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时代双能型人才培养

谈新时代双能型人才培养

一、浅谈新时期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霍慧莹[1](2020)在《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部海域及海南为研究对象》文中指出目的: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构建海南军民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并给出促进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建议。意义:医疗领域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海南为依托,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引导,以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目标,加速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方法: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整理国内外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南部海域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发展现状;最后利用系统分析法,构建海南医疗服务保障军民一体化体系,给出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建议。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并不深入。为了更好地深化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应以军队医院和地方医疗机构为核心,通过建立军地区域性医疗联合体,以及军队卫勤保障系统和应急医学救援体系,构建海南军民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优化海南医疗资源配置,促进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李珊[2](2017)在《中国共产党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治军之道,要在得人。军队人才建设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政党和军队普遍关注的永恒课题。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军队人才建设。现代化战争军事斗争准备中,人才作为第一战略资源的地位作用不断凸显,加强军队人才建设日益成为推进党领导建军治军实践的重要战略。研究军队人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既是扎实推进当前军队规模结构调整和力量编成改革的实践需要,更是我军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强军兴国战略,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理论补充。本文从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本范畴与概念出发,通过回望建党九十多年来,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力求从实践演进与理论嬗变中系统梳理、分析、凝练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经验。论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章导论。介绍研究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及成果、研究意义和价值,简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范畴与概念。在介绍军队人才建设主体、对象等概念问题的基础上,界定军队人才建设问题的基本范畴,阐明研究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相关要素。提出军队人才建设的涵义及内容。从不同功能向度分析军队人才建设的价值。着重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军事思想理论和军事技术及武器装备进步程度、国家政治制度和军队性质、军队人才建设理论指导与规划决策、国际国内环境与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阐明影响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要素。第三章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的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活性基因、重要借鉴和选择参照四个方面分述了中国共产党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的思想渊源。阐明军队人才建设理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军事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吸纳中国传统军事人才思想的优秀成分,借鉴西方军事人才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不断发展。第四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初创。通过分析革命战争背景下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结合革命建军阶段人民军队开创人才建设的伟大实践,全面梳理、分析与评价党初步创立的军队人才地位论、军队人才建设主体论、军队人才素质构成论、军队人才培养论等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的曲折实践与理论建树。结合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军队人才建设面临的新的形势任务及要求,分析和平建军阶段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及其实践的迂回探索。通过回顾推进军队人才建设正规化取得的成绩、尝试建立军队人才制度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中遭遇的挫折,分析了“文化大革命”中军队人才建设遭受挫折的原因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转机。重点研究发掘了党在军队人才建设曲折探索中的理论建树,如军队人才质量建设观、军队人才培养观、军队人才制度建设观等理论内容并作以评价。第六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分析军队人才建设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结合改革强军阶段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的实践开拓,重点梳理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的新发展,阐述人才兴军的核心地位论、军队人才素质构成论、军队人才培养途径建设论、军队人才体制机制建设论、军队人才建设发展目标论等理论内容。论证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体系成熟标志。第七章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经验。通过系统总结党在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和实践,从军队人才建设的理论指导、规律遵循、目标要求、领导主体地位、建设重点、体制机制保障、政治生态与创新氛围等方面总结凝练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经验。

