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机硫精炼废碱处理研究

高有机硫精炼废碱处理研究

一、高含有机硫炼油废碱液的治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易忠进[1](2019)在《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废催化剂及废水联合处理工艺及工程研究》文中指出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技术(Composite Ionic Liquid Alkylation,CILA)是一种新型的石油化工工艺,在生产高辛烷值烷基化油的同时,也会伴生危险废物和废水。对副产废物处理技术的缺乏,制约了CILA工艺的工程推广。本研究主要以以CILA副产废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处理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研究。CILA主要副产物为废离子液和碱洗废水。废离子液具有反应性、强酸性等危险特性,酸溶油和金属资源较多;碱洗废水污染负荷高且为强碱性。根据两类废物的综合特性,以无害化、资源化为处理目标,以成本为约束条件,提出了废离子液和碱洗废水联合处理的“以废治废”技术思路。探索出先“水解”后“中和”的“两步法”流程,温和的消除废离子液的反应性,并消除强酸性,金属资源转化为沉淀,酸溶油得以分离回收。设计3.4kg/d小试实验装置验证了“温和水解-快速中和-絮凝沉淀”的工艺设想。中和反应器回流的浓盐水与废离子液以50:1的体积比混合时的水解反应最为温和,放热强度低,酸溶油品质好;加碱中和至p H值为8.0-8.5时,金属沉淀物产率最大;阴离子聚丙烯酰胺能显着加速沉淀物的絮凝。设计100kg/d中试装置对工艺可行性进行了验证。考虑到金属沉淀物的减量化,在工艺中增加“脱水-干化”单元。长周期运行表明,水解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在6 h时,酸溶油回收率>95%,水解液中石油类<300mg/L;中和反应器HRT在1.5 h,絮凝沉淀罐HRT在6h时,投加25mg/L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可以使板框压滤后金属固渣含水率降至<70%,再经低温干化处理后含水率<15%。酸溶油主要是烯烃类,含水率<1%,可以作为炼化原料利用。干化固渣石油类<0.5%,经鉴定不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以及浸出毒性,不属于危险废物。干基铜、铝品位分别>5%和10%,可以作为冶金原料回用。以中试为基础设计了2000t/a废离子液与碱洗废水联合处理装置,为30万t/a CILA装置提供配套,主体工艺路线为“水解反应器-中和反应器-絮凝沉淀罐-板框压滤机-低温干化设备”,已在多家石油化工企业开工建设,期待为CILA工艺的绿色升级做出实质性贡献。

冯磊[2](2019)在《乙烯废碱氧化污水高效预处理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烯废碱液是石油化工行业中常见的碱性污染废液,废碱液中污染物种类多、含量高,必须通过一定的预处理工艺才能进行生化处理。目前,国内广泛采用湿式氧化工艺对乙烯废碱液进行预处理,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的老化、管道腐蚀结垢以及原油组分的改变等原因常常导致乙烯废碱氧化单元出水水质不合格,直接进行生化单元处理将会对生化系统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西部某炼化企业废碱氧化单元排出的高盐污水,该股污水电导率极高且含有较高浓度有机物污染物,难以进行生物降解。通过实验,设计一条高效预处理工艺路线处理该股污水,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生化单元的进水指标。实验主要采用电渗析技术对该高盐废水进行浓缩与脱盐处理,在进电渗析装置前需要对该股污水进行预处理,通过对比活性炭过滤和絮凝沉降两种技术对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选择絮凝沉降技术作为本工艺路线的预处理方案,并对絮凝实验中所用的絮凝剂、助凝剂的投加方式及用量进行深入的比较,筛选出最佳的絮凝剂组合,然后进行电渗析处理。在电渗析实验中,筛选出最佳的控制参数,使电渗析处理后的脱盐淡水电导率降低至4000μS/cm以下,脱盐淡水回收率达到60%以上。对电渗析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水质分析,决定对电渗析处理后的浓盐水进行冷冻结晶处理,以实现污水的零排放目标。针对电渗析处理后的脱盐淡水可生化性较差的缺点,采用臭氧高级氧化技术提高其可生化性,最终处理后的污水COD稳定在250 mg/L以下,B/C值达到0.52左右,可生化性良好,出水水质达到该公司含盐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标准。

冷超群,董涛,边文强,孙慧峰,么瑞静[3](2018)在《物化法处理有机废碱液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采用酸碱中和、絮凝沉淀和芬顿氧化处理有机废碱液,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有机废碱液和废酸按500∶13混合,水质至中性;当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为1.92 kg/t、PAM投加量为0.01 kg/t时,COD去除率达77.8%;继续按500∶2投加废酸进行芬顿氧化,七水硫酸亚铁投加量为16.68 kg/t,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投加量为200 L/t,反应3 h后,投加氧化钙和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进行絮凝沉淀,当氧化钙投加量为14 kg/t、APAM投加量为0.01 kg/t时,出水COD降至2 724 mg/L,COD去除率达95.3%,硫化物降至0.006 mg/L,去除率达99.9%,出水BOD为1 225.8 mg/L,B/C为0.45,可进入生化系统。

