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接手我国无菌包装市场

外企接手我国无菌包装市场

一、外国企业包揽我国无菌包装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周红芳[1](2021)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文中提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发展。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开放性和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大国竞合博弈愈演愈烈,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逆全球化从经贸领域蔓延至科技领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科研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微观层面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制约,全球科技在开放与保护的较量中艰难前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跨国公司的逐利行为和数字产业的技术革新都会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科学从本质上讲是无国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随着全球化研发和生产的发展以及跨国学术研究网络的出现,科学的发展愈发是一个全球合作的过程。从我国国内创新情况看,开放水平不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彰显了高层次创新和高水平开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但是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广泛吸收耗散结构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制度经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理论知识,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纵贯式结构,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对策建议。在全文中,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②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系目标、运行环境是怎样?作为最鲜明的特征,开放度该如何衡量?③如何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在梳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建立原则、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等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论文根据马克思对创新形式的划分,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分析框架:生产力层面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创新。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中,三大创新活动表现为: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在体系中,科学创新是基石,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根据以上分析框架,论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活动进行定性分析,对创新开放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新冠疫情下逆全球化形势对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等主要国家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开放是经济增长的外在环境。开放式创新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相对于企业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并不充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既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第二,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建立起来的全面而开放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公共与私有机构之间相互作用,对内要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对外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体系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系统性和安全性等特征,有内向型开放和外向型开放两种模式。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可以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科学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活动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实现,国家应注重对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加大对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和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研发国际化,根据马克思全球化理论,要注意区分研发国际化的双重影响,趋利避害。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通过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要在全球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还会受到国际规则的影响。中国应该增强国内外规则的协调性,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提升国际治理的能力。第四,从知识开放、技术开放、资本开放、人才开放和制度开放五个要素分析,中国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水平十分有限,创新要素跨国流动水平不高,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借鉴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应从科学创新开放、技术创新开放、制度创新开放以及三大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创新开放度,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第五,从新中国时期的巴统协议,冷战时期的瓦森纳协定,到中美贸易战,再到疫情期间中美科技领域部分脱钩,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从未停止。新形势下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下,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科技合作,探索更加柔性,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主动引领全球治理良性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德钦[2](2006)在《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模式选择,力图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增强我国农业的发展后劲,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本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知识,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主要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分五个部分:序言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及可能的创新;第一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分析探讨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依据,阐述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和实现条件,提出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意义;第二章介绍了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并总结其成功经验;第三章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通过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的考察,明确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差距,深入分析总结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第四章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通过分析明确政府在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最后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王静艳[3](2006)在《突显战略 ——中小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入WTO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活力的增强,而且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中小企业在目前经济背景下的战略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小企业战略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突显战略的概念。