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肝炎药物研究概况

抗病毒肝炎药物研究概况

一、抗病毒性肝炎药物的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1](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盛洪达,李洪祥,关斌,金泽华,墙世发,詹志学,王毅[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八宝丹治疗病毒性肝炎潜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八宝丹的活性成分及其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PTD、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收集八宝丹的活性成分与靶标信息,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八宝丹"成分-靶点"网络,并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搜索病毒性肝炎相关靶点,绘制韦恩图找到八宝丹作用靶点与病毒性肝炎靶点的交集,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将交集蛋白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以及GO功能富集分析,使用Pymol、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总计找到八宝丹化合物110个,药物作用靶点463个,选取疾病靶点200个,通过韦恩图找到交集靶点54个;通过富集分析得到KEGG通路107条,GO生物过程386条,细胞组成39条,分子功能52条。选取活性成分麝香酮、石胆酸、胆红素、槲皮素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分子-蛋白间存在稳定连接结构。结论:八宝丹可能通过调控AKT1、IL-6、IL-1β、CASP3、INS、MMP9等靶点,以及乙型肝炎相关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发挥抗病毒性肝炎作用,为诠释八宝丹临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机制提供了依据。

许淑红,赵建中,王雪,张绮,张林琦,王涛[3](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抗病毒药研发和监管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再次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对病毒是如此无奈。在我国,传染性疾病中约78%是由病毒导致的,病毒性传染病甚至可以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但我国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监管均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监管建议,为我国抗病毒性传染病药品的研发及监管提供借鉴。

