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鹅的几个问题

关于养鹅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养鹅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娜[1](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宝维[2](2019)在《鹅产业现状与前景》文中研究说明1鹅产业的发展现状鹅产业发展中,2016年才出现专业的饲料企业,目前消费者对鹅产品质量的认知还不够。1.1中国与世界鹅肉产量比较中国鹅肉的产量基本上是世界的鹅肉产量,除了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吃鹅以外,韩国和日本、新加坡吃一点,其他国家很少吃鹅。中国鹅肉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在

刘乃安[3](2007)在《吉林省鹅业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近几年,吉林省的畜牧业也逐渐具备了自己的产业品牌和产业发展潜力,发挥了肉类产品自身的优势。鹅业自古被赋予了绿色食品的底蕴,发展鹅业可以给畜牧业带来增长的新亮点,现在它已逐步成为了畜牧阵营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展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鹅业的优势不仅在于“绿色”底蕴,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合理调配农业人口的就业组成,实现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整合,改善农业整体的竞争力。同时,鹅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辐射能力,发展鹅业可以孕育大量的后续产业,较好的拉长产业链,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链条。因此倡导发展鹅业经济将成为吉林省有价值的思考。深入系统的研究发展吉林省鹅业经济的问题不仅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意义,而且对吉林省鹅业经济的发展将能起到某些服务的目的。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调研材料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吉林省的鹅业经济发展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论文除了第一章前言从选题依据、文献评述、概念界定、研究框架等角度对论文作研究前的基本铺垫和最后一部分论文结论外,主要包括五章。各章节主要按照以下内容展开:第二章落笔于吉林省省情、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和世界与中国家禽业、鹅业发展总体形势的概述,总体说明论文要研究的区划对象和当前发展鹅业的良好氛围,对文章的具体展开做个必要的铺垫。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论文的中心与重点章节,这两章从不同角度对吉林省鹅业经济发展予以研究。第三章是吉林省鹅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本章从养殖规模化水平、鹅业经营主体模式、产品出口量增长、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还有加工企业功能的提升、配套专业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结构合理调整、鹅业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吉林省鹅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吉林省发展鹅业经济的优势条件和发展鹅业的潜力与前景问题深入分析了吉林省鹅业发展的潜力。认为吉林省鹅业经济总体上是发展快、形式好。第四章是吉林省鹅业经济发展的考察与分析部分。本章在第三章宏观分析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出发,主要采用了对实际调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从养殖农户入户调查与分析、种禽基地与专业养殖场典型考察、龙头加工企业调查与分析三个方面对吉林省鹅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清晰化、具体化。第五章是在上面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主要是对制约吉林省鹅业经济发展的症结问题予以分析。通过分析,文章认为吉林省鹅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养殖水平落后、饲养标准不健全、防疫体系不完善、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产品深加工不够、市场信息系统不完善、行业合作水平低等问题。第六章是关于发展吉林省鹅业经济的对策建议,是上面几章节研究成果的表现。论文从创建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和构建系统的微观环境两个角度提出了实现吉林省鹅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路。

黄淑美,伍慕仪[4](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研究说明

郑诚,朱基美,施振旦[5](1997)在《广东省发展规模化养鹅业的几个问题思考》文中提出广东省发展规模化养鹅业的几个问题思考■郑诚朱基美施振旦(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广州510000)近两年来,因鹅价波动不大,养鹅的人多了,通过对广东清远市横荷镇和台山市都斛镇养鹅的初步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发展规模化养鹅业大有可为。但有几个关键问题要解决。...

