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数学模型初探

通辽市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数学模型初探

一、通辽市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数学模型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陆百慧[1](2021)在《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的吉林省玉米病虫害研究》文中指出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区,年均玉米产量及出口量均位于全国前列。因此,保证玉米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安全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面临着病虫害的重大威胁。据统计,每年吉林省玉米因病虫害导致的减产,轻则20%-30%,重则绝收。因此,了解当前玉米面临的主要病虫害类型并总结其发生规律,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玉米作物健康成长、提升其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病虫害识别与监测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人工实地调查,该方法不仅效率低,仅适合于小区域尺度上的监测,在玉米规模化种植的情况下难以进行,而且在病虫信息测报方面具有滞后性,影响防治时间和效果。遥感技术的出现与蓬勃兴起,为玉米病虫害监测及预警提供了新的方式。遥感具有快速、准确、实时、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面积数据的特点,遥感可在与作物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作物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因而成了监测作物病虫害的绝佳手段。利用地面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气象数据进行玉米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通过分析红蜘蛛和大斑病胁迫下玉米光谱反射率变化规律,发现玉米受到病虫害侵害后,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光谱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近红外区变化尤为明显,说明近红外区在实际玉米变化监测中更具应用价值。此外,乳熟期玉米反射率变化规律较成熟期玉米显着,说明乳熟期比成熟期更适合监测玉米病虫害。此外,利用地面实测光谱数据提取植被指数,将植被指数与玉米受红蜘蛛、大斑病胁迫严重程度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用于识别玉米受病虫害程度的最优植被指数即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提取研究区玉米种植范围,掩膜得到遥感影像玉米EVI。基于EVI建立阈值标准化划分方法,利用决策树分类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建立玉米红蜘蛛、大斑病监测模型,利用野外采样点对模型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在大尺度玉米病虫害监测上,决策树分类模型精度优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模型,精度最高达66.7%,且该监测模型在吉林省玉米粘虫以及2018年内蒙古开鲁县玉米红蜘蛛的受害程度监测中仍然适用,镇级监测精度最高可达83.33%,说明模型的普适性较好。此外,利用无人机影像验证地块级监测精度发现,无人机影像监测结果与GF-1WFV卫星影像监测结果整体上较为一致,再次证明了该模型精度较好,可以为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在玉米红蜘蛛、大斑病、粘虫的预警方面,本文结合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法对玉米红蜘蛛、大斑病和玉米粘虫发生风险等级进行预警,同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粘虫发生风险进行预警。结果表明,最大熵生态位模型预警效果较好且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警结果与实际病虫害发生点高度重叠,预警精度可达80%以上。说明基于最大熵原理,结合遥感和气象数据对玉米红蜘蛛、大斑病和粘虫的发生风险预警是可行的。

张冰玉[2](2021)在《阿鲁科尔沁旗草原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草原作为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主体,既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同时又是地表生物环境保护的最大天然防线,而且畜牧业的发展也极大的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内蒙古草原蝗虫灾害频频出现,对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开展草原蝗虫监测预警研究刻不容缓,这既有助于生态保护,又可以使人民安居乐业,对边疆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蝗虫种群的发生、繁育机理,利用历年蝗虫发生资料以及气象资料,并结合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影响阿鲁科尔沁旗草原蝗虫发生的气象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构建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的气象预测模型,为蝗虫防治预警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尽可能减轻蝗虫发生的为害。通过一系列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别对阿鲁科尔沁旗历年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与相对应的各旬气象因素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分别确定影响草原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的关键各旬气象因素。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对蝗虫的发生产生影响的因子有气温、地温、降水、光照、相对湿度、风速。(2)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构建蝗虫发生气象预测模型时,通过进入模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可知在众多相关性较大的自变量中,只需要以下7个因素就可以预测草原蝗虫的发生密度值,包括上年10月上旬平均风速,当年6月中旬平均相对湿度,上年11月中旬平均最低气温,当年4月上旬平均地温,上年11月上旬平均最低地温,上年12月上旬累积日照时数,当年6月中旬累积降水量;同样,预测草原蝗虫的发生面积值也只需7个因素,分别是当年6月中旬平均风速,上年11月中旬平均相对湿度,上年10月上旬平均最高地温,上年10月下旬平均气温,上年10月下旬平均最高地温,上年10月上旬累积降水量,上年11月上旬累积日照时数。(3)通过本文所用的全样本数据来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对比三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和误差偏离程度可以得知,在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预测模型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绝对值误差分别是4.07%、8.63%;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绝对值误差分别是1.36%、8.36%;组合模型的绝对值误差分别是2.33%、7.62%。(4)虽然组合模型的某个预测值,可能会高于其中某个方法的某个样本的预测值,但仅用一种方法所得的预测结果波动会比较大,而由组合模型得到的误差相对较平稳,可以有效提高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的预测精度。

马金慧,李彬,万宇,范富,张庆国,邰继承,刘贵峰,孙玉堂[3](2020)在《西辽河流域降水特征分析与干旱预测研究——以通辽市科尔沁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准确预测我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带地区未来年份生育期降水量,为西辽河流域玉米浅埋滴灌灌溉决策提供参考,利用通辽市1960—2020年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了通辽市61年的降水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对通辽市科尔沁区作物生育期5—9月进行干旱预测.科尔沁区61年平均降水量为376.98 mm,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9.89%,降水量范围在38.73~155.03 mm之间;预测未来2年(2021,2022年)5—9月的降水量分别为193.24~313.42 mm和232.90~334.42 mm.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月降水量预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为西辽河流域降水丰枯状况预报和生育期降水量进行预测.

