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研究注入新活力——读陈启泰《历史与中国文化传统》《历史与民族精神》

为历史研究注入新活力——读陈启泰《历史与中国文化传统》《历史与民族精神》

一、为史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读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与民族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周煜[1](2018)在《晚清常州学派的思想基础及其经世致用的学术路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时期,常州学派较之早期有了新的变化,不仅在地域上有了拓展,从一个地方性的学术流派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术流派,其在治学方法和治学领域也有了新的发展。这是时代因素的促成和其学术内在演变的结果。晚清时期,常州学派继承了早期庄存与、刘逢禄等人的研究内容,并在其讲求“微言大义”,“经世致用”和“不拘门户”的特点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在治学主旨上,常州学派继承了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经世思想,庄存与开乾嘉之后经世致用之先河。晚清常州学派继承了其经世思想,“以经术为治术”,将其付诸实践。其经世改革主张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了晚清学者的经世意识。在治学领域上,晚清常州学派继承了庄、刘等人的学术思想,对公羊学之“三世说”、“三统说”和“大一统”说重新阐释,充分发挥公羊“变易”思想,为晚清变革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此外,晚清常州学派由经入史,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即研究边疆史地和外国史地,以求救亡图存,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服务。在治学方法上,晚清常州学派继承了早期常州学派“汉宋兼采”之法,但又根据当时的形势有所变化,由兼采东汉、西汉之学到独尊西汉之学,由程朱之学转向陆王之学,以便于自己变革思想的发挥。其汉宋兼采的方法也促进了晚清学者治学不拘门户。此外,随着西学东渐,他们看到了西方的强大,主张向西方学习,在治学方法上也会通中西,以期自强。晚清常州学派的学术研究不仅使公羊学再度兴盛,推动了晚清的变革运动,其经世致用的学术路向更是开阔了晚清学者的视野,对中国学术从传统走向近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杰[2](2018)在《两汉史学中的“宣汉”》文中指出“宣汉”是秦汉史学中一种不可忽视的思想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宣扬汉朝的感情,扩大来看还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影响到后来史学家的撰述。每个朝代都会出现类似的这种的观念。“宣汉”这个词是首先由东汉的王充明确提出,但这种思想观念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经表现出来,班固《汉书》体现的最为明显。司马迁作为一个先秦时期的“士”形象,他写作《史记》的立足点是从天下的角度出发,“直书”写出当时的历史实情,十分严厉地批评了秦暴政和赞颂西汉的盛世,出现了“抑秦”和“宣汉”两种相呼应的观念。而班固作为“儒家独尊”后儒学的“士”的形象,他写作《汉书》则是从汉王朝家天下角度出发,着重加强了宣扬了汉王朝的丰功伟绩。在这之中汉王朝也在不同阶段加强对自身有着不同的政治宣传,西汉初期主要是宣扬汉高祖刘邦本身、汉武帝好大喜功、汉宣帝时候出现大量凤凰、汉末期集中“汉家尧后”的构建等。陆贾、贾谊处于西汉初期的历史阶段,倾向春秋战国时候“客”的角色。从“客”的角色对汉朝进行宣扬。而东汉王充主要是出于个人的主观媚汉而“宣汉”,客观上也有助于正确理解古今关系。第一部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也不能避免“宣汉”的命运。荀悦是东汉末期人,鉴于当时的情形,为强调汉王朝的正统地位也是不余余力地宣扬汉朝。

