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优秀的吉他音色第二章(一)电吉他作为电声乐器

如何获得优秀的吉他音色第二章(一)电吉他作为电声乐器

一、怎样获得出色的吉他音色 第二章(1)作为一件电声乐器的电吉他(论文文献综述)

龙飞宇[1](2021)在《伯顿· W.佩雷蒂《众声飘扬:美国黑人音乐史》的翻译与述评》文中指出

李童[2](2021)在《《经典咏流传》多元化音乐景观审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吴万成[3](2021)在《流行音乐走进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春春[4](2021)在《模拟音流学图像的MIDI音乐可视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高鑫蕊[5](2021)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流行乐队的教学实践探索 ——以保定Y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行乐队社团组建作为探索与践行学校“五育”并举素质教育精神的一项举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高中流行乐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可行的、且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新的社团形式。而这种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较为重要的一方面。同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文件,也着重强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从而在具有优秀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空间与舞台。通过流行乐队的发展,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来说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它能够对高中生进行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达到全人的教育。此研究以高中流行乐队为载体,美育为依托,教学实践为路径试图探究出高中流行乐队这种社团形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更适合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透过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对流行乐团的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与探索,是此研究的核心内容。更好地进行流行乐队的教学实践探索,保定Y中学流行乐队成立于2012年,至今已有9年的发展,社团共有58人,组建之初是为了进一步加速校园艺术社团多元化进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如今流行乐队的存在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喜爱,参与人数也逐渐增多,为学生提供舞台和实践的空间也越来越多。随着乐队的发展,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索,其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根据对学生乐队学习情况的调查也发现了此社团一直处于学生成员自管理的状态,无论是在乐队管理还是乐队训练等方面,都有一个教学改革的空间。本研究鉴于这样一个条件下,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为了流行乐队开展的更好,更贴近于学生,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图总结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依然如故的流行乐队焕然一新,从而促进了该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其成为学生自身整体基本素质成长和提高的阵地。本研究以保定Y中学为实践对象,对该校的流行乐队进行教学实践探索。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分析法,对流行乐队在高中校园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考察、分析与研究。力图总结出更为有效的针对高中流行乐队训练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此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了校园文化与中学音乐社团的理论概述,为流行乐队实践活动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通过对学校流行乐队的深入调查与分析,了解了乐队学生的学情以及乐队实践的发展现状;第三章是在此基础之上对流行乐队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针对乐队各乐器演奏训练的方式方法,以及在提升阶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四章是对流行乐队教学实践的反思以及组建后的成效,结合有关教学实践所存在问题,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探索,有效地解决了乐队社团存在的部分问题,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更愿意参加社团活动,对于克服困难的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态度也愈来愈积极。由此可见流行乐队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自身整体基本素质成长和提高的阵地,它不仅为高中生提供了音乐实践机会,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单一,同时也对高中生心理、学习上的减压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地推动意义。

秦越[6](2021)在《汉斯·季默电影音乐创作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取当今好莱坞电影音乐创作领域的领航者汉斯·季默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后现代视域剖析汉斯·季默的创作观念及技法,以洞悉其观念、技法表象之后蕴含的音乐文化逻辑及跨文化价值。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汉斯·季默进行相关介绍,将其与好莱坞其他电影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进行比较,并对“电影音乐”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第二部分首先从宏观层面搭建本文的视域空间,在后现代主义之无序、解构及多元化等特征下,映射了汉斯·季默中观层面的“声景”观念、数字音乐观念以及后简约主义观念,为后文的具体技法分析理清思路。第三部分从具体层面分别对汉斯·季默音高组织中的后简约技法、音色观念与配器形制及音响组织技法进行大量谱例分析,基于电影影像并结合音响频谱分析、空间分析,从作曲技术到音响组织,全方位展现汉斯·季默的创作,以此支撑本文的核心论点。第四部分基于前文的论证,对其作品中的跨文化价值展开论述,主要包含“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以及“本位与他者文化”三个维度,此外,还涉及关于电影音乐审美嬗变以及后工业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等。本文研究发现汉斯·季默在“声景”观念下以音乐视觉化构建全新的沉浸式视听语言;数字音乐观念下的音响组织,使得传统作曲中部分要素转化为不同元素群的音响形态控制、空间构型以及音响结构及能量展衍;后简约技法的征引以微变奏突破传统材料发展模式,消解曲式结构并转化为电影的随行结构。音符“简约”但音响丰富,音符成为音色音响的载体;音色观念的拓展伴随着声学乐器演奏法的移植与消解;配器形制的多元拼贴则是本位与他者文化聚合的体现。综上,汉斯·季默的创作呈现出了鲜明的后现代特征,是好莱坞电影中后工业潮流的典范,由此形成的各种观念及技法成为其跨文化表达的重要手段,汉斯·季默将本位与他者音乐文化聚合后的音乐样式以一种共性语言应用于世界音乐语境中,获得了空前的跨文化价值。

