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急症发病时间规律对比分析

心脑血管急症发病时间规律对比分析

一、心脑血管急症发病时间规律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钰[1](2021)在《基于rfMRI探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虚实证候同源脑功能网络的特点》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运用新的影像学处理方法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脑功能网络进行研究,结合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探索纯实无虚证与虚实夹杂证同源脑功能网络的特点,为中医分型辨证提供初步影像学依据。方法:本课题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一区病房住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在其入院当天采集相关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中风症状及伴随症状、四诊信息),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诊断,依据证候要素诊断结果按照有无虚类证(气虚和/或阴虚)将所有患者分为纯实无虚组与虚实夹杂组。对所有患者使用中风病证候要素量化表进行证候量化评分、使用NIHSS评分进行肢体功能评价、使用BI指数进行生活能力评估,并进行MRI扫描,采集结构像及静息态功能像核磁数据。对采集到的宏观数据(人口学、病史、量表分值),使用SAS 9.4和Excel 2020进行统计分析;对采集到的核磁数据,使用Freesurfer、fMRIPrep软件包自动化处理,将预处理后的数据投影到fsaverage4上,运用基于matlab的用于在个人间映射同源功能区的软件包(Toolbox(matlab)for mapping homologous functional regions across individuals)进行个性化分割,提取同源感兴趣区域(ROI)。使用BrainNetClass(1.0)工具包构建脑功能网络,找出对两组有贡献的网络连接,并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46例,5例患者因影像资料不合格而剔除,最终进入统计者41例,纯实无虚组20例,虚实夹杂组21例。(1)在41例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1例,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男性平均年龄(60.57±10.74)岁,女性平均年龄(75.27±9.10)岁,女性患病年龄明显高于男性(P<0.01);(2)对纯实无虚组与虚实夹杂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男性患者多归于纯实无虚组,女性患者多归于虚实夹杂组(P<0.01);虚实夹杂组患者年龄高于纯实无虚组(P<0.05);纯实无虚组患者吸烟者多于虚实夹杂组(P<0.01);纯实无虚组病灶主要集中在左侧脑室旁,其次为左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内囊后肢;虚实夹杂组病灶主要集中在右侧脑室旁,其次为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内囊后肢、左侧脑室旁,且范围大于纯实无虚组;(3)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各证候要素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为痰湿、内风、内火、血瘀、气虚、阴虚,多为复合证候,证候要素组合中,内风+内火+痰湿+血瘀这一组合最多,其次是内风+内火+痰湿。对两组的证候要素量化评分与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使用BrainNetClass(1.0)软件包共得出114对对两组有意义的网络连接,各选取前10个最具特征的网络连接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与纯实无虚组有关的网络连接有:默认网络与注意网络、视觉网络、感觉运动网络的连接,注意网络与感觉运动网络、中央执行网络的连接,边缘网络与感觉运动网络的连接;与虚实夹杂组有关的网络连接有:注意网络及中央执行网络内部的连接,中央执行网络与感觉运动网络的连接,注意网络与边缘网络的连接。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纯实无虚证与虚实夹杂证脑功能网络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1)虚实夹杂证在同网络内,尤其是注意网络内的连接更具特异性,提示虚实夹杂组患者对于各种刺激更为敏感,可能更易出现情绪的变化;(2)纯实无虚证在默认网络与其相拮抗网络间的连接更具特异性,提示纯实无虚证高级神经功能紊乱,可能更易出现意识、认知的异常。

敖玉涵[2](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林心尹[3](2020)在《东直门医院高血压病在各年龄层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运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东直门医院不同年龄层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和规律,探讨各年龄层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本地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2月在东直门医院门诊接受治疗的38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层次分为3个不同的组别:18-39岁青年组、40-59中年组、60-80岁老年组。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BMI、病程、食盐量超标、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史、锻炼、吸烟、饮酒、合并症、使用降压药物史等)进行统计分析,将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4型,并分析其证型分布的规律性,进而考察各年龄层次高血压的特点,对影响各证型分布的相关因素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而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三组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组在证型分布上具有一定差异(P<0.05),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在证型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血压分级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组在血压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在高血压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合并症情况青年组合并症共计15例,中年组合并症共计52例,老年组中合并症共计137例,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症明显偏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年组患者相比,老年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概率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青年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青年组中肝火亢盛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BMI(OR=3.92,P=0.00)、吸烟(OR=2.41,P=0.01)、高血压家族史(OR=4.02,P=0.01);阴虚阳亢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OR=3.24,P=0.01)、饮酒(OR=4.37,P=0.01);阴阳两虚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OR=4.12,P=0.03)、饮酒(OR=3.36,P=0.01),痰湿壅盛证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BMI(OR=3.15,P=0.03)、饮酒(OR=1.01,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27,P=0.02)。