赵宁[4](2020)在《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对MSM人群开展HIV和HAV-HBV-HCV联合检测的逐步阶梯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s,AIDS)和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疾病负担重,呈全球分布且病死率高,是国际重点关注的传染病。男男性行为者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是全球重要的HIV和上述病毒性肝炎感染的高危人群,其感染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识别感染者并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可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速度,但由于认知水平不够、受歧视/侮名,及检测机构数量有限等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nization,WHO)估计,全球约3亿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者中仅不足5%接受过检测,以至于病毒性肝炎每年导致全球约140万人死亡。与此相对应,全球高达79%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通过检测知晓自己的HIV感染状况,全球MSM过去一年的HIV检测率也接近50%。尽管WHO几乎同时提出了2030年根除HIV和病毒性肝炎的全球防控目标,但病毒性肝炎检测率至今仍显着低于HIV检测率。2016年WHO制定了HIV自我检测使用指南,并鼓励肝炎检测向艾滋病领域学习借鉴,但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在推动各类高危人群检测肝炎病毒方面仍缺乏应用。如何识别并招募分散的高危人群,为其提供方便可行的肝炎病毒检测策略是全球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我国既往缺乏对MSM人群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的报道,尤其缺少对其甲型病毒性肝炎(HAV)感染状况的研究;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开展HIV和病毒性肝炎的联合检测是否能被MSM人群接受尚不清楚;基于自我检测策略的联合检测试剂是否可促进MSM人群的HIV检测率也有待评估。上述问题的解答对于卫生部门制定新型病毒性肝炎检测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掌握对MSM人群开展基于线上(互联网)和线下(基于场所)的HIV及HAVHBVHCV感染检测的可行性和影响效果。(1)掌握基于HIV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招募MSM人群的HIV感染状况,并分析其与病毒性肝炎感染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2)明确利用微信公众账号线上招募MSM参与HIV和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的可行性,及此种线上招募方式MSM人群中HAVHBVHCV的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3)明确HIV和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对微信公众账号线上招募MSM人群病毒性肝炎检测率的影响效果。方法:1).沈阳MSM人群病毒性肝炎、生殖器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率及与HIV感染关联性的横断面调查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VCT门诊求询的MSM中招募研究对象参与项目。获得研究对象参与项目书面知情同意后开展由调查对象完成的自填式问卷调查,以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背景学、寻伴方式、性行为、新型毒品使用行为及性病症状等特征,随后收集调查对象的直肠拭子和静脉血标本。采用四代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筛查HIV并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HIV,采用快速检测试剂检测丙型肝炎抗体(HCV-A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甲型肝炎IgM(HAVIgM)。另外,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直肠拭子标本检测生殖器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及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CT),淋病奈瑟氏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小球菌(Up1,Up3,Up6,Up14)和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HSV-2)共10种性病指标感染状况。此外,我们还对采集的静脉血液开展了梅毒螺旋体颗粒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检测,以确定其梅毒螺旋体的感染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了MSM研究对象HIV感染的影响因素;2).基于新媒体招募MSM参与HIV和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的可性行调查研究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利用微信公众号招募全国MSM调查对象参与项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MSM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问卷调查,对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调查对象收取50元押金并免费邮寄HIV/梅毒/HAVHBVHCV快检试剂盒及配套耗材,研究对象按照项目提供的说明书进行自检并通过手机拍照检测结果,上传至项目提供的在线检测结果收集系统。项目人员及时返还50元押金并提供15元的调查误工补助。工作人员根据MSM调查对象反馈的自检结果,对自检阳性者提供检测后咨询和临床转介服务。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感染病毒性肝炎的相关危险因素;3).通过多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评估联合检测试剂对新媒体线上招募MSM的HAV-HBV-HCV和HIV检测促进效果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微信公众账号上发布项目招募公告,招募有意参与HIV和HAV、HBV、HCV联合检测干预项目的MSM参与项目。筛选合格后将符合入组条件的MSM随机分为四组,采用多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Steppedwedged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开展为期12个月的干预和随访,对四组调查对象分别在基线,及入组3、6、9个月提供HIV和HAV、HBV、HCV自我检测试剂。每三个月对四组调查对象分别开展一次在线问卷随访,评估MSM调查对象的HIV和HAV、HBV、HCV自报检测情况,及实际检测情况等。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GEE)模型和广义混合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评价联合自我检测试剂对MSM调查对象HAV、HBV、HCV检测改变状况。结果:1).沈阳MSM人群病毒性肝炎、生殖器/人型支原体感染率及与HIV感染关联性的横断面调查共183名MSM调查对象参与了这项研究,77.0%的调查对象年龄在25岁以上,76.5%拥有全职工作,87.4%当前婚姻状况为未婚,74.3%的最高教育程度为中学以上。51.4%的调查对象在过去一年中通过社交软件(APP)寻找同性伴侣。实验室检测显示,HIV感染率为19.7%,梅毒为12.0%,HAV为1.1%,HBV为3.3%,HCV为0.5%,Mg为15.3%,Mh为7.1%。此外,NG为0.5%、CT为4.4%、Uuu为4.4%、HSV-2为1.1%,未检测到Uup1、Uup3、Uup6、Uup14感染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HIV感染与曾通过社交软件寻找性伴(调整后的优势比[aOR]=2.6),Mg感染(aOR=3.2),Mh感染(aOR=4.1)和梅毒感染(aOR=3.1)存在独立的统计学关联性(P均<0.05);2).基于新媒体招募MSM参与HIV和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的可性行调查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的2103名MSM参与了项目。MSM调查对象各项自我检测指标的反馈率分别为:HIV(86.5%)、梅毒(85.2%,)、乙肝(85.0%)、丙肝(85.3%)、甲肝(57.6%),同时反馈了HIV和乙肝、丙肝三项检测结果者占84.2%;反馈自我检测结果的MSM调查对象中各种检测项目感染率分别为HIV(3.0%[54/1819],95%CI,[2.2~3.9]%)、梅毒(4.2%[76/1792],95%CI,[3.4~5.3]%)、HBV(3.0%[53/1789],95%CI,[2.2~3.9]%)、HCV(0.1%[2/1794],95%CI,[0.0~0.4]%)和HAV(0.8%[8/1043],95%CI,[0.3~1.5]%);调查对象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即感染了HAV、HBV、HCV指标之中至少一个指标者的比例)为3.5%(63/1811),95%CI,(2.7~4.4)%。MSM调查对象的病毒性肝炎检测感染率分布不平衡,感染率比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南部和东南部。其中东南和东北部的福建(11.8%)、安徽(11.1%)和吉林省(9.5%)病毒性肝炎检测感染率最高,而我国西部地区检测感染率低(<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性性行为性角色中为受方(vs.同性性行为中为攻方)(OR=2.3,95%CI=1.1~4.8,P=0.011),性角色仅口交/爱抚(vs.同性性行为中为攻方)(OR=3.0,95%CI=1.3~7.1,P=0.019),HIV自检阳性(OR=2.2,95%CI=1.0~4.7,P=0.044)者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显着更高;而既往曾经接种过甲肝疫苗(OR=0.2,95%CI=0.1~0.3,P<0.001)以及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OR=0.06,95%CI=0.03~0.12,P<0.001)的MSM调查对象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显着更低;甲、乙、丙肝结果反馈者中愿意将试纸推荐给性伴或朋友检测的比例分别为84.3%(879/1043)、83.7%(1498/1789)、83.7%(1501/1794)。MSM调查对象使用自我检测试剂的体验度较好,其中88.1%认为自检试剂的“申请-邮寄-检测”环节很方便/没有困难,83.8%愿意将本项目提供的自检试剂推荐给其性伴或MSM朋友使用;3).通过多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评估联合检测试剂对新媒体线上招募MSM的HAV-HBV-HCV和HIV检测促进效果共招募560名合格的MSM参与本项目,将合格的MSM调查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调查对象人数为140人。69.3%(388/560)的调查对象年龄在21~30岁之间,83.2%(466/560)的调查对象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超过70%(394/560)的调查对象性取向为同性;465人(83.0%)参加了至少一轮后续随访,394人(70.4%)完成连续12个月的所有随访调查;项目干预随访期间共为调查对象及其伴侣/朋友累计邮寄自检试剂1556份,反馈率为90.4%(1407/1556)。干预前MSM调查对象自报过去3个月病毒性肝炎检测率为9.0%,而干预后检测率增加至82.2%;而干预前根据上传检测判定的真实HAV、HBV、HCV检测率分别为5.3%、12.1%和5.6%,而干预后调查队列真实HAV、HBV、HCV检测率分别增加至64%、73.8%和76.9%。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和广义估计方程估计分析显示,干预阶段比非干预阶段调查对象的自报过去3个月的肝炎检测率,以及真实HAV、HBV、HCV检测率均显着增加(P均<0.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研究期间MSM调查对象的HIV、HAV、HBV、HCV检测行为之间均存在显着正向关联性(P均<0.001)。结论:1).通过社交软件寻找性伴,感染了Mg、Mh和梅毒的MSM人群的HIV感染风险显着增加。相关部门应采用手机社交软件对MSM人群进行HIV检测促进和干预,同时需关注既往被忽视的性病,如Mg和Mh的检测和预防;2).通过新媒体和HIV、HAV-HBV-HCV联合检测试剂及辅助的自我检测可以快速招募到全国大规模MSM参与HIV和肝炎联合检测,预交押金-检测-退还押金的检测模式在MSM调查对象中的接受度和可行性较高。3).MSM人群病毒性肝炎自我检测反馈率高,使用和检测体验度较高,对病毒性肝炎“二次传递”检测的模式接受度较高。4).我国东南地区和东北MSM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病毒性肝炎感染与该人群的HIV自检阳性、性行为角色为被动者及口交行为者存在显着正向关联性,而与接种过HBV和HAV疫苗行为存在显着的负关联性;5).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提供HIV和HAV-HBV-HCV自我检测试剂可显着提高MSM群体的HAV-HBV-HCV检测率;MSM人群的HIV自我检测行为与HAV-HBV-HCV自我检测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性。