陈文平[3](2018)在《李宗侗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宗侗是近现代着名的台湾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学贯中西,研究领域广,着作成果多。在长期历史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论述李宗侗的史学思想。第一章介绍李宗侗的生平及史学道路。通过对李宗侗的生平、史学着作及史学历程简单梳理,理解李宗侗的人生经历、学术渊源与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二章论述李宗侗的史学思想,为全文的重点。通过深究李宗侗的史学着作与学术论文,将其史学思想整理归纳为:从全球视角看中西史学、探讨社会科学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分析史料与史学的关系、关于将来史学发展途径的认识、对历史进化规律的认识五个方面。第三章讲述李宗侗史学思想的特色。李宗侗因受中西史学双重影响,在其史学思想中表现出异于常人之处。本文阐述了四个突出特色:比较史学方法论、观点新颖释古新论、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考证翔实至真至善。第四章论述李宗侗史学思想的不足与反思。李宗侗受传统考据学影响,在史学研究中无不体现出他对考据的重视程度,久而久之形成只重考史而不论史,这亦是影响传统史学发展的障碍之一。加之当时西方史学已自成理论体系并传入中国,而国内新史学处于起步阶段,李宗侗借鉴西方史学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受其局限性,只关注到中西文化的“同”,而忽略“异”,进而走上“西化”模式论。总之,李宗侗的史学思想有不足之处,但他的史学思想仍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值得学界去挖掘研究。

金海峰[4](2016)在《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以顾炎武和伏尔泰为例》文中提出17—-18世纪,不仅是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西方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末尾阶段,处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关键节点上,经世致用、征实求真是这一时期史学的主流,中国史学发展表现出了与此前史学发展的极大不同,具有总结和嬗变的特点。这一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启蒙时代”,一场空前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这场运动席卷整个欧洲,影响全球。这一时期,西方史学处于从觉醒到科学的转型时期,理性主义史学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史学最终确立,西方史学走向了近代化。本文以顾炎武、伏尔泰两位史学家为例,通过分析顾炎武的史学和伏尔泰的史学,探讨这一时期中西方史学在哪些方面出现了嬗变与转型?中西方史学的这种嬗变与转型有何相似与不同的地方?通过论述,说明17—18世纪中国史学同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非远落后于西方。第一章是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嬗变与转型的历史环境概述,介绍了这一时期史学嬗变与转型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指出这一时期中西方社会历史环境对史学嬗变与转型的影响。第二章是顾炎武的史学,介绍了顾炎武的历史观、史学思想与治史方法。第三章是17—18世纪中国史学的嬗变与转型,通过上一章对顾炎武史学的介绍,总结、归纳出这一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特点,论述有关史学嬗变与转型的方面。第四章是伏尔泰的史学,介绍了伏尔泰的历史观、史学思想与治史方法。第五章是17—18世纪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通过伏尔泰的历史观、史学思想与治史方法窥探这一时期西方史学嬗变与转型的特点。第六章是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嬗变与转型的异同分析,通过对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分析、对比,提取和归纳出这一时期中西方史学嬗变与转型的相似点与不同之处。

邹兆辰[5](2016)在《关于“白寿彝学派”的初步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白寿彝学派"是以着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为领军人物的学者群体,是由白先生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的师承延续而形成的。从20世纪80年代迄今,这个学派的学者秉承白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基本理念,不断发展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当今史学史研究的主力团队。研究"白寿彝学派"的形成及其学术特点,对深化史学史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赵永春[6](2000)在《为史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读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与民族精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其泰教授长期从事史学研究,已撰有《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清代公羊学》、《再建丰碑——班固和<汉书>》、《梁启超评传》等书。最近又出版了《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增订版)、《史学与民族精神》(均由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部新着。这两部着作突出地反映了作者在史学研究领域转换视角,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史学进行深层次的开掘和现代的审视,并取得了极具价值的创新成果。首先,创辟了"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的新途径。中国的史学遗产丰富多彩,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对其丰富的内涵和奥秘进行探索和研究。但以往的史学研究,也存在着在史学单科内思考问题,即就史学论史学、就典籍论典籍的缺陷。陈其泰教授率先提出了"转换视角"的新思路,主张"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为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开辟了新局面。他说:"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在观念意识上的反映,历史学自然是文化现象的一种。但历史学的意义又决不局限于此。由于历史学本身是过去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它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按照一些当代学者的观点,文化可以包括平民大众的社会心理、风