阎合[4](2020)在《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由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引起的杨树腐烂病是一种枝干病害,在中国“三北”地区发生严重,已造成大量杨树死亡。控制杨树腐烂病的核心是预防,而摸清病害的流行规律是预防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整理分析中国东北地区自2002年至2015年共14年间杨树腐烂病发生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纬度、海拔,不同森林经营区,不同功能区等分类方式,对比分析杨树腐烂病在不同类型区域的流行趋势;并以县(区、市)行政单元作为样本统计单元,采用时空扫描统计量(Sa TScan)技术,并结合回顾性时空扫描方法,分析了14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的时空分布与流行特点及其聚集模式;通过Max Ent模型与Arc GIS技术,结合不同环境变量对病害发生的贡献率,对杨树腐烂病潜在分布区及其适宜性进行了分析,预测了不同气候变化下未来30年和50年潜在分布区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杨树腐烂病在东北地区传播扩散的风险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病害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的发生趋势与纬度区间的相关性并不显着,但相同纬度下高海拔地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低海拔地区。不同森林经营区中,杨树腐烂病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松辽平原农田防护林区林木种类相对单一,构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杨树腐烂病地理分布区;在长白山脉沿线与大兴安岭南部,常年以中、低程度发生;大兴安岭北部与小兴安岭基本不发生。不同功能区中,城市园林绿化区的发病率高于农田防护林区,且在整体发病率越高的地区,差异越显着。2、中国东北地区的杨树腐烂病平均发生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度为27.62%。14年间共有149个县累计901县(次)受害,但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病害的时空分布呈现“爆发-聚集-蔓延-稳定”的特点。病害的空间聚集效应明显。2002-2015年累计发病面积扫描显示1个一类聚集区和4个以上的二类聚集区;分年度空间扫描统计,探测到14个一类聚集区和37个二类聚集区,显示出“扩张-集中-扩张”的三阶段变化规律。一类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LLR=86469.86,p<0.001)。病害也表现出显着时空聚集效应,2002-2015年连续时间维度的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存在1个一类聚集区和6个二类聚集区。一类聚类区集中在辽宁省,出现于2009-2015年(LLR=64182.00,p<0.001)。时空动态分析显示未来杨树腐烂病在局部区域的爆发流行可能更加趋于频繁和严重。3、杨树腐烂病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适宜分布区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在19个环境变量中,对腐烂病的发生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是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暖季度降水量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它们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分别达到模型贡献率的28.0%、25.3%、24.8%。未来30年和50年杨树腐烂病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和适宜程度出现扩张、加重的趋势。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大部分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最适宜分布区呈现出加重趋势,内蒙古北部和西部的各等级适宜区在向外扩张,适宜等级有上升趋势。4、风险性分析结果显示,杨树腐烂病的寄主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病害的发生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危害。同时,该病害的潜伏侵染特征,造成苗木调运过程中的检疫鉴定困难,定殖后的防治难度大。杨树腐烂病风险综合评价值R=1.87,在中国东北地区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的风险较大,监测和防控的重点应以发生区的防治和检疫为主。

蒲罗曼[5](2020)在《气候与耕地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储备资源,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因素均可以影响粮食产量,而气候和耕地资源是决定区域粮食产量的两个基本条件。耕地变化是通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发生改变来影响粮食产量,而气候变化改变了粮食作物生长发育中光、温、水条件,进而对粮食产量造成影响。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耕地分布集中连片,气候资源丰富,粮食生产潜力巨大,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重要的任务。因此,本研究以中国东北地区为研究区,通过输入气候、土壤、地形和耕地数据,利用GAEZ模型模拟了东北地区1990-2015年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和水稻)的生产潜力,并与作物实际产量对比得到产量差距。接下来,采用“控制变量法”进一步单独且深入研究了1990-2015年气候和耕地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最后,通过模拟东北地区2050年气候和耕地情景,实现对东北地区未来粮食生产潜力的模拟。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的农业规划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对保障未来粮食作物的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利用GAEZ模型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进行模拟,得到东北地区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1990-2015年,近一半耕地内的玉米和大豆生产潜力均有所提升,其中大部分耕地的玉米生产潜力提升1500kg/ha以上,大豆生产潜力提升500-1500kg/ha。水稻生产潜力在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提升1500kg/ha,而在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东四盟大部分地区有所下降。通过比较三种粮食作物的实际单产与潜在单产,可知东北地区40个市中,玉米实际与潜在产量的比例大于80%的市有22个,大豆为19个,水稻高达30个,说明东北地区大部分市的旱地和水田的利用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人为投入与先进的管理措施。但仍有个别市的粮食产量差距较大。(2)通过将GAEZ模型估算的粮食生产潜力与农业遥感技术方法估算而来的作物产量进行相关性和空间差异性分析,计算得到玉米、大豆和水稻的两种产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6、0.64与0.72,两种产量结果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较强。通过空间差异性分析发现,由于2015年东北地区旱地中精确的作物种植布局是未知的,通过将2015年东北地区旱地中的NPP全部转化为玉米产量,则大部分地区YGAEZ高于YNPP;而将2015年东北地区旱地中的NPP全部转化为大豆产量,则大部分地区YGAEZ比YNPP低,尤其在三江平原区部分地区、松嫩平原区与辽河平原区,YGAEZ比YNPP低2000-4000kg/ha。将水田中的NPP转化为水稻产量后,大部分地区的YGAEZ比YNPP低2000kg/ha以内。