陈云[5](2017)在《几种中药成分及其衍生物治疗鸭病毒性肝炎作用比较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主要是由丨型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type1,DHAV-1)感染引起的,它能导致雏鸭的大范围死亡。由于目前临床上可用的抗病毒药物除卵黄抗体以外均不能治疗该病,养鸭业遭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抗DHAV-1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因为广泛的生物活性以及稳定的来源,中药成分已成为药物研发的重大热点之一。猪茶多糖(Polyporus polysaccharides,PPS)、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山豆根多糖(Bush sophora root polysaccharides,BSRPS)和黄茶苷(baicalin,BA)均具有保肝抗病毒的作用,因此本论文对PPS、APS、BSRPS和BA进行了抗DHAV-1作用的研究。此外,对中药成分进行恰当的修饰,能使其生物活性和溶解度大大提高。所以本论文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对PPS、APS和BSRPS进行了硫酸化修饰,分别得到硫酸化猪茶多糖(sulfatedPolyporuspolysaccharides,sPPS)、硫酸化黄芪多糖(sulfated Astragaluspolysaccharides,APS)和硫酸化山豆根多糖(sulfated Bush sophorarootpolysaccharides,BSRPS),同时将黄茶苷(baicalin,BA)制备成黄芩苷磷脂复合物(baicalin phospholipid complex,BAPC)。然后通过体外试验确定了 APS、sAPS、BSRPS、sBSRPS、BA以及BAPC具有抗DHAV-1增殖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其体内疗效以及体内抗氧化和增强免疫的作用,并确定了 BSRPS、sBSRPS、BA以及BAPC能够治疗DVH。接着,分析了抗氧化和增强免疫作用在BSRPS、sBSRPS、BA以及BAPC治疗DVH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后,研究了 BSRPS、sBSRPS、BA以及BAPC抑制DHAV-1的分子机制。具体试验分为以下七个部分:试验Ⅰ:四种中药有效成分及其衍生物对DEHs抗DHAV-1感染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确定 PPS、sPPS、APS、sAPS、BSRPS、sBSRPS、BA 以及 BAPC 的体外抗DHAV-1作用。首先,以氯磺酸-吡啶法对PPS、APS和BSRPS进行硫酸化修饰,同时将BA与大豆卵磷脂反应以制备成磷脂复合物,然后运用MTT法测得几种药物在鸭胚肝细胞(duck embryonichepatocytes,DEHs)上的最大安全浓度,最后测定几种药物抗DHAV-1感染DEHs的作用并计算其病毒抑制率。试验结果表明 PPS、sPPS、APS、sAPS、BSRPS、sBSRPS、BA 和 BAPC 在 DEHs上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 250 μg·mL-1、125 μg·mL-1、625 μg·mL-1、7.813μg·mL-1、2000 μg·mL-1、7.813 μg·mL-1、156.25 μg·mL-1 和 31.25 μg·mL-1。除了 PPS 以外,其他药物都表现出了抗DHAV-1感染DEHs的作用,但sPPS仅在125 μg·mL-1时具有抗病毒作用,其余各药物均在多个浓度表现出了抗病毒作用。APS、BSRPS和BA及其修饰物对DHAV-1感染DEHs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PPS和sPPS。试验Ⅱ:APS、sAPS、BSRPS、sBSRPS、BA 和 BAPC 体外抗 DHAV-1 增殖作用本试验旨在确定 APS、sAPS、BSRPS、sBSRPS、BA 以及 BAPC 在 DHAV-1增殖的环节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先加药物后加病毒和先加病毒后加药物两种方式,运用Realtime-PCR法研究药物对DHAV-1吸附DEHs的影响。同时用Realtime-PCR法研究药物对DHAV-1复制和释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PS和sAPS能够抑制病毒的自我复制,且sAPS的作用更强。BSRPS和sBSRPS能够抑制病毒的自我复制,此外sBSRPS还能抑制病毒的释放。BA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释放,而BAPC对DHAV-1的吸附、复制和释放均有抑制作用。试验Ⅲ:APS、sAPS、BSRPS、sBSRPS、BA和BAPC对雏鸭抗DHAV-1感染的影响本试验旨在从体内水平确定APS、sAPS、BSRPS、sBSRPS、BA和BAPC抗DHAV-1感染雏鸭的作用。以人工攻毒的方式对3日龄的雏鸭进行DVH造模,用APS、sAPS、BSRPS、sBSRPS、BA和BAPC分别以3 mg(只·d)-1、3 mg·(只·d)-1、4 mg·(只·d)-1 2 mg·(只·d)-1 3 mg·(只·d))1和3 mg·(只·d)-1的剂量进行治疗,直至雏鸭停止死亡。记录各组第12、24、36、48、72、96、120和144h雏鸭的死亡情况。同时检测血液DHAV-1基因表达量,ALT、AST、ALP和LDH的活性,以及 TP、ALB 和 GLO 的水平。结果表明,APS、sAPS、BSRPS、sBSRPS、BA和BAPC均能显着地抑制DHAV-1在体内的增殖。但是APS和sAPS并不能减少雏鸭的死亡率,BSRPS、sBSRPS、BA和BAPC均能显着地降低雏鸭的死亡率。BSRPS、sBSRPS、BA和BAPC能较好地减轻雏鸭的肝损伤,APS和sAPS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雏鸭的肝损伤,但效果并不理想。试验Ⅳ:APS、sAPS、BSRPS、sBSRPS、BA 和 BAPC 对 DHAV-1 感染雏鸭氧化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APS、sAPS、BSRPS、sBSRPS、BA和BAPC治疗DVH过程中的抗氧化和增强免疫的作用。首先采用人工攻毒的方法对雏鸭进行DVH造模,同时用APS、sAPS、BSRPS、sBSRPS、BA和BAPC对雏鸭进行治疗,并检测雏鸭血清的SOD、CAT和GSH-Px活性,MDA含量,IFN-y和IL-2分泌量。结果表明,DHAV-1感染会降低雏鸭体内的SOD、CAT和GSH-Px活性,同时增高MDA含量。APS能够增强SOD活性同时降低MDA含量;sAPS能够增强CAT活性并降低MDA含量;BSRPS、sBSRPS、BA和BAPC能够增强雏鸭SOD、CAT和GSH-Px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APS和sAPS不能刺激IFN-y和IL-2的分泌,而BSRPS、sBSRPS、BA和BAPC则能明显地刺激雏鸭体内IFN-γ和IL-2的分泌,另外,sBSRPS和BAPC的这种增强免疫作用分别强于BSRPS和BA。综合评价BSRPS、sBSRPS、BA和BAPC的抗氧化和增强免疫作用总体优于APS和sAPS。试验Ⅴ:干预试验验证BSRPS、sBSRPS、BA和BAPC的抗氧化和增强免疫作用本试验旨在通过干预试验进一步验证前一章研究发现的抗氧化和增强免疫在BSRPS、sBSRPS、BA和BAPC在雏鸭抗DHAV-1感染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首先确定了扁柏酚和FK506分别作为促氧化剂和免疫抑制剂的干预浓度,分别为80 mg·kg-1和5 mg·kg-1。然后采用人工攻毒方法对雏鸭进行DVH造模,用BSRPS、sBSRPS、BA和BAPC进行治疗,同时用扁柏酚和FK506分别进行促氧化和免疫抑制干预。最后检测雏鸭血清中GSH-Px、SOD、CAT、MDA、IFN-y和IL-2的水平,同时统计各组雏鸭的死亡率。结果表明,扁柏酚能够显着降低雏鸭GSH-Px、SOD和CAT的活性,同时显着增加MDA的含量。促氧化后,BSRPS和BA的疗效显着降低,表明抗氧化在BSRPS和BA治疗DVH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FK506能够显着降低雏鸭IFN-γ和IL-2的水平,免疫抑制后,BSRPS、sBSRPS、BA和BAPC的疗效均显着降低,说明增强免疫在BSRPS、sBSRPS、BA和BAPC治疗DVH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试验Ⅵ:BSRPS、sBSRPS、BA和BAPC抑制DHAV-1基因合成的作用机制本试验旨在研究BSRPS、sBSRPS、BA和BAPC对DHAV-1基因合成的影响及其机制。使用放线菌酮抑制蛋白的翻译后,采用Realtime-PCR法观察BSRPS、sBSRPS、BA和BAPC对DHAV-1基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BSRPS、sBSRPS和BAPC能够抑制DHAV-1的基因合成,而BA则不能抑制DHAV-1的基因合成。同时运用Western Blot观察BSRPS、sBSRPS和BAPC对DHAV-1的3D蛋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SRPS、sBSRPS对3D蛋白的稳定性没有影响,而BAPC能够降低3D蛋白的稳定性。运用干扰RNA技术确定了 Hsp70对DHAV-1基因合成的重要性后,采用Western Blot观察BSRPS、sBSRPS和BAPC对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BSRPS、sBSRPS和BAPC均能够通过降低Hsp70的表达以抑制DHAV-1基因的合成。试验Ⅶ:BSRPS、sBSRPS、BA和BAPC抑制DHAV-1蛋白质翻译的作用机制本试验旨在研究BSRPS、sBSRPS、BA和BAPC对DHAV-1蛋白质翻译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Westrn Blot法观察BSRPS、sBSRPS、BA和BAPC对DHAV-1入侵细胞5 h后的VP1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以确定BSRPS、sBSRPS、BA和BAPC对DHAV-1蛋白质翻译的抑制作用。同时,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BSRPS、sBSRPS、BA和 BAPC 对 DHAV-1 的 IRES 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SRPS、sBSRPS、BA和BAPC均能显着抑制DHAV-1的蛋白质翻译,同时能够抑制DHAV-1 的 IRES 活性。说明,BSRPS、sBSRPS、BA 和 BAPC 是通过降低 DHAV-1的IRES活性以抑制DHAV-1的蛋白质翻译。本论文的结果表明,APS、sAPS、BSRPS、sBSRPS、BA和BAPC都具有抑制DHAV-1增殖的作用,然而APS和sAPS却并不能降低感染DHAV-1雏鸭的死亡率。这可能是因为APS和sAPS在治疗DVH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和增强免疫作用。BSRPS、sBSRPS、BA和BAPC能显着降低感染DHAV-1雏鸭的死亡率,在治疗DVH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强的抗氧化和增强免疫作用。而干预试验的结果表明,BSRPS和BA的抗氧化和增强免疫作用在其治疗DVH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sBSRPS和BAPC的增强免疫作用在其治疗DVH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DHAV-1复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分别为基因的合成和蛋白质的翻译,BSRPS和sBSRPS可以通过降低Hsp70的表达以抑制DHAV-1基因的合成;BAPC通过降低DHAV-1的3D蛋白稳定性和Hsp70的表达以抑制DHAV-1基因的合成。此外,BSRPS、sBSRPS、BA和BAPC还能通过降低DHAV-1的IRES活性以抑制DHAV-1的蛋白质翻译。