郑玉艳[7](2000)在《转换视角,深入挖掘史学民族精神的创新之作——陈其泰《史学与民族精神》评介》文中提出陈其泰教授的新着《史学与民族精神》具有转换视角 ,创辟了“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的新途径 ;深入挖掘史学中体现的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 ;对中国史学演进规律提出新看法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史学、近代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地位 ;以及采用个案研究与总体认识相结合的新的研究方法 ,创立史书编撰的新体例等特点 ,是在新形势下研究史学的创新之作

二、为史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读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与民族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史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读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与民族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常州学派的思想基础及其经世致用的学术路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清常州学派及其所处的时代
    第一节 常州学派历史沿革
        一、常州学派的概念
        二、常州学派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晚清常州学派所处的时代
        一、社会矛盾日趋复杂
        二、经世之风再度兴起
第二章 晚清常州学派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公羊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兴盛原因
        一、《公羊传》与公羊学
        二、公羊学两度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 对两汉公羊学说的再创造
        一、对“三世说”的改造
        二、对“三统说”的改造
        三、对“大一统”学说的阐发
第三章 晚清常州学派经世致用的特点
    第一节 晚清常州学派的经世主张及其实践
        一、早期常州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
        二、晚清常州学派的经世实践
    第二节 注重治学方法的与时俱进
        一、汉宋兼采
        二、会通中西
    第三节 重视边疆史地的研究
        一、龚自珍的西北史地学
        二、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
        三、康有为的边疆建设方略
第四章 晚清常州学派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推动晚清变革运动的发展
        一、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二、促进了戊戌变法的发动
    第二节 推动晚清学术文化的发展
        一、促进“新史学”思潮的兴起
        二、影响“古史辨运动”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两汉史学中的“宣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的理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司马迁《史记》中的“宣汉”
    第一节 司马谈、司马迁的个人处境及其天人观
    第二节 司马迁的“宣汉”
        一、《史记》的“直书”
        二、《史记》的“抑秦”
        三、《史记》的“宣汉”
第二章 班固《汉书》中的“宣汉”
    第一节 班彪、班固的个人处境及其天人观
    第二节 班固的“宣汉”
    第三节 西汉政府对“宣汉”的反应
第三章 王充《论衡》的“宣汉”
    第一节 王充的个人境遇与社会环境
    第二节 王充的“宣汉”
        一、王充“宣汉”的目的
        二、王充“宣汉”的方式
        三、王充“宣汉”的影响
第四章 荀悦《汉纪》中的“宣汉”
    第一节 荀悦个人处境及其天人观
    第二节 《汉纪》中的“宣汉”
第五章 其他史家或史书中的“宣汉”
    第一节 陆贾《楚汉春秋》《新语》和贾谊《新书》
    第二节 《东观汉记》
参考文献
致谢

