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的经济学考察与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思考

融资租赁的经济学考察与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金融租赁的经济学考察及我国未来展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谕[1](2021)在《A银行广西分行跨境汇款业务内部监管研究》文中提出

邹昌波[2](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梁智豪[3](2020)在《“延保”提升汽车经销商盈利能力的机制及对策研究 ——基于GH公司经销商调研》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汽车市场一直作为全球汽车经济发展的中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起中国汽车的产销量一直至保持全球第一。尽管中国的汽车销量已经远远把美国排在了身后,但汽车经销商的盈利能力上还存在不少的差距。通过分析发现经销商自身创造盈利的能力水平不一样,美国的经销商更多地利用汽车制造商提供的平台开展与车辆销售和售后密切联系的水平业务实现盈利;而中国的汽车经销商则更多地依靠新车销量获取汽车制造商的返利实现盈利,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盈利模式,这样的盈利模式导致经营品牌和区位的不同,市场和年度的不同,汽车经销商的盈利波动很大。针对国内微观研究和具体案例研究的缺失,本课题聚焦实际案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延保对提升汽车经销商盈利能力的机制。(1)首先根据汽车延长保修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讨论了与延保相关的潜变量对提升盈利能力的影响机制,并以此提出研究命题;(2)然后采用一些可以直接观测的变量和指标,构建出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度量方程式和结构方程式;(3)在GH公司的协助下对全国经销商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可靠的一手调研数据;(4)最后在分析调查问卷信度的基础上,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合GH公司经销商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印证延保对经销商盈利能力提升的影响,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研究发现,延保对助力新车销售、促进客户回厂、增加二手车销量、增加销售店现金流等经销商运营环节对盈利能力的提升起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最后本文以“延保”为出发点,为经销商提出符合中国汽车市场特点的、合理的和有效的盈利措施以及为汽车经销商提升盈利能力提供决策参考。

倪亮[4](2019)在《多元化经营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宏观经济下行、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冲击、金融脱媒加速、净息差缩窄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商业银行不论规模大小都希望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增加企业收益,分散经营风险,最终提升经营绩效。关于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否真能提升经营绩效学界一直富有争议,在实践中亦未有定论。本文基于多元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基础,在对于中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推演了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资产多元化以及负债多元化对于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并采用中国全部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7年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资产多元化则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显着正面影响,业务多元化与负债多元化未能显着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上市银行中,资产规模超过5万亿大型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对经营绩效提升更为显着,资产规模小于5万亿的中小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未能有效提升经营绩效;非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相比较国有股权结构,其资产多元化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大,而负债多元化在非国有股权更高的组别中影响更加显着。因此,建议大型商业银行开展资产多元化经营,积极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拓宽投资渠道,推动资产证券化,提升资产流转效率;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实施差异化经营,而不应盲目跟风开展多元化经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归纳和推演出商业银行的三种多元化的类型及其对绩效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李仲林[5](2018)在《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银行业自身携带的“高负债、高风险”的先天基因,世界各国不得不对其采用严苛的监管策略与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勃兴,社会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固守传统借贷业务,只能使银行业的收益、业务范围不断萎缩。在此语境下,选择变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主体的多元化需求的利器,主要表现为银行业务范围的开疆拓土,覆盖整个金融市场,渐次演变为具备综合化经营的“全能银行”。银行业综合化经营非但没有降低源于银行“高负债”先天基因所带来的风险,反而会与传统监管策略与方式之间产生隔阂与错配积聚更为严重的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是典型的范例。由此观之,对于银行综合化经营所产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应当成为金融法治建设亟需认真对待的话题。金融监管的核心使命在于有效的防控金融市场的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进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在不断满足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对此党中央、国务院给予高度重视,提出加强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监管当局的重大课题之一。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当以分业监管为主体框架的监管体制,面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所产生的种种风险时,能够调用的规制策略、思路、方式往往却是杯水车薪。可以说,二者之间的背离与抵牾之处,正是金融监管寻求变革的逻辑起点。基于上述论断,本文选择以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以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所衍生的种种客观风险为根基,采用“理论基础—历史演进—现实状况—供给需求及非均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及实证检验—域外经验—方案完善”的论证框架,利用法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制度均衡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历史演进的归纳和梳理,总结出确保金融安全、提高金融效率是推动监管制度变迁的重大力量,并指出综合化经营监管是未来的趋势,而不是回到原来的分业经营监管模式;在分析综合化经营的必然性和实现路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业务跨部门跨产品跨市场、交易结构复杂监管难度高、规避监管弱化金融调控效率、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四大风险特征;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供求及非均衡分析,梳理出金融综合化现实与制度供给非均衡、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与规则监管非均衡、跨行业业务特征与分业监管体制非均衡、易发系统金融风险与宏观审慎制度非均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制度供给非均衡五大特征,为将来监管制度的重构指明了方向;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成本收益进行实证检验,其收益在于可以保证金融安全即防范银行风险,其成本在于影响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效应即效率损失,金融监管制度的安排应该在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之间进行权衡;详细介绍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原则监管导向、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以期为我国的监管适应性变革提供参考;结合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现状以及域外先进经验,提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完善方案,内容不仅包括了原则导向监管的具体建构,还有注重成本收益、监管协调、风险预警新型宏观审慎监管架构,不同业务模式的具体监管规范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体系的构建,以期通过监管制度的完善,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

