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甲玛多金属矿区热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西藏甲玛多金属矿区热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一、西藏甲马多金属矿区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论文文献综述)

刘学龙,杨志明,卢映祥,梅社华,张娜,朱俊,陈建航,刘思晗,李振焕[1](2021)在《云南中甸地区晚白垩世斑岩型Mo-Cu矿床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中甸地区位于西南三江铜钼铅锌金多金属矿集区的南端,是一个独具特色的Cu-Mo多金属复合叠加成矿带。本文采用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对区内晚白垩世铜厂沟、休瓦促、热林成矿斑岩体,进行了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测试,开展了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热史演化模拟,揭示了区内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及热史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变化于52±2~96±5 Ma;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值变化于15±1~48±3 Ma,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中心年龄与池年龄在误差范围也基本一致。通过锆石、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分析,揭示出云南中甸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热事件。第一阶段(96~60 Ma),主要为岩浆侵位后快速降温的热史演化阶段;第二阶段(52~39 Ma),为缓慢的降温作用过程;第三阶段(16~15 Ma),揭示了受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造山作用的影响,该区经历了快速降温的地质演化过程。综合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热史反演结果,表明区内晚白垩世典型成矿斑岩体具有相似的隆升过程和剥蚀历史,并获得了剥蚀量与剥蚀速率的定量计算结果,为区内矿床的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

高海东[2](2021)在《相山铀矿田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相山铀矿田研究中发现,富大铀矿体中磷含量明显增高,矿石中P2O5与U、Th、REE元素的含量上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开展相山矿田内各地质体中磷与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矿物学、模拟实验等研究,分析磷对U、Th、REE元素的活化、运移、沉淀富集的影响,探索铀矿石中磷的特征及对铀成矿的意义。首先,测试了各类背景岩石、弱蚀变围岩、强蚀变近矿围岩、不同品位铀矿石和主要造岩矿物及其对应的蚀变矿物等地质体中P2O5、U、Th、REE等的含量,并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各种地质体中这些组分的特征及变化规律,探讨成岩过程、蚀变过程及矿化过程中磷对U、Th、REE等组分富集的影响。其次,应用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对富大铀矿体内与铀相关的磷灰石的种类、赋存特征、结构形态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大量测试,研究富大铀矿体中磷、铀等组成的矿物学特征及相互关系。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磷和U活化、磷灰石吸附铀沉淀两个方向的模拟实验,了解磷与U、Th、REE等元素的迁移规律,验证磷灰石可吸附U、REE等沉淀富集;再结合已有成矿温度、年代等方面的成果,分析相山铀矿成矿作用中磷对成矿的意义。取得以下成果:(1)各类背景围岩中P2O5的含量相差不大,但U、Th、REE含量相差较大。P2O5含量,变质岩中平均值0.13%,碎斑熔岩中平均值0.03%,花岗斑岩中平均值0.11%。P2O5含量在背景岩石中总体含量较低,且在变质岩与花岗斑岩中相近,略高于碎斑熔岩。U含量,变质岩中平均值2.7×10-6,碎斑熔岩中平均值8.46×10-6,花岗斑岩中平均值5.85×10-6,这几种背景围岩U含量有3倍左右的变化,且铀含量高低顺序为碎斑熔岩>花岗岩>变质岩。在变质岩重熔形成碎斑熔岩、花岗斑岩等演化过程中,U、Th、REE等明显富集,但P2O5含量变化不明显,由此推测相山矿田在成岩过程中从早到晚U、Th、REE等明显富集,P2O5无富集。(2)矿化过程中P2O5与U、Th、REE等元素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1)在含矿剖面中,从未蚀变→近矿蚀变围岩→矿体中,P2O5与U、Th、REE等元素逐渐增加。(2)铀矿石中P2O5与U、Th、ΣREE、LREE、HREE等总体呈正相关关系,U含量越高,P2O5与这些元素正相关性越明显。特富矿石(铀品位高于1%)中,P2O5与Th、ΣREE、HREE等明显富集,为重稀土富集型,P2O5与U等元素总体呈显着正相关。(3)斑岩型和熔岩型矿床内P2O5与U、Th、ΣREE、LREE、HREE均呈非线性的正相关性,P2O5含量熔岩型矿床含量比斑岩型高,U含量也是如此。在相山矿田无论贫富铀矿石中,P2O5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岩石,且与U、Th、REE正相关,是良好的铀矿化标志和找矿标志。(3)蚀变过程中P2O5与U、Th、REE同步增长,显示P2O5对这些成矿组分活化迁移有促进作用。相山矿田中,长石和云母等主要组成矿物蚀变过程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显示,总体上,不同蚀变程度的长石P2O5与U、Th等元素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长石蚀变为绢云母蚀变为绿泥石过程中,U、Th含量增加,P2O5含量减少。不同蚀变程度的黑云母P2O5与U、Th等元素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稀土含量越高,相关性越明显;黑云母蚀变为绿泥石过程中,U、Th含量增加,P2O5含量减少。磷铀活化迁移实验表明,P2O5与U、Th、ΣREE、LREE、HREE在酸性条件下,从固态进入液相状态,且酸性越强进入液相状态的比例越高,叠加氧化条件后磷和铀进入液相状态的比例再次提高。以上蚀变过程及活化迁移实验结果都表明,在酸性热液环境中磷对U、Th、REE等从固态进入液相状态有积极作用,利于其活化迁移。(4)P2O5对相山矿田铀沉淀富集形成富大矿体有重要的意义,是相山铀矿田形成富大铀矿体不可或缺的因素。(1)相山矿田富大铀矿体中磷灰石主要为氟磷灰石,可大致分为自形-半自形磷灰石和它形两类。前者不含铀矿物,粒度一般较大,包裹体成群出现,均一温度集中在165~288℃,铀矿物主要成星点状或细脉状分布在其周围或裂隙中。后者表面较为粗糙,为微晶磷灰石堆积而成,包裹体小且少,均一温度233℃、373℃、383℃,一般磷灰石内有粒状或微小的星点状铀矿物。(2)磷灰石在酸性条件下可吸附铀,反应可自发进行,磷灰石吸附铀后无新的U与P的矿物相生成,铀呈非晶质态吸附在磷灰石表面,主要是化学吸附,同时伴有物理吸附。(3)结合前人关于相山存在早、晚两期成矿阶段的认识,P2O5在两期铀沉淀成矿阶段意义有一定的差异。早期成矿阶段(115±0.5)Ma,主要是在斑岩形成后期,形成的U矿石品位较低,P2O5活化酸性火山岩和斑岩中的铀等成矿元素,热液温度高,成矿温度约为310℃,与微晶磷灰石包裹体均一温度233℃、373℃、383℃相近,推测微晶磷灰石主要形成于早期成矿阶段。晚期成矿阶段(98±8)Ma,也是红盆形成阶段,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热液主要来源于盆地脱水后的深大断裂增温的盆地水,磷能促进铀等成矿组分从固相进入热液活化迁移,受控盆断裂长期影响热液量大、作用时间长,成矿温度低,约为220℃上下,与中粗粒自形-半自形磷灰石包裹体均一温度165℃-288℃相近。推测中粗粒磷灰石主要形成于晚期阶段。两个成矿期次可以单独成矿,如云际矿床早期铀成矿作用特征较为明显,形成的矿石U品位低;也可两期叠加成矿,两期叠加成矿是相山矿田富大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如山南和邹家山矿床。创新性认识主要有:相山矿田铀矿化中P2O5含量与U、Th、REE总体正相关,P2O5是富大铀矿成矿和找矿的重要标志。热液环境中P2O5能促进U、Th、REE等从固相进入液相,在相山两期热液成矿阶段,P2O5对铀活化迁移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变质岩重熔的成岩阶段这两者相关性不明显。相山铀矿成矿过程中磷灰石对铀的吸附沉淀,也是铀富集成矿的重要机制,在早晚两期成矿中,磷对铀的迁移、活化、沉淀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曦[3](2019)在《西藏甲玛地区构造变形及其控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区位于冈底斯中新世成矿带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南冈底斯岩浆弧东段的白垩纪弧后盆地中。研究区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一个典型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尽管前人围绕甲玛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是对于甲玛地区的构造变形及序列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因此,对研究区构造变形及控矿规律研究对于矿床资源勘探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构造解析和构造对比方法,在系统收集已有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大比例尺构造精细解剖,对不同尺度的区域进行构造调查,建立和探讨了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序列及动力学背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变形样式及构造控矿规律。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及野外构造解析,建立了区域构造演化序列,将区域构造变形划分为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变形、北西西向脆韧性褶皱-逆冲构造变形、北西向左行平移正断层和南北向正断层四期变形。通过对研究区大比例尺构造岩性填图及钻孔资料编录,建立了研究区构造格架及变形序列,认为研究区左行平移—正断层为控矿构造,该断层平面上具有“Z”型展布特点、剖面上为负花状构造。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获得了甲玛地区构造抬升历史,3713Ma的抬升历史,其中3730Ma的快速抬升事件,与第二期大规模的逆冲推覆相关;1813Ma的构造热事件,与中-晚中新世开始的大规模南北向伸展构造相吻合。通过精细构造解析建立了研究区多底沟组和林布宗组构造样式,认为多底沟组和林布宗组构造变形均经历了早期韧性构造变形、晚期脆韧性变形,但多底沟组形成的构造层次比林布宗组相对要深。通过构造变形序列及同位素年代学与成矿作用及成矿时代研究,并结合区域构造及深部构造背景,提出了甲玛矽卡岩型矿体构造控矿模式,认为成矿流体沿断层运移,在多底沟组与林布宗组之间硅-钙面部位形成接触带矿体、在林布宗组内褶皱转折端形成热液充填鞍状矿体。

