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异常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异常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异常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茵琪(Ngyanki)[1](2020)在《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分析比较香港和广州在校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探索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两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提出进一步完善两地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提高预防心理危机工作水平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和香港3所综合院校1038名大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86%,其中香港450例(43.35%),广州588例(56.65%)。(1)按SCL-90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44例,占总数的32.00%,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未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9)。广州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62例,占总数的27.55%,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39)。(2)SCL-90因子得分显示,香港大学生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得分大部分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偏执因子得分大部分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因子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P<0.05)。(3)按自杀意念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66例,占总数的15.49%,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72例,占总数的12.37%,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家庭关怀度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240例,占总数的53.33%,其中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广州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474例,占总数的80.61%,其中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太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4.02±4.93,香港大学生10.92±4.21;少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77±4.61,香港大学生13.81±4.60;阴阳和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为8.51±2.21,香港大学生7.25±2.70,;少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84±3.05,香港大学生15.20±3.75;太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8.78±6.86,香港大学生9.41±6.15;经统计检验,广州与香港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香港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阳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广州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阴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6)在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影响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44.818,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366,P=0.013)、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2.918,P=0.005)、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2.783,P=0.002)、年级(OR=2.611,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对本专业满意(OR=0.237,P<0.001)、性别(OR=0.294,P=0.001)、有宗教信仰(OR=0.465,P=0.022)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在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家庭氛围、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是学生会干事、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影响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OR=43.523,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6.141,P<0.001)、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11.730,P<0.001)、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4.093,P<0.001)、学院(OR=1.910,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级(OR=0.504,P=0.008)、谈恋爱(OR=0.259,P<0.001)、性别(OR=0.151,P<0.001)、对本专业满意(OR=0.078,P<0.001)、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0.073,P<0.001)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香港和广州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认知障碍、自卑、抑郁苦闷、家庭关怀度障碍、自杀意念等问题,且检出率较高。香港大学生在认知障碍、自卑感、忧郁苦闷心境等问题较广州大学生更为严重,同时香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比广州大学生更严重,若未得到良好开导,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在SCL-90心理状况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但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正常水平。在中医五态人格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性格较随和、沉着冷静、善于辨认是非、自我警惕性较强、不易患得患失、但进取心较差、抗打击能力弱,广州大学生进取心和抗打击能力强、自我警惕性较低、稳定性较强、有奉献精神、但易盲信别人。家庭情绪氛围、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和个人不良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父母暴力打斗、恋爱受别人干涉和重大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与宣教,合理引导大学生恋爱与情感依恋,鼓励父母采用关爱、和谐家庭情绪氛围与鼓励的教养方式,综合多途径、个性化、针对性的方式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施洁琼[2](2020)在《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异常心理的成因及干预策略》文中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学派,其基本理念、观点和治疗方法给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干预带来独有的价值和贡献。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阐述当代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和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预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对策:无条件积极关注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建立同理心,尊重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创建自由适宜的心理咨询干预环境;运用"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珍[3](2020)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使原本鉴别力、心理承受能力就弱的大学生变得更加不堪一击,更大概率出现自杀行为。因此,有必要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予以深入的研究。文章首先整理归纳了因互联网技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类型:包括网络成瘾型、网络欺骗型、网络暴力型、网络媒体失当型以及网络监管不力型,同时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除了大学生恋爱受挫、学业与就业压力过大之外,家庭经济困难和突发变故、高校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以及滞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社会的错误思想和观念仍旧是大学生产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这些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又呈现新的表现形式,互联网技术已然与其他传统因素一起成为引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共犯。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机制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内部精神核心来起作用的,即通过影响大学生身心状态、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亲子关系、高校教学和管理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此造成大学生的人生动力系统失活,自我防御机制崩溃,产生不理智的死亡态度和不正确的幸福观,从而加速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鉴于此,本文基于高校目标管理的理论,企图构建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管理工作的新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以信息技术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技术指导和咨询顾问,由校党委领导下的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制定总目标,其他部门相互协商,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大致分为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建设目标、环境条件建设目标、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工作目标,各部门及个人据此建立起各自的管理分目标。这种新模式充分提高了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通过扬互联网技术之长,避其之短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轻甚至遏制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推动作用,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达到有效预防、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创造和谐校园的目的。