许家诺[6](2018)在《JS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金融租赁行业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经银监会批准开业的金融租赁公司已达到66家,资产规模总计近2万亿。我国金融租赁公司能够快速完成资产的积累,主要来源于高杠杆率条件下,类似于银行信贷的售后回租赁业务提供的支撑。历史经验证明高杠杆条件下的快速扩张往往容易带来风险隐患。而近期在辉山乳业违约案、舜天船舶破产重组案和丹东港违约案等诸多风险暴露事件中,都能够找到金融租赁公司牵涉其中的身影。所以金融租赁公司必须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JS金融租赁公司作为我国最早一批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之一,历经多个经济发展周期,资产稳健增长,成为我国金融租赁行业的标杆企业。同时作为我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A股主板上市的金融租赁公司,能够在IPO发行审核趋严的情况下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从侧面说明了公司整体经营管理能力在同业中是比较突出的。所以JS金融租赁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很有可能也是其他金融租赁公司也无法避免的行业通病。针对JS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的研究能够挖掘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能为我国其他金融租赁公司提供参考借鉴。本文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用风险树模型总结了 JS金融租赁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分析其主要风险管理状况。再基于CAMELS评级体系,采用同业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其风险管理效果,得出JS金融租赁风险管理效果在同业中相对较好,但有些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的研究结论。总结出其风险管理存在的三项问题:制造业租赁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失灵、资金期限严重错配和操作风险暴露事件多次发生。并结合该公司经营数据和管理案例,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以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借鉴其他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经验,提出了改进JS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的内外部建议。

林章悦[7](2017)在《我国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机制与风险评估》文中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融资租赁作为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构建一个国家的多层次融资体系,优化金融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融资租赁最突出的特点是“融资+融物”,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技术进步缓慢的双重挑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融资租赁通过直租业务推动企业加快先进设备技术升级、通过售后回租方式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通过经营性租赁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助推我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上,以发展融资租赁为切入点,有效实现产业与资本的结合,不仅可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和效率,而且还能够全面改善供给质量,巩固经济增长基础,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的推动力。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融资租赁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尽管2008年以来我国融资租赁的企业数目每年复合增速达到57%,但是融资租赁的渗透率还比较低,截至2016年只有5%,低于同期美国的22%,英国23.8%,日本的7.2%,德国的5.8%,这表明中国的融资租赁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融资租赁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资金来源和以售后回租为主要交易模式,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其运营风险也在不断积累,主要体现在行业层面的经营风险以及企业自身内部风险控制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隐患。因此,如何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发挥融资租赁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理论与政策问题,而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本文从理论层面论证了融资租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融资租赁促进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从微观层面看,融资租赁可以优化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决策:对于承租人,融资租赁能够改善承租人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现金使用效率,合理配置应税资源,调整税负现金收支;对于出租人,通过掌握租赁物的所有权可以有效控制信用风险,降低经营损失;对于融资租赁的供货人,融资租赁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型机器设备的需求量。从宏观层面看,融资租赁的发展可以提升全社会投资的效率,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困境,优化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因此,无论从微观动力机制还是宏观推动作用方面,本文的分析结论为大力推动我国融资租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二,本文基于我国融资租赁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对我国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基于融资租赁的投资促进的视角分析,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发现在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和较高地区,具有正向效应,而金融市场化发展一般的地区,具有负向关系且显着。(2)基于技术进步的渠道的分析,笔者构建PVAR模型,实证结果发现融资租赁并没有通过技术进步的渠道促进经济发展,三者关系呈现弱相关。对于这个结果,本文的解释是,在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融资手段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要素驱动模式,再加上融资租赁的投放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使得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效果并不明显。第三,本文分析了融资租赁行业风险形成机制和风险种类,重点测度了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存在的风险。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基于系统性风险的视角分析,笔者利用多元Copula函数模型对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客户所处的九大主要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说明我国融资租赁的承租人的九大主要行业存在明显风险相关性,即其中一个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下行,则其他行业也存在下行风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CoVaR模型测度承租人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运用CAMEL风险评级分析法对远东租赁和融信租赁进行财务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远东租赁和融信租赁在管理能力和流动性风险方面存在问题。因此,从风险评估的结果看,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风险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从融资租赁的主要业务出发,以资源配置视角研究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实现了理论与实务的有效对接。现有关于融资租赁的研究文献大多从实务和法律层面居多,而较少从理论层面解释与分析融资租赁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实际效应。本文以金融市场化水平与技术创新为切入点,结合融资租赁的“融资”与“融物”特征,探讨了融资租赁将金融资源转变为实体经济与产业资源、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构建相应的实证模型,论证了我国发展融资租赁的必要性。第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讨论融资租赁的运营风险问题。在研究融资租赁的风险问题时,大多数文献都强调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对融资租赁的运行风险影响,并没有深入剖析融资租赁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本文在宏观方面重点利用Copula模型讨论融资租赁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即承租人与出租人之间的系统性风险;在微观方面重点利用CAMEL模型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融资租赁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问题,结合宏微观两个维度对融资租赁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刻画,为实现发展与风险的平衡路径提供了现实基础。

