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媒体和民意调查的政治运作

民进党媒体和民意调查的政治运作

一、民进党对媒体及民调的政治运作(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1](2020)在《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研究 ——基于社会建构的媒介化理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大众传媒的出现不仅给人类传播交流方式带来巨大变革,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民主化进程。被视为西式“民主橱窗”的台湾,“选举”是其政治局势的风向标。从戒严时期政论杂志作为党外人士的动员基地,到解严后的媒体资源争夺与政媒互动博弈,再到如今的社交媒体“翻转”台湾政坛,大众传媒的独特功能正是通过选举对台湾政治民主化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通过梳理台湾选举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历史互动关系,确定“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这一重要命题。并首次引入欧洲媒介化理论的社会建构视角,聚焦台湾大众媒介与传播变迁和选举政治变迁、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核心议题,关注媒介在具体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机制,分析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对台湾政治的影响。鉴于此,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定性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研究发现,台湾选举政治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多元因素共同建构的媒介化过程:戒严时期的政论杂志使台湾选举政治迈入民主化轨道;解严后媒体资源的全面解放为全面竞选、政党轮替、两党斗争蕴藏气力;2000以后,台湾大众传媒行业与政治、经济、娱乐及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竞选传播日趋专业化,选举沦为负面竞选、民粹主义、认同撕裂的媒体奇观。2014年来,社交媒体将台湾青年世代推上政治舞台,具备颠覆政治潜能的社交媒体在严重分化的台湾社会中催化出新的政治参与路径与选举动员模式,台湾选举确然步入以媒介逻辑为主导的稳定的媒介化状态。研究认为,媒介与传播权力的上升是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性变迁的结果,媒介通过框架、涵化、情境机制介入并型塑台湾选举的制度文化、社会认同及民主价值。

陈兵[2](2020)在《民进党提名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在创立正式提名制度后的近30年间,民进党提名制度的修正极其频繁。将其历史体系划分为四个模式阶段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落实党内民主与遏止人头党员之间求取平衡,是民进党提名制度修正的总体趋向。政党体系、选举制度、派系互动和政党组织发展模式是民进党提名制度变迁的内外影响因素。而民进党提名制度的实施,反过来对党内派系、政党组织发展模式以及政党体系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国民党也有一定的影响。

石书麒[3](2019)在《合法性的建构与消解 ——台湾蓝绿媒体北京奥运会报道传播偏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与奥运的政治功能向来会被媒体突出与放大。媒体在报道奥运会时通常会采取特定的新闻框架以及话语策略来向公众“呈现”新闻事实,即“意念的再现”,而政治意识形态则是这一再现意念的重要构成。台湾蓝绿两派政治力量竭力争取媒体的支持,或对媒体进行政治意识形态置入,对社会认知进行权力渗透和利益划分。本文借用“合法性”这一政治学概念,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对台湾媒体《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北京奥运会涉陆报道进行话语分析,旨在分析蓝绿两派媒体报道在建构与消解政党的执政合法性、获取认同的问题上采取的不同话语策略。研究发现,《中国时报》的北京奥运会涉陆报道主要以建构中国大陆执政合法性为主,建构自身在台湾的执政合法性及消解民进党执政合法性为辅,而《自由时报》的北京奥运会涉陆报道则以消解中国大陆执政合法性为主,建构自身在台湾的执政合法性及消解国民党执政合法性为辅的报道方式。具体来说,内容方面,主要通过意识形态、制度与政绩三个方面置入合法性偏向。形式方面,文本视角下,两报通过新闻标题刻画各自想要突出的媒介形象,通过名词化、隐喻等隐性手法进行意识形态的运作;在新闻主要事件建构上,两报存在相似性,但具体叙事策略则具有差异性;语境视角下,两报通过不同的话语策略,如口头反应与互文性来实现传播偏向的置入,达到建构己方执政合法性的目的。

温良谦[4](2019)在《派系博弈下的民进党大陆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进党派系政治与大陆政策是台湾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派系政治作为民进党大陆政策制定的关键环节对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政治生态、博弈过程以及结果分析三方面入手,选取了民进党大陆政策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决策研究的“政府政治模型”,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民进党派系政治对其大陆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检视,试图回答民进党派系政治对其大陆政策有何影响这一核心问题。本文以民进党在野与执政为标准,将民进党大陆政策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民进党在野时期(1986年—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时期(2000年一2008年)、民进党再次在野时期(2008年一2016年)以及民进党重返执政时期(2016年至今)。