杨莉,袁万明,王珂[4](2018)在《热年代学方法、技术手段及其在矿床地质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一门传统的定年学科,广泛应用于地质各个领域研究中.随着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现在逐步发展成为地质热年代学,即将地质年代数据赋予相应封闭温度属性,使之不仅揭示地质事件年龄,而且反映该事件发生的温度条件.不同定年方法以及测试样品的不同,其对应的封闭温度不同,从而可以揭示地质体在更大温度或年龄范围的形成演化过程,定量研究矿区或矿体的隆升与剥露,评价矿床形成后的保存与变化状况,提高找矿预测效果.主要总结和论述诸如40 Ar-39 Ar、裂变径迹和(U-Th)/He等中-低温热年代学技术方法及其在矿床地质中的应用研究状况,分析热年代学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以期为成矿作用研究提供新的应用技术手段.

宋青杰[5](2018)在《冈底斯朱诺斑岩型铜矿床隆升剥蚀与变化保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诺矿区位于冈底斯西段,是近年来又一新发现大型斑岩铜矿。本文朱诺斑岩铜矿床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集样品,进行裂变径迹测年及热演化模拟,定量计算朱诺矿区剥蚀速率与剥蚀量,反演矿区热演化史,分析矿区保存状态;探讨隆升剥蚀过程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认识:本次研究中获得流纹斑岩的磷灰石径迹年龄为7.933Ma,二长花岗岩磷灰石径迹年龄为1113Ma,二长花岗斑岩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9.413Ma,花岗斑岩磷灰石径迹年龄为3.1Ma21Ma。含矿斑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要晚于或接近斑岩铜矿的成矿年龄,但明显小于含矿斑岩的成岩年龄,说明成矿后岩体快速冷却到封闭温度。裂变径迹长度介于12.3±2.4μm13.8±1.9μm,呈负偏单峰状分布,预示着样品从退火带底部抬升至地表,冷却曲线较为简单。根据裂变径迹长度和热演化历史显示成矿后,流纹斑岩在40Ma左右有一期快速冷却事件,可能是由于地壳增厚导致地表隆升引起的。含矿斑岩存在两期快速剥蚀事件时期为811Ma和46Ma。对比冈底斯区域构造事件,认为811Ma的快速剥蚀事件是与中新世冈底斯带板内伸展环境有关;46Ma快速剥蚀事件可能与整个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有关。矿区剥蚀量为2.252.63km,矿区的剥露厚度大于成矿深度,矿区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如果以平均剥蚀量与矿区成矿深度对比,可知矿区已剥蚀三分之一。矿床自形成后遭受部分剥蚀,没有发生大规模破坏作用,矿床保存良好。本文通过裂变径迹所得矿区剥蚀率为0.160.202mm/a,这与冈底斯典型矿床的剥蚀率是相似的。朱诺矿床自成矿1310Ma处于快速冷却阶段以及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与冈底斯典型矿床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对比表明矿床形成与冈底斯隆升事件有关的。