张玄[8](2017)在《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机理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论文是关于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成长关系问题的研究。中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和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化进程,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民营经济的成长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而金融集聚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金融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金融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过程和结果,既能促进金融总量的增长,又能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作为特殊的产业集群,金融集聚不仅可强化金融业的基本功能,还可通过集聚效应,来提升金融系统的融资分配效率,通过增加可用资本总额和改善融资环境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研发生产技术和提升管理能力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从而促进民营经济成长;而民营经济成长也通过企业资本增加为金融集聚提供承载空间,通过投融资服务的需求增长为金融集聚提供动力源泉。系统研究金融集聚与民营经济成长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研究的主要内容(1)构建了金融集聚与民营经济成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厘清了金融集聚和民营经济的相关概念,丰富了其内涵;分析了金融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区域内和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影响;并确定了金融集聚度和民营经济成长水平的测度指标。(2)统计分析了中国金融集聚和民营经济成长的现状及问题。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省际金融集聚度,分析了民营经济成长的现状,并分时间和区域维度分析了金融集聚和民营经济成长的特征,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并基于统计数据,全面分析了金融集聚和民营经济成长的问题。(3)运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集聚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总体影响;然后运用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别实证研究了金融集聚对区域民营经济规模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影响。(4)基于论文实证研究结论,并结合中国当前金融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设计了金融集聚促进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协同机制,并提出了发挥金融集聚效应促进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政策建议。2.研究的主要结论(1)中国金融集聚和民营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且有向东部集聚的趋势。样本区间(2004-2014年)内,中国金融集聚水平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即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成长迅速,各地区基本维持了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且同样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东部民营经济成长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东部民营经济增长率却低于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成长的区域差异主要源自三大地区内部,而非三大地区之间,而三大地区内部的差异,又主要源于东部地区民营经济成长的差异。(2)金融集聚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促进作用具有门槛效应。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无论长期或短期,东部地区金融集聚显着促进民营经济成长;而中、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对民营经济成长均没有显着促进作用。面板门槛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影响具有非线性,即门槛效应,中、西部地区金融集聚没有达到门槛值,因此没有发挥显着作用。(3)从全国来看,中国金融集聚未能显着有效促进区域民营经济规模增长,且区域发展并不平衡。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东部地区金融集聚比较成熟,“涓流效应”开始显现,促进区域内和周边区域民营经济规模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中、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尚处初期,“极化效应”比较明显,既不能促进区域内民营经济规模增长,还对周边区域民营经济规模增长有一定负向影响。这也印证了第3点得出的门槛效应。(4)从全国来看,中国金融集聚尚未显着有效促进民营经济生产效率提升,且区域发展并不平衡。金融集聚主要通过促进民营企业生产技术进步而非经营管理能力提升,来促进区域民营经济生产效率的提升。但是民营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以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为基础: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已经比较成熟,经营管理能力较强,民营经济TFP提升主要源自生产技术进步;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经营管理能力较弱,民营经济TFP没有提升;西部民营企业还偏重于投资规模的扩张,中部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偏重于管理和技术的提升。(5)要充分发挥金融集聚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促进作用,需要从资金有效供给、风险防范化解、金融产业合作和外部环境优化方面构建协同机制。资金有效供给机制从银行业、证券业和金融租赁业方面进行了阐释;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保险业和民间金融方面进行了阐释;外部环境优化机制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进行了阐释。3.研究的重要观点(1)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和庞大经济体系,民营经济发展能促进国民经济成长,优化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拓展民间投资和就业渠道。因此,促进民营经济成长意义重大。(2)金融集聚是金融产业在特定地区内集中,金融资本在该地区汇聚的过程和结果,既能促进金融总量的增长,又能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既是特殊的产业集聚,又是金融发展的表现之一。金融集聚同时具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前者促进区域内民营经济成长,后者包括“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对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产生先抑制再促进的作用。(3)金融集聚能通过强化金融业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民营经济成长。反过来,民营经济成长带来的投融资需求的增长,通过提供承载空间和动力源泉促进金融集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4)民营经济成长包括经济规模增长和生产效率提升,因此金融集聚对民营经济成长的促进作用须表现在规模增长和生产效率提升两个方面。4.研究的政策建议(1)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引进金融机构人才,促进金融服务创新,优化金融产业环境,以促进各区域金融资源的有效集聚。对于金融集聚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还需国家层面政策倾斜,以及地方层面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招商引资来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开发。(2)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通过加强金融行业的市场竞争来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3)制定相关政策,成立相关机构,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并因地制宜,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发展本地民营企业,增强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4)民营企业应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管理进步和技术创新,从投资拉动型向技术推动型发展方式转变。(5)制定相关地方政府间合作措施,实现区域间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缓解区域间由于争夺金融资源而对民营企业带来的融资困难;建立区域间相关行业的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间同行业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交流,并制定相关政策,消除技术溢出的区域壁垒。(6)构建金融集聚与民营经济成长的良性互动,各地区都应首先打破制约本地金融资源的行政约束,为民营企业提供必需的资金支持,促进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市场的力量吸引更多金融资源的汇聚,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王丛琳[9](2017)在《天津市政府主导型会展市场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会展业做为当今发展迅速的服务产业,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加强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其中,政府在会展业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节俭办会的限制以及诸多政策的出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展会纷纷开始寻求转型之路,向着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前进。