洪果[6](2015)在《抗肝炎药双环醇的合成新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抗肝炎药双环醇具有较好的保肝和抑制病毒的双重作用,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它的传统合成工艺主要有:以联苯双酯为原料,经水解、酸酐化、还原、开环和甲基化反应得到双环醇,收率为58%;以联苯双酯的中间体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为原料,分别经水解或还原,两种产物之间进行酯化,分子内偶联,最后醇解,得到双环醇,收率为23.8%;前者原料贵,纯度低,后者收率太低,需要进行工艺革新。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并研究了新的合成路线,即以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为起始原料,先进行还原反应,还原产物与原料再发生偶联环化反应得到环内酯,经进一步水解开环、甲基化等反应得到双环醇,总收率为49.3%。新合成工艺具有收率高、纯度好、反应步骤少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经过优化实验,得出各步反应的较优反应条件:(1)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与还原剂KBH4进行还原反应得到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醇:投料比为反应原料:KBH4:助剂CaCl2为1:1.2:0.7,聚乙二醇(PEG)-400为相转移催化剂,乙醇为溶剂,在50℃反应4.0h,产物收率为96.2%,含量为98.6%。采用KBH4-CaCl2为还原体系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反应活性,增加反应收率;同时乙醇作为溶剂易回收,可节约生产成本。(2)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和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醇进行偶联环化反应得到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2’-环内酯联苯:酯醇投料比为1:1.1,2.0当量铜粉为催化剂,DMF为溶剂,在155℃反应4.0h,产物收率为55.1%,含量为96.7%。(3)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2’-环内酯联苯进行水解反应得到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羟甲基-2’-羧酸联苯:在5%的KOH水溶液下,100℃反应4 h;酸化时采用50%硫酸在室温下酸化1.5h,酸化pH接近3.0左右,产物收率为96.6%,含量为99.2%。(4)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羟甲基-2’-羧酸联苯进行甲基化反应得到双环醇:以NaOH为缚酸剂,(CH3)2SO4为甲基化试剂,丙酮为溶剂,55℃反应4 h,收率达96.2%,含量为98.7%。