马士委[6](2017)在《藏南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构造格架与成矿的关系》文中提出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中新世成矿带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南冈底斯岩浆弧东段的白垩纪弧后盆地中,是一个典型的超大型"碰撞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尽管前人对甲玛矿床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是甲玛矿床中新世成矿作用与白垩纪弧后盆地的构造关系以及低温热年代学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以甲玛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科技长廊地质调查、钻孔构造与矿化编录、室内相关配套研究以及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对甲玛矿床深入开展矿床构造与矽卡岩成矿作用、含矿斑岩与成矿作用以及区域隆升与成矿作用的研究。通过详细的分析、对比与研究,建立了甲玛矿床构造-矽卡岩成矿模式,探讨了含矿斑岩的岩石成因以及岩浆与成矿作用,模拟了矿床的地质热演化史并讨论了冈底斯东段隆升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初步建立了 冈底斯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以及区域构造成矿模式,对甲玛以及区域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科学研究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了甲玛矿床的构造变形特征。90-62Ma,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在拉萨地体之下,多底沟组和林祖宗组之间发生自北向南的滑脱剪切,形成甲玛滑脱带(JMD或GD2),伴随上部(林布宗组、楚木龙组、塔克那组和设兴组)铲式样式的褶皱构造共同构成滑脱-褶皱带。在自北向南递进剪切应变下,多底沟组和林布宗组形成含有两期面理(S1和S2)的一系列同斜褶皱或近平卧褶皱,发育脉褶、层间揉流褶皱、拖曳褶皱等较复杂的几何形态。石英和方解石的EBSD组构分析表明,甲玛滑脱带形成于中低温简单剪切的构造环境,同样具有由北向南剪切的运动学特征。甲玛滑脱带后期又被改造成穹状构造。(2)建立了甲玛矿床构造与矽卡岩成矿模式:含矿热液在岩浆热动力和构造应力的驱动下沿着先存的林布宗组和多底沟组层间构造带运移并且发生侧向逃逸,热液流体顺层选择性交代多底沟组大理岩和灰岩以及林布宗组板岩和角岩,导致部分蚀变和矿化呈褶皱形态和条带状构造,在层间滑脱空间形成甲玛层状、似层状矽卡岩和矽卡岩型铜多金属主矿体,在褶皱核部构造虚脱空间形成了局部厚大的矽卡岩以及相伴生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在斑岩体与多底沟组大理岩和灰岩接触部位并借助早期构造空间的优势,形成了巨厚板状矽卡岩以及矽卡岩铜多金属矿体。(3)探讨了含矿斑岩的岩石成因:甲玛矿区成矿斑(玢)岩体主要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辉长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甲玛矿区含矿斑(玢)岩成岩年龄形成于16.69~14.39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斑(玢)岩大多属于高Al2O3和低TiO2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少数为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Th、U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稀土元素呈LREE富集、HREE亏损的右倾配分模式;总体具有典型的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微量元素比值和判别图解表明甲玛矿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岩浆源区最有可能是加厚基性新生下地壳,而辉长闪长玢岩岩浆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4)建立了岩浆-成矿模式:约26Ma,拉萨地体岩石圈拆沉,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新生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富硫、富矿的埃达克质岩浆,并且有幔源物质的加入;约18~13Ma,青藏高原处于构造转换阶段,含矿埃达克质岩浆沿断裂通道上升,并且在上升过程中与中上地壳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岩浆演化形成矿区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斑岩,而同期来自岩石圈地幔的岩浆则演化形成辉长闪长岩;含矿热液流体在构造应力和岩浆热驱动力下,在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与多底沟组大理岩、灰岩的层间滑脱带或褶皱的构造虚脱空间就位,形成甲玛矽卡岩型铜多金属主矿体。(5)模拟了矿床的地质热演化史:甲玛矿床含矿斑岩锆石(U-Th)/He年龄为14.9Ma、磷灰石(U-Th)/He年龄为14.7~14Ma、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龄为15.5~13.3Ma;本文对处于同一矿集区的甲玛、驱龙和拉抗俄矿床进行了热演化模拟以及对比,结果表明矿床在18~13Ma期间发生了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而冈底斯东段约26~12Ma处于快速隆升阶段,暗示矿床成矿事件与冈底斯快速隆升相伴生;如果AHe年龄代表矿床剥露揭顶的时间,假设甲玛矿床斑岩侵位深度平均值为2.4km,甲玛矿床剥蚀速率估算结果为0.16~0.17 mm/年,与前人对冈底斯中新世成矿带东段的矿床研究结果一致。(6)建立了区域构造成矿模式:约18~13Ma,冈底斯东段处于从挤压到伸展(或走滑)的构造转换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正断层,南北向正断层系统与区域上存在的近东西向逆冲断裂或走滑断裂交汇部位,可能为冈底斯中新世成矿带东段含矿岩浆提供了上升通道和浅部就位的空间,形成含矿斑岩;同时含矿岩浆热液利用有利的成矿围岩条件(如多底沟组灰岩或叶巴组灰岩夹层)于层间滑脱空间、褶皱构造虚脱空间形成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含矿斑岩与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共同构成了冈底斯中新世成矿带东段甲玛、驱龙-浪母家果-知不拉、拉抗俄、财胜、向阳等矿床。

