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及中医各种灸法的红外辐射光谱特征

人体穴位及中医各种灸法的红外辐射光谱特征

一、人体穴位与中医各种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曾雅婷[1](2020)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中医藏窍理论“肺开窍于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医藏窍理论提出了“肺开窍于鼻”,说明肺与鼻之间紧密的联系。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中医藏象“肺开窍于鼻”的理论基础上,通过肺与鼻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艾灸人体中府穴作用于肺区来观察受试者肺区和鼻子的温度变化,进一步说明肺与鼻紧密的关联。利用红外可视化技术来验证“肺开窍于鼻”这一理论,用科学性的实验研究为中医藏象理论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有理有据的将藏象理论运用于临床上或科研教学中。结合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药现代传承研究,为红外热成像用于临床医学成像诊断指引了方向。方法:查阅相关实验和理论文献,设定本实验的干预方式,通过艾灸受试者中府穴,观察艾灸前后的肺区与官窍的温度变化。实验前保证室内温湿度达到标准的情况下,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受试者进行各个部位的拍摄,计算出受试者中府穴、肺区、目、鼻、口以及耳艾灸前后的温度。所收集的数据采用统计学中的配对t检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均数加减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计算受试者中府穴、肺区、目、鼻、口以及耳艾灸前后的温度,将肺区温度与官窍温度的差值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比较艾灸前后受试者中府穴、肺区及官窍的温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中府穴15min后,将肺区和官窍艾灸前后温度的差值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目、耳、口之间温度的差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艾灸受试者的中府穴,观察红外热象图显示出的热偏离,同时肺区和官窍的温度均升高,肺区与鼻子温度的变化存在相关关系。通过可视化的数据可知肺与鼻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的联系,证明了中医藏窍理论“肺开窍于鼻”的科学性,为今后的临床实践诊断奠定了基础。