5.中年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中年组中肝火亢盛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2.38,P=0.02)、饮酒(OR=3.02,P=1.07);阴虚阳亢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3.66,P=0.01)、高血压家族史(OR=4.15,P=0.01);阴阳两虚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糖尿病史(OR=4.05,P=0.02)、饮酒(OR=3.17,P=0.01),痰湿壅盛证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3.42,P=0.01)、糖尿病史(OR=3.38,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19,P=0.01)。6.老年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老年组肝火亢盛证型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3.42,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29,P=0.01);阴虚阳亢证型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饮酒(OR=3.46,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17,P=0.02);阴阳两虚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家族史(OR=3.22,P=0.01);痰湿壅盛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饮酒(OR=3.21,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35,P=0.01)。结论:1.高血压病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医证型分布有所差异。青年组中以肝火亢盛证为主,中年组以痰湿壅盛证主,老年组以阴阳两虚证为主。对一线临床医生中医辨证诊治高血压有一定指导意义。2.针对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层,不同中医证型的高血压人群各自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积极改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分别予以不同的一级预防的健康管理与指导,从而有效减缓高血压的进展,减少高血压并发症。

林浩[4](2020)在《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广西名中医卢健棋教授创立的通阳宣痹汤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的临床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旨在推广名中医的SAP诊治经验,并为今后进一步临床及基础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108例明确诊断为SAP(分级为“Ⅰ级”、“Ⅱ级”),中医辨证分型为痰瘀互结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投骰子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阳宣痹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等血管内皮功能重要指标和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改善心绞痛总有效率、西雅图评分(SAQ)。应用SPSS 23.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中,等级资料运用秩和检验,无序资料则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正态性检验后,组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1.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分级、基础疾病、血管内皮功能重要指标(FMD、NO、ET-1)、中医证候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西雅图中五组内容的评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心绞痛总有效率:两组受试者治疗后心绞痛程度均有改善(P<0.05),但相比下,治疗组总有效率90.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8%,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前后FMD: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FMD水平均较前有所升高(P<0.05),但治疗组的升高水平更为明显(P<0.05);4.治疗前后NO、ET-1水平: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的血清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T-1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5.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为显着(P<0.05);6.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均较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总有效率84.91%高于对照组的6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SAQ各个小组评分: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SAQ内容中各个小组评分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西雅图内容除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0.05)外,其余各项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完成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105例受试者生命征平稳,两组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阳宣痹汤可有效改善痰瘀互结型SAP患者的心绞痛情况及血管内皮功能,并显着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验证,值得临床推荐。2.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后发现,通过运用中医药干预血管内皮功能的方式治疗SAP一直是近30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所在,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中成药及治法中,多涉及芳香温通,益气活血类别的中药组分及相关治则,一定程度上验证此研究开展的科学性。3.通过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通阳宣痹汤治疗SAP的作用机理,预测出通阳宣痹汤中含有许多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确切改善作用有效化学成分,如豆甾醇、β-谷固醇、异鼠李素、卡维丁、8-异戊烯基山奈酚等,进一步通过拓扑分析发现通阳宣痹汤含有许多与SAP疾病紧密相关潜在核心靶点,如VEGFA、PPARG、CAT、TP53、SOD1等,为未来大中心、多样本的进一步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

