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司治理与会计控制的完善

论我国公司治理与会计控制的完善

一、浅议我国公司治理与会计控制的完善(论文文献综述)

蒋子雨[1](2019)在《T煤炭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案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煤炭行业改革的深化以及国家法律对煤矿开采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煤炭公司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固定资产投资中重复投资、投资过剩、投资管理不到位等方面问题在大部分煤炭企业中出现,使得整个行业成本增加、产能过剩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层出不穷。固定资产投资是否成功关系到煤炭公司的成功,公司必须采取措施来防范和减少风险。固定资产投资内控是指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实施过程和投资结果进行全面控制的一个过程,保障了该业务的成功开展。因此,如何在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全面引入内控思想,健全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煤炭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以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含义、目标、方法、关键流程和风险点为理论基础,以T煤炭公司为研究对象,对T煤炭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对T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状况深入细致的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T煤炭公司概况,然后分别介绍了该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机构以及决策、实施和监督机制状况,接着描述了T煤炭公司的风险评估过程,列举了T公司为应对上述风险所设计和实施的控制活动,并介绍了T公司固定资产投资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的现状,然后通过穿行测试证明了T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的目前实施成效,最后也指出T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中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流程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在查阅文献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T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通过对T煤炭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控的研究,将丰富固定资产投资内控的相关研究,同时也能够为煤炭行业其他公司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

胡汝坤[2](2018)在《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研究 ——以提高权利行使效用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现行法的框架内中有提述公司股东有权参与公司重大决策以及对若干资料有向公司的权利并规定了股东大会制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但始终未对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有明确定义的法律概念,还不能清晰地揭示其具体内涵,由此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很有限,且配套设施不完善,操作性差。事实上,不仅是实践中,而且包括理论研究中,关于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的内涵,国内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还不统一和清晰,这对于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极其不利。除此之外,监管方面的不成熟和投资者、上市公司在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方面权益保护意识的薄弱,导致上市公司股东沟通和股东参与在实务中未能得到良好的践行,进而引致了当下整个资本市场体系内,对上市公司股东整体利益保障的漠视和监管上的无力。我国1993年《公司法》第四条(1)确立了公司股东权利,可以说是我国“股权思想”的制定法根源。本文认为,股东权益概念的内涵中,以股东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参与权尤为核心,股东通过法定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司治理,是其他股东权益能够得以良好而有效的实现的前提。而知情权又是决策参与权的基础,只有在充分了解公司经营业务情况的前提下,股东的决策参与才显得有意义,研究上市公司股东决策参与权离不开对股东知情权的探讨。故本文将研究范畴定位为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显然,在当下的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股东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并未实现良好的行使效用。因此,本文企图通过明确对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从多方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建立起一个适应于我国当下国情的可践行的全面综合的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提高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的行使效用。本文将分为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探讨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的相关概念,包括其内涵与外延;其次讨论其制度构成,主要包括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体系、股东查询制度和股东大会制度;最后讨论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制度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股东权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董事的信义义务以及针对“董事会中心主义”和“股东中心主义”的讨论,为下文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作理论准备。第二章通过讨论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的共益性和中小股东在现代公司制下法律地位天然弱势,指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该权利保障体系的现状,探索当前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行使现状的历史根源及制度缺陷,对完善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保障作立法方向选择。明确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的充分实现不仅依靠法律对这项权利的确认,而且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套支持,实现该制度与国际规范和实践接轨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章承接上文,将内地资本市场与美国、英国、我国香港地区等发达资本市场在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保障方面的法律制度以及在股东参与和股东沟通方面的实践进行比较;重点归纳、分析域外有关的立法模式和监管理念,引进“遵守或解释”的公司治理原则,作为对现代法律的补充和辅助。第四章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目前正处于“新兴+转轨”的发展阶段,并结合国内外有益实践,分别从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的角度提出立法上需明确权利、梳理立法体例;公司治理规范安排上主张自愿性规范、强制性规范和倡导性规范并行;执行上提出建立多途径的可践行的上市公司股东沟通和股东参与方式等合理化的制度建议,从而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保障路径。

吕文君[3](2005)在《《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至2004年度索引》文中指出