周敖日格勒[7](2017)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斑岩型矿床剥露历史的构造热年代学约束》文中研究表明岩浆弧隆升与剥露不仅控制了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时空分布,而且影响了矿床的保存与资源潜力。冈底斯岩浆弧为巨型多金属成矿带,斑岩型铜矿床是该成矿带最典型的矿床类型。但该类矿床在冈底斯地区空间与时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大型斑岩型矿床在冈底斯弧东段发育,而中、西段较少,但目前对这种差异分布规律的机制存在不同认识,是冈底斯成矿带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冈底斯岩浆弧中、西段与东段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暗示成矿后的埋藏、隆升与剥露可能对该地区矿床分布特征具有控制作用。本文通过对冈底斯岩浆弧中、西段雄村、吉如和朱诺矿床和东段驱龙、冲江和厅宫矿床热年代学研究,分析了典型矿床岩浆-热液演化和剥露历史,探讨了冈底斯岩浆弧剥露差异性及其与矿床时空分布的关系。热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驱龙斑岩型Cu-Mo矿床在12.6~10.0Ma之间发生了快速剥露作用,至今剥露量约1.7~2.9km;冲江斑岩型Cu-(Au-Mo)矿床成矿深度约2.0~2.5km,矿区自8Ma开始遭受剥露;厅宫斑岩型Cu-Mo矿床侵位深度大于2km,8.5~7.0Ma的快速剥露作用使矿区剥露到地表;吉如斑岩型Cu-Mo矿床中新世成矿深度非常浅(<1km),而矿区保存了始新世斑岩矿体,指示始新世至中新世净剥露量小;雄村斑岩型Cu-Au矿床经历了22~18和15~8Ma两期快速剥露作用,总剥露量达7.5~8.5km;朱诺斑岩型Cu-Mo-Au矿床成矿深度也<1km,而始新世石英斑岩结构特征指示矿区始新世至中新世净剥露量小,即矿区始新世以来总剥露量不大。结合前人数据,发现东冈底斯成矿带北亚带自始新世后剥露量一般小于2km,中冈底斯北带可达4km;然而,除了中冈底斯南带北部和东冈底斯南带拉萨-泽当地区剥露较小(<3km)外,冈底斯成矿带南亚带渐-中新世以来剥露量达6~8km。冈底斯带矿床和剥露的时空分布特征显示,古-始新世矿床分布与冈底斯北带低剥露量带一致;中新世矿床分布与冈底斯南带高剥露量带一致;渐新世矿床分布与冈底斯南带拉萨-泽当地区较低剥露量带一致,指示冈底斯成矿带不同时代矿床呈带状分布受剥露作用控制。根据区域上剥露差异,本文认为古-始新世矿床在冈底斯北亚带具有找矿潜力,中新世矿床在中冈底斯南带北部和东冈底斯南带拉萨-泽当地区具有资源潜力,而渐新世矿床最有利找矿区域也是东冈底斯南带拉萨-泽当地区。前新生代矿床受后期火山岩埋藏,因此在冈底斯南带强剥露区找矿潜力较大。

张永[8](2017)在《西天山吐拉苏盆地热历史与隆升过程 ——裂变径迹证据》文中提出矿床形成后经历复杂地质作用消失或保存,成矿后的隆升-剥蚀对矿床储量影响显着。吐拉苏盆地是新疆最重要的浅成低温热液金多金属矿集区,与西南太平洋型斑岩系统及邻近的境外西天山大型-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具有相似的成矿条件和成矿背景,深部找矿令人期待。本研究利用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探讨石炭纪以来吐拉苏盆地的隆升-剥蚀过程,通过在吐拉苏盆地典型矿床及周边重要区域系统采样和裂变径迹测试分析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现象,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裂变径迹测试年龄值集中分布在中生代,以侏罗纪和白垩纪为主,最早年龄处于中二叠世早期,说明白垩纪之前吐拉苏盆地大部分区域经构造运动较剧烈,地层温度较高,超过了磷灰石和锆石的封闭温度。2、结合钾长石Ar-Ar测年、野外地质现象等,将热历史反演模拟至吐拉苏盆地主要成矿期(360 Ma)。吐拉苏盆地中部地区石炭纪以来经历过两次隆升和两次沉降过程,两次隆升时间约为340~330Ma和320 Ma~至今;两次沉降时间约为360~340Ma和330~320Ma,各热历史过程速率差异明显。3、建立吐拉苏盆地石炭纪以来的隆升-剥蚀模型,盆地各区域的隆升-剥蚀情况差别较大,中心地带剥蚀程度较小,剥蚀速率约1.1~1.5 m/Ma;盆地两侧边缘剥蚀量较大且以NNW主构造线为对称轴分布,剥蚀速率约2.8~3.62m/Ma。阿希金矿及矿区南侧的塔北铅锌矿剥蚀量较大,而塔乌尔别克金矿、铁列克萨伊高岭石-迪开石矿所处位置剥蚀量较少。塔乌尔别克矿区目前金储量及产量还较少,可能是因为地层剥蚀较少,矿层尚在较深位置。吐拉苏盆地剥蚀程度较浅的地区深部斑岩型找矿潜力较大。