张萌[3](2017)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下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退役军人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和人才资源,其安置工作不仅关系到退役军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军队的建设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要做好退役军人的安置工作,保证军人不仅在军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回到地方后也能成为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在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对于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国以来,退役军人安置一直采取计划分配的方式,在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计划分配的指令性安置方式比较有效。但是1992年之后,计划安置与市场安置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逐渐不能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直到2001年颁布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暂行办法》,才把自主择业与计划分配的安置方式相结合,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退役军人安置方式。本文研究的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下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主要研究1978-2000年这一阶段退役军人安置方式的变迁,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安置政策的影响。同时指出了这一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为现阶段退役军人的安置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全局性的,国家的各项政策都要为其服务。对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下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的研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它各方面改革的缩影,也反映了改革开放进程中所遇到的诸多困难。退役军人安置政策是上层建筑,虽然落后于经济基础但是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现阶段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苏彩云[4](2016)在《高校参与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文中提出军转干部是我们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对军转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既是国家军转安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发军转干部人才资源、提高其从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与地方培训机构相比较而言,具有雄厚的师资、齐全的设备和独特的视角,将高校作为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来参与军转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既可以全面提高军转干部能力和水平,也可以使军转培训的效果得到保证。本研究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人力资本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校社会责任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2007年至2015年参加徐州市军转干部专业教育培训的学员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徐州市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有:合理确定参训学员与部署培训计划;创新培训内容与课程;构建培训体系与严格管理;建立考核制度与注重培训成效。其教育培训的特点有:工作流程公开透明;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培训纪律严肃认真。徐州市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已经取得的成效有:提升军转干部综合素质;拓展高校服务社会途径;提升政府安置工作效果和提高用人单位人才质量。然而探索发现,徐州市军转培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校地沟通不够畅通;培训方式简单粗放;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保障措施比较薄弱。本论文针对徐州市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现存的实际问题,同时结合江苏师范大学承担的徐州市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给出如下对策和建议:更新教育培训理念;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完善优化管理机制;强化培训条件保障。目前高校参与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应该不止文中归纳出的几个,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何准确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参与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的各种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还需要更多的学者进一步地深入挖掘和探究,从而为军转干部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做出贡献。

张雪原[5](2015)在《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略论》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求实创新的精神、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和对军事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不断开拓进取,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创立的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实现了军事教育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和开拓创新,是我党我军军事教育工作的理论宝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全军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对我军军事教育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面对“十年文革”对全军造成的影响和世界主题的变化,他英明地提出“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夯实了我军百废待兴的军事教育的地位基石;着眼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引领的世界新军事革命,邓小平要求军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国防现代化”为指向,邓小平反复强调“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是军事教育的目标;围绕军事教育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坚持把部队办成一个大学校”,通过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融合互动;聚焦于战斗力提升,邓小平提出了衡量军事教育成败得失的标准。这一系重大理论成果的产生和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以及个人的主导性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初步酝酿到发展成熟,再到丰富深化的历史阶段。其精神内核中彰显的鲜明时代性、强烈实践性和突出创新性特征,既充分反映了新时期部队和院校建设的基本规律,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部队和院校的治军之道,也必将为强军兴军新征程中我军军事教育建设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王珊[6](2014)在《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解决军事教育问题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军事教育实践中的客观规律。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我军建设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教育思想和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揭示了新时期军事教育的内在规律。