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并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

膀胱癌并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

一、膀胱癌并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论文文献综述)

艾珂欣[1](202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及全外显子测序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组细胞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且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MDS患者的髓系细胞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无效造血及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leukemia,LGLL)是一种少见的克隆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2016年WHO将其归类于成熟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肿瘤。MDS合并LGLL发病率低,近20年来,仅31例患者被报道患有MDS并发LGLL(MDS-LGLL)。与MDS患者相比,MDS-LGLL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更低,红系发育不良更为常见。目前,MDS-LGLL患者的基因突变数据非常有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中,我们不仅描述了 10例MDS-LGLL病例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而且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exome sequencing,WES)对MDS-LGLL患者的突变基因进行了更深入和全面的分析。研究目的:提高对MDS-LGLL病例临床、实验室特征的认识,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分析MDS-LGLL病例的基因突变特征。方法:1.描述10例MDS-LGLL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2.描述10例MDS-LGLL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免疫、分子表型;3.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10例MDS-LGLL患者DNA进行检测,报告了与血液系统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114个基因的突变情况;4.对单例MDS-LGLL患者分别在早期诊断为MDS时期及确诊为MDS-LGLL时期的两份骨髓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别对突变基因及进行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及差异基因富集分析;5.分别对三例MDS-LGLL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三例患者的共有突变基因进行GO分析、KEGG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筛选出特征突变及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预测。结果:1.描述了 1 0例MDS-LGL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2.10例MDS-LGLL患者的二代测序显示:在与血液系统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114个基因中,共发现了 37个基因的突变。其中,组蛋白修饰基因ASXL1(3/10,30%)和粘连蛋白复合物基因STAG2(3/10,30%)突变率最高;3.单例MDS-LGLL不同时期样本全外显子测序对比显示:MDS进展到MDS-LGLL的过程中,H3K4单甲基化通路富集明显增加、ZAP-70易位通路富集明显减少。4.对三例MDS-LGLL全外显子测序数据分析发现:MF组突变基因富集最明显的通路主要集中于ATP结合、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通路,为RNA聚合酶2特异性、组蛋白结合、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结合、H3K4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等通路;BP组突变基因富集最明显的通路是主要集中于RNA聚合酶2负性转录调控通路、DNA模板转录调节、细胞分化调控、组蛋白H3K4单甲基化、二甲基化、T细胞分化正向调节等通路;在CC组,突变集中富集最明显的通路在细胞核、细胞质膜、线粒体、转录调节复合物、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复合物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突变基因富集最多的通路是:代谢相关通路、肿瘤相关通路、PI3K-AKT通路、MAPK通路、Th17、Th1、Th2细胞分化、PD-L1表达和PD-1检查点通路等。5.用三个在线蛋白质功能预测网站Provean,Sift,Polyphen-2对筛选出的50个突变频率最高的共有突变进行突变功能预测,发现CCL3L1c.272T>C位点和RGPD5c.3131C>G位点基因突变在三个网站均显示为有害突变。通过Sanger测序验证,10例MDS-LGLL患者CCL3L1 c.272T>C位点和RGPD5 c.3131C>G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 50%、70%。结论:MDS和LGLL可以共同发生,但发病率较低且机制尚未明确。MDS-LGLL患者中,最多见的MDS亚型为MDS-MLD,所有MDS-LGLL患者均发生了贫血和红系发育不良。组蛋白修饰基因ASXL1(3/10,30%)和粘连蛋白复合物基因STAG2(3/10,30%)是114个基因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MDS进展到MDS-LGLL的过程中,H3K4单甲基化相关基因富集增加,但ZAP-70易位相关基因富集减少。CCL3L1c.272T>C位点和RGPD5c.3131C>G位点突变均为有害突变,在10例MDS-LGLL患者的突变率为50%、70%。