陈小宇,刘俊来,翁少腾[9](2016)在《滇西瑶山杂岩变形特征与新生代剥露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瑶山杂岩是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ASRR)上最南端的一个杂岩体,即瑶山-大象山杂岩的中国境内部分。为了揭示杂岩体的低温热演化与浅部剥露历史,并正确理解ASRR变质杂岩的剥露与构造演化,本文开展了杂岩体的宏观构造以及深入的显微构造分析,并在平行杂岩延伸方向上和垂直杂岩延伸方向上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显示,瑶山杂岩作为一个宏观线性穹窿,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多阶段热演化过程。磷灰石的热历史反演结果表明,在约30Ma的时候,瑶山杂岩就已经剥露到距地表4.3km处,继而存在三次抬升过程:3025Ma,是一个快速的抬升过程,冷却速率为88.9℃/Myr;2512.5Ma,是一个相对缓慢的抬升过程,冷却速率为1.51.9℃/Myr;从中新世约13Ma至今,抬升速度又开始加快,但小于第一阶段的速度,冷却速率为3.44.1℃/Myr。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布,在平行杂岩体的延伸方向上,剥露过程不是整体抬升的,而是一个不均匀的剥露过程;而在垂直杂岩体延伸方向上,是一个整体的均匀的剥露过程。区域尺度上,沿着瑶山-大象山杂岩体延伸方向上,从南东到北西,磷灰石年龄有逐渐变新的趋势,说明剥露具有穿时性;而在瑶山杂岩局部,剥露具有不均匀性,类似于波瓦状剥露特点。

孟元库[10](2016)在《藏南冈底斯中段南缘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冈底斯岩浆带位于拉萨地体南缘,是新特提斯洋盆演化和印度-亚洲陆陆碰撞的岩浆产物,对冈底斯岩浆带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比如晚三叠到早-中侏罗世新特提斯洋演化的极性,冈底斯岩浆带中大型韧性剪切带形成的时代、动力学机制以及冈底斯中段新生代的隆升-剥蚀模式等等),这都直接影响了对新特提斯域构造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理解,以及对冈底斯构造成矿带的资源评价。本文选择冈底斯岩浆带中段南缘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首次在日喀则南木林和拉萨曲水地区发现和厘定了晚三叠纪的侵入岩体,并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和年代学研究;对早-中侏罗世的花岗岩类及次火山岩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对冈底斯中段高海拔地区的始新世花岗岩类进行了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对冈底斯中段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和曲水地区色甫-鸡公韧性剪切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显微薄片鉴定、EBSD研究、云母40Ar-39Ar和锆石U-Pb定年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冈底斯中段进行选择性采样,补充了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综合分析上述研究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区域地质特征,试图建立和探讨冈底斯中段南缘的构造演化模式。1.南木林卡孜乡糜棱质花岗岩形成于206-212Ma之间,形成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锆石的εHf(t)值从8.95到12.91,一阶段模式年龄326-486Ma;曲水其奴角闪辉长岩侵位结晶年龄为-210Ma,锆石的εHf(1)值从9.56到14.75,一阶段模式年龄为256~459Ma;曲水达嘎花岗岩体的侵位结晶年龄为225-230Ma,具有正的εHf(t)值(13.91到15.54);地质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锆石Lu-Hf同位素等显示,晚三叠纪的花岗岩、角闪辉长岩和新特提斯洋的向北俯冲有关,其中角闪辉长岩和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地幔楔的部分熔融有关,花岗质岩石和初生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并且地幔物质在花岗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扮演有重要的角色。晚三叠纪的岩浆作用暗示了新特提斯洋的俯冲应该不晚于230Ma。2.通过对冈底斯中段南缘日喀则奴玛地区和尼木地区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以及次火山岩的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矿物岩石学以及锆石Lu-Hf同位素等综合研究,获得了如下认识:花岗岩类及次火山岩主要形成于169~191Ma,为早-中侏罗世晚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在化学组成上,花岗岩类及次火山岩富集轻稀±(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强烈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岛弧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花岗岩类为亚碱性,属中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样品的εHf(t)值为10.10-15.44,具有明显亏损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综合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应该和晚三叠纪具有一样的大地构造环境,即藏南冈底斯地区(活动大陆边缘)应属于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的构造背景,花岗质岩石的形成主要是来自中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3.对冈底斯中段始新世的花岗岩类(闪长岩到花岗岩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花岗岩类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40-55Ma之间,该年龄代表了花岗岩类的侵位结晶年龄;在地球化学组成上,花岗岩类富集轻稀土(H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Mb、Ta、P等,样品显示出岛弧型花岗岩的特征。此外,分析样品还表现为准铝质I型花岗岩类的特征,主要位于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区域。锆石的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多数样品的εH(t)以正值为主,少数锆石为负的εH(t)值,结合地球化学成分判别图解,花岗岩类主要是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一由变基性到变英云闪长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以及变砂岩的部分熔融,在此过程中,底侵的地幔物质也参与了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和演化。在Sr-Yb图解上始新世的样品表现为碰撞期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也暗示了印度-亚洲在始新世早期时已经完全碰撞。始新世冈底斯地区的岩浆作用可能是由于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到欧亚板片之下,由于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致使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角度变陡,并且发生了板片断离(slab break off),引发了始新世冈底斯地区强烈的岩浆-火山作用。4.通过野外详细的地质调查、构造解析以及室内薄片鉴定和EBSD组构分析,确定了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属性和演化特征。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主要由强变形域和弱变形组成,包括面理化花岗岩、糜棱岩化花岗岩、初糜棱岩、糜棱岩组成,局部地区可见千糜岩。几何学和运动学研究结果显示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具有一致的运动学特征,表现为以向北的正向滑覆为主。此外,运动学涡度显示(Wk>0.71)该剪切带为典型的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为伸展减薄型剪切带,平均减薄量为20%。剪切带的EBSD组构分析显示了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主要滑移系以柱面、菱面和底面滑移为主,变形主要以中低温作用为主(550~300℃)。5.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中的黑云母、绢云母40Ar-39Ar年代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共同限定了剪切带活动的时限。综合年代学结果表明: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中新世早期21~24Ma之间。6.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显微薄片鉴定、EBSD组构分析等研究认为色甫-鸡公韧性剪切带以右行走滑为主。长石-石英变形矿物对以及石英EBSD组构研究结果显示,鸡公-曲水韧性剪切带发生变形的温度为500-550℃C。其次,通过对剪切带中发育的同构造长英质脉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获得了色甫-鸡公韧性剪切带活动的时限35~38Ma,即始新世晚期。7.通过对冈底斯中段11件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获得了中段南缘的构造隆升剥蚀史。研究结果显示:冈底斯中段的隆升是多阶段性的,渐新世以前的抬升、剥蚀和印度-亚洲板块的碰撞有关,23Ma以来的快速隆升和冈底斯地区逆冲断裂的活动有关,并且在快速隆升阶段也存在短暂的构造平静期。10Ma以来是冈底斯中段南缘地区又一次快速的隆升期,该次隆升和雅鲁藏布江的快速下切侵蚀有关。第四纪以来在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以及地表径流的联合作用下,共同塑造了现今的冈底斯。8.综合结果表明:冈底斯岩浆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从晚三叠纪开始俯冲消减(230Ma),直到60~55Ma时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始新世印度亚洲的碰撞导致了逆冲断裂和大型走滑断层的形成,并导致了新生代冈底斯岩基及邻区的第一次整体的隆升剥蚀。23Ma以来,由于藏南地区地壳侧向增厚变化不均匀以及南北向应力挤压的松弛,导致了拉萨地体发生东西向的崩塌和南北向的伸展,此时大型正断层以及拆离构造应用而生,同时加厚的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了具有特殊地球化学属性的花岗质斑岩,此时也是冈底斯地区成矿大爆发时期。

