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玉米施肥技术及施肥方式研究

双季玉米施肥技术及施肥方式研究

一、双季玉米施肥技术与培肥途径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龚松玲,曹培,高珍珍,李成伟,刘章勇,朱波[1](2021)在《种植模式对南方作物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种植模式优化是挖掘农田高产潜力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于2017-2018年在湖北省江陵县三湖农场开展了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早稻-晚稻(DR,对照)、春玉米-晚稻(MR)和再生稻(Rr)3种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早稻-晚稻种植模式相比,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经济效益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了8.66%、35.19%、33.71%和34.60%;再生稻分别提高了6.77%、11.16%、68.12%和31.20%。从整个周年来看,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模式的积温生产效率较高,春玉米-晚稻模式的水分利用率最高,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处理的周年产量显着高于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再生稻模式周年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因此,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是该区域稻田两熟制适宜的种植模式。

柳开楼[2](2019)在《长期施肥下pH和有机碳影响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酸化、有机碳偏低和钾素匮缺,是我国南方旱地红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突出问题。有机肥和化肥长期配合施用,可通过缓解土壤酸化和增加土壤有机碳影响土壤矿物钾释放和解钾菌特性进而改善土壤钾素状况。然而,对于土壤酸化和有机碳水平影响钾素形态转化的机理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南方丘陵区选取江西省和湖南省2个具有典型红壤分布的省份,依托位于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张公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文富市镇)的2个红壤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别始于1981年和1990年),分别选取不施肥对照(CK)、施氮磷肥(NP)、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和氮磷钾配施秸秆(NPKS)处理。在2015年采集各处理耕层(0–20 cm)的原状土壤进行团聚体分组,分析0–20 cm土层各团聚体组分中的钾素含量和储量,从而揭示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团聚体组分中钾素含量和储量的分配规律;结合室内模拟试验,通过调控各施肥土壤的pH和有机碳水平(控制土壤其他属性一致),探明土壤pH和有机碳水平与团聚体钾素的相关关系;并结合玉米根际土壤样品,在解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解钾菌的菌种属性和解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不同pH和有机碳水平下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释钾过程及含钾矿物表面形貌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进展:(1)在南方红壤地区,进贤点和祁阳点的土壤团聚体组分差异较大。在进贤点,各施肥处理下>2 mm团聚体的比例均低于10%,而祁阳点的>2 mm团聚体比例则在18.8%-35.6%之间。2个点位均表明,与不施钾(CK、NP)处理和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显着增加了>2 mm和0.5-1 mm的比例,但NPKS处理则不会显着影响土壤团聚体组分。(2)与NP处理相比,NPK、NPKM和NPKS处理均显着提高团聚体组分的非交换性钾(NEK)和交换性钾(EK)含量及储量,且NPKM处理下团聚体组分中NEK和EK含量及储量显着高于NPK处理,而NPKS处理对土壤团聚体钾素的提升效果显着弱于NPKM处理。作物吸钾量与团聚体钾素储量的量化关系表明,>2 mm团聚体组分的钾素储量是促进作物吸钾量提升的关键。(3)在进贤点,提升土壤p H值可以明显增加不施钾(NP)处理中>2 mm团聚体组分的比例及EK和NEK含量;在祁阳点,调控土壤p H不会显着改变土壤团聚体组分,但提高土壤p H可以显着增加长期不施钾(NP)处理土壤中>2 mm团聚体的NE和NEK储量比例。(4)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可以显着增加>2 mm团聚体组分的比例及其EK和NEK储量及比例,且>2 mm团聚体组分的EK和NEK储量与有机碳含量均可以用线性方程进行拟合,但拟合方程的斜率表明,当土壤有机碳提高1 g kg-1,祁阳点中>2 mm团聚体组分中EK和NEK储量的增幅明显高于进贤点。(5)在进贤点和祁阳点,各处理的解钾菌的解钾效率和菌株属性存在显着差异,玉米根系长度和表面积是影响长期施肥条件下根际土壤中解钾菌及其解钾能力的关键因子。合理提升pH和有机碳含量能够显着促进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溶解和增加释钾量。对于微杆细菌属的解钾菌,适宜的pH条件为5.0-5.5,有机碳含量为10%-20%。

易宏岩[3](2007)在《信阳地区双季玉米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河南信阳地区双季玉米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内容,以期指导信阳地区玉米大田生产。

李久进,陈良,秦德梅,刘田,陈中锦,陈璋峰,陈亚琴[4](2001)在《双季玉米施肥技术与培肥途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结果表明,高沙土种植双季玉米,磷肥的增产幅度与后茬效应大于钾肥和氮肥,N:P2O5:K2O以1:0:8:0:5为宜,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增产与培肥土壤,饼肥、厩肥,玉米秸秆全量覆盖与半量覆盖处理间相比较,以 30000 kg/hm2,厩肥或春玉米秸秆全量覆盖,并配施 450kg/h2尿素、450kg/hm2过磷酸钙、225kg/hm2氯化肥,增产效果与培肥土壤效果最好。

杨国栋[5](1977)在《对黔南自治州土壤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培肥改良的初步意见》文中研究指明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北跨乌江与遵义地区相邻,南达红水河与广西省交界,南北长达260多公里,地势高差可达1500米以上。土壤及诸自然条件在地区上有着明显的分异,各地土壤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培肥改良问题各不相同。本文在实际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提出初步意见。希望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中,能尽我们一点微薄的力量。

二、双季玉米施肥技术与培肥途径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季玉米施肥技术与培肥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种植模式对南方作物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计算公式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种植模式中作物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差异
    2.3 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2.4 不同种植模式的光能生产效率和积温生产效率
    2.5 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率
    2.6 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
3 讨论
4 结论