1986年一2000年是民进党首次在野时期,在此时期派系政治在民进党大陆政策制定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是民进党派系政治对其大陆政策制定影响的作用凸显期。2000年一2008年是民进党的首次执政时期,由于陈水扁总揽大权,民进党出现“总统化政党”现象,派系政治对于陈水扁当局的大陆政策影响力削弱。2008年一2016年民进党再次在野期间,派系政治对于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影响力再次提升,各派系围绕党公职人员参访大陆以及民进党的大陆政策走向展开了激烈讨论,并召开了九次“对中政策扩大会议”。2016年民进党再次执政之后,蔡英文基本上主导了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制定,派系的影响力再次衰落。但是在蔡英文执政过程中,其大陆政策依然受到了党内部分势力,尤其是“基本教义派”的制约。总体而言,派系政治对于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影响呈现出在野时期大于执政时期等特点,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是在野或者是执政时期,派系的影响力大小并不一致。派系对于大陆政策的认知、派系力量的大小、党主席的因素以及博弈机制等均对派系政治作用的发挥产生了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内,派系政治依然对民进党大陆政策制定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是随着派系政治的式微,派系对于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影响将逐渐降低。

薛原[5](2018)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台湾政党选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新媒体造就了“柯文哲现象”,到2016年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选举,民进党蔡英文团队全面利用新媒体,透过新世代的语言及沟通方式拉近与选民的距离。选举政治网络化正成为台湾政治生态的新面貌,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争夺话语权,搭建与选民的沟通机制是台湾政党竞选的一大战役。此外,伴随着各式选举活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亦是其中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由此,本文试图在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论的框架里,把政党当作镶嵌在台湾政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进行研究,通过政党系统的“输入——输出——反馈”这一路径循环,考察新媒体究竟是如何影响台湾政党选举策略的选择,同时结合政治沟通理论来进行微观透视。在研究方法上,将采取观察法这一质性研究方法,重点研究2016年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选举这一典型网络选战个案,分析国民党与民进党双方所采取的竞选传播策略与实际作为,比较二者在占据媒体传播平台、巧妙设置议题、竞选广告投放、迎合选民意愿、强化主体形象和话语权战略战术以及时机把握上的利弊得失。新媒体与选举的互动从萌芽到转型、扩散的过程中,候选人的竞选方式和选民参与行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此外,每个阶段新媒体与政治场域的互动模式与参与程度也反映了政治社会化的演进脉络,国族认同意识、统“独”认同倾向都会显现、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笔者将进一步观察研究由社交媒体攻防战所带来的新政治文化与民进党上台后“渐进式台独”新气候。

许丽华[6](2018)在《从隔绝到交流:台湾报纸大陆新闻叙事研究 ——以1981年-2010年《中央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把台湾报纸的大陆新闻报道置于两岸交流的背景下观察,发现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变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对隔绝期(1949年-1987年),第二个阶段是解冻交流期(1988年-1992年),第三个阶段是起伏成长期(1993年-2005年),第四个阶段是稳定发展期(2006年-2016年)。台湾报纸大陆新闻发展演变的过程正是两岸关系从敌对隔绝到相互交流的缩影,台湾报纸大陆新闻报道和两岸交流已经形成了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的良性互动的趋势,这种趋势已经稳定下来而且不可逆转。本研究运用定量分析从宏观上勾勒出台湾报纸大陆新闻报道变迁的趋势,运用叙事学理论通过文本分析揭示大陆新闻报道的具体呈现方式。从叙事分析中,本研究发现叙事框架以隐含的叙事者的身份,影响着四家报纸大陆新闻报道的具体呈现方式。《中央日报》的叙事框架是维护一个中国,对共产党的敌意渐弱。《中国时报》的叙事框架是维护一个中国,对大陆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宏观性的期望。《联合报》的叙事框架是维护一个中国,反对共产党但是不反对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自由时报》的叙事框架是主张“一中一台”,抗拒两岸交流,对大陆不友善,九十年代初刻画大陆的贫穷落后和对改革开放的质疑,大陆经济崛起、国际地位提高后突出大陆对台湾对威胁。从变迁的总趋势上看,自从台湾当局解除戒严之后,大陆新闻朝着内容更丰富、报道更客观的方向发展。虽然台湾报纸大陆新闻报道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阶段、不同报纸呈现的特点各异,中间也有起伏波折;但是随着两岸交流层次的丰富和交流程度的加深,两岸共同的意义空间不断加大,台湾报纸大陆新闻报道成为台湾新闻市场上重要的新闻产品已成定局。不论报纸的立场和定位如何,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必须提供经得住受众检验的产品,即必须按照事实本身来报道新闻。

