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域光网发展思路分析

城域光网发展思路分析

一、城域光网络发展思路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晨[1](2021)在《城域光网络互连的边缘计算系统中的任务卸载与资源分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量新兴5G应用的出现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流量爆炸式增长,对延迟的要求日益严苛,靠近终端用户的城域光网络正在迅速升级并开始承担分配不同的网络和IT资源的功能。近年兴起的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MEC)技术,可以在网络边缘提供云计算能力,使用户设备能够以较低的延迟访问计算资源,并解决与骨干网拥塞相关的问题。因此,由城域光网络互连的多接入边缘计算系统实现了创新网络架构和技术集成,可以在网络边缘为用户提供实时的计算能力和低延迟的数据传输能力。但为了进一步减少用户时延,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实现用户QoS和系统性能的双重优化,仍需要针对其特性设计合理高效的用户任务请求调度和资源分配方案。本文以城域光网络互连的多接入边缘计算系统这一 5G架构为背景,针对系统中存在的节点计算能力与工作负载不匹配的现象,研究过载MEC服务器到轻载MEC服务器的联合任务卸载策略与资源分配方案。主要工作包括:首先,分析了基于城域光网络的MEC系统架构和资源管理特点;其次,提出了 MEC系统中存在的服务器过载问题及任务对等卸载的解决方式,并在系统数学建模的基础上,面向小规模网络,以最小化任务平均延迟为目标,构建了联合卸载决策和资源分配的MINLP模型;最后,实现了基于遗传算法框架的延迟感知的联合任务卸载决策和资源分配启发式算法,该算法分为任务对等卸载决策和资源分配两部分,目标是实现任务延迟性能和系统资源利用率的联合优化。仿真结果表明,MINLP模型可实现约束范围内的系统最佳延迟性能和用户体验质量,启发式算法则可达到接近最优的延迟和阻塞性能,并能有效地优化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高雄[2](2021)在《支持计算泛化的复杂光网络研究》文中提出在云计算、边缘计算等的驱动下,过去10年间计算应用数量剧增。可以预见,未来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和信息化广度及深度进一步的增强,更多依赖计算的新应用会不断涌现并快速迭代更新,从而催生出更多的计算场景,也必然会不断对现有光网络提出新的挑战。整个网络上运行的计算应用数量越来越多,计算量越来越大,需求复杂多变的计算应用对协同性要求越来越高、对完成时间要求越来越严格,呈现出计算泛化的大趋势。为应对计算泛化给网络带来的冲击,首先应当立足于海量计算任务流量模式叠加混杂的特点,开展网络结构的研究;同时,与高密度的分散并发计算任务适配的结构往往呈现出复杂网络特性,直接应用传统的网络路由算法极易导致网络拥塞,为保证计算任务的高效传输,应当对路由算法进行设计;此外,面对海量计算任务多样化的需求,合理的任务调度协同机制也成为不能忽视的问题。具体地,论文主要工作可以归纳如下:第一,为了更科学的评估网络对于计算任务支持能力的强弱,本文基于计算任务的通信模式定义了全新的网络评价指标:模式完成时间和模式通信长度。并且,基于最小化平均模式完成时间的优化目标,本文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建模,提出了基于新评价指标的网络塑造方法CoPa。在不同的通信模式及其组合下进行仿真实验,CoPa的网络性能均能大幅超越目前最先进的网络塑造策略,这表明CoPa能够较好的应对海量计算任务叠加混杂对网络结构的挑战。第二,基于CoPa塑造的网络呈现出复杂网络特性,重点研究了复杂网络场景下,高效的网络路由策略GH的设计。该路由算法结合无标度网络自身的结构特性和节点动态信息,选择综合评价值最小的全网最优路径进行转发。通过搭建大规模的网络仿真平台,本文验证了 GH路由不仅能够实现大通信容量还能降低数据包的平均端到端传输时间。此外,在数据中心网络中部署本文所提的GH路由算法,验证了其高效性和实用性。第三,由于海量并发计算任务时空分布不均衡、多个区域需要广泛协同,本文设计了多数据中心网络计算任务协同调度机制MuReCo。具体而言,本文综合考虑了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对于计算任务性能的影响,并且通过精细化的设计,一次性解决了多数据中心光网络场景下计算任务协同调度和路由的问题。本文在真实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网络中进行仿真,验证了 MuReCo在均匀和非均匀的负载分布下均能大幅降低计算任务的完成时间。最后,针对城域光网络计算任务的协同机制,本文搭建实验平台,演示了边缘数据中心和云数据中心多种协同计算模式的设置和调整机制,论证了边缘节点和云数据中心节点协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舒亮[3](2021)在《大容量低成本城域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型大带宽低时延业务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内容供应商、云服务商和网络运营商越来越多地将数据中心建设在用户所在的城市周围,这使得城域光网络逐渐成为全球流量的主要承载网络。在城域光网络容量需求急剧增长的同时,由于“提速降费”的国家政策,各大运营商的收入增长速度难以匹配成本支出的增长。因此,如何实现低成本的大容量城域光网络将成为城域网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大容量低成本城域光网络的实现依赖于低成本的高速传输和智能管控技术。低成本直接检测传输系统中的链路损伤补偿是短距城域数据中心互联(DCI)网络面临的主要挑战;而长距城域核心网则面临低冗余弹性光网络的智能管控挑战。针对大容量低成本城域光网络面临的上述挑战,论文围绕城域直接检测传输技术和城域光网络软故障诊断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城域直接检测传输系统非线性补偿技术研究a)色散与信号-信号拍频干扰(SSBI)是限制直接检测传输系统容量距离积的首要链路损伤。论文设计了基于低成本双驱马赫增德尔调制器(DD-MZM)和克拉莫-克若尼(KK)检测的单边带(SSB)4电平脉冲幅度调制(PAM4)信号传输方案。112Gbps80km SSB-PAM4直接检测传输实验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减少光纤色散的影响并减少87%的均衡器复杂度,从而进一步降低城域DCI直接检测传输技术的硬件成本和算法复杂度。b)电放大器饱和效应、调制器非线性和光纤非线性会严重限制高阶调制格式的传输性能。论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16进制正交幅度调制(16QAM)直接检测传输系统非线性补偿的I/QVolterra滤波器(VF),并基于l1正则化和再训练的方法实现了一个稀疏的I/Q VF。在112Gbps 16QAM直接检测传输实验中,I/Q VF将最大传输距离从480km扩展到960km,容量距离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960km传输时,稀疏I/Q VF在保证误码率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将计算复杂度减少了 58%。与传统的I/Q实值线性滤波器相比,所提出的I/QVF能够显着提升系统非线性容忍度,从而有效地扩展直接检测传输技术的应用场景,进一步降低城域光网络的成本。2.