叶佩青,朱越平,殷旭东[4](2016)在《乙烯废碱液处理及综合利用研究与进展》文中认为对乙烯废碱液处理中采用的中和法、氧化法、生物法等各种工艺及综合利用技术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比较了几种工艺的优缺点,提出了乙烯废碱液处理的研究方向。生物处理法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安全、成本低,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处理方法。

赵胤[5](2013)在《炼油厂含硫高盐碱渣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针对炼油厂油品精制过程中产生的液态烃和催化汽油碱渣废水,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处理,并且利用空气氧化法对液态烃废碱液进行脱毒,此外,还采用硝化反硝化技术对催化汽油废碱液进行无害化处理。本课题采用了SBR反应器对液态烃废碱液的生物处理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处理模拟废水时,控制反应条件如下:温度为30±2℃、进水pH值在7.0-8.5之间、曝气量为0.3L/min,对活性污泥成功进行了驯化,污泥的耐盐性能良好,对硫化物和有机物的降解效果稳定。在S2-负荷为0.1kg/(m3.d),系统的溶解氧充足的条件下,硫化物基本全部转化为SO42-,硫化物去除率达到100%。液态烃废碱液中硫化物浓度为9180mg/L, COD浓度为63300mg/L,其碱度超过300000mg/L, TDS超过230000mg/L,其B/C<0.1,可生化性较差。GC-MS结果表明其主要有机成分为含硫有机化合物,组分超过了85%。在SBR反应器中,控制反应器温度为30±2℃、保持系统中DO充足,在进水TDS浓度为40g/L、进水pH值为10.5的条件下,以液态烃废碱液为处理对象,对活性污泥成功进行了驯化,污泥的耐盐碱性能良好。总硫负荷为0.9kgS/(m3-d)时,硫化物的去除率接近100%, COD的去除率为83.8%。S2-主要转化为S042-,转化率为96%。进一步研究发现,SBR反应器对稀释3倍的废碱液处理效果比较稳定,此时污泥负荷应保持在0.75-1.15kgCOD/kgMLVSS·d之间。在废碱液稀释3倍进水条件下,总硫负荷为1.5kgS/(m3·d)时,含硫化合物的去除率保持在99%以上,出水中检测不出硫化物,S2-氧化为S042-的转化率下降,出水中夹杂大量单质S。以Monod修正方程和Haldane方程对废碱液的生物降解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生物降解液态烃碱渣的动力学方程,其中难降解物质S。为454mg/L.结合两种模型可以看到,废碱液中存在一定量的难生物降解物质,而且废碱液浓度过高会明显抑制微生物的活性。采取空气氧化-生物处理法对合成废水及液态烃废碱液进行了脱毒研究。实验发现空气氧化-生物处理法可以有效的提高S2-转化为S042-的氧化率,从而降低单质硫的生成率。此外,两步法还可以有效的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负荷。对催化汽油废碱液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其COD浓度为370000mg/L,军发酚含量达到118000mg/L,同时也具备很高的碱度和TDS,可生化性较差。GC-MS结果表明废碱液中主要的成分为酚类化合物,占有机组分的比例达到76.9%,此外还含有20.1%的含硫有机物。采取SBR工艺对催化汽油废碱液进行处理。经中和-萃取预处理后废碱液中COD浓度从370000mg/L下降到10500mg/L,酚的含量降低99.9%,B/C从小于0.1上升到0.4,具备较好的可生化性。利用SBR反应器对萃取后的废碱液进行生物处理,发现采用工业污泥的SBR-2系统的处理效果要明显好于采用市政污泥的SBR-1系统。此外,采用A/O反应器考察以废碱液为单一碳源时A/O工艺对废碱液及氨氮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发现以废碱液为碳源的处理效果稳定,废碱液中主要有机物均得到降解,出水NH3-N浓度低于检测限。为保证出水质量,废碱液的投加量与进水氨氮的浓度之比应为5。

郭海峰[6](2012)在《石化产品精制碱渣再生的动态研究》文中指出石油中硫化物、酚、环烷酸等非烃化合物的存在影响安全生产和石化产品质量,采用碱洗等精制工艺可有效降低杂质含量,提高产品质量,但碱洗精制装置排出的废碱液(俗称碱渣)含高浓度硫化物、环烷酸类和酚类的钠盐、中性油及反应残余的NaOH等,且伴有恶臭,无法直接排入污水处理场,导致企业碱渣大量累积。随着绿色化工和循环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碱渣资源化技术得到认同和发展。为资源化利用碱渣中强碱弱酸盐及残余NaOH,国内外一些厂家根据生产实际,尝试采用各种碱渣再生-回用工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针对石化产品精制碱渣富含强碱弱酸盐的特点,筛选出再生效果好的CuO作为活性组分,并以活性氧化铝为载体,经过量浸渍、焙烧制成可用于动态再生碱渣的再生剂。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再生剂制备操作中的浸渍时间,并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及活性组分负载量对再生剂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的再生剂制备条件为:20℃时的硝酸铜饱和溶液浸渍7h,400℃下焙烧6h。利用自制固定床反应器(装置流程图见图4-1)研究空白载体、再生剂动态处理LPG碱渣再生碱液的性质变化规律,并结合绘制的穿透曲线分析床层内不同区段的产生、推移、穿透及移出规律,最后根据动态过程的失活时间计算反应器内再生剂的硫容量。以再生剂的硫容量作为评价指标进一步考察进料流速、床层高度、操作温度及活性组分负载量等因素对再生剂利用率及穿透曲线的影响。失活再生剂在一定条件下灼烧可基本恢复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失活再生剂的再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循环利用对再生剂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反应,失活后在最优条件下再生,新鲜2#再生剂循环使用6次后活性约下降14.5%,基本满足碱渣动态再生工艺的循环要求。