张帆[7](2017)在《走向幻灭的“台独”政党:台湾“时代力量党”的兴起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岛内对所谓“第三势力”的关注无疑是政治热点之一。“时代力量党”创党两年即进入“议会”,借此产生强大吸睛效果。本文试对“时代力量党”做较全面考察,探讨“时代力量党”的成立背景、政治主张与社会基础,最终揭露其政治本质与发展困境。力求透过“时代力量党”的发轫与成长之一斑窥岛内政治生态变化之全豹,进而对当前岛内政治的发展与“台独”势力的变化增添更为清晰的认识。本研究发现,在两岸关系曲折发展和岛内民意流变的背景下成立的“时代力量党”,有借助“太阳花学运”余波而壮大的趋势。“太阳花学运”不仅是新自由主义浪潮下岛内社会困境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岛内民众对“超越蓝绿”的“第三势力”赋予的期待与渴望。“时代力量党”正是借助这样社会环境,汲取养分渐次发展壮大。“时代力量党”主张透过修订“新宪法”与实施“民主宪政”推动所谓“台湾国家地位正常化”,这无疑把旧有“台独”主张套上新的反动外衣。借助民进党“礼让”才有今日所获的“时代力量党”,如今却时常抵制民进党以抬高自身形象,不仅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立委”选举争夺民意空间,与国民党争夺第二大党地位,更试图在“立法院”与达赖分裂势力建立“连线”提高国际能见度。未来其终将蚕食民进党版图,甚至可能对和平统一事业带来冲击和破坏。通过对“时代力量党”现况和“立法院”表现的整理研究发现,“时代力量党”实质是一个激进的“台独”政党,也并非如其声称的“忠实”于对民进党和“立法院”进行所谓的“监督”,而是与民进党有着选票之争及“台独”路线分歧。此外,“时代力量党”的发展虽然迅猛,但也难逃自身弊病与民进党挤压,发展空间遭到限缩,其政党“高理想性”与其“立委”“低实践能力”的桎梏也迟滞其发展前景。总之,既要清楚认识“时代力量党”的本质,揭露其“台独”的卑劣行径,也要警惕其未来发展对两岸关系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许剑峰[8](2016)在《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文中提出本文选取太阳花运动为个案,探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中所扮演角色,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藉此梳理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机理,思考信息时代媒体和社会历史宏观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本文采取“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以此为切入点,对研究问题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路径作出分析,并最终回到研究问题进一步讨论。本文使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层面综合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在分析时主要使用框架分析的方法进行“全样本”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论述。具体而言,本文选取中天新闻、TVBS新闻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新闻e论坛和运动主办组织黑岛青脸书专页为新媒体的代表,分析它们对太阳花运动的内容呈现和报道框架,提炼“媒介镜像”层面的新旧媒体特点;之后从内容层面、行动层面对新旧媒体之间的互动做出分析,讨论这种互动与内容生产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新旧媒体内容呈现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提出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新旧媒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内在机理;最后从变迁、结构、话语三个分析视角切入,分析太阳花运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与文献的不断对话,梳理出导致运动发生和发展过程特殊呈现的宏观影响因素。本文最终得出了五点结论:第一,新旧媒体在对太阳花运动有着截然不同的报道框架和立场,社会运动“媒介镜像”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具有混合性与复杂性;第二,新旧媒体对社会运动的报道中,有着不同的内容生产逻辑;同时呈现出不对等的互动影响模式,新媒体处在弱势地位;第三,传统媒体深度作用于运动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建立“聚焦”、“造神”、“监督”、“促进权力集中”等方式影响运动结果;在此过程中,新媒体更多是作为运动现场的“组织”和“构建小众认同”的角色而存在;第四,社会运动重视传统媒体远超新媒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在各方面有意利用和迎合传统媒体的需求和逻辑;第五,宏观社会政治文化及其产生的历史因素,对社会运动有着巨大的催生作用,并影响和形塑了运动过程中的诸多呈现。在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社会运动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根本性的无解矛盾,导致二者间难以改变的相互依赖和不对等图景;同时,新媒体作为“参与式实践”在构建认同、凝聚小众文化等方面具有优势角色;最后本文以社会运动为切口提出和讨论了信息时代下存在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以及新媒体本身的悖论;呼唤一种对新媒体技术更加中立的“辩证技术观”的回归。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问题的由来、研究意义,并结合文献提出了“社会运动”的定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仔细梳理了现有社会运动理论流派和发展,以及我国新媒体和社会运动研究概况,确立本研究的位置和理论储备;第三章是研究设计,主要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框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对相关概念的廓清;第四章开始进入主体部分,对中天新闻、TVBS新闻、新闻e论坛和黑岛青脸书内容做了全样本分析,呈现出它们各自不同的报道框架和“运动镜像”;第五章是从中观层面对新旧媒体和运动之间互动的讨论,并结合运动发展过程特点分析出新旧媒体不同内容生产逻辑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与角色;第六章从变迁、结构、话语三个角度分析了运动发展的宏观背景因素,讨论其在运动产生和呈现面上的巨大影响;第七章是结语,一方面对上述经验分析做简单回顾,另一方面对社会运动与媒体,以及新旧媒体在当今时代下的特点做出讨论,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几点不足和未来研究可能。