董宁[5](2020)在《吉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心血管急症。患者一经确诊,往往需要接受紧急的治疗措施,所以绝大多数患者会在最近的心脏中心接受诊治。同时,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目前,有关吉林省内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流行病学特点尚无报道。第一部分吉林省主动脉夹层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探讨目的:初步探讨吉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我们通过回顾性的队列研究,初步分析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间,吉林省内入院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研究纳入了吉林省内9个行政区共1722名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从发病年龄、性别比例、慢性临床合并症以及季节发病特点,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吉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4.7±12.3岁,男性占比66.5%。50-60岁为高发年龄。在季节上,夏季为主动脉夹层的低发季节;冬季和春季患者发病较多,其次是秋季。与国际主动脉夹层注册研究(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ortic dissection,IRAD)和中国主动脉夹层注册研究(The first registry of aortic dissection of China,Sino-RAD)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吉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IRAD(54.7岁vs.63岁,p<0.001),而略高于Sino-RAD(54.7 vs.51.8,p<0.001)。吉林省年龄≥70岁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IRAD(11.7%vs.38%,p<0.001),而略高于Sino-RAD(11.7%vs.6.5%,p<0.001)。吉林省患者男性比例与IRAD相似(p=0.459),而要低于Sino-RAD(66.5%vs.77.8%,p<0.001)。吉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与IRAD相似(71%vs.70.2%,p=0.986),而明显高于Sino-RAD(70.2%vs.58.7%,p<0.001)。吉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糖尿病的发病率与IRAD相似(3.4%vs.5%,p=0.084),而明显高于Sino-RAD(3.4%vs.1.5%,p=0.008)。吉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二叶型主动脉瓣患病率明显低于IRAD(1.6%vs.3%,p<0.001)。吉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马凡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低于Sino-RAD(1.2%vs.2.5%,p=0.013)和IRAD(1.2%vs.5%,p<0.001)。此外,在既往主动脉夹层病史、主动脉瘤病史、心脏外科手术史方面,吉林省患者与Sino-RAD和IRAD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吉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年龄相对年轻。夏季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的低谷时期,春、冬季患者发病相对较多。吉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多种慢性临床合并症患病率与IRAD和Sino-RAD有明显差别。第二部分控制不良的高血压与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性目的:高血压是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的管理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之间的相关性,目前尚无研究报道。本部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高血压管理与急性主动脉夹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并通过住院患者的电子病案系统,收集整理了同时间段内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非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信息。根据患者的性别和年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和非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了1:4的随机匹配,得到了急性主动脉夹层组的对照组患者,并提取了相关临床资料。首先,我们对比了急性主动脉夹层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慢性临床合并症的差异,然后选择了两组内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分析了他们在高血压管理方面的差别,从而得到高血压管理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研究期间内,共有825名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和3300名对照组患者纳入了本部分研究。我们分析了患者性别、年龄、慢性临床合并症和高血压的管理情况。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我们发现高血压、慢性肾病、马凡综合征、心血管外科手术史和吸烟史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有关。在上述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一个重要的且可控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后续分析了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之间的关系。共有848名对照组的高血压患者和585名主动脉夹层组的高血压患者参与了本部分的研究。我们发现,急性主动脉夹层组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病史更长,分级更高,治疗依从性更差,血压控制情况更差。这些因素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存在相关性。结论:高血压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存在相关性,尤其是病史长、高血压分级较高的病人。不规律服药、从未接受治疗和血压控制情况较差的病人可能具有更高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病风险。加强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可能减少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病率。第三部分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评分目的:急性肾损伤是心血管外科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且与术后死亡率的增高有关,这一点在累及主动脉的心脏外科手术中尤为明显。早期发现和预防急性肾损伤有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本部分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建立一个方便、实用的用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评分。方法:本部分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家独立医院的临床资料,研究时间段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其中,来自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326名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训练队列,用于危险评分模型的训练。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102名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验证队列,用于危险评分模型的外部验证。所有患者数据来自于参与医院的电子病案系统,收集信息具体详见第4章的方法部分。首先,在训练队列中,我们以出现急性肾损伤为预测变量,通过ROC将每一个连续型变量求出一个阈值,再根据该阈值对连续型变量进行二元化转换。