郭海峰,黄风林,屈雪利[7](2012)在《石油碱渣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国内石油碱渣中残余NaOH和硫化物、环烷酸钠、酚钠,中性油等废弃组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特点,针对现阶段碱渣资源化利用技术单一化的不足,提出了碱渣资源化利用中多技术联用、短流程、低成本技术的优势。

朱海兴[8](2011)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催化剂含氨废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针对催化剂生产过程中产生低氨氮废水,采用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进行处理,并用炼油厂碱渣废水作为反硝化处理废水的有机碳源,同时研究其机理过程,为工业化应用提供依据。本课题分别采用了A/O反应器和SBR反应器对硝化过程氨氮废水和废碱液降解过程进行了研究。在SBR反应器中,采用模拟废水进行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控制反应温度在25±1℃、pH值在7.5-8.5之间、DO浓度小于0.5mg/L的条件下,氨氮初始浓度为1000mg/L,其亚硝化率始终维持在98%以上,硝化出水中NO3--N浓度低于5.0mg/L以下,出水氨氮浓度低于检测限,达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的过程。GC-MS对废碱液中的有机成分进行测定,其主要成分为芳香类化合物,其中酚类物质占84.11%,苯胺类物质占7.79%,硫化物占1.31%。废碱液具有50000mg/L以上的碱度,其B/C=0.29,可生化性较差。在SBR反应器中,采用分批投加废碱液作为反硝化的碳源,在进水COD浓度为1200mg/L,反应器内氨氮浓度为300mg/L的情况下,采用曝气4小时,缺氧2小时的操作条件,使最终出水的氨氮浓度低于检测限,总氮出水浓度为1.69mg/L在短程硝化反硝化运行过程中对有机硫和挥发酚的去除效果同样有效,在SBR间隙式反应器中,有机硫和挥发酚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0%和93.9%;在A/O连续式反应器中有机硫和挥发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3.9%和99.6%。说明废碱液中的挥发酚和有机硫等污染物可以作为氨氮反硝化降解时所需的有机碳源而被去除。在同一曝气单元内,曝气阶段使pH下降了0.07时,缺氧阶段使pH上升了0.05。通过曝气阶段和缺氧阶段pH的变化可以看出,反硝化过程产生的碱度不足以弥补硝化阶段碱度的消耗,大约为硝化阶段消耗碱度的一半左右。以废碱液的碱度作为硝化脱氮的碱度,可以弥补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碱度的不足,达到废碱液和高氨氮废水的协同处理。A/O系统包括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两个反应器,在硝化反应池内利用废碱液的碱度在24小时内将进水300 mg/L的氨氮完全去除,亚硝化率最高可达到90%以上。在反硝化反应池可在8小时内将NOx-N完全降解到检测限以下,达到连续流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控制短程硝化还是全程硝化,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如何控制溶解氧的浓度。实验证实,在短程硝化阶段,必需控制溶解氧浓度低于0.5 mg/L,可维持高的亚硝化率。而按传统曝气池控制溶解氧浓度在2.0 mg/L以上,则会导致全程硝化。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法鉴定,短程硝化-反硝化活性污泥中以Nitrosomonas类群的菌种为优势类型,占整个文库的50%左右,其中尤以与Nitrosomonas europaeaATCC25978菌株相似性达到99%的菌株FXHWN-14和与Nitrosomonas halophila菌株相似度达到99%的FXHWN-29为主,这两株菌都属于能将氨氧化成亚硝酸根的氨氧化菌(AOB),具有较强的短程硝化能力。本基础研究与中试试验认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对氨氮处理效率高,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符合目前国内催化剂产生的低浓度氨氮污水与炼化污水整合处理的需要。