张亚靖[9](2014)在《新闻媒体与台湾选举政治的互动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闻媒体的进步和台湾选举政治的发展,在台湾的地区的选举中新闻媒体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台湾地区选举中的核心。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新闻媒体与台湾选举政治的由互相“疏离”到“深入”互动融合。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是以时间为线索,阐释以新闻媒体在台湾选举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由没有话语权的“侍从”到“选举三角”中的“核心”演变历程为主轴。本文首先介绍了“解严”前后新闻媒体在台湾选举政治中的历史地位变迁。“解严”前的台湾媒体在国民党的垄断控制之下,尤其是在选举政治中媒体没有话语权,媒体只能扮演政治“侍从者”的角色。媒体的自主性受到压制,民众对其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只有少数媒体冲破当局限制,例如“自由中国”事件中,小众媒体与执政当局的“呛声”为民主运动人士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选票,媒体的政治功能稍微展露一角。“解严”后的台湾新闻媒体进入到了多元发展的阶段,各种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并开始与当局进行抗衡。媒体的自主性得以开始展现,与政府的关系由“侍从”转变为“诤友”。其次,新世纪以来台湾选举政治进入到了“媒体化”的时代。台湾历次执政当局尤其是民进党对新闻媒体的“绿化”改造,其结果使台湾媒体及选举政治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而独特的政治文化反映到选举政治中就是台湾选举进入到了“媒介选举”时代,对新闻媒体介入选举的具体操作方式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更好的理解台湾进入到了“媒体政治”时代。在“媒体政治”下,各种媒体的乱象——自由与责任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媒体应该秉承其新闻媒体的责任,但是新闻媒体的商业化的本性和所谓的新闻“自由”的攻势下,加剧了台湾选举政治的“秀”化。本论文对自由与责任的失衡进行深入分析,以达到全面把握台湾选举的目的。本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本文最后是论述了台湾的选举政治如何做到理性发展。首先是对台湾未来的选举走势进行大胆预测,深入阐述台湾新闻媒体和台湾执政当局的应为之道。

何溢诚[10](2014)在《政治传播:台湾选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台湾竞争型选举民主的制度安排下,民主政治必然成为媒体政治,所有的政治都是传播,政党属性,候选人特质,施政评价,都会影响阅听选民的投票选择,选举人多半自认为政见取向,可以理性判断候选人所提的政策纲领、文宣内容,作为投票参照依据。此外,国族认同意识、统独认同倾向与政党认同偏好,不仅选择性暴露、理解、记忆统派媒体与独派媒体,亦与投票行为高度相关。在竞选过程中,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的涵盖率非常有限,所以需藉助大众传播与媒体传播的强大放送能力,传达政治讯息于阅听选民,其中仍以电视媒体政治传播效果最大;然而,台湾选民的政治主观意识特强,大多自认为不会受媒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的影响而左右投票抉择。在台湾竞选政治传播中,目前新媒体的接触面与普及率仍不高,20-29岁年轻选民,新媒体高度使用者,大多只浏览静观,较少行动作为,从网民变成公民再到选民仍有一段距离,在针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政治传播情境脉络效应下,进行SWOT分析后,提出优势互补、共创利基的全媒体融合策略,据以极大化各人口特徵与政治认同选民的接触面,发挥合超综效。在台湾政治传播趋同理论的建构上,发现专家学者、政治菁英、选举操盘手的认知与一般普罗大众、阅听选民的戚知并不雷同,这也许是政治寡头铁律的必然,但更进一步以正反合辩证逻辑进行归纳和演译,还是可以解构出虽然台湾经历五次领导人选举,国、民两党相互观摩学习,轮流执政,亦且面对国族认同、统独认同与政党认同已趋稳定的选民结构,为争取认同台湾、维持现状、中间选民的支持,并迎合媒体生态,国、民两党竞选政治传播,在内容、方法与效果上的形式应然趋同,但本质内涵意义与意识型态以及个体主观诠释依然存异。

二、民进党对媒体及民调的政治运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进党对媒体及民调的政治运作(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研究 ——基于社会建构的媒介化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政治媒介化研究
        二、媒介化理论研究
        三、台湾选举政治研究
        四、研究综述小结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第一节 作为元过程的媒介化及其子过程
        一、元过程的提出、概念及特征
        二、媒介化的子过程研究
    第二节 媒介化运作核心时刻的锚定与应用
        一、锚定:媒介的四重特征模型
        二、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运作的核心时刻
第三章 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第一节 1950-1987年: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的萌芽期
        一、《自由中国》:开启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运作
        二、集结力量:政论杂志与选举联动助推民主改革
        三、塑造选举:作为情境与结构独立体的政论杂志
    第二节 1988-2000年: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的延展期