(3)在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时发现,玉米和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与太阳辐射量、相对湿度、雨天频率和降雨量的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但与风速、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的相关系数约-0.30,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水稻生产潜力的变化在前一时段也与太阳辐射量、相对湿度、雨天频率和降雨量的变化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但后一时段与平均最高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变化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雨天频率呈负相关。(4)本研究分析了1990-2015年东北地区旱地和水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特征。1990-2000年,大规模的毁林毁草开垦的现象较为严重,水田和旱地的相互转化也较为剧烈。旱地面积净增加293.51万公顷,总增加431.28万公顷,其中林地与草地转化为旱地的面积占全部旱地总增加面积的77.05%。水田的面积净增加67.89万公顷,总增加138.77万公顷,主要由旱地、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2000-2015年,退耕还林还草现象明显,但水田和旱地转化仍十分剧烈。旱地的面积净减少148.78万公顷。旱地总流失741.62万公顷,转化为林地、水田和草地的面积占据所有旱地流失面积的74.10%。水田的面积净增加104.38万公顷,总增加262.19万公顷,大部分水田仍由旱地转化而来。在研究耕地变化对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的影响时,发现前10年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潜在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开垦大量天然林地与草地资源,以及水田的转化导致的旱地面积的大量增加。后15年玉米和大豆潜在总产量仍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为水田、林地和草地转化成优质旱地。1990-2015年两个时段东北地区水稻潜在总产量的增加均主要归因于旱地和未利用地向水田的转化导致水田面积大量增加。(5)本研究将CMIP5中的12种大气环流模型的未来气候模拟数据利用多模式集合方法进行简单平均,得到东北地区2050年生长季内六种气候变量的模拟结果。然后,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2050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情景。最后,利用GAEZ模型模拟了东北地区2050年气候和耕地条件下三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研究发现,东北地区三种粮食作物的潜在单产和潜在总产量均有所提升,且RCP4.5情景比RCP6.0情景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因此,未来需要尽量将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在RCP4.5情景范围内,同时注重提升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样才能在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之上,保证东北地区的粮食安全。

陈晓钦[6](2020)在《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现况分析及主要病虫害空间分布预测》文中提出森林关系国家木材和生态安全,是林业的基础和核心。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不仅对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造成影响,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石狮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发生及分布情况,并利用Max Ent模型对影响石狮市森林的主要病虫害——台湾相思锈病(Poliotelium hyalospora(Saw.)Mains)、禾沫蝉(Poophilus costalis Walker)、茶袋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和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的潜在分布进行预测,探讨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区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石狮市共有87种病虫害,其中森林病害31种,以真菌病害为主,所占的比例为87.08%;森林害虫56种,以半翅目害虫、鳞翅目害虫为主,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62%和35.72%。(2)石狮市受病虫害为害较为严重的树种是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Thunb.)D.Don)、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 Merr.)、苏铁(Cycas revoluta Thunb.)、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秋茄(Kandelia candel(Linn.)Druce)等,其中病虫害种类最多的是龙眼和马尾松,分别有12种、10种病虫害类型。夏季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发期,发生的病虫害种类最多,有21种;冬季最少,仅有5种。在各乡镇中,灵秀镇的病虫害种类最多,共计52种。(3)基于气候、温度和海拔等17个环境因子,采用Max Ent模型预测石狮市发生频率较高的台湾相思锈病、禾沫蝉、茶袋蛾和黑翅土白蚁的病虫害空间分布,结果表明4种病虫害的潜在高适生区集中在蚶江镇、祥芝镇、鸿山镇和永宁镇;且茶袋蛾的高适生区面积较广,台湾相思锈病次之。(4)海拔因子对台湾相思锈病的影响最大,夏季温度和降水是禾沫蝉、茶袋蛾和黑翅土白蚁潜在适生分布区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建议在春夏季对台湾相思锈病、禾沫蝉、茶袋蛾和黑翅土白蚁采取相应的预警和防治措施。

李洁[7](2020)在《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于自然循环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在全球的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户作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主体,其所追求的高效益、低风险的生产目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干扰严重,该问题在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尤为凸显。这样碳失衡的生产方式不但不利于全球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更不利于农户长久的增产增收。随着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探寻有利于农业碳中和的生产方式势在必行。而农业碳中和实现的关键在于源头的控制与治理,源头管控的关键在于生产者行为的规范,因此,开展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对于实现农业碳中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农户生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作为典型调研区域,从心理主观与外界客观两个角度,对有关的农业碳中和农户生产行为展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旨在厘清农户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并为制定促进农户实施农业碳中和生产行为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从理论角度对农户生产行为特性、生产行为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类型展开分析。