由于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所处的具体时代和国情军情的不同,以及军事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践上的差异,因而它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色。系统研究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对于继承他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促进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作者以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为主,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将系统反映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体系的全貌作为论文的创新点。笔者通过对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从而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体系的全貌,从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思想内涵与体系特征、对我国军事教育的指导作用及在我国军事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以继承他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张译文[7](2013)在《关于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人才是兴军之本,教育是兴军之道。培养同时具有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本领,能适应军队和地方双重需要的人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官兵的目标之一。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训练的一项内容。一、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背景追溯邓小平曾明确指示:"我们军队要搞得生动活泼些,只着眼于军队本身建设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

王光英[8](2011)在《浅析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发展历程》文中提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我军有计划地培养在军队和地方都能发挥作用的人才的活动。它的兴起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蓬勃发展,90年代的渐趋式微,直至21世纪初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它对满足官兵求知成才愿望,促使官兵安心服役,完成教育训练和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密切军队和地方的关系,加强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丁学洲,王大龙,刘奔,赵志昌,孙红军,于劼,李顺发,齐泽民[9](2007)在《聚焦国防人口问题》文中认为

李顺发[10](2005)在《保持我国军事人口迁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途径》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事人口迁移,面临着军事建制单位人口迁移活动与涉及地区(单位)或群众利益补偿需求不尽一致、部队对兵源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社会兵员征集质量难以确保、城镇兵员征集相对容易与退役安置难度较大等矛盾。为此,我国军事人口迁移应以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原则、以服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大局、以良性循环为大计,从健全军事人力资源动员机制、改进平时新兵征集工作、拓展退役官兵安置渠道和规范复退、替补性军事人口迁移的责权与秩序等方面,为军事人口迁移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二、浅谈新时期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新时期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部海域及海南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军民融合发展
    2.1 国外军民融合发展
        2.1.1 美国军民融合发展
        2.1.2 俄罗斯军民融合发展
        2.1.3 日本军民融合发展
        2.1.4 以色列军民融合发展
        2.1.5 各国军民融合发展比较
    2.2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
        2.2.1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2.2.2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2.2.3 我国军民融合存在问题的分析
3 国内外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3.1 发达国家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3.1.1 军人医疗服务保障
        3.1.2 灾害应急救援
        3.1.3 救援人员心理干预
        3.1.4 卫勤保障
    3.2 我国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的发展
        3.2.1 我国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发展
        3.2.2 我国灾害应急救援军民融合发展
        3.2.3 我国救援人员心理干预军民融合发展
        3.2.4 我国卫勤保障军民融合发展
    3.3 国内外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比较分析
        3.3.1 军人医疗服务保障
        3.3.2 灾害应急救援
        3.3.3 救援人员心理干预
        3.3.4 卫勤保障
    3.4 我国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4 南部海域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4.1 南部海域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4.1.1 南部海域军地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建设现状
        4.1.2 南部海域卫勤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4.1.3 南部海域军人医疗服务保障社会化发展现状
    4.2 构建海南军民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5 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建议
    5.1 建立军地医疗联合体
        5.1.1 建立垂直式的军地区域型医疗联合体
        5.1.2 建立水平式的军地医疗联合体
        5.1.3 提高驻地官兵基本医疗保障
        5.1.4 在军地医疗联合体内建立卫勤联勤制度
    5.2 加强军地联合灾害救援体系建设
    5.3 军人医疗服务保障社会化探索
    5.4 加强军地两用人才体系建设
        5.4.1 利用军地医疗资源,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军事医学人才
        5.4.2 加强军地两用人才培养
        5.4.3 大力发展军地两用医学技术
    5.5 加强国防卫生动员
        5.5.1 健全国防卫生动员法制体系
        5.5.2 完善国防卫生动员运行机制
6 创新性和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以海南及南部海域为研究对象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1 军地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建设基层部队调查问卷
附录2 军人医疗保障社会化建设基层部队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致谢

(2)中国共产党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理论研究价值
        1.1.3 实践借鉴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既有成果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既有成果和研究趋势分析