沙怡珍[4](2020)在《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中职学校学生辍学是一个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硬伤。中职学生辍学,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发展,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这些年,中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步健全学生资助保障体系,不但对进入省内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而且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一定的助学金,从经济层面国家对中职学生的投入逐渐加强,中职学生的辍学率仍然较高,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在良好政策的形势下,为什么学生还要离开学校呢?本论文通过对甘肃省J中职学校辍学的个案研究,基于调查、观察以及深层次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深度探析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教育工作者、教育接受者和教育投资者在教育实践中对辍学的不同想法及态度,分析辍学关键事件的前因后果,辍学后的去向、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之路,以找出辍学事件中所掩藏的东西。本论文采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作为支撑,认为中职学生生活在特定的场域之中,学生辍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性问题,而家庭和学校是中职学生学习及生活最主要的场所,一个学生选择在学校学习还是辍学,个体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家庭资本及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学业成就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运用布迪厄资本理论来分析辍学生的资本状况,揭示中职学生辍学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减少中职学生辍学的对策,同时呼吁教育界重视中职学生的辍学问题,尽量避免中职学生辍学事件的发生。

张倩如[5](2020)在《寄宿制初中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德育干预对策探究 ——基于中山市DY中学的调查》文中提出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格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心理状态不平稳。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学生在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情况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身体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于一些浅表性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如能及时给予干预,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致引起严重后果。论文以中山市DY中学的一个个心理亚健康个案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寄宿制初中生心理亚健康现状进行调查,提出了中学生心理亚健康德育干预对策,并结合心理亚健康成功干预案例进行分析。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研究设计与实施,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问卷维度的设计、研究工具的开发;第二部分,运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寄宿制初中生心理亚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中占比较高的异常因子,如强迫和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基于调查研究,提出了寄宿制初中生心理亚健康德育干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学校层面、班主任层面、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层面、家庭层面四个层面;第四部分,以中山市DY中学心理亚健康成功干预案例为例,结合所提出的德育干预对策进行分析,以便在实践中检验德育干预对策的可行性。

宋丹[6](2019)在《构建家庭生态系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文中提出家庭是每个人出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居所,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关于环境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宏理论和微理论框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切入,探讨家庭因素中各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对全国16所高校的78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重点采集大学生家庭诸因素信息。分析了远环境(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近环境(家庭系统分化、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远近环境各自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路径,并以此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模型。同时在研究中重点考察家庭环境、家庭系统分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作用。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深度剖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因素,并就咨询方向和策略提供思路和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个体差异从家庭因素角度进行多维的探讨,以期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议与对策。具体而言,本文通过以下三个研究探讨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一:关注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系统,分析远环境(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近环境(家庭系统分化、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不同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心理症状、心理社会发展存在部分差异,但依恋不存在差异;不同家庭结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差异不大,但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社会发展得分显着低于双亲家庭的大学生;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大学生在胜任感、情绪表达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着差异。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母子次系统对心理症状、心理社会发展、依恋均有显着影响,说明了其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症状的影响,母子次系统在失能混乱、躯体反应、人际问题及心理症状总分上均显着。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社会发展的影响,婚姻次系统、父子次系统、母子次系统、亲子次系统四个次系统均能显着影响心理社会发展。家庭系统分化对依恋的影响,只有母子次系统在依恋的四个类型上显着。家庭系统分化中各次系统的分化水平与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均不存在显着相关;婚姻次系统与家庭结构显着相关;母子次系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着相关。不同家庭结构中,在婚姻次系统、父子次系统、亲子次系统上,双亲家庭优于单亲家庭;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家庭系统分化差异不显着。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维度及总分能预测心理症状;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维度及总分能预测心理社会发展;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维度及总分能预测依恋。表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人格、学业、心理健康等产生影响。