城域直接检测传输系统低分辨率数模转换器(DAC)量化噪声补偿技术研究低分辨率DAC有助于降低光模块的成本、尺寸和功耗,但是会面临大量化噪声的挑战。论文对削峰(Clipping)、数字分辨率增强(DRE)和误差反馈噪声整形(EFNS)这三种低分辨率DAC量化噪声补偿技术在城域直接检测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仿真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DRE和EFNS均能够使4位DAC具有和8位DAC相近的传输性能。与DRE相比,EFNS具有更低的计算复杂度和处理时延,而且不需要提供信道响应,因而更加适用于低时延、低功耗的城域直接检测传输系统。这部分的工作能够为城域低分辨率直接检测传输系统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并降低发射端的硬件成本、尺寸和功耗。3.城域低冗余弹性光网络软故障诊断技术研究低冗余弹性光网络是城域核心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软故障诊断是保障低冗余弹性光网络可靠性的关键技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数字谱的基于谱面积的特征提取方法和一种低复杂度的双阶软故障检测和识别框架。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常见软故障对信号谱对称性、功率和信噪比的影响,能够在保证模型性能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模型输入特征。双阶软故障检测方案充分利用光网络软故障的低频性来降低整体硬件的监测和处理成本,在考虑三种软故障的实验系统中,双阶软故障检测结构减少了 61.6%的数字谱提取数目,并实现了 0.42%的假正率(FPR)和1.47%的假负率(FNR)。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软故障识别模块实现了 99.55%的识别精度。基于数字谱的软故障诊断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保障诊断性能的同时还显着降低了硬件监测和处理成本,将有助于低成本地实现城域光网络的智能管控。

杨桃[4](2019)在《弹性城域光网络中相干接收DSP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自动驾驶、5G等新兴网络业务和应用的出现,城域网承载的数据流量快速增长,流量模式愈发多样,城域光网络成为数据流量的主要承载者。现行城域光网络主流的基于固定调制格式、固定连接配置、固定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的连续传输方式,难以满足时延敏感、带宽需求多样、动态突发性强的新兴业务需求。未来城域光传输迫切需要调制格式灵活可变、链路速率可调、频谱/功率高效利用、传输损伤自适应补偿、适应动态突发传输的调制解调技术支持。单载波偏振复用m阶正交幅度调制(PM-mQAM)相干检测方案采用灵活的调制格式并结合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可实现高速高效大容量长距离传输,成为弹性城域光网络的主流技术方案。然而,随调制阶数升高,格式灵活的PM-mQAM系统对残余色散、偏振模色散、偏振串扰、激光器频偏/线宽、强滤波以及光纤非线性等损伤更加敏感,现有针对固定调制格式、非突变信道损伤以及连续传输模式设计的相干接收DSP算法,格式通用性、复杂度、性能之间矛盾突出,不同算法相互制约,难以实现多格式通用、低复杂度、高损伤容忍度、动态自适应地高效补偿各种传输损伤。围绕上述技术难题,本文针对弹性城域光网络中相干接收DSP算法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现有均衡解复用算法仅适用单一调制格式,不能满足弹性城域光网络所需要的对多种动态变化的PM-mQAM格式信号通用处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星座坐标变换的多格式通用盲均衡解复用算法。该算法采用一种多格式通用的星座坐标变换方法,对高阶QAM信号进行统一坐标变换,将高阶QAM信号转变为正交相移键控(QPSK)信号,在不增加额外计算复杂度下,实现PM-mQAM信号的残余色散、偏振模色散、偏振串扰等损伤的多格式通用补偿。16Gbaud PM-4/16/64-QAM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对多种QAM信号实现格式通用地自适应均衡与偏振解复用,而且较传统半径引导算法(RDA)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PM-16/64QAM的收敛开销分别降至RDA算法的12%和23%。16Gbaud PM-QPSK/16-QAM光背靠背和800km传输离线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实现格式通用的均衡与偏振解复用,且相比传统算法具有基本相当的OSNR容限。2、针对现有主流载波恢复算法格式通用性与低复杂度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坐标下多符号间隔相位差分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不仅适用于多种调制格式,且复杂度降低为四次方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的13%,通过16Gbaud PM-QPSK/16QAM和8Gbaud PM-32QAM离线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多格式估偏性能;此外,基于接收信号到星座图对角线的偏移距离与线宽引入的相位旋转角度之间的准线性关系,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多格式通用的载波相偏估计算法,复杂度可降为主流盲相位搜索(BPS)的14%左右;为进一步提升相偏估计算法处理高阶QAM信号时的线宽容忍性能,本文基于扩展QPSK分割方法设计了一种大线宽容忍的多格式通用相偏估计算法,该算法采用扩展QPSK分割将高阶QAM系统可用于相偏估计的符号比例成倍增加,在16Gbaud PM-16/32/64-QAM系统仿真中分别实现了 25%、45%和51%的线宽容忍度提升,并在16Gbaud PM-QPSK/16QAM离线实验中验证了与传统算法基本相当的OSNR容限。3、针对现有算法补偿Nyquist WDM系统中强滤波和信道内光纤非线性损伤时算法性能和复杂度的突出矛盾,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欧氏距离近似计算的低复杂度、多格式最大后验概率(MAP)算法,接收端通过配置所有调制格式的训练码型查找表支持多格式损伤抑制,采用近似欧氏距离计算去除了传统MAP中的大规模乘法运算,计算复杂度降低66%。三载波20Gbaud PM-16QAM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MAP算法较无MAP算法,在光背靠背条件下将BER=2E-2所需的OSNR降低1.5dB,长距离光纤传输下将传输距离提升28%,可容忍-0.5 GHz~0.5 GHz的载波中心频率漂移。三载波20Gbaud PM-16QAM Nyquist WDM背靠背和700 km传输离线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与传统MAP算法OSNR容限及光纤非线性容忍度基本相当,较无MAP算法具有1.5 dB的OSNR容限提升以及2.6 dB的入纤功率范围扩展。4、数据流具有强突发性是弹性城域光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针对弹性城域光突发相干接收系统中信道损伤快速变化、调制格式动态切换、均衡解复用和相偏估计算法相互制约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训练序列的均衡解复用与相偏估计联合处理方案。该方案中均衡解复用算法采用一种两阶段复合误差函数,可加快预收敛速度并提升稳态收敛精度,联合处理有效减轻了相位噪声对均衡解复用算法性能的恶化作用。20Gbaud PM-16/32QAM光突发相干接收系统仿真结果显示,该联合处理方案采用训练序列有效加快了算法预收敛速度,16/32QAM的收敛开销分别降低至全盲算法的33%和37%,两阶段复合误差函数使算法具有较低的稳态均方误差,均衡解复用与相偏估计联合处理有效缓解了二者相互制约的问题。

