌株和载体
        1.4 试剂
        1.5 试剂配制
        1.6 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分离
        2.2 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发酵培养及紫杉醇烷类化合物的提取检测
        2.2.1 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发酵培养
        2.2.2 真菌发酵紫杉烷类物质的提取
        2.2.3 发酵液的检测
        2.3 真菌菌丝体及孢子的形态学观察
        2.4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4.1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4.2 通用引物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的确定
        2.4.3 PCR产物的胶回收
        2.4.4 PCR片断与pMD18 Tsimple载体的连接
        2.4.5 大肠肝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4.6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肝菌DH5α
        2.4.7 转化子的检测
        2.4.8 阳性转化子的质粒抽提
        2.5 真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2.5.1 红豆杉产巴卡亭Ⅲ内生真菌TL9的生长曲线研究
        2.5.2 TL9内生真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3 结果与讨论
        3.1 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分离
        3.2 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检测
        3.3 真菌形态学鉴定
        3.4 产巴卡亭Ⅲ内生真菌TL9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4.1 内生真菌的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3.4.2 ITS序列的扩增
        3.4.3 18S rDNA序列的扩增
        3.4.4 基于ITS序列和18S rDNA序列的进化树分析
        3.5 真菌TL9的培养条件优化
        3.5.1 TL9生长曲线的绘制
        3.5.2 培养基的条件优化
    4 小结
第三章 TL9真菌10-去乙酰巴卡亭Ⅲ-10β-乙酰转移酶(DBAT)基因的克隆
    1 材料与试剂
        1.1 菌株和载体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dbat基因核心片断的克隆
        2.3 dbat基因核心片断两侧序列的克隆
        2.3.1 基因组DNA的酶切
        2.3.2 酶切产物的纯化
        2.3.3 酶切片断的自我环化
        2.3.4 第一轮PCR
        2.3.5 第二轮PCR
    3 结果与讨论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dbat基因核心片段的克隆
        3.3 反向PCR克隆核心片段两侧序列
    4 小结
第四章 真菌TL9原生质体制备以及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平台建立
    1 材料与试剂
        1.1 酶及试剂
        1.2 菌株
        1.3 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原生质体的制备
        2.1.1 渗透压稳定剂的确定
        2.1.2 原生质体的制备流程
        2.1.3 原生质体活力检测
        2.1.4 原生质体的再生实验
        2.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2.2.1 真菌潮霉素抗性表达质粒的构建
        2.2.2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3 根癌农杆菌的质粒转化
        2.2.4 根癌农杆菌(Hyg~+)预培养
        2.2.5 根癌农杆菌(Hyg~+)的诱导培养
        2.2.6 根癌农杆菌(Hyg~+)介导的原生质体的转化
        2.2.7 潮霉素抗性转化子的筛选培养及稳定性遗传
        2.2.8 潮霉素抗性转化子的PCR检测
        2.2.9 潮霉素抗性转化子的Southern blot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的优化
        3.1.1 最佳酶解温度的确定
        3.1.2 最佳酶解时间的确定
        3.1.3 原生质体的制备结果
        3.2 潮霉素表达载体的构建
        3.3 潮霉素浓度的筛选压确定
        3.4 原生质体培养支持物的选择
        3.5 根癌农杆菌菌种的影响
        3.6 AS添加方式的影响
        3.7 AS添加浓度的影响
        3.8 原生质体浓度的影响
        3.9 农杆菌菌液浓度的影响
        3.10 共培养条件的影响
        3.11 潮霉素抗性遗传稳定性结果
        3.12 潮霉素抗性转化子的PCR验证
        3.13 Southern blot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五章 关键酶基因的真菌表达载体构建
    1 材料与试剂
        1.1 菌株和载体
        1.2 相关酶和试剂
    2 功能基因构建思路
    3 实验方法
        3.1 红豆杉叶片RNA的提取
        3.2 红豆杉ts基因、dbat基因、bapt基因以及启动子序列的克隆
        3.3 bapt基因的点突变
        3.3.1 突变引物的设计
        3.3.2 点突变实验步骤
        3.4 中间载体的构建
        3.4.1 pMD18 T simple+promoter序列载体XbaⅠ和AflⅡ双酶切
        3.4.2 pMD18 T simple+ts基因,dbat基因,bapt基因XbaⅠ和AflⅡ双酶切
        3.4.3 将pMD18 T simple+promoter载体双酶切后回收的大片段分别与pMD18T simple+ts基因,dbat基因,bapt基因载体双酶切胶回收的关键酶基因片段相连接
        3.5 关键酶基因的真菌表达载体构建
        3.5.1 pCAMBIA1304'-pAN7-1质粒的SpeⅠ和AflⅡ双酶切
        3.5.2 pMD18 T simple+gpdA promoter+ts,dbat,bapt的SpeⅠ和AflⅡ双酶切