研究二:基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重点考察家庭环境、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作用,研究还发现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调节作用,具体结论如下:家庭环境中介了家庭结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家庭系统分化中介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家庭环境中介了家庭结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且家庭系统分化调节了家庭环境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父子次系统调节了家庭环境和依恋的关系,母子次系统、父子次系统以及婚姻次系统,调节了家庭环境和心理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三:选取五个典型案例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情况概述、分析成因、解开症结的路径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深度剖析,并就治疗方向和对策提供思路和建议。纵观以上三个研究发现:首先,家庭结构是重要的远环境;其次,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近环境。通过“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路径讨论,发现家庭环境中介了家庭结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第三,家庭经济地位通过影响家庭系统分化进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系统分化-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路径进行讨论,发现:(1)母子次系统中介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依恋之间的关系;(2)母子次系统中介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四,良好的家庭系统分化,能够降低或减少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最后,家庭远近环境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远环境是基础保护系统,近环境是免疫防御系统,两者是层层递进关系。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启示我们,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要运用系统化、生态化的视角,更好地回归教育本位,共同营造育人氛围,既关注特殊群体,更惠及众多学生。

任佳丽[7](2019)在《“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00后"逐渐占据大学半壁江山的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生在新世纪的"00后"将逐渐承担起祖国的未来。由于种种原因,"00后"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与思想状况。探寻"00后"的心理状况、追寻这些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亟待研究的一个命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00后"大学生为调研对象,把有关心理量表融入问卷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方法,调查了山西省19所高校"00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山西省内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家庭、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00后"大学生为例,分析得出有关"0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的部分结论,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有关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吴惠玲[8](2019)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广东S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竞争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成效不大。在此社会背景下,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S职业院校2016年和2017年新生心理测验数据显示,一类结果即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同学分别占比20%和21%,这说明广东S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较多。在充分摸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总结出广东S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实效性差、师资队伍专业性差、文化建设不足以及咨询服务体系不完善等五大方面的问题,其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主要体现在心理活动、危机识别和团体辅导三大方面。笔者结合个人学生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五大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对策,主要包括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所提出对策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改善本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为同等高职院校提供借鉴作用。

张勇[9](2018)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系统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防范心理危机行为发生,帮助大学生从危机中成长,不仅是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普遍又极为重要的问题,还是关乎学生家庭幸福、高校人才培养、社会和谐稳定的十分必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环境愈发复杂不确定,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呈现新的特点和规律,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理念和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内容广泛,在其预防与干预方面形成了自己特定的领域,在其健康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空间。近些年来,随着自组织理论、脆弱性理论、粗糙集理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应用领域由自然科学领域不断拓宽于人文社科领域,为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切入点和独特方法。基于这样背景,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脆弱性特质,诠释了大学生危机脆弱性的多状态表现及其转化的自组织过程;提出大学生“麻绳”脆弱性理论模型,跨学科整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驱动机制;提出获取危机预警关键指标的一种获取方法,以限制优势关系的粗糙集方法为数据分析“增值”;在预警要素分析与案例分析的应用研究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健康管理措施,对心理危机行为预警与防控进行了实操层面的系统思考。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是:(1)在界定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的概念内涵基础上,从系统自组织理论视角解读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脆弱性特质,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潜化状态和显化状态,其脆弱性转化是一个自组织过程。针对普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承受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主体的大学生脆弱性状态表现,得出多数大学生表面上看是正常健康的,但大学生脆弱性处于中间过渡的不确定状态。(2)通过建立“麻绳”脆弱性理论概念模型,依据系统崩溃机理提出3种不同脆弱驱动效应,系统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发生机理;通过界定“麻绳”脆弱性分析维度,全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驱动因子。(3)针对心理危机行为防控面临的信息不确定性与数据不完备性,构建限制优势关系的粗糙集模型,运用了一种新的决策分析方法获取预警关键指标,客观识别、有效预警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4)对安徽某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进行预警要素分析,识别了该校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脆弱性的14个关键的要素指标,并选取3个大学生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脆弱性在不同大学生身上有不同表现,贯穿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演变的始终。(5)对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进行实操层面系统思考,提出了建立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多层次危机防控网络、智能化危机预警系统、全方位危机干预模式等措施,实现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早期预警与有效防控,让不确定的危机脆弱性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生机。

