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与德法战争

俾斯麦与德法战争

一、俾斯麦与德法战争(论文文献综述)

方圆[1](2020)在《政治经济视野下的维也纳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和奥地利联手构建了以“均势主义”为核心的维也纳体系。然而维也纳体系存续的原因并非只是欧洲列强间的势力均衡,而更加与工业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相关。维也纳体系实则是工业资本的英国和欧洲部分封建国家为维护经济利益或专制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英国通过调整其外交政策,在欧陆制造或协调列强之间的矛盾,阻碍欧陆的工业化进程,从而满足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在海外地区则是,欧洲将从殖民地夺取的资源用于国内的工业生产,通过商品输出的方式建立了与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纵向经济联系。发达世界的发达建立在对欠发达地区侵占的基础之上。十九世纪后期,欧洲内部的矛盾相对缓和,取而代之的是在海外地区殖民扩张的加剧。随着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转变,英国再也无力阻止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为占据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掠夺工业原料,势必与英国发生激烈冲突。欧洲的封建均势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维也纳体系也随之终结。

杨芳菲[2](2019)在《合法性视角下的大国崛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对权力和安全的追求会造就国家之间相互制衡以达到实力均衡。而18世纪中后期普鲁士的崛起和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都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有效制衡,美国的同盟体系在苏联解体以后还实现了加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需要回归到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较量不仅是物质实力的较量,还有合法性的竞争。在国际政治中,合法性主要包括秩序和权威两个方面。国家共同体构成了国际社会,生存规范、共处规范和交往规范组成了秩序方面合法性的内容。从权威方面来看,国际制度从法理上赋予了主权国家权威,而国家自身也可以通过国家魅力、大国认可的战争和联盟来塑造权威。国家的权威塑造,有助于规避体系中其他国家的联合制衡。本文以俾斯麦领导下的德国成功统一和一战中德国崛起失败为例,分析合法性在大国崛起中规避制衡的重要作用。基于国际秩序的合法性使崛起国家的政策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基于权威的合法性让崛起国家的行为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从而实现国家实力的持续性增长。

司德坤[3](2018)在《德意志帝国统一对欧洲国际秩序的冲击》文中指出1870年代德意志帝国实现统一后,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从而改变了欧洲大国力量结构和地缘政治构造,加之德意志帝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和各大国毫无节制地争霸,致使德国与法国、英国、俄国等强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由此导致了欧洲乃至全球国际秩序的巨大变更与灾难性后果。

李大为,包燕玲[4](2015)在《浅析1871年德意志统一初期的外交战略转型》文中研究说明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这使得欧洲原本破碎的心脏被整合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建立的大陆均势,改变了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力量均衡。但是新成立的德国并没有意识"强者必遭妒忌"的现实政治逻辑,因而在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中德国所陷入政治困局和外交失败就直接证明继续奉行普鲁士时期的低姿态外交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因此迫使德国统治者必须以现实政治的眼光推动外交战略转型。

姜爰晟[5](2015)在《俾斯麦外交模式及其启示》文中认为不同于以往以独霸欧洲,临时结盟对抗,扶植列强,基于人口与领土为主的国家实力分配均势为模式的欧洲政治传统,奥托·冯·俾斯麦作为德国统一运动和统一后外交路线的“总设计师”,在他的执政期间主导德国外交,继承并发展了欧洲现实主义政治传统,开创了不同于以往外交模式的“俾斯麦外交模式”。通过本篇论文,作者将俾斯麦外交模式初步归结为四个主要方面:低姿态、大结盟、绝对孤立和矛盾均势。低姿态,体现在俾斯麦外交中步步为营,有限目标,慎用武力,收缩利益范畴等方面;大结盟,指的是俾斯麦在不影响整体均势的前提下,倡导多方结盟,构建联盟体系,保证德国的地位与安全;绝对孤立,意指在外交活动中避免多方受敌,绝对包围,各个击破,同时对主要敌对国家实行完全的孤立政策;矛盾均势,意味着俾斯麦的均势格局是利用“矛盾制约矛盾”的原则打造出来的联盟均势。俾斯麦外交模式在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它保证了新兴德国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为德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在一段时期内为欧洲的稳定和协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其充满矛盾的外交体系为欧洲政治添加了不稳定因素,过于复杂,缺乏可持续性,最终导致了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向和欧洲军事集团的形成。俾斯麦外交模式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关于国家地位和影响力、无限和有限战略目标、领导人以及国际战略空间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尤其值得引起我们格外的深思。

白若萌[6](2013)在《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内在逻辑——兼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文中提出1870年统一的德国出现在中欧,对欧洲政治地缘版图造成了强力冲撞,也使德国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旋涡中。俾斯麦构筑了一个复杂的外交体系,使德国既实现了孤立法国的目标,又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甚至大国合围的窘境。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本质在于以矛盾制衡矛盾,它压制了但未能解决原有存在的矛盾,却造成了一系列新矛盾。这一外交体系的成功依赖于俾斯麦的外交手腕。俾斯麦的继任者违反了这些原则,促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形成,使德国陷入世界主要大国的合围中。吸收俾斯麦外交思想,对当前中国营造一个有利于和平崛起的友好的周边环境有借鉴意义。