天津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在探索转型。但纵观天津市会展行业总体情况,虽然在办展数量、展览规模、展馆及周边设施等方面有所改善,但相比于会展业较发达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分析天津市政府主导型会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市场化发展对策,对促进天津市会展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政府不能再全权主管,而是应该转变方式,退居背后,做一个“扶持者”。市场化正是这样的一种改变,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文章在对天津市政府主导会展的研究中,从微观、宏观两个角度,即政府主导会展项目及政府主导会展产业两个方面进行,通过搜集展会项目数据、政策文本资料等,运用对比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分析天津市政府主导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政府主导会展项目的市场化,通过汇总天津市2011—2015年的政府主导型展会项目,从规模、类型、行业等分析现状,进一步总结出天津市政府主导会展项目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三种模式:一是政府全程参与型;二政府授权管理型;三是政府挂名支持型。从运作模式的转变中,行业协会、会展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作用逐渐凸显,文章继而分析了会展市场化运作中政府单位、行业协会、会展企业三类市场主体,通过与全国情况的对比,分析天津市的不足。综上得出天津市政府主导会展项目中,存在着天津市政府办展比重较大、市场化程度不高、会展企业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在对政府主导产业的研究中,通过参考国外同为政府主导型的会展强国德国及新加坡会展业发展中政府的职能角色,以及市场化中政府应有的职责功能,分析天津市政府在管理会展产业中的不足。之后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角度对汇总的52份天津市支持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及统计,以此分析出布局不够合理、内容过于泛泛且存在交叉与重复、市场化方面规范少且力度小等政策方面的不足。通过以上两个角度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文章最后从会展项目及会展产业两方面给出相关的优化对策。在主导会展项目上,政府可以通过厘清市场主体间关系、市场化融资以及运用市场化治理工具进行项目具体运作等方式增强市场化运作;在主导会展产业中,政府则可以通过精简政府管理机构职能、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培育优质会展企业等,来增加会展产业市场化的运作实力。

鲁振宇[10](2014)在《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机制设计与政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融资租赁是集贸易、融资、租赁于一体的创新金融产品,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融资租赁己成为一种被全球多数国家广泛认可的融资方式,在金融市场中与银行信贷、资本证券并驾齐驱。融资租赁交易规模仅次于银行信贷,是全球第二大债权融资方式。融资租赁自1981年从日本引入我国,在经历了初创、快速发展、风险爆发、清理整顿阶段之后,到21世纪初才开始步入规范、健康、较快的发展之路。截止2014年6月底全国在册运营的融资租赁公司数量已发展到1350家左右,行业规模达到2.6万亿元。然而,随着近几年融资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不少新的问题、新的矛盾,特别是融资租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其产品定价机制不合理、不规范。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尚未形成统一、合理、规范的定价机制和标准,融资租赁公司多从各自的研究和实际出发或相互效仿,形成过度依赖银行信贷产品定价模型又各具特色的定价模式,定价机制亟需规范和统一在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资质审批、管理分别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商务部(或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从金融融资角度将融资租赁纳入自身的审批、管理范畴,而商务部门从商品贸易、租赁的角度也对融资租赁进行审批和监管。不同部门、不同角度对融资租赁的审批和管理,恰恰说明了这一产品交易结构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鉴于融资、贸易、租赁均有不同的定价机制和定价方法,从何种角度来思考融资租赁产品的定价,体现出这一产品定价的特殊性,显得更有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融资租赁的理论研究较少,研究深度和广度均不够。特别是有关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研究,鲜见观点与文章。本文认为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理论,以指导该产品规范、合理定价,这也是当前我国融资租赁市场中产品定价比较混乱、无序的主要原因。文章在对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的思想,重点对我国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理论和定价机制进行研究,并跟踪和关注CCGX金融租赁公司五年的经营状况和定价实践,完整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该公司所开展的全部727个项目定价方案,并结合真实案例分析,揭示了当前我国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的现状与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第一,首次分析与构建了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理论思想,奠定了我国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理论基础。本文总结和分析了金融产品(资产)定价的理论与范式变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金融产品定价模式、融资租赁制度设计与定价机制现状,借鉴权变理论和柔性管理理论的思想精髓,首次探析并初步构建了我国融资租赁产品的定价理论和定价机制;分析了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特征,给出了定价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二,对当前我国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机制进行了评价,运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理论分析了融资租赁产品定价优化的路径,并重点对不同的创新融资租赁交易结构和定价机制设计进行了研究。第三,首次对我国融资租赁行业产品定价进行了实证检验。连续五年完整跟踪和考察了CCGX金融租赁公司经营状况和定价实践,收集整理了五年所有项目的定价方案,以完整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融资租赁产品定价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对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方案不同要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当前我国融资租赁行业产品定价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了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方案中不同因素的相互关系和调整策略,以求得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需要的灵活的、科学的、规范的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机制,增强了本文研究的可靠性。第四,运用具体实际案例的分析,文章解释了原有定价方案的缺陷,并结合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理论与优化思路,重新优化设计定价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价值。第五,提出了我国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的相关政策建议。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法制基础、审批监管、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税收支持等方面提出我国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机制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构建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与外部环境。

二、金融租赁的经济学考察及我国未来展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租赁的经济学考察及我国未来展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1.5 本文不足之处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2.4 金融发展理论
        2.4.1 金融发展理论
        2.4.2 金融深化理论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2.5.1 金融创新理论
        2.5.2 金融风险理论
    2.6 金融监管理论
    2.7 本章小结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4.3.1 指标选择
        4.3.2 样本与数据
        4.3.3 测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择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5.3.1 模型检验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6.1.1 基本假设
        6.1.2 博弈过程
        6.1.3 融资市场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6.2 研究假说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6.3.1 模型设定
        6.3.2 变量选择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模型检验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7.2 研究假说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7.3.1 模型设定