        一、竞争开场:媒体资源解放与话语权争夺
        二、全面直选:媒介化进一步影响选举政治
        三、延伸替代:媒介开始改变社会活动性质
    第三节 2000-2014年: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的融合期
        一、边界消失:社会各领域与媒介深度融合
        二、媒体奇观:高度媒介化环境下的台湾选举
        三、民主危机:恶质竞选与民粹泛滥撕裂认同
    第四节 2014年-至今: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的适应期
        一、民心思变:社会分化问题交织分歧遍布
        二、翻转政治:社交媒体改变台湾选举政治
        三、网红政治:政治人物积极适应媒介逻辑
第四章 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的运作逻辑与机制
    第一节 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的内在逻辑
        一、从“权力依附”到“多元博弈”:变动中的传播格局
        二、从“独立运作”到“融合发展”:媒体业态之大变革
        三、从“被动工具”到“积极建构”:传播形态聚合发展
    第二节 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的实践机制
        一、涵化机制:培养长期忠实的受众群
        二、框架机制:掌控话语权的核心利器
        三、情境机制:构建集体记忆经验空间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启示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民进党提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进党提名制度的演进
    (一)党员投票模式(1989~1993年)
    (二)党员投票、干部评鉴和“公民投票”的二阶段提名模式(1993~1996年)
    (三)党员投票和民意调查的二阶段提名模式(1996~2010年)
    (四)民意调查模式(2010年至今)
二、民进党提名制度的修正趋向
    (一)提升民主指标
    (二)摆脱“人头党员”困扰
三、民进党提名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台湾政党体系的变迁
    (二)选举制度
    (三)派系利益竞逐
    (四)民进党组织模式的转型
四、民进党提名制度的影响
    (一)对民进党派系生态的影响
    (二)对民进党组织模式的影响
    (三)对国民党的影响
五、结语

(3)合法性的建构与消解 ——台湾蓝绿媒体北京奥运会报道传播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台湾媒体奥运会报道的研究
        2.1.2 关于台湾媒体与政党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
        2.1.3 关于合法性建构
        2.1.4 关于媒介话语分析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理论阐释
        4.1.1 合法性及其传播偏向
        4.1.2 新闻报道中的合法性传播问题
        4.1.3 台湾蓝绿媒体北京奥运会报道中的合法性偏向
    4.2 《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北京奥运会报道传播偏向的话语内容分析
        4.2.1 奥运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偏向
        4.2.2 奥运报道中的制度合法性偏向
        4.2.3 奥运报道中的政绩合法性偏向
    4.3 《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北京奥运会报道传播偏向的话语形式分析
        4.3.1 文本:话语选择与新闻事件的建构
        4.3.2 语境: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互动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不同政党偏向的媒体在合法性的建构与消解策略组合上存在差异
        5.1.2 政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度与媒体报道的传播偏向程度呈正相关
        5.1.3 蓝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建构了不同的身份认同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派系博弈下的民进党大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架构与方法
第二章 民进党成立至首次执政前的大陆政策博弈
    第一节 民进党成立至“台独党纲”出台的大陆政策博弈
    第二节 “台独党纲”出台后到民进党执政之前的大陆政策博弈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进党执政时期的大陆政策博弈
    第一节 陈水扁第一任期中的大陆政策博弈
    第二节 陈水扁第二任期中的大陆政策博弈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08年以来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博弈
    第一节 蔡英文首任党主席时期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博弈
    第二节 苏贞昌担任党主席时期的民进党大陆政策博弈
    第三节 蔡英文再任党主席后的大陆政策博弈
    第四节 民进党重返执政后的大陆政策博弈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不同时期派系对民进党大陆政策影响力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影响派系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派系影响民进党大陆政策制定的基本规律及其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媒体背景下的台湾政党选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途径
    第四节 结构安排与创新