王德好[2](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组以骨髓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外周血象异常的临床恶性疾病,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成年髓系白血病的50%以上。而老年患者因基础情况差、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基因不稳定性增加、耐药基因增加等因素,导致老年AML患者临床疗效差、生存期短、化疗不良反应增加等现实问题。目前老年AML的治疗方案相对较年轻患者保守,同时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与药物也较成年患者明显减少,因此在临床中如何根据患者个体化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减少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中医药的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基础体质,增强治疗效果,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总结临床资料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同时探索各临床常用指标、中医证型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为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探索如何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延长生存期等方案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及观察59例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 20.0分析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中医证候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观察59例患者中,26例使用中药联合化疗治疗,33例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其中化疗患者至截止观察20人死亡,6人存活;单纯中药组患者全部死亡,其中院内死亡24例,院外死亡9例。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邪盛正虚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白细胞水平、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明显高于气血两虚患者(P<0.05),而气血两虚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邪盛正虚患者(P<0.05)。生存期方面,低强度化疗联合中药治疗患者≤75岁组中位生存期13个月,>75岁组患者中位生存期6个月。WT1基因阳性、年龄≥75岁、未化疗、ECOG评分≥3分、四个疗程未缓解、平均红细胞输注量>0.2U/d、ISTH-DIC评分≥4或5、首次住院D二聚体异常、既往出凝血疾病、合并疾病总数≥4个等因素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生存期(P<0.05)。研究结论1.小剂量化疗及去甲基化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期,要尽力争取化疗机会,加强支持治疗。2.邪盛正虚证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更低,更加依赖血制品,而依赖血制品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降低,因此对于邪盛正虚型的患者应该更加积极的使用支持治疗,借助中医药祛邪扶正。3.出凝血风险越高的患者生存期越短,临床中应注意鉴别,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及时干预,减少患者DIC及出凝血事件的发生。4.遗传学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关系,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生存期,因此进一步探究遗传学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的理解中医证候的机制以及提高患者生存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美蓉[3](2020)在《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白血病发病迅猛、耐药、易复发、复发后更难治、死亡率高,是白血病死亡最常见的疾病类型。随着近几十年药物研发和风险分类管理的不断改善,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得到了巨大进步,然而成年尤其是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许多患者复发后治疗失败,最终死亡。目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化疗失败或疾病复发时,才考虑进行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化疗副作用强,耐药易复发,经常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存在供体难寻、手术费用高昂及手术过程痛苦难耐等问题,且仍存在一定复发风险。因此寻找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且经济的治疗新药具有重大意义。多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后获得自发缓解的临床报道,结合目前关注度非常高的肿瘤细菌疗法,提示细菌疗法可能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个新方向。在多种用于肿瘤治疗研究的细菌中,沙门氏菌因其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抗肿瘤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治疗。但是沙门氏菌对血液肿瘤的治疗未见报道。经基因工程改造的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产生的内毒素毒力减少了5万倍,且其耐受性和安全性已在一期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是研究细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理想菌株。本课题首次分别以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L1210、人源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HL-60皮下移植瘤模型,和人源AML融合蛋白MLL-AF9驱动的系统性AML小鼠模型,评估了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并探究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抑制多种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能抑制急性白血病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肿瘤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 T)d 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免疫荧光结果表明VNP20009能显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导致肿瘤中心区域细胞核破碎、DNA降解、胞膜解体,肿瘤组织大面积坏死。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蛋白表明,VNP20009能显着上调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PARP的表达,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3.MLL-AF9驱动的AML模型小鼠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显着抑制小鼠体内AML细胞的增殖;降低AML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五分类数值,使其恢复至近正常生理水平;延长了AML小鼠的生存期。4.血清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检测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VNP20009一方面能上调抗肿瘤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的产生,并降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水平来抑制、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显着上调分泌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0(C-X-C motif ligand-10,CXCL-10)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ligand-2,CCL-2),招募并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以CD4+为主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杀伤、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VNP20009还能进一步刺激T淋巴细胞向CD4+IFN-γ+和CD8+IFN-γ+效应T淋巴细胞极化,释放IFN-γ,进一步维持、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结论: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能显着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起到治疗和延缓白血病的作用。一方面VNP20009进入机体后,能够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和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和杀伤白血病细胞,延长AML小鼠生存期。另一方面移植瘤组织中线粒体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表达增加,提示VNP20009感染后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该研究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和理论基础。