芦佳[10](2018)在《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量数据调查、新闻报道以及学者搜集的案例表明,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导致恶性事件频发。这些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存在,不但给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了新的工作压力。而我国目前十分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先后颁发了多份文件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6年12月30日新出台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再一次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因此,对心理问题型大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们的教育引导以及转化的方式,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工作的实际作用,成为了如今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要使命以及急需去面对的重要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江西三所高校为例,展开实际调查,以真实数据为依据,从多维角度深刻剖析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危害,分析其多角度成因,指出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的必要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如何做好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与转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思路、策略,从而有利于促进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祖国培养出身心健康、意志坚强、思想心理素质良好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主力军。本文共分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并在研读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概念界定、类型划分及主要表现。结合已有的成果及此次问卷调查数据,界定心理问题型大学生这一概念,将其划分为环境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家庭贫困、求职择业六大类型,并进一步分析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的表现特征及危害。第三部分: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主要成因分析。围绕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四个因素展开论述,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部分:论述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与转化。该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首先,论述了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其次,从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的具体思路和策略。在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与转化过程中,尤其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大学生心理异常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心理异常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2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内容与工具
    2.4 研究内容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1.1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1.2 香港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1.3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1.4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1.5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1.6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2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2.1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2.2 广州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2.3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2.4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2.5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2.6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2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情况的比较
        3.3.4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家庭关怀度的比较
        3.3.5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比较
        3.3.6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2 造成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及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3.1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
        4.3.2 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章 建议
    5.1 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5.2 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5.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5.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国德育文化教育相结合
    5.5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词
个人学习经历
致谢
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2)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异常心理的成因及干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二、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异常心理的成因分析
    1. 教育方式不当
    2. 父母期待过高
    3. 人际交往困难
    4. 恋爱情感受挫
三、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干预策略
    1. 无条件积极关注心理异常的大学生
    2. 建立同理心,尊重心理异常的大学生
    3. 创建自由适宜的心理咨询干预环境
    4. 运用“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结束语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高校自杀预防及干预的现状
        1. 国外现状
        2. 国内现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抽样调查法
一、概念界定
    (一) 自杀概念的界定
    (二) 自杀相关概念界定
    (三)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
    (四) 高校目标管理理论
        1. 高校目标管理的定义
        2. 高校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
        3. 组织中心型目标管理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1. 网络成瘾型
        2. 网络欺骗型
        3. 网络暴力型
        4. 网络媒体失当型
        5. 网络监管不力型
    (二)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
        1. 预防的难度升级
        2. 影响更具破坏性
        3. 与同龄人相比更易发生自杀行为
    (三)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
        1. 主观影响因素
        2. 客观影响因素
    (四) 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机制探析
    (五) 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归因分析
        1.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生存状态
        2. 互联网成为滋生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问题的温床
        3. 互联网影响外部环境
三、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一) 互联网与大学生关系密切
    (二) 高校管理呼唤互联网信息技术
    (三) 网络心理咨询大有裨益
四、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探索中出现的问题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网站建设不完善
    (二) 网络心理预警的真实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 网络咨询中存在的问题
    (四) 网络舆情处置不当导致高校对学生自杀的预防及干预难度升级
    (五) 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尚未充分发挥
五、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及干预——基于高校目标管理理论
    (一) 目标制定的主体和原则
        1. 目标制定的主体
        2. 目标制定的原则
    (二) 目标制定的依据
        1. 国家相关政策文件
        2. 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3. 高校的实际情况
        4. 高校的育人目标
    (三) 目标分解与实施
        1. 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建设目标
        2. 环境条件建设目标
        3. 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
        4. 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标
        5.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6. 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7. 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工作目标
    (四) 目标考核、评价和反馈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理论基础
    (四)有关辍学的文献综述
        1.核心概念界定
        2.国内对中职学生辍学研究
        3.国外对学生辍学研究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J中职学校学生辍学调查结果
    (一)J中职学校的基本情况调查
    (二)J中职学校学生辍学情况调查
    (三)J中职学校学生辍学的个案分析
        1.小婷为什么要辍学?