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与基础理论发现,农户在生产决策过程中不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与投入成本的最小化,也会追求公平、互惠、利他与满意等目标,同时尽可能规避不确定条件下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农户是追求效用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有限理性人,其生产行为是经过价值判断后才会采取的行动。借助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保护动机理论模型以及技术接受理论模型,结合农业碳中和的实现途径,利用生态环境演变的MA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农业碳中和相关的农户生产行为形成机理框架,即农户生产行为的实施决定于其生产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则取决于两点,一是农户对于现有行为存在威胁的认知与感知程度,另一个是农户对于将要采取的生产行为所持有的行为效果、自我能力以及主观规范的评价。因此,农户行为认知、农户行为主观评价、农户生产意愿组成了心理主观因素,受到外界客观因素影响共同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作用。其次,依托于理论分析所构建的农户生产行为分析框架,本文从实证角度,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开展验证性与探索性的分析与探讨。利用描述性统计法,对农户行为认知水平、农户行为主观评价状况、农户生产意愿以及农户行为的采纳现状作出分析,发现农户现阶段呈现出认知水平有限、主观行为评价不够积极、生产意愿较高、行为采纳水平一般的特点。利用SEM结构方程模型,对自我行为评价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农户生产意愿的形成机理展开研究。发现农户的行为效果评价对自我能力评价水平以及自我能力评价水平对主观规范均有积极的显着影响。农户生产意愿的形成机理与理论分析框架中的描述一致,农户的严重性与易感性认知水平,以及农户的行为效果评价、自我能力评价与主观规范对于生产意愿均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其中严重性认知影响最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多元层级回归法以及Logit-ISM模型,探讨了外界客观因素对农户行为认知、农户行为主观评价、农户生产意愿以及行为实施的影响状况。研究发现: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社会特征均会对上述内容产生不同的影响;农户信息获取能力、环境责任感以及生产习惯越强,意愿向行为转化效率越高;出现农资购买困难、突发性的灾害以及农户行为评价消极三种状况时,会直接导致行为与意愿的悖离;农户较高的风险厌恶特点会阻碍农户生产行为的发生。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结合激励理论内容构建了农户行为优化的机制与体系。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制度的缺乏与体系的不健全是造成行为采纳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利用规范性研究的方法,结合激励理论内容,提出了以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成本与收益均衡以及因地制宜为原则的生产行为优化机制,即内部激励机制、外部激励机制、内部约束机制与外部约束机制。依据机制内容构建了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农户成长培训体系以及制度与法律体系。

刘万才,黄冲[8](2018)在《我国农作物现代病虫测报建设进展》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级植保部门抓住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现代植保体系建设,在新型测报工具研发应用、信息系统建设、预报发布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进展。尤其是开发应用了重大病虫害远程监测物联网,实现了对田间作物长势、病虫害种类和数量,以及农田小气候的远程实时监测;开发了害虫性诱实时监控系统和病害实时预警系统,实现了对性诱剂敏感害虫以及对马铃薯晚疫病、小麦赤霉病的远程实时监测;建成和应用了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采集规范化、报送网络化、处理自动化、预报展示可视化;创新实施"电视—广播—手机—网络—明白纸""五位一体"现代病虫预报发布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预报信息的传输速度和覆盖面。但当前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气候异常、耕作制度和人类活动的变化导致病虫害暴发、重发频率提高,而测报体系又面临严重的人手不足、保障不力等问题;二是生态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对病虫测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势特色园艺作物将成为大产业,但技术贮备不足;四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迫使加快技术革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下一步推进现代测报建设的对策:一是加强网点建设,推进测报装备自动化;二是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测报手段信息化;三是创新预报方式,推进预报发布多元化;四是加强技术研究,推进预测方法模型化;五是简化测报方法,推进测报调查实用化;六是加强体系建设,推进测报队伍专业化。

唐国栋[9](2018)在《内蒙古林业生物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灾论理论框架,运用风险等值线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VSD脆弱性评价模型等手段,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个维度揭示林业生物灾害风险内涵,构建包含自然和人为共16个因子在内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旗县为基本评价单元,开展区域尺度上的林业生物灾害风险评价和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6年内蒙古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时间变化规律表现为发生种数上升,而发生面积缓慢下降;空间分布规律表现为:林业病害发生程度严重区域分布在呼伦贝尔市东部、通辽市南部、鄂尔多斯市中西部和乌兰察布市东北部地区。林业虫害发生区域分布最广,总体上分布在内蒙古东南和西南部地区。林业鼠害高发区域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2)内蒙古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空间分布规律均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采用自然断点法将致灾危险程度和承灾体脆弱程度评价结果划分为五个等级,致灾危险程度划分成危险性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五个等级,各等级区面积所占比例为0.13%、50.53%、10.01%、23.72%和15.61%,其中,致灾危险性高的区域分布在巴彦淖尔市和乌海市地区;承灾体脆弱程度划分为高脆弱区、较高脆弱区、中等脆弱区、较低脆弱区和低脆弱区,各等级分区面积所占比例为48.35%、16.12%、17.63%、10.08%和7.81%。承灾体脆弱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通辽市和巴彦淖尔市地区。(3)内蒙古林业生物灾害综合风险总体上呈现东北部地区高、西南部地区次之和中部地区最低的特征。经计算各等级风险区面积所占比例为高风险区40.24%、次高风险区15.87%、中等风险区13.06%、次低风险区20.49%和低风险区10.35%。从盟市单元角度出发,风险偏高的盟市为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乌海市;风险中等的盟市为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阿拉善盟;风险偏低的盟市为包头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和赤峰市。本研究揭示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生物灾害综合风险空间分布规律,旨在为提高该区域林业生物灾害风险管理水平,高效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相应灾害损失提供决策参考。