(2)长期施肥下pH和有机碳影响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长期施肥对红壤供钾能力的影响
        1.2.2 长期施肥对红壤团聚体组分及其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影响
        1.2.3 长期施肥对土壤解钾菌的影响
        1.2.4 土壤pH和有机碳对钾素形态及含量的影响
        1.2.5 土壤pH和有机碳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组成影响钾素形态和含量
        1.2.6 土壤pH和有机碳影响与钾形态转化有关的微生物特性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1.1 长期施肥对红壤团聚体组分中各形态钾素含量和储量的影响
        2.1.2 土壤pH和有机碳对红壤团聚体组分中钾素含量及储量的影响
        2.1.3 不同pH和有机碳水平下解钾菌变化及其对矿物钾转化的影响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1 土壤pH和有机碳与团聚体组分中钾素含量及储量的量化关系
        2.2.2 红壤解钾菌对土壤pH和有机碳的响应机制
    2.3 技术路线
    2.4 科学问题和假设
        2.4.1 问题一
        2.4.2 问题二
    2.5 研究目标
    2.6 长期试验地概况和试验设计
        2.6.1 试验地概况
        2.6.2 试验设计
第三章 长期施肥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
    3.2 结果分析
        3.2.1 长期施肥下土壤pH、有机碳和颗粒组成及含钾矿物的变化
        3.2.2 长期施肥下全土中钾素含量和储量变化
        3.2.3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组分比例的影响
        3.2.4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
        3.2.5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钾素含量的影响
        3.2.6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钾素储量的影响
        3.2.7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钾素贡献率的影响
        3.2.8 土壤团聚体钾素储量与作物吸钾量的相关关系
0.25mm团聚体组分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与作物吸钾量的相关关系'>3.2.9 红壤>0.25mm团聚体组分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与作物吸钾量的相关关系
    3.3 讨论
        3.3.1 长期施肥下红壤团聚体组分分配的变化
        3.3.2 长期施肥下红壤团聚体组分钾素含量及储量的变化
        3.3.3 长期施肥下红壤团聚体组分钾素贡献率的变化
        3.3.4 土壤团聚体钾素储量与作物吸钾量的相关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期施肥下pH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调控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长期施肥下pH对红壤团聚体组分比例的影响
        4.2.2 长期施肥下pH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含量的影响
        4.2.3 长期施肥下pH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储量分配的影响
        4.2.4 不同pH条件下驱动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关键因子
    4.3 讨论
        4.3.1 土壤pH调控对团聚体组分分配的影响
        4.3.2 土壤pH与团聚体钾素含量及储量的相关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长期施肥下有机碳添加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调控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长期施肥下有机碳添加对红壤团聚体组分比例的影响
        5.2.2 长期施肥下有机碳添加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含量的影响
        5.2.3 长期施肥下有机碳添加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储量的影响
        5.2.4 长期施肥下有机碳添加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储量比例的影响
        5.2.5 土壤团聚体组分中钾素储量及比例与有机碳的量化关系
    5.3 讨论
        5.3.1 红壤团聚体组分比例对有机碳添加的响应
        5.3.2 红壤团聚体组分钾素含量及储量与有机碳的量化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长期施肥对红壤玉米根际解钾菌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玉米根际土壤样品采集与理化指标分析
        6.1.4 玉米根系特征分析
        6.1.5 玉米根际土壤中解钾菌筛选和鉴定
        6.1.6 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解钾效率的测定
        6.1.7 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的激素和有机酸测定
        6.1.8 数据处理
    6.2 结果分析
        6.2.1 长期施肥下玉米根系特征
        6.2.2 长期施肥下玉米根际土壤pH、有机质和钾变化
        6.2.3 长期施肥下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的变化
        6.2.4 长期施肥下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分泌激素和有机酸的种类与含量
        6.2.5 长期施肥下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特性的驱动因子
    6.3 讨论
        6.3.1 长期施肥对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特性的影响
        6.3.2 长期施肥下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解钾效率的驱动因子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pH和有机碳调控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溶解特征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主要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
    7.2 结果分析
        7.2.1 不同pH调控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释钾量的影响
        7.2.2 不同pH调控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7.2.3 不同有机碳调控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释钾量的影响
        7.2.4 不同有机碳调控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7.2.5 不同pH和有机碳交互作用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释钾量的影响
        7.2.6 不同pH和有机碳交互作用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7.3 讨论
        7.3.1 不同pH条件下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溶解特征
        7.3.2 不同有机碳条件下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溶解特征
        7.3.3 不同pH和有机碳交互作用下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溶解特征
    7.4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信阳地区双季玉米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适时播种
2 合理密植
3 田间管理
    3.1 苗期
    3.2 穗期
    3.3 花粒期
4 病虫害防治
5 适时采收

四、双季玉米施肥技术与培肥途径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种植模式对南方作物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J]. 龚松玲,曹培,高珍珍,李成伟,刘章勇,朱波. 作物杂志, 2021(01)
  • [2]长期施肥下pH和有机碳影响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机制[D]. 柳开楼.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 [3]信阳地区双季玉米栽培技术[J]. 易宏岩. 现代农业科技, 2007(24)
  • [4]双季玉米施肥技术与培肥途径的研究[J]. 李久进,陈良,秦德梅,刘田,陈中锦,陈璋峰,陈亚琴. 玉米科学, 2001(S1)
  • [5]对黔南自治州土壤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培肥改良的初步意见[J]. 杨国栋.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7(03)

标签:;  ;  ;  ;  ;  

双季玉米施肥技术及施肥方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