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内科治疗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内科治疗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毛[1](2021)在《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特征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NCPH)是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的一种少见类型,临床易误诊为肝硬化,且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IB)风险较高。本研究通过分析NCPH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合并UGIB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期间明确诊断为NCPH患者共62例为研究对象,统计6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并分别计算每位患者APRI评分、FIB-4指数、Child-Pugh分级。根据是否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将62例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阅读相关文献选择可能有意义的指标,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可能影响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特征本研究组共62例NCPH患者,区域性门静脉高压(regional portal hypertension,RPH)21例(33.87%),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18例(29.03%),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8例(12.90%),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MPD)6例(9.68%),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4例(6.45%),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4例(6.45%),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VOD)1例(1.61%)。RPH21例,其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13例,包括慢性胰腺炎5例(23.81%),胰腺肿瘤6例(28.57%),胰腺假性囊肿2例(9.52%)。MPD6例,其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4例(66.67%),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33.33%)。62例NCPH患者,其中29例首次就诊于肝胆胰外科(46.8%),17例就诊于肝胆胰内科(27.4%),6例就诊于胃肠外科(9.7%),3例就诊于血液科(4.8%),肾病内科、全科医学科、胃肠内科、儿科、介入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各1例(1.6%)。62例患者中男性36例占比58.1%,女性26例占比41.9%,男女比例1.4:1。发病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4.82±16.38岁,男性平均年龄54.53±17.55岁,女性平均年龄55.23±14.95岁。本研究组62例患者首发症状主要是腹痛18例(29.0%)、脾大15例(24.2%)、呕血10例(16.1%)、腹胀8例(12.9%)等。其中RPH患者以腹痛(38.1%)、脾大(23.8%)为主要临床表现,IPH患者以呕血(27.8%)、腹痛(27.8%)、脾大(22.2%)为主要临床表现。62例患者并发症统计,上消化道出血19例(30.6%),合并感染者11例(17.7%),电解质紊乱6例(9.7%),脾功能亢进42例(67.7%),腹水26例(41.9%),其它并发症少见。各病因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未见明显异常,白蛋白(Albumin,ALB)正常或轻度下降,但均在30g/L以上;MPD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轻度升高,其它各组总胆红素均在正常水平;PVT组及MPD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略高于正常,余各组碱性磷酸酶均在正常水平;BCS组、PVT组、MPD组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高于正常水平,余各组GGT均处于正常水平;IPH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t,PLT)显着低于其它疾病组,中位数分别为91.5g/L、3.6ⅹ109/L、86.5ⅹ109/L,余各疾病组Hb、WBC、PLT正常或轻度下降,各原发疾病组凝血功能较好。62例患者中无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15例(24.2%),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20例(32.3%),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6例(25.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1例(17.7%)。其中RPH以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为主(66.7%)。62例患者轻度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10例(16.1%),中度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16例(25.8%),重度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21例(33.9%)。1例VOD患者APRI评分1.73,FIB-4指数为8.27。除VOD外,IPH组和BCS组的APRI评分显着高于其它疾病组,但各原发疾病组APRI评分均小于1。除VOD外,IPH组FIB-4指数最高,MPD组FIB-4指数最低,其中IPH组FIB-4指数大于3.25,余各原发疾病组FIB-4指数均小于3.25。62例患者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38例(61.3%),B级23例(37.1%),C级1例(1.6%)。2.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ALT、AST、ALB、ALP、GGT、TBIL、PT、INR、WBC、PLT、APRI评分、FIB-4指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脾厚度(Z=-2.116,P=0.034)、脾长径(Z=-5.133,P<0.001)、红色征(χ2=11.341,P<0.001)、静脉曲张程度(Z=-5.094,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NCPH合并UGIB的危险因素分析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脾长径增大(OR=2.01,P<0.05)、静脉曲张程度(OR=8.54,P<0.05)是NCPH合并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RPH及IPH是NCPH常见病因,CTPV、BCS、MPD等相对少见。2.NCPH肝功能基本正常,脾功能亢进及肝纤维化程度较轻、并发症较少,但发生静脉曲张及出血风险较高。3.