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与法律的思考

科技伦理与法律的思考

一、关于科技伦理与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越[1](2021)在《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提出科技伦理观教育是教育者积极地引导受教育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养成一定的科技伦理品德的道德影响活动。当代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其科技伦理观的形成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是当下教育者的共鸣,但现实中科技伦理观教育的实效性较低。因此,研究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概念及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的必要性。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法,通过设计相关问卷对湖北省内四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发现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把伦理视为科技发展的束缚,对待科技伦理问题的道德行为选择模糊,接受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结合资料文献与数据分析结果,概括出制约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来自于社会风气、大学评价方式、教育方法等客观因素,也包括源于学生自身价值观、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待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态度等主观因素。最后,针对制约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三条途径:一是借鉴国外科技伦理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学习国外较为成熟的教育经验;二是灵活多样地运用他律促进自律、技能与技德统一、现实与虚拟结合的科技伦理观教育方法;三是采取进行课程思政、创设教育环境以及组织模拟活动这类合适的科技伦理观教育形式,以期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

李穆清[2](2021)在《马克思科技伦理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危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智能技术作为21世纪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以其领域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应用广泛性等特点和优势,逐渐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同时,亦带来不可忽视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时代,人的活动领域被不断挤压、本质属性愈发遮蔽、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动摇,如何应对和化解人的主体性危机,成为当前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科技进步对于人之主体性的冲击从现代化伊始便存在,马克思对于他所处时代的科技异化问题做出了超越性的解读和设想。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相关论述,依据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逻辑理路建构起马克思的科技伦理思想,并聚焦了其中的人的主体性维度。马克思科技伦理思想中的人的主体性维度主要通过三部分体现出来,一是以人为本的科技观,包括历史主义立场的科学观以及科学和人本辩证统一的技术观;二是基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科技批判和异化理论,包括科技异化和主体异化以及消除主体异化的政治伦理途径;三是主体向度的科技伦理思想的建构方法,包括对人的主体性的失落和复归的阐明,对抽象主体的批判和对现实主体的建构以及重建复归人的自由自觉的科技伦理新秩序的展望。从马克思科技伦理视域观照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可以发现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的主体性带来巨大冲击,使人面临主体地位消解、认知主体混乱、智能社会反智的外部危机和自我失落、价值理性失落、异化向度强化与自由解放失落的内部危机,其根源即是现代技术社会的技术理性逻辑和长期以来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对现代社会形成的资本逻辑宰制。而复归人的主体性则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从价值路径和伦理实践两方面入手,首先要明晰当前所需重新找寻、确立和复归的人性本质、价值诉求和伦理原则;其次应当从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两方面的明确入手,去探索更现实可行、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发展更彰显人的主体性的人工智能伦理实践。

滕怀玺[3](2021)在《科技伦理视野下的专利权运用和监管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技术专利的运用,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也提升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水平,并被证实为改变国家发展走向和世界演变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高新科学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尤其是专利权被某些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加以利用危害社会,所以要在科技伦理视野下加强对专利权的运用和监管。从该种思路出发,首先,对科技伦理的理论基础和专利权进行了概述,围绕科技伦理的概念、科技伦理的思想、科技伦理的体系建设、科技伦理思想下的专利权四个环节进行展开与分析。其次,对于我国专利权运用中科技伦理的缺失与监管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指出我国科技专利权在运用中存在用尽原则和滥用种类的伦理问题与我国科技专利权监管中所存在缺失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科技伦理理论知识为抓手来推动问题的解决,并着重以科技伦理与专利权运用的关系为突破口切入,廓清了专利运用与基本人权保护的冲突、科学技术专利运用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专利运用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科学技术伦理与专利权的关系处理。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科技伦理视角下专利权运用和安全监管的对策。需要构建我国专利运用与监管的伦理理念,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创新激励转化机制,落实在科学技术专利运用中的惠益分享机制;从科技伦理的视角下专利权的安全监管对策来说,需要提高专利意识、加强安全监管、完善科学技术专利的审查标准、构建科学技术专利伦理审查机制。