        3.5.3 相应片段的连接
    4 结果与讨论
        4.1 RNA的提取结果
        4.2 ts,dbat,bapt基因的RT-PCR结果
        4.3 ts,dbat,bapt基因与pMD18 T simple载体相连接
        4.4 gpdA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4.5 bapt基因点突变的实验结果
        4.6 中间载体的构建结果
        4.7 功能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5 小结
第六章 产巴卡亭Ⅲ内生真菌的紫杉醇合成途径功能基因的遗传转化
    1 材料与试剂
        1.1 菌种
        1.2 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根癌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 质粒pTS,pDBAT,pBAPT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
        2.3 根癌农杆菌EHA105(pTS),EHA105(pDBAT),EHA105 (pBAPT)的预培养
        2.4 根癌农杆菌EHA105(pTS),EHA105(pDBAT),EHA105(pBAPT)的诱导培养
        2.5 真菌TL9的原生质体制备
        2.6 根癌农杆菌EHA105(pTS),EHA105(pDBAT),EHA105(pBAPT)转化真菌TL9的原生质体
        2.7 潮霉素抗性转化子的纯培养
        2.8 阳性转化子的基因组DNA提取
        2.9 阳性转化子的PCR检测
        2.10 真菌的发酵培养和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提取
        2.11 HPLC-MS检测真菌发酵产物
        2.12 阳性转化子的Southern Blot检测
        2.13 真菌的基因表达量分析
        2.13.1 真菌RNA的提取
        2.13.2 半定量RT-PCR检测dbat基因的表达情况
    3 结果与讨论
        3.1 根癌农杆菌EHA105(pTS),EHA105(pDBAT),EHA105(pBAPT)的菌液PCR验证
        3.2 功能基因载体转化真菌TL9原生质体
        3.3 真菌转化子的PCR验证
        3.4 真菌RNA的提取
        3.5 转化子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HPLC-MS分析
        3.6 转dbat基因转化子的基因表达量分析
        3.7 阳性转化子的Southern Blot分析
    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论文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湘产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HPLC法测定不同部位及不同年限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含量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与结果
        1.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1.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5 线性关系考察
        1.2.6 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性
        1.2.7 重复性试验结果
        1.2.8 精密度试验结果
        1.2.9 回收率实验结果
        1.2.10 含量测定
    1.3 讨论
第2章 湘产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仪器与试剂
    2.2 方法与结果
        2.2.1 提取工艺的研究
        2.2.2 萃取工艺的研究
    2.3 讨论
第3章 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3.1 仪器与试剂
    3.2 方法与结果
        3.2.1 原料的制备
        3.2.2 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初步分离
        3.2.3 紫杉烷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分离
        3.2.4 重结晶
        3.2.5 结构鉴定
    3.3 讨论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试验流程图
    附录2 附图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4 发表论文

四、市场前景巨大的植物抗癌药“紫杉醇”(论文参考文献)

  • [1]介孔纳米材料MCM-41搭载两种药物的研究[D]. 朱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成药研究进展[J]. 王红晓,闵军霞. 生命科学, 2015(08)
  • [3]全球紫杉醇市场格局改写[N]. 徐铮奎. 医药经济报, 2013
  • [4]现代发酵技术在紫杉醇生产中的应用前景[J]. 周佳,程新,李昆太. 生物技术通报, 2012(08)
  • [5]应用现代发酵技术生产植物源珍稀药物的产业化前景——以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为例[J]. 周佳,程新,李昆太. 科技广场, 2011(12)
  • [6]新一代抗多药耐药紫杉烷类衍生物和黄芩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王军飞.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 [7]C3′-N位酰胺类紫杉醇衍生物的合成[D]. 李政楠.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0)
  • [8]紫杉醇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 张新建.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9]南方红豆杉产紫杉烷类化合物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遗传转化研究[D]. 刘璐. 复旦大学, 2011(03)
  • [10]湘产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D]. 许慧敏.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植物抗癌药“紫杉醇”市场前景巨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