脾厚度、脾长径、红色征、静脉曲张程度是NCPH合并UGIB的危险因素,脾长径、静脉曲张程度是NCPH合并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艺倪[2](2021)在《肝宁方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全国名老中医蓝青强经验方肝宁方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已出现侧支循环开放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肝脏各项指标、血流动力学、脾脏大小、腹水深度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等临床疗效指标的调节作用以及疗程结束后半年内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的对比,以探讨肝宁方对于改善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及肝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中,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已出现侧支循环开放并且辩证属于肝郁瘀血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普萘洛尔片(心得安),治疗组予口服肝宁方,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心脏血流动力学、脾脏大小、腹水深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等临床疗效指标,并在疗程结束后随访追踪半年内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1)基线资料: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Pugh积分、病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3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治疗组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凝血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PT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A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治疗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4)肝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B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幅度更明显(P<0.05)。(5)肝纤维化指标: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肝纤四项HA、LN、PCⅢ、Ⅳ-C及肝脏硬度值LS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后HA、LN、Ⅳ-C、LSM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6)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两组患者治疗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DPV、DSV、QPV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PV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幅度更明显(P<0.05)。(7)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脏血流动力学HR、CO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CO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AP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幅度更明显(P<0.05)。(8)脾脏大小及腹水深度:两组治疗后腹水深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脾脏长度、脾脏厚度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9)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10)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半年内治疗组30例患者中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总发生率为10%,肝性脑病总发生率为6%,对照组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总发生率为33%,肝性脑病总发生率为26%,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肝宁方在治疗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能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肝功能、肝纤维化等临床疗效指标,减少腹水、改善脾脏肿大,并且能有效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门静脉及心脏血流动力学,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效果。2.肝宁方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能有效降低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侧支循环开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有效减轻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态程度,并且能减轻腹水,减少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肝宁方具有改善侧支循环曲张形态、延缓侧支形成发展的潜质。

陈楚流,孙旭锐,谢少玲,黄小贤,林荣凯,袁楚明,梁英杰[3](2021)在《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栓塞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采用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栓塞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出血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200例,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给予传统治疗(抗生素+PPI+生长抑素类药物)的基础上行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栓塞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抗生素+PPI+生长抑素类药物)。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其止血成功率、近期(1个月内)出血率、曲张静脉直径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远期(1个月~1年)出血率和死亡率,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近远期的出血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死亡率远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各肝功能分组患者胃食管静脉曲张直径均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栓塞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能达到及时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预防近期和远期再出血,甚至消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明显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值得临床借鉴。

朱思奇[4](2021)在《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三种模型对治疗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出血的影响因素,同时评估MELD-Na模型评分系统、MELD模型评分系统、CTP评分系统对治疗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6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分别统计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MELD-Na模型评分、MELD模型评分、CTP评分、电子胃镜检查结果、血常规、总胆红素、ALT、AST、肌酐、血清钠、凝血功能等指标,然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次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228名出血组患者随访半年和一年,统计再出血情况,根据临床资料分别计算MELD-Na模型积分、MELD模型积分、CTP评分,评估MELD-Na模型评分系统、MELD模型评分系统、CTP评分系统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1、单因素分析示MELD-Na模型评分系统、MELD模型评分系统、CTP评分、肝性脑病、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曲张静脉出现红色征、HGB、WBC、PLT、ALB、TBIL、CREA、Na、PT、INR、病因,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ALT、AST、APTT无统计学差异。