于安龙[4](2020)在《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重要论述论析》文中认为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科技伦理的新思考、新认识、新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重要论述有着特定的时代条件、社会基础和理论渊源,有着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的深厚学理支撑、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思想的直接理论奠基和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丰富智慧滋养,其核心要旨包括:科技发展要关注现实,造福于民;科技工作者要正心明志,修身立德;倡导绿色科技,推进可持续发展等。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启示,为化解人类科技伦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司宇辰[5](2020)在《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科幻文学开始复兴,以《科幻世界》杂志为阵地,涌现了一批新锐的、有思想的科幻作家,即所谓的“新生代”作家。这些作家包括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这些作家以充实阔大的内容设置,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和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不仅在世纪之交形成了中国的新一波科幻热,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契合了当前中西方科幻文学界广泛的深化主旨、拓宽思路的共识。而这批作家当中,王晋康凭借其饱满的创作激情、显着的“核心科幻”创作理念、深沉苍凉的行文风格、较高的创作产量等尤其引人瞩目,被誉为中国新生代科幻的“基石”和“思想者”。王晋康的科幻小说作品,因浓厚的科学哲理思辨而独树一帜,在选材上与其他专注于呈现天马行空的缤丽环境的作家不同,王晋康的作品以对科技伦理的关注与呈现着称。王晋康善于在其作品中传达对科技发展的理性思考,书写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人性善与恶的纠结,尤其善于探讨科技与伦理产生冲突时人类的遭遇和抉择。本文通过结合王晋康生平经历中的科技情结、创作实践中的“核心科幻”主张及不同创作阶段对人与科技关系的恒常思索等方面,观照王晋康作品中科技伦理问题书写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王晋康小说中对于科技伦理问题与科幻题材的架构,分析其科技伦理观整体构建的三个典型维度:在自然规律和谐性上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省、对于科技中心主义反乌托邦的构建和崩解的思索以及基于人性关怀对技术万能主义的批判;并在这一语境下讨论王晋康科技伦理书写的问题具现:基因工程与人类生理异化、人工智能与心智升级、灾变下的人类生存实验,分析在具体情境中的科技伦理讨论。在科技伦理问题讨论下,观照王晋康对于科技伦理困境和人文理性思辨的深厚的文学化具现:体现认知主体的尊严与价值的科技从业者形象、科普材料组合与悬疑手法构成的互文语境以及独特的苍凉宏阔的艺术美学特征。最后从王晋康对于中国科幻文学的价值意义上,分析其对于科技伦理主题的关注对于引导科技伦理实践、促进科幻文学体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科幻建构的独特地位。论文期望通过对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元素的研究,突出分析其作品的科学特征、人文关怀及批判力量,以期为学界有关王晋康科幻文学的研究提供开拓性的探究视角。

高龙[6](2020)在《科学政治学语境下科技伦理立法路径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是重大的历史机遇期,为此我国制定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开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就为我国敲响了警钟。为保障科技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亟须出台科技伦理法律法规对科技伦理风险进行规制。基于科研活动的专业性、自主性等特点,应当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伦理立法路径,并建立相关机制。对科学的调控根本上又是属于政治的,立法是政府对科技进行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韩来平教授构建的科学政治学正是研究科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学问,对于研究科技伦理立法的路径与机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基于此,本文在科学政治学语境下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综合法、历史主义的社会系统分析方法对科技伦理的立法进行研究与探索,通过分析得出了科技伦理立法的合理路径与有效机制。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科技利益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为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我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并利用5G技术取得了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迅速腾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但我们不应沉浸在一时的胜利之中,不应忽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重视科技所带来的负效应。