第二章 理论回顾及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政治系统理论
    第二节 台湾政党系统建构与运行
    第三节 新媒体概念界定
第三章 政党系统输入——新媒体与政治沟通
    第一节 政治沟通的系统媒介
    第二节 选举实战中的政治沟通效用
第四章 政党系统输出——新媒体与竞选策略
    第一节 选举之组织运作
    第二节 新媒体运用
第五章 政党系统反馈——新媒体与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新媒体背景下的新政治文化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警惕“渐进式台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从隔绝到交流:台湾报纸大陆新闻叙事研究 ——以1981年-2010年《中央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两岸新闻交流回顾
    第二节 研究动机和目的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对象
        一、对大陆新闻的界定
        二、研究媒体的选择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主要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样本的抽取
        三、类目的构建
        四、信度检验
    第五节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叙事学研究
    第二节 新闻叙事研究
    第三节 新闻生产研究
        一、关于新闻的生产
        二、关于再现、建构与真实
    第四节 台湾媒体大陆新闻研究
        一、大陆学者的研究
        二、台湾学者的研究
        三、台湾媒体大陆新闻研究特点
第三章 两岸交流背景下的大陆新闻变迁
    第一节 敌对隔绝期(1949年-1987年)
        一、1949年至1987年的两岸关系
        二、束缚大陆新闻传播的台湾政策
        三、敌对隔绝中的大陆新闻
    第二节 解冻交流期(1988年-1992年)
        一、禁令解除开启两岸交流
        二、两岸融洽氛围中的新闻交流
        三、解冻交流期的大陆新闻
    第三节 起伏成长期(1993年-2005年)
        一、一波三折的两岸关系
        二、两岸新闻交流迈入新阶段
        三、起伏成长期的大陆新闻
    第四节 稳定发展期(2006年-2016年)
        一、两岸关系进入稳定期
        二、新闻交流开创新局面
        三、稳定发展期的大陆新闻
第四章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呈现
    第一节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数量
        一、四份报纸报道总量
        二、不同阶段大陆新闻数量的变化
        三、小结
    第二节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内容
        一、大陆新闻的内容分布
        二、《中央日报》内容不同阶段的变化
        三、《中国时报》内容不同阶段的变化
        四、《联合报》内容不同阶段的变化
        五、《自由时报》内容不同阶段的变化
        六、小结
    第三节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来源
        一、大陆新闻的来源
        二、不同阶段新闻来源的变化
        三、小结
    第四节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体裁
        一、大陆新闻的体裁
        二、不同阶段大陆新闻体裁的变化
        三、小结
    第五节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报道的倾向
        一、大陆新闻的报道倾向
        二、不同阶段倾向的变化
        三、小结
第五章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叙事分析
    第一节 大陆新闻的叙事话语
        一、叙事话语
        二、新闻事件的筛选
        三、名称和词汇的使用
    第二节 大陆新闻的叙事声音和叙事聚焦
        一、叙事声音和叙事聚焦
        二、大陆新闻的叙事声音和叙事聚焦
        三、叙事框架是隐含的叙事者
    第三节 大陆新闻的叙事交流
        一、叙事交流
        二、大陆新闻和台湾民间的交流
        三、大陆新闻和两岸官方的交流
        四、大陆新闻和学界业界的交流
第六章 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叙事语境
    第一节 两岸社会历史语境
        一、大陆社会变革
        二、台湾社会变革
        三、两岸交流历程
    第二节 台湾报业生态语境
        一、台湾报业生态变迁
        二、报纸内部机制
第七章 发现和讨论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本文的主要论点
        二、本文的其他发现
    第二节 局限和不足
        一、学科交叉研究难度大
        二、研究对象特殊资料获取不便
        三、台湾报纸大陆新闻的阶段划分不易
附录: 大陆新闻奖获奖名单(01届-14届)
参考文献
致谢

(7)走向幻灭的“台独”政党:台湾“时代力量党”的兴起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第四节 研究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时代力量党”的成立背景
    第一节 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岛内民意的流变
    第二节 “太阳花学运”的后续效应
第三章 “时代力量党”的政治主张
    第一节 “时代力量党”的基本政治主张
    第二节 “时代力量党”的议题操弄与“2020选战”
    第三节 “时代力量党”与国、民两党的关系
第四章 “时代力量党”的政治本质与发展困境
    第一节 “时代力量党”本质是一个“台独”政党
    第二节 “时代力量党”面临发展困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为什么选社会运动?