王语乔[5](2019)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城域网流量预测与业务重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各种宽带业务信息流量势如破竹般增长,光网络运维与资源调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软件定义光网络技术(SDON)的出现也让计算机技术管控网络更加高效。与此同时,在城域网中用户接入网络位置实时变化,造成了网络负载随时间周期性动态变化的潮汐流量现象,而网络运营商无法对此做出快速灵活的资源调度,给网络运维带来了挑战。如何准确预测城域网中的流量变化以及针对预测结果给出合理的资源调度策略,是当前亟需攻克的关键技术难题。本论文围绕潮汐流量预测问题与城域光网络潮汐效应下的业务疏导问题,主要从建立潮汐流量预测模型、光路提供与业务重构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的具体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城域网潮汐流量现象,建立了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潮汐流量变化,使其既解决预测潮汐迁移到达的问题,又解决流量变化拟合问题。在模型训练过程中调整模型参数,减小模型预测误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有效预测网络的潮汐流量变化趋势,预测归一化拟合误差控制在0.05以内,预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2)基于该BP-ANN流量预测模型,设计了城域网潮汐流量管控机制,将机器学习模型内嵌,运用于流量调度决策过程中。在该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流量预测的光路提供启发式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光路提供机制能够缓解潮汐流量现象导致的负载不均,与最短路径策略以及负载自适应路由策略相比阻塞率分别降低11.9%和1.3%。(3)结合设计的管控机制以及BP-ANN流量预测模型,提出了一种面向城域网潮汐流量的业务重构方法,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BP-ANN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重构的触发以及业务的搬移流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根据预测的链路负载情况,调度运行业务的资源占用,能够降低7.6%的业务阻塞率,但同时会造成1.0%的业务中断。

肖飞[6](2018)在《高速城域光网络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及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无论是云计算,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领域都需要海量的数据传输,对网络带宽的需求日趋增大。城域网是上连省骨干网,下接用户接入侧的关键部分,为了解决人们对带宽需求大增并不断冲击着城域网络的问题,仅仅依靠光纤到户的接入网是不够的,必须拓宽整条信息“高速公路”,让城域网同样提速,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2015年,我国电信业在传输和交换技术的整体迁移业已完成,这大大增加了网络传输数据的容量和速率,然而这些网络采用的还是自分组网络产生之初就存在的网络架构,随着网络中的各种新的需求增长和改变,现有的网络架构无法支持这些新需求。此外,传输速率的提高必然对编码的处理速度、硬件实现的复杂度和整体功耗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速率大于每秒10吉比特的光传输极易被色散、偏振模色散以及非线性效应等光纤损伤所影响,因此,在提高传输速率的同时,需要尽量抑制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必须对光纤信道建模和前向纠错编码及相关技术展开研究。现有的光通信网络大多是采用固定数据速率,而其链路预算分析是针对最差的传输状况,这样做造成了系统资源利用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速率自适应进行研究,让发端可以动态地调整数据速率。本论文在研究高速城域光网络构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高速城域光网络中的光纤信道建模方案、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基于极化码的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以满足高速大容量中短距离的传输需求,满足对光纤信道合理建模的需求,满足误比特率要求下的低复杂度低成本高编码增益的前向纠错编码调制方案的要求。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光传送网技术的高速城域光网络研究在研究高速城域光网络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高速城域光网络的架构方案,该方案采用光传送网技术和波分复用技术,描述了高速城域光网络的构成和功能,并仿真分析了眼图,最大Q因子值,评估了最小误比特率等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单波每秒10吉比特,当有10个以上波长时,可实现接近零误码率的每秒100吉比特传输目标。2.基于高速城域网的光纤信道建模研究在研究光纤信道的传输特性以及标量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矢量形式的光脉冲传输方程,给出了矢量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高速城域网的基于波分复用的光纤信道模型,仿真研究了具有色散补偿的每秒10吉比特的开关键控信号百公里传输光纤系统、开关键控-不归零码信号百公里城域环网光纤系统以及无色散补偿的每秒10吉比特差分四相相移键控方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很好地描述高速率中短距离的光纤信道,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误比特率性能。3.