陈玥舟[7](2014)在《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中医诊治经验挖掘的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有机结合是当今中医在临床中进行辨治的主要模式之一。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医药传承的形式之一,中医古籍承载了历代医家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源泉。面对新发疾病和中医治疗有特色的病种,中西医理论体系和病名的差异是中医临床借鉴中医古籍筛选治疗方案的严重障碍,并对有效地利用古代医家宝贵的诊治思路和经验带来重大的阻碍。为解决当今中医临床面对新发疾病和优势病种采用西医病名而不能有效利用中医古籍疾病诊疗经验的难题,本文尝试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研究基于西医病名挖掘中医古文献与疾病认识的方法,以具有统计学依据的病毒性肝炎症状组以及疾病自然史特点关联病毒性肝炎与明清“黄疸”范畴的相关病证,建立相关文献数据库,从而对明清医家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进行挖掘。另外,结合现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和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反向分析从明清医籍中挖掘出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诊治经验,对明清古籍中病毒性肝炎相关病症的用药规律进行进一步的解析。一、研究目的、范围和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研究基于西医病名挖掘中医古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病毒性肝炎相关诊治知识,为当今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本文以明清时期“黄疸”范畴的中医古籍为研究范围,基于现代对病毒性肝炎症状组和疾病自然史的统计调查,建立病毒性肝炎与明清“黄疸”范畴相关病证之间的关联。运用文献学、史学的方法搜集明清时期的中医古籍,并以关联为基础筛选明清时期病毒性肝炎相关的中医古籍,建立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数据库和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进行频数、相关性和聚类等统计学方法的分析,本文对明清医家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进行了挖掘。另外,搜集1995年~2012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的研究,系统分析中药及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的活性,结合现代中医临床治疗乙肝临床报道的Meta结果,反向分析从明清时期的医籍中挖掘出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症诊治知识,对明清古籍中病毒性肝炎类似病症的用药规律进行进一步的解析。二、研究结果1.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建立了基于西医病名挖掘古代文献相关中医诊疗经验的方法:(1)首先,依据客观症状建立中西医疾病之关联。即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搜索某西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症状学调查,以获得经统计得到的该病典型症状;对照现有的该西医病的中医辨证标准中的典型症状,将两项典型症状重合者作为主要症状,其他症状作为次要症状,以此制定古籍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该西医病的古籍文献。例如本研究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搜索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症状学调查。以甲肝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代表,慢性乙肝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代表,统计文献中报道的各类症状的患者比例,选择患者比例大于50%的症状作为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同时,根据《病毒性肝炎辨证标准》中形成的专家共识,提炼“标准”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对临床统计和专家共识共同具备的典型症状作为主要症状,其他症状作为次要症状制定古籍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病毒性肝炎相关的古籍文献;(2)其次,依据西医疾病自然史特点建立中西医疾病之关联。即找出该西医疾病自然史中的突出特点,再从古籍中筛选同时记载这些特点的文献。例如本研究以病毒性肝炎疾病自然史中“黄疸”和“传染性”这两个突出的特点,从古籍中筛选同时记载这两个特点的文献;(3)最后,通过古今术语转换,对入选的文献进行标准化,并录入数据库,用SPSS软件对数据库进行频数、相关和聚类等分析,对入选古籍文献中用药规律以及药物与该西医病相关症状之间、病因病机与症状之间、病因病机与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挖掘。例如,病毒性肝炎相关症状“尿黄”、“发热”和“阳痿”分别与“湿热发黄”、“外感发黄”和“劳伤发黄”显着相关;与症状“尿黄”聚类或显着相关的药物几乎全部与“湿热发黄”显着相关,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与症状“发热”显着相关的药物均具有清热或解表的功效;与症状“阳痿”聚类或显着相关的药物几乎全部具有补虚的功效。聚类和相关性分析表明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竹叶石膏汤是明清医家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常用方剂,大黄是治疗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典型药物。2.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中医诊治经验的挖掘结果:(1)以症状为关联,从明清医案中筛选出211则医案建立数据库。频数分析表明病毒性肝炎相关医案中记载最多的症状是黄疸、腹胀和尿黄;病机主要可分为湿热发黄、寒湿发黄、蓄血发黄、劳伤发黄和外感发黄;高频药物(频次>20)主要由利水渗湿药和清热药组成,低频药物(频次>5,<20)主要由补虚药组成。聚类和相关性分析表明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竹叶石膏汤是医案中的常用方剂,并且与症状“乏力”聚为一类的药物全部为补虚药,聚类并相关的药物为人参;与症状“尿黄”、“便秘”聚为一类的药物全部为清热药,聚类并相关的药物为大黄、黄柏、栀子;与“腹胀”聚为一类的药物主要为理气化湿、消食药,聚类并相关的药物为厚朴和大腹皮;与“胁痛”聚为一类的药物主要为化痰药,聚类并相关的药物为半夏和旋覆花;与“阳痿”聚为一类的药物全部具有补肾的功效,聚类并相关的药物为杜仲和菟丝子。与“湿热发黄”病机显着相关的药物全部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相关且聚类的药物为黄芩、黄连;与“寒湿发黄”病机显着相关的药物除大腹皮外,全部具有温阳补虚的功效,相关且聚类的药物为附子、肉桂;与“劳伤发黄”病机显着相关的药物除生姜外,全部具有补虚的功效,相关且聚类的药物是黄芪、白芍;与“蓄血发黄”病机显着相关的药物主要有活血、补血的功效,相关且聚类的药物为炮姜、当归。医案数据库中症状、病机与药物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表明明清医家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病机分析直接与用药相关。另外,病毒性肝炎的某些典型症状对病机的分析有重要的作用。从典型症状推测疾病的病机,可对辨证用药提供重要的依据。(2)以病毒性肝炎疾病自然史中“黄疸”和“传染性”这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找到散在于26部明清医籍的57则相关文献,建立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数据库。频数分析表明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茵陈、栀子和大黄;药物按药物四性分类,出现频次最高的为寒性药和温性药;按照五味分类,出现频次最高的为苦味、辛味和淡味药;按照功效分类,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药物的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文献所载方剂名称的统计分析均表明,明清医家对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所用的方剂主要包括茵陈蒿汤、小柴胡汤和茵陈五苓散。药物的聚类分析提示明清医家认为大黄在治疗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中有重要的作用。3.运用现代中药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及慢性乙肝临床报答的Meta分析反向研究明清病毒性肝炎相关文献中的用药规律:系统分析1995年~2012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的研究,建立数据库,对这些药物及其提取物按照抗乙肝病毒的活性进行排序。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116项中药在细胞模型抗乙肝病毒研究和31项中药在动物模型抗乙肝病毒研究中,以HBV DNA、HBV HBeAg和HBV HBsAg水平为检测指标,从76种中药里找出18种中药的提取物在HepG2.2.15细胞模型中表现了较强的抗乙肝病毒活性,12种中药的提取物在鸭乙肝病毒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较强的抑制鸭乙肝病毒的活性;大黄和黄芩的提取物在HepG2.2.15细胞模型和鸭乙肝病毒动物模型中均表现出较强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对具有较强抗乙肝病毒活性中药的功效分析发现,抗乙肝病毒作用最强的药物主要为清热药,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大黄、黄芩、柴胡表现出较强的直接抗乙肝病毒的活性,并在明清时期病毒性肝炎相关医案及现代乙肝治疗中使用频次较高,且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对纳入Meta分析的230项中医临床治疗慢性乙肝临床报道用药的研究发现,补虚药出现的频次是清热药出现频次的1.7倍。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数据库的聚类分析表明与劳伤发黄病机聚类的药物几乎全部为补虚药,同时,补虚药与湿热发黄病机显着负相关。与此相应,中药抗乙肝病毒实验研究系统分析发现补虚药表现出较低的直接抗乙肝病毒的活性,这些结果提示补虚药对乙肝的治疗可能通过间接的抗乙肝病毒作用进行。三、本文的创新点表现在:1.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建立基于西医病名对中医古籍中相关诊治经验进行挖掘的方法。2.以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和症状学统计为基础,建立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数据库,挖掘明清医家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3.以病毒性肝炎疾病自然史为基础,建立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数据库,挖掘明清医家对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4.系统分析1995年~2012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的研究,并对这些药物及其提取物按照抗乙肝病毒的活性进行排序。结合现代中医临床治疗乙肝临床报道的Meta结果反向分析从明清时期的医籍中挖掘出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诊治经验,并进一步解析明清医家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用药规律。同时也验证了本研究所制定的基于西医病名对中医古籍中相关诊治经验进行挖掘的方法是科学的。本文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建立了基于西医病名从中医古籍中挖掘相关诊治经验的方法,并对总结明清医家治疗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提供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为现代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诊疗提供参考。在新发疾病突发时,这种方法可用于挖掘中医古文献中相关疾病的诊治经验,为中医专家组制定相关的诊治方案提供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并为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备选库。