耿正洁[4](1989)在《税收论文篇目辑览》文中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固有特性(徐佑立)财会审1985,6,47“税收”概论辩析(蒋大鸣)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6,2,58浅谈税收抵制问题: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流(廖世忠)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6,6,23社会主义税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王绍飞)税务研究1985,2,15社会主义税收征纳关系的探讨(李大明)

管淑慧[5](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仉立文[6](2020)在《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文中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各国监管层继美国SOX法案以后要求参照实施的一项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审计是通过审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和内部控制缺陷识别来保障公司财务报告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缺陷的披露来抑制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并最终为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内部控制审计通过鉴证、出具审计意见的方式来发挥监督功能和信号传递作用,从微观层面来保障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然而,首先,对于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内部控制审计属于行为过程审计,其审计过程难以观测,审计意见结果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对简单。其次,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审计市场需求较弱,审计师出于经济利益和审计市场竞争的考虑都会保留相应的审计投入,甚至对审计独立性做出妥协,从而伤害了审计质量。因此,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手段是否可以发挥相应的审计功能实现它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目标?对提高审计质量是否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否可以帮助公司纠正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是否具有相应的信息含量?这些问题都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目前我国金融开放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方面,为了引进外资不断扩大开放市场,放宽各类资本的市场准入条件。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容与即将实施的注册制使得当前的监管压力不断扩大和深化。如何有效利用市场力量引入外部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机制是监管层和投资者公共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进行研究,基于审计理论通过对是否实施内控审计和内控审计意见两个层面,对内控审计监督功能、信息功能和保险功能发挥和内控审计质量进行了检验,具体包括:第一,代理理论视角下,内控审计具有一定的监督功能。研究发现:与未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相比,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减少公司财务重述的发生,并能抑制应计项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对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和真实盈余管理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内控审计意见可以揭示公司未来可能发生财务重述、违规处罚和应计项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重述和应计盈余质量的作用在不同内控水平的公司中存在差异。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降低内部控制审计对减少财务重述和应计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当前内控审计体现出的监督功能说明,实施内控审计可以帮助公司识别内控内控缺陷并督促公司改进内控和财务报告系统,从而减少了公司财务重述并抑制了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可以提示公司未来发生舞弊和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然而,内控审计难以改变公司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存在,并不能抑制被出具非标内控意见公司的重述、违规和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公司内控水平的差异导致内控审计监督功能发挥存在异质性,存在实质内控缺陷的公司抑制了内控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公司由于业绩压力和公司固有内控缺陷的存在让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和盈余操纵仍存在机会。第二,信息理论视角下,内控审计具有信息功能。研究发现:首先,在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中,非标内控审计意见伴随着较低的财务报告可靠性及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市场投资者会做出负向的市场反应。公司同时收到非标内控和非标财报审计意见引起的公司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单独收到非标内控或非标财报审计意见带来的影响。并且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可以向市场传达显着的负向信息,并引起公司股票价格下跌。以上证据证实当前内控审计已经具备了一般审计的信号功能,可以向市场投资者传递公司内控相关的信息并在股价中得到反映。其次,基于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则,公司在季报和半年报中可以向市场传递公司的财务信息,投资者可以根据季报、半年报以及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提前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和预测,而投资者无法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事前的判断和了解。随着内控审计实施年份的增长,投资者对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联系的认知更加深入。当公司被单独出具内控审计意见或是同时出具非标内控和财报审计意见时就会产生显着的负向市场反应。最后,市场投资者对公司风险的规避超过了对公司盈利的关注。与公司盈利相比,投资者显现出对公司经营和资金压力的关注。说明现有市场投资者对内控缺陷可能引起的舞弊及欺诈更倾向于“风险厌恶”。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很难在短期得到纠正,意味着未来发生舞弊和欺诈的可能,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向市场传递公司发生舞弊行为的信号作用被投资者所关注。第三,保险理论视角下,内部控制审计具有保险功能。研究发现,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增加了公司的审计费用,公司存在内控缺陷带来更高的审计费用溢价;法律风险在对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实施内控审计增强了审计师和公司对内控缺陷带来法律风险的认知。一方面审计师通过提高审计费用来增强内控审计的保险价值,另一方面公司希望通过内控审计来缓解自身的法律风险,并接受审计费用的溢价。