许缄涛[9](2010)在《延长石油集团炼油碱渣处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炼制过程中为了满足液化气及油品的质量要求,通常对液化气和液态烃进行碱洗精制,以脱除其中的杂质。碱洗后的废碱液常称为炼油碱渣,由于其中含有酚类物质和有机硫化物等大量有毒有机物,化学需氧量COD高,生物降解性差,因此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为解决延长石油集团炼化公司炼油碱渣废水处理的技术难题,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已有的碱渣处理工艺技术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工艺对炼化公司炼油碱渣进行综合处理。通过研究得到了预处理(氧化/中和/洗涤)—生化处理(QBR废碱液生化处理/QBF废气生化处理)的工艺路线,该工艺可将进料废碱渣的COD由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mg/L降低至500mg/L以下,硫化物由高达5283mg/L处理至未检出水平,酚含量由几千至几万mg/L降低至1-2mg/L,油类物质降低至约1-3mg/L该组合工艺已用于炼化公司实际生产,达到了预期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具有显着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何霞[10](2010)在《缺氧—缺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含硫含氮废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高含硫废碱液,若不经有效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常规的处理方法氧化法、中和法、汽提法、沉淀法和传统生物脱硫等,不但处理费用高,且不能达标排放。为了处理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和“以废治废”的双赢目的,采用物化处理和生化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先对高含硫废碱液进行催化氧化,产生的高浓度硫代硫酸盐的废水再与尿素废液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硝酸盐废水一并进行生化处理。本试验依据脱氮硫杆菌在厌氧(或兼性厌氧)条件下具有脱硫反硝化的生理特性,采用缺氧-缺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对高浓度硫代硫酸盐和高浓度硝酸盐废水进行试验研究,以期为实际工程的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常温条件下进行,第二阶段在恒温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缺氧-缺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含硫含氮废水是完全可行的,系统成功实现了硫代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物的同步去除,系统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的要求。常温(15~28℃)下,以Na2S2O3·5H2O(以Na2S2O3计)的最终模拟水平2500 mg/L(实际工程所需浓度水平)启动反应器,24d后污泥驯化成功,随后通过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和增加进水硝酸盐浓度进行了硝酸盐容积负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4h、进水Na2S2O3浓度为2500mg/L的情况下,系统所能去除的最大硝酸盐容积负荷为0.728 kgNO3--N/m3·d,此时缺氧区NO3--N的去除率高达98%以上。通过分析得出:当S/N比(S2O32--S/NO3--N)在2.37~3.50之间时,系统运行效果最佳。水浴恒温30℃下,选择性地研究了进水氨氮浓度(NH4+-N)和进水碳酸氢钠量(gNaHCO3/gNO3--N)等因素对试验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缺氧区NH4+-N的利用量波动较大,在0.23-30.09mg/L之间变化;好氧区因有硝化作用发生,第74d后NH4+-N利用率稳定维持在99%以上。但从总体上来说,系统需要一定浓度的NH4+-N。(2)当进水NaHCO3量在1.11~2.41g/gNO3--N之间时,系统运行效果最佳。对系统中可能存在的生物相进行分析,知脱氮硫杆菌是缺氧相的主要菌种,在污水的净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好氧相主要以后生动物线虫为主,存在少量的硝化菌,同时也存在极少量的脱氮硫杆菌。

二、高含有机硫炼油废碱液的治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含有机硫炼油废碱液的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废催化剂及废水联合处理工艺及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危险废物种类和来源
    1.2 含油污泥的处理处置
        1.2.1 含油污泥的来源
        1.2.2 处理处置的方法
    1.3 废白土的处理处置
        1.3.1 废白土的来源
        1.3.2 处理处置的方法
    1.4 废催化剂的处理处置
        1.4.1 废催化剂的来源
        1.4.2 处理处置的方法
    1.5 废碱渣的处理处置
        1.5.1 废碱渣的来源
        1.5.2 处理处置的方法
    1.6 废酸渣的处理处置
        1.6.1 硫酸法烷基化酸渣
        1.6.2 油品硫酸精制酸渣
    1.7 CILA工艺废催化剂
    1.8 研究展望
第2章 CILA工艺污染物产排特性研究
    2.1 CILA工艺的污染源
        2.1.1 CILA工艺流程
        2.1.2 污染源的产生
    2.2 CILA工艺废物特性分析方法
        2.2.1 废离子液特性测定
        2.2.2 废水污染特性
    2.3 CILA工艺废物的综合特性
        2.3.1 废离子液综合特性
        2.3.2 废水污染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ILA工艺废离子液与碱洗废水联合处理工艺开发研究
    3.1 联合处理工艺探索研究
        3.1.1 实验方法
        3.1.2 实验材料
        3.1.3 结果与讨论
    3.2 联合处理工艺小试研究
        3.2.1 小试实验装置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材料
        3.2.4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ILA工艺废离子液与碱洗废水联合处理中试试验研究
    4.1 中试试验装置
        4.1.1 水解反应器
        4.1.2 中和反应器
        4.1.3 絮凝沉淀池
        4.1.4 机械脱水装置
        4.1.5 干化装置
        4.1.6 设备清单
    4.2 实验方法
        4.2.1 装置的启动与运行
        4.2.2 机械脱水、干化装置验证
        4.2.3 物料状况及性质测定
        4.2.4 干化固渣的危险特性鉴别
    4.3 实验材料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装置的启动与运行
        4.4.2 机械脱水、干化装置验证
        4.4.3 物料状况及性质分析
        4.4.4 干化固渣的危险特性鉴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ILA工艺废离子液与碱洗废水联合处理工程化设计
    5.1 设计基础
        5.1.1 设计范围
        5.1.2 设计规模
        5.1.3 原料、产品规格
        5.1.4 化学品规格
        5.1.5 公用物料与能量规格
        5.1.6 性能指标
        5.1.7 成本核算
    5.2 工艺说明
        5.2.1 工艺原理
        5.2.2 操作条件
        5.2.3 工艺流程
        5.2.4 物流数据
        5.2.5 工艺计算
    5.3 物料平衡
    5.4 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5.5 设备布置图
    5.6 工艺设备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CILA工艺废水污染物GC-MS分析数据
附录B 联合处理工艺小试研究反应配比运行参数
附录C 小试实验酸溶油的化合物GC-MS分析数据
附录D 中试实验装置设计图
附录E 中试试验研究装置启动及运行参数
附录F 中试试验酸溶油的化合物GC-MS分析数据
附录G 工艺工程化PID及设备布置图
附录H 联合处理工艺工程化装置设备表
致谢