陈育民[10](2018)在《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2014-2016年佛山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对策,旨在发现和解决佛山市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佛山市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结论如下:(1)佛山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随着佛山市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常年种植的蔬菜、果树等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比重随着面积比重的增加而增加。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有害生物爆发成灾,也因此佛山市各种农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复杂,主要虫害16种,主要病害多达50种以上,各种病虫害可在不同寄主间转移为害,多数害虫无明显越冬现象,常年发生为害,交叉危害时间长。(2)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技术。佛山市农作物病虫防控始终坚持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病虫测报体系,测报工作从无到有,测报设备不断更新;测报人才队伍稳定,各区均有专人负责相应工作。除此之外,还不断探索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农业防控等病虫害防控手段新方法,选育及引进一大批抗病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防虫网、无菌组培苗等绿色病虫害管理技术,通过多种信息媒介发布病虫情报,坚持化学防治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最后一道防线原则,每年为佛山农业生产挽回大量损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测报体系建设及防控技术探索为佛山市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市”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撑力量。(3)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的对策。佛山市现有有害生物防控设备多数是国内小厂家生产,产品研发及更新换代不及时,需不断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尽管人才队伍稳定,但是负责病虫防控人员还肩负行政工作,而且没有试验基地无法及时进行田间应用试验,也给定点测报带来不便,佛山市应建设更完善的测报监测点,减少技术人员行政工作负担。由于缺少历史数据资料,在病虫害测报方面没有相关数学模型,今后应及时记录气候信息及病虫发生数据,建立病虫害测报模型。在教育培训方面,应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紧紧抓住每次同各级各类机构和科研院所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专业技术水平提高。

二、通辽市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数学模型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辽市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数学模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的吉林省玉米病虫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研究现状
        1.2.2 作物病虫害预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预处理
        2.2.1 地面采样数据处理
        2.2.2 遥感数据预处理
        2.2.3 气象数据及其预处理
第3章 玉米病虫害监测模型研究
    3.1 地面光谱特征分析
        3.1.1 光谱数据分析
        3.1.2 光谱植被指数变化规律
    3.2 玉米监测模型的建立与精度验证
        3.2.1 玉米病虫害监测模型原理
        3.2.2 玉米病虫害监测模型建立
        3.2.3 玉米病虫害监测模型精度验证
    3.3 病虫害监测结果分析
        3.3.1 红蜘蛛监测结果分析
        3.3.2 大斑病监测结果分析
        3.3.3 粘虫监测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玉米病虫害预警模型研究
    4.1 玉米病虫害预警模型建立
    4.2 玉米病虫害预警模型精度验证
        4.2.1 红蜘蛛预警结果分析及验证
        4.2.2 大斑病预警结果分析及验证
        4.2.3 粘虫预警结果分析及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阿鲁科尔沁旗草原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象因子与蝗虫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1.2.2 多元线性回归法在蝗虫发生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1.2.3 BP神经网络法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蝗虫灾害发生情况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预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野外实地调查法
        2.3.2 线性趋势分析法
        2.3.3 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
        2.3.4 蝗虫发生的预测模型法
第3章 草原蝗虫发生情况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
    3.1 蝗虫发生情况
    3.2 研究区气象条件分析
    3.3 草原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3.3.1 草原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与温度
        3.3.2 草原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与降水和相对湿度
        3.3.3 草原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受温度和降水的综合影响
        3.3.4 草原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与日照时数和风速
        3.3.5 草原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与气压
    3.4 小结讨论
第4章 阿鲁科尔沁旗草原蝗虫发生的气象预测模型建立
    4.1 影响草原蝗虫发生的气象因子
    4.2 构建草原蝗虫发生密度的气象预测模型
        4.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2.2 BP神经网络模型
        4.2.3 组合模型
    4.3 构建草原蝗虫发生面积的气象预测模型
        4.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3.2 BP神经网络模型
        4.3.3 组合模型
    4.4 小结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西辽河流域降水特征分析与干旱预测研究——以通辽市科尔沁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统计特征
    2.2 降水年际动态特征
    2.3 降水年内动态特征
    2.4 降水预测分析
        2.4.1 马氏性检验
        2.4.2 状态分级