陈丽梅,单思,张启云,张吉日木吐,刘红宁[2](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艾灸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代谢组学是一门"自下而上"的新研究思路和方法,其整体性、动态性与中医药的整体观研究思路相似,适合中药药性、疾病诊断、药物安全性评价及药物作用机制等研究,从本质上阐述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热敏灸的提出,艾灸再次回到众人视野。艾灸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是热、光、药物等综合因素,通过对机体的血液运行、神经分泌功能、能量代谢、抗自由基等作用调节机体生理和心理,可用于预防、减轻、治疗机体某些疾病。将代谢组学与艾灸联合,从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角度阐明灸疗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为艾灸的基础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径,对疾病的治疗及灸疗现代化、科学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钟根平[3](2019)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患者热敏腧穴的温度觉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腧穴与非热敏腧穴是否存在温度觉特征上的差异,初步探讨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热敏腧穴在温度觉特征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要求的7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每位患者入组后按照热敏腧穴探查操作规范,术者手持热敏灸艾条依次对患者腰阳关、腰俞、关元俞(双侧)穴进行探查,根据是否出现六种热敏灸感判别每个腧穴的热敏状态,探查次日,利用以色列产TSA 2001-II温度检测仪检测上述四个受试穴区的热觉、冷觉、热痛及热耐痛阈值。试验完成后,依据受试穴区的热敏态属性将检测数据分为8组,即腰阳关热敏组、腰阳关非热敏组、腰俞热敏组、腰俞非热敏组、左关元俞热敏组、左关元俞非热敏组、右关元俞热敏组、右关元俞非热敏组,最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32例,灸感法探查热敏态阳性的穴区及个数依次为:腰阳关42个、腰俞45个、左关元俞39个、右关元俞37个,热敏态阴性的腧穴及个数依次为:腰阳关28个,腰俞25个,左关元俞31个、右关元俞33个。2、温度定量检测阈值结果如下:(1)腰阳关穴热敏组:冷觉阈值29.45±1.37,热觉阈值37.02±1.55,热痛阈值44.12±1.81,热耐痛阈值47.90±0.63;腰阳关穴非热敏组:冷觉阈值28.39±1.81,热觉阈值36.08±1.42,热痛阈值43.06±1.57,热耐痛阈值46.82±2.68。同一阈值间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冷觉、热觉、热痛、热耐痛阈值t值分别为:2.619、2.557、2.538、2.690,P值分别为0.012、0.013、0.013、0.012,(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2)腰俞穴热敏组:冷觉阈值28.92±1.47,热觉阈值36.97±1.63,热痛阈值43.84±1.60,热耐痛阈值47.77±0.94;腰俞穴非热敏组:冷觉阈值28.04±1.58,热觉阈值35.84±1.43,热痛阈值42.78±1.74,热耐痛阈值46.93±1.38。同一阈值间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冷觉、热觉、热痛、热耐痛阈值t值分别为:2.311、2.905、2.584、2.707,P值分别为0.024、0.005、0.012、0.010,(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3)左关元俞穴热敏组:冷觉阈值28.77±0.96,热觉阈值37.53±1.37,热痛阈值44.50±1.50,热耐痛阈值48.17±0.90;左关元俞穴非热敏组:冷觉阈值27.78±1.58,热觉阈值36.85±0.78,热痛阈值43.57±1.86,热耐痛阈值47.65±1.17。同一阈值间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冷觉、热觉、热痛、热耐痛阈值t值分别为:3.073、2.447、2.309、2.072,P值分别为0.004、0.016、0.024、0.042,(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4)右关元俞穴热敏组:冷觉阈值28.86±1.34,热觉阈值37.73±1.94,热痛阈值43.99±1.88,热耐痛阈值47.62±1.41;右关元俞穴非热敏组:冷觉阈值28.01±1.68,热觉阈值36.94±0.90,热痛阈值43.17±1.21,热耐痛阈值46.93±1.08。同一阈值间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冷觉、热觉、热痛、热耐痛阈值t值分别为:2.367、2.232、2.123、2.302,P值分别为0.021、0.030、0.037、0.024,(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5)热敏组4个腧穴间的温度阈值总体均数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冷觉阈、热觉阈、热痛阈、热耐痛阈的F值分别为2.273、2.128、1.102、2.091,P值分别为0.082、0.099、0.350、0.104(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态腰阳关、腰俞、左关元俞、右关元俞穴的冷觉、热觉、热痛、热耐痛阈值均高于同名腧穴非热敏态相应阈值;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热敏腧穴在温度觉特征上不存在显着差异。

邹雪芳[4](2019)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中医藏窍理论“肾开窍于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医“藏窍理论”肾与耳紧密相关,即“肾开窍于耳”。本文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艾灸人体命门穴观测受试者肾区温度与耳朵温度变化是否存在相对应的关系,来探讨肾与耳之间的相关性,用可视化的实验方式对中医学“藏窍理论”中“肾开窍于耳”这一理论观点进行论证,为中医藏窍理论提供支撑,同时为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药现代传承研究相结合指引方向,将现代高新技术用于医学成像诊断。方法:通过艾灸命门穴,检测受试者艾灸前后的肾区与官窍的温度。本文的实验研究是在保证室内温湿度达到标准的情况下,运用红外热成像仪器对受试者进行红外拍摄,记录受试者在艾灸前和艾灸后命门穴、肾区、眼睛、鼻子、口唇以及耳朵的温度。用均数加减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统计学中的配对t检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来处理收集的数据。比较受试者在艾灸前后肾区、眼睛、鼻子、口唇以及耳朵温度,并对艾灸前后肾区温度的差值分别与眼睛、鼻子、口唇温度的差值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艾灸前与艾灸后受试者命门穴、肾区、眼睛、鼻子、口唇、耳朵温度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艾灸前后肾区温度的差值分别与眼睛、鼻子、口唇、耳朵温度的差值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艾灸命门穴25min后,受试者肾区温度差值均与耳朵温度差值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眼睛、鼻子、口唇温度差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艾灸命门穴可以作用于肾区,使肾区、眼睛、鼻子、口唇、耳朵温度均升高,红外热象图显示热偏离,但肾区温度的变化与耳朵温度的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通过可视化的证据证明了中医藏窍理论中“肾开窍于耳”的正确性,同时说明了肾与耳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为藏窍理论在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数据支撑。