(2)乙烯废碱氧化污水高效预处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废碱液的定义
    1.2 废碱液的分类
        1.2.1 炼油废碱液
        1.2.2 乙烯废碱液
    1.3 废碱液的危害
    1.4 乙烯废碱液的处理
        1.4.1 国外乙烯废碱液处理情况
        1.4.2 国内乙烯废碱液处理情况
    1.5 乙烯废碱氧化污水
    1.6 高含盐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1.6.1 蒸发或冷却结晶法
        1.6.2 电化学方法
        1.6.3 离子交换树脂法
        1.6.4 膜分离技术
    1.7 高含盐污水脱盐工艺的选择
        1.7.1 电渗析工艺
        1.7.2 电渗析装置预处理工艺选择
    1.8 臭氧高级氧化技术提高废水可生物降解性
        1.8.1 臭氧催化氧化技术
        1.8.2 臭氧催化剂的种类
    1.9 课题来源与研究方案
        1.9.1 课题来源
        1.9.2 课题研究思路与内容
        1.9.3 工艺路线考核指标
第2章 实验内容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装置及参数
        2.2.1 絮凝搅拌装置及设备参数
        2.2.2 电渗析装置及设备参数
        2.2.3 臭氧发生器及设备参数
    2.3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2.3.1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2.3.2 电渗析膜脱盐率的测定
        2.3.3 电渗析装置脱盐淡水回收率的测定
        2.3.4 溶液中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测定
第3章 电渗析处理乙烯废碱氧化污水研究
    3.1 乙烯废碱氧化污水的实验室水质检测
    3.2 活性炭过滤预处理方案研究
        3.2.1 活性炭过滤实验目的
        3.2.2 实验原料与实验装置
        3.2.3 活性炭过滤实验后水质分析结果与讨论
    3.3 絮凝沉降预处理方案研究
        3.3.1 絮凝剂的配制
        3.3.2 絮凝沉降实验操作标准
        3.3.3 单独投加絮凝剂对污水浊度的影响
        3.3.4 絮凝剂与助凝剂组合投加实验对污水浊度的影响
        3.3.5 絮凝沉降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电渗析脱盐实验
        3.4.1 电渗析技术工作原理
        3.4.2 电渗析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
        3.4.3 第一轮电渗析实验对污水电导率变化的影响
        3.4.4 第二轮电渗析实验对污水电导率变化的影响
        3.4.5 电渗析装置出水水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渗析出水深度处理研究
    4.1 电渗析浓水的深度处理探索实验
        4.1.1 硫酸钠的理化性质
        4.1.2 冷冻结晶法提取浓水中硫酸钠
    4.2 臭氧高级氧化技术提高污水可生物降解性研究
        4.2.1 臭氧高级氧化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
        4.2.2 臭氧通入时间对污水可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4.2.3 臭氧浓度对污水可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4.2.4 氧化铜催化臭氧氧化实验对污水可生化性的影响
        4.2.5 二氧化锰催化臭氧氧化实验对污水可生化性的影响
        4.2.6 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实验对污水可生化性的影响
        4.2.7 臭氧高级氧化实验小结
    4.3 微生物小试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物化法处理有机废碱液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1.1 试剂
        1.1.2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水样
        1.2.2 实验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2.1 絮凝沉淀效果
        2.1.1 絮凝剂的确定
        2.1.2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2 芬顿氧化效果
        2.2.1 p H值对芬顿氧化效果的影响
        2.2.2 反应时间对芬顿氧化效果的影响
        2.2.3 硫酸亚铁投加量对芬顿氧化效果的影响
        2.2.4 双氧水投加量对芬顿氧化效果的影响
    2.3 废酸投加量的确定
    2.4 氧化钙投加量的确定
    2.5 处理后出水情况
3 结语