        2.4.3 预测降水量
3 讨论与结论

(4)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杨树腐烂病的研究概况
        1.1.1 杨树腐烂病的病原菌
        1.1.2 杨树腐烂病症状
        1.1.3 杨树腐烂病的侵染循环
        1.1.4 影响杨树腐烂病发生的因素
        1.1.5 杨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治
    1.2 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
    1.3 在时-空尺度上研究植物病害流行的方法
        1.3.1 扫描统计量(Scan statistic)的发展
        1.3.2 扫描统计量的工作原理
    1.4 物种适生区预测与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研究概况
        1.4.1 物种适生区预测研究概况
        1.4.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概况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1.5.4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大兴安岭地区
    2.2 呼伦贝尔护牧林区
    2.3 松辽平原地区
    2.4 小兴安岭地区
    2.5 长白山脉地区
3 中国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区域对杨树腐烂病流行的影响
    3.1 数据获取
        3.1.1 测报数据
        3.1.2 NDVI数据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纬度和海拔的关系
        3.2.2 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不同森林经营区的关系
        3.2.3 杨树腐烂病发生与不同功能区的关系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纬度与海拔地区的流行趋势
        3.3.2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森林经营区的流行趋势
        3.3.3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功能区的流行趋势
    3.4 小结与讨论
4 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传播与聚集效应
    4.1 数据获取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杨树腐烂病整体发生趋势
        4.3.2 杨树腐烂病分县区发生趋势
        4.3.3 杨树腐烂病时空分布规律
        4.3.4 杨树腐烂病空间聚集效应
        4.3.5 杨树腐烂病时空聚集效应
    4.4 小结与讨论
5 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潜在分布区预测及风险性分析
    5.1 数据获取
        5.1.1 测报数据
        5.1.2 生物气候数据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潜在分布区预测分析
        5.2.2 风险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潜在分布区预测分析
        5.3.2 风险性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6 主要结论与创新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气候与耕地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粮食生产潜力估算研究进展
        1.2.2 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3 未来气候与土地利用分布情景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准备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人文环境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1 气候数据
        2.2.2 地形数据
        2.2.3 土壤数据
        2.2.4 土地利用数据
        2.2.5 社会经济数据
        2.2.6 自然-人文数据库集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农业生态区划模型
    3.1 GAEZ模型简介
    3.2 GAEZ模型的计算过程
        3.2.1 农业-气候数据分析
        3.2.2 生物量和产量计算
        3.2.3 农业-气候限制
        3.2.4 农业-土壤地形适宜性
        3.2.5 农业-气候与土壤评估集成
        3.2.6 作物潜在生产力
    3.3 GAEZ模型的输入与输出
        3.3.1 GAEZ模型的输入
        3.3.2 GAEZ模型的输出
    3.4 GAEZ模型估算结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粮食生产潜力变化及与实际产量的差距分析
    4.1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
    4.2 近25 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变化
        4.2.1 近25 年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时间变化特征
        4.2.2 近25 年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空间变化特征
    4.3 粮食生产潜力与实际产量的差距分析
        4.3.1 粮食实际产量与生产潜力的差距
        4.3.2 粮食实际产量与生产潜力的差距分析的局限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AEZ模型与农业遥感估算作物产量的对比
    5.1 农业遥感估算作物产量的原理
    5.2 VPM模型介绍
    5.3 耕地NPP及作物产量估算
    5.4 GAEZ模型与农业遥感估算的作物产量结果对比
        5.4.1 GAEZ模型与农业遥感估算的作物产量相关性分析
        5.4.2 GAEZ模型与农业遥感估算的作物产量空间差异性分析
        5.4.3 两种作物产量估算方法对比研究的局限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候与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6.1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6.1.1 1990-2015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
        6.1.2 1990-2015年气候变化条件下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变化
        6.1.3 1990-2015年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6.2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6.2.1 1990-2015年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及分布变化特征
        6.2.2 1990-2015年耕地变化条件下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变化
        6.2.3 1990-2015年耕地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未来气候与耕地情景下粮食生产潜力模拟
    7.1 未来气候情景模拟
        7.1.1 未来气候模型模拟结果
        7.1.2 东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模拟
    7.2 未来耕地情景模拟
        7.2.1 CA-Markov模型
        7.2.2 基于CA-Markov模型的 2050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模拟.