许小宇[4](2020)在《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临床特征目的: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和治疗的7173例AML患者,根据细胞遗传学和融合基因检测的不同结果,分析不同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特点以及生存预后的差别。方法:1.完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和治疗的AML患者基本信息的采集,系统性分析全部AML患者临床及细胞遗传学特征。2.根据融合基因和细胞遗传学的检测结果,比较不同融合基因亚型AM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差异。3.详细分析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分子以及预后生存特点。结果:1.7173例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正常核型患者3025人,占42.1%;染色体核型未检测或者检测结果丢失的患者占6.5%(463/7173);2.4%(172/7173)的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未见细胞分裂相;49%(3156/7173)的患者染色体核型存在异常,其中 t(15;17),t(8;21),inv(16),t(9;22)分别占 12.3%(884),11.2%(809),1.8%(129),1.4%(103)。2.从2006年起对初诊AML患者进行融合基因检测,共有398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结果提示融合基因阴性的患者2492例,占62.6%,AML1-ETO,PML-RARa,CBFb-MYH11,BCR-ABL,MLL 重排分别占 12.6%(500),13.2%(527),5.0%(198),1.8%(71),3.8%(152)。其他少见类型的融合基因有 DEK-NUP214(17),FUS-ERG(10),NPM-MLF1(3)和AML1-MTG16(2)。我们对不同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发现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小,中位发病年龄为24.5岁(8-52岁),与其他融合基因组年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但是检测到的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病例数仅为10人,样本数少统计结果可能存在偏差。3.搜集到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共38例,其中34例为AML患者,占全部AML患者的0.47%(34/7173),3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以及 1 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ixed-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PAL)。对AML患者进行了随访调查,发现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早期死亡(6月内死亡)患者达到17.6%(6/34),一疗程诱导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为64.7%(22/34);AML患者中有17例患者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患者与单纯化疗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75,p=0.021),移植组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但是移植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达到41.2%(7/17),复发患者的治疗效果极差。结论: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细胞遗传学特点与国际上的报道相类似,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约占42.1%;49%的AML患者染色体核型存在异常,其中 t(8;21),t(15;17),inv(16),t(9;22)分别占 11.2%,12.3%,1.8%,1.4%。2.进行融合基因检测的3984例AML患者,结果提示融合基因阴性的患者占62.6%,AML1-ETO,PML-RARa,CBFb-MYH11,BCR-ABL,MLL 重排阳性分别占12.6%,13.2%,5.0%,1.8%,3.8%;其他少见类型如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中位发病年龄24.5岁(8-52岁),与其他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中位年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3.0.47%的AML患者可检测到FUS-ERG融合基因,但是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一共38例,其中34例AML,1例MPAL和3例ALL。在AML患者中,患者早期死亡患者达到17.6%;17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患者的复发率达到41.2%(7/17),此类患者的生存预后极差。二、FUS-ERG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分子特征目的: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 exon sequencing technology,WES),全转录组测序(Whole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technology,RNA-sequencing)及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NGS)揭示 FUS-ERG 融合基因阳性 AML 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1.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的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筛选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为研究对象,搜集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DNA或者RNA标本。2.通过WES对10例初诊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DNA标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寻找共同伴随基因突变特征。3.通过RNA-sequencing对10例初诊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RNA标本进行基因表达和融合基因的检测,分析FUS基因和ERG基因断裂融合方式,以正常核型和其他类型AML患者作为对照,分析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基因表达特征及与其他类型AML患者的基因表达差异,寻找FUS-ERG融合基因可能的致病机制。