江巽维[7](2021)在《新型态MIDI控制器及非传统键盘类电子乐器应用研究初探 ——以电吹管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进步使得电子乐器的制作更精良、功能更强大,在MIDI乐器控制介面也得以扩展。除了有更多功能的电钢琴、电子合成器…等常规的“键盘类”电子乐器外,更便利于作曲家、音乐制作人,甚至是只习惯以“钢琴黑白键型式”操作的乐手。有更多电子乐器、MIDI控制器在不同于键盘乐器的操作介面上更能发挥接近于使之对应的传统声学乐器,例如:电子吹管、MIDI吉他、MIDI竖琴、电子鼓(组)……不但有助于在音乐制作时模拟、接近不同声学乐器演奏时呈现的“语汇”,更替有心进入电脑音乐制作领域的更多不同器乐演奏者带来巨大福音。本文着重篇幅研究的“电子吹管乐器”,则是MIDI主控乐器适用于管乐器演奏者的一大案例。自20个世纪70年代至今,历经Lyricon、EVI、EWI、MIDI EVI、MIDI EWI、EWI USB、无线EWI、Aerophone以及有金属喇叭管身融合的电子萨克斯风…等发明和革新,传统管乐器与电子乐器之间的桥梁更近。无论在民族音乐、爵士(尤其在“融合爵士”乐派)、电子音乐、影视配乐等大众音乐的表现,电吹管作为乐团主导旋律的地位增加,能模拟或替代传统声学管弦乐器所做不到的物理、技术限制时,更能展现其特色优势。近二十年来(2001~2020年)更多电吹管及其他新型态电子乐器的问世,正是根据内置音源、呼吸传感、MIDI介面支援等技术向上延伸研发。不仅外观和演奏手法能仿照各类型传统乐器,更多新颖介面的设计,包含嵌入不同的传感器(sensor)增加可调变声音参数的可能、强调MIDI控制器本体特殊的造型美感、破除十二平均律键盘控制介面的音律限制;甚至也能在一款乐器上同时具备:键盘、吹管、拨弦、打击乐器…等多样演奏手法,呈现“多合一”演奏体感发展的趋势,使得电子音乐设计者、器乐表演者得到更多启发。

胡凯旋[8](2020)在《融合爵士(Fusion)音乐中的节奏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对融合爵士(Fusion)音乐的节奏形态与功能进行研究,并对原创作品中融入融合爵士音乐的节奏结构形态进行分析与总结。融合爵士音乐是融合了爵士乐、摇滚乐、放克音乐、世界音乐等多种元素的音乐风格,融合爵士音乐以节奏形态的复杂、和声的多变、配器的多元化等表现形式着称。将融合爵士音乐的节奏形态融入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中,丰富作品的节奏表现力,拓宽节奏在流行音乐作品中的功能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融合爵士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爵士乐、摇滚乐、融合爵士音乐作品的节奏形态进行分析。结合实践,对融合爵士音乐的节奏形态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与思索。

朱承梓[9](2020)在《电声乐器与阮族乐器结合的尝试与声效分析》文中认为阮咸重奏是当代兴起的一种兼具传统与创新的国乐演奏新形式。以1999年中国阮咸乐团的创建为标志,阮咸重奏形式发展的成熟与被业内广泛认可。笔者作为中国阮咸乐团早期参与者,在乐团中主要担任大阮和低音阮的演奏。在跟随导师(乐团创建人)不断探索乐团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笔者对乐团各声部的配合、编制与声效产生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尤其是关于低音声部音高、音色、音质、音量间的平衡问题。而低音声部在民族管弦乐团的建设过程至今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在阮族乐团框架下研究低音声部的改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2012年笔者开始接触电声乐器(电吉他、电贝司),从其中发现电声乐器与阮的共通性,本篇论文我将探索阮咸与电声的结合,并提出优势与弊端,以此尝试解决阮咸乐团低音声部当中存在的问题。