(4)乙烯废碱液处理及综合利用研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研究及处理技术现状
2 国内研究及处理技术现状
    2.1 酸碱中和法
        2.1.1 酸中和法
        2.1.2 CO2中和法
    2.2 氧化法
        2.2.1 空气氧化法
        2.2.2 中压湿式空气氧化法
        2.2.3 高压湿式空气氧化法
        2.2.4 低温湿式空气氧化法
        2.2.5 光氧化法
    2.3 废碱液综合利用法
        2.3.1 用于制浆造纸
        2.3.2 乙烯废碱液的再生处理技术
        2.3.2. 1 Zn O沉淀法
        2.3.2. 2 Cu O沉淀法
    2.4 生物处理法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5)炼油厂含硫高盐碱渣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炼油厂废碱液的特征及危害
        1.1.1 废碱液的来源及成分
        1.1.2 废碱液对环境的危害
    1.2 废碱液处理技术现状
        1.2.1 直接处理法
        1.2.2 湿式氧化法
        1.2.3 生物处理法
        1.2.4 综合利用法
    1.3 高盐废水的生物处理
        1.3.1 高盐废水的来源
        1.3.2 高盐度水对传统生物处理法的影响
        1.3.3 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的可行性
        1.3.4 耐盐微生物处理高盐废水的研究进展
    1.4 微生物反应动力学
        1.4.1 研究进展
        1.4.2 反应动力学模型介绍
    1.5 A/O脱氮技术
        1.5.1 硝化反硝化机理
        1.5.2 主要影响因素
    1.6 课题介绍
        1.6.1 技术路线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与分析
    2.1 实验仪器
        2.1.1 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反应器
        2.1.2 A/O反应器
    2.2 分析方法
第3章 SBR法处理模拟含硫高盐废水的研究
    3.1 实验设计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用水
        3.1.4 接种污泥
        3.1.5 驯化条件
        3.1.6 驯化期间进水情况
        3.1.7 硫化物氧化的影响因素
    3.2 耐盐活性污泥的驯化
        3.2.1 驯化期间硫化物的去除情况
        3.2.2 驯化期间COD的去除情况
        3.2.3 驯化期间污泥浓度的变化
        3.2.4 驯化期间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
        3.2.5 驯化过程中污泥生物相的变化
        3.2.6 盐度冲击对未驯化污泥的影响
    3.3 生物氧化硫化物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3.3.1 生物氧化硫化物的过程研究
        3.3.2 DO浓度对系统出水的影响
        3.3.3 pH值对系统出水的影响
        3.3.4 温度对系统出水的影响
        3.3.5 硫化物和COD浓度对系统出水的影响
        3.3.6 盐度冲击对驯化后污泥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耐盐碱微生物处理含硫废碱液的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设计
        4.2.1 废碱液成分分析
        4.2.2 污泥驯化
        4.2.3 废碱液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废碱液组成与可生化性分析
        4.3.2 驯化过程分析
    4.4 生物处理废碱液的影响因素
        4.4.1 pH的影响
        4.4.2 DO的影响
        4.4.3 HRT的影响
        4.4.4 废碱液稀释倍数的影响
        4.4.5 投加酚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法降解废碱液的动力学研究
    5.1 Monod生物降解动力学方程
        5.1.1 Monod方程的简化
        5.1.2 生物降解废碱液的Monod动力学方程
        5.1.3 废碱液中硫化物的降解动力学
    5.2 Haldane底物抑制生物降解动力学方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气氧化-生物法处理含硫废碱液的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设计
        6.2.1 进水配制
        6.2.2 实验装置
        6.2.3 实验步骤
    6.3 合成含硫废碱液的降解
        6.3.1 反应器R1和R2的出水变化
        6.3.2 反应器R1中硫化物的氧化过程
        6.3.3 曝气量对R1中硫化物氧化的影响
        6.3.4 曝气时间对R1出水的影响
        6.3.5 曝气时间对R2出水的影响
    6.4 液态烃废碱液的降解情况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SBR和A/O工艺生物处理催化汽油废碱液
    7.1 实验目的
    7.2 SBR工艺处理催化汽油废碱液
        7.2.1 废碱液成分分析
        7.2.2 实验装置
        7.2.3 实验步骤
        7.2.4 中和-萃取对催化汽油废碱液的预处理效果
        7.2.5 SBR法对预处理后废碱液的处理效果
    7.3 以催化汽油废碱液为碳源的A/O脱氮工艺
        7.3.1 实验装置
        7.3.2 实验步骤
        7.3.3 污泥性状的变化
        7.3.4 废碱液对反应器出水的影响
        7.3.5 C/N比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石化产品精制碱渣再生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来源及组成
    1.3 治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1.3.1 无害化处理工艺
        1.3.2 资源化处理工艺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再生剂活性组分筛选及其再生碱液性质影响因素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和流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再生剂活性组分筛选
        2.4.2 再生碱液性质影响因素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再生剂制备及其静态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和流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再生剂制备影响因素研究
        3.4.2 静态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LPG 碱渣动态再生研究及其穿透曲线测定
    4.1 引言
        4.1.1 穿透曲线及再生剂硫容量
        4.1.2 穿透曲线及再生剂硫容量的影响因素
    4.2 实验试剂、材料与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和流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LPG 碱渣的动态再生研究
        4.4.2 LPG 碱渣的动态再生过程穿透曲线测定及再生剂硫容量计算
        4.4.3 穿透曲线影响因素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失活再生剂的再生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材料与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和流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失活再生剂再生时间的研究
        5.4.2 失活再生剂再生温度的研究
        5.4.3 循环使用对再生剂活性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6.1 总结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7)石油碱渣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碱渣来源及组成
2 碱资源的综合利用
    2.1 制浆造纸
    2.2 污水汽提装置注碱渣脱氨
    2.3 碱渣中碱的再生
3 酚和环烷酸的回收
    3.1 中和法
    3.2 络合萃取法
    3.3 树脂吸附法
4 硫资源的综合利用
    4.1 结晶法制Na2S
    4.2 汽提法和萃取法
5 结论

