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科大学生的规范化教育

论工科大学生的规范化教育

一、试论工科大学生的标准化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涛,鲁金凤[1](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艺术教育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及对策》文中提出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卓越的新工科人才,需要重视艺术教育在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索艺术教育在学生能力塑造过程中的作用,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工科人才的核心能力,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杨晋,陈晓宇[2](2021)在《女生不适合学工科专业吗——基于全国本科生调查数据的教育增值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专业选择性别隔离现象普遍存在,改善性别隔离有助于提高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我国工科专业性别隔离的研究中,鲜有从教育投入-产出角度探究女生是否适合学习工科专业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全国本科生调查数据,使用教育生产函数增值评价模型,采用PSM-DID的研究思路,缓解专业选择偏误问题,并从本科教育增值和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两个方面实证检验了男女生就读工科专业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就读工科专业的女生仅在专业认知能力发展上存在一定劣势,但该劣势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和调整予以改善。除此之外,就读工科专业的女生相对而言并没有劣势,女生并非不适合学习工科专业。研究建议加强对工程教育及工程实践的推广和宣传,消除社会对于工科学习、就业的刻板印象,引导和鼓励更多有意愿的女生投身工科专业学习;同时应确保工科专业教学更符合女生的认知规律。

杨晋,陈晓宇[3](2021)在《什么样的高中生选择就读工科类专业?——基于全国性大样本调查数据的回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吸引、选拔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将专业选择动机纳入分析框架,采用广义结构方程模型(GSEM),就什么样的高中生选择就读工科专业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相对弱势的高中生、男生更可能选择工科;社科和工科均不受内在动机较高的学生青睐,但都能吸引外部动机较高的学生,而对数理化的较强烈学习兴趣并不能提高学生相对于社科而选择工科的概率。各类因素对专业选择的影响效果随录取院校层级的不同而不同,在不同性别之间亦存在异质性。工科专业选择的性别隔离很可能是由于女生对工科缺乏了解、存在刻板印象所致,而父辈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信息的不足和偏差。应重视对高中生进行工程前沿和新工科建设相关的宣传和普及,培养高中生对于工科学习及工程实践的兴趣,为高中毕业生专业志愿填报提供必要辅导。

黄亚鑫,朱佳斌,张执南,余天佐[4](2021)在《科创竞赛对工科大学生创业意图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全球掀起了科技创业的热潮。工科大学生因其拥有的技术优势成为了潜在的科技创业者。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工科人才,高校开展了科技创新创业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为探索科创竞赛在培养科技创业型工科人才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指导下,以"双一流"高校S校的大四工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N=145),研究结果表明:1)参加过科创竞赛的学生的创业意图要普遍高于没有参赛经验的学生;2)在科创竞赛情境下,工科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其创业意图具有显着影响;3)虽然参加科创竞赛对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意图未存在直接影响,但对其创业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存在显着正向影响。本研究为科创竞赛的人才培养成效提供了实证依据,并为优化科创竞赛的组织提供参考建议。

李滋阳,石宏伟,罗建强[5](2021)在《大学生智能制造竞赛育人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0项竞赛的多案例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大学生智能制造竞赛举办届次少、赛制不成熟,关键技术生成率和转化率低,育人绩效亟须优化。本研究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育人绩效为起点,归纳提取竞赛链条中政、用、产、学、赛5个维度的24个影响因素;基于ISM方法,对智能制造竞赛育人绩效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及逻辑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提升大学生智能制造竞赛育人绩效,我国应研制以产业需求为牵引的赛事支持政策;全方位推进赛事平台的内涵建设;打造赛事的"学术通行证"品牌;吸引竞赛链条多主体多要素支持;引导参赛方切实提升备赛水平。

吴敏茹,曾淑仪,杨媜媜,卢宇瀚,魏慧聪,陈晓丹,张旭东[6](2021)在《理工科大学生核心素养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理工科大学生核心素养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机制,考察抗挫折心理能力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所起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年学生核心素养问卷、青年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全国18个省市共32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1500名理工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理工科大学生核心素养、学业挫折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两两之间相关显着(r=-0.38~0.36,P<0.05);(2)核心素养对学业挫折感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β=-0.26,t=10.77,P<0.001);(3)抗挫折心理能力能够在核心素养与学业挫折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β=-0.09,P<0.01);(4)核心素养对学业挫折感的直接预测作用及抗挫折心理能力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应对方式的调节(学业挫折感:β=-0.04,t=-2.03,P<0.05;抗挫折心理能力:β=0.09,t=4.91,P<0.001)。结论:理工科大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抗挫折心理能力的作用,降低学业挫折感。与消极应对方式相比,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理工科大学生,其核心素养更可能通过抗挫折心理能力而降低学业挫折感。