陈仁宇[10](2020)在《民族乐器现代化概念下的智能电琵琶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时代和现代音乐文化的推动下,民族乐器正向着新的道路变革,使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与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当下物联网智能技术的融入下,乐器产品提供了人们各种便捷和乐趣。而有关中国民族乐器现代化课题的研究比较匮乏,很多研究也只是在乐器上安装电子拾音设备以实现电声化,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去发现和解决一些体验问题并进一步实现产品创新。本文基于民族乐器现代化概念的进一步提炼,对民族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琵琶乐器进行智能化创新设计探索。通过对琵琶、电声乐器、智能乐器等产品的文献和市场研究分析,确立了本次智能电琵琶的设计目标。然后通过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来指导产品设计实践,让更多人体验并爱上琵琶乐器。在构建适合智能乐器产品的模型与框架后,再对相关的琵琶人群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挖掘问题和用户需求并予以验证。接着通过用户画像,进一步呈现核心需求并将其转化为设计要素和策略,完成对产品的设计开发,产出智能电琵琶和对应的App产品。最后对产品进行评估,测试其弹奏性能并收集用户的体验反馈,从而验证了智能电琵琶体验设计创新的可行性,并为以后的研究和改进提供依据和方向,进一步开拓了民族乐器现代化及智能乐器产品设计课题。

二、怎样获得出色的吉他音色 第二章(1)作为一件电声乐器的电吉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获得出色的吉他音色 第二章(1)作为一件电声乐器的电吉他(论文提纲范文)

(5)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流行乐队的教学实践探索 ——以保定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校园文化与中学音乐社团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校园文化与中学音乐社团的概念界定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二、中学音乐社团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人才培养功能
        二、价值引领功能
        三、人的社会化功能
        四、团体凝聚功能
        五、人格塑造功能
第二章 保定Y中学乐队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学校发展概况
        一、学校简介
        二、组建乐队缘由
        三、乐队的师资现状
    第二节 对学生乐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问卷问题整理归纳
第三章 流行乐队的教学实践探究
    第一节 准备阶段,诱导学生学习动机
        一、乐队成员的选拔与管理
        二、曲目的选择
    第二节 实施阶段,乐队基本训练
        一、乐队主唱的训练
        二、乐队各个乐器的训练
        三、乐队合奏的训练
    第三节 提升阶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三、提高学生即兴创造能力
第四章 流行乐队教学实践的成效与反思
    第一节 流行乐队教学实践的成效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师对乐队的认可
        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流行乐队教学实践的反思
        一、乐队曲目的选择
        二、乐队合奏的排练
        三、乐队的实践活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乐队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倔强》排练总谱
致谢