邢来顺[7](2012)在《国际战略空间经营与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文中指出在欧洲,德国的崛起是以一个"后发"国家的形象出现的。在历史上,自中世纪以来,由于皇权衰微,诸侯群雄并起,加之强邻的干涉,地处中欧的德国曾长期陷于分裂割据的积弱状态。虽然包括查理五世等在内的一些德国皇帝也曾雄心勃勃,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国家振兴,但受制于所处时代的国际国内环境,最终只能抱憾于历史。19世纪中期以后,得益于迅速工业化、民族主义等有利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普鲁士统治者不失时机地顺应时势,在整合德国国内进步力量的同时,大力营造实现国家统一的有利国际环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德国的崛起奠定了政治基础。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强权。

陈勇[8](2012)在《俾斯麦1871-1890年东方政策探析》文中认为俾斯麦东方政策表现出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前期"联"俄,旨在建立三皇同盟;后期"拉"俄,旨在赢得俄国友谊,获得双保险。

李阳[9](2011)在《试析俾斯麦孤立法国的外交举措——以1873-1881年德奥俄关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俾斯麦外交的巅峰时期1873-1881年,即德国统一后,面对新形势,抑制法国东山再起,确定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成为其首要目标。俾斯麦放弃铁血政策后,开始推崇协调外交,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期实现自己的目的。俾斯麦运用其外交能力,与多个国家(尤其是奥匈和俄国)通过秘密条约和公开结盟等方式建立起了一张巨大的外交网络,"像玩弄秘密外交的魔术师一样,花样层出不穷地玩弄所谓五球不落的外交游戏"。通过介绍德奥同盟、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说明俾斯麦是如何实现孤立法国巩固自己霸权,并为德国赢得宝贵发展时间和外交环境的目标。

靳艳[10](2010)在《俾斯麦对俄外交政策再评析》文中提出俾斯麦的外交活动中有一众说纷纭的现象,是他在德俄关系上的活动及言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一直在延续,也一直有争议。俾斯麦之所以奉行东和俄国的外交政策,是把德俄关系看成俾斯麦主张的德国积聚力量和保障安全的生命线。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违背这一思想的致命后果,从反面印证了他的远见。通过评析俾斯麦所主张的对俄外交政策,意在从俾斯麦的外交操作中,搜求相似环境条件下的国家在外交战略选择中的共性思考。

二、俾斯麦与德法战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俾斯麦与德法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1)政治经济视野下的维也纳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案
第一章 维也纳体系下全球资本主义概述
    第一节 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
    第二节 欧洲封建均势与大英殖民帝国的共存与冲突
第二章 维也纳体系的起源(1789-1815)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经济动因
        二、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三、1815:维也纳会议的内容和本质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英国工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二、法国资本扩张的挫折与反应
        三、奥地利封建经济的保守与危机
        四、封建经济与工商业资本共存的普鲁士与俄罗斯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英法对美洲资源的争夺
        二、英国主导下诸强权对非洲黑奴的贩卖
        三、英国对原荷属海陆枢纽的抢占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成型(1815-1848)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梅特涅协调的政治经济本质
        二、1848:革命之年的冲击与影响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工业资本的英国:欧洲协调的幕后发动机
        二、封建经济的奥地利:欧洲协调的台前操盘手
        三、封建与资本并存的普鲁士与俄罗斯:欧洲协调的主要参与者
        四、资本恢复与重组中的法国:欧洲协调的受压制者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英法美对美洲殖民地市场与资源的争夺
        二、英法对亚非农业国市场与资源的抢掠
        三、英法俄对海陆交通枢纽与要道的抢占
第四章 维也纳体系的转型(1848—1871)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梅特涅协调体系崩溃的政治经济动因
        二、1871:《法兰克福和约》的政治经济意义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英国:大英殖民帝国的欧洲战略
        二、领土扩张的俄国:英国制海权的挑战者
        三、资本复辟的法国:对欧洲事务的重新参与
        四、资本勃兴的德意志:商业推动下的统一之路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英国引领的诸强权对亚洲工业原料及市场的争夺
        二、英法对非洲边缘地区工业原料与市场的争夺
        三、英法美对海陆枢纽和要道的争夺
第五章 维也纳体系的再平衡(1871—1890)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政治经济本质
        二、1890:德国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的政治经济意义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二、新兴工业国家德国: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操纵者
        三、封建与资本并存的俄奥: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同盟者
        四、再度挫折的法国资本: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受压制者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英国引领的诸强权对非洲殖民地资源与市场的瓜分
        二、英国引领的诸强权对亚洲市场与资源的侵占
        三、英美对美洲工业原料和市场的争夺
第六章 维也纳体系的终结(1890—1919)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俾斯麦外交体系终结的政治经济动因
        二、一战与《凡尔赛和约》的政治经济意义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和两大联盟集团的形成
        一、英国外交政策转变的政治经济动因:霸权守成者
        二、德国外交政策转变的政治经济动因:霸权挑战者
        三、俄法同盟成型的政治经济动因:德国的反对者
        四、奥意土加入德国同盟的政治经济动因:德国的支持者
        五、作为新型强权的美国与苏联:参战与退战
        六.日本崛起的政治经济动因:亚太地区新战场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诸帝国主义国家对非洲工业原料与市场的瓜分
        二、诸帝国主义国家对亚洲市场与资源的瓜分
        三、美英德对海陆枢纽和交通要道的抢夺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3)德意志帝国统一对欧洲国际秩序的冲击(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国自身强国地位的塑造
二、欧陆地缘政治构造的改换
三、德法之间民族仇恨的加深
四、德俄之间敌对情绪的激化
五、德英之间争霸矛盾的加剧
六、结语