二、西藏甲马多金属矿区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甲马多金属矿区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中甸地区晚白垩世斑岩型Mo-Cu矿床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的分析与测试
    2.1 样品采集
    2.2 测试方法
    2.3 测试结果
        2.3.1 锆石裂变径迹结果
        2.3.2 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
3 热史模拟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成矿岩体的热史演化
    4.2 晚白垩世以来的隆升-剥蚀作用
    4.3 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4.4 矿床变化与保存规律
5 结论

(2)相山铀矿田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3 实物工作量
    1.4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4 相山铀矿化特征
3 相山矿田各类背景围岩中P与 U、Th、REE等特征及相关性
    3.1 变质岩中P与 U、Th、REE等特征及相关性
    3.2 熔岩中P与 U、Th、REE等特征及相关性
    3.3 斑岩中P与 U、Th、REE等相关性
    3.4 不同背景围岩中P与 U、Th、REE等含量和相关性比较和启示
    3.5 小结
4 典型矿床矿石中P与 U、Th、REE等特征及相关性
    4.1 熔岩型矿体剖面中P与 U、Th、REE等特征及相关性
        4.1.1 邹家山矿床矿化剖面磷与成矿元素的特征及相关性
        4.1.2 云际矿床矿化剖面磷与成矿元素的特征及相关性
    4.2 熔岩型矿床矿石中P与 U、Th、REE等特征及相关性
        4.2.1 邹家山矿床不同品位铀矿石中磷与成矿元素的特征及相关性
        4.2.2 云际矿床不同品位铀矿石中磷与成矿元素的特征及相关性
        4.2.3 王家边勘查区不同品位铀矿石中磷与成矿元素的特征及相关性
    4.3 斑岩型矿体剖面中P与 U、Th、REE等特征及相关性
        4.3.1 山南矿区矿化剖面磷与成矿元素的特征及相关性
        4.3.2 沙洲矿床矿化剖面磷与成矿元素的特征及相关性
    4.4 斑岩型矿石中P与 U、Th、REE等特征及相关性
        4.4.1 山南矿区不同品位铀矿石中磷与成矿元素的特征及相关性
        4.4.2 沙洲矿床不同品位铀矿石中磷与成矿元素的特征及相关性
    4.5 小结
5 主要矿物蚀变过程P与U、REE等元素变化特征
    5.1 概述
    5.2 长石蚀变P与 U、Th、REE等特征及相关性
        5.2.1 蚀变长石岩相学特征
        5.2.2 取样和测试方法
        5.2.3 蚀变长石微区成分及磷与成矿元素特征
        5.2.4 长石蚀变的绢云母微区成分及磷与成矿元素特征
    5.3 云母蚀变P与 U、Th、REE等特征及相关性
        5.3.1 蚀变黑云母微区成分及磷与成矿元素特征
        5.3.2 黑云母蚀变的绿泥石微区成分及磷与成矿元素特征
    5.4 小结
6 磷灰石特征及对U成矿的意义
    6.1 相山矿田磷灰石及其相关组成的特征
        6.1.1 磷灰石组分特征
        6.1.2 磷灰石类型
    6.2 磷灰石对铀活化、迁移和沉淀成矿的实验研究
        6.2.1 不同矿石浸泡过程P与 U、Th、REE等迁移特征
        6.2.2 磷灰石吸附U成矿实验模拟
        6.2.3 磷灰石包裹体测试及挥发分
    6.3 磷灰石对U成矿的意义讨论
7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3)西藏甲玛地区构造变形及其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与特色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格架
    2.2 地层
    2.3 岩浆活动
    2.4 区域构造特征
    2.5 区域构造变形序列
    2.6 区域成矿作用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变质岩
    3.4 构造
4 研究区构造变形样式
    4.1 上侏罗统多底沟组(J_3d)构造变形样式
    4.2 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_1l)构造变形样式
    4.3 小结
5 低温热年代学研究
    5.1 样品采集
    5.2 裂变径迹结果
    5.3 甲玛地区构造抬升演化历史
6 构造演化与构造控矿规律
    6.1 构造演化序列
    6.2 区域成矿背景
    6.3 构造变形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7 结论与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热年代学方法、技术手段及其在矿床地质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年代学发展史
2 热年代学主要技术手段
    2.1 氩-氩中-低温热年代学
    2.2 裂变径迹和 (U-Th) /He低温热年代学
3 热年代学在矿床地质中的应用
    3.1 成矿构造背景研究
    3.2 成矿时代及期次研究
    3.3 矿床隆升与剥蚀研究
    3.4 矿床保存与变化研究
4 展望与小结