近年来,我国与世界频发的科技伦理危机事件亟须政府强化伦理监管。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科技伦理立法是强化监管的重要手段,对伦理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立法应该以伦理为基础,法律可以为伦理提供保障。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科技伦理立法可以为科研活动划定禁区,同时立法也是政府调控科技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科学政治学的研究范畴。第三部分主要对科学政治学语境进行了适用性分析,简单介绍了科学政治学语境,用科学政治学的科学为民造福的价值观指导科技伦理立法;通过对建制化科学三角结构核心理论与其延展出的研究纲领的分析得出公众参与是科技伦理立法的合理路径;得出可以利用边界组织为公众参与立法提供空间与平台的结论。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我国应该设立边界组织——各级科技伦理立法委员会,这一委员会可以稳定科学与政治之间的界线,构筑有机边界。还能为利益相关者多元协商搭建平台,开辟公众参与科技伦理立法的空间,使公众参与到科技伦理法律、行政法规等草案的起草与审议过程之中,以便公众对科技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使立法集民智,蕴民意。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公众参与科技伦理立法的有效机制,建立科技伦理立法信息公开制度,在各级伦理委员进行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时,需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并进行网络直播,接受公众的问询,还需加强科学与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以解决公众参与立法积极性不高,难以提出有效建议的问题。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推广力度,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基层科技伦理立法联系点作为公众联接立法机关的“直通车”。优化现有的法律公开征求意见系统,并在省一级人大建立地方性法规公开征求意见系统,以拓展公众线上参与立法的渠道,配合各级科技伦理立法委员会实现线上线下公众参与立法途径的有机联动。

闻丽君[7](2020)在《媒体助力科技预期治理 ——科学技术的“前景传播”》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与我们人类社会息息相通,但是由于科技无度发展,导致科技的不确定性风险带来的后果愈加不可估量。因此,亟需对科技伦理风险进行有效规约。众多学者对此做了很多尝试,首先是美国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技术评估”这一概念,“预警性技术评估”和“建构性技术评估”是“技术评估”范畴内的两个发展阶段。但“预警性技术评估”阶段参与主体是单一的科学家,有失客观公正性,缺乏公信力;“建构性技术评估”阶段是动态的分析研究,注重社会实际反馈。理论基础更加坚实,同时也强调吸纳不同利益主体,但并没有解决如何协调的问题。因此二者都不能很好地解决科技伦理风险。在困境之下,古斯顿提出了“预期治理”概念。预期治理是“前景传播”治理科技伦理风险的最关键环节。“前景传播”是传统科技传播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关注到了传统科技传播少有涉及的科技伦理风险治理问题。“前景传播”除了减少传播陈旧的科技信息比重,传播科技最新文明和成果,还被赋予了新的独特内涵:第一,传播科技伦理风险的相关信息,增加公众对科技伦理问题的全面准确认识;第二,倡导公众共同治理科技伦理风险的新的治理理念,全民参与,达成全责任制共识;第三,传播科技的预期治理,提升公民共同治理科技伦理风险的能力,这是“前景传播”应对科技伦理风险的关键。科技的预期治理重在提高公众的能力,来有效应对科技问题。科技的预期治理包括“预期”和“治理”两个方面。其中“预期”本质上指能力,主要包括三种能力:预见能力、参与能力和整合能力,这三种能力相辅相成。“治理”是核心,是一种实践过程,目的是提高以上三种能力,包括多元参与的预见过程、民主视角下的参与过程和更深层次的整合过程。科技的预期治理既有“预期”作为理论支撑,同时又有“治理”这一实践体现作为行动指导,强调实践动态操作,在实践中提高公众的治理能力,有利于“前景传播”有效应对科技伦理风险。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媒体功能和作用的分析,基于“前景传播”视角,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助力“前景传播”治理科技伦理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全面准确传播“前景传播”中的科技伦理风险相关知识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要筛选传播信源有效度、把好传播内容质量以及不断丰富传播方式和手段,为公众提供全面准确的科技伦理风险信息,为科技伦理风险的有效治理提供保障;第二,传播“前景传播”治理科技伦理风险的关键——科技的预期治理,提高公众的各种能力,以达到提高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科技伦理风险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媒体首先要建立一种联系,为公众提供交流反馈的平台,促进多元参与的预见过程,提升公众的预见能力。其次,媒体实时监督,以保障民主参与的真实性,进而确保民主参与的有效性,保障民主视角下的参与过程,提高公众的共同参与能力。最后,媒体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以最广大公众的最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加强深度交流,整合目标和主体的分歧,求同存异,完善更深层次的整合过程。通过以上媒体这一传播渠道的具体措施,积极助力“前景传播”对科技伦理风险进行预期治理,减少科技伦理风险的发生与危害。