然后通过多元逻辑回归筛选出与急性肾损伤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变量,并把每个纳入变量根据回归模型中的相关系数进行赋值,从而得到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的危险评分模型。模型的区分度采用AUC法进行判定,并通过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危险评分模型的拟合优度。内部验证采用有放回的随机抽样,计算了训练队列的校正AUC。外部验证采用了独立的验证队列,并计算了模型在验证队列中的AUC和拟合优度。结果:多元逻辑回归结果发现年龄、体重指数、白细胞、体外循环时间、存在肾脏假腔供血和围手术期最低血红蛋白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我们得到了一个评分模型,评分涉及的指标包括:1)年龄>45岁计1分;2)体重指数>25 kg/m2计1分;3)白细胞计数>13.5×109/L计2分;4)围手术期最低血红蛋白<100g/L计2分;5)体外循环时间>150min计1分;6)术前存在肾脏的假腔供血计1分。每个患者的评分取值范围为0-8分。通过ROC分析,我们的评分系统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区分度[AUC分别为0.778(95%CI 0.726-0.83)和0.747(95%CI 0.657-0.838)]。校准分析提示,我们的危险评分模型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拟合良好。结论: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的危险评分系统。通过预测术后急性肾损伤风险,我们可以对高危患者给予更加密切的围手术期管理,并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何丽丽[6](2020)在《基于“毒损脑络”理论中风发生前病情变化的临床表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急性中风患者危险因素、发病前病情变化的调查,总结引起中风发生的危险因素,探索中风发生前有预测价值的临床表征,为中风预防提供预警信号。2.通过对中风高危患者和中风患者病情变化临床表征的研究,探索由中风高危状态到中风发生的演变规律,为中风高危患者预防中风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房山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太原市中医医院、太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及病房的59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现场回顾性调查,作为中风组;并对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就诊的108例脑卒中高危患者采用前瞻性调查方式,并记录3个月后脑卒中终点事件的发生与否,未发生脑卒中终点事件的患者作为高危组。运用统一的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房颤等病史)及其控制情况,病情变化的四诊信息(包括神识情绪、头面五官清窍、脏腑机能、一过性症状等58项内容)、个人史(体型、性格、工作性质、烟酒嗜好、饮食口味、运动)、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等临床数据进行采集记录。急性脑卒中患者除采集上述两组患者共有的临床信息资料外,尚包含卒中发病状况(首发、复发、发病诱因、发病前相关基础疾病控制情况、起病状态、季节、起病主证、入院中西医诊断、中医证候及TOAST分型)。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分析。结果1.中风患者发病前病情变化临床表征研究(1)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591例,其中男性391例,女性200例,出现病情变化的有544例(92.0%),未出现病情变化的有47例(8.0%)。中风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夏秋季节是中风高发季节,有53.5%的中风患者发病前有诱因出现,以劳累、生气或暴怒为突出,夏秋季发病较冬春季诱因更为突出,尤以天气变化明显,中风急性期证候主要以实证为主,排在前2位的为风痰瘀阻证、风火上扰证,有84.4%的中风患者有危险因素存在,其中危险因素个数≥2个有311例,占比52.6%;危险因素个数<2个的有280例,占比47.4%,危险因素分布情况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而多重危险聚集的患者更容易复发中风。(2)不同危险程度中风患者发生前病情变化都体现出“风”“火”“痰”“瘀”“气虚”的证候特点,而多重危险因素聚集的患者有更明显的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和内风之象。(3)不同年龄中风患者发病前病情变化临床表征分析提示,老年患者具有更明显的清窍失养、肝阳上亢和脏腑气机不畅的表现。(4)无病情变化中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此类患者平均年龄偏小,主要以男性发病为主,发病季节主要在夏季,考虑诱因与劳累和天气变化有关,并且多是首发患者,其危险因素个数较少,性格多为急躁易怒,吸烟饮酒较少,家族史也并不突出。2.中风高危患者与中风患者临床表征对比研究(1)对同一时期调查的中风患者和高危患者临床表征对比,中风高危患者当出现如“清窍失养”和“内风之象”的神识情绪、一过性症状的改变时应警惕中风的发生,并且多重危险因素聚集的患者中风发生前有更明显的“风”“火”之象。(2)中风组嗜睡思睡、阵发性半身无力占比明显高于高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风患者夏秋季节发病率逐渐升高,中风的发生多是多重危险因素聚集,加之诱因诱发的结果,故中风患者应注意避免诱因,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夏季也应防中风。2.中风发生有迹可循,中风发生前病情变化符合“毒损脑络”病机理论,其“风”、“火”证候在中风病的发生中占主导地位,多重危险因素聚集的患者到中风的发生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当出现神识情绪、一过性改变时需警惕中风的发生。3.无病情变化患者尚需注意诱因的诱发,平时注意生活作息规律,警惕夏季中风的发生。

蒋志伟[7](2020)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支持。医疗设施的规划问题是跨学科命题,综合了医疗和规划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卫生部门主导的医疗卫生规划和规划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设施两种相关规划,缺少专门的医疗设施规划。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强等特点,有效的医疗设施规划能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因此,从心血管疾病角度出发研究医疗设施规划具有必要性。此外,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在医院设计中常常被忽视,针对心血管疾病专门化的医院建筑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从心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从规划到建筑进行较为全面完整的研究。研究主要以规划和建筑两条主线展开,全过程研究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策划。在医疗设施规划的研究中,首先分析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的现状,归纳总结医疗设施规划的手法和评价指标。其次,结合案例运用Arc GIS详细分析日本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先进经验,并通过中日案例的对比检验其在我国的可行性。在建筑策划的研究中,本文研究范围为广义的心血管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项目。