速率自适应前向编码及调制方案研究在研究速率自适应编码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分层编码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并与基于可变译码迭代次数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和基于非二进制码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研究了不同调制格式、系统参数设置下三种方案的误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分层编码的方案在误比特率为1E-3时,实现了约7.3分贝的编码增益,比单一编码方案多1-2分贝,与传统的前向纠错方案相比,在合理的复杂度上具有较高的编码增益,并且具有多种速率适应能力,译码准确性高。4.基于极化码的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研究在研究基于极化码的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基础上,提出了极化码-网格编码调制方案(Polar-TCM),并与极化码-比特交织编码调制方案(Polar-BICM)、极化码-分层编码调制方案(Polar-MLCM)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研究了不同光信噪比下,三种方案的误比特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olar-TCM方案结合了极化码和TCM的优势,与Polar-MLCM 和 Polar-BICM 相比,克服了 Polar-MLCM 具有的时延高、复杂度高、以及错误传播的缺点,以及Polar-BICM具有的容量损耗的问题,具有较低的复杂度和较高的编码增益。

李海斌[7](2017)在《城域光网建设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我们学习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通信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通信方面应用的城域光网技术,现如今也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因此我们可以说城域网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网络体系。本文主要结合城域光网在现阶段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域网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寸怀诚,江敏健,顾生华[8](2013)在《城域粗波分复用技术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从城域光网络的网络结构和技术特点以及业务市场的基础上,对粗波分复用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粗波分复用技术在城域光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韩大海[9](2007)在《智能城域光网络多业务承载技术及其网络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传输网络有两大趋势:IP化和多媒体化。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和多媒体业务的海量应用给传统的电信传输网带来了空前的升级压力。基于SDH技术的电信城域网在不断提高自身承载和交换能力的基础上积极迎合数据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业务的应用。网络融合是大趋势,积极的网络转型和演进不可逆转,传统语音电信网和IP网应该是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关系。如何在现有电信城域网构架上高效的传输语音,数据和流媒体等混合业务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本论文从城域网技术演进和流媒体特性两个方面入手,对智能城域光网络多业务承载技术及其网络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绪论中简单阐述了城域网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新兴流媒体业务的快速增长趋势,概括了论文作者进行的主要理论研究工作和承担的工程工作以及文中涉及的主要创新点。论文第二章对当前城域网的几种关键技术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研究;论文第三章对流媒体业务的特性及其在城域环境下传输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论文的第四章作者提出了基于门限的动态优先级带宽分配方案(TDPBA)以实现在城域网中高效的传输流媒体业务,并在软件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分析,论文的第五章结合作者参与完成的智能城域网传送实验平台和软件仿真结果,提出了一种兼顾网络性能和可靠性的城域网承载流媒体业务综合解决方案。总的来说,第二章是对城域传输网技术的探讨,第三、四章是对流媒体业务应用的分析,第五章是结合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成果延展,把新兴流媒体业务在新一代城域传输网上的高效传输作为开展讨论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说:论文第二章对目前城域网的几种主流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介绍,讨论了当前智能城域光网络的体系结构。基于“智能城域光网络实验平台”对通用成帧规程技术、虚级联技术、链路容量调整方案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分析工作,量化了各个技术的主要性能指标。全面的阐述了GFP协议封装性能优于LAPS和PPP协议的理论根据和量化标准。分析了LCAS协议引入的固定系统延时对SDH网络性能的影响,计算出了延时的临界点,提出了有效敷设LCAS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虚级联和LCAS的组合保护方案,在自主开发的MSTP硬件平台环境下进行了组网后的不同保护策略的性能综合评估,为具有动态带宽调整功能的智能城域网设备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指导。论文第三章对流媒体业务的业务量模型和业务源特性进行了研究,归纳整理了网络中不同业务的特点及其合理的流量模型。深入分析了自相似模型、马尔科夫调制泊松过程(MMPP)及其改进模型.循环行列式调整的泊松过程(CMPP)-的特性及它们在网络传输中的重要地位,并将上述三种业务量模型整合入自主开发的流媒体业务传输仿真平台。模拟了不同速率下不同业务源数量汇聚后传输的流量特性,总结了CBR和VBR业务源的典型特性和数学特征,为分析城域网承载流媒体业务性能提供了可靠的业务源理论依据。论文第四章分析了基于SDH的城域网承载流媒体业务的问题所在,提出了利用统计复用技术和基于优先级的动态带宽分配方案来优化城域网承载能力。对统计复用的效能进行了软件仿真,探讨了多优先级统计复用算法的优势。根据流媒体业务的特点,采用混合业务流模型,引入门限控制,多级选择丢弃和多级缓存优先级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分类和业务优先级的带宽分配方案-基于门限的动态优先级带宽分配方案(TDPBA),克服了门限控制分配带宽颗粒过大和优先级算法运算量较大的弊病,易于在实际系统上实现。在特别定制的试验平台上进行了四优先级系统的网络性能仿真,验证了此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高优先级业务的传输,但却以牺牲低优先级业务的性能为代价,可以用于对QoS有特定要求的场合。