王姣[8](2020)在《科技议题的教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议题是由科技发展或应用带来的具有争议性的公共议题。它们被视为社会存在的教育资源已有百年之久,但只是在20世纪末才被真正引起重视并加以研究。科技议题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融入到科学教育的实践之中,是否具有合理性,如何融入?这必然涉及到科技议题的教育价值问题。科技议题价值取向影响着它融入教育的深度、广度及融入的程序、方法。本研究聚焦于“科技议题究竟具有何种教育价值,应如何实现其教育价值”这一核心问题,依据“科技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和科学课程标准文本的解读,探讨了如下相关问题:首先,分析了科技议题具有何种属性,包括产生原因、特征、分类和教育历史四个内容。因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人们反思科技意识的提升、媒体对科技事件的公开与聚焦使得科技议题数量众多。且科技议题具有形成过程的跨时空性、关涉领域的多学科性、科技伦理的冲突性、解决方案不确定性的特征,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将科技议题分为不同的类别。科技议题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时期杜威的思想理论与教育实践,而我国科技议题的教育有一段曲折的历史。其次,阐释了科技议题具有哪些教育价值。结合产生科技议题的三个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科技议题具有提升学生个体的科学文化基础、促进学生探究科技事务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科技事务责任感三个维度的价值。需要强调的是,每一维度价值之间并不是平行独立存在,而是互相影响的。再次,辨析了我国目前最新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技议题思想如何。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科学课程标准都含有科技议题的教育思想,并对科技议题的教育价值有明显的期待。最后,探讨了科技议题教育价值实现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主要包括选择科技议题、实施科技议题教育两个方面。教师在选择议题时应遵循依据教材与超越教材相结合、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议题簇与焦点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在实施科技议题教学时要遵循教育时空的连续性原则、教学策略多元化原则、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原则。

柳丽萍[9](2020)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伦理审视 ——从赫胥黎《美丽新世界》谈起》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它既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亦可能是威胁人类生存、摧毁人类文明的刽子手。正如英国作家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描绘的科技极度发达的2532年未来新世界那样,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技术便捷的同时,也加重了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控制,抹杀了人的个性自由。反观当下由现代科技引发的伦理危机与道德挑战,我们不禁要对科技与人的关系发出系列伦理追问:科技使人进化还是退化?科技使人幸福还是不幸?人是科技的主人还是奴隶?现代科技是否陷入伦理困境?现代科技之未来将走向何方?本文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为线索,从四个方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态势进行伦理审视。第一部分,反思科技活动的伦理意蕴。通过分析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科技极度发达条件下的人之生存境遇,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态势提出伦理追问。围绕科技活动的实现形式和活动主体两个角度论证科技活动负载伦理价值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科技活动负载伦理价值的具体维度及涵义。第二部分,全面梳理古今中外的科技伦理思想。有关科技伦理的思想观点、理论纷争磅礴杂多,这一部分主要针对中、西方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历史演变作全面系统的理论考察,进而为下文辩证分析与有效克服现代科技发展的伦理困境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第三部分,充分揭示现代科技发展面临的伦理困境。由现代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无可逃避的严峻事实。这部分在全面厘清科技伦理关系历史逻辑的基础上,从人与外部自然、人与自身自然、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三个方面揭示现代科技发展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继而结合思想理论与实践现状就人类认识水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发展状况几个方面分析现代科技伦理难题的成因。第四部分,论证现代科技发展伦理难题的破解。科技与伦理的协同共进,是维护人类社会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现代科技发展伦理危机的破解,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科技伦理思想为指导,以完善科技伦理建制为关键,以加强科技主体建设为根本,构建科学完善的解决机制,促进现代科技的良性发展。

王燕琪[10](2020)在《“产业科学”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和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日益改变自主自治的发展状态,其社会应用渐渐成为政府、高校以及企业关注的重点,过去的科学研究日益掺杂强烈的应用动机和利益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和产业界逐渐联结,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界限日益模糊。于是,大批工业实验室出现,大规模雇佣科学家进行产品研发,快速抢占市场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从而推动了追求实用目的的“产业科学”迅猛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产业科学的伦理问题也日益显现,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市场调查,不加考察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全面剖析产业科学的伦理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之策,有利于提高产业科学家的伦理责任,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社会赋予的重任。同时,通过构建一系列可行的伦理规范,明确科研工作者的职业伦理准则,对产业科学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科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它所面临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应用案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四章进行系统的论述。