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PT、PLT是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228名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经治疗后半年内再出血37例,再出血率16.23%。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经内镜治疗后,观察半年内再发出血情况预测,MELD-Na模型曲线下面积大于MELD模型、CTP评分,AUC分别为0.778、0.723、0.604。MELD模型评分系统与CTP评分系统之间比较z=3.354,P<0.001,MELD-Na模型评分系统与CTP评分系统之间比较z=2.175,P=0.029,MELD-Na模型评分系统与MELD 模型比较 z=0.218,P=0.827。4、228名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经治疗后一年内再出血68例,再出血率29.82%。一年内再出血情况预测MELD-Na模型曲线下面积大于MELD模型、CTP评分,AUC分别为0.829、0.701、0.654。MELD模型评分系统与CTP评分之间比较z=1.462,P=0.144,MELD-Na模型评分系统与CTP评分之间相比较2=2.435,P=0.015,MELD-Na 模型与 MELD 模型比较 z=0.552,P=0.581。结论:1、经单因素分析提示,MELD-Na模型评分系统、MELD模型评分系统、CTP评分系统、肝性脑病、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曲张静脉出现红色征、HGB、WBC、PLT、ALB、TBIL、CREA、Na、PT、INR、病因是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危险因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现红色征、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是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三种评分系统中,MELD-Na模型评分系统对半年内或一年内再出血预测能力均优于CTP评分,MELD模型评分系统对半年内再出血预测能力优于CTP评分。4、MELD-Na模型可提高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再出血的预测价值,值得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

夏艺[5](2021)在《三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bleeding,EGVB)患者的内镜前Rockall评分(pre-endoscopic Rockall score,PRS)、Glasgow-Blatchford评分(Glasgow Blatchford score,GBS)、AIMS65评分,评估三者对EGVB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为临床使用评分系统筛选有价值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每位患者入院时的PRS、GBS、AIMS65评分,并对所有患者随访6月以上。根据入院6周内和6月内是否死亡、是否再出血及住院期间是否输血、住院时间的长短分组。应用SPSS和Med Calc软件,分析对比不同组间的三种评分的得分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的差异,计算最佳诊断界值(cut-off值),评估三种评分系统在预测EGVB患者死亡、再出血、输血、住院时间方面的价值。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6例患者,其中男性135例(65.5%),中位年龄54(47,69.25)岁,中位住院时间7(5,9)天。入院6周内死亡27例(13.1%),6月内死亡38例(18.4%),6周内再出血者46例(22.3%),6月内再出血者91例(44.1%),住院期间输血者131例(63.6%),住院时间超过7天者89例(43.2%)。2.6周内、6月内死亡组的三种评分分别高于生存组(P<0.05)。6周内再出血组仅PRS高于未再出血组(P<0.05)。住院期间输血组的GBS和AIMS65评分高于未输血组(P<0.05)。6月内再出血组与未再出血组、住院时间超过7天组与未超过7天组的三种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RS、GBS、AIMS65评分预测6周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744、0.726、0.737,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t-off值分别为>2、>11、>1;预测6月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682、0.691、0.685,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t-off值分别为>2、>10、>1;预测6周内再出血的AUC分别为0.665、0.571、0.527,PRS优于AIMS65评分(P<0.05),cut-off值分别为>2、>10、≤1;预测6月内再出血的AUC分别为0.528、0.505、0.513,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t-off值分别为>0、>10、≤2;预测住院期间输血的AUC分别为0.538、0.677、0.674,GBS、AIMS65评分优于PRS(P<0.05),cut-off值分别为>1、>8、>1;预测住院时间超过7天的AUC分别为0.540、0.548、0.506,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t-off值分别为≤1、≤11、≤0。结论:1.PRS、GBS、AIMS65评分对肝硬化EGVB患者6周内死亡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推荐使用最简便的AIMS65评分。2.AIMS65评分预测肝硬化EGVB患者6周内死亡的最佳诊断界值为1分。3.PRS、GBS、AIMS65评分对肝硬化EGVB患者再出血、输血、住院时间的预测价值有限。

赵倩,和水祥,刘亚萍,卢桂芳,任牡丹[6](2021)在《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栓塞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栓塞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2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100)和研究组(n=120)。对照组单用内镜下套扎治疗,研究组联用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栓塞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3 d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疼痛评分、食管静脉曲张直径、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与治疗后止血成功率、早期再出血率和迟发性再出血率。结果 2组患者术前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疼痛评分、食管静脉曲张直径、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患者术后3 d中重度静脉曲张率、疼痛评分、食管静脉曲张直径、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研究组术后3d中重度静脉曲张率、疼痛评分、食管静脉曲张直径、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较对照组更低,止血成功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中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栓塞联合应用效果显着,可有效减轻患者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及疼痛,降低再出血率。