    1.3 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范畴与概念
    2.1 军队人才建设的对象及其本质特征
        2.1.1 军队人才的概念和范畴
        2.1.2 军队人才的类型与层级
        2.1.3 军队人才的本质特征和职业特质
        2.1.4 军队人才的个体结构和群体结构
    2.2 军队人才建设的涵义及内容
        2.2.1 军队人才建设主体是中央军委和军队各级党委
        2.2.2 军队人才建设客体是军队中的军事人才个体或群体
        2.2.3 军队人才建设涵盖军队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一切创建和设置
    2.3 军队人才建设的功能向度
        2.3.1 提升军队战斗力:加强军队人才实战能力供给
        2.3.2 促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人才结构优化整合
        2.3.3 促进军队人才个体自由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2.4 影响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要素
        2.4.1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影响军队人才建设的主要物质基础
        2.4.2 军事思想理论和军事技术及武器装备进步程度影响军队人才建设标准
        2.4.3 国家政治制度和军队性质定位军队人才建设的价值归属
        2.4.4 军队人才建设理论指导、规划与决策影响军队人才建设实效
        2.4.5 国际国内环境与国家发展战略影响军队人才建设外部支持
第3章 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的思想渊源
    3.1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体系是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
        3.1.2 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才学理论
        3.1.3 专门理论:马克思主义军事人才学基本理论
    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是党的军队人才建设思想产生并发展的活性基因
        3.2.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蕴含我军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
        3.2.2 中国特色军事理论是军事斗争准备实践的理论先导
        3.2.3 中国特色军事理论统领指导军队人才建设实践
    3.3 中国传统军事人才思想的优秀成分是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的重要借鉴
        3.3.1 中国古代军事人才思想精髓
        3.3.2 中国近代军事人才思想启示
    3.4 西方主要强国军事人才思想的合理内核是我军人才建设理论的选择参照
        3.4.1 西方古代军事人才思想
        3.4.2 近现代西方主要强国军事人才思想
第4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初创
    4.1 军队人才建设的革命战争背景
        4.1.1 中国革命特点决定人民军队在革命斗争和争夺政权中必须发挥关键作用
        4.1.2 中国革命道路选择决定了培养大量军队人才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4.2 革命建军阶段人民军队艰难开创人才建设的伟大实践
        4.2.1 加强军队人才政治教育与思想改造
        4.2.2 壮大军队人才队伍
        4.2.3 创建人才培训组织机构
        4.2.4 建章立制规范人才工作
    4.3 适应革命战争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形成
        4.3.1 军队人才地位论:军队人才是决定革命战争胜负的关键力量
        4.3.2 军队人才建设主体论:中国共产党是军队人才建设的领导者和实践先锋
        4.3.3 军队人才素质构成论:忠诚能战是军队人才的首要条件
        4.3.4 军队人才培养论:不拘一格多渠道
    4.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的理论评价
        4.4.1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及军事人才思想得以继承与发展
        4.4.2 适应革命战争形势任务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初步形成
        4.4.3 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队人才建设实践取得显着成就
第5章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曲折实践与理论建树
    5.1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军队人才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及要求
        5.1.1 军队建设任务转变赋予军队人才建设新任务
        5.1.2 军队建设总方针总任务对军队人才建设提出新要求
        5.1.3 “革命化”冲击现代化对军队人才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5.2 和平建军阶段军队人才建设实践在转型阵痛中迂回前行
        5.2.1 边打边建期间党为建设现代化和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准备
        5.2.2 全面建设正规化和现代化时期军队人才制度的尝试与探索
        5.2.3 “文化大革命”中军队人才建设遭受挫折
        5.2.4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军队人才建设获得转机
    5.3 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曲折探索中的理论建树
        5.3.1 军队人才质量建设观:不唯阶级成分强调素质条件标准
        5.3.2 军队人才培养观:教育训练现代化和正规化
        5.3.3 军队人才制度建设观:制度是人才建设正规化和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5.4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评价
        5.4.1 初步形成和平时期军队人才建设思想
        5.4.2 指导保卫国家和建设国防实践取得重要成就
第6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6.1 军队人才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6.1.1 国际战略格局重组校准军事战略方针为军队建设指明方向
        6.1.2 国防现代化发展目标引导军队人才建设回归正确轨道
        6.1.3 现代高科技战争对军队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
        6.1.4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军队吸引保留人才提出新挑战
    6.2 军队人才建设改革实践支撑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6.2.1 顺应世界战略格局调整和战争形态变化把握军队人才建设着力点
        6.2.2 遵循和平建军规律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中人才准备
        6.2.3 稳步推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军队人才制度改革
    6.3 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6.3.1 人才兴军的核心地位论:第一战略资源
        6.3.2 军队人才素质构成论:全面复合型素质结构
        6.3.3 军队人才培养路径建设论:突出教育训练
        6.3.4 军队人才体制机制建设论:法治人事
        6.3.5 军队人才建设发展目标论:精兵制胜
    6.4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评价
        6.4.1 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体系成熟
        6.4.2 深刻揭示出现代军队人才的成长规律
        6.4.3 推动新时期现代化军队人才建设新进展
        6.4.4 对西方先进人力资源理论的合理吸收