刘群,朱子凤,江平康,周李[8](2013)在《中药复方对家禽病毒性疾病的临床治疗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传统中草药及其复方中开发高效、长效、广谱、低毒、价廉的抗病毒新药。[方法]本研究以"祛邪"药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和"扶正"药黄芪、甘草等组成抗病毒复方制剂,对兽医临床自然发病的鸡新城疫(ND)、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鸭病毒性肝炎(DH)、禽流感H9(AI)、禽肿头综合征等疾病进行治疗研究,并以单体黄芪多糖为对照。[结果]中药复方制剂对疾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6%、88%、69%、100%、100%,均高于单体黄芪多糖的80%、86%、47%、91%、87%;痊愈率分别为33%、38%、13%、69%、75%,均极显着的高于黄芪多糖的13%、18%、3%、22%、7%;治疗效果较差的百分比率分别为15%、21%、24%、6%、7%,均极显着的低于黄芪多糖的42%、38%、31%、56%、30%。[结论]中药复方对某些家禽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实,在降低死亡率、促进生产性能方面优于单体黄芪多糖。体现了中兽医临床用药特点和复方整体化学成分产生效应及复方作用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观点。

陈红霞,王克伟,姚云,何朝辉[9](2012)在《关于药物领域专利申请如何提供实验数据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发明的技术效果以及说明书中是否有相应的实验数据对于化学领域的发明是否充分公开以及是否具备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了在药物领域尤其是涉及剂型改进以及联合用药发明中如何根据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现有技术提供实验数据,对申请人撰写申请文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陆华,陈帜莹,彭雪松,廖思琪[10](2011)在《某院2007-2010年门诊抗病毒性肝炎药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某院门诊传染病药房抗病毒性肝炎药的临床应用情况并作出客观评估。方法:统计该院门诊传染病药房2007-2010年抗病毒性肝炎药的销售金额、主要品种、用量、构成比及用药频度(DDDs)。结果:从各类药物销售金额的构成比来看,抗病毒类药所占比重最大,每年在75%以上,保肝降酶类药次之;从单品种药来看,销售金额以抗病毒药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居前2位;从DDDs排序来看,列前3位的分别为阿德福韦酯、葫芦素和恩替卡韦。结论:该院门诊治疗病毒性肝炎采用以抗病毒药为主,免疫调节、保肝降酶为辅的治疗方案。

二、抗病毒性肝炎药物的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病毒性肝炎药物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文献来源
        1.1.2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分析方法
        1.4.1 文献质量评估
        1.4.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2.1 研究对象
        2.2.2 干预措施
        2.2.3 结局指标
        2.2.4 中药使用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3.1 改良Jadad评分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1.1 文献质量
        1.2 异质性分析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6 中药抗HBV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八宝丹治疗病毒性肝炎潜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化学成分的筛选及其靶点的预测
    1.2 “化学成分-潜在靶点”网络模型建立
    1.3 潜在靶点的预测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建立
    1.5 靶点的通路分析
    1.6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化学成分-潜在靶点网络构建
    2.2 PPI网络构建
    2.3 KEGG通路和GO富集分析
    2.4 分子对接
3 讨论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抗病毒药研发和监管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抗病毒性传染病药物研发现状
    1.1 抗病毒药物存在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1.2 研发困难
    1.3 创新药物研发投入不足
    1.4 药企研发积极性不高
2 我国政府支持抗病毒性传染病药品相关政策
3 对我国抗病毒性传染病药物监管的启示
    3.1 建立抗病毒性传染病新药特别鼓励机制
    3.2 关于药物研发投入思考
    3.3 加强各个部委协同合作
    3.4 建立抗病毒性传染病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平台
    3.5 建立长效的抗病毒性传染病药物战略储备
    3.6 药品审评审批政策储备