因此主要针对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进行研究,分别从选址、功能与规模三个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平面分析等,归纳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要点,在进行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设计时,可按照本文的建筑策划方法一步步得出设计任务书,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在两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方法进一步深化剖析,从疾病因素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从需求因素归纳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从不同国家因素归纳不同医疗体系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的影响,从新技术的因素探讨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主要有:在对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归纳了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标准。通过日本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检验,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在建筑策划方面,归纳总结了两类心血管医院的选址特点,功能模块的设置情况和相互之间的面积比例,并基于医疗流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徐俊伟[8](2020)在《周仲瑛教授辨治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临床经验与思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传承周仲瑛教授辨治冠心病及相关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分析在病机证素、治则治法、遣方用药方面的共同点与差异,研究周仲瑛教授辨证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经验与跟师学习体会,进一步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以期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83年2月—2014年12月间周仲瑛教授门诊治疗的615诊次冠心病病案、317诊次冠心病兼高血压病案、58诊次冠心病兼糖尿病病案、103诊次冠心病兼高血脂病案,对医案中的病机、方药进行数据挖掘,结合相关论着及医案文本研读,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提炼核心病机与基本处方,同时对周仲瑛教授临床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常用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挖掘创造性思维方法。结果冠心病1.一般情况:615诊次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367(59.67%),女性248(40.33%)。2.核心病机:以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心营不畅(18.21%)、气阴两虚(15.61%)、肝肾亏虚(9.27%)、痰瘀痹阻(6.77%)。3.基本用药:太子参(45.20%)、大麦冬(48.62%)、丹参(74.15%)、川芎(52.36%)、法半夏(34.80%)、全瓜萎(26.18%)、薤白(23.41%)、生楂(17.89%)、葛根(24.55%)。气阴虚损偏重:入党参(26.34%)、大生地(20.49%)、黄芪(26.18%)、知母(21.14%);脾胃不健加砂仁(29.43%)、娑罗子(27.97%)、炙甘草(25.04%);瘀血证重入红花(18.86%)等。冠心病兼高血压1.一般情况:317诊次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182(57.41%),女性135(42.59%)。2.核心病机:以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心营不畅(19.87%)、气阴两虚(11.99%)、肾虚肝旺(11.36%)、痰瘀痹阻(3.79%)。3.基本用药:太子参(48.90%)、大麦冬(56.47%)、丹参(77.29%)、川芎(58.04%)、法半夏(32.81%)、鸡血藤(32.12%)、薤白(23.41%)、片姜黄(29.97%)、葛根(30.91%)、天麻(31.23%)、白蒺藜(25.55%)、桑寄生(26.81%)、生楂肉(25.24%)。肝风内动入龙骨(16.09%)、牡蛎(17.03%)。冠心病兼糖尿病1.一般情况:58诊次中,女性多于男性,男性26(44.83%),女性32(55.17%)。2.核心病机:以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气阴两虚(13.79%)、肝肾亏虚(13.79%)、心营不畅(12.07%)、络热血瘀(12.07%)、痰瘀痹阻(8.62%)。3.基本用药:太子参(53.45%)、大麦冬(48.28%)、丹参(62.07%)、川芎(44.83%)、片姜黄(46.55%)、桑寄生(44.83%)、鬼箭羽(34.48%)、生楂(17.89%)、黄连(39.66%)、大生地(44.83%)、川石斛(18.97%)、知母(43.10%)。肝胆湿热加泽泻(17.67%)等。冠心病兼高血脂1.一般情况:103诊次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65(63.11%),女性38(36.89%)。2.核心病机:以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心营不畅(20.39%)、气阴两虚(14.56%)、心阳不振(11.65%)、肝肾亏虚(10.68%)、痰瘀痹阻(8.74%)。3.基本用药:太子参(31.07%)、大麦冬(48.62%)、丹参(64.08%)、川芎(56.31%)、黄芪(51.46%)、葛根(42.72%)、鸡血藤(42.72%)、法半夏(24.27%)、片姜黄(41.75%)、桂枝(33.01%)、仙灵脾(31.07)。化痰用半夏(24.72%)。结论1.临床经验(1)冠心病核心病机:气阴两虚,痰瘀痹阻,肝肾亏虚,心营不畅。病机特点:“气虚重于阴虚”,“瘀血甚于痰湿”,“瘀热甚于痰热”,易伤阳生瘀生痰,热少寒多为特点。基本治法: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化痰消瘀,宽胸理气开痹”。基本处方:以复法合方为特点,药用太子参、大麦冬、丹参、川芎、法半夏、全瓜萎、薤白、生植肉、葛根。(2)冠心病兼高血压核心病机:气阴两虚,痰瘀痹阻,肾虚肝旺,虚风内动,心营不畅。病机特点:“气虚阴虚并重”,“瘀血痰湿并重”,“痰热瘀热并重”,较冠心病以肾虚肝旺、虚风内动、上盛下虚、易于从阳化热,多热少寒为特点。基本治法:较冠心病多用平肝熄风、养肝、清肝等法。基本处方:太子参、大麦冬、丹参、川芎、法半夏、鸡血藤、薤白、片姜黄、葛根、天麻、白蒺藜、桑寄生、生楂肉。较冠心病常用滋补肾阴、平肝熄风、养肝清肝之品。(3)冠心病兼糖尿病核心病机:气阴两虚,痰瘀痹阻,肝肾亏虚,心营不畅,络热血瘀。气阴两虚证更明显,可见“三热(燥热、瘀热、湿热)”证。病机特点:“气虚阴虚并重”“痰湿之象甚于瘀血”,“痰热甚于瘀热”较冠心病以阴虚瘀热湿热,脾虚胃弱为特点。基本治法:较冠心病多用滋阴润燥,清化湿热,凉血消瘀等法。基本处方:太子参、大麦冬、丹参、川芎、片姜黄、桑寄生、鬼箭羽、生楂、黄连、大生地、川石斛、知母。较冠心病重用益气养阴,清湿热,滋阴润燥之品等。(4)冠心病兼高血脂核心病机:气阴两虚、肝肾亏虚、痰瘀痹阻、心营不畅。较冠心病更见营卫不和证、气虚血瘀、心阳不振证。病机特点:“气虚甚于阴虚”“瘀血痰湿并重”“痰热甚于瘀热”,较冠心病以气虚瘀血更甚,以营卫失和,肝肾亏虚夹痰瘀,后天不足为特点。基本治法:较冠心病多用健脾消脂,调和营卫,益气活血通络等法。基本处方:太子参、大麦冬、丹参、川芎、黄芪、葛根、鸡血藤、法半夏、片姜黄、桂枝、仙灵脾。较冠心病增加益气通阳,健脾和胃之品。2.思维方法借鉴现代医学内容进行中医病机、辨证分型与对中医传统辨证思维方法的升华创新是周仲瑛教授临床思维的显着特色之一,如:研读医案发现部分患者有冠心病病史及ST段改变,但无明显瘀血症状,周仲瑛教授根据病史及ST段改变辨证为血瘀证,进一步思考,周仲瑛教授将“现代检测指标的中医病机转化思维”作为中医临床的基本思维方法。现将最常见思维方法归纳如下:(1)中医传统思维方法:以基于“病机辨证”多种思维方法的的复合应用为特色,如:整体思维、恒动思维与平衡思维,防治并重辨证思维,形神合一辨证思维等。(2)中西融合思维:结合中医非逻辑思维与西医逻辑思维,形成“现代检测指标的中医病机转化思维”。