其次解释了突显战略的概念和内涵,突显战略就是找到企业独特的优势定位点,并使之贯穿于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持续不断的强化进而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突显战略是三种基本战略的核心思想,所以要灵活、整合的运用这三种基本战略。突显战略是真正适合中小企业的可行战略。再次分析了注意力经济时代突显战略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突显战略是基本的生存法则。接着提出了突显战略的理论基础,基于优势富集效应的突显战略具有创新的力量、专一性、低成本性、累加性和排他性等优势。最后得出只有突显战略才能让中国的中小企业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充分发挥优势,树立其稳固的地位。 论文最后以一个实际的案例来剖析突显战略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景玉琴[4](2005)在《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产业安全关乎国家根本利益,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该关注的新领域。 本文在梳理产业安全研究的理论渊源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产业安全观,进而分析影响产业安全的内、外部因素,建立起新的产业安全衡量指标体系,并借鉴国外经验与政策,提出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若干政策建议。 主要观点包括:(1)产业安全不是指政府庇护下的暂时安逸,而是指本国产业具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产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产业安全的直接表象,企业竞争力是其“内核”,适当的政府规制是其支撑条件。(2)导致产业发展偏离安全状态的因素不仅源于外部,而且还来自于内部。外部因素包括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控制及外国生产商在我国的低价倾销。内部因素有:企业层面的治理机制不完善;产业层面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共存;政府规制层面的缺位、错位、越位。(3)判断产业安全状况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科学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4)国外的经验表明,没有哪个国家一贯执行保护主义或自由主义,自由与保护都是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及产业安全的手段。(5)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产业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产业界和企业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

王利[5](2000)在《绿色包装对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包装工业是一个综合性、横向型的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在对内、对外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包装工业的发展,产生的包装废弃物也日益增多,废弃物的产生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这种影响已经扩展到了国际贸易领域。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压力使得人们愈来愈关注国际贸易领域的环境污染问题,绿色浪潮也开始影响到国际贸易领域,绿色包装应运而生。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产品竞争除了价格、产品质量等传统因素外,环境指标正在变成一个重要因素,环境与贸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随着绿色包装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纷纷以国际环保公约和环境保护条款为由,制定了一些包括绿色包装在内的环境法规和贸易规则,这些环境贸易措施日渐成为当今一些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而采取的主要贸易限制措施。绿色包装成为了发达国家阻碍发展中国家进入其市场的“绿色壁垒”,有些已对国际贸易和我国的外贸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有些则存在着潜在的影响。发展绿色包装,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包装界的共识。研究绿色包装对贸易的影响,消除“绿色壁垒”,削弱由绿色包装而引起的贸易保护,对于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绿色包装对贸易的影响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说明只有发展我国的绿色包装才能起到对内保护生态环境和贸易利益,对外发展贸易的目的,并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包装的对策:1、提出了建立我国的绿色包装体系的观点。通过建立绿色包装体系,可以明确包装行业主管部门、环保部门和物资部门的职责权限,对如何申请对包装进行绿色评价、如何申请绿色标志做出规定,并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制约生产者在包装废弃物处理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否则将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根据包装废弃物处理情况的信息反馈,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以完善整个绿色包装体系。2、提出了加强包装生命周期评价的观点。<WP=4>通过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原理,对包装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评价。根据包装材料在制造、加工、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其进行分段分析,提出绿色评价时应考虑的因素,为今后进行包装设计和选择包装材料提供了一种评价依据。3、提出了发展绿色包装的产业化对策。包装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绿色包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绿色包装必须调整包装工业的产业结构,开发绿色包装产业,发展包装后处理产业,这无论从环境角度还是从资源角度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手段,把包装的前、后期产业合理配置,使后处理产业形成规模,推动包装产业的良性循环。立法管理作为环境管理的强制性手段,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我国绿色包装体系结构模型可以看到,要保证绿色包装体系的顺利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通过立法来管理包装的生产、流通、使用和废弃物处理。全面考虑包装环保的有关问题,制定综合性包装环保法规。但是法规的实施也要考虑我国国情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搞“一刀切”的做法,要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配套法律的实施,对于发展绿色包装能够起到宏观控制作用。此外,作为包装行业的主管部门,还应制定有关管理对策,对于法律、法规未涉及的,又需要限制的内容,要通过制定管理措施来完善,特别是要加强项目审查制度,严格把关,堵住造成包装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源头。发展绿色包装不仅要从法律手段、管理措施等方面着手,还要从技术上下大力气,从目前绿色包装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来看,发达国家通过技术手段设置“绿色壁垒”是最常见的。由于我国当前信息、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技术的不成熟和产品成本过高都使企业难于选择,给我国绿色包装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抓紧对绿色包装材料的研制,开发废弃包装的回收再生技术,把现代包装建立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天然制品、塑料替代品、废物利用<WP=5>与再循环的基础上,是当前推进绿色包装产业化最迫切、最现实的选择。大力推行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是消除“绿色壁垒”,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随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化,各国制定的各种名目繁多的环境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日益加深。而ISO14000是一个国际化标准,具有统一标准的功能,对消除绿色贸易壁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ISO14000还能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树立企业环保形象,是发展绿色包装的重要手段。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实施绿色包装系统工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可能会触及一些部门的利益;一些措施在短期内不能生效,一些措施可能不适合我国国情,一些措施可能会使相当一批企业停产。但是,绿色包装是世界包装发展的趋势,是对传统包装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建立绿色包装体系的基础框架,运用包装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发展绿色包装的产业化对?