邢振龙[5](2013)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大肠俞穴自发红外光谱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大肠俞穴自发红外辐射光谱特征,并与近端对照经穴及健康人相应腧穴红外光谱比较,探讨疾病状态下热敏大肠俞穴与近端对照腧穴及健康人大肠俞穴红外辐射光谱特征的差异,并作以初步分析。方法:本项研究共分疾病组、健康组2组,疾病组64例,健康组44例。疾病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门诊及疗区病人,健康人群来自社会志愿者。检测室保持安静,无强噪声和电磁源,室内温度保持在22℃±2℃,测试过程中保持室温波动在1℃范围内,空气湿度维持在(55±10)%,门窗紧闭不透光窗帘布遮盖,无明显空气流动,两盏40W日光灯照射。分别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疾病组、健康组大肠俞穴距离3cm处进行温和灸,如发生透热、护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和非热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感觉时,即为发生热敏化现象,详细记录其位置、热敏感性质、热敏感程度,同时探查对照腧穴并记录;待施灸部位温度恢复到皮温,用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高灵敏度红外光谱检测仪(PHE201型)检测局部红外辐射情况,详细记录疾病组热敏大肠俞穴、近端对照腧穴及健康人大肠俞穴自发红外辐射光谱参数数据;结果:(一)疾病组热敏大肠俞穴-近端经穴光谱对照:所有的波长点没有差异,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大肠俞穴与近端非热敏同经经穴光谱没有差异。(二)疾病组热敏大肠俞穴-健康人相应腧穴对照:在1.5~16μm(1.7μm波长点除外)145个波长点上有差异,说明1.5-16μm(1.7μm波长点除外)145个波长点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大肠俞穴的红外辐射强度比健康人相应腧穴高。(三)疾病组热敏大肠俞穴-健康人相应对照腧穴热敏程度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大肠俞穴热敏程度高于健康人。结论:疾病可激发人体腧穴由静息态迁跃致敏化状态,腧穴敏化态时处于高能量状态,易变化、易激发,因此在接受艾热刺激时其人体的主观感觉与光谱强度变化是相关的,与能量、物质的客观变化是一致的。

滕龙[6](2013)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热敏态印堂穴自发红外光谱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热敏灸疗法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展,大量相关热敏灸临床疗效的研究表面热敏灸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所有灸疗中独特的一种。目前国内外腧穴热敏化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其基础、机制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目的:比较疾病状态下热敏态腧穴印堂与和其邻近非热敏态腧穴、痊愈后印堂穴、健康人印堂穴自发红外光谱特征的差异,验证热敏态腧穴与在人体的不同状态下是否存在差异,作为腧穴热敏化现象的一个切入点与突破口,一定程度上揭示腧穴特异性新规律,为艾灸疗法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与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制的高灵敏度红外光谱检测仪(PHE201型)红外光谱仪,测量1.5~16μm波长内不同机体状态的腧穴自发红外光谱的特征。比较疾病状态下热敏态腧穴印堂与和其邻近非热敏态腧穴、痊愈后印堂穴、健康人印堂穴自发红外光谱特征的差异。结果:疾病组热敏态印堂穴与近端对照经穴自发红外光谱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疾病状态下热敏态印堂穴与痊愈状态下印堂穴自发红外光谱比较,在部分波长段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痊愈状态下热敏态印堂穴与健康人印堂穴自发红外光谱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结论: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热敏穴自发红外光谱特征上有差异,一定程度上说明疾病状态的热敏态穴位具有区别于痊愈状态、健康状态下穴位的特征。为今后热敏灸、热敏穴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更深入的研究做铺垫。