(6)汉斯·季默电影音乐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依据
        1.从后现代文化语境角度
        2.从汉斯·季默及其地位角度
        3.从创作观念及技法的研究价值角度
        二、选题意义
        1.从音乐的社会功能角度
        2.从国内电影音乐的发展现状角度
        3.从汉斯·季默对电影音乐领域的革新角度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关于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1.关于汉斯·季默的个案研究
        2.与汉斯·季默相关的电影音乐综合研究
        3.与汉斯·季默间接相关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三节 关于汉斯·季默与电影音乐
        一、承上启下
        二、从“纯音乐”到“电影音乐”的观念转换
        三、与好莱坞其他名家的比较
        1.约翰·威廉姆斯:恢弘大气的后浪漫主义交响风格
        2.埃尼奥·莫里康内:深刻隽永的意式古典主义风格
        3.詹姆斯·霍纳:抒情唯美的多元交响风格
    第四节 文章架构及立意
        一、文章架构
        二、文章立意
第一章 汉斯·季默作品中的后现代特征
    第一节 走向后现代
        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后工业文化”
        1.从“现代主义”的“理性”危机说起
        2.“后现代主义”之内涵
        3.“后现代主义”与“后工业文化”
        二、从传统音乐、现代音乐到后现代音乐
        1.形式与审美危机
        2.有序结构的消解过程
        3.有序形式的边界:简约主义
        4.后现代音乐的范式
        三、后现代音乐的整体特征
        1.解构、无序
        2.多元化
    第二节 “声音景观”观念的渗透
        一、“达达主义”与“声音景观”
        1.“声音景观”的释义
        2.听觉层次及其功能对应
        二、音乐视觉化
        1.从“结果”走向“聆听过程”
        2.音乐视觉化表现
        三、沉浸式视听语言的构建
        1.视听语言的重建
        2.情感心理的隐射
        3.人文与审美感知
    第三节 数字音乐观念及特征
        一、创作材料的解放
        二、创作思维的拓展
        三、创作方式的革新
    第四节 后简约主义观念及特征
        一、跨界的后现代音乐范式
        二、音符简约、音响丰富
第二章 音高组织中的后简约技法
    第一节 静态和声
        一、以静态单音构建
        1.单一音响
        2.调性功能
        二、以静态双音构建
        1.调性功能
        2.音响连接
        三、以静态多音构建
        1.单纯音响
        2.背景和声
        3.音区填充
    第二节 重复与循环音型
        一、简单音型重复
        1.主导声部
        2.声部贯穿
        3.整体性
        二、复合音型重复
        三、低音音型化
    第三节 微变奏
        一、音符构型微变奏
        二、音色音响微变奏
        三、色彩场域微变奏
第三章 音色观念与配器形制
    第一节 音色观念的多元拓展
        一、音色“调色盘”
        1.声学乐器的色彩表现
        2.电子合成音色色彩表现
        3.制作音色采样
        二、声学乐器的音色拓展
        1.声学乐器音色化:演奏法的移植与消解
        2.声学乐器电子化:采样合成
        三、使用合成器创造音色
        1.电子合成器的音色架构
        2.采样合成音色设计
        3.“自动琶音器”的运用及其反人工观念
        四、关于音色的分类
    第二节 配器形制的多元拼贴
        一、好莱坞“标准配置”
        二、文化的移植与聚合
        1.非洲文化
        2.东方文化
        3.欧洲文化
        4.宗教文化
    第三节 基于电影的音色、配器表现
        一、“标准配置”风格案例分析
        1.《超凡蜘蛛侠2》的配器形制
        2.《蝙蝠侠之黑暗骑士》配器形制
        二、“文化移植与聚合”风格案例分析
        1.《功夫熊猫1》的配器形制
        2.《星际穿越》的配器形制
第四章 音响组织技法
    第一节 音响形态的数字化控制
        一、频率控制
        1.稳态型
        2.扩张/紧缩型
        3.波动型
        二、动态控制
        1.稳态型
        2.聚能/释能型
        3.波动型
        三、密度控制
        1.点节奏型
        2.颗粒/持续型
        四、空间控制
        1.音响材料的声场空间布局
        2.音响的虚拟空间设计
    第二节 音响空间构型及其功能表现
        一、静态构型与氛围铺垫
        1.简单静态构型
        2.相对静态构型
        二、相位点描构型与心理刻画
        三、线性条带构型与情感表意
        四、空间运动构型与结构串联
        1.循环运动构型
        2.榫卯运动构型
        五、复合构型的沉浸式表达
    第三节 基于影像的音响结构与能量展衍
        一、从规范曲式、自由曲式到“随行结构”
        二、汉斯·季默的音响结构思维
        1.基于影像运动的宏观随行结构
        2.以微变奏构建中观结构
        3.音色音响单元的微观结构
        三、频谱结构中的能量展衍
        四、音响结构案例分析
        1.《敦刻尔克》配乐片段《The Tide》
        2.《蝙蝠侠之黑暗骑士》配乐片段《Storming Pruitt Building》
        3.《超凡蜘蛛侠2》配乐片段《Still Crazy》
        4.《盗梦空间》配乐片段《Dream is Collapsing》