黄河清,钟曼萍,罗春雷[9](2019)在《中医药循证治疗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中医药循证治疗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治疗的68例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查看其临床记录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中医药循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Bur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达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平均值差异较小,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Burnnstrom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药循证治疗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临床效果显着,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体征,提高治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苏坤莲[10](2019)在《基于子午流注学说探索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子午时辰NO、ET-1及BNP水平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从子午流注学说角度出发,对比健康人与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旨在探索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B型脑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是否存在有子午时辰的节律变化及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O、ET-1、BNP水平子午时辰变化差异是否变大,试图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夜间病情加重提供微观机制参考,以及为适时干预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分组: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体检中心选取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标本采集:纳入研究对象在同一天分别于午时(11:00至13:00)和子时(23:00至01:00)两个时间段内各采右手肘静脉血4ml,离心机离心10min后,然后提取出上清液,后存放于-80℃超低温冰箱保存待测。标本检测方法:采用Griess法检测人血清中NO的水平;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出人血清中ET-1和BNP的水平。结果:(1)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体重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即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午时与子时NO浓度对比分析,子时NO浓度较午时低(P<0.05);观察组午时与子时NO浓度对比分析,子时NO浓度也较午时低(P<0.05);两组子午时辰差值比较,观察组子午时辰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3)对照组午时与子时ET-1浓度对比分析,子时ET-1浓度较午时高(P<0.05);观察组午时与子时ET-1浓度对比分析,子时ET-1浓度也较午时高(P<0.05);两组子午时辰差值比较,观察组子午时辰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午时与子时BNP浓度对比分析,子时BNP浓度较午时高(P<0.05);观察组午时与子时BNP浓度对比分析,子时BNP浓度也较午时高(P<0.05);两组子午时辰差值比较,观察组子午时辰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论对照组还是观察组,两者子午时辰的NO、ET-1、BNP浓度均发生了水平变化,说明无论正常人还是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NO、ET-1及BNP三者水平变化均存在子午时辰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变化趋势与子午流注理论心经气血旺盛与衰弱变化是相符的;两组NO浓度子时均较午时低,但观察组子午时辰差值变化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NO浓度子午时辰变化减小。两组ET-1浓度子时均较午时高,但观察组子午时辰差值变化要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ET-1浓度子午时辰变化增大。两组BNP浓度子时均较午时高,但观察组子午时辰差值变化要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BNP浓度子午时辰变化增大。NO、ET-1及BNP浓度子午时辰差值的变化是冠心病慢性心衰发病的一个重要微观机制,通过在夜间进行干预,增加NO浓度,降低ET-1和BNP浓度,改变三者的浓度使其向良好的方向微调可能为冠心病慢性心衰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二、心脑血管急症发病时间规律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脑血管急症发病时间规律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fMRI探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虚实证候同源脑功能网络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1 中风病历史溯源
        2 证候要素的提出
        3 证候分布与演变
        4 证候要素与现代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梗死与影像学研究进展
        1 脑卒中流行病学特点
        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3 脑网络相关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二、试验分组
    三、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 人口学资料
        2 血管性危险因素
        3 临床资料
        4 影像学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
        5 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量表资料
        3 影像资料
    五、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量表资料分析
        3 影像数据处理
        4 脑功能网络分析
结语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东直门医院高血压病在各年龄层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对于高血压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学家对高血压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
        2.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3. 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及方法
        1. 一般资料
        2. 高血压分级标准
        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4. 纳入及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2. 证型特点
        3. 血压分级
        4. 合并症情况
        5. 青年组中医证型分布影响因素
        6. 中年组中医证型分布影响因素
        7. 老年组中医证型分布影响因素
    讨论
        1.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2. 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的特征
        3. 影响高血压分型的因素
    不足与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附表1 高血压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表2 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
    附表3 高血压证候量表