第一章首先总的介绍产业科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依次介绍了学院科学、政府科学、产业科学和技科学。然后根据科学与产业界联系,对产业科学的含义做出具体的界定,并深入分析科学规范的转变,即由“默顿规范”转变为“齐曼范式”的时代诉求。第二章从科学家、科技企业、政府三方面全面阐述产业科学面临的伦理问题。一是科学家方面主要包括产业科学家的诚信危机、角色冲突问题、利益冲突问题;二是在科技企业方面主要包括企业对不道德利润的追求、漠视人文关怀和破坏科学知识的传播;三是在政府方面主要包括政府出现信任危机、政府缺乏对科学的伦理调控、政府科技决策中缺乏公众参与。第三章对产业科学伦理问题的根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包括产业科学的主体道德责任缺失、科技企业的伦理责任的缺失、政府伦理责任的缺失三个方面。第四章探求产业科学伦理问题的应对之策,主要包括:第一立足于城市代理人的角度,对产业科学家进行正确的伦理定位,第二从负责任创新的角度,进行科技企业的伦理建设,第三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探寻社会规制的伦理路径。总之,产业科学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需要人们重新审视科学良性运行的伦理条件,重构科学伦理规范并使其成为科学共同体的道德共识,同时需要政府、产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使“产业科学”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二、关于科技伦理与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科技伦理与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对已有研究现状的评价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理论依据
        1.4.4 创新之处
2 科技伦理观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其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进行的必要性
    2.1 科技伦理观的概念
        2.1.1 科技伦理观的内涵
        2.1.2 科技伦理观的特点
    2.2 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概念
        2.2.1 科技伦理观教育的内涵
        2.2.2 科技伦理观教育的内容
        2.2.3 科技伦理观教育的发展趋势
    2.3 当前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的必要性
        2.3.1 由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决定
        2.3.2 由当前国内外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形势所决定
        2.3.3 由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个人发展特点所决定
        2.3.4 由当前我国绿色科技发展要求所决定
3 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与总体分析
        3.1.1 调查对象与目的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方法
        3.1.3 调查的总体结果与分析
    3.2 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2.1 将伦理视为科技发展的束缚
        3.2.2 对待科技伦理问题的道德行为选择模糊
        3.2.3 高校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4 制约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4.1 制约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客观因素
        4.1.1 过分重视科技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
        4.1.2 重专业轻伦理的评价方式
        4.1.3 缺少现实关怀的伦理教育
    4.2 制约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主观因素
        4.2.1 持有科技的价值中立观点
        4.2.2 对于科技伦理教育缺乏认同感
        4.2.3 过于关注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
5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5.1 借鉴国外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成熟经验
        5.1.1 美国将服务学习与科技伦理教育相结合
        5.1.2 德国以具体与现实问题入手
        5.1.3 法国运用非技术性教育的模式
    5.2 多样的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方法
        5.2.1 他律促进自律的方法
        5.2.2 技能与技德统一的方法
        5.2.3 现实与虚拟结合的方法
    5.3 合适的科技伦理观教育活动形式
        5.3.1 运用课程思政进行科技伦理观教育
        5.3.2 创设良好的科技伦理观教育环境
        5.3.3 组织模拟活动提高解决科技伦理问题的能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马克思科技伦理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背景和意义
        1.1.2 现实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马克思科技伦理视域下人的主体性维度
    2.1 以人为本的科技观
        2.1.1 历史主义立场的科学观
        2.1.2 科学和人本辩证统一的技术观
    2.2 基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科技批判和异化理论
        2.2.1 科技异化和主体异化
        2.2.2 消除主体异化的政治伦理途径
    2.3 主体向度的科技伦理思想
        2.3.1 人的主体性的失落和复归
        2.3.2 对抽象主体的批判和对现实主体的建构
        2.3.3 重建复归人的自由自觉的科技伦理新秩序