    二、为什么从媒介切入?
    三、什么是社会运动?
    四、为什么是太阳花?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一、社会运动研究
        (一) 集体行为论
        (二) 资源动员论
        (三) 政治过程论
        (四) 政治机会论
        (五) 框架建构论
        (六) 新社会运动论
        (七) 国家与社会运动
        (八) 抗争政治
    二、社会运动与媒体
        (一) 大众媒体与社会运动
        (二) 新媒体与社会运动
        (三) 新旧媒体关系
    三、国内相关研究
        (一) 新媒体研究
        (二) 国内社会运动和群体性事件研究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问题
        (三) 分析框架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过程
        (六) 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章 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
    一、中天新闻的“检视”建构
        (一) 违法乱纪:霸占“立法院”
        (二) 政院事件:破坏者形象构建
        (三) 政院延续:警察VS学生的双面建构
        (四) 凯道游行:负面底色下的褒贬中立
        (五) 检视增加:漏洞百出的运动
        (六) 暴力因素:对“破坏”的关注与放大
        (七) 造神运动:学运领袖的神化与批判
        (八) 运动退场:对追责的强调
        (九) 服贸协议:多层次说理相挺
        (十) 对“中天”的小结
    二、TVBS:流动的框架
        (一) 318之夜:狼藉与混乱建构
        (二) 框架首转:从质疑到中立
        (三) 二次转变:对“占领政院”事件的报道
        (四) 逐渐三转:过渡时期的TVBS报道框架
        (五) 凯道游行:支持与切割的微妙操作
        (六) 框架四转:对立、退场与质疑
        (七) 运动退场:话题刺激性炒作
        (八) 五转与切割:退场之日与包围中正一
        (九) 对警察、服贸议题及花边新闻的特殊报道
        (十) 对TVBS的小结
    三、新闻e论坛:对运动空间的实时民粹化展演
        (一) 草根视角:媒体不报,我们来报
        (二) 政院之夜:突出警察暴力的实时播报
        (三) 凯道之前:支持立场的延续
        (四) 330凯道:跟随式直播
        (五) 退场前夕:双重标准下的正负建构
        (六) 退场之日:确认与升华运动价值
        (七) 抗争再起:连接运动框架的正面建构
        (八) 运动领袖:平凡化操作框架
        (九) 对“新闻e论坛”的小结
    四、黑岛青脸书:运动核心的跟随式“喉舌”框架
        (一) 运动初期:实时播报的动员框架
        (二) 政院事件:及时切割与声援利用
        (三) 凯道前夕:转守为攻
        (四) 激情消退:改变策略维持动能
        (五) 退场之时:对运动的极尽讴歌
        (六) 路过中正一:切割与声援
        (七) 运动领袖的“集权”建构和警察“暴力”建构
        (八) 对“黑岛青”的小结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动的“战场”:新旧媒体与运动的多面互动
    一、内容层面
        (一) 旧媒体上的新媒体
        (二) 新媒体上的旧媒体
    二、行动层面
        (一) 新旧媒体之间
        (二) 新旧媒体与运动之间
    三、“互动”对内容生产的影响
        (一) E论坛:徘徊于“游击”与“正轨”之间
        (二) 中天:内部高度一致下的组织保证
        (三) TVBS:收视率挂帅下的无奈
        (四) 黑岛青:随运动阶段变化的内容生产
        (五) 作为在场的“新媒体”
    四、对媒体与运动的最终讨论
        (一) 318夜晚:“没有组织,怎么冲?”