(4)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SAP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及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医药干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SAP的现状研究
        1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2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医药干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SAP的现状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讨论内容
    文献研究二:《伤寒杂病论》对胸痹的认识与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通阳宣痹汤治疗SAP的分子机制分析
        1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CHD的记载
        2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CHD病因病机的阐释
        3 治疗原则
        3.1 治病求本
        3.2 标本兼治
        3.3 从肾论治
        4.卢健棋教授通阳宣痹汤创方理念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通阳宣痹汤治疗SAP的分子机制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的讨论内容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评定指标
        1.7 伦理学要求和知情同意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疗效分析
    3 讨论
        3.1 组方背景
        3.2 组方分析
        3.3 单味药物的药理学相关研究
        3.4 本研究结果分析
        3.5 进一步扩充文献研究内容的缘由
        3.6 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吉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正常主动脉的微观结构
    1.2 主动脉病理学改变
    1.3 力学因素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3.1 动脉壁本身的压力
        1.3.2 机械应力在AD形成和扩展中的作用
    1.4 与主动脉夹层发病有关的疾病
        1.4.1 遗传性疾病
        1.4.2 获得性疾病
第2章 吉林省主动脉夹层发病特点的初步探讨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设计
        2.1.2 研究人群
        2.1.3 数据收集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AAD患者的人口学和发病的季节性特征
        2.2.2 慢性临床合并症在AAD患者中的患病率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控制不良的高血压对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研究设计
        3.1.2 定义
        3.1.3 研究人群
        3.1.4 数据收集
        3.1.5 伦理学声明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AAD组与对照组间的基线资料及AAD患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3.2.2 高血压的管理与AAD的患病风险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急性A型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测性评分
    4.1 材料和方法
        4.1.1 研究设计
        4.1.2 研究人群
        4.1.3 定义
        4.1.4 数据收集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训练队列(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4.2.2 外部队列验证危险评分模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4.3 讨论
    4.4 结论
    4.5 研究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毒损脑络”理论中风发生前病情变化的临床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一、毒损脑络的理论渊源
        1 中风病毒邪的含义
        2 中风病毒邪的致病特点
        3 中风病毒邪的界定
        4 脑络的概念
        5 中风病毒损脑络病机理论
        参考文献
    二、中风预警研究现状
        1 危险因素评价
        2 生物预警指标及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
        3 磁共振波谱技术为中风发生前病情变化研究提供影像支持
        4 中医在中风预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预警特点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研究结果
    7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1 参与课题研究
    2 发表文章

(7)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 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调研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医疗设施规划方法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2.2.1 区域卫生规划
        2.2.2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2.3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规划
        2.2.4 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2.3 医疗设施规划基础研究
        2.3.1 医疗设施规划手法
        2.3.2 医疗设施规划指标
    2.4 日本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
        2.4.1 五疾病
        2.4.2 医疗圈的划分
        2.4.3 区域医疗保健计划
        2.4.4 案例分析—东京都
        2.4.5 案例分析—大阪府
        2.4.6 案例分析—石川县
        2.4.7 小结
    2.5 日本模式的实践检验
        2.5.1 对比研究—常州市与兵库县
        2.5.2 对比研究—滁州市与青森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策划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建筑策划基础研究
        3.2.1 选址策划
        3.2.2 功能策划
        3.2.3 规模策划
    3.3 心血管医院选址布局
        3.3.1 医院总体布局
        3.3.2 与院内其它区域的关系
    3.4 心血管医院功能设置
        3.4.1 功能模块的种类
        3.4.2 门诊区
        3.4.3 急诊区
        3.4.4 医技区
        3.4.5 住院区
        3.4.6 公共区
        3.4.7 办公辅助区
    3.5 心血管医院规模设置
        3.5.1 病床数的计算
        3.5.2 医院总体建筑规模
        3.5.3 功能模块的面积比例
    3.6 心血管医院布局优化
        3.6.1 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流程
        3.6.2 心血管医院流线设置
        3.6.3 基于医疗流程的布局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疾病因素