论文的第五章介绍了智能城域光网络实验平台和流媒体业务传输仿真平台,智能城域光网络实验平台共完成4个节点,组成了Mesh环网,该平台将新一代MSTP硬件系统和城域网的智能管理结合,可提供丰富的业务接口和灵活的控制管理能力。用于业务源理论研究的流媒体业务传输仿真平台可以模拟多种业务源模型,并完成流量模拟,业务汇聚,统计复用等仿真功能,所得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度。在本章的最后,基于对城域网传输技术和流媒体相关理论的研究和仿真,从设备实现角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兼顾网络性能和可靠性的城域网承载流媒体业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涉及到业务源的复用和传输,以及网络设备的缓存和带宽分配,还包括了利用业务标签实现TDPBA方案的可行性,使基于SDH的城域网设备整体传输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城域网传输视频流媒体业务的有效手段。

谢桂月[10](2006)在《城域网的光缆线路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城域网的定位及作用,对城域光网络的结构、组网原则和光纤选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二、城域光网络发展思路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域光网络发展思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城域光网络互连的边缘计算系统中的任务卸载与资源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城域光网络中的多接入边缘计算系统概述
    2.1 引言
    2.2 城域光网络概述
        2.2.1 城域光网络基础架构
        2.2.2 城域灵活光网络及其资源管理
    2.3 多接入边缘计算概述
        2.3.1 多接入边缘计算的概念
        2.3.2 多接入边缘计算的参考架构
        2.3.3 多接入边缘计算的支持技术
    2.4 城域光网络互连的多接入边缘计算系统架构描述
        2.4.1 5G和C-RAN
        2.4.2 系统架构和网络场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的任务卸载和资源分配方案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系统场景模型
        3.2.2 任务对等卸载模型
        3.2.3 延迟计算模型
    3.3 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制定
        3.3.1 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简介
        3.3.2 模型参数和目标函数
        3.3.3 任务卸载和资源分配的约束条件
    3.4 模型仿真与性能分析
        3.4.1 仿真条件设置
        3.4.2 结果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延迟感知的联合任务卸载和资源分配算法
    4.1 引言
    4.2 延迟感知的联合任务卸载决策和资源分配问题描述
        4.2.1 问题分析
        4.2.2 遗传算法框架简介
    4.3 任务卸载和资源分配的联合优化方案
        4.3.1 对等卸载决策
        4.3.2 资源分配方案
    4.4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4.4.1 仿真条件设置
        4.4.2 对比算法介绍
        4.4.3 结果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支持计算泛化的复杂光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计算泛化的发展趋势
    1.3 计算泛化对光互联网络的巨大挑战
        1.3.1 适应计算任务灵活多变的网络结构
        1.3.2 支持计算泛化的复杂网络路由策略
        1.3.3 光互联网络计算任务的协同调度机制
    1.4 支持计算泛化的复杂光网络研究现状
        1.4.1 网络结构塑造方法
        1.4.2 复杂网络路由策略
        1.4.3 计算任务调度策略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计算任务通信模式的网络塑造机制
    2.1 基于计算任务通信模式的网络评价体系
        2.1.1 计算应用通信模式分析
        2.1.2 基于通信模式的网络评价指标
    2.2 基于通信模式的网络塑造机制
        2.2.1 网络拓扑塑造问题描述
        2.2.2 网络塑造的遗传算法建模
    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2.3.1 仿真条件及参数设置
        2.3.2 算法收敛速度与网络结构分析
        2.3.3 CoPa对不同通信模式支持能力的分析
        2.3.4 网络负载对通信模式性能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持计算泛化的复杂网络路由算法
    3.1 复杂网络及其结构特征
    3.2 无标度网络路由策略
        3.2.1 无标度网络构建方式
        3.2.2 模型与评价方法
        3.2.3 全局混合路由策略设计
        3.2.4 无标度网络路由流程
    3.3 GH路由大规模仿真实验与结果
        3.3.1 GH路由的最优参数选择
        3.3.2 不同拓扑结构的性能分析
        3.3.3 周期性更新动态队长信息
        3.3.4 数据中心网络的性能评估
        3.3.5 仿真结果总结与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光互联多数据中心网络计算任务协同调度
    4.1 问题描述
        4.1.1 光互连多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4.1.2 计算任务调度的优化目标
        4.1.3 基准的计算任务调度算法
    4.2 MuReCo协同调度机制设计
        4.2.1 MuReCo的设计原理
        4.2.2 MuReCo的模型和细节
        4.2.3 算法复杂度分析
    4.3 MuReCo性能与评估
        4.3.1 仿真参数设置
        4.3.2 均匀任务负载分布的性能分析
        4.3.3 非均匀负载下MuReCo的性能表现
        4.3.4 仿真结果分析与总结
    4.4 城域光网络协同机制
        4.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4.4.2 网络架构与实验设计
        4.4.3 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索引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大容量低成本城域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域光网络发展趋势概述