        2.小玲为什么要辍学?
        3.小青为什么要辍学?
三、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应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分析
    (一)文化资本视角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1.校园文化范畴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2.家庭文化范畴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3.社区文化范畴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二)经济资本视角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三)社会资本视角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四、应对中职学生辍学的对策
    (一)中职学校教育补偿,要坚持“守正培根”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校内涵发展
    (三)对特定的中职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实行补偿教育
    (四)做好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帮扶,减少资本差距,给予关爱教育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访谈提纲(针对学生)
附录B 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访谈提纲(针对老师)
附录C 中职学生辍学原因调查(学生)
致谢

(5)寄宿制初中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德育干预对策探究 ——基于中山市DY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概念界定
    (三) 文献综述
        1. 心理亚健康的内涵与类型研究
        2. 心理亚健康的表征研究
        3. 心理亚健康的成因研究
        4. 心理亚健康的干预对策研究
        5. 文献评析
    (四)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五) 研究思路
    (六)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问卷调查法
        3. 个案研究法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 问卷维度的设计
    (三) 研究工具的开发
二、寄宿制初中生心理亚健康现状调查结果
    (一) 调查结果总体情况
        1. 心理亚健康者情况分析
        2. 较严重心理亚健康者情况分析
    (二) 调查结果差异分析
        1. 不同性别心理亚健康差异分析
        2. 不同年级心理亚健康差异分析
    (三) 寄宿制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分析
        1. 强迫和偏执
        2. 人际关系敏感
        3. 抑郁和焦虑
三、寄宿制初中生心理亚健康德育干预对策
    (一) 学校层面的干预对策
        1.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 加强对非专职心理教师的心理专业知识培训
        3. 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
        4. 创建和谐宽松交往环境
    (二) 班主任层面的干预对策
        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 正确看待心理亚健康的学生
        3. 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4.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5. 开展心理教育主题班会
    (三)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层面的干预对策
        1.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
        2. 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3. 上好每一节心理课
    (四) 家庭层面的干预对策
        1. 多鼓励赞扬少批评打击
        2. 给予孩子足够的无条件的爱
        3. 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
        4. 以体验式教育代替灌输式教育
四、寄宿制初中生心理亚健康案例分析
    (一) 个案描述
    (二) 干预过程
    (三) 德育干预对策
    (四) 干预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构建家庭生态系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
        1.1.1 心理健康的定义
        1.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1.1.3 心理健康的测量
        1.1.4 本研究心理健康衡量指标
    1.2 关于家庭因素的研究
        1.2.1 家庭结构的相关研究
        1.2.2 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关研究
        1.2.3 家庭系统分化的相关研究
        1.2.4 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1.3 关于环境与个体发展关系的生态理论
        1.3.1 环境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宏理论
        1.3.2 环境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微理论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1.1 理论框架
        2.1.2 现有研究不足
        2.1.3 本研究拟解决问题
    2.2 研究目的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总体设计
3 研究一:家庭远近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数据处理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3.4.3 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3.4.4 家庭系统分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4.5 家庭结构对家庭系统分化的差异分析
        3.4.6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家庭系统分化的差异分析
        3.4.7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5 研究小结
4 研究二:家庭近环境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统计结果
        4.3.1 中介检验
        4.3.2 有中介的调节检验
    4.4 研究小结
5 研究三:关于心理问题学生家庭环境成因的个案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呈现
        5.3.1 案例一:家庭期望过高引发的自杀男孩
        5.3.2 案例二:再婚家庭引发的抑郁症女孩
        5.3.3 案例三:丧偶式婚姻引发的个体分化不良男孩
        5.3.4 案例四:家庭期望调适疗愈的焦虑症女孩
        5.3.5 案例五:关爱与支持疗愈的残缺家庭男孩
    5.4 研究小结
6 对策与展望
    6.1 家庭因素倒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革新
        6.1.1 审视当下现状
        6.1.2 展望未来趋势
        6.1.3 构建家校成长模式
    6.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补家庭因素缺位
        6.2.1 重塑育人氛围
        6.2.2 关注特殊症候群
7 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后记

(7)“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前期调研
    (一)调研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二)部分问卷内容举例
二、“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调研结果