冯刚,饶正伟,陈琛,付谦,李琴,姚哲,庹必光[7](2020)在《内镜下金属夹联合多项方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内镜下使用金属夹联合硬化、栓塞及套扎等多项方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EGVB患者78例,均分为内镜下金属夹联合硬化、栓塞及套扎联用内科药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9例)和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止血有效率,近期再出血率、远期再出血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并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EGVB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EGVB患者止血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近期再出血率、远期再出血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金属夹联合硬化、栓塞及套扎联用内科药物治疗EGVB,疗效好,可降低再出血风险,降低患者病死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优于单纯内科药物治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张珈恺[8](2020)在《食管静脉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延边地区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25例,其中生长抑素治疗组为对照组66例,生长抑素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组为治疗组5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早期止血率,早、近、远期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探讨生长抑素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延边地区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均未在治疗结束72h内观察到再出血征象,在早期、近期再出血率、死亡率方面无显着差异,但远期再出血率方面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出现术后不良反应的患者共34例(57.63%),其中胸骨后疼痛28例(47.46%)、恶心4例(6.78%)、吞咽困难2例(3.39%);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患者共27例(45.76%),其中重度和轻度分别为23例和4例,平均复发时间为4.00(2.00-10.00)月;针对朝汉两民族患者进行比较后发现,下段静脉曲张患者与中段及中下段相比,朝鲜族明显多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和0.012);而其他一般资料,早、近、远期再出血率及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EV复发率、复发时间及复发程度的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延边地区朝鲜族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位置与汉族相比较食管下段更为多见。(2)延边地区食管静脉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在早期止血、近期再出血及死亡率方面与单纯生长抑素治疗的效果基本相同,但在预防远期再出血方面的成效明显优于单纯生长抑素治疗。

张佳慧[9](2020)在《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4000例,对其中行胃镜检查的1943例患者的病因构成、诱因、性别、年龄、民族及季节变化趋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2010年至2019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的患者共4000例,其中行胃镜检查的共1943例,10年间镜检率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前4位病因分别是消化性溃疡42.21%(820/194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3.30%(647/1943)、急性胃黏膜病变11.53%(224/1943)及恶性肿瘤5.35%(104/1943),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92.38%(1795/1943)。3.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病率较前上升,其他病因的患病率较前下降;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及其他病因的构成随年份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恶性肿瘤的构成随年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4.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566例有明确的出血诱因。其中337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风湿药物(如阿司匹林、关节镇痛药等),60例口服感冒药、抗生素、激素、抗抑郁症药物、中药、保健品及其他成分不明药物,162例大量饮酒,5例食用粗糙或不洁饮食,2例医源性出血(行胃息肉切除术后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同一时间段对比,服用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所占的比值高于服用药物2(抗生素、激素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药物1的患者数呈上升趋势。5.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1345例,女性598例,男女比例为2.25:1。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朝鲜族1041例,汉族873例,其他民族29例。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朝鲜族和汉族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朝鲜族的患病率较前下降,汉族的患病率较前明显升高。7.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92岁,平均年龄为59.04±13.31岁。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46岁-60岁组和≥61岁组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对比,≥61岁组的构成均高于46岁-60岁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年龄由58.34±13.11岁升高到59.54±13.45岁,平均年龄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年龄随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8.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46岁-60岁组的构成高于≤30岁组和≥6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肿瘤中,≥61岁组的构成高于≤30岁组和46岁-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同季节对比,秋冬季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的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病与季节有关。10.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死亡患者13例,生存患者1930例,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年龄、民族、性别和季节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前4位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和恶性肿瘤。其中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病率随年份变化较前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恶性肿瘤患病率未见明显变化。2.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主要的诱因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饮酒。3.影响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民族和季节。4.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病因、性别、年龄、民族及发病季节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5.2010年-2019年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镜检率呈递增趋势。