        5.《功夫熊猫1》配乐片段《Hero》
        6.《星际穿越》配乐片段《Coward》
第五章 后现代视域下的跨文化价值
    第一节 跨界的典范
        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边界消亡
        二、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线性跨越
        三、本位及他者音乐文化的聚合呈现
    第二节 后工业时代的跨文化传播
        一、后工业时代的好莱坞电影及其音乐
        二、汉斯·季默“风潮”下的电影音乐审美嬗变
        三、警惕“模式化”配乐之滥觞
结语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二、“声景”、“后简约”以及“数字音乐”观念下的音高与音响组织
    三、跨文化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新型态MIDI控制器及非传统键盘类电子乐器应用研究初探 ——以电吹管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对于“非传统键盘型态的MIDI控制器或电子乐器”的划分
    1.3 相关论题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MIDI控制技术
    2.1 MIDI 技术发展概述
    2.2 MIDI控制面及传感器简介
        2.2.1 MIDI控制器常用的控制零件
        2.2.2 呼吸传感器(Breath Sensor)
        2.2.3 咬合传感器(Bite Sensor)
        2.2.4 键位传感器(Note Keys)
        2.2.5 弯音、滑音接触端(Pitchbend& Glide Plate)
        2.2.6 其他控制面
第三章 电吹管简介及演奏应用实践
    3.1 发声原理及奏法
    3.2 发展史概括
        3.2.1 Lyricon时期
        3.2.2 EVI和 EWI
        3.2.3 MIDI电吹管
        3.2.4 二十一世纪初的电吹管
    3.3 主流电吹管简介与区别——以Akai的 EWI5000及Roland的 Aerophone AE-10 为例
        3.3.1 笛头结构
        3.3.2 正面按键(主要音孔)控制差异
        3.3.3 弯音控制面
        3.3.4 背面及其他控制介面
        3.3.5 本节结论
    3.4 器乐演奏法用于主流电吹管的模拟实践
        3.4.1 小提琴(Violin)的模拟实践
        3.4.2 萨克斯风(Saxophone)家族的模拟实践
        3.4.3 西洋长笛(Flute)的模拟实践
        3.4.4 苏格兰风笛(Bagpipes)的模拟实践
        3.4.5 长号(Trombone)的模拟实践
        3.4.6 本节结论
    3.5 特殊演奏功能简述
        3.5.1 Akai EWI八度音滚轮切换实例
        3.5.2 不经人为吹奏发声
        3.5.3 毛刺声效
        3.5.4 Vocoder(声码器)运用
        3.5.5 双音及和声演奏
第四章 电吹管(EWI)音乐设计分析
    4.1 相关音乐家
    4.2 专辑《Cybermemorise》的音乐设计运用
    4.3 爵士乐及大众音乐的运用
        4.3.1 电吹管演奏先驱
        4.3.2 欧美融合爵士电吹管演奏家
        4.3.3 日本“T-square”乐团
        4.3.4 董舜文与“无限融合”乐团
    4.4 民族及新世纪音乐的运用
        4.4.1 Chuck Greenberg与“Shadowfax”乐团
        4.4.2 安颐爸爸《六月花开》音色切换实例
        4.4.3 Ravi Opensource印度音乐演奏
第五章 二十一世纪初新型态MIDI控制器、电子乐器初探及展望
    5.1 其他新型态 MIDI 控制器与电子乐器初探
        5.1.1 Seaboard
        5.1.2 Eigenharp
        5.1.3 Microtone Keyboard
        5.1.4 Karlax
    5.2 非 MIDI 介面新型态电子乐器--以 Harpejji(哈拨琴)为例
        5.2.1 Harpejji简介
        5.2.2 Harpejji音色与常用演奏法
        5.2.3 相关音乐家与应用
    5.3 展望
        5.3.1 “电吹管乐团”的概念
        5.3.2 未来MIDI2.0与MIDI音乐的关系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融合爵士(Fusion)音乐中的节奏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研究背景情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文章框架
第一章 融合爵士(Fusion)音乐概述
    第一节 融合爵士音乐溯源
        一、形成的社会背景
        二、融合爵士音乐的发展
        三、融合爵士音乐现状
    第二节 代表人物与其音乐风格特征分析
        一、Miles Davis开创融合爵士音乐
        二、当代融合爵士音乐的先驱乐团
        三、主要风格特征
第二章 节奏形态分析
    第一节 构成风格中的节奏形态
        一、爵士乐中的节奏形态分析
        二、摇滚乐中的节奏特征分析
        三、节奏形态的具体化关联
    第二节 节奏形态分析—以《Lingus》为例
        一、速度
        二、发音点和节奏型
        三、节奏结构的动机构建与发展
第三章 节奏形态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
    第一节 创作中对节奏“融合”的思考
    第二节 不同段落中节奏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呈示段落的节奏形态设计
        二、华彩段落的节奏形态设计
        三、对比段落的节奏形态设计