        7.3.2 变量选择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模型检验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8.1.1 基本模型
        8.1.2 参数校准
        8.1.3 传导机制分析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8.2.1 基本模型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8.3.1 实证模型设定
        8.3.2 变量选择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8.4.1 模型检验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监管制度
        9.2.2 完善资本监管
        9.2.3 减少监管套利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延保”提升汽车经销商盈利能力的机制及对策研究 ——基于GH公司经销商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经销商盈利能力的研究
        1.2.2 关于汽车延保的研究
        1.2.3 关于延保对汽车经销商盈利能力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延保理论基础与运营模式
    2.1 汽车延保的涵义
        2.1.1 汽车延保的定义
        2.1.2 汽车延保的意义
        2.1.3 汽车延保的发展趋势
    2.2 汽车延长保修产品的分类
    2.3 汽车延保的主要提供方和运营模式
        2.3.1 汽车制造商提供的延保服务
        2.3.2 第三方延保公司提供的延保服务
        2.3.3 汽车制造商和延保公司联动推出的延保服务
        2.3.4 保险公司提供的延保服务
        2.3.5 汽车经销商提供的自营延保服务
    2.4 延保产业的环境分析
        2.4.1 政治法律环境
        2.4.2 经济环境
        2.4.3 社会环境
        2.4.4 技术环境
    2.5 国内外环境分析
        2.5.1 国外汽车延保产业发展行业环境分析
        2.5.2 我国汽车延保产业发展行业环境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命题与模型设定
    3.1 盈利能力的因素
    3.2 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1 经销商运营对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3.2.2 产业环境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3.2.3 品牌力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3.2.4 延保服务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3.2.5 客户满意度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3.3 模型变量定义
        3.3.1 经销商的盈利能力的观测变量
        3.3.2 延保服务的观察变量
        3.3.3 品牌力的观察变量
        3.3.4 客户满意度的观察变量
        3.3.5 经销商运营的观察变量
        3.3.6 产业环境的观察变量
    3.4 模型设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搜集与实证分析
    4.1 数据搜集过程
    4.2 数据信度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模型拟合结果及评价
    4.4 结果分析
        4.4.1 产业环境对盈利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
        4.4.2 延保服务对盈利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
        4.4.3 品牌力对盈利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
        4.4.4 客户满意度对盈利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
        4.4.5 经销商运营环节对对盈利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
        4.4.6 盈利能力提升相关观察变量验证
        4.4.7 结果分析汇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5.1 我国延保服务的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
        5.1.1 我国延保服务的存在问题
        5.1.2 我国延保服务的改善对策
    5.2 我国经销商通过延保服务提升盈利能力的具体策略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多元化经营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研究创新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2.1.2 投资组合理论
        2.1.3 委托代理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多元化经营动因文献回顾
        2.2.2 多元化经营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文献回顾
        2.2.3 多元化战略对于商业银行分散经营风险的文献回顾
        2.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现状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主要表现形式
        3.1.1 业务多元化
        3.1.2 资产多元化
        3.1.3 负债多元化
    3.2 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现状
        3.2.1 业务多元化程度日益提高
        3.2.2 资产与负债结构多元化特征明显
        3.2.3 混业经营程度提高
        3.2.4 跨区域展业趋势明显
        3.2.5 资产规模持续快速扩张
    3.3 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3.3.1 发展定位不准导致多元化战略不清晰
        3.3.2 忽略经济效益片面追求规模扩张
        3.3.3 管理层级过多导致战略协同效应未能有效发挥
        3.3.4 非利息收入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3.5 《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形成约束
第四章 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动因及对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动因分析
        4.1.1 借助营业收入多元化提升经营绩效
        4.1.2 通过业务多元化分散经营风险
        4.1.3 借助经营多元化享受规模扩张红利
        4.1.4 加快资产和负债多元化减缓金融脱媒压力
        4.1.5 开展产品和服务多元化满足客户金融需求
    4.2 多元化经营对经营绩效影响分析及研究假设的提出
        4.2.1 业务多元化对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4.2.2 资产多元化对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4.2.3 负债多元化对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4.3 进一步对多元化和经营绩效的分析和假设的提出
        4.3.1 从规模大小视角的进一步检验
        4.3.2 从股权结构视角的进一步检验
第五章 多元化经营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5.1.2 计量模型设定
        5.1.3 研究变量
    5.2 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全样本检验结果
        5.3.2 按规模大小分组检验
        5.3.3 股权结构的检验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之涵义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法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法律制度供求理论
        二、法律制度成本收益理论
        三、法律制度均衡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节 法经济学相关理论在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中的应用
        一、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求分析
        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非均衡分析
        三、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路径依赖
第二章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进路考察及趋势
    第一节 我国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进路考察
        一、第一阶段:一元金融监管时期(1949—1979年)
        二、第二阶段:初级综合化经营监管时期(1980—1992年)
        三、第三阶段:分业经营监管时期(1993—2000年)
        四、第四阶段:综合化经营监管探索时期(2001年至今)
    第二节 发达国家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进路考察
        一、美、英、日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
        二、发达国家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历史检视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动力与趋势
        一、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动力