郑英[7](2012)在《灸法红外效应研究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灸法是临床常用的,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外治法,除药物的作用外,红外温热和辐射效应也是其作用机制之一。近年来国内艾灸热辐射、红外光谱特性研究文献多从艾灸红外温热效应的影响因素、温热在穴位和组织的传导规律、艾灸的辐射光谱效应、仿灸仪的研制和应用以及腧穴热敏化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文献研究,作者对艾灸红外温热效应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冯鑫鑫,葛林宝,应荐[8](2011)在《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是用于测量人体体表各部位所发出的微弱红外辐射信号的专用仪器,对人体无任何害处,是一种新型无创检测方法。文章针对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在传统灸法、经络腧穴、临床疾病——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乳腺增生病、支气管哮喘中所做研究进行整理和综述。

杨莉,杨金生,李亮,朱兵[9](2010)在《灸法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近年来对灸法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的分析,得出现阶段研究主要从灸热刺激、灸的红外辐射和灸材的药用性三方面入手的结论。探讨其他学科对灸法作用机理研究的影响,指出灸法作用机理研究的新方向。今后应加强机体反应对灸法的热刺激作用机理、皮肤光学吸收对灸法的红外辐射作用机理以及灸药及灸药生成物对灸法灸药性作用机理的影响研究。

王晓梅,穆敬平,丁光宏,吴焕淦[10](2010)在《艾灸效应的红外物理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艾灸疗法历史悠久、疗效卓着,但其效应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目前,艾灸效应机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艾灸的红外物理特性研究。文章从直接灸、间接灸,以及人体经络穴位的红外光谱几个方面就近年来有关艾灸效应的红外物理特性研究加以总结和论述,认为多学科交叉,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艾灸效应机理的物质基础和艾灸后穴位的生物效应进行探索和研究,将是今后艾灸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艾灸疗效,使艾灸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人体穴位与中医各种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体穴位与中医各种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中医藏窍理论“肺开窍于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肺开窍于鼻的理论渊源
        1.1 《黄帝内经》论肺鼻相关
        1.1.1 中医藏窍理论的内涵
        1.1.2 藏窍理论中论肺鼻相关
        1.2 历代医家论肺与鼻的关系
        1.2.1 汉唐医家
        1.2.2 宋元医家
        1.2.3 明清医家
    2 中医肺鼻相关理论内涵
        2.1 肺的概述
        2.1.1 肺的概念
        2.1.2 肺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2.1.3 肺与他脏的关系
        2.1.4 肺与经络的关系
        2.2 鼻的概述
        2.2.1 鼻的概念
        2.2.2 鼻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2.2.3 鼻与他脏的关系
    3 肺与鼻的探析
        3.1 肺与鼻的生理联系
        3.1.1 肺与鼻在功能上的联系
        3.1.2 肺与鼻在气血上的联系
        3.1.3 肺与鼻在经络上的联系
        3.2 肺与鼻的病理联系
    4 艾灸疗法的理论研究
        4.1 概述
        4.2 取穴依据
        4.3 艾灸的规范化研究
        4.3.1 艾灸穴位
        4.3.2 艾灸时间
        4.3.3 灸量
        4.3.4 艾灸的种类
        4.4 艾灸的作用机制
    5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原理及应用
        5.1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
        5.2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5.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
        5.3.1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藏象学中的应用
        5.3.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经络中的应用
        5.3.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灸法中的应用
        5.3.4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体质中的应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前言
    2 实验资料
        2.1 受试来源
        2.2 选定艾灸的时长
        2.3 纳入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仪器
        3.2 实验环境
        3.3 实验的要求和方法
        3.4 实验步骤
        3.5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艾灸中府穴前后各部位温度的对比情况
        4.2 艾灸太渊穴前后各部位温度的对比情况
        4.3 艾灸前后肺区温度与各官窍温度的相关性比较
    5 讨论与分析
        5.1 艾灸中府穴温度变化差异分析
        5.2 艾灸太渊穴温度变化差异分析
        5.3 中府穴与太渊穴的温度变化差异比较分析
结语
    1 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的意义与运用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2)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艾灸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作用
    1.1 代谢组学在中药四气中的研究
    1.2 代谢组学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1.3 代谢组学在诊断疾病中的应用
    1.4 代谢组学在药物作用机制中的应用
2 艾灸的作用
    2.1 艾灸的温热刺激
        2.1.1 艾灸温热刺激对血液动力学的作用
        2.1.2 艾灸温热刺激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2.2 艾灸的光辐射
    2.3 艾灸的芳香效应
    2.4 艾灸燃烧灰烬效应
    2.5 艾灸的热敏效应
3 代谢组学与艾灸的相关性
    3.1 艾灸后血液代谢组的研究
    3.2 艾灸后尿液代谢组的研究
    3.3 艾灸后各组织代谢组的研究
4 结论