3 审视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危机
    3.1 外部危机:主体地位的威胁
        3.1.1 主体客体化的威胁:主体地位的消解
        3.1.2 客体主体化的威胁:认知主体的混乱
        3.1.3 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智能社会的不智能性
    3.2 自我危机:人性本质的失落
        3.2.1 个人的失落:主体异化导致自我失落
        3.2.2 社会的失落:科技理性的价值性失落
        3.2.3 人类整体的失落:异化向度的强化与自由解放的失落
    3.3 危机根源:技术理性与资本逻辑
        3.3.1 智能社会的技术理性逻辑
        3.3.2 人工智能时代的资本逻辑本质
4 基于马克思科技伦理思想的人的主体性复归
    4.1 重构实现人的主体性复归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路径
        4.1.1 实践主体新范式为解决人的主体性危机提供理论前提
        4.1.2 以人为本科技观为人的主体地位重建提供原则导向
        4.1.3 科技异化理论为人的主体属性回归提供具体指向
    4.2 发展彰显人的主体性复归的人工智能伦理实践
        4.2.1 以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为伦理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
        4.2.2 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伦理实践的根本发展目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科技伦理视野下的专利权运用和监管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科技伦理理论基础及其视阈下的专利权概述
    (一)科技伦理的理论基础
        1.科技伦理概念的引入
        2.科技伦理的内涵
        3.科技伦理体系的建设
    (二)科技伦理思想下的专利权概述
        1.科技伦理思想
        2.科技伦理思想下的专利权四个环节分析
二、我国专利权运用中科技伦理缺失与监管问题
    (一)我国专利权运用中科技伦理缺失问题的表现
        1.专利权的用尽原则
        2.专利权滥用的种类
    (二)我国专利权监管中科技伦理缺失问题的表现
三、科技伦理对专利权的意义和两者关系
    (一)科技伦理对专利权的重要意义
        1.有效防范科学技术的滥用和价值观的偏离
        2.有效防范科技人员的道德素质下降
    (二)科技伦理与专利权运用的关系
        1.科学技术专利运用与基本人权保护的冲突
        2.科学技术专利运用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
        3.科学技术运用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
        4.科学技术伦理与专利权的总体关系处理
四、专利权运用和安全监管的对策
    (一)专利权运用的对策
        1.构建我国专利运用与监管的伦理理念
        2.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创新激励转化机制
        3.落实科学技术专利运用当中的惠益分享机制
    (二)专利权的安全监管对策
        1.提高专利意识加强安全监管
        2.完善科学技术专利的审查标准
        3.构建科学技术专利伦理审查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重要论述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
    1. 深厚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
    2. 直接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思想
    3. 丰富智慧滋养: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
二、 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1. 科技发展要关注现实,造福于民
    2. 科技工作者要正心明志,修身立德
    3. 倡导绿色科技,推进可持续发展
三、 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1. 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新发展
    2. 面向实践:中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
    3. 价值引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益启示
    4. 贡献世界:化解人类科技伦理难题的中国方案

(5)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特征的成因
    2.1 割舍不断的科学情结
    2.2 “核心科幻”理念的统摄
    2.3 对人与科技关系的恒常思索
3 王晋康科技伦理观的三个维度
    3.1 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理路
    3.2 科技中心主义反乌托邦的哲思
    3.3 科学万能主义的经典批判
4 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科技伦理呈现
    4.1 于“人类异化”中迷失的道德世界
    4.2 “理智自认”与自我赋权的科技焦虑
    4.3 灾变中探寻“逆天改命”的时空迷宫
5 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的文学特质
    5.1 科学思维与文学思维的交织
    5.2 科学求真与文学设疑的相融
    5.3 科学理性与文学人文性的交汇
6 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特征的审视
    6.1 科技主义与伦理道德的冲突
    6.2 科幻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交融
    6.3 “科幻基石”与“思想者”的价值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科学政治学语境下科技伦理立法路径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之处
一、科技利益与风险并存的社会
    (一)风起云涌的世界科学技术革命
    (二)迅速腾飞的中国科技
    (三)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四)频出的危机事件呼唤强化监管
二、伦理立法:强化监管的重要手段
    (一)伦理与法律相辅相成
        1.伦理是法律的基础
        2.法律是伦理的保障