        4.2.1 心血管疾病特点
        4.2.2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疗设施规划的影响
        4.2.3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院建筑的要求
    4.3 需求因素
        4.3.1 三种类型需求
        4.3.2 医疗设施的分级
        4.3.3 防灾防疫时期的特殊需求
    4.4 不同国家因素
        4.4.1 不同国家医疗体系及评价标准比较
        4.4.2 不同国家心血管医院建设情况比较
    4.5 新技术与新理念因素
        4.5.1 互联网的发展
        4.5.2 医疗中心与医疗健康城
        4.5.3 规划理念下的医院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1.1 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
        5.1.2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
        5.1.3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
    5.2 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目录
    附录 A 中国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B 欧美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C 日本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D 近年来我国历次区域卫生规划概况
    附录 E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附录 F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附录 G 心血管系统及心血管外科临床路径
    附录 H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外科手术室医护人员访谈
    附录 I 心血管医疗设施案例

(8)周仲瑛教授辨治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临床经验与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1. 研究现状
        1.1 冠心病及相关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辨治综论
        1.2 周仲瑛教授学术传承现状
    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存在问题
        2.2 解决方法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案来源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一般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的预处理
        2.2 医案信息采集
        2.3 数据挖掘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冠心病
        3.2 冠心病兼高血压
        3.3 冠心病兼糖尿病
        3.4 冠心病兼高血脂
    4. 医案赏析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临床思维方法
    1. 临床思维方法概述
        1.1 逻辑思维
        1.2 非逻辑思维
        1.3 中医思维方法与西医思维方法上的差异
    2. 中医象思维研究现状
    3. 周仲瑛教授临床思维特点及研究意义
    4. 周仲瑛教授临床常用思维方法
        4.1 整体思维、恒动思维与平衡思维
        4.2 “中西融合”的病证结合思维
        4.3 防治并重辨证思维
        4.4 形神合一辨证思维
        4.5 时相思维
        4.6 现代检测指标的中医病机转化思维
结语
    1. 研究小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9)中医药循证治疗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Bur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3 讨论

(10)基于子午流注学说探索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子午时辰NO、ET-1及BNP水平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或中止病例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实验方法
        2.3 计算结果
        2.4 数据管理
        2.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研究结果
    1 观察组与对照组午时、子时NO浓度及子午时辰差值对比分析
    2 观察组与对照组午时、子时ET-1浓度及子午时辰差值对比分析
    3 观察组与对照组午时、子时BNP浓度及子午时辰差值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1.1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概述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2 中医学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记载
        2.2 病因病机
    3 时间医学与冠心病慢性心衰
        3.1 现代时间医学与冠心病慢性心衰
        3.2 中医时间医学与冠心病慢性心衰
    4 子午时辰与冠心病慢性心衰
    5 冠心病慢性心衰与NO、ET-1及BNP的关系
        5.1 冠心病慢性心衰与NO
        5.2 冠心病慢性心衰与ET-1
        5.3 冠心病慢性心衰与BNP
    6 本研究结果分析
    7 本研究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治疗意义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时间医学与冠心病慢性心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心脑血管急症发病时间规律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fMRI探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虚实证候同源脑功能网络的特点[D]. 刘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东直门医院高血压病在各年龄层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临床研究[D]. 林心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 林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吉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D]. 董宁. 吉林大学, 2020(08)
  • [6]基于“毒损脑络”理论中风发生前病情变化的临床表征研究[D]. 何丽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蒋志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8]周仲瑛教授辨治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临床经验与思维方法研究[D]. 徐俊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中医药循证治疗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的临床效果分析[J]. 黄河清,钟曼萍,罗春雷. 中国医药科学, 2019(23)
  • [10]基于子午流注学说探索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子午时辰NO、ET-1及BNP水平变化的研究[D]. 苏坤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心脑血管急症发病时间规律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