(3)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患者热敏腧穴的温度觉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第一节 定量检测技术的运用和发展
        1 定量检测技术的历史进程
        2 定量检测技术的原理及神经解剖学基础
        3 QST技术检测方法
        3.1 QST技术检测方法分类
        3.2 限值法与程度法的比较
        3.3 QST检测技术的影响因素
        4 定量检测的意义
        5 定量检测的临床运用
        5.1 糖尿病
        5.2 口腔疾病
        5.3 三叉神经痛
        5.4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二节 灸法
        1 灸法的源流
        2 艾灸的作用机制
        2.1 艾灸的通补作用机制
        2.2 艾灸的抗炎作用机制
        2.3 艾灸的止痛作用机制
        3 艾灸的光谱特性研究
    第三节 热敏灸疗法
        1 热敏灸疗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
        1.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
        1.4 神经性头痛
        2 热敏灸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3 热敏灸疗法与常规温和灸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4 热敏灸疗法与TDP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第四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
试验研究
    第一节 试验资料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6 中止和撤出研究的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灸感法检测腧穴热敏状态
        3.2 温度阈值检测
        3.3 试验分组
        3.4 观察指标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6 控制与质量保证
        3.7 意外事件或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3.8 医学伦理原则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试验完成情况
        2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 温度觉定量测量阈值检测结果
    第三节 讨论
        1 立题依据
        1.1 腧穴敏化论
        1.2 疾病选择依据
        1.3 病证选择依据
        1.4 穴位选择依据
        1.5 检测方法选择依据
        2 研究结果分析、同类研究比较
        2.1 一般情况结果分析
        2.2 温度阈值检测结果分析
        3 本课题创新之处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4)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中医藏窍理论“肾开窍于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藏象”学说
        1.1 藏象的释义
        1.2 藏象学说的构建
        1.3 藏象学说的构建要素
        1.4 藏象学说的结构特点
        1.5 藏象现代科学的研究
    2 中医肾脏论
        2.1 肾的形态结构与位置
        2.2 肾的生理机能及生理特性
        2.2.1 肾的生理机能
        2.2.2 肾的生理特性
    3 肾与耳的探析
        3.1 肾与耳的生理联系
        3.2 肾与耳的病理联系
        3.3 肾开窍于耳的现代科学研究
        3.3.1 耳毒性药物也具有肾毒性
        3.3.2 中医补肾药物对耳部疾病产生影响
        3.3.3 肾功能不全者有耳部疾病
    4 艾灸命门穴作用于肾的探析
        4.1 艾灸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4.2 命门穴的特殊性
        4.3 艾灸命门穴可激发肾阳气
    5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进展及机理
        5.1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进展
        5.2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机理
    6 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
        6.1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藏象中的应用
        6.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经络中的应用
        6.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灸法中的应用
        6.4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体质中的应用
实验研究
    1 前言
    2 实验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仪器
        3.2 测试要求
        3.3 实验步骤
        3.4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与分析
        5.1 艾灸命门穴激发了肾中阳气
        5.2 肾中阳气的激发对其它官窍均有一定影响
        5.3 肾与耳之间有显着相关
结语
    1 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的意义与运用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大肠俞穴自发红外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第二节 热敏灸疗法的相关研究进展
        一、热敏灸基于经络感传现象
        二、热敏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第三节 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病历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分组
        二、红外检测方法及环境要求
        三、穴位热敏态的探查
        四、操作方法
        五、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六、观察指标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试验完成情况
        二、纳入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健康组基线比较情况
        四、光谱结果
    第三节 讨论
        一、热敏灸的理论来源
        二、艾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点
        三、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特点
        四、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在疾病中的应用
        五、选穴特点
        六、光谱分析
第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热敏态印堂穴自发红外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古代文献学对灸法、热敏穴的认识
        (一) 中医对灸法的认识
        (二) 中医对热敏穴的认识
    二、灸法治疗疾病的机制和现状
        (一) 艾灸作用机制研究
        (二) 灸法治疗疾病的现状
    三、热敏灸疗法的现代研究
        (一) 腧穴特异性研究
        (二) 腧穴热敏化研究
        (三) 腧穴与艾灸疗法相关性研究
        (四) 热敏灸疗法临床疗效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一) 研究对象来源
        (二) 上呼吸道感染组的选择
        (三)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选择依据
        (四) 健康人组的选择
    三、研究方案
        (一) 穴位选择
        (二) 红外检测仪器的应用原理、环境要求及使用方法
        (三) 数据录入与管理
        (四) 分析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试验完成情况
        (二) 纳入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三) 光谱分析
        (四) 热敏程度分析
    五、讨论与展望
        (一) 热敏灸疗法的理论基础
        (二) 运用腧穴自发红外光谱的方式研究腧穴热敏态的探讨
        (三) 结果的分析探讨
        (四) 试验存在的不足与解决方式的探讨
        (五) 试验与临床关系的讨论
        (六)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灸法红外效应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艾灸温度的影响因素
2 艾灸穴位组织的传热特性
3 艾灸的辐射光谱分析
4 仿灸仪的研制与应用
5 腧穴热敏化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7 利益冲突