第7章 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经验
    7.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科学引领
        7.1.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推进政治建军方略
        7.1.2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是军队人才建设正向发展的先决条件
        7.1.3 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推进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
    7.2 必须遵循党的人才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军队人才建设的特殊规律
        7.2.1 必须始终以党的人才理论的一般规律为根本指导
        7.2.2 必须深化军队人才建设的特殊规律研究
        7.2.3 必须将人才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军队人才建设的特殊规律相结合
    7.3 牢固确立战斗力为根本目标和唯一标准
        7.3.1 提高军政素质是军队人才建设培养性目标
        7.3.2 提升整体作战合力是军队人才建设配置性目标
        7.3.3 激发人才活力是军队人才建设效率性目标
    7.4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主体地位
        7.4.1 坚持由党对军队人才建设实施宏观管理
        7.4.2 坚持由党组织制定并落实军队人才建设的政策法规
        7.4.3 坚持由党组织统筹协调军队人才建设要素
        7.4.4 坚持由党组织服务保障军队人才建设需要
    7.5 始终以军队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
        7.5.1 丰富干部来源结构以拓宽军队人才来源渠道
        7.5.2 重视干部培训以保留军队人才骨干
        7.5.3 科学评价干部以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7.6 始终重视军队人才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
        7.6.1 构建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确保军队人才建设指挥基础
        7.6.2 健全人才法规制度军队人才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7.6.3 完善科学决策机制保证军队人才建设实效
    7.7 建构良好的政治生态与创新氛围是军队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
        7.7.1 不良政治生态和平庸守旧氛围影响人才成长
        7.7.2 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自觉纯净政治生态
        7.7.3 严守人事纪律维护良好政治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下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 相关法律政策
第二章 改革开放之初的安置(1978-1984)
    2.1 国家意志:统一计划,按需分配
    2.2 原籍安置:“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2.2.1 城镇户籍退役士兵:分配工作
        2.2.2 农村户籍退役士兵:回家种地
        2.2.3 原籍安置产生的主要问题
    2.3 安置热门:掌握计划经济实权的物资、供销系统
第三章 百万大裁军的安置(1985-1987)
    3.1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3.2 降级安置,待遇不变
    3.3 军人转业:四种去向
第四章 军队“消肿”任务基本完成后的安置(1988-2000)
    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2 企业改制:安置冷门变热门
    4.3 矛盾突出:计划安置与市场安置
第五章 经济体制转轨下退役军人安置出现的问题
    5.1 军队人才供给与地方人才需求的不同
    5.2 城乡二元化的安置结构
    5.3 不同地区之间的安置差别
    5.4 退役军人就业培训的欠缺
    5.5 法律法规和非政府组织的欠缺
第六章 对当前我国退役军人安置的启示
    6.1 统筹城乡,促进公平
    6.2 加强培训,促进就业
    6.3 出台措施,鼓励创业
    6.4 完善法制,保障权益
    6.5 成立机构,专门管理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4)高校参与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需要军转干部
        1.1.2 军转安置需要教育培训
        1.1.3 保障培训效果需要高校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已有研究的述评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设计
    1.5 本研究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退役军人
        2.1.2 军队转业干部
        2.1.3 教育培训
        2.1.4 高校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3 高校社会责任理论
        2.2.4 人本主义理论
3 高校参与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1 高校参与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的可行性分析
        3.1.1 国外成功经验提供了经验
        3.1.2 国内成功先例开辟了道路
        3.1.3 高校教育优势提供了保障
        3.1.4 国家大力支持提供了条件
    3.2 高校参与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分析
        3.2.1 弥补军培中心的局限条件
        3.2.2 满足军转干部的培训需求
        3.2.3 塑造军转干部的文化特质
4 徐州市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4.1 徐州市军转安置工作的内容和程序
        4.1.1 计划安置分配
        4.1.2 教育培训程序
        4.1.3 主要特点
    4.2 徐州市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取得的成效
        4.2.1 提升军转干部综合素质
        4.2.2 拓展高校服务社会途径
        4.2.3 提升政府安置工作效果
        4.2.4 提高用人单位人才质量
    4.3 徐州市高校参与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4.3.1 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4.3.2 校地沟通不够畅通
        4.3.3 培训方式简单粗放
        4.3.4 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4.3.5 保障措施比较薄弱
5 高校参与军转干部教育培训改进的策略
    5.1 更新教育培训理念
        5.1.1 认识培训的重要性
        5.1.2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5.1.3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5.2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5.2.1 优化沟通协调机制
        5.2.2 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5.2.3 建立合作办公机制
    5.3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5.3.1 了解军转干部培训需求
        5.3.2 精选军转干部培训内容
        5.3.3 采取灵活多样培训方式
    5.4 完善优化管理机制
        5.4.1 配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5.4.2 严格军转干部培训管理
        5.4.3 提高高校管理服务水平
    5.5 强化培训条件保障
        5.5.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5.2 建立系统规章制度
        5.5.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结语
    1.研究结论
    2.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新时期