郭键漪[10](2020)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模型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EGVB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并采用L 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通过自建模型、经典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对EG VB患者再出血进行预测价值对比。为指导EGVB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01.01-2018.12.31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并行内镜下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495例。将上述病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340例)与验证集(155例)。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病因、HE、腹水、TBIL(μmol/L/mg/L)、ALB(g/L)、Na+(mmol/L)、Glu(mmo l/L)、Ca+(mmol/L)、PT(s)、国际标准化比例、Cr(mg/dl)、HGB(g/L)、P LT(*109/L)、组织胶(用量ml)、聚桂醇(用量ml)、是否输入血制品、是否长时间抗感染。并根据相关数据计算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满足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非正态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两组之间使用M-H U验进行分析。对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主要用于二分类变量,本文将患者未在出血=0,再出血=1进行分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stepwise分析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选取AIC值最小的模型作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结果:将性别(0=男性、1=女性)、病因(0=胆汁性或酒精性,1=其他)、HGB、Ca+、手术方式(以组织胶+聚桂醇为对照,2=组织胶/聚桂醇,3=组织胶+聚桂醇+金属夹),是否输血制品(0=否,1=是),是否长时间抗感染(0=否,1=是)纳入模型,其中性别(女性)、手术方式2(组织胶/聚桂醇)、是否输入血制品(是)为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病因(其他)、HGB、Ca+、手术方式3(组织胶+聚桂醇+金属夹)、是否长时间抗感染(是)为再出血保护因素,得出公式:R=5.29+0.53性别(0=男性,1=女性)-0.09病因(0=胆汁性或酒精性,1=其他)-0.02血红蛋白-2.12血钙+0.43手术方式2(0=其他,1=组织胶/聚桂醇)-0.87手术方式3(0=其他,1=组织胶+聚桂醇+金属夹)+1.20是否输血制品(0=否,1=是)-0.75是否长时间抗感染(0=否,1=是)。并通过R软件,制作出列线图,总得分越高,患者再出血风险越高。运用ROC对比自建模型,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验证组中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自建模型AUC分别为0.5325、0.5032、0.7074。自建模型可以有较好的再出血预测效果。结论:本研究构建了《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模型》,通过ROC评价,可作为EGVB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模型公式为:R=5.29+0.53性别(0=男性,1=女性)-0.09病因(0=胆汁性或酒精性,1=其他)-0.02血红蛋白-2.12血钙+0.43手术方式2(0=其他,1=组织胶/聚桂醇)-0.87手术方式3(0=其他,1=组织胶+聚桂醇+金属夹)+1.20是否输血制品(0=否,1=是)-0.75是否长时间抗感染(0=否,1=是)。《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模型》能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患者的再出血风险进行预测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特征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门静脉高压定义及分类
    2.3 IPH和 EHPVO流行病学
    2.4 IPH及 EHPVO病因
    2.5 IPH及 EHPVO发病机制
    2.6 IPH及 EHPVO临床特征
    2.7 IPH及 EHPVO诊断标准
    2.8 IPH及 EHPVO治疗
    2.9 IPH及 EHPVO预后
    2.10 总结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研究方法
    3.5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统计
    4.2 单因素分析
    4.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肝宁方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认识
        1.1 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流行病学
        1.2 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基本认识
        1.2.1 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概念
        1.2.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侧支循环形成的诊断
        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治疗
        1.3.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药物治疗
        1.3.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2 中医学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医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研究与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观察指标
        2.3.1 中医证候积分
        2.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2.3.3 血液生化指标
        2.3.4 影像学指标
        2.3.5 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率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
    2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3 中医疗效对比
    4 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5 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6 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对比
    7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对比
    8 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
    9 脾脏大小及腹水深度水平对比
    10 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对比
    11 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与肝性脑病发生率对比
    12 安全性分析及不良反应
第四部分 讨论
    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侧支循环开放的形成机制