二、外国企业包揽我国无菌包装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国企业包揽我国无菌包装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我国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1.4.2 具体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2.1 思想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2.1.2 西方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2.1.3 简要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2.2 开放式创新理论
3 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依据
    3.1 理论依据
    3.2 历史依据
    3.3 现实依据
4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
    4.1 基本概念
        4.1.1 国家创新体系
        4.1.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4.1.3 相关概念辨析
    4.2 构成要素
        4.2.1 行为主体因素
        4.2.2 投入和产出因素
        4.2.3 环境因素
    4.3 主要特点
        4.3.1 开放性
        4.3.2 系统性
        4.3.3 流动性
        4.3.4 安全性
    4.4 建立原则
        4.4.1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4.4.2 坚持两种创新资源和两个市场相结合原则
        4.4.3 坚持体现本国国情与符合国际规范相结合原则
        4.4.4 坚持开放合作与为我所用相结合原则
    4.5 目标体系
        4.5.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5.2 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4.5.3 提升本国在全球创新网络竞争力
    4.6 创新活动
        4.6.1 科学创新
        4.6.2 技术创新
        4.6.3 制度创新
        4.6.4 三大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4.7 体系运行
        4.7.1 运行模式
        4.7.2 运行机制
        4.7.3 运行环境
        4.7.4 演化路径
    4.8 开放水平的测度
        4.8.1 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因子
        4.8.2 创新开放度衡量指标体系
5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一: 科学创新
    5.1 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
        5.1.1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主体
        5.1.2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人员的聚集地
        5.1.3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地
    5.2 创新形式:科学研究国际化
        5.2.1 人才培养国际化
        5.2.2 科研活动国际化
        5.2.3 科研成果国际化
    5.3 基于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国际化
        5.3.1 国际大科学研究
        5.3.2 “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
6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二: 技术创新
    6.1 创新主体:企业
        6.1.1 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
        6.1.2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6.1.3 企业是技术发明的主体
    6.2 创新形式:研发国际化
        6.2.1 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6.2.2 实施跨国并购
        6.2.3 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6.3 研发国际化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双重影响
        6.3.1 有利影响
        6.3.2 不利影响
7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三: 制度创新
    7.1 创新主体:政府
        7.1.1 政府是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者
        7.1.2 政府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导者
        7.1.3 政府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者
    7.2 创新形式: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7.2.1 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7.2.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7.2.3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7.3 国际规则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7.3.1 影响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国际规则
        7.3.2 相关国际规则变化趋势
        7.3.3 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启示
8 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8.1 发展历程
        8.1.1 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
        8.1.2 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8.1.3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11年)
        8.1.4.深度融合阶段(2012年至今)
    8.2 创新活动
        8.2.1 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
        8.2.2 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8.2.3 以政府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8.3 开放水平测度
        8.3.1 国际比较
        8.3.2 总体评价
    8.4 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8.4.1 逆全球化下的挑战
        8.4.2 开放合作是大势
        8.4.3 中国优势
        8.4.4 应对策略
9 国际经验和重要启示
    9.1 国际经验
        9.1.1 美国经验
        9.1.2 日本经验
        9.1.3 德国经验
        9.1.4 以色列经验
    9.2 重要启示
        9.2.1 正确认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关系
        9.2.2 正确认识自主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关系
        9.2.3 正确认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
        9.2.4 正确认识局部开放和全面开放的关系
        9.2.5 正确认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9.2.6 正确认识制造业开放和服务业开放的关系
        9.2.7 正确认识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的关系
        9.2.8 正确认识完善国内创新环境与进—步扩大创新开放的关系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序言
第一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二) 技术创新理论
        (三) 产业化理论
    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特征
        (一) 农业高新技术的内涵
        (二)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
        (三)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征
    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条件
        (一) 资金
        (二) 技术
        (三) 人才
        (四) 环境
        (五) 市场
    四、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 顺应世界农业经济发展大势和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二) 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
        (三) 形成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
        (五)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六) 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二章 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成功经验
    一、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 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
        (二)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化进程加快
        (三) 持续高效技术农业日益受到关注,促进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四) 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主体的食品制造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五) 设施农业技术得到较快发展
        (六) 遥感、航空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农业领域全面应用
    二、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 政府主拨科研经费并重视制定农业科技发展计划