4.采用包含51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靶向NGS,对13例初诊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DNA标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进一步揭示其基因突变特征。结果:1.搜集到10例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初诊骨髓细胞DNA标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出现6次以上的重现性突变基因有RPL14、MUC4、LNP1、CAMKK2、FADS6、NBPF14,未检测到常见的 AML 基因突变。2.搜集到10例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初诊骨髓细胞RNA标本进行RNA-sequencing检测,分析这组病人和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表达差异,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显着上调的通路有肿瘤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以及Rap1超RAS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和其他类型的AML患者的基因表达的GSEA分析,发现两者存在差异信号通路是主要是代谢相关通路:包括抗环血酸和醛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组氨酸代谢通路。3.搜集到13例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初诊骨髓细胞DNA标本进行靶向NGS测序,一共检测到20个基因突变,其中PTPN11激活性突变出现次数最多,频率为30.8%(4/13),其次是WT1突变,推测PTPN11突变可能对疾病的发生进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结论:通过和其他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基因表达的GSEA分析,发现两者存在差异的通路主要是代谢相关通路:包括抗环血酸和醛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组氨酸代谢通路。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二代靶基因深度测序共检测到20个基因突变,其中PTPN11激活性突变出现次数最多(4/13),推测PTPN11激活性突变可能对疾病的进展起重要作用。三、FUS-E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研究目的:应用体外和体内实验模型,阐述FUS-E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方法:1.构建FUS-ERG融合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质粒载体,三质粒系统包装慢病毒,分别在HL-60以及32D细胞株中稳定过表达,探究FUS-ERG融合基因在体外细胞株中对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分化的作用。2.构建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人脐血CD34阳性的细胞,流式分选CD34+GFP+细胞,进行原代细胞克隆形成和液体培养髓系诱导分化实验,观察克隆数目和类别的差异,以及其对原代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3.构建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将PTPN11-WT、PTPN11-D61V、PTPN11-E76K突变体分别在32D-Venus与32D-FUS-ERG细胞中过表达,研究PTPN11-WT及突变体对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作用。4.构建慢病毒过表达载体,转染Balb/c小鼠骨髓CD117阳性细胞,胫骨原位移植到同种Balb/c小鼠骨髓内,观察移植后小鼠的发病情况。5.构建Vav-1为启动子的FUS-ERG融合基因敲入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结果:1.成功构建FUS-ERG融合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人白血病细胞株,研究结果显示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HL-60细胞增殖增多和凋亡减少,亦可以引起32D细胞分化阻滞。2.成功分选脐血中CD34阳性细胞,感染逆转录病毒,研究结果显示FUS-ERG融合基因可引起脐血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加,多潜能集落形成单位比例增加,髓系成熟分化阻滞,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阻滞在干祖细胞及早幼粒细胞阶段。3.在体外,FUS-ERG融合基因可协同PTPN11激活性突变,引起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导致32D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增加以及髓系成熟分化阻滞,促使下游基因HIF-1a、IKKa、Casp9 基因的下调。4.在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体内实验中,检测移植后小鼠的生存情况,结果显示FUS-ERG融合基因移植小鼠全部死亡,载体对照组小鼠仅死亡一只,两组小鼠总生存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75)。小鼠进行流式细胞学以及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单独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移植小鼠发病,但是小鼠疾病的发生骨髓原始细胞增多,同时表达CD3和/或ter1 19的阳性细胞,发病形式不统一,此和临床上FUS-ERG融合基因的疾病发生类型相似。结论:1.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HL-60细胞增殖能力增加,细胞凋亡减少;亦可以引起32D细胞髓系成熟分化阻滞。2.FUS-ERG融合基因引起脐血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加,髓系成熟分化阻滞,分化阻滞在干祖细胞及早幼粒细胞阶段。3.FUS-ERG融合基因协同PTPN11突变,引起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导致32D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和髓系分化阻滞,下游HIF-1a、IKKa、Casp9基因下调。4.单独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移植小鼠发病,但是小鼠疾病的发生类型多样,此结果和临床上FUS-ERG融合基因的发生白血病的类型相似。