        1.1.1 城域DCI网络发展趋势概述
        1.1.2 城域核心网发展趋势概述
    1.2 城域光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直接检测的城域光纤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2.2 光网络软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大容量低成本城域光网络
    2.1 引言
    2.2 低成本高速城域直接检测传输技术
        2.2.1 城域直接检测传输系统基本结构
        2.2.2 带宽预补偿原理
        2.2.3 SSB调制原理
        2.2.4 色散预补偿原理
    2.3 低冗余弹性光网络
        2.3.1 弹性光网络基本原理
        2.3.2 ROADM基本原理
        2.3.3 光网络软故障管理
        2.3.4 常见机器学习算法
    2.4 小结
第三章 城域直接检测传输系统非线性补偿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KK检测
    3.3 稀疏I/QVF
        3.3.1 I/QVF基本结构
        3.3.2 基于l1正则化的I/Q VF重要核识别方法
    3.4 KK检测在PAM4直接检测传输系统中的实验研究
        3.4.1 基于DD-MZM和KK检测的SSB-PAM4传输方案
        3.4.2 实验框图与DSP流程
        3.4.3 光背靠背实验结果分析
        3.4.4 光纤传输实验结果分析
    3.5 稀疏I/QVF在单偏振16QAM直接检测传输系统中的非线性补偿效果实验研究
        3.5.1 实验框图与DSP流程
        3.5.2 光背靠背下I/QVF非线性补偿效果分析
        3.5.3 光纤传输长度为960km时I/QVF非线性补偿效果分析
        3.5.4 稀疏I/Q VF性能和复杂度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城域直接检测传输系统低分辨率DAC量化噪声补偿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低分辨率DAC量化噪声整形技术
        4.2.1 DRE技术
        4.2.2 EFNS技术
    4.3 基于幅度互补累积分布函数的Clipping技术
    4.4 DRE和Clipping在色散预补偿低分辨率高速直接检测PAM4系统中的仿真分析
        4.4.1 仿真框图和DSP流程
        4.4.2 光背靠背DRE抽头长度和DAC每符号采样数的影响
        4.4.3 光背靠背和80公里光纤传输场景下Clipping性能分析
        4.4.4 光背靠背下Clipping和DRE在不同采样时间抖动的情况下的性能分析
        4.4.5 光背靠背和80公里光纤传输OSNR性能分析
    4.5 EFNS在低分辨率高速直接检测PAM4系统中的实验研究
        4.5.1 实验框图和DSP流程
        4.5.2 参数优化
        4.5.3 DAC采样率、PNoB和Clipping概率对量化噪声补偿性能的影响
        4.5.4 光背靠背和10km光纤传输下ROP性能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城域低冗余弹性光网络软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数字谱的光网络软故障诊断技术
        5.2.1 五种常见软故障分析
        5.2.2 基于谱面积的数字谱特征提取方法设计
        5.2.3 特征提取方法有效性仿真分析
    5.3 基于数字谱的双阶软故障检测和识别方法实验研究
        5.3.1 基于数字谱的双阶软故障检测和识别框架
        5.3.2 实验框图与数据集构建
        5.3.3 双阶软故障检测性能分析
        5.3.4 基于SVM的软故障识别性能分析
    5.4 基于数字谱的低复杂度、低内存开销软故障诊断方案仿真研究
        5.4.1 基于数字谱的软故障诊断框架
        5.4.2 Welch PSD计算方法
        5.4.3 仿真框图和数据集采集
        5.4.4 两种数字谱的软故障检测和识别性能比较
        5.4.5 子段长度对Welch方法性能的影响
        5.4.6 故障幅度估计性能评估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

(4)弹性城域光网络中相干接收DSP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域光网络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意义
    1.2 弹性城域光网络中相干接收DSP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技术挑战
        1.2.1 研究现状
        1.2.2 技术挑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格式通用的自适应均衡与偏振解复用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坐标变换的多格式通用自适应均衡与偏振解复用算法
        2.2.1 算法基本原理
        2.2.2 算法计算复杂度分析
    2.3 算法仿真验证和性能分析
        2.3.1 16GBaud PM-mQAM系统仿真模型
        2.3.2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2.4 离线实验验证和性能分析
        2.4.1 16Gbaud PM-QPSK/16QAM离线实验平台及关键参数
        2.4.2 离线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多格式通用的低复杂度载波恢复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极坐标下多符号间隔相位差分的多格式通用频偏估计算法
        3.2.1 基于极坐标下多间隔相位差分的多格式通用频偏估计算法原理
        3.2.2 算法计算复杂度分析
        3.2.3 16Gbaud系统仿真及离线实验验证
    3.3 基于线性近似的低复杂度、多格式通用相偏估计算法
        3.3.1 基于线性近似的多格式通用相偏估计算法原理
        3.3.2 算法计算复杂度分析
        3.3.3 16Gbaud系统仿真及离线实验验证
    3.4 基于扩展QPSK分割的大线宽容忍度相偏估计算法
        3.4.1 基于扩展QPSK分割的相偏估计算法原理
        3.4.2 算法计算复杂度分析
        3.4.3 16Gbaud系统仿真及离线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调制格式Nyquist WDM系统低复杂度强滤波和光纤非线性损伤抑制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低复杂度、支持多格式的Nyquist滤波和光纤非线性损伤抑制MAP算法原理
        4.2.1 传统MAP算法原理
        4.2.2 基于近似欧氏距离运算、支持多格式的MAP算法原理