从法律风险与内控审计意见的关系来看,审计师会对高法律风险的公司出具非标内控意见,通过非标内控意见来为公司释放法律风险,同时也缓解了自身的法律责任。同时,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保险价值产生影响。审计师提高了对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公司会产生诉讼风险的认知,从而显着增长了公司审计费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保险价值的影响在不同法律环境下存在差异,在高法律环境地区,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可以提高审计师对公司内控缺陷产生诉讼风险的认知,显着提高审计费用,但这种关系在低法律环境地区并不显着。此外,公司被出具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后并没有积极改进内部控制消除可能的法律风险。第四,内控审计质量与内控审计功能发挥。研究发现,首先,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越高,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低,且这种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中存在差异。其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了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检验结果说明内控审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审计意见购买活动。上市公司会通过审计师变更来实现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相比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进一步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并不受审计行业专长的影响,高审计行业专长不能帮助上市公司减少并整改内部控制缺陷,从而说明审计师难以抑制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再次,内控审计中存在意见购买的成因是对于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属于行为过程审计,其审计过程和审计意见的形成都难以观测。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比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更具不可预测性。内控审计质量的高低难以进行直接量化和评价,给公司带来了意见购买的机会。目前在内控审计功能发挥中,审计信息功能体现相对显着,监督功能和保险功能发挥并不充分。因此,提高内控审计质量和加强监管力度是充分发挥内控审计监督功能和保险功能的必然条件。因此,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内控审计发挥了一定程度的审计功能,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内控审计的监督功能抑制了公司财务会计差错的发生和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并未充分抑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和监管违规等机会主义行为。内控审计的信息功能促使公司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修正和优化,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息,相应的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率,同时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具有负向市场反应,促使公司在监管和融资压力下寻求对自身有利的内控审计意见;内控审计的保险功能促使公司和审计师之间产生了更多的经济依赖,建立了内控缺陷和法律风险之间的联系,非标内控审计意见降低了公司和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体现出相应的保险价值。研究创新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进行研究,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信息和保险功能的检验,揭示了投资者、监管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内部控制审计治理作用及实施效果的问题。第二,有效区分了两类非标审计意见,并对其市场反应的进行研究。检验了当前市场投资者对内控审计意见的认知和反应,及内控审计信息功能的表现。让市场投资者和监管者对非标内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第三,从制度设计最终目标上探究了当前市场中内控审计治理的效果情况,进一步通过检验发现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这个结果,并以此来分析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及审计功能发挥的原因。尝试打开由于内控审计的不可预测性导致的执业“黑箱”。第四,采用了学术和实务界共同认可的多种变量作为衡量内控审计监督、信息及质量的替代变量,避免了单一变量检验结果不稳定的情形,保证了结论的稳健性。第五,采用了机器学习中交叉检验的方法来对内控审计质量进行评估,尝试了突破现有延续财务报告审计质量衡量方式的局限性。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边界不局限于财务和会计活动,且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是领先于审计和会计职业及其理论发展的,因此必须采用新的评价方法来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孟晓波[7](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判别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诚信,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石,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更是诚信经济,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建设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短板。我国上市公司作为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全新组织形式,由于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取巨额的融资金额,其诚信状况尤其引人关注。财务造假、业绩“变脸”、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利益、高管被立案调查等多宗非诚信行为,都使得原本羸弱的A股市场更加雪上加霜,从而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考虑到已有失信案例的情况,以及研究的角度主要是关注内部治理方面的因素,本文以实证研究法为主,以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为辅,并用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三大理论为基础,推出三个假设,即关联交易频繁、无法出具审计报告和内控管理失控这三项是否是上市公司发生失信行为的判别原因。同时通过选取2015年到2018年之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利用相关模型分析,来研究这三项因素与上市公司失信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相关案例进一步证实,并得出以下结论:关联交易频繁、无法出具审计报告和内控管理失控都与上市公司发生失信行为概率呈正相关关系,都是判别上市公司出现违规行为的因素。针对上述结论,本文主要从公司内部治理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有助于公司诚信建设的建议,一是优化股权结构和股权激励,制约上市公司失信行为;二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约束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提高内部监管有效性。