        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趋势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现状及风险特征分析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的必然性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在驱动
        二、市场竞争倒逼转型升级
        三、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支撑
        四、金融监管环境提供条件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的实现路径
        一、内部路径:业务综合化
        二、外部路径:金融集团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的风险特征分析
        一、业务跨部门跨产品跨市场
        二、交易结构复杂监管难度高
        三、规避监管弱化调控效率
        四、金融创新日新月异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求及非均衡分析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需求分析
        一、监管当局:确保金融安全与提高金融效率
        二、商业银行:防范经营风险与提高经营效率
        三、金融消费者:综合金融服务与权益保护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给主体及组织架构
        一、供给主体:一委一行两会
        二、基本框架:分业监管供给体制
        三、协调方案:监管联席会议机制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给的具体维度
        一、市场准入监管制度供给
        二、资本充足监管制度供给
        三、风险暴露监管制度供给
        四、信息透明度监督制度供给
    第四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非均衡分析
        一、综合化现实与制度供给非均衡
        二、金融创新与规则监管非均衡
        三、跨业经营与分业监管非均衡
        四、系统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非均衡
        五、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制度供给非均衡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成本收益分析及实证检验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一、监管制度的收益分析
        二、监管制度的成本分析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收益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指标
        二、样本选择及期间
        三、模型设定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及启示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成本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二、样本选取
        三、实证结果分析
        四、结论及启示
第六章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之域外借鉴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之宏观审慎体系
        一、新型伞式的美国监管体系
        二、一线多头的日本监管体系
        三、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之中国借鉴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之原则导向
        一、美国的规则导向监管
        二、英国的原则导向监管
        三、原则导向监管之中国借鉴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之消费者保护
        一、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之监管
        二、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之监管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之中国借鉴
第七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原则导向监管之转型
        一、加快综合化经营监管的原则导向转型
        二、实现综合化经营监管的监管工具优化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架构之优化
        一、引入成本收益理念
        二、健全机构协调机制
        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第三节 监管规范体系之健全
        一、完善综合化业务监管规范体系
        二、创制金融控股集团监管规范体系
    第四节 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体系之构建
        一、确立消费者保护目标
        二、设立独立的保护机构
        三、实现保护机制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JS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金融租赁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2.1 金融租赁风险形成理论
    2.2 金融租赁风险控制理论
    2.3 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JS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3.1 JS金融租赁公司概况
        3.1.1 JS金融租赁公司介绍
        3.1.2 JS金融租赁公司组织结构
        3.1.3 JS金融租赁公司业务开展情况
    3.2 JS金融租赁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3.2.1 信用风险
        3.2.2 市场风险
        3.2.3 流动性风险
        3.2.4 操作风险
    3.3 JS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3.3.1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3.3.2 市场风险管理现状
        3.3.3 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3.3.4 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第四章 JS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4.1 CAMELS评级体系介绍
    4.2 对传统CAMELS评级体系的适应性改进
        4.2.1 传统CAMELS评级体系不足分析
        4.2.2 基于同业对比分析法的适应性改进
    4.3 基于改进型CAMELS评级体系的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4.3.1 资本充足性评价
        4.3.2 资产质量评价
        4.3.3 管理状况评价
        4.3.4 盈利状况评价
        4.3.5 流动性评价
        4.3.6 市场敏感度评价
    4.4 综合评价结论
第五章 JS金融租赁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5.1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5.1.1 制造业租赁业务不良率过高
        5.1.2 原因分析
    5.2 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5.2.1 资金期限严重不匹配
        5.2.2 原因分析
    5.3 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5.3.1 操作风险暴露事件频繁发生
        5.3.2 原因分析
第六章 改进JS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内部改进建议
        6.1.1 调整信用风险偏好,改善信用风险评审管理
        6.1.2 拓宽融资渠道,丰富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6.1.3 强化内控体系,落实操作风险责任认定
        6.1.4 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严守风险底线
    6.2 外部改进建议
        6.2.1 完善监管环境,加快租赁立法
        6.2.2 健全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同业可比金融租赁公司财务摘要
致谢

(7)我国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机制与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和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融资租赁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融资租赁含义及其经济功能
    2.1.1 融资租赁内涵界定
    2.1.2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微观视角
    2.1.3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宏观推动作用
    2.1.4 实体经济发展为融资租赁提供客观动力
2.2 融资租赁风险评估的理论依据
    2.2.1 融资租赁风险含义与风险识别
    2.2.2 宏观层面融资租赁的系统性风险
    2.2.3 融资租赁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融资租赁发展的内在动因
    2.3.2 融资租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2.3.3 融资租赁风险测度与防范
    2.3.4 文献评述 第3章 我国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融资租赁发展历程
    3.1.1 起步发展阶段(1980年-1987年)
    3.1.2 风险暴露阶段(1988年-1998年)
    3.1.3 与行业整顿阶段(1999年-2000年)
    3.1.4 调整建设阶段(2004年-2007年)
    3.1.5 全面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3.2 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现状评价
    3.2.1 金融危机后融资租赁行业成长迅速
    3.2.2 金融租赁主导行业发展