刘燕[6](2019)在《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园林文化是四千多年来华夏文明的重要因子,而在中国园林史学研究中,存在重华夏,轻夷狄的情况,这也就使得辽代园林史的研究一直未受重视。辽代园林一方面体现了契丹族作为游牧民族的人文风情,辽阔草原上契丹族的艺术审美,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原汉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给契丹族带来的影响。辽代园林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相对落后社会文化形态主动向先进文化形态去吸收学习的特征。无论辽代是如何选择吸收借鉴先进汉文化,汉文化对于契丹游牧民族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和学习辽人的思维方式,探究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织机理,对于全面认识辽代园林风格、演变规律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辽代园林,不仅是对辽代园林、少数民族园林史的补充更是对中国园林史的补充。论文主要分为三大块,首先通过梳理辽代园林的自然人文环境,指出辽代是以契丹游牧民族为主体,极具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国家。游牧文化有极强的流动和瞬时性,游猎已经可以满足契丹人的娱乐、精神需求,而园林作为中原地区的艺术形态趋于固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园林与契丹游牧文化具有相斥性。建国后,以契丹游牧文化为本位政策与中原汉文化政策之间的互动,在辽代209年的统治中始终存在。在两种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也正是基于文化的交织,园林艺术在辽代才得以发展。其次通过整理分析数个园林个案,发现辽代园林兼具奔放粗犷的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唐宋园林文化特征,寺庙园林以风景化为主要特征,私家园林以生产要素、崇佛礼佛为造园主题,皇家园林在游猎习俗影响下多围绕湖泊生态环境而建。最后,本文总结了辽代园林从无到有,直至全盛的发展体系,提出捺钵文化下的皇家园林对后世金代、元代,乃至明清园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自此开启了北京地区皇家园林的序幕,辽代园林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典园林的多民族文化内涵。

邓婷[7](2018)在《鹅肉佐餐食品的开发及其综合保藏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鹅肉营养价值高、脂肪含量低、经济效益好,是绿色健康的肉制品。但是,目前鹅肉产品多为休闲系列,没有走进餐桌,造成鹅肉市场消费的减少。因此,本实验以四川南溪肉鹅为研究对象,将传统方法融入现代技术,以促进鹅肉产品销量、风味以及产业化为目的,研发了一种鹅肉佐餐产品,并进行了保藏性的研究。通过新产品开发,增加了鹅肉的产品的多样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1.对比不同解冻方式对肉鹅的影响,分析水解冻、空气解冻、微波解冻对肉鹅品质的影响。最终得到针对肉鹅,选用空气-水浴两段解冻工艺为最佳结论。因为肉鹅在空气微冻条件下去皮更容易,所以在去皮前,采用空气解冻,选择温度在15~20℃,湿度在80%~90%,时间在3.5~5h,进行去剐皮;在去皮后,采用温盐水水浴解冻,得出盐水质量分数3.0%、盐水温度15℃、浸置时间90min得到的肉鹅品质较好。2.肉鹅本身的土腥味较重,所以进行预煮脱腥。合评定,得出洋葱的比例为3%,老姜比例为1.5%,特色香料包比例为2%为合适。在预煮脱腥的工艺优化中,预煮总时间为30min,即可达到实验要求。经过去腥后的肉鹅本身肉质没有特别的肉香味,因此需要经过高汤焖煮提味。所以经综合评定成本和鹅肉风味,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实验结果为:猪骨添加量为水的15%,特色香料粉的添加量为汤的1.5%,肉味香精的添加量为2.0%,酵母精的添加量为0.2%;在焖煮过程中,在100℃焖煮时间在20min时,鹅肉风味达到最佳。3.采用烘干-微波对肉鹅进行烘烤增香。经测定,当烘干温度为70℃,烘干时间为2h时,水分含量为35%,这样烤出来的鹅肉满足肉品的贮藏条件。在进行微波烤制调味工艺时,经正交实验得出调味料的用量分别为辣椒粉1.0%、花椒粉0.25%、五香粉0.4%,此时,产品的风味最好。当烤制时间为为150s时,水分含量降低为25%左右,鹅肉的烤制风味及食用性都最好,满足实验要求。4.半成品鹅肉丁需加入一些辅料风味更好,且降低成本。通过对辣度的评定、色泽、香味GC-MS分析检测,得出170℃油炸40s时,红度值和香味最佳。经评定不同温度下花椒的香味、苦味,得出花椒油炸时间为170℃油炸90s为最佳。通过对不同温度时间下油炸的豆豉进行香味和口感评价,得出170℃需要50s为最佳。为加快生产效率,遵循辅料选择温度原则一致,综上采取统一温度170℃进行油炸。红泡椒在170℃油炸50s风味最佳;泡姜在170℃油炸100s风味最佳。5.在保藏技术方面,选择抗氧化效果最好的0.015%TBHQ+ 0.005%BHA复配组合。按照成本分析,选择防腐剂的添加量为0.10g/kg Nisin和2.00g/kg SDA。在中温杀菌(90℃)20min,即可保存在180天以上,满足市场需求。