刘允[7](2021)在《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N高校CCSS 2018年调查数据的分析》文中提出文章以CCSS 2018为调查工具,以N高校为调查对象,使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就业力的性别、学科、年级差异分析,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学生就业力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学生就业力男女生差异显着,男生高于女生;年级差异显着,高年级学生感知就业力高于低年级;学科差异显着,工科学生就业力显着高于其他学科。回归方程表明,影响学生就业力的因素主要为:向学/厌学、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生师互动和课程学习行为。建议地方高校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加强学风建设、关注学生的教育收获、提高教学有效性、注重师生交流、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陈建忠,邹一琴[8](2021)在《新工科范式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维度和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借鉴综合性高校和工科优势高校的通识教育的实践经验,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及广东各高校,从重视顶层设计、深化制度建设、建立体制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四个维度,从建优必修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做强选修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实施公开招标,遴选核心课程;打造各类金课,增加开课数量;立项大创项目,验收认定学分;参加学科竞赛,获奖认定学分;融入"第二课堂",实施学分认定七条路径对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进行研究。

刘贤伟,谢思思,顾佳怡[9](2021)在《工科大学生可持续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检验》文中研究指明提升工科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为可持续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界的共识。运用"工程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调查"数据,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分析工科大学生可持续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课程学习体验、课外活动经历对工科大学生可持续职业期望产生正向直接效应,可持续职业自我效能在该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性别对研究模型多条路径起到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相关教学和课外活动设计、学生可持续职业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以及工程教育生源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等具有启示作用。

李恒[10](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二、试论工科大学生的标准化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工科大学生的标准化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科背景下艺术教育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的作用
二、工科学生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三、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工科学生的艺术教育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

(2)女生不适合学工科专业吗——基于全国本科生调查数据的教育增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述及研究问题
二、数据与方法
    1. 数据
    2. 研究方法与模型
    3. 变量与描述统计
三、实证分析与结论
    1. 全样本回归结果
    2. 调剂专业学生样本回归结果
    3. PSM匹配样本回归结果
四、讨论与建议

(3)什么样的高中生选择就读工科类专业?——基于全国性大样本调查数据的回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文献综述
二、 数据与方法
    1. 数据
    2. 研究方法与模型
    3. 变量处理与描述统计
三、 实证研究结果
    1. 回归分析及结论
    2. 异质性检验
        (1) 本科就读院校层次与专业选择异质性
        (2) 性别与专业选择异质性
四、 结论与建议

(4)科创竞赛对工科大学生创业意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创业意图的影响因素
三、 计划行为理论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结果
    (一) 工科大学生创业意图显着性分析
    (二) 科创竞赛情境下工科大学生创业意图的影响因素
    (三) 科创竞赛对工科大学生创业意图及前置变量的影响
        1. 科创竞赛对工科大学生创业意图的影响
        2. 科创竞赛对工科大学生创业行为态度的影响
        3. 科创竞赛对工科大学生主观规范的影响
        4. 科创竞赛对工科大学生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六、 结论与启示

(5)大学生智能制造竞赛育人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0项竞赛的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文献综述
二、 大学生智能制造竞赛育人绩效影响因素的多案例分析
    (一) 大学生智能制造竞赛育人绩效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维度
    (二) 多案例分析
        1. 样本获取。
        2. 竞赛信息收集与分析。
        3. 育人绩效影响因素提取。
三、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研究方法
    (二) 计算过程
        1. 建立邻接矩阵。
        2. 建立可达矩阵。
        3. 可达矩阵的层次化处理。
        4. 构建解析结构模型。
四、 大学生智能制造竞赛育人绩效提升策略
    (一) 研制以产业需求为牵引的赛事支持政策
    (二) 全方位推进赛事平台的内涵建设
    (三) 打造赛事的“学术通行证”品牌
    (四) 吸引竞赛链条多主体多要素支持
    (五) 引导参赛方切实提升备赛水平
五、 结语