        (二) 政院事件:内外困境和控制不足下的悲喜剧
        (三) 退场转折:330凯道后的衰落
        (四) 传统媒体:聚焦、造神、监督和权力集中
        (五) 新媒体:根植于运动内部的建设性角色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变迁、结构、话语下的太阳花
    一、财团化、贫穷化、少子化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二、国家性质与社会性质
        (一) 历史因素及其发展背景
        (二) 国家性质与社会运动
        (三) 社会性质与社会运动
        (四) “结构”因素的综合性分析
    三、话语、意识形态与太阳花
        (一) 国族认同焦虑和“反中国因素”
        (二) 反黑箱服贸的民主诉求
        (三) 反自由贸易论述与“泛左”思想
        (四) 世代正义与青年参与
        (五) 对“话语”与框架建构论的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得出的几点结论
    二、结论基础上的几点讨论
        (一) 社会运动发展与媒体的矛盾与困境
        (二) 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中新媒体的“参与式实践”
        (三) 关于“媒体悖论”的讨论
        (四) 对辩证技术观的呼唤
    三、关于研究本身的几点讨论
        (一) 不同视角下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观感
        (二) 研究进场和资料获取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闻媒体与台湾选举政治的互动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与不足
一、“解严”前后新闻媒体在台湾选举政治中的历史变迁
    (一) “解严”前的国民党在选举中全面垄断媒体
        1. 选举中媒体多数是“政治侍从”
        2. 媒体的自主性被执政当局压制
    (二) “解严”后多元发展的新闻媒体自主性初步显现
        1. 新兴的媒体接连涌现
        2. 地下媒体在选举中成为执政当局的主要反对者
        3. 台湾媒体自主性的初步显现
二、新世纪以来台湾进入选举政治媒体化时代
    (一) 时任执政党对台湾媒体的全面“改造”
        1. 民进党对台湾新闻媒体的全面“绿化”
        2. 台湾选举政治的独特文化
    (二) 台湾选举政治的媒体化时代
        1. 台湾选举政治的媒体化
        2. 新闻媒体介入选举的实质及其影响分析
    (三) 台湾选举中的媒体乱象——自由与责任的冲突
        1. 自由与责任的冲突加剧
        2. 加速了台湾选举政治的“秀”化进程
三、台湾选举政治的理性发展
    (一) 台湾选举政治的未来走势预测
        1. 媒体对台湾选举的影响将会持续加强
        2. 选举规则越来越趋于理性
        3. 争夺“中间选民”的趋势加强
    (二) 台湾新闻媒体必须保持新闻自由与责任的平衡
    (三) 化解选举中的信任危机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政治传播:台湾选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第二节 问题陈述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途径、方法与架构
    第五节 论文结构说明
    注释
第二章 竞选政治传播的人与事
    第一节 候选人特质
    第二节 政绩回顾
    第三节 政见展望
    第四节 公投绑大选
    第五节 综合评价与投票行为
    注释
第三章 台湾政治传播前置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族认同的转变
    第二节 统独认同的选择
    第三节 政党认同的重组
    第四节 三项认同对媒体选择偏好分析
    第五节 三项认同与选举投票抉择关系
    注释
第四章 媒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的结合
    第一节 大众媒体传播
    第二节 分众媒体传播
    第三节 核心组织传播
    第四节 外围组织传播
    第五节 双元传播对投票影响分析
    注释
第五章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第一节 传统媒体在台湾政治传播SWOT分析
    第二节 新媒体在台湾政治传播SWOT分析
    第三节 传统媒体在台湾政治传播效果检证
    第四节 新媒体在台湾政治传播效果检证
    第五节 相辅相成极大化选民接触面
    注释
第六章 台湾竞选政治传播趋同现象
    第一节 社会学习模仿同形
    第二节 政治传播机制趋同
    第三节 专业人士亦然认同
    第四节 选民感知并不雷同
    第五节 形式求同本质存异
    注释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研究贡献
    第三节 研究限制
    第四节 研究建议
    第五节 后续研究课题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附录 三
附录 四
附录 五
附录 六

四、民进党对媒体及民调的政治运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选举政治媒介化研究 ——基于社会建构的媒介化理论视角[D]. 吴静. 华侨大学, 2020(02)
  • [2]民进党提名制度研究[J]. 陈兵. 台湾研究集刊, 2020(01)
  • [3]合法性的建构与消解 ——台湾蓝绿媒体北京奥运会报道传播偏向研究[D]. 石书麒.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4]派系博弈下的民进党大陆政策研究[D]. 温良谦. 厦门大学, 2019(08)
  • [5]新媒体背景下的台湾政党选举策略研究[D]. 薛原. 厦门大学, 2018(07)
  • [6]从隔绝到交流:台湾报纸大陆新闻叙事研究 ——以1981年-2010年《中央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例[D]. 许丽华. 厦门大学, 2018(07)
  • [7]走向幻灭的“台独”政党:台湾“时代力量党”的兴起与发展[D]. 张帆. 厦门大学, 2017(08)
  • [8]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D]. 许剑峰. 南京大学, 2016(05)
  • [9]新闻媒体与台湾选举政治的互动融合研究[D]. 张亚靖.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9)
  • [10]政治传播:台湾选举研究[D]. 何溢诚. 复旦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民进党媒体和民意调查的政治运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