(4)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对MSM人群开展HIV和HAV-HBV-HCV联合检测的逐步阶梯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沈阳MSM人群病毒性肝炎、生殖器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率及与HIV感染关联性的横断面调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招募及数据收集
        2.2 直肠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2.3 血液样本的实验室处理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和性行为
        3.2 HIV/STIs感染率
        3.3 HIV感染率与感染STIs的数量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3.4 HIV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基于新媒体招募MSM参与HIV和 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的可性行调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流程
        2.2 使用的检测试剂及自我检测步骤
        2.3 统计分析方法
        2.4 伦理学许可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对HIV和肝炎自我检测的参与和反馈情况
        3.2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和性行为分布
        3.3 调查对象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及影响因素
        3.4 MSM调查对象对在线开展HIV联合病毒性肝炎自检的使用体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通过多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评估联合检测试剂对MSM的HAV-HBV-HCV和 HIV检测促进效果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及研究流程
        2.2 统计学方法
        2.3 伦理学许可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招募
        3.2 分组和随访
        3.3 申请及使用自检试剂
        3.4 调查对象基线特征
        3.5 干预对调查对象HAV\HBV\HCV检测行为的影响作用
        3.6 调查对象干预前后HIV检测率情况
        3.7 调查对象的HIV和病毒性肝炎检测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综述 MSM人群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和防控进展
    1 概述
    2 病毒性肝炎的疾病负担和病死率
        2.1 疾病负担
        2.2 病死率
    3 地区分布特征
    4 传播途径和易感机制
    5 MSM人群HIV和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情况
        5.1 病毒性肝炎之间的混合感染情况
        5.2 肝炎病毒和HIV混合感染情况
        5.2.1 HIV和 HCV混合感
        5.2.2 HIV和 HAV混合感染
        5.2.3 HIV与 HBV/HCV的混合感染现象
        5.2.4 MSM人群防控难度大的原因
    6 预防和控制现状及挑战
        6.1 疫苗接种
        6.1.1 HBV疫苗接种
        6.1.2 HAV疫苗接种
        6.2 抗病毒治疗
        6.2.1 HBV治疗
        6.2.2 HCV治疗
        6.2.3 HCV-HBV合并感染的治疗
        6.3 检测措施和现状
        6.3.1 血站HBV和 HCV检测
        6.3.2 母婴阻断检测
        6.3.3 高危人群病毒性肝炎检测
    7 创新性病毒性肝炎检测
    8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几种中药成分及其衍生物治疗鸭病毒性肝炎作用比较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1 DVH和DHAV-1
        1.1 流行病学
        1.2 病原学
        1.3 临床特征
        1.4 DHAV-1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5 致病机理
        2 DVH的诊断
        2.1 临床诊断
        2.2 实验室诊断
        3 防治策略
        3.1 预防
        3.2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猪苓、黄芪、山豆根和黄芩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1 猪苓
        1.1 猪苓多糖
        1.2 其他活性成分
        2 黄芪
        2.1 黄芪多糖
        2.2 黄芪皂苷
        2.3 黄芪黄酮
        3 山豆根
        3.1 山豆根多糖
        3.2 山豆根生物碱
        4 黄芩
        4.1 黄芩苷
        4.2 黄芩素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药多糖与黄酮修饰的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 中药多糖
        1.1 硫酸化
        1.2 磷酸化
        1.3 羧甲基化
        1.4 其他修饰方法
        2 中药黄酮
        2.1 改善水溶性
        2.2 改善油溶性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试验研究
    第四章 四种中药成分及其衍生物对DEHs抗DHAV-1感染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试验药物及病毒
        1.3 PPS、APS和BSRPS的提取
        1.4 PPS、APS、BSRPS和BA的修饰物制备及鉴定
        1.5 DEHs的制备
        1.6 药物在DEHs上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1.7 药物对DEHs抗DHAV-1感染的影响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各药物的红外结构分析
        2.2 各药物在DEHs上的最大安全浓度
        2.3 各药物对DEHs抗DHAV-1感染的影响
        2.4 各药物的病毒抑制率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APS、sAPS、BSRPS、sBSRPS、BA和BAPC体外抗DHAV-1增殖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试验药物及病毒
        1.3 DEHs单层的制备
        1.4 药物对DHAV-1增殖途径的影响
        1.5 Real-time PCR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APS和sAPS抗DHAV-1在DEHs上增殖的作用
        2.2 BSRPS和sBSRPS抗DHAV-1在DEHs上增殖的作用
        2.3 BA和BAPC抗DHAV-1在DEHs上增殖的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APS、sAPS、BSRPS、sBSRPS、BA和BAPC对雏鸭抗DHAV-1感染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药物和病毒
        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1.5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APS和sAPS对雏鸭抗DHAV-1感染的影响
        2.2 BSRPS和sBSRPS对雏鸭抗DHAV-1感染的影响
        2.3 BA和BAPC对雏鸭抗DHAV-1感染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APS、sAPS、BSRPS、sBSRPS、BA和BAPC对DHAV-1感染雏鸭氧化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药物和病毒
        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1.5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APS和sAPS体内抗氧化和增强免疫的作用
        2.2 BSRPS和sBSRPS体内抗氧化和增强免疫的作用
        2.3 BA和BAPC体内抗氧化和增强免疫的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干预试验验证BSRPS、sBSRPS、BA和BAPC的抗氧化和增强免疫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药物和病毒
        1.4 扁柏酚和FK506的剂量试验
        1.5 动物分组与处理
        1.6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扁柏酚和FK506的剂量筛选结果
        2.2 BSRPS的干预试验
        2.3 sBSRPS的干预试验
        2.4 BA的干预试验
        2.5 BAPC的干预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BSRPS、sBSRPS、BA和BAPC抑制DHAV-1基因合成的作用与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DEHs、病毒和试验药物
        1.3 药物对DHAV-1基因合成的抑制作用
        1.4 药物对3D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1.5 药物对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对DHAV-1基因合成的影响
        2.2 药物对3D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2.3 药物对Hsp70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BSRPS、sBSRPS、BA和BAPC抑制DHAV-1蛋白质翻译的作用与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DEHs、病毒和试验药物
        1.3 药物对DHAV-1基因合成的抑制作用
        1.4 药物对IRES活性的影响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对DHAV-1基因合成的抑制作用
        2.2 药物对DHAV-1的IRES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抗肝炎药双环醇的合成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肝炎的分类
    1.3 抗肝炎药的市场概况
    1.4 抗肝炎药物的分类
        1.4.1 核苷类药物
        1.4.2 细胞因子类抗病毒药物
        1.4.3 保肝降酶药
        1.4.4 联苯双酯类药物
    1.5 双环醇的药效学研究
        1.5.1 双环醇用于抗肝炎病毒
        1.5.2 双环醇保护肝脏的作用
        1.5.3 双环醇保护线粒体的作用
        1.5.4 双环醇抗肝纤维化作用
        1.5.5 双环醇的其他作用
    1.6 双环醇的合成方法
        1.6.1 不对称联苯芳香化合物的偶联方法
        1.6.1.1 Ullmann偶联反应
        1.6.1.2 Suzuki偶联反应
        1.6.1.3 Negishi偶联反应
        1.6.1.4 借助“辅助桥”进行偶联反应
        1.6.2 联苯双酯(α-DDB)的合成方法
        1.6.2.1 先环合后溴化制α-DDB
        1.6.2.2 先溴化后环合制α-DDB
        1.6.2.3 用DBDMH作溴化剂
        1.6.3 将联苯双酯还原成双环醇的方法
        1.6.3.1 环内酸酐还原-水解-甲基化法
        1.6.3.2 环内酸酐还原-醇解法
        1.6.3.3 酯基辅助桥法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7.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醇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2 反应原理
        2.1.3 实验步骤
        2.1.4 产物鉴定
    2.2 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2.1 还原剂种类的选择
        2.2.2 还原剂用量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2.2.3 溶剂种类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2.2.4 相转移催化剂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2.2.5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2’-环内酯联苯的合成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2 反应原理
        3.1.3 实验步骤
        3.1.4 产物鉴定
    3.2 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2.1 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3.2.2 溶剂种类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3.2.3 原料配比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3.2.4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羟甲基-2’-羧酸联苯的合成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1.2 反应原理
        4.1.3 实验步骤
        4.1.4 产物鉴定
    4.2 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2.1 碱的种类对水解反应的的影响
        4.2.2 碱的浓度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4.2.3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4.2.4 酸化时间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4.2.5 酸化pH值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双环醇的合成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1.2 反应原理
        5.1.3 实验步骤
        5.1.4 产物鉴定
    5.2 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2.1 甲基化试剂的选择
        5.2.2 原料配比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5.2.3 缚酸剂种类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5.2.4 缚酸剂用量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5.2.5 溶剂种类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5.2.6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7)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中医诊治经验挖掘的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病毒性肝炎相关中医古籍的研究概况
    1.2 明清医家对黄疸的认识
        1.2.1 湿热发黄
        1.2.2 血证发黄
        1.2.3 阴黄与阳黄
        1.2.4 外感与内伤发黄
2 前言
    2.1 研究基于西医病名挖掘中医古文献方法的可行性和途径
        2.1.1 从古籍文献记录的症状和疾病自然史出发挖掘中医古籍
        2.1.2 从现代中医临床和中药药理学研究反向分析中医古籍
    2.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范围
        2.2.1 研究基于西医病名挖掘中医古籍的方法
        2.2.2 挖掘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病毒性肝炎相关诊治知识
    2.3 本文的研究方法
        2.3.1 文献学的方法
        2.3.2 建立西医病名与中医古籍相关文献的关联
        2.3.3 史学的方法
        2.3.4 统计学的方法
        2.3.5 从中药药理学研究和现代中医临床反推的方法
3 建立病毒性肝炎与中医古籍中相关病证的关联
    3.1 临床对病毒性肝炎调查统计的症状组
        3.1.1 临床对甲肝人群症状的调查统计
        3.1.2 临床对慢性乙肝人群症状的调查统计
    3.2 关联病毒性肝炎与中医古籍相关病证的典型症状
        3.2.1 基于临床统计的病毒性肝炎典型症状组
        3.2.2 基于《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的症状组
        3.2.3 关联中医古籍的病毒性肝炎症状组
        3.2.4 病毒性肝炎相关“黄疸”范畴中医古籍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4 从症状出发挖掘明清“黄疸”文献中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诊治知识
    4.1 基于明清医案建立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数据库
        4.1.1 基于关联标准筛选病毒性肝炎相关医案
        4.1.2 建立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明清医案数据库
    4.2 分析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数据库的方法
        4.2.1 数据结构转换
        4.2.2 频数分析
        4.2.3 相关性分析
        4.2.4 聚类分析
    4.3 分析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数据库的结果
        4.3.1 对明清医案中病毒性肝炎相关症状和病机的分析
        4.3.2 明清医案中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用药分析
        4.3.3 症状、病机与药物之间关系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4.4 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数据库分析结果的讨论
        4.4.1 明清医家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症状和病机认识
        4.4.2 明清医家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用药规律
        4.4.3 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中症状、病机和药物的关系
5 从疾病自然史出发挖掘明清黄疸文献中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诊治知识
    5.1 从传染性的角度建立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数据库
    5.2 统计分析从传染性角度建立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数据库
        5.2.1 单味药物的频数统计
        5.2.2 药物四性、五味及功效的频数统计
        5.2.3 药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3 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数据库统计结果的讨论
6. 从现代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反向分析明清相关病证诊治经验
    6.1 现代中医治疗乙肝临床报道的Meta分析
        6.1.1 现代中医治疗乙肝临床报道的Meta分析结果
        6.1.2 现代中医治疗乙肝临床报道中药物的性味及功效分析
    6.2 中药抗乙肝病毒研究的系统性分析
        6.2.1 中药抗乙肝病毒研究数据库的建立
        6.2.2 中药抗乙肝病毒研究的系统性分析结果
        6.2.3 具有较强抗乙肝病毒活性中药的性味和功效分析
    6.3 从现代中医临床和中药抗乙肝病毒研究分析明清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8.1 论着
    8.2 中文论文
    8.3 英文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关于药物领域专利申请如何提供实验数据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法律依据
2 案例分析
    2.1 涉及药物剂型改进的发明
    2.2 涉及联合用药的发明
3 结论