(8)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在传统艾灸中的应用
2 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在经络腧穴中的应用
3 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3.1红外光谱仪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3.2红外光谱仪在溃疡性结肠炎研究中的应用
    3.3红外光谱仪在乳腺增生病研究中的应用
    3.4红外光谱仪在支气管哮喘研究中的应用
4讨论与展望

(10)艾灸效应的红外物理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研究
2 隔物灸 (间接灸) 的红外光谱研究
3 人体经络穴位的红外光谱研究
4 思考与展望

四、人体穴位与中医各种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中医藏窍理论“肺开窍于鼻”的研究[D]. 曾雅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2]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艾灸的治疗作用[J]. 陈丽梅,单思,张启云,张吉日木吐,刘红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1)
  • [3]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患者热敏腧穴的温度觉特征研究[D]. 钟根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中医藏窍理论“肾开窍于耳”的研究[D]. 邹雪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大肠俞穴自发红外光谱研究[D]. 邢振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热敏态印堂穴自发红外光谱研究[D]. 滕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7]灸法红外效应研究及应用进展[J]. 郑英.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2(02)
  • [8]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应用进展[J]. 冯鑫鑫,葛林宝,应荐.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4)
  • [9]灸法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 杨莉,杨金生,李亮,朱兵. 光明中医, 2010(05)
  • [10]艾灸效应的红外物理特性研究进展[J]. 王晓梅,穆敬平,丁光宏,吴焕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4)

标签:;  ;  ;  ;  ;  

人体穴位及中医各种灸法的红外辐射光谱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