        4.2.3 算法近似精度和计算复杂度分析
    4.3 算法仿真验证和性能分析
        4.3.1 三载波20Gbaud PM-16QAM Nyquist WDM系统仿真模型
        4.3.2 算法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4.4 三载波20Gbaud PM-16QAM Nyquist WDM系统离线实验验证
        4.4.1 基于光纤环路系统的离线实验平台搭建
        4.4.2 离线实验验证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光突发相干接收中均衡解复用与相偏估计联合处理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PM-QPSK光突发相干接收DSP处理整体方案和核心算法
        5.2.1 PM-QPSK光突发相干接收DSP处理整体方案
        5.2.2 PM-QPSK光突发相干接收DSP处理核心算法
    5.3 基于训练序列、支持多格式的均衡解复用与相偏估计联合处理算法
        5.3.1 联合处理算法基本原理
        5.3.2 算法可行性分析
    5.4 联合处理算法系统仿真模型和结果分析
        5.4.1 联合处理算法系统仿真模型
        5.4.2 20Gbaud PM-16/32QAM系统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缩略词索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5)基于机器学习的城域网流量预测与业务重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量预测技术研究
        1.2.2 光网络中的机器学习技术研究
        1.2.3 业务重构技术研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潮汐流量的预测模型
    2.1 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
        2.1.1 机器学习与人工神经网络
        2.1.2 BP神经网络的特点
    2.2 城域光网络流量数据特征
        2.2.1 城域网流量分布的变化趋势
        2.2.2 城域光网络流量数据预处理
    2.3 基于BP-ANN的城域网潮汐流量预测模型
        2.3.1 BP-ANN流量预测模型
        2.3.2 BP-ANN模型训练与参数设置
    2.4 预测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量感知的光路自适应提供策略
    3.1 基于预测的网络潮汐流量管控机制
        3.1.1 光路提供与RWA
        3.1.2 基于预测的网络潮汐流量感知
        3.1.3 潮汐流量感知的网络管控机制设计
    3.2 光路自适应提供策略
        3.2.1 光路提供策略基本思想
        3.2.2 流量感知下的光路提供算法流程
        3.2.3 光路提供算法复杂度分析
    3.3 光路提供结果与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量感知的城域网业务重构方法
    4.1 城域光网络中的业务重构介绍
        4.1.1 业务重构技术介绍
        4.1.2 城域光网络业务重构特点
    4.2 基于流量感知的业务重构策略
        4.2.1 业务重构策略基本思想
        4.2.2 流量感知下的业务重构算法流程
        4.2.3 业务重构算法复杂度分析
    4.3 业务重构结果与性能分析
        4.3.1 业务重构算法评价指标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高速城域光网络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及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城域光网络的研究现状
        1.2.2 光纤信道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3 前向纠错编码技术研究现状
        1.2.4 编码与调制结合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光传送网技术的高速城域光网络研究
    2.1 高速城域光网络体系架构
    2.2 高速城域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2.3 城域光网络架构方案
        2.3.1 单波长速率2.5Gbps城域环网方案
        2.3.2 单波长速率10Gbps城域环网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高速城域网的光纤信道建模研究
    3.1 光纤信道的传输特性
        3.1.1 光纤信道的工程描述
        3.1.2 影响光纤信道的因素
        3.1.3 简化的光纤信道的矢量描述形式
        3.1.4 光脉冲传输方程的数值解
    3.2 光纤信道仿真
        3.2.1 具有色散补偿的10Gbps速率OOK信号百公里传输系统仿真
        3.2.2 具有色散补偿的10Gbps速率NRZ-OOK信号WDM传输系统仿真
        3.2.3 无色散补偿的10Gbps速率DQPSK传输系统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研究
    4.1 前向纠错编码和速率自适应技术
        4.1.1 前向纠错编码技术的性能指标
        4.1.2 速率自适应技术
    4.2 基于可变译码迭代次数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
        4.2.1 可变速率帧结构的编码方案
        4.2.2 可变迭代次数译码方案
        4.2.3 性能分析
    4.3 基于非二进制码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
        4.3.1 基于非二进制奇偶校验矩阵的编码方案
        4.3.2 基于改进快速傅里叶变换-和积算法译码方案
        4.3.3 性能分析
    4.4 基于分层编码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
        4.4.1 基于分层编码的速率自适应编码方案
        4.4.2 基于软信息传递的多阶译码方案
        4.4.3 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极化码的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研究
    5.1 基于极化码的编码调制方案
        5.1.1 极化码基本概念
        5.1.2 极化码编码调制技术研究
    5.2 基于多通道的Polar-BICM调制方案的设计
        5.2.1 多通道的基于BICM的极化码编码方案
        5.2.2 基于序列连续消除算法的译码方案
        5.2.3 性能分析
    5.3 基于连续二进制划分的Polar-MLCM调制方案的设计
        5.3.1 基于连续的二进制划分的极化码-MLCM编码方案
        5.3.2 基于分组划分标记的连续消除译码方案
        5.3.3 性能分析