        1.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形成机制
        1.1.1 肝内部分
        1.1.2 肝外部分
        1.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形成机制
    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并发症
    3 肝宁方的立方依据
    4 肝宁方的相关研究
    5 一般资料分析
    6 观察指标分析
        6.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6.2 凝血功能指标疗效分析
        6.3 肝功能指标疗效分析
        6.4 肝纤维化指标疗效分析
        6.5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脾脏大小指标分析
        6.6 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
        6.7 腹水深度水平分析
        6.8 食管胃静脉曲张指标疗效分析
        6.9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肝性脑病发生率疗效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栓塞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止血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胃食管静脉曲张直径比较
    2.3 两组近期(1个月内)、远期(1个月~1年)出血率比较
    2.4 两组死亡率比较
3 讨论

(4)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三种模型对治疗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研究一、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影响因素研究
    前言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研究二 不同评分系统对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后患者再出血的预测价值
    前言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CTP评分及MELD模型研究进展及其临床互补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5)三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三种评分系统对死亡的预测价值
    3.三种评分系统对再出血的预测价值
    4.三种评分系统对住院期间输血的预测价值
    5.三种评分系统对住院时间的预测价值
第三章 讨论
    1.肝硬化病因构成的分析
    2.三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EGVB患者不同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分析
    3.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内镜前评分系统预测急性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栓塞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静脉曲张严重程度比较
    2.2 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2.3 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食管静脉曲张直径、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比较
    2.4 2组患者止血成功、早期再出血及迟发性再出血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7)内镜下金属夹联合多项方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主要仪器和药品
        1.2.2 治疗方法
        1.2.3 疗效判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EGVB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
    2.2两组EGVB患者临床疗效和远期疗效比较
3 讨论

(8)食管静脉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对照组治疗
        2.2.2 治疗组治疗
        2.2.2.1 治疗组术后处理
        2.2.3 治疗效果评估
        2.2.3.1 早期止血
        2.2.3.2 早期再出血
        2.2.3.3 近期再出血
        2.2.3.4 远期再出血
        2.2.3.5 治疗组术后不良反应
        2.2.3.6 朝、汉族EVL治疗效果比较
        2.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早期止血率、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比较
    3.3 治疗组朝汉两民族患者EVL治疗效果比较
        3.3.1 一般资料比较
        3.3.2 再出血率、死亡率比较
        3.3.3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3.4 EV复发率、复发时间、复发程度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诊断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病因统计结果
    3.2 相关诱因统计
    3.3 相关因素统计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病因分析
    4.2 诱因分析
    4.3 相关因素分析
    4.4 存在问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特征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毛. 吉林大学, 2021(01)
  • [2]肝宁方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D]. 徐艺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栓塞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研究[J]. 陈楚流,孙旭锐,谢少玲,黄小贤,林荣凯,袁楚明,梁英杰.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05)
  • [4]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三种模型对治疗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D]. 朱思奇. 扬州大学, 2021(02)
  • [5]三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D]. 夏艺.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6]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栓塞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研究[J]. 赵倩,和水祥,刘亚萍,卢桂芳,任牡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03)
  • [7]内镜下金属夹联合多项方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研究[J]. 冯刚,饶正伟,陈琛,付谦,李琴,姚哲,庹必光. 现代医药卫生, 2020(18)
  • [8]食管静脉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D]. 张珈恺. 延边大学, 2020(05)
  • [9]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D]. 张佳慧. 延边大学, 2020(05)
  • [10]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模型建立[D]. 郭键漪.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标签:;  ;  ;  ;  ;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内科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