    7.3 未来气候及耕地情景下粮食生产潜力模拟
        7.3.1 2050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模拟
        7.3.2 2015- 2050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变化模拟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现况分析及主要病虫害空间分布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病虫害种类
        1.2.2 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监测研究
        1.2.3 病虫害发生预测研究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调查分析森林病虫害的现况
        2.2.2 确定主要病虫害的潜在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2.2.3 提出病虫害防治对策及应对方案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3.1 调查前期工作
        3.1.1 资料收集
        3.1.2 调查工具
    3.2 调查范围
    3.3 调查方法
        3.3.1 病害调查方法
        3.3.2 害虫调查方法
        3.3.3 空间预测数据收集
    3.4 病虫害分布预测模型
        3.4.1 Max Ent模型预测
        3.4.2 模型精度评估
        3.4.3 影响因素的确定
4 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现况分析
    4.1 森林病害发生情况
        4.1.1 病害种类
        4.1.2 病害类别
        4.1.3 常见病害
    4.2 森林害虫发生情况
        4.2.1 害虫种类
        4.2.2 害虫类别
        4.2.3 常见害虫
    4.3 病虫害发生分布的因素分析
        4.3.1 病虫害种类与树种的关系
        4.3.2 病虫害与季节的关系
        4.3.3 病虫害的分布区域
    4.4 小结
5 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空间分布预测
    5.1 病虫害发生预测的基础数据
        5.1.1 生态环境数据提取
        5.1.2 模型的分析与验证
    5.2 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空间分布预测分析
        5.2.1 主要病虫害潜在分布的确定
        5.2.2 主要病虫害潜在适生区域的确定
        5.2.3 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分析
    5.3 主要病虫害发生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5.4 小结
6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6.1 病虫害防治决策
        6.1.1 强化政府职能
        6.1.2 加强检疫执法
    6.2 病虫害防治方法
        6.2.1 重点区域防控
        6.2.2 强化营林技术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户生产行为影响农业碳平衡
        1.1.2 农业环境问题治理进入新时期
        1.1.3 特殊的农牧交错带,需要探寻相匹配的发展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碳中和相关研究
        1.2.2 农业与“碳”相关研究
        1.2.3 碳中和相关的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1.2.4 农牧交错带相关研究
        1.2.5 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文章可能的创新
        1.6.2 文章研究的不足
    1.7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碳中和
        2.1.2 农户
        2.1.3 农户生产行为
        2.1.4 农户生产意愿
        2.1.5 农牧交错带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相关理论
        2.2.2 行为人理论
        2.2.3 行为经济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激励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农户生产行为模型构建与调查设计
    3.1 农业碳中和体系构建与驱动机制分析
        3.1.1 农牧交错带的碳中和体系构建
        3.1.2 碳中和农业实现的驱动因素分析
    3.2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3.3 碳中和农业相关的农户生产行为理论模型变量说明
    3.4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3.4.1 问卷设计流程
        3.4.2 研究区域选取与概况
        3.4.3 数据获取与样本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行为认知水平与行为主观评价研究
    4.1 农户行为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4.1.1 认知分类与考察
        4.1.2 农户行为认知现状分析
        4.1.3 农户行为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4.2 农户行为主观评价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4.2.1 行为主观评价分类与问题设置
        4.2.2 行为主观评价现状分析
        4.2.3 行为主观评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农业碳中和相关生产意愿形成机理分析
    5.1 农户生产意愿现状分析
        5.1.1 农户生产意愿的测度方式
        5.1.2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1.3 农户生产意愿现状描述与分析
    5.2 影响农户生产意愿变量的选取与假说的提出
    5.3 影响农户生产意愿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5.3.2 计量结果分析
        5.3.3 农户生产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识别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农业碳中和相关生产行为决策机制分析
    6.1 农户碳中和相关生产行为现状分析
        6.1.1 碳中和生产行为测度方式
        6.1.2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测
        6.1.3 农户生产行为现状描述与分析
    6.2 碳中和生产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研究
        6.2.1 变量选取与假说提出
        6.2.2 实证检验与结果
    6.3 碳中和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
        6.3.1 悖离因素的变量选取与说明
        6.3.2 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4 农户风险偏好对生产行为决策影响研究
        6.4.1 农户风险偏好对生产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6.4.2 农户风险偏好测度
        6.4.3 实证检验与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生产行为优化机制与体系的构建
    7.1 构建农户碳中和生产优化机制的必要性
        7.1.1 宣传不到位,农户的认知水平低
        7.1.2 激励机制缺乏,农户碳中和生产意愿一般
        7.1.3 约束机制缺乏,农户逆向选择行为普遍
    7.2 优化机制建立原则
        7.2.1 激励与约束机制并重原则
        7.2.2 成本与收益均衡原则
        7.2.3 因地制宜原则
    7.3 生产行为优化机制构建
    7.4 生产行为优化体系构建
        7.4.1 技术支撑体系
        7.4.2 农户成长体系
        7.4.3 法律保障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农户生产行为是影响农业碳中和实现的关键因素
        8.1.2 农户行为认知与感知水平较低
        8.1.3 农户碳中和生产行为评价水平一般
        8.1.4 农户碳中和生产意愿普遍较高
        8.1.5 行为决策受到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
        8.1.6 碳中和生产行为亟需配套的扶持政策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碳中和生产行为农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8)我国农作物现代病虫测报建设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虫监测工具自动化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1.1 自动虫情测报灯等新型测报工具在应用中不断升级, 初步完成了重大病虫实时监控物联网技术改造
    1.2 重大害虫性诱测报工具研发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 已全面开始推广应用
    1.3 重大病害实时监测工具在预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开发预测因子实时采集设备, 进行了大范围的示范和推广应用
    1.4 各类移动采集自动计数设备不断开发, 实用性逐步提高, 有望在田间数据采集中推广应用
2 病虫测报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全面提升
    2.1 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已投入使用8年, 在病虫测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1 测报数据上报