    5.4 基于极化码的Polar-TCM调制方案的设计
        5.4.1 基于TCM的极化码编码方案
        5.4.2 基于软判决维特比译码的连续消除译码方案
        5.4.3 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7)城域光网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域光网络在现阶段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光纤资源的大量损耗
    1.2 城域光网络的安全性较差
2 现阶段城域光网的建设策略
    2.1 减少光纤资源的浪费的方法
    2.2 应用智能城域核心的传送网
    2.3 建立新兴的多业务并存的传送平台
    2.4 城域波分复用
    2.5 应用增值业务系统
3 结语

(8)城域粗波分复用技术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域光网络的网络结构和技术特点
    1.1 城域光网络的网络结构
    1.2 城域光网络的技术特点
2 粗波分复用城域网的应用分析
    2.1 波分复用在城域网的建设策略
    2.2 粗波分复用技术特点
    2.3 CWDM在城域网的应用
3 结束语

(9)智能城域光网络多业务承载技术及其网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域网概述
        1.1.1 城域网的演进
        1.1.2 城域网的特点
        1.1.3 城域网的关键技术要求
    1.2 基于传统SDH构架的智能城域光网络技术的发展
    1.3 流媒体业务在城域网中的地位
        1.3.1 流媒体的概念
        1.3.2 流媒体的应用
        1.3.3 流媒体给城域网带来的变革
    1.4 本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1.5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智能城域网关键技术
    2.1 级联技术
        2.1.1 相邻级联技术
        2.1.2 虚级联技术
        2.1.3 虚级联的设备实现
    2.2 动态带宽调整技术LCAS
        2.2.1 LCAS操作原理
        2.2.2 LCAS带宽调整实例
        2.2.3 LCAS的有效敷设
        2.2.4 LCAS对业务保护性能的分析
    2.3 SDH网络传输数据业务所使用的封装技术
        2.3.1 主流映射封装协议
        2.3.2 GFP帧定界技术
        2.3.3 GFP帧映射技术
        2.3.4 数据业务传输性能分析
    2.4 基于智能城域网测试平台的实验分析
        2.4.1 实验平台介绍
        2.4.2 城域网关键技术测试
        2.4.3 城域网关键技术指标测试
    2.5 智能城域网新技术发展
        2.5.1 基于ASON的智能城域网体系结构
        2.5.2 RPR和MPLS技术在城域网的应用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城域网中的流媒体业务特性研究
    3.1 流媒体业务在城域网上的传输
    3.2 流媒体业务量模型研究
        3.2.1 自相似模型
        3.2.2 ON/OFF自相似模型的建立
        3.2.3 MMPP与CMPP模型
        3.2.4 编码源速率模型
    3.3 流媒体业务源特性研究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城域网承载能力优化技术
    4.1 基于SDH的城域网承载流媒体业务存在的问题
    4.2 信道统计复用技术
        4.2.1 统计复用基本模型
        4.2.2 统计复用性能评估
    4.3 基于门限的动态优先级带宽分配方案
        4.3.1 高优先级业务模型
        4.3.2 门限算法的优劣
        4.3.3 TDPBA方案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智能城域网实验平台
    5.1 智能城域网实验平台
        5.1.1 系统组成介绍
        5.1.2 智能城域网综合网管系统IMAN
    5.2 流媒体传输仿真平台
    5.3 城域网承载流媒体业务方案
        5.3.1 城域范围内的视频业务传输
        5.3.2 MSTP网络设备的缓存配置和带宽分配
        5.3.3 利用业务标签优化带宽分配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审稿中(SUBMITEDTO...)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城域网的光缆线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城域网的建设思路
    1.1 选择合适的光传送技术
    1.2 网络拓扑的灵活性和升级能力
    1.3 城域光网络的运营和管理
2 城域网的光缆线路网的结构及设计思路
    2.1 核心层光缆线路
    2.2 汇聚层光缆线路
    2.3 接入层光缆线路
        2.3.1 树形递减直接配纤法
        2.3.2 树形无递减直接配纤法
        2.3.3 环形无递减交接配纤法
3 城域网的光纤光缆选用
4 结束语

四、城域光网络发展思路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域光网络互连的边缘计算系统中的任务卸载与资源分配研究[D]. 杨晨.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支持计算泛化的复杂光网络研究[D]. 高雄.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大容量低成本城域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舒亮.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弹性城域光网络中相干接收DSP算法研究[D]. 杨桃.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5]基于机器学习的城域网流量预测与业务重构技术研究[D]. 王语乔.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6]高速城域光网络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及相关技术研究[D]. 肖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18(09)
  • [7]城域光网建设策略[J]. 李海斌.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09)
  • [8]城域粗波分复用技术的应用分析[J]. 寸怀诚,江敏健,顾生华. 无线互联科技, 2013(08)
  • [9]智能城域光网络多业务承载技术及其网络性能研究[D]. 韩大海.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10]城域网的光缆线路设计[J]. 谢桂月. 邮电设计技术, 2006(10)

标签:;  ;  ;  ;  ;  

城域光网发展思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