武晓虎,李海虹[8](2017)在《山西省吕梁地区养鹅业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认为为加快山西省吕梁地区特色畜牧产业发展,通过协会加企业加农户的产业模式发展养鹅业,总结鹅养殖业在本地区的发展经验,同时,针对该地区养鹅业发展中暴露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为山西省养鹅业发展朝着更加科学、高效之路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夏碧强[9](2017)在《种养生态循环农场规划设计研究 ——以汕尾市绿丰源生态农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今,国内的生态农场建设,为满足市场需求,商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生态农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态势,生态农场的规划设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生态农场与城市公园、湿地等场所设计不同,农场更关注的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提升农场建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现存的问题等,认为当今生态农场建设重点要实现(1)种养结合,循环利用;(2)吸引人流,服务生态;(3)景观功能提升,服务农业生产;(4)顺应国策,解决用地矛盾。综合各因素构建出种养循环生态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农场进行规划设计。其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对国内外发展现状和案例模式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问题:农场建造,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建设。种养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导致种植业与养殖业分离,农场植物景观营造只体现观赏价值,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农场的规划设计大多依靠决策者,缺乏科学的科学方法指导;污水零排放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未真正实现等问题。(2)根据种养循环理论研究,运用农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等理论与方法,构建出生态的种养循环模式。模式构建主要分为种植单元、养殖单元、净污单元、消解单元和智能监测单元。种植单元:分区规划,种植具有生产性、生态净污性、经济性景观植物如杂交狼尾草、沉香、柚木,使植物种植充分服务农业。养殖单元规划建设有:养殖场建设包括生态养殖场,考虑减少建设用地,开发荒山,创新设计高床养殖场,建设在山坡上。场地内道路规划分为净道、污道,起到防疫环保的作用。污水排放分为雨水和污水,根据场地竖向,做到雨污分离。净污消解单元的规划建设,结合净污人工湿地、生物质焦和净污生态沟渠等进行综合规划,做到污水“零排放”。通过规划建设蚯蚓养殖大棚、腐熟池等实现废弃物消解和资源化利用。养殖、种植、消解、净污综合规划,构建出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3)遵循农场建设的相关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融合景观游览功能建设,以种养循环生态模式为指导,将种植单元、养殖单元、净污单元、消解单元和智能监测单元融入场地规划中,对该汕尾市绿丰源生态农场进行规划设计。

陈家荣[10](2014)在《修通乡村公路 带动农民致富》文中认为本文从水富县太平镇兴修乡村公路,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林容村貌大改观,农民生活大提高的实践出发,提出了要致富先修路,并对乡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二、关于养鹅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养鹅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一、“大跃进”运动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一、“合伙吃饭”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三、粮食大丰产
第三章 一哄而起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二、推广经验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五、食堂化的实质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一、供给制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一、出现问题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第四章 初次整顿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一、整顿人民公社
        二、整顿公共食堂
    第三节 生产救灾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二、救助灾荒队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一、基本概况
        二、初步整顿
第五章 强行恢复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二、反右倾,办食堂
        三、继续“大跃进”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五、反瞒产私分
    第二节 、再次整顿
        一、学习林县
        二、整顿措施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一、保粮运动
        二、安排社员生活
    第四节 生存危机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二、中毒事件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第五节 “渡荒”难度
        一、艰难的维持
        二、保人保畜
第六章 决策解散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第二节 调查研究
        一、群众疾病调查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第三节 决策解散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一、供给不足
        二、分配不均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鹅产业现状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鹅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中国与世界鹅肉产量比较
    1.2 生产布局
2 产业存在的问题
3 鹅产业发展的前景
4 种鹅的繁殖性能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5 环境设施标准化和福利化
6 营养配置
7 鹅产业的发展目标