        (二) 营造适合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环境,扶持中小农业企业
        (三) 实行资源整合,产、学、研一体化
        (四) 建立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机制
        (五) 重视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
        (六) 举办各类高技术园区
        (七) 企业主体定位明确
        (八) 加强国际合作,向全球化发展
第三章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 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
        (二) 农业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
        (三) 农业新材料、新设施及其产业化
        (四) 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产业化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差距分析
        (一)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差距
        (二)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差距
        (三) 农业新材料、新设施产业化的主要差距
        (四) 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差距
    三、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一)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农业发展结合前期的障碍
        (二)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农业发展结合中的障碍
        (三)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农业生产结合后的障碍
第四章 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一、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政府的角色
        (一) 政府的引导、扶持、规划和规范
        (二) 政府是“裁判员”和“营养师”
        (三) 政府的干预是到位而不是越位
    二、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 以制度创新促农业高新技术创新
        (二) 建立和健全农业科研体制
        (三)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四) 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中介推广服务体系
        (五) 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激励机制
        (六) 培育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市场机制
        (七) 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八) 扩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国际合作交流
    三、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 模式选择的原则
        (二) 模式类型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突显战略 ——中小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1.2 中小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1.2.1 研究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2.2 中小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1.2.3 突显战略的理论基础
        1.2.4 本文研究方法和体系介绍
2 突显战略的概念和内涵
    2.1 突显战略的定义
        2.1.1 突显的涵义
        2.1.2 突显战略的涵义
        2.1.3 突显的现象解析
        2.1.4 市场竞争中的突显致胜
    2.2 突显战略是中小企业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
3 突显战略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生存法则
    3.1 注意力经济的概念
        3.1.1 注意力待价而沽的时代已疾步而来
    3.2 注意力经济的特点
        3.2.1 信息泛滥成一片匀质背景
        3.2.2 产品更新速度快
        3.2.3 消费者日趋成熟
    3.3 突显战略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生存法则
        3.3.1 突显战略的点突破力量
        3.3.2 突显战略的集聚力量
        3.3.3 突显战略的成本骤降力量
        3.3.4 突显战略的创新力量
4 突显战略的理论基础
    4.1 突显战略是优势富集效应的可操作性策略
        4.1.1 优势富集效应
        4.1.2 突显是优势富集效应的启动者
        4.1.3 突显是优势富集效应的得益者
        4.1.4 突显的反木桶原理
    4.2 “突显战略”的优势分析
        4.2.1 突显战略的创新力
        4.2.2 突显战略的专一性
        4.2.3 突显战略的低成本性
        4.2.4 突显战略的累加性
        4.2.5 突显战略的排他性(先者生存)
5 中小企业只有突显才能成功
    5.1 中小企业概念
        5.1.1 中小企业的定义
        5.1.2 中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5.1.3 我国中小企业概况
    5.2 突显战略是适合中小企业的竞争战略
        5.2.1 突显战略的小规模大效应
        5.2.2 突显战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5.2.3 突显战略充分运用中小企业的资源
        5.2.4 突显战略全面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
6 案例分析
    6.1 市场研究
        6.1.1 行业分析:
        6.1.2 市场分析
        6.1.3 消费者分析
        6.1.4 竞争对手分析
        6.1.5 内部分析
    6.2 突显战略规划
        6.2.1 目标市场
        6.2.2 品牌定位
        6.2.3 突显战略——独辟蹊径,卖场渠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下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动因
    二、理论及现实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产业安全研究的经济思想钩沉
    一、重商主义的保护关税思想
    二、历史学派的保护幼稚产业思想
    三、19世纪美国的产业保护思想
    四、发展经济学独立发展本国产业的思想
    五、前人思想的若干启示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安全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
    二、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与新的产业安全观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因素
    四、产业安全状况的衡量与判断
第三章 主要发达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实践及启示
    一、韩国对国内产业的保护
    二、日本对国内产业的保护
    三、美国对国内产业的保护
    四、主要发达国家维护产业安全政策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 开放竞争条件下中国的产业安全维护
    一、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
    二、开放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寻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保护的空间
    四、提升民族资本的产业控制力
    五、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提供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期刊文献
    图书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论要(中文)
论要(英文)

(5)绿色包装对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绿色包装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包装工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贸易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包装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第四节 绿色包装是世界包装发展的趋势
    第五节 我国绿色包装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绿色包装对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包装的环保要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二节 绿色包装--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
    第三节 ISO14000--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第四节 国外发展绿色包装的成功经验
第三章 发展我国绿色包装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战略思想
    第二节 战略措施
    第三节 产业化对策
结束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四、外国企业包揽我国无菌包装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D]. 周红芳. 四川大学, 2021
  • [2]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研究[D]. 陈德钦.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 [3]突显战略 ——中小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 王静艳. 同济大学, 2006(08)
  • [4]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景玉琴. 吉林大学, 2005(07)
  • [5]绿色包装对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研究[D]. 王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外企接手我国无菌包装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