(8)短程硝化反硝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催化剂含氨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来源及其特性
        1.1.1 焦化废水及其特性
        1.1.2 垃圾渗滤液及其特性
        1.1.3 制革废水及其特性
        1.1.4 煤化工废水及其特性
        1.1.5 催化剂废水及其特性
    1.2 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危害
    1.3 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
        1.3.1 物理化学法处理技术
        1.3.2 传统生物处理技术
    1.4 催化剂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
        1.4.1 高分散法
        1.4.2 MBR法
        1.4.3 组合工艺法
    1.5 以短程硝化—反硝化为代表的新型生物脱氮工艺及其发展
        1.5.1 短程硝化—反硝化概念的发展
        1.5.2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的优越性
        1.5.3 短程硝化反硝化理论的研究进展
        1.5.4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1.5.5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的研究方向与展望
    1.6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背景
        1.6.2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试验与分析
    2.1 试验仪器与装置
        2.1.1 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反应器
        2.1.2 A/O反应器
        2.1.3 短程硝化反硝化中试装置——一体化生物反应池
    2.2 分析项目与方法
        2.2.1 分析项目的确定
        2.2.2 分析项目的分析方法
第3章 短程硝化反硝化降解废水中氨氮的基础研究
    3.1 试验目的
        3.1.1 污泥的驯化
        3.1.2 基础反应参数的确定
    3.2 试验的运行条件
        3.2.1 试验水质
        3.2.2 污泥的接种
        3.2.3 DO的控制
        3.2.4 温度的选择
        3.2.5 pH值的选择
        3.2.6 污泥浓度及负荷的选择
        3.2.7 短程硝化反硝化进行程度的判断
    3.3 污泥的驯化及过程分析研究
        3.3.1 污泥的驯化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过程及影响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3.4.1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过程研究
        3.4.2 溶解氧浓度对短程硝化的影响分析
        3.4.3 氨氮浓度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3.4.4 短程硝化反硝化对总氮去除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短程硝化中以废碱液为碳源的氨氮降解机理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实验过程与条件
        4.2.1 废碱液成分的分析
        4.2.2 污泥的驯化
        4.2.3 实验条件
    4.3 废碱液性质分析与可生化性分析研究
    4.4 以废碱液为有机碳源污泥驯化及驯化条件的研究
        4.4.1 污泥循化过程对MLSS和SV_(30)的影响分析
        4.4.2 废碱液加入对COD降解的影响
        4.4.3 废碱液加入对氨氮降解的影响分析
        4.4.4 废碱液加入对氨氮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废碱液为碳源的氨氮降解机理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实验内容与步骤
    5.3 污泥及微生物性状
    5.4 氨氮降解分析
    5.5 废碱液中有机物的降解分析
    5.6 氨氮和废碱液降解协同作用分析
        5.6.1 协同作用下NH_3—N、NO_3—N、NO_2—N和pH随时间的变化
        5.6.2 协同作用下TOC随时间的变化
        5.6.3 协同作用下TN、NH_3—N和NO_x—N随时间的变化
    5.7 容积负荷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A/O反应器对氨氮废水和废碱液降解研究
    6.1 试验目的
    6.2 实验装置及反应步骤
    6.3 污泥性状对运转工艺的影响
    6.4 硝化反应池对氨态氮降解规律分析
        6.4.1 NH_3—N、pH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6.4.2 NH_3—N、NO_x—N和TN变化规律
    6.5 反硝化反应池对硝态氮降解规律分析
        6.5.1 NO_2—N、NO_3—N和pH变化规律
        6.5.2 NO_x—N和COD变化规律
    6.6 反应工艺与污泥负荷的关系
    6.7 废碱液中硫、酚等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6.7.1 硫含量的降解情况
        6.7.2 挥发酚的降解情况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短程硝化反硝化活性污泥中细菌群落
    7.1 实验目的
    7.2 分子生物学分析材料与方法
        7.2.1 样品采集和总DNA提取
        7.2.2 细菌16S rRNA基因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7.2.3 16S rRNA基因克隆和重组子筛选
        7.2.4 阳性克隆鉴定
        7.2.5 序列测定
        7.2.6 系统发育分析
    7.3 分子生物学的系统分析
        7.3.1 总DNA分离纯化
        7.3.2 PCR产物纯化
        7.3.3 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
        7.3.4 阳性克隆鉴定
        7.3.5 序列分析
        7.3.6 活性污泥中菌种系统发育分析
    7.4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分子生物学分析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短程硝化反硝化中试试验研究
    8.1 试验目的
    8.2 试验条件
        8.2.1 试验水质的确定
        8.2.2 试验条件的确定
        8.2.3 试验过程
    8.3 试验结果及分析
        8.3.1 中试试验第一阶段
        8.3.2 中试试验第二阶段
        8.3.3 中试试验能耗分析
        8.3.4 中试试验过程中问题分析
        8.3.5 工艺参数及流程的建议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二 论文中出现的主要符号