(3)吉林省鹅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评述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
    1.5 基本概念界定
    1.6 研究逻辑框架
2 鹅业经济与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
    2.1 吉林省省情
    2.2 吉林省养禽业发展的历程
    2.3 鹅体经济开发价值与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
    2.4 中国及世界鹅业经济发展现状
3 吉林省鹅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3.1 鹅业经济发展现状
        3.1.1 鹅养殖与出栏情况
        3.1.2 家庭经营是鹅业经济的重要经营形式
        3.1.3 鹅业经济配套技术
        3.1.4 加工企业发展情况
        3.1.5 产品出口量与市场竞争力
        3.1.6 禽业法规及政策演变
    3.2 鹅业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3.2.1 吉林省发展鹅业经济的优势分析
        3.2.2 发展吉林省鹅业经济的潜力分析
4 吉林省鹅业发展的典型考察与分析
    4.1 养殖农户入户调查与分析
    4.2 种禽基地与专业养殖场典型考察
    4.3 龙头加工企业调查与分析
5 制约吉林省鹅业经济发展的症结探究
    5.1 养殖水平落后,种鹅基地集中度低
    5.2 缺少科学系统性的鹅饲养及管理行业标准
    5.3 养殖实体对疾病不了解,鹅疾病防疫体系不完善
    5.4 消费市场开发不够,产品深加工落后
    5.5 行业组织化不明显,合作水平低
    5.6 市场信息系统不完善
6 推进吉林省鹅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为加快吉林省鹅业经济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6.1.1 做好产业定位,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力度
        6.1.2 加大政府和金融支持力度,走超速发展之路
    6.2 为加快吉林省鹅业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完备的微观环境
        6.2.1 种鹅是生产的源头,加快建立鹅的良种繁育体系
        6.2.2 提倡各地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宜的鹅养殖模式
        6.2.3 发展农村养鹅合作经济组织
        6.2.4 抓好鹅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
        6.2.5 以批发市场建设和深加工研发为基础,积极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价值
    1.3 辽代园林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第二章 辽代园林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
    2.1 辽代政权兴亡与经济发展
        2.1.1 时局动荡与政权更迭
        2.1.2 原始经济到封建经济
    2.2 辽代的疆域与自然地理
        2.2.1 自北向南拓展疆域
        2.2.2 北方地理气候特征
    2.3 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2.3.1 民族迁徙杂居与民族融合
        2.3.2 效仿中原建立定居城市
        2.3.3 “学唐比宋”方针下文化政策宽松
第三章 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下的辽代园林发展机理
    3.1 契丹游牧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
        3.1.1 游牧民族固有的空间观
        3.1.2 “逐水草而居”中形成的生态文化观
        3.1.3 游猎活动下骑马游观的审美方式
    3.2 辽代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纳认同与文化交织
        3.2.1 辽代中原汉文化的重要构成
        3.2.2 辽代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纳认同
        3.2.3 辽代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织作用
    3.3 文化交织下园林萌芽
        3.3.1 佛教文化催生寺庙园林
        3.3.2 游牧定居文化结合下的私家园林
        3.3.3 捺钵与皇家园林
第四章 以山林为载体的寺庙园林
    4.1 辽代寺庙园林个案研究
        4.1.1 城市寺庙
        4.1.2 山林寺庙
    4.2 寺庙园林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
        4.2.1 造园要素空间特征
        4.2.2 择园址、审地形
        4.2.3 园林文化内涵
第五章 以生产为载体的私家园林
    5.1 私家园林概况
        5.1.1 佛教化私园
        5.1.2 庄园园林
        5.1.3 别墅园林
    5.2 私家园林特征分析
        5.2.1 华丽粗犷的北方地域风格
        5.2.2 实用主义的风格特征
第六章 以湖泊为载体的皇家园林
    6.1 皇家园林概况
        6.1.1 大内苑囿
        6.1.2 行宫苑囿
        6.1.3 离宫苑囿
    6.2 皇家园林特征及文化内涵
        6.2.1 造园要素空间特征
        6.2.2 园林文化内涵
第七章 辽代园林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7.1 辽代园林发展演变历程
        7.1.1 混沌初开,审美发端
        7.1.2 借鉴吸收,多元发展
        7.1.3 佛风禅韵,寺庙独大
    7.2 辽代园林历史地位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辽帝游幸表
    附录 B 辽代园林营建年表
    附录 c 西辽园林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及致谢
致谢