    (二)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三)伦理立法为科研活动划界
    (四)立法是政治对科技的有效调控手段
三、科学政治学语境下的伦理立法
    (一)科学政治学语境
    (二)科技价值观与立法
    (三)三角结构核心理论与立法
    (四)边界组织工具与立法
四、科技伦理立法路径:公众参与立法
    (一)边界组织:伦理委员会
    (二)伦理委员会营造有机边界
    (三)伦理委员会: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平台
    (四)科技合法性审查在于人民
五、公众参与科技伦理立法的机制安排
    (一)建立科技伦理立法信息公开制度
    (二)设立基层科技伦理立法联系点
    (三)完善法律公开征求意见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媒体助力科技预期治理 ——科学技术的“前景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前景传播
    (一)“前景传播”的涵义
        1.“前景传播”的提出
        2.当代语境下“前景传播”现实涵义
    (二)“前景传播”现状分析
        1.科技传播发展历程
        2.“前景传播”的演进与发展
二、科技的预期治理
    (一)科技预期治理的提出
        1.科技预期治理提出的现实背景
        2.科技伦理风险治理的初步尝试
    (二)科技预期治理的涵义
        1.科技预期治理的“预期”
        2.科技预期治理的“治理”
三、媒体助力“前景传播”治理科技伦理风险的举措
    (一)媒体基于“前景传播”视角——传播科技伦理风险相关信息
        1.筛选传播信源有效度
        2.把好传播内容质量关
        3.丰富传播方式和手段
    (二)媒体基于“前景传播”视角——传播科技的预期治理
        1.媒体建立联系——促进多元参与的预见过程
        2.媒体实时监督——保障民主视角下的参与过程
        3.媒体引导舆论——完善更深层次的整合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科技议题的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科技议题及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科技议题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科技议题与教育的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科学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社会中的科技议题
    第一节 科技议题的产生
        一、科学与技术的融合
        二、人们对科技的反思
        三、媒体对科技事件的公开与聚焦
    第二节 科技议题的特征
        一、形成过程的跨时空性
        二、关涉领域的多学科性
        三、科技伦理的冲突性
        四、解决方案不确定性
    第三节 科技议题的分类
        一、以争议发生的地域为依据分类
        二、以科技所属学科领域为依据分类
        三、以直接关涉的对象为依据分类
    第四节 科技议题的教育历史
        一、美国科技议题教育的历史
        二、我国科技议题教育的历史
第三章 科技议题潜在的多维教育价值
    第一节 提升学生个体的科学文化基础
        一、学会科技领域的批判性思维
        二、养成科技领域非形式推理能力
        三、学会从人文的角度理解科学
    第二节 促进学生探究科技事务能力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碎片信息整合能力
        二、提高学生科技事务的沟通能力
        三、形成正确的科技伦理观
    第三节 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科技事务的责任感
        一、提高科技应用的法制意识
        二、学会科学事务的正确决策
第四章 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对科技议题的要求
    第一节 课程目标蕴含的科技议题思想
        一、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文本解读
        二、初中科学“课程目标”的文本解读
        三、高中科学“课程目标”的文本解读
    第二节 课程内容中选择的相关科技议题
        一、显性的科技议题
        二、隐性的科技议题
第五章 科技议题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科技议题选择的原则
        一、依据教材与超越教材相结合
        二、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
        三、议题簇与焦点问题相结合
    第二节 科技议题教学的原则
        一、教育时空的连续性原则
        二、教学策略多元化原则
        三、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原则
    第三节 “垃圾焚化邻避现象”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内容的呈现
        二、案例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现代科技发展的伦理审视 ——从赫胥黎《美丽新世界》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根据与意义
        1.1.1 选题根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科技控制下的“美丽新世界”
    2.1 “美丽新世界”的未来图景
        2.1.1 极发达的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极限控制
        2.1.2 单向度的个人——对技术统治的绝对服从
    2.2 “美丽新世界”的现实指向
        2.2.1 科学技术的滥用
        2.2.2 个性自由的压抑
    2.3 “美丽新世界”的伦理省思
        2.3.1 科技活动负载伦理意蕴之争
        2.3.2 科技活动负载伦理意蕴之维
第3章 科技伦理思想的历史考察
    3.1 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演进
        3.1.1 产生于神话和哲学中的西方古代科技伦理思想
        3.1.2 发展于自然科学中的西方近代科技伦理思想
        3.1.3 形成于新科技革命中的西方现代科技伦理思想
    3.2 中国科技伦理思想的发展
        3.2.1 中国古代的科技伦理思想
        3.2.2 中国近代的科技伦理思想
        3.2.3 中国现代的科技伦理思想
    3.3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技伦理思想