        2.1.2 数据分析处理
        2.1.3 图形化展示预警
        2.1.4 监测防控咨询
        2.1.5 业务考核管理
    2.2 省级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系统建设同步推进, 初步实现了与国家系统互联, 在推进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方面功不可没
        2.2.1 省级测报信息系统建设基本概况
        2.2.2 远程预警防控指挥系统
        2.2.3 网络会商系统
        2.2.4 模拟模型预测系统
    2.3 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成效显着
        2.3.1 实现了测报数据报送网络化, 加快了信息传输速度
        2.3.2 实现了测报信息分析智能化, 提升了快速反应能力
        2.3.3 实现了数据库建设标准化, 建成国家数据库
3 病虫预报多元化发布取得新进展
    3.1 创新预报方式
        3.1.1 重大病虫警报电视预报
        3.1.2 重要病虫预报手机平台发布
        3.1.3 全部预报信息专用网站发布
    3.2 预报创新主要成效
        3.2.1 信息发布快捷, 时效性强
        3.2.2 信息覆盖面广, 到位率高
        3.2.3 信息展示直观, 实用性强
        3.2.4 信息长期保存, 查询性强
        3.2.5 信息受众广泛, 影响力强
4 病虫测报业务建设取得新成果
    4.1 建立业务年报制度
    4.2 大力开展测报交流活动
    4.3 坚持培训制度
    4.4 积极开展测报技术研究
    4.5 大力开展测报国际合作
5 发展思路与对策

(9)内蒙古林业生物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概述
        1.2.2 有害生物风险评价研究概况
        1.2.3 基于自然灾害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资源概况
    2.5 土壤和植被
    2.6 社会经济概况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图
4 林业生物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建立
    4.1 理论依据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计算方法
        4.2.1 指标体系构建
        4.2.2 指标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
    4.3 模型构建
        4.3.1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模型构建
        4.3.2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
        4.3.3 基于风险等值线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 内蒙古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5.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时间序列研究
        5.1.1 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时序分析
        5.1.2 有害生物发生种数时序分析
    5.2 内蒙古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5.2.1 林业病害发生程度空间分布规律
        5.2.2 林业虫害发生程度空间分布规律
        5.2.3 林业鼠害发生程度空间分布规律
6 林业生物灾害综合风险评估
    6.1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
        6.1.1 内蒙古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6.1.2 致灾因子单指标评价
        6.1.3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6.2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
        6.2.1 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分析
        6.2.2 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6.2.3 五种类型区空间分布特征及主导因子分析
    6.3 林业生物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与区划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2006-2015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
        1.1.2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现状
    2.1 水稻病虫害
        2.1.1 佛山市水稻种植情况
        2.1.2 近3年佛山市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
    2.2 蔬菜病虫害
        2.2.1 佛山市蔬菜种植情况
        2.2.2 近3年佛山市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
    2.3 其它作物病虫害
        2.3.1 佛山市其它作物种植情况
        2.3.2 近3年佛山市其它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
3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
    3.1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
        3.1.1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的发展
        3.1.2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方法
        3.1.2.1 调查方法
        3.1.2.2 统计方法
    3.2 病虫害防控技术
        3.2.1 物理防控
        3.2.2 生物防控
        3.2.3 农业防控
        3.2.4 化学防控
    3.3 病虫害防控实例
        3.3.1 番茄青枯病的防控
        3.3.2 无菌组培苗防控粉葛茎基腐病
        3.3.3 防虫网防控黄曲条跳甲
        3.3.4 波尔多液防控火龙果蜗牛
        3.3.5 可降解无纺布防控农田杂草
    3.4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效果
4 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对策建设的建议
    4.1 加大对佛山市病虫害防控的硬件投入
        4.1.1 更新施药器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4.1.2 增加测报点,完善测报网络建设
        4.1.3 增加高、精、尖的现代化测报仪器设备投入
        4.1.4 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建立测报模型
    4.2 强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4.2.1 引进专业病虫害防控及测报人才
        4.2.2 激发兴趣,全面提高病虫害防控人员的工作热情
        4.2.3 创造条件,适当提高基层病虫害防控人员待遇水平
    4.3 增加教育培训,提升病虫害防控技术知识系统性
        4.3.1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创新考核激励机制
        4.3.2 提高农民对测报预警及防治意见的解读能力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通辽市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数学模型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的吉林省玉米病虫害研究[D]. 陆百慧. 吉林大学, 2021(01)
  • [2]阿鲁科尔沁旗草原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D]. 张冰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 [3]西辽河流域降水特征分析与干旱预测研究——以通辽市科尔沁区为例[J]. 马金慧,李彬,万宇,范富,张庆国,邰继承,刘贵峰,孙玉堂.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4]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D]. 阎合.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气候与耕地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研究[D]. 蒲罗曼. 吉林大学, 2020(08)
  • [6]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现况分析及主要病虫害空间分布预测[D]. 陈晓钦.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7]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D]. 李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8]我国农作物现代病虫测报建设进展[J]. 刘万才,黄冲. 植物保护, 2018(05)
  • [9]内蒙古林业生物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D]. 唐国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10]佛山市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对策研究[D]. 陈育民.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通辽市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数学模型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