(5)冈底斯朱诺斑岩型铜矿床隆升剥蚀与变化保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矿床变化与保存
        1.2.2 隆升剥蚀与低温热年代学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4 冈底斯隆升与剥蚀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大地构造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构造
    2.5 矿产分布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4 岩浆演化序列
第4章 研究原理、采集样品和实验方法
    4.1 低温热年代学定年基础
        4.1.1 裂变径迹定年原理
        4.1.2 裂变径迹封闭温度
        4.1.3 裂变径迹年龄
        4.1.4 裂变径迹长度与热历史模拟
    4.2 样品采集
    4.3 实验方法
第5章 裂变径迹测试结果
    5.1 磷灰石实验结果
    5.2 锆石裂变径迹实验结果
第6章 朱诺铜矿隆升剥蚀与变化保存
    6.1 朱诺矿区隆升剥蚀
        6.1.1 流纹斑岩和石英斑岩
        6.1.2 斑状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
        6.1.3 花岗斑岩
    6.2 朱诺铜矿形成后变化保存
    6.3 冈底斯典型铜矿床隆升剥蚀对比研究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藏南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构造格架与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甲玛矿区构造特征研究现状
        1.2.2 甲玛矿区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2.3 冈底斯东段隆升剥蚀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及特色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岩浆岩
        2.1.4 区域构造
        2.1.5 区域矿产
    2.2 矿床地质
        2.2.1 矿区地质
        2.2.2 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地质特征
第3章 实验测试方法
    3.1 锆石U-Pb测年
    3.2 全岩粉末地球化学测试
    3.3 石英和方解石EBSD组构分析
    3.4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
    3.5 磷灰石和锆石(U-Th) /He低温热年代学
第4章 矿床构造变形与矿化特征
    4.1 甲玛滑脱带(JMD或GD2)构造变形特征
        4.1.1 甲玛滑脱带野外构造特征
        4.1.2 甲玛滑脱带形成时限
        4.1.3 石英和方解石EBSD组构分析
        4.1.4 构造变形温度
    4.2 钻孔岩芯构造特征
    4.3 矿床矿化特征
    4.4 矿床构造与成矿作用
    4.5 小结
第5章 矿床岩石成因研究
    5.1 岩石学特征
    5.2 成岩成矿时代
    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特征
        5.3.2 微量元素特征
        5.3.3 稀土元素特征
    5.4 岩石成因与成矿作用
        5.4.1 岩浆来源
        5.4.2 岩浆成矿作用
    5.5 小结
    附表
第6章 含矿斑(玢)岩低温热年代学
    6.1 样品描述
    6.2 实验结果
        6.2.1 锆石和磷灰石(U-Th) /He(ZHe和AHe)结果
        6.2.2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结果
    6.3 热历史模拟
        6.3.1 模拟限定
        6.3.2 模拟结果
    6.4 讨论
        6.4.1 与驱龙、拉抗俄矿床的热演化史对比研究
        6.4.2 甲玛、驱龙以及拉抗俄矿床与冈底斯东段隆升的关系
    6.5 小结
第7章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7.1 区域成矿构造背景
    7.2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斑岩型矿床剥露历史的构造热年代学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斑岩铜矿研究现状
        1.2.1 矿床的定义,分类,构造背景和时空分布
        1.2.2 岩浆性质、起源、运移过程
    1.3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研究现状
        1.3.1 冈底斯成矿带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1.3.2 冈底斯成矿带隆升与剥露作用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1.5 论文工作情况及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单元与构造演化
    2.2 拉萨地体
    2.3 日喀则弧前盆地
    2.4 山前磨拉石带
    2.5 主要断裂构造
第3章 矿床地质
    3.1 冈底斯东段驱龙斑岩型Cu-Mo矿床
    3.2 冈底斯东段冲江斑岩型Cu(-Au-Mo)矿床
    3.3 冈底斯东段厅宫斑岩型Cu-Mo矿床
    3.4 冈底斯中段吉如斑岩型Cu-Mo矿床
    3.5 冈底斯中段雄村斑岩型Cu-Au矿床
    3.6 冈底斯西段朱诺斑岩型Cu-Mo-Au矿床
第4章 矿床岩浆-热液演化和剥露历史
    4.1 年代学和热年代学样品采集情况及测试结果
        4.1.1 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
        4.1.2 裂变径迹年龄
        4.1.3 锆石U-Th/He年龄
        4.1.4 磷灰石U-Th/He年龄
    4.2 驱龙矿床岩浆-热液演化和剥露历史
    4.3 冲江矿床剥露历史
    4.4 厅宫矿床剥露历史
    4.5 吉如矿床剥露历史
    4.6 雄村矿床岩浆-热液演化和剥露历史
    4.7 朱诺矿床剥露历史
    4.8 冈底斯东段和中、西段成矿深度和剥露历史差异
第5章 冈底斯成矿带剥露历史
    5.1 冈底斯成矿带剥露历史
        5.1.1 谢通门剖面
        5.1.2 日喀则-南木林剖面
        5.1.3 尼木剖面
        5.1.4 曲水-羊八井剖面
        5.1.5 桑耶-拉萨剖面
        5.1.6 泽当-门巴剖面
    5.2 冈底斯成矿带剥露历史空间变化规律
    5.3 构造、气候和河流对剥露作用的影响
        5.3.1 构造对剥露作用的控制
        5.3.2 气候对剥露作用的控制
        5.3.3 河流(和冰川)对剥露作用的控制
第6章 冈底斯成矿带找矿远景预测
    6.1 剥露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
    6.2 剥露作用与矿床保存关系
    6.3 找矿远景预测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西天山吐拉苏盆地热历史与隆升过程 ——裂变径迹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
        1.1.2 西天山裂变径迹研究
        1.1.3 吐拉苏盆地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和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典型矿床特征
第三章 裂变径迹研究
    3.1 裂变径迹方法
        3.1.1 方法原理
        3.1.2 退火行为
        3.1.3 地质体隆升-剥蚀研究
    3.2 样品采集和测试
    3.3 裂变径迹测试结果
    3.4 热历史模拟
        3.4.1 热史模拟的时限约束
        3.4.2 热史模拟的地质约束
        3.4.3 初始温度和地温梯度
        3.4.4 热历史模拟结果
第四章 隆升-剥蚀研究
    4.1 隆升-剥蚀模型
    4.2 找矿前景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滇西瑶山杂岩变形特征与新生代剥露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背景
3 瑶山杂岩构造特征
    3.1 宏观构造特征
    3.2 显微构造特征
4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6.1 磷灰石热历史模拟
    6.2 瑶山杂岩的剥露特征
    6.3 区域构造意义
7 结论