李雪妮[5](2020)在《35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治疗相关血液肿瘤的认识。方法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6年5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35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既往疾病、治疗和实验室数据,并结合文献复习展开讨论。结果35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中位年龄57(2478)岁,其中33例(94.3%)首发疾病为实体肿瘤,2例(5.7%)患者首发疾病为风湿性疾病;首发疾病治疗至发生治疗相关血液肿瘤的中位发病间隔(中位潜伏期)为48(1246)个月。其中治疗相关急性髓细胞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t-AML)25例,t-AML中位发病间隔48(7164)个月;治疗相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3例,中位发病间隔13(130)个月;治疗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therapy-related non-Hodgkin lymphoma,t-NHL)5例,中位发病间隔80(36246)个月。t-CMML 1例;t-MPN 1例。28例治疗相关急性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leukemia,t-A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5(1102)月,1年累积生存率为41.7%,2年累积生存率为15.6%,3年累积生存率为7.8%。接受化疗、首程获得CR有益于延长t-AL患者生存期。结论治疗相关血液肿瘤异质性大,预后差,应基于临床表现与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精准治疗。

刘月[6](2019)在《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髓系肿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或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髓系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目的:比较地西他滨(DAC)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方案和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不耐受标准化疗的髓系肿瘤(AML、MDS-EB-1或MDS-EB-2)患者48例,其中22例接受DAC联合ATRA方案治疗,26例接受DAC联合预激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OS)率、总体反应率(ORR)、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DAC联合ATRA组和DAC联合预激方案组总体反应率(ORR)分别为86.4%和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P=0.643)。两组患者中有效患者的起效疗程数不同,DAC联合预激方案中位起效疗程为1疗程,DAC联合ATRA中位起效疗程为2疗程,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8,P=0.006)。DAC联合预激方案组1个疗程起效率高于DAC联合ATRA组(65.4%31.8%,χ2=5.371,P=0.041)。DAC联合预激方案中位OS时间为24.9(95%CI:22.002~27.298)个月,DAC联合ATRA组中位OS时间为26.2(95%CI:18.646~33.754)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0)。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是3~4级血细胞减少、感染和出血,DAC联合预激方案组3~4级血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DAC联合ATRA组(84.6%vs.54.5%,χ2=5.215,P=0.029),DAC联合预激方案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DAC联合ATRA组(76.9%vs.45.5%,χ2=5.035,P=0.037),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P=0.643)。DAC联合ATRA组粒缺时间、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低于DAC联合预激方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AC联合ATRA和DAC联合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髓系肿瘤的疗效相当,DAC联合预激方案起效更快,DAC联合ATRA治疗安全性更好,耐受性更高。第二部分: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①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检测DAC与ATRA单用或联用处理白血病细胞株KG1 24h、48h、72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细胞分化标志CD11b及细胞周期。②采用转录本测序技术检测DAC和ATRA单药或联合处理KG1细胞48h后转录本的变化,分析获得差异表达的miRNA和转录本。③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AC和ATRA单药或联合处理KG1细胞48h后miR-19a-3p、Bim mRNA表达水平。④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DAC与ATRA联合处理KG1细胞株48h后Bim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DAC与ATRA单用或联用均可以有效抑制KG1细胞的增殖,以两药合加组抑制作用最强。②DAC与ATRA单用或合加均可以诱导KG1细胞凋亡,两药协同诱导凋亡。③DAC与ATRA联合可以下调miR-19a-3p的表达,上调Bim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DAC联合ATRA能够协同诱导KG1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下调miRNA-19a-3p表达水平,上调Bim的表达水平。

张琪,杨华,朱成英,牛建花,徐媛媛,王楠,朱海燕,于力,靖彧[7](2014)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颅咽管瘤》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提高对APL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的认识。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APL进行确诊;应用免疫分型技术对骨髓中白血病细胞进行分析;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以定性及确定治疗前后定量变化;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技术及FISH技术以分析该患者细胞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复杂。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学科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避免了误诊、漏诊延误诊治。结论: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经过治疗缓解后,再出现其它临床症状时需考虑其他肿瘤的可能,临床上需仔细观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二、膀胱癌并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膀胱癌并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及全外显子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实验步骤及方法
        2.4 MDS-LGLL诊断标准
    3. 结果
        3.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
        3.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
        3.3 二代测序
    4. 讨论
    5. 结论
    6.不处
第二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及基因突变筛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实验步骤及方法
    3. 结果
        3.1 单例患者不同时期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
        3.2 三例MDS-LGLL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
        3.3 突变基因筛选
        3.4 突变基因功能预测
        3.5 Sanger测序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致谢