(9)延长石油集团炼油碱渣处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炼油碱渣的来源
    1.2 碱渣的组成及危害
    1.3 废碱渣处理方式
    1.4 废碱渣处理工艺技术
        1.4.1 氧化法处理废碱渣工艺
        1.4.2 中和法处理废碱渣工艺
        1.4.3 生物法处理工艺技术
        1.4.4 其他废碱渣综合利用技术
    1.5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碱渣分析检测方法
    2.1 硫化物和硫醇类硫含量的分析方法(PTD-10a)
    2.2 硫代硫酸盐含量的分析方法(PTD-21)
    2.3 测定废水酚含量的方法(SMA13)
    2.4 测定废碱液中烃含量的分析方法(PTD-9a)
    2.5 测定游离NaOH的分析方法(PTD-16c)
3 延长石油集团炼化公司碱渣分析
    3.1 炼化公司碱渣来源
        3.1.1 延炼碱渣来源
        3.1.2 永炼碱渣来源
        3.1.3 榆炼碱渣来源
        3.1.4 延安石油化工厂碱渣来源
    3.2 碱渣成分分析
    3.3 小结
4 延长石油炼油碱渣处理工艺开发与应用
    4.1 碱渣处理工艺反应机理分析
        4.1.1 中和法反应机理
        4.1.2 氧化法反应机理
        4.1.3 沉淀法反应机理
    4.2 延长石油碱渣处理工艺设计
        4.2.1 氧化/中和/洗涤处理工艺
        4.2.2 QBR生化处理工艺
        4.2.3 QBF废气处理工艺
    4.3 小结
5 延长石油炼油碱渣处理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5.1 废碱渣处理前后对比分析
        5.1.1 预处理单元进水水质
        5.1.2 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
        5.1.3 生化处理单元进、出水水质
    5.2 原辅材料及用量
        5.2.1 动力消耗
        5.2.2 碱渣处理消耗定额
    5.3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工作展望
        6.2.1 存在问题
        6.2.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缺氧—缺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含硫含氮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石化行业含硫废碱液的产生与危害
    1.2 含硫废水治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废水中硝酸盐的危害
    1.4 废水中硝酸盐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5 废水中氮、硫的同步去除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细菌同步脱氮除硫的机理
        1.5.2 利用活性污泥进行废水同步脱氮除硫的研究
        1.5.3 利用纯菌进行废水同步脱氮除硫的研究
        1.5.4 脱氮硫杆菌的生理特征及在废气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运行条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装置运行方式
        2.1.3 试验反应器填料
        2.1.4 试验接种污泥
        2.1.5 试验水质
        2.1.6 试验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
        2.1.7 试验出水Na_2S2O_3浓度分析方法
    2.2 试验运行条件
        2.2.1 填料挂膜
        2.2.2 温度的选择
        2.2.3 pH值的选择
        2.2.4 DO的选择
    2.3 试验内容
第三章 常温条件下硝酸盐容积负荷试验研究及最佳S/N比分析
    3.1 反应器的启动与污泥驯化
        3.1.1 试验条件
        3.1.2 污泥的前处理工作
        3.1.3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3.2 常温条件下硝酸盐容积负荷试验研究
        3.2.1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硝酸盐容积负荷试验研究
        3.2.2 不同进水硝酸盐浓度下硝酸盐容积负荷试验研究
    3.3 S/N比对试验运行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3.3.1 不同S/N比下NO_3~--N的去除
        3.3.2 不同S/N比下出水COD的去除和Na_2S_2O_3的转化
        3.3.3 最佳S/N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恒温条件下试验影响因素研究及最佳运行条件分析
    4.1 试验装置
    4.2 进水氨氮浓度对试验运行效果的影响
        4.2.1 试验方案设计
        4.2.2 试验条件
        4.2.3 试验结果
    4.3 进水碳NaHCO_3量对试验运行效果的影响
        4.3.1 试验方案设计
        4.3.2 试验条件
        4.3.3 试验结果
        4.3.4 NaHCO_3量的理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相分析
    5.1 缺氧相微生物分析
    5.2 好氧相微生物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养反硝化作用的几点探讨
    6.1 自养反硝化作用和异养反硝化作用的比较
    6.2 自养反硝化作用电子供体的比较
    6.3 自养反硝化作用各物质抑制作用的探讨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含有机硫炼油废碱液的治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废催化剂及废水联合处理工艺及工程研究[D]. 易忠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2]乙烯废碱氧化污水高效预处理方案研究[D]. 冯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物化法处理有机废碱液的实验研究[J]. 冷超群,董涛,边文强,孙慧峰,么瑞静. 煤炭与化工, 2018(03)
  • [4]乙烯废碱液处理及综合利用研究与进展[J]. 叶佩青,朱越平,殷旭东. 广东化工, 2016(18)
  • [5]炼油厂含硫高盐碱渣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D]. 赵胤.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9)
  • [6]石化产品精制碱渣再生的动态研究[D]. 郭海峰.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7]石油碱渣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进展[J]. 郭海峰,黄风林,屈雪利. 当代化工, 2012(03)
  • [8]短程硝化反硝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催化剂含氨废水的研究[D]. 朱海兴.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9]延长石油集团炼油碱渣处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D]. 许缄涛. 西安工业大学, 2010(02)
  • [10]缺氧—缺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含硫含氮废水试验研究[D]. 何霞. 长安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高有机硫精炼废碱处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