(7)鹅肉佐餐食品的开发及其综合保藏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鹅肉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
        1.1.1 鹅肉的营养价值
        1.1.2 鹅体各部位经济效益
    1.2 我国肉鹅的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我国肉鹅的养殖现状
        1.2.2 养鹅业的发展趋势
    1.3 我国肉鹅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肉鹅初加工产品
        1.3.2 肉鹅精深加工产品现状
        1.3.3 肉鹅加工龙头企业
        1.3.4 肉鹅加工产品中存在的问题
        1.3.5 肉鹅制品的研究发展趋势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基本研究内容
    1.6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 肉鹅解冻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不同解冻方式的解冻损失率的变化
    2.3 不同解冻方式完成后的感官评价
    2.4 解冻中肉鹅微冻-剐皮技术的开发
    2.5 空气-水浴两段解冻工艺的优化
        2.5.1 去皮前肉鹅空气解冻条件的确定
        2.5.2 去皮后水浴解冻工艺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肉鹅脱腥工艺条件的确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预煮时间对肉鹅感观的影响
    3.3 洋葱的用量对肉鹅去腥效果的影响
    3.4 生姜的用量对肉鹅去腥效果的影响
    3.5 特色香料包对肉鹅去腥效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鹅肉提味工艺条件确定
    4.1 材料与方法
    4.2 高汤中猪骨用量对提升鹅肉风味的影响
    4.3 高汤中特色香料粉对提升鹅肉风味的影响
    4.4 高汤中酵母精的用量对提升鹅肉风味的影响
    4.5 高汤中肉味香精对提升鹅肉风味的影响
    4.6 焖煮时间的对肉鹅提升风味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鹅肉热风-光波联合烘干工艺的试验方法
    5.1 材料与方法
    5.2 鹅肉烘干工艺对含水量的影响
    5.3 鹅肉烘干工艺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5.4 微波烤制时间对鹅肉风味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佐餐鹅肉辅料的增香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2 干辣椒段的油炸增香工艺的优化
    6.3 干辣椒的油炸前后香味物质的测定
    6.4 干青花椒油炸增香试验工艺的优化
    6.5 豆豉油炸增香试验工艺的优化
    6.6 豆豉的氨基酸检测分析
    6.7 两种灌装产品设计
    6.8 本章小结
7 油浸豆豉鹅肉的保藏理化特性研究
    7.1 实验材料及仪器
    7.2 产品保藏原理
    7.3 产品保藏需求
    7.4 抗氧化剂对鹅肉品质效果的影响
    7.5 防腐添加剂对鹅肉抑菌效果的影响
    7.6 杀菌条件对鹅肉的抑菌效果的影响
    7.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产品操作规程及设备选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山西省吕梁地区养鹅业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吕梁地区发展养鹅业的优势
    1.1 资源优势明显
    1.2 区位优势明显
    1.3 具备一定的养殖基础和条件
    1.4 鹅产业发展潜力大
    1.5 养鹅业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有益途径
2 山西省吕梁地区养鹅业的发展现状
    2.1 基本情况
    2.2 养鹅业在汾阳市发展的特色模式
        2.2.1 核桃林下养鹅:以杏花镇某农户为例
        2.2.2 废弃菌棒饲养肉鹅模式:以栗家庄乡某专业合作社为例
        2.2.3 城区大棚养鹅模式:以辰北区北廓村为例。
        2.2.4 山区贫困户养鹅模式:以杨家庄南灵浮村为例。
        2.2.5 平川地区秸秆式养鹅模式
3 山西省吕梁地区养鹅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良种覆盖率低
    3.2 缺乏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以及相关人才
    3.3 缺乏龙头企业引领支撑
4 山西省吕梁地区养鹅业的发展思路与展望
    4.1 设立专项资金, 强化鹅苗扶持政策
    4.2 实行鹅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培育一批标准高、效益好的典型
    4.3 引进龙头企业, 实行保底收购
    4.4 加快技术推广, 提高养殖效益