(3)李宗侗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设计)的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李宗侗的生平及史学道路
    第一节 李宗侗的生平
    第二节 李宗侗的史学着作
        一、《中国古代社会新研》
        二、《中国史学史》
        三、《历史的剖面》
    第三节 李宗侗的史学历程
        一、史学启蒙阶段
        二、史学转变阶段
        三、史学成熟阶段
第二章 李宗侗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从全球视角看中西史学
    第二节 探讨社会科学理论与历史的关系
    第三节 分析史料与史学的关系
    第四节 关于将来史学发展途径的认识
    第五节 对历史进化规律的认识
第三章 李宗侗史学思想的特色
    第一节 比较史学方法论
    第二节 观点新颖释史新论
        一、同源异派合流说
        二、图腾即姓
        三、“祀火”制度
        四、曹雪芹祖籍“丰润说”
    第三节 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
        一、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
        二、社会学与历史学相结合
        三、文字语言学与历史学相结合
    第四节 考证翔实至真至善
第四章 李宗侗史学思想的不足与反思
    第一节 只重考史而不论史
    第二节 关注到中西文化的“同”,而忽略“异”
    第三节 “西化”模式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以顾炎武和伏尔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关于顾炎武的史学研究现状
        (二) 关于伏尔泰的史学研究现状
        (三) 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嬗变与转型的历史环境
    一、17—18世纪中国史学嬗变与转型的社会环境与学术氛围
        (一) 处于转型中的社会环境
        (二) 学术氛围
    二、17—18世纪西方史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与学术氛围
        (一) 步入近代的社会环境
        (二) 学术氛围
    三、中西方社会历史环境异同对史学嬗变与转型的影响
第二章 顾炎武的史学
    一、顾炎武的历史观
        (一) 顾炎武历史观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二) 实用主义基础上的英雄史观
    二、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一) 政治经济启蒙到思想文化启蒙:早期的启蒙
        (二) 修己治人之实学:学术之追求
        (三) 引古筹今、经世致用:着史之目的
        (四) “以史证经”、“经史互训”:史学地位的提高
    三、顾炎武的治史方法
        (一) 考据实证,博证求通:开创新的治史方法
        (二) 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反对摹仿与求古
第三章 17—18世纪中国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一、反理学思潮的兴起
    二、由“主于道”转向“主于事”
    三、求真的价值理念
    四、史学启蒙意识的觉醒
第四章 伏尔泰的史学
    一、伏尔泰的历史观
        (一) 从文明角度研究历史
        (二) 全球视野
        (三) 浓厚的英雄史观
    二、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一) 怀疑与批判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二) 书写时代文明
        (三) 历史研究目的论
    三、伏尔泰的治史方法
第五章 17—18世纪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一、人文主义史学向启蒙主义史学转变
    二、历史进步观念
    三、编纂方法的历史整体概念
    四、史学研究比例的嬗变
第六章 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嬗变与转型的异同分析
    一、中西方史学嬗变的相似性
        (一) 史料整理的科学化
        (二) 鲜明的历史怀疑与批判精神
        (三) 人文启蒙色彩的史学意识
        (四) 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同
        (五) 推崇“复古”的“借古说今”
    二、中西方史学嬗变的差异性
        (一) 结果与影响
        (二) 史学研究的目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关于“白寿彝学派”的初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内部能不能有学派?
二、白寿彝史学史研究学术理念的基本特点
    ( 一) 白寿彝先生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历程。
    ( 二) 白寿彝先生研究史学史的学术理念。
三、白先生主要弟子在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继承和发展
    1. 认真研究、总结、弘扬白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风格与学术成就,使之成为白寿彝学派共同的思想基础。
    2. 从对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历史学家的研究做起。
    3. 从对个别史学家的研究到研究一个时期的史学史,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史学的整体风貌。
    4. 从断代史学史研究到史学史的通史研撰。
    5. 从史学史的具体研究上升到理论的研究。
    6. 转换研究视角,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中获取新的认识。
    7. 对历史编纂学和历史考证学的研究。
    8. 把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围扩展到现当代。
四、建设、发展“白寿彝学派”的学术意义

四、为史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读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与民族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常州学派的思想基础及其经世致用的学术路向研究[D]. 周煜.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8)
  • [2]两汉史学中的“宣汉”[D]. 沈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3]李宗侗史学思想研究[D]. 陈文平. 安徽大学, 2018(10)
  • [4]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以顾炎武和伏尔泰为例[D]. 金海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5]关于“白寿彝学派”的初步思考[J]. 邹兆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6]为史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读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与民族精神》[J]. 赵永春.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0(04)
  • [7]转换视角,深入挖掘史学民族精神的创新之作——陈其泰《史学与民族精神》评介[J]. 郑玉艳.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0(01)

标签:;  ;  ;  ;  ;  

为历史研究注入新活力——读陈启泰《历史与中国文化传统》《历史与民族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