孙偲韬[8](2020)在《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部控制是伴随银行的经营活动及经营管理而生的,是一种动态的在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并监督制约的机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商业银行开始大量涌入国内,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A商业银行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风险。因此,A商业银行如若要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方面需要不断对新的业务领域进行开拓和创新,另一方面还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其潜在经营风险,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实现其较快发展。因此,本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及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A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水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A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水平较低;内部监督的平均分值最低;控制活动平均分值最高;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方面处于中间水平,表明A商业银行在这三个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二级指标的分值存在明显差异。最后提出提高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水平的对策与建议:第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第二,加强风险评估;第三,优化控制活动;第四,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第五,加大内部监督的力度。

二、浅议我国公司治理与会计控制的完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我国公司治理与会计控制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T煤炭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概述
    2.1 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含义
    2.2 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目标
    2.3 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方法
    2.4 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与控制点
        2.4.1 投资决策环节
        2.4.2 投资实施环节
        2.4.3 投资验收和后评价环节
3 T煤炭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现状
    3.1 T煤炭公司简介
        3.1.1 T煤炭公司概况
        3.1.2 T煤炭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概况
        3.1.3 T煤炭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控制流程图
    3.2 T煤炭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3.2.1 内部环境方面
        3.2.2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风险评估
        3.2.3 固定资产投资控制活动
        3.2.4 信息与沟通状况
        3.2.5 固定资产投资内部监督状况
    3.3 T煤炭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成效
    3.4 T煤炭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4.1 煤炭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评估过程不规范
        3.4.2 缺乏煤炭固定资产投资风险控制矩阵
        3.4.3 缺乏煤矿开采投资内控的考评机制
4 完善T煤炭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建议
    4.1 优化煤炭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评估过程
    4.2 建立煤炭固定资产投资风险控制矩阵
    4.3 建立健全煤矿开采投资内控的考评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研究 ——以提高权利行使效用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相关文献综述
        (二)上市公司股东决策参与权相关文献综述
    三、论文研究方法与路线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一章 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制度分析
    一、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的相关概念
        (一)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的内涵与外延
        (二)上市公司股东决策参与权的内涵与外延
    二、上市公司股东知情与决策参与制度的构成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体系
        (二)股东查询制度
        (三)股东大会制度
    三、上市公司股东知情与决策参与制度的价值取向
        (一)股权理论下公司权益的最终归属
        (二)两权分离下的管理层的信义义务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下的资源修正
        (四)董事会中心主义下的公司价值回归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概述
    一、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一)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的共益性
        (二)防止公司多数决策权的滥用
        (三)防止管理层绑架现象
        (四)实现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的立法现状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的行使现状
    四、我国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立法层面:立法粗浅、不成体例,限制权利类型化,配套制度缺位
        (二)实践层面:监管缺位、管理层“机会主义”、股东“冷漠主义”
第三章 域外立法对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的借鉴和启示
    一、美国:以成文证券法为主,多层级立法体例,强有力的监督和救济体系,股东积极主义,第三方机构盛行
        (一)由《多德-弗兰克法案》和《示范公司法修订本》构造的多层级权利保障体系
        (二)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与权利救济体系
        (三)奉行“股东积极主义”和价值投资的股权文化
        (四)多家全球性第三方独立机构监督体系的起源地
    二、英国:公司法为核心,设置强制性程度不同的规管规范
        (一)以公司法为核心的立法模式
        (二)依据公司规模大小、公众性程度,构建强制性程度不等的规管制度
    三、香港:以“遵守或解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原则,公权鼓励和引导
        (一)沿袭英国法的统一立法模式,以“遵守或解释”为核心
        (二)监管当局运用公权力鼓励和引导投资者进行股东沟通和股东参与
第四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的策略与建议
    一、立法层面:完善上市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并区分责任层级
        (一)明确公司法赋予的权利范畴
        (二)引入英国法中的检查人制度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四)完善董事会秘书制度,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
        (五)公司治理以“遵守或解释”为核心,并分不同的责任层级
    二、执行层面:利益相关者多方参与
        (一)监管部门:落实监管,加强投资者教育
        (二)股东和投资者:加强股权意识
        (三)上市公司:定期检讨内部制度,主动开放,提供股东沟通渠道
        (四)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
总结与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6)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1.2.1 内部控制
        1.2.2 内部控制审计
        1.2.3 审计监督、信息与保险功能
        1.2.4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1.3 概念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2.1.1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区别与联系
        2.1.2 整合审计的研究综述
    2.2 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
        2.2.1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
        2.2.2 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
        2.2.3 内部控制审计市场反应