    3.2.3 融资租赁产业及其支持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3.2.4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渗透水平亟待提升
3.3 我国融资租赁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监管制度缺失制约行业稳定发展
    3.3.2 行业结构与区域分布失衡
    3.3.3 业务模式单一与融资渠道集中
3.4 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存在的风险
    3.4.1 基于金融属性视角融资租赁存在的主要风险
    3.4.2 基于融资租赁交易各方的风险考察 第4章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机制与实证
4.1 融资租赁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4.1.1 融资租赁的金融功能内涵
    4.1.2 经济转型与融资租赁发展
    4.1.3 融资租赁促进地区资本形成与积累
    4.1.4 融资租赁推动区域技术进步
4.2 融资租赁投资拉动效应——基于金融市场化的视角
    4.2.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4.2.2 面板门槛模型的构建
    4.2.3 实证回归
    4.2.4 实证结论
4.3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
    4.3.1 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
    4.3.2 实证分析
    4.3.3 实证结论 第5章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挑战:风险评估
5.1 融资租赁风险的形成
    5.1.1 融资租赁风险的产生机制
    5.1.2 外部约束与融资租赁风险
5.2 融资租赁的宏观风险评估——基于承租人的视角
    5.2.1 研究设计
    5.2.2 Copula函数构建
    5.2.3 Copula模型分析
    5.2.4 CoVaR模型
    5.2.5 实证结论
5.3 融资租赁的微观风险评估——基于出租人视角
    5.3.1 CAMEL评价指标体系
    5.3.2 基于CAMEL方法融资租赁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
    5.3.3 研究结论 第6章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国际经验借鉴
6.1 融资租赁全面发展的美国模式
    6.1.1 美国融资租赁发展历程
    6.1.2 美国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6.1.3 美国融资租赁创新与风险管理的辩证考察
6.2 以设备租赁为核心的欧洲模式
    6.2.1 欧洲融资租赁市场发展历程
    6.2.2 欧洲主要国家融资租赁发展现状考察
    6.2.3 欧洲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6.2.4 欧洲融资租赁业风险防范的主要经验
6.3 以产融结合为特色的日韩模式
    6.3.1 日本融资租赁发展历程与市场结构考察
    6.3.2 韩国融资租赁发展历程与市场结构考察
    6.3.3 日韩融资租赁风险防范基于政策的考察
6.4 发达国家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6.4.1 明确融资租赁的行业定位
    6.4.2 选择适宜的监管模式
    6.4.3 我国融资租赁未来发展方向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促进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的政策建议
    7.2.1 增强融资租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7.2.2 全面提升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水平
    7.2.3 优化融资租赁发展的制度环境
    7.2.4 提高融资租赁支持中小企业力度
    7.2.5 大力推进租赁资产证券化 参考文献 后记

(8)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机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1.3 研究的假设及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及资料
1.5 研究的特色及创新 2 基础理论、文献回顾与实践经验
2.1 相关理论借鉴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金融发展理论
    2.1.3 产业集聚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金融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
    2.2.2 金融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2.3 相关研究述评
2.3 实践经验借鉴
    2.3.1 美国经验借鉴
    2.3.2 日本经验借鉴
    2.3.3 香港经验借鉴
2.4 本章小结 3 金融集聚与民营经济成长的理论框架
3.1 金融集聚与民营经济成长的概念界定
    3.1.1 金融集聚的概念界定
    3.1.2 民营经济的概念界定
3.2 金融集聚与民营经济成长的关系原理
    3.2.1 金融基本功能影响民营经济成长
    3.2.2 金融集聚效应影响核心区域民营经济成长
    3.2.3 金融扩散效应影响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
    3.2.4 民营经济成长影响金融集聚
    3.2.5 金融集聚与民营经济成长的相互作用机理
3.3 金融集聚与民营经济成长的测度指标
    3.3.1 金融集聚的测度指标体系
    3.3.2 民营经济成长的测度指标
3.4 本章小结 4 金融集聚与民营经济成长的现状及问题
4.1 中国金融集聚的现状及特征
    4.1.1 金融集聚度评价
    4.1.2 金融集聚度的特征
4.2 民营经济成长的现状及特征
    4.2.1 民营经济成长的历程
    4.2.2 民营经济成长的水平
    4.2.3 民营经济成长的特征
4.3 金融集聚与民营经济成长的相关性
    4.3.1 相关性分析方法
    4.3.2 相关性分析
4.4 金融集聚与民营经济成长的问题
    4.4.1 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协调且金融资本“脱实向虚”显现
    4.4.2 民营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且民营企业发展严重受阻
    4.4.3 国有与民营经济发展不协调且“国进民退”现象见端倪
    4.4.4 民营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大但科技转化能力不足
    4.4.5 金融行业经营风险加剧并且民营企业破产现象频发
4.5 本章小结 5 金融集聚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影响效应考察
5.1 引言
5.2 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理论分析
5.3 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实证分析
    5.3.1 研究设计
    5.3.2 样本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5.3.3 相关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5.3.4 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
5.4 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门槛效应分析
    5.4.1 面板门槛模型构建
    5.4.2 门槛效应检验
    5.4.3 门槛值估计
    5.4.4 门槛效应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金融集聚对区域民营经济规模水平的影响
6.1 引言
6.2 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规模水平的理论分析
6.3 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规模水平的实证分析
    6.3.1 研究设计
    6.3.2 空间相关性检验
    6.3.3 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金融集聚对区域民营经济生产效率的影响
7.1 引言
7.2 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生产效率的理论分析
7.3 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7.3.1 研究设计
    7.3.2 民营经济TFP测度
    7.3.3 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结果
7.4 本章小结 8 金融集聚促进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机制设计
8.1 资金有效供给机制
    8.1.1 银行业资金供给机制
    8.1.2 证券业资金供给机制
    8.1.3 金融租赁业服务机制
8.2 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8.2.1 保险业风险保障机制
    8.2.2 民间金融规范化机制
8.3 金融产业合作机制
8.4 外部环境优化机制
    8.4.1 财政政策服务机制
    8.4.2 货币政策服务机制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促进各区域金融资源的有效集聚
    9.2.2 实现各区域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
    9.2.3 加强各区域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
    9.2.4 提升各区域民营企业的生产水平
    9.2.5 形成区域间金融合作和技术交流
    9.2.6 促进金融集聚与民营经济成长良性互动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天津市政府主导型会展市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政府主导型会展
        1.2.2 政府主导型会展市场化
    1.3 文献综述
        1.3.1 政府主导会展研究
        1.3.2 市场化研究
        1.3.3 对天津市会展业的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1.5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天津市会展业发展概况及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2.1 办展情况分析
        2.1.1 办展数量及面积
        2.1.2 知名展会
        2.1.3 UFI认证情况
        2.1.4 城市展览业发展指数
    2.2 相关硬件设施情况
        2.2.1 场馆设施
        2.2.2 交通物流设施