    (一)“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共性问题
    (二)“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差异性问题
三、“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成因分析
    (一)性别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学校因素
    (四)社会因素
四、加强“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家庭教育方面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三)大学生自我提升方面

(8)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广东S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2.3 高职生的心理问题
        1.2.4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调查法
        1.3.4 个案分析法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2.1 高职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1 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2.1.2 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需要
        2.1.3 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2.2.1 自我认知不够
        2.2.2 情绪管理能力较弱
        2.2.3 意志品质较落后
        2.2.4 积极主动性差,行为模式被动
    2.3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3.1 树立立德树人基本目标
        2.3.2 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
        2.3.3 以政策为指导
        2.3.4 以特殊个体为突破点
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以广东S职业院校为例
    3.1 对广东S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调查
        3.1.1 广东S职业院校院校学生MMPI测验数据分析
        3.1.2 广东S职业院校学生UPI测验数据分析
        3.1.3 MMPI测试与UPI测试相关性分析
    3.2 广东S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3.2.1 广东S职业院校基本情况
        3.2.2 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3.2.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3.2.4 心理咨询情况分析
        3.2.5 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广东S职业院校为例
    4.1 广东S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4.1.1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
        4.1.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差
        4.1.3 咨询服务体系不健全
        4.1.4 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宣传不够
        4.1.5 学工线教师参与度不高
    4.2 广东S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建设不完善
        4.2.2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投入不足
        4.2.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4.2.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评体系不健全
        4.2.5 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5.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对策研究
    5.1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5.1.1 完善制度建设
        5.1.2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5.1.3 整合工作人员组织结构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2.1 引进心理学科尖端人才
        5.2.2 重视师资队伍培训
        5.2.3 加强学工队伍管理
    5.3 加大经费投入
        5.3.1 增加教育经费总额
        5.3.2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5.3.3 加强活动体系建设
    5.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5.4.1 重视班级宿舍文化的建设
        5.4.2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宣传
    5.5 加强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5.5.1 做好预防工作
        5.5.2 做好咨询和服务工作
        5.5.3 做好心理异常的转介治疗工作
6.结语
7.主要参考文献
8.附录
9.致谢

(9)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系统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现状
        2.1.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研究现状
        2.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研究现状
        2.1.4 研究现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自组织理论
        2.2.2 脆弱性理论
        2.2.3 粗糙集理论
    2.3 现有研究问题分析与理论借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及其主体脆弱性状态分析
    3.1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的概念内涵
        3.1.1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
        3.1.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主要特征
    3.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脆弱性的自组织解读
        3.2.1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脆弱性潜化状态
        3.2.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脆弱性显化状态
        3.2.3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脆弱性转化的自组织过程
    3.3 心理危机行为承受主体大学生脆弱性状态的调查分析
        3.3.1 数据来源及调查工具
        3.3.2 描述性分析
        3.3.3 调查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麻绳”脆弱性概念模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驱动机制分析
    4.1 “麻绳”脆弱性概念模型提出
        4.1.1 “麻绳”脆弱性概念溯源
        4.1.2 脆弱性理论模型
        4.1.3 “麻绳”脆弱性概念模型
    4.2 基于“麻绳”脆弱性概念模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发生机理
        4.2.1 “麻绳”脆弱性驱动的系统崩溃机理
        4.2.2 大学生胁迫式脆弱驱动效应
        4.2.3 大学生结构式脆弱驱动效应
        4.2.4 大学生累积式脆弱驱动效应
    4.3 基于“麻绳”脆弱性概念模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驱动因子
        4.3.1 “麻绳”脆弱性分析维度界定