        1.2.2 军事教育
        1.2.3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不足之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2.1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2.1.1 理论渊源
        2.1.2 时代条件
        2.1.3 实践基础
        2.1.4 个人因素
    2.2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2.2.1 初步酝酿
        2.2.2 发展成熟
        2.2.3 丰富深化
第三章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色
    3.1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1.1 教育地位—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3.1.2 教育方针—军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1.3 教育目标—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
        3.1.4 根本要求—坚持把部队办成一个大学校
        3.1.5 教育标准—坚持战斗力标准
    3.2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
        3.2.1 鲜明的时代性
        3.2.2 强烈的实践性
        3.2.3 突出的创新性
第四章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4.1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 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教育理论、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
        4.1.2 新形势下我军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指南
    4.2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2.1 开启了新时期我军军事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4.2.2 明确了当前我军军事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欲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 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 特定的历史条件
        (三) 个人的卓越智慧
    二、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 酝酿阶段
        (二) 形成阶段
        (三) 成熟发展阶段
第二章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军队政治合格的根本标准
        (一) 政治合格军事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 政治合格军事教育的指导原则
        (三) 政治合格军事教育的方法
    二、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一) 军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二) 军事教育要面向世界
        (三) 军事教育要面向未来
    三、坚持正规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四、坚持培养军地两用专业军人的重要措施
第三章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全局性与前瞻性相统一
    二、针对性与完整性相统一
    三、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
    四、理论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第四章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为当前军事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为当前军事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为提高军人素质提供了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关于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背景追溯
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要求
三、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现实意义

(8)浅析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 军队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知识和人才。
    3. 广大干部战士求知成才的强烈愿望。
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在20世纪80年代蓬勃开展
    1. 小平讲话首次提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问题。
    2. 军委号召使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在全军兴起。
    3. 徐州、金华会议推动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发展。
    4. 舟山、祁东会议促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提高。
    5. 金华会议后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阶段。
三、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在坚持中前行。
    2.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短暂爆发生机。
    3. 培养两用人才工作正式退出舞台。
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四、浅谈新时期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部海域及海南为研究对象[D]. 霍慧莹.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2]中国共产党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珊.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3]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下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研究[D]. 张萌. 天津大学, 2017(09)
  • [4]高校参与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D]. 苏彩云.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1)
  • [5]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略论[D]. 张雪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6]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研究[D]. 王珊. 山东大学, 2014(01)
  • [7]关于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 张译文. 人才资源开发, 2013(04)
  • [8]浅析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发展历程[J]. 王光英. 党史文苑, 2011(20)
  • [9]聚焦国防人口问题[J]. 丁学洲,王大龙,刘奔,赵志昌,孙红军,于劼,李顺发,齐泽民.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06)
  • [10]保持我国军事人口迁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途径[J]. 李顺发.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5(02)

标签:;  ;  ;  ;  

谈新时代双能型人才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