        2.2.3 餐饮、住宿设施
    2.3 天津市会展业市场化转型的必要
第三章 天津市政府主导会展项目的现状、运作模式和主体分析
    3.1 天津市政府主导型会展项目现状
        3.1.1 展会数量、面积规模分析
        3.1.2 展会级别类型分析
        3.1.3 展会所属行业细分
    3.2 展会项目的运作模式分析
        3.2.1 政府全程参与型
        3.2.2 政府授权管理型
        3.2.3 政府挂名支持型
    3.3 展会办展市场主体分析
        3.3.1 政府单位
        3.3.2 行业协会
        3.3.3 会展公司
        3.3.4 各主体组展情况分析
第四章 天津市政府主导会展产业的职能与政策分析
    4.1 政府在主导会展产业中的职能分析
        4.1.1 国外政府管理会展产业的职责功能
        4.1.2 市场化背景下政府主导会展业的职能转变
        4.1.3 天津市政府在会展业中发挥的职能
    4.2 天津市政府支持会展产业的政策分析
        4.2.1 天津市会展业相关产业政策
        4.2.2 政策数量与发文时间
        4.2.3 基于政策工具的政策内容分析
第五章 天津市政府主导型会展市场化发展对策
    5.1 政府、协会与企业明确分工
    5.2 拓展展会市场化融资
    5.3 展会项目市场化运作
        5.3.1 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
        5.3.2 产权让渡——混合所有制经营
    5.4 政府机构简政放权、精简职能
    5.5 完善会展产业政策体系
    5.6 培育优质会展企业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2011-2015 年天津市政府主导型展会汇总
附录二 天津市会展产业政策文本编码
致谢

(10)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机制设计与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融资租赁的起源与国内外发展现状
        1.1.2 我国融资租赁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原因
        1.1.3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本文研究内容和框架安排
        1.3.2 本文研究的思路
        1.3.3 本文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金融产品定价的理论与范式变迁
    2.1 国外主要金融产品定价理论综述
    2.2 国外金融产品定价主要范式
        2.2.1 经典资产定价研究范式
        2.2.2 结合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资产定价研究范式
        2.2.3 行为资产定价研究范式
        2.2.4 其他资产定价研究范式
    2.3 我国金融产品定价模式及存在的缺陷
        2.3.1 成本加成定价模式
        2.3.2 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模式
        2.3.3 客户盈利分析定价模式
        2.3.4 期权定价模式
        2.3.5 RAROC定价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融资租赁的交易结构与定价问题
    3.1 融资租赁的行业属性辨析
    3.2 融资租赁的国际定义及认定标准
        3.2.1 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对融资租赁的定义及认定标准
        3.2.2 部分国家对融资租赁的定义及认定标准
    3.3 国外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方法简述
    3.4 国内融资租赁的制度设计
        3.4.1 国内融资租赁的定义及认定标准
        3.4.2 基于我国目前发展对融资租赁的定义及认定标准
    3.5 融资租赁交易结构分析
        3.5.1 传统融资租赁交易结构分析
        3.5.2 创新融资租赁交易结构分析
    3.6 融资租赁与其他金融产品交易结构及定价比较
        3.6.1 融资租赁与银行信贷产品交易结构及定价比较
        3.6.2 融资租赁与信托产品交易结构及定价比较
        3.6.3 融资租赁与基金产品交易结构及定价比较
    3.7 小结
第四章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理论的构建
    4.1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一般理论依据
        4.1.1 现金流贴现理论
        4.1.2 套利定价理论
        4.1.3 期权定价理论
    4.2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理论思想借鉴
        4.2.1 权变管理理论思想
        4.2.2 柔性管理理论思想
    4.3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理论与方法构建
        4.3.1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因素分析
        4.3.2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特征分析
        4.3.3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理论分析
    4.4 融资租赁的盈利模式
        4.4.1 债权收益
        4.4.2 余值收益
        4.4.3 服务收益
        4.4.4 运营收益
        4.4.5 节税收益
        4.4.6 风险收益
    4.5 融资租赁创新产品定价机制
        4.5.1 厂商融资租赁产品定价
        4.5.2 杠杆融资租赁产品定价
        4.5.3 风险融资租赁产吊定价
        4.5.4 分成融资租赁产品定价
        4.5.5 融资租赁保理产品定价
    4.6 小结
第五章 融资租赁产品的定价机制优化
    5.1 价格机制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5.1.1 价格机制简述
        5.1.2 消费者剩余
        5.1.3 生产者剩余
    5.2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机制分析
        5.2.1 融资租赁定价机制中的消费者剩余
        5.2.2 融资租赁定价机制中的生产者剩余
    5.3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机制优化
        5.3.1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机制优化思路
        5.3.2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机制优化路径
    5.4 小结
第六章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的实证检验
    6.1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方案设计
        6.1.1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方案要素分析
        6.1.2 融资租赁定价方案中租金的设计
    6.2 数据检验
        6.2.1 当前融资租赁产品定价存在问题
        6.2.2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方案中不同要素的调整关系
        6.2.3 实证检验结论
    6.3 案例分析
        6.3.1 案例背景
        6.3.2 案例定价方案要素分析
        6.3.3 案例定价方案中租金因素及评价
        6.3.4 案例定价优化方案
    6.4 小结
第七章 融资租赁产品定价的相关政策建议
    7.1 立法先行,加快融资租赁法制化进程
        7.1.1 以物权法为基础设立融资租赁法
        7.1.2 构建我国融资租赁登记制度
    7.2 规范税收政策,提高融资租赁产品定价优势
        7.2.1 我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
        7.2.2 国外融资租赁税收优惠政策借鉴
        7.2.3 我国融资租赁税收优惠建议
    7.3 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租赁市场供给
        7.3.1 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吸收存款
        7.3.2 加大政策性资金扶持力度
        7.3.3 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发行债券
        7.3.4 推进租赁债权资产证券化
    7.4 统一审批监管,消除行业或部门制度摩擦
        7.4.1 统一审批监管,减少监管漏洞
        7.4.2 建立协调机制,减少制度不兼容现象
    7.5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水平
    7.6 加强行业自律,引入行业协会监管机制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金融租赁的经济学考察及我国未来展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A银行广西分行跨境汇款业务内部监管研究[D]. 李卓谕. 广西大学, 2021
  • [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3]“延保”提升汽车经销商盈利能力的机制及对策研究 ——基于GH公司经销商调研[D]. 梁智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多元化经营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研究[D]. 倪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D]. 李仲林.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6]JS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许家诺. 广西大学, 2018(12)
  • [7]我国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机制与风险评估[D]. 林章悦. 天津财经大学, 2017(05)
  • [8]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 张玄. 重庆大学, 2017(06)
  • [9]天津市政府主导型会展市场化研究[D]. 王丛琳. 天津商业大学, 2017(02)
  • [10]融资租赁产品定价机制设计与政策建议[D]. 鲁振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融资租赁的经济学考察与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