        3.3.1 逻辑起点:批判资本逻辑下的科技异化
        3.3.2 内在诉求: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3.3.3 终极关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4章 现代科技发展的伦理难题
    4.1 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伦理难题
        4.1.1 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问题
        4.1.2 人与自身自然的关系问题
        4.1.3 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问题
    4.2 现代科技发展伦理难题的成因
        4.2.1 人类认识水平限制
        4.2.2 文化价值观念影响
        4.2.3 社会发展状况制约
第5章 现代科技发展伦理难题的解决
    5.1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科技伦理思想为指导
        5.1.1 构建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原则
        5.1.2 坚持多维协调的科技发展方法
        5.1.3 开拓持久永续的科技发展路径
    5.2 完善科技伦理建制
        5.2.1 加强科技法律制度保障
        5.2.2 健全科技伦理运行机制
        5.2.3 加强科技伦理道德导向
    5.3 加强科技主体建设
        5.3.1 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
        5.3.2 增强科技主体的职业道德
        5.3.3 开展多级主体之间的对话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产业科学”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SB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后学院科学”时代的产业科学
    第一节 “产业科学”的兴起
        一、产业科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
        三、“产业科学”的产生
    第二节 产业科学的发展现状
        一、科学与产业的关系
        二、产业科学的内涵
        三、产业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 “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规范的转换
        一、学院科学的“默顿规范”
        二、产业科学的“齐曼范式”
第二章 “产业科学”的伦理问题
    第一节 “产业科学”中科学家的伦理问题
        一、产业科学家的诚信缺失
        二、产业科学家的角色冲突
        三、产业科学家的利益冲突
    第二节 “产业科学”中的企业伦理问题
        一、“唯经济主义”倾向引发的“利益至上”
        二、工具理性对人文价值的僭越
        三、知识产权阻碍科学知识的传播
    第三节 “产业科学”中政府伦理问题
        一、政府信任格局需要进一步构建
        二、“看得见的手”伦理调控仍需加强
        三、公众参与科技决策有待完善
第三章 “产业科学”伦理问题的根源
    第一节 “产业科学”主体道德责任的缺失
        一、产业科学家的“唯科学主义”
        二、缺乏科研成果社会应用的伦理考量
        三、产业科学家科研活动的“利益驱动”
    第二节 企业伦理责任的缺失
        一、企业内部缺乏伦理责任意识
        二、企业道德规范的不完备
        三、企业内部价值观的错位
    第三节 政府伦理责任的缺失
        一、政府责任意识的不足
        二、政府科技风险治理缺乏群众基础
        三、社会监督的亟待完善
第四章 应对“产业科学”伦理问题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诚实的代理人:产业科学家的伦理定位
        一、产业科学家决策中的正确定位
        二、产业科学家科技责任的伦理定位
        三、产业科学家利益诉求的伦理定位
    第二节 负责任创新:科技企业的伦理建设
        一、企业“负责任创新”的伦理建设
        二、企业伦理的制度化建设
        三、企业伦理的法制化建设
    第三节 看得见的手:探寻社会规制的伦理路径
        一、强化政府的伦理责任
        二、建立严格的社会评价和监督体系
        三、寻找资本发展的合理路径
        四、重塑科学的公信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关于科技伦理与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研究[D]. 王越.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2]马克思科技伦理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危机研究[D]. 李穆清.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科技伦理视野下的专利权运用和监管问题与对策[D]. 滕怀玺. 渤海大学, 2021(02)
  • [4]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重要论述论析[J]. 于安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0(03)
  • [5]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D]. 司宇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6]科学政治学语境下科技伦理立法路径与机制研究[D]. 高龙.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媒体助力科技预期治理 ——科学技术的“前景传播”[D]. 闻丽君.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科技议题的教育价值研究[D]. 王姣.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现代科技发展的伦理审视 ——从赫胥黎《美丽新世界》谈起[D]. 柳丽萍.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产业科学”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燕琪.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科技伦理与法律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