        四、原创作品中的融合爵士元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电声乐器与阮族乐器结合的尝试与声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电声乐器(电子合成器)
    第(一)节 电声乐器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电声乐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第二章 阮族乐器
    第(一)节 阮族乐器历史流变
    第(二)节 阮发声机制与音色特点
    第(三)节 阮族乐团的声部编制及分析
第三章 电声与阮的结合
    第(一)节 阮族乐器与电声音色的对标分析
    第(二)节 电声与低音阮的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民族乐器现代化概念下的智能电琵琶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民族音乐与民族乐器
        1.1.2 民族乐器现代化
        1.1.3 物联网智能产品趋势
        1.1.4 智能乐器与人的生活
    1.2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3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课题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乐器与体验设计理论研究
    2.1 琵琶与电声民族乐器概述
        2.1.1 琵琶的概念与历史
        2.1.2 琵琶的形制构造
        2.1.3 琵琶演奏技巧
        2.1.4 民族乐器电声化发展
        2.1.5 琵琶的现代化产品设计
    2.2 物联网智能乐器产品概述
        2.2.1 物联网概念
        2.2.2 智能产品概念
        2.2.3 智能乐器的发展
    2.3 体验设计概述
        2.3.1 体验设计概念
        2.3.2 体验要素与分层
        2.3.3 体验设计流程
    2.4 琵琶体验设计模式
        2.4.1 核心目标与用户
        2.4.2 设计模型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研究和分析
    3.1 调研目标及方法
        3.1.1 调研目标
        3.1.2 调研方法
    3.2 定性调研法
        3.2.1 访谈法
        3.2.2 定性调研结果分析
    3.3 定量调研法
        3.3.1 调查问卷法
        3.3.2 乐器接触情况调研结果与分析
        3.3.3 智能乐器造型认知调研结果与分析
    3.4 需求梳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电琵琶体验设计概览
    4.1 用户画像
        4.1.1 乐器尝试者
        4.1.2 社团入门学员
    4.2 智能电琵琶设计要素与策略
        4.2.1 智能性
        4.2.2 便捷性
        4.2.3 简练性
        4.2.4 前沿性
    4.3 设计概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电琵琶体验设计产品输出
    5.1 外观设计
        5.1.1 智能电琵琶外观设计
        5.1.2 APP设计规范
    5.2 交互设计
        5.2.1 弹奏音色
        5.2.2 交互逻辑
        5.2.3 交互反馈
    5.3 功能设计
        5.3.1 APP信息框架
        5.3.2 功能模块划分
        5.3.3 基础课堂学习
        5.3.4 演奏互动教学
        5.3.5 探索发现
    5.4 用户评估与反馈
        5.4.1 专业测试评估
        5.4.2 专业评估结果
        5.4.3 目标用户体验评估
        5.4.4 目标用户体验评估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琵琶与智能乐器体验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怎样获得出色的吉他音色 第二章(1)作为一件电声乐器的电吉他(论文参考文献)

  • [1]伯顿· W.佩雷蒂《众声飘扬:美国黑人音乐史》的翻译与述评[D]. 龙飞宇. 星海音乐学院, 2021
  • [2]《经典咏流传》多元化音乐景观审美研究[D]. 李童.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流行音乐走进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D]. 吴万成. 河北北方学院, 2021
  • [4]模拟音流学图像的MIDI音乐可视化方法研究[D]. 张春春. 江南大学, 2021
  • [5]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流行乐队的教学实践探索 ——以保定Y中学为例[D]. 高鑫蕊.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汉斯·季默电影音乐创作研究[D]. 秦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7]新型态MIDI控制器及非传统键盘类电子乐器应用研究初探 ——以电吹管实践为例[D]. 江巽维.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8]融合爵士(Fusion)音乐中的节奏形态研究[D]. 胡凯旋.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9]电声乐器与阮族乐器结合的尝试与声效分析[D]. 朱承梓. 中国音乐学院, 2020(11)
  • [10]民族乐器现代化概念下的智能电琵琶体验设计研究[D]. 陈仁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如何获得优秀的吉他音色第二章(一)电吉他作为电声乐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