(2)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老年急性髄系白血病的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一 流行病学
        二 发病机制
        三 治疗方案
        四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急性髄系白血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一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认识
        二 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
        三 东方医院观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标准
        1. 西医诊断分型标准
        2. 中医证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AML预后及分层
        6. 体能状况评分
        7. 合并疾病诊断标准
        8. ISTH-DIC评分
        9. 西医疗效评判标准
        10. 治疗方法
        11. 观察时间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统计方法
    结果
        1 基本信息
        2 生存期比较
        3 中医证候分析
        3.1 中医证候与MDS病史
        3.2 中医证候与遗传学检查
        3.3 中医证候与其他指标
        4 生存期分析
        4.1 遗传学与生存期
        4.2 基本指标与生存期
        4.3 合并病与生存期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3)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血病概述
        1.1.1 白血病的定义及常见症状
        1.1.2 白血病的发现及分类
        1.1.3 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4 白血病流行病学
        1.1.5 白血病的治疗
    1.2 白血病自发性缓解与细菌感染
    1.3 细菌抗肿瘤研究
        1.3.1 细菌抗肿瘤研究历程
        1.3.2 细菌抗肿瘤的优势
        1.3.3 细菌抗肿瘤的应用前景
    1.4 沙门氏菌抗肿瘤研究
        1.4.1 沙门氏菌有效靶向肿瘤
        1.4.2 沙门氏菌介导肿瘤细胞自我死亡
        1.4.3 沙门氏菌减少肿瘤转移
        1.4.4 沙门氏菌诱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
        1.4.5 沙门氏菌增强肿瘤化疗敏感性
        1.4.6 沙门氏菌联合治疗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的消退
        1.4.7 沙门氏菌的遗传学改造
        1.4.8 沙门氏菌可作为递呈肿瘤治疗分子载体
    1.5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研究
        1.5.1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构建及遗传特点
        1.5.2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生物分布特性
        1.5.3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毒理学评价
        1.5.4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抗肿瘤研究
    1.6 课题研究思路、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VNP20009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及细胞株
        2.2.2 实验动物及饲养
        2.2.3 试剂与耗材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5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2.3.2 细胞培养
        2.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2.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3.5 L1210皮下瘤模型建立
        2.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2.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2.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2.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2.3.10 总蛋白的提取
        2.3.11 蛋白浓度测定
        2.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2.3.1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VNP20009 体外抑制L1210/Jurkat细胞增殖
        2.4.2 VNP20009 体外诱导L1210/Jurkat细胞凋亡
        2.4.3 VNP20009治疗L121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未见异常
        2.4.4 VNP20009抑制L1210皮下移植瘤生长
        2.4.5 VNP20009引起L121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2.4.6 VNP20009诱导L121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2.4.7 VNP20009治疗L1210皮下移植瘤凋亡蛋白表达量升高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NP2000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及细胞株
        3.2.2 实验动物
        3.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5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3.3.2 细胞培养
        3.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3.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3.5 HL-60皮下瘤模型建立
        3.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3.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3.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3.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3.3.10 总蛋白的提取
        3.3.11 蛋白浓度测定
        3.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3.3.13 统计学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VNP20009体外抑制HL-60细胞增殖
        3.4.2 VNP20009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
        3.4.3 VNP20009治疗HL-6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情况无异常
        3.4.4 VNP20009抑制HL-60皮下移植瘤生长
        3.4.5 VNP20009引起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3.4.6 VNP20009诱导HL-6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3.4.7 VNP20009治疗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凋亡蛋白表达量增加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NP20009 对系统性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激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及细胞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5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4.3.2 沙门氏菌VNP20009的组织分布
        4.3.3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的复苏
        4.3.4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小鼠尾静脉注射造模
        4.3.5 抗凝全血样本的采集
        4.3.6 血清样本的采集
        4.3.7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GFP+)检测
        4.3.8 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
        4.3.9 小鼠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
        4.3.10 原代脾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4.3.11 原代骨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4.3.12 原代白血病细胞红细胞裂解处理
        4.3.13 原代白血病细胞的冻存
        4.3.14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分组与给药治疗
        4.3.15 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测定
        4.3.1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4.3.17 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
        4.3.18 统计学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VNP20009小鼠组织分布情况
        4.4.2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模型的构建
        4.4.3 VNP20009 治疗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异常
        4.4.4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4.5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脾脏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4.6 VNP20009 影响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分布
        4.4.7 NP20009对MLL-AF9驱动型AML主要器官重量的影响
        4.4.8 VNVNP20009 延长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生存期
        4.4.9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4.4.10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4.4.11 VNP20009 激活 MLL-AF9驱动型 AML 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
        4.4.12 VNP20009 促进 MLL-AF9 驱动型 AML 小鼠脾脏中 IFN-γ+效应T淋巴细胞的极化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临床特征
    引言
    病例资料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
    引言
    病例资料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FUS-E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5)35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简略词缩写
化疗方案中英对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髓系肿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或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颅咽管瘤(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病例资料
    骨髓形态学检查及组化染色
    白血病免疫分型
    分子生物学检测
    Fish检测
        细胞的制备
        融合基因探针
        杂交
        结果判断
    细胞遗传学检测
结果
    骨髓涂片
    白血病免疫分型
    基因检测结果
    Fish检测
    染色体核型检测
    治疗
    疗效
讨论

四、膀胱癌并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及全外显子测序研究[D]. 艾珂欣.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D]. 王德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美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D]. 许小宇. 苏州大学, 2020(06)
  • [5]35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文献复习[D]. 李雪妮.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6]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髓系肿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刘月. 苏州大学, 2019(04)
  • [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颅咽管瘤[J]. 张琪,杨华,朱成英,牛建花,徐媛媛,王楠,朱海燕,于力,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4(03)

标签:;  ;  ;  ;  ;  

膀胱癌并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