(4)浅析1871年德意志统一初期的外交战略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国统一与欧洲地缘革命
二、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与德国外交失败
三、外交战略转型

(5)俾斯麦外交模式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意义
        1. 学术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相关研究概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基本研究方法
一、俾斯麦典型性外交实践
    (一) 德国统一过程中的外交实践
        1.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争端
        2. 对奥和约的签订
        3. 俾斯麦与拿破仑三世
    (二)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的外交实践
        1. 大陆政策
        2. 俾斯麦的联盟体系
        3. 关于海外殖民
    (三) 小结
二、俾斯麦外交模式
    (一) 低姿态
        1. 步步为营,适可而止
        2. 和平外交,忌用武力
        3. 聚焦欧陆,避免海外冲突
    (二) 大结盟
        1. “萨布罗夫法则”
        2. 三边缔约,双边支撑
    (三) 绝对孤立
        1. 绝对孤立,各个击破
        2. 阿尔萨斯—洛林与对法国的孤立
    (四) 矛盾均势
        1. 结盟均势
        2. 矛盾制衡
    (五) 小结
三、俾斯麦外交模式的评价
    (一) 关于评价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 俾斯麦外交模式的评价
        1. 俾斯麦外交模式的积极作用
        2. 俾斯麦外交模式的消极影响
四、俾斯麦外交模式的启示
    (一) 关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二) 关于有限战略和无限战略
    (三) 关于领导者
    (四) 关于国际战略空间经营学
    (五)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内在逻辑——兼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矛盾重重:德国崛起的外部环境
二、以矛盾制衡矛盾: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成功之处
三、压抑旧矛盾、制造新矛盾: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内在局限性
四、他山之石:俾斯麦外交体系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7)国际战略空间经营与德意志帝国的崛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心谋划, 营造有利国际空间, “铁血”实现国家统一, 德国崛起为欧洲潜在霸主
二、稳步推进大陆政策, 伺机拓展国际战略空间, 柏林成为欧洲国际政治注目的中心
三、急切推行“世界政策”, 冒进争夺世界霸权, 德国成为众矢之的

(8)俾斯麦1871-1890年东方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联”俄时期:1871-1875年
    (一) 统一之初德俄关系
    (二) “战争在望”危机
三、“拉”俄时期:1875-1890年
    (一) 东方危机与柏林会议
    (二) 几次“拉”俄尝试
        1. 再度建立三皇同盟
        2. 签订《再保险条约》
四、结语

(9)试析俾斯麦孤立法国的外交举措——以1873-1881年德奥俄关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1873年三皇同盟
二、1879年德奥同盟
三、1881年第二次三皇同盟

(10)俾斯麦对俄外交政策再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俾斯麦对俄外交政策描述
二、俾斯麦对俄政策的外交哲学思想
三、俾斯麦对俄外交政策的历史经验特征
四、俾斯麦对俄外交政策的评析

四、俾斯麦与德法战争(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经济视野下的维也纳体系[D]. 方圆. 外交学院, 2020(07)
  • [2]合法性视角下的大国崛起研究[J]. 杨芳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9(01)
  • [3]德意志帝国统一对欧洲国际秩序的冲击[J]. 司德坤.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4]浅析1871年德意志统一初期的外交战略转型[J]. 李大为,包燕玲. 赤子(上中旬), 2015(12)
  • [5]俾斯麦外交模式及其启示[D]. 姜爰晟.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6]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内在逻辑——兼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J]. 白若萌. 社会科学家, 2013(05)
  • [7]国际战略空间经营与德意志帝国的崛起[J]. 邢来顺. 贵州社会科学, 2012(04)
  • [8]俾斯麦1871-1890年东方政策探析[J]. 陈勇.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01)
  • [9]试析俾斯麦孤立法国的外交举措——以1873-1881年德奥俄关系为例[J]. 李阳. 传承, 2011(20)
  • [10]俾斯麦对俄外交政策再评析[J]. 靳艳. 甘肃社会科学, 2010(04)

标签:;  ;  ;  ;  ;  

俾斯麦与德法战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