(10)某院2007-2010年门诊抗病毒性肝炎药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年度各类抗病毒性肝炎药品种数、销售金额及构成比统计
    2.2 各年度主要抗病毒性肝炎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统计
    2.3 各年度各种抗病毒性肝炎药的DDDs及排序
3 讨论

四、抗病毒性肝炎药物的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八宝丹治疗病毒性肝炎潜在机制研究[J]. 盛洪达,李洪祥,关斌,金泽华,墙世发,詹志学,王毅.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1)
  •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抗病毒药研发和监管的启示[J]. 许淑红,赵建中,王雪,张绮,张林琦,王涛.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0(16)
  • [4]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对MSM人群开展HIV和HAV-HBV-HCV联合检测的逐步阶梯随机对照研究[D]. 赵宁.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几种中药成分及其衍生物治疗鸭病毒性肝炎作用比较及其机制研究[D]. 陈云.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抗肝炎药双环醇的合成新工艺研究[D]. 洪果.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1)
  • [7]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中医诊治经验挖掘的方法学研究[D]. 陈玥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8]中药复方对家禽病毒性疾病的临床治疗试验研究[A]. 刘群,朱子凤,江平康,周李. 中国《活兽慈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9]关于药物领域专利申请如何提供实验数据的思考[J]. 陈红霞,王克伟,姚云,何朝辉. 中国新药杂志, 2012(03)
  • [10]某院2007-2010年门诊抗病毒性肝炎药应用分析[J]. 陆华,陈帜莹,彭雪松,廖思琪. 中国药房, 2011(42)

标签:;  ;  ;  ;  ;  

抗病毒肝炎药物研究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