(6)理工科大学生核心素养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青年学生核心素养问卷
        1.2.2 青年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
        1.2.3 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
        1.2.4 应对方式问卷
        1.2.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1.3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2.2 核心素养与学业挫折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3 讨 论
    3.1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3.1.1 理工科大学生核心素养与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关系
        3.1.2 理工科大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业挫折感的关系
        3.1.3 理工科大学生核心素养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3.1.4 理工科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学业挫折感的关系
        3.1.5 理工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与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关系
        3.1.6 理工科大学生学业挫折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3.2 有调节的中介
        3.2.1 抗挫折心理能力的中介作用
        3.2.2 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

(7)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N高校CCSS 2018年调查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概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样本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基本数据分析
    (一)就业力总体特征分析
    (二)就业力与全国同类院校常模比较
    (三)就业力差异分析
        1. 性别差异
        2. 年级差异
        3. 学科差异
四、研究结果:就业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向学/厌学(SWL)
    (二)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SSLO)
    (三)生师互动(SFI)
    (四)课程学习行为(SL)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N高校学生就业力略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但在专业影响力、未来就业领域人脉和专业学生竞争力上有待加强
    (二) N高校学生就业力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学科差异显着,需关注性别、年级和学科因素对就业力提升的影响
    (三)向学/厌学、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生师互动和课程学习行为是影响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就业力的重要因素

(8)新工科范式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维度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范式下高校通识教育质量要求
    (一)新工科是指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的新要求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
    (三)通识教育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进行变革
二、综合型和工科优势高校通识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大学通识教育目标是“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
    (二)复旦大学实施“以学为中心”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0
    (三)南京大学构建“通专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四)厦门大学实施“三个定位,三个面向”的通识教育
    (五)广东省高校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三、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维度和路径
    (一)重视顶层设计
    (二)深化制度建设
    (三)建立体制机制
    (四)优化课程体系
        1. 建优必修课程,坚持立德树人
        2. 做强选修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3. 实施公开招标,遴选核心课程
        4. 建设各类金课,实施学科融合
        5. 立项大创项目,验收认定学分
        6. 参加学科竞赛,获奖认定学分
        7. 融入“第二课堂”,实施学分认定

(9)工科大学生可持续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二)教育体验与可持续职业期望
    (三)可持续职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四)性别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数据
    (二)变量测量与分析工具
四、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变量的性别差异检验
    (二)测量模型检验
    (三)结构模型检验
    (四)调节作用检验
五、讨论
    (一)课程学习体验与课外活动经历对工科大学生可持续职业期望的影响
    (二)可持续职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三)性别的影响
六、结论与启示
    (一)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可持续相关教学和课外活动设计
    (二)重视学生面向可持续的积极职业心理品质培养
    (三)促进工程教育生源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

(10)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试论工科大学生的标准化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科背景下艺术教育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及对策[J]. 王海涛,鲁金凤. 高教学刊, 2021(S1)
  • [2]女生不适合学工科专业吗——基于全国本科生调查数据的教育增值评价研究[J]. 杨晋,陈晓宇. 教育发展研究, 2021(23)
  • [3]什么样的高中生选择就读工科类专业?——基于全国性大样本调查数据的回溯研究[J]. 杨晋,陈晓宇. 全球教育展望, 2021(11)
  • [4]科创竞赛对工科大学生创业意图的影响研究[J]. 黄亚鑫,朱佳斌,张执南,余天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06)
  • [5]大学生智能制造竞赛育人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0项竞赛的多案例研究[J]. 李滋阳,石宏伟,罗建强. 高校教育管理, 2021(06)
  • [6]理工科大学生核心素养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J]. 吴敏茹,曾淑仪,杨媜媜,卢宇瀚,魏慧聪,陈晓丹,张旭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11)
  • [7]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N高校CCSS 2018年调查数据的分析[J]. 刘允. 高等理科教育, 2021(05)
  • [8]新工科范式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维度和路径研究[J]. 陈建忠,邹一琴. 高教学刊, 2021(28)
  • [9]工科大学生可持续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检验[J]. 刘贤伟,谢思思,顾佳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10]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论工科大学生的规范化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