    2.3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2.3.1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行业监管
        2.3.2 审计师与客户关系
        2.3.3 审计意见购买
    2.4 现有研究文献评价
3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3.1 公司外部审计的职能
    3.2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发展
        3.2.1 国外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
        3.2.2 国内内部控制审计发展
    3.3 监管环境的发展与变革
        3.3.1 金融监管发展与需求
        3.3.2 法律环境建设
    3.4 理论基础
        3.4.1 审计需求理论
        3.4.2 政府监管理论
        3.4.3 不完全契约理论
        3.4.4 有效市场理论
    3.5 理论分析框架
4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监督功能
    4.1 研究背景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3 研究设计
        4.3.1 实证模型
        4.3.2 变量定义
        4.3.3 数据来源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多元回归分析
    4.5 拓展性检验
    4.6 小结与结论
5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信息功能
    5.1 研究背景
    5.2 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5.3 研究假设
    5.4 研究设计
        5.4.1 实证模型
        5.4.2 变量定义
        5.4.3 数据来源
    5.5 检验结果
        5.5.1 描述性统计
        5.5.2 单变量分析
        5.5.3 多元回归结果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6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保险功能
    6.1 研究背景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1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费用
        6.2.2 内控缺陷对法律风险中介效应的影响
    6.3 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案
        6.3.1 样本选择
        6.3.2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结果分析
        6.4.3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5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法律风险
        6.5.1 研究假设与模型
        6.5.2 检验结果
    6.6 本章结论与启示
7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审计功能实现
    7.1 本章背景与预期贡献
        7.1.1 研究背景
        7.1.2 预期贡献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3 研究设计
        7.3.1 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7.3.2 样本选择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描述性统计
        7.4.2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7.4.3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7.5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
        7.5.1 研究假设与模型
        7.5.2 检验结果
        7.5.3 进一步分析
        7.5.4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我国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判别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角度研究
    2.2 从上市公司财务制度的角度研究
    2.3 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角度研究
    2.4 从上市公司价值管理的角度研究
    2.5 小结
3 我国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研究假设
    3.1 失信行为判别因素的假设之一—关联交易频繁
    3.2 失信行为判别因素的假设之二—无法出具审计意见
    3.3 失信行为判别因素的假设之三—内控管理失控
4 我国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 模型建立和变量选取
    4.3 实证分析
    4.4 内生性检验
    4.5 稳健性检验
5 我国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赫美集团关联交易
    5.2 案例二:康美药业财务造假
    5.3 案例三:雏鹰农牧管理失控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8)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概念
        2.1.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与涵义
        2.1.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
        2.1.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特征
        2.1.4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2.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2.2.1 金融风险理论
        2.2.2 社会利益理论
        2.2.3 投资者利益保护理论
    2.3 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
        2.3.1 定性分析法
        2.3.2 定量分析法
3 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3.1 A商业银行简介
    3.2 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3.2.1 重视发展战略的制定
        3.2.2 不良贷款率明显降低
        3.2.3 公司治理水平提高
        3.2.4 人力资源管理政策逐渐完善
        3.2.5 财务会计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3.2.6 风险抵御能力明显提升
        3.2.7 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
4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
    4.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构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1.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评价方法
        4.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与计算步骤
    4.3 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实证分析
        4.3.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3.2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内部控制水平
    4.4 研究结论及分析
5 加强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5.1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5.2 加强风险评估
    5.3 优化控制活动
    5.4 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机制
    5.5 加大内部监督的力度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浅议我国公司治理与会计控制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

  • [1]T煤炭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案例研究[D]. 蒋子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2]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保障制度研究 ——以提高权利行使效用为视角[D]. 胡汝坤. 中国政法大学, 2018(01)
  • [3]《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至2004年度索引[J]. 吕文君.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5(02)
  • [4]税收论文篇目辑览[J]. 耿正洁. 税收纵横, 1989(Z1)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6]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D]. 仉立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7]我国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判别因素研究[D]. 孟晓波. 浙江大学, 2020(02)
  • [8]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 孙偲韬.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我国公司治理与会计控制的完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