(9)种养生态循环农场规划设计研究 ——以汕尾市绿丰源生态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生态农业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 生态农场
        1.3.2 种植与养殖
        1.3.3 种养循环
        1.3.4 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农场发展概况与案例研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生态农场发展概况
        2.1.2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生态农场发展概况
        2.2.2 国内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2.3 生态农场规划案例分析
        2.3.1 蟹岛绿色生态农业度假村-蟹稻共生模式
        2.3.2 清远和记农庄-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2.4 本章小结
        2.4.1 国内生态农场遇到的问题
        2.4.2 种养循环生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5 启示
第三章 种养生态循环农场规划设计概述
    3.1 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特征与功能
        3.1.1 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类型
        3.1.2 生态农场循环模式的特征
        3.1.3 种养循环生态模式功能
    3.2 生态种养循环模式作用
        3.2.1 废弃物消解与循环利用
        3.2.2 污水净化与零排放
        3.2.3 保障物质能量供应
    3.3 种养循环模式建设影响因素
        3.3.1 外部影响因素
        3.3.2 政策影响因素
    3.4 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的构建
    3.5 生态种养循环农场规划设计
        3.5.1 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建设内容
        3.5.2 种养生态循环单元系统建设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汕尾市绿丰源生态农场总体规划
    4.1 项目概况
    4.2 区位分析
        4.2.1 地理位置
        4.2.2 自然条件
        4.2.3 社会因素
        4.2.4 性质与规模
        4.2.5 基址现状分析
    4.3 绿丰源生态农场总体规划
        4.3.1 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4.3.2 规划目标与功能定位
        4.3.3 生态种养循环农场设计理念
        4.3.4 绿丰源生态农场种养模式构建
        4.3.5 规划布局
        4.3.6 功能分区
        4.3.7 道路交通规划
        4.3.8 综合管线规划
        4.3.9 竖向与水系规划
        4.3.10 种植规划
    4.4 分区详细建设方案
        4.4.1 养殖区
        4.4.2 种植区
        4.4.3 净化消解区
        4.4.4 生态苗木区
        4.4.5 旅游服务区与生活管理区
    4.5 投资效益分析与风险分析
        4.5.1 投资估算
        4.5.2 效益分析
        4.5.3 风险管控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A 绿丰源生态农场种植设计植物配置表
附录B 汕尾市绿丰源生态农场总体规设计图

四、关于养鹅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2]鹅产业现状与前景[J]. 王宝维. 家禽科学, 2019(09)
  • [3]吉林省鹅业经济发展研究[D]. 刘乃安. 吉林农业大学, 2007(02)
  • [4]《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 [5]广东省发展规模化养鹅业的几个问题思考[J]. 郑诚,朱基美,施振旦. 禽业科技, 1997(04)
  • [6]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D]. 刘燕. 天津大学, 2019(01)
  • [7]鹅肉佐餐食品的开发及其综合保藏技术的研究[D]. 邓婷. 成都学院, 2018(12)
  • [8]山西省吕梁地区养鹅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 武晓虎,李海虹.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12)
  • [9]种养生态循环农场规划设计研究 ——以汕尾市绿丰源生态农场为例[D]. 夏碧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5)
  • [10]修通乡村公路 带动农民致富[A]. 陈家荣. 农村农业改革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论文选编(下册), 2014

标签:;  ;  ;  ;  ;  

关于养鹅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