        4.3.2 大学生暴露度驱动因子
        4.3.3 大学生敏感性驱动因子
        4.3.4 大学生抗逆力驱动因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要素确定方法
    5.1 引言
    5.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限制优势关系粗糙集模型
        5.2.1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知识系统
        5.2.2 单限制优势关系粗糙集模型
        5.2.3 双限制优势关系粗糙集模型
    5.3 基于粗糙集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要素约简算法
        5.3.1 单限制优势关系条件属性约简算法
        5.3.2 双限制优势关系条件属性约简算法
    5.4 算例分析
        5.4.1 预警指标选取与量化
        5.4.2 限制优势粗糙集法分析
        5.4.3 两种约简方法的性能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要素分析
    6.1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要素体系构建
        6.1.1 体系特点
        6.1.2 体系功能
        6.1.3 体系原则
        6.1.4 体系结构
    6.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关键要素分析
        6.2.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6.2.2 大学生暴露度指标识别
        6.2.3 大学生敏感性指标识别
        6.2.4 大学生抗逆力指标识别
    6.3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典型案例分析
        6.3.1 典型案例
        6.3.2 案例分析
    6.4 要素分析与案例分析结果综合讨论
        6.4.1 要素分析
        6.4.2 效应识别
        6.4.3 危机转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健康管理措施
    7.1 构建多层次危机防控网络
        7.1.1 推动校院分层预警管理
        7.1.2 畅通心理健康管理渠道
        7.1.3 提升心理健康队伍素养
    7.2 完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
        7.2.1 创新突出主体地位的健康教育模式
        7.2.2 开发突出主体意识的健康教育内容
        7.2.3 设计突出主体能力的健康教育载体
    7.3 建立智能化危机预警系统
        7.3.1 汇聚脆弱属性信息
        7.3.2 构建动态分析体系
        7.3.3 建立预警响应系统
    7.4 开展全方位危机干预模式
        7.4.1 强化健康服务协同
        7.4.2 集成朋辈互助效能
        7.4.3 创新新型干预形式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大学生脆弱性状态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概念界定、类型划分及主要表现
    2.1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概念界定
    2.2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类型划分
        2.2.1 环境适应心理问题
        2.2.2 学习心理问题
        2.2.3 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2.2.4 恋爱心理问题
        2.2.5 家庭贫困心理问题
        2.2.6 求职择业心理问题
    2.3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2.3.1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认知表现
        2.3.2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情绪表现
        2.3.3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行为表现
3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主要成因
    3.1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社会成因
    3.2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家庭成因
    3.3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学校成因
    3.4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个人成因
4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与转化
    4.1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的必要性
        4.1.1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1.2 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4.1.3 筑牢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基础
    4.2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的基本原则
        4.2.1 平等尊重原则
        4.2.2 系统全面原则
        4.2.3 循序渐进原则
        4.2.4 因材施教原则
    4.3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的对策
        4.3.1 创设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
        4.3.2 营造民主家庭氛围,注重家庭思想心理教育
        4.3.3 强化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方式方法
        4.3.4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升心理调控能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大学生心理异常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D]. 吴茵琪(Ngyan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异常心理的成因及干预策略[J]. 施洁琼. 林区教学, 2020(07)
  •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D]. 王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的个案研究[D]. 沙怡珍.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寄宿制初中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德育干预对策探究 ——基于中山市DY中学的调查[D]. 张倩如.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构建家庭生态系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 宋丹. 苏州大学, 2019(06)
  • [7]“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 任佳丽.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9(04)
  • [8]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广东S职业学院为例[D]. 吴惠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9]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系统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D]. 张勇.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10]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研究[D]. 芦佳.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大学生心理异常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