(10)藏南冈底斯中段南缘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冈底斯岩浆岩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冈底斯中段韧性剪切带研究历史及现状
        1.2.3 冈底斯中段隆升剥蚀史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主要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及特色
        1.4.1 创新之处
        1.4.2 本文特色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青藏高原地质概况
    2.2 拉萨地体地质概况
        2.2.1 拉萨地体构造格架划分
        2.2.2 拉萨地体地质概况
        2.2.3 拉萨地体的构造演化
        2.2.4 冈底斯岩浆弧地质概况
    2.3 印度-亚洲碰撞时限
第3章 实验测试方法
    3.1 锆石U-Pb及Lu-Hf同位素测试
    3.2 全岩粉末地球化学测试
    3.3 石英EBSD组构分析
    3.4 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
    3.5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第4章 冈底斯中段南缘岩浆作用
    4.1 晚三叠纪岩浆作用
        4.1.1 南木林卡孜乡岩体
        4.1.2 曲水其奴村岩体
        4.1.3 曲水达嘎乡岩体
        4.1.4 讨论
    4.2 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4.2.1 采样位置及样品特征描述
        4.2.2 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特征
        4.2.3 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4.2.4 讨论
    4.3 始新世岩浆作用
        4.3.1 采样位置及样品特征分析
        4.3.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及Lu-Hf同位素特征
        4.3.3 始新世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3.4 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背景分析
    4.4 小结
        4.4.1 晚三叠纪岩浆作用及大地构造意义
        4.4.2 早-中侏罗世岩浆作用及构造意义
        4.4.3 始新世岩浆作用及构造意义
第5章 冈底斯中段南缘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
    5.1 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
        5.1.1 仁钦则构造变形剖面
        5.1.2 卡孜乡构造变形剖面研究
        5.1.3 奴玛乡构造变形剖面研究
        5.1.4 尼木县构造变形剖面研究
        5.1.5 曲水地区构造变形剖面
        5.1.6 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EBSD组构分析
        5.1.7 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涡度分析
    5.2 色甫-鸡公韧性剪切带
        5.2.1 区域地质背景
        5.2.2 剪切带宏观构造特征
        5.2.3 剪切带显微构造特征
        5.2.4 变形温度估算
    5.3 小结
        5.3.1 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及形成环境
        5.3.2 鸡公-色甫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形成环境
第6章 冈底斯中段南缘韧性剪切带形成时限及动力学过程
    6.1 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活动时限
        6.1.1 锆石U-Pb测年
        6.1.2 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
    6.2 曲水鸡公-色甫韧性剪切带活动时限
        6.2.1 长英质脉体的构造特征
        6.2.2 地球化学测试
        6.2.3 LA-ICP-MS锆石U-Pb测年
        6.2.4 动力学过程及构造意义
    6.3 小结
        6.3.1 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形成时限
        6.3.2 色甫-鸡公韧性剪切带形成时限
第7章 冈底斯中段南缘低温热年代学研究
    7.1 采样
    7.2 实验结果
        7.2.1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结果
    7.3 模拟限定
    7.4 模拟结果
        7.4.1 谢通门仁钦则地区
        7.4.2 南木林卡孜乡地区
        7.4.3 仁布县奴玛乡地区
    7.5 讨论
        7.5.1 构造作用及意义
        7.5.2 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的低温热年代学对比研究
    7.6 小结
第8章 冈底斯中段南缘构造演化历史
主要结论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西藏甲马多金属矿区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中甸地区晚白垩世斑岩型Mo-Cu矿床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J]. 刘学龙,杨志明,卢映祥,梅社华,张娜,朱俊,陈建航,刘思晗,李振焕. 地质学报, 2021(11)
  • [2]相山铀矿田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D]. 高海东.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3]西藏甲玛地区构造变形及其控矿规律研究[D]. 高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热年代学方法、技术手段及其在矿床地质中的研究进展[J]. 杨莉,袁万明,王珂. 地球科学, 2018(06)
  • [5]冈底斯朱诺斑岩型铜矿床隆升剥蚀与变化保存[D]. 宋青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6]藏南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构造格架与成矿的关系[D]. 马士委.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7(07)
  • [7]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斑岩型矿床剥露历史的构造热年代学约束[D]. 周敖日格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8]西天山吐拉苏盆地热历史与隆升过程 ——裂变径迹证据[D]. 张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9]滇西瑶山杂岩变形特征与新生代剥露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 陈小宇,刘俊来,翁少腾. 岩石学报, 2016(08)
  • [10]藏南冈底斯中段南缘构造演化[D]. 孟元库.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07)

标签:;  ;  ;  ;  

西藏甲玛多金属矿区热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