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藜麦引种试验

华北地区藜麦引种试验

一、华北驼绒藜引种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程凯[1](2021)在《驼绒藜属两种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饲用品质动态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荒漠草原重要的饲用植物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和驼绒藜(C.latens)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其在不同浓度中性盐、碱性盐和干旱胁迫下的种子萌发特性和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定华北驼绒藜和驼绒藜对盐、碱和干旱胁迫的耐受性;采集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6-10份的野生华北驼绒藜和驼绒藜以及常见豆科、禾本科牧草样本,检测其营养物质含量及体外消化率,分析驼绒藜属植物以及群落中常见牧草的营养物质6-10月份积累及动态变化规律,比较不同牧草在动物体内消化吸收效率,综合评价驼绒藜属植物的饲用价值。研究结果将为筛选优质抗逆牧草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200m M的盐、碱和20%的PEG胁迫对驼绒藜属植物种子萌发没有显着影响,高浓度的胁迫会显着抑制两种种子的萌发,并推迟萌发时间。当中性盐胁迫大于200m M、PEG大于20%、碱性盐大于250m M时,华北驼绒藜的萌发率显着高于驼绒藜(P<0.05)。2.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驼绒藜属2种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及氧化损伤程度均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抗逆性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分析表明,华北驼绒藜耐受盐、碱、干旱能力均大于驼绒藜。3.对不同月份荒漠草原野生华北驼绒藜、驼绒藜以及常见豆科、禾本科牧草样本的营养品质检测结果发现,华北驼绒藜和驼绒藜的CP、EE、NDF、ADF的含量在各个月份普遍高于禾本科的针茅、羊草、披碱草,CP含量略低于豆科牧草紫花苜蓿。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驼绒藜属植物营养价值优于豆科牧草以外的其它牧草,各月份华北驼绒藜的营养价值均优于驼绒藜。4.体外产气法对8种牧草消化率评定结果显示,有机物消化率(IVOMD)变化范围为30.64%-73.04%,代谢能(IVME)变化范围为3.56MJ/kg-13.40 MJ/kg;7月紫花苜蓿的IVOMD(73.04%)和IVME(13.40 MJ/kg)最高,8-9月驼绒藜属牧草的IVOMD和IVME均显着高于其他牧草(P<0.05);营养品质的动态变化分析显示,华北驼绒藜的饲用品质始终优于驼绒藜

王晓娟,伊风艳,杨鼎,孙海莲[2](2018)在《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生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驼绒藜属植物为多年生强旱生半灌木,是干旱荒漠草场的优势种或建群种,是半荒漠区草原较为珍贵的野生优良饲用植物资源之一。由于野生驼绒藜种子寿命较短,败育现象严重,因此,我国野生驼绒藜群落正在逐渐减少,这也制约了该植物资源的推广、发展和利用。就驼绒藜属植物种子发育生理、败育生理、贮藏生理、劣变生理、萌发生理等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生产及推广利用等提供参考材料。

冯玉科[3](2016)在《华北驼绒藜移栽成活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两年的大田移栽试验,研究了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arborescens)移栽成活率问题;分析了移栽时期、土壤含水量、浸根、晾苗、主根直径、主茎直径等自然因素和试验处理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探讨了移栽植株体内叶片含水率、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及与移栽植株胁迫和恢复过程的关系;发现了沙埋植株根颈漂移现象。试验结果表明:(1)夏末至秋季时段移栽成活率较高。(2)土壤含水率是影响移栽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土壤含水率低于8%,移栽成活率极低,土壤含水率高于13%,移栽成活率显着提高。(3)浸根有助于减缓移栽植株的水分胁迫、缩短恢复期,并显着提高移栽成活率;降雨配合以浸根处理,可使移栽成活率高达90%以上。(4)晾苗时间越长移栽成活率越低,晾苗24h,移栽成活率仍可达60%以上(5)主根直径对移栽成活率有显着影响,但不呈简单线性相关。主根直径0.200-0.300cm区段的植株,移栽成活率高;较大的主根直径,夏季移栽成活率较低,秋季移栽成活率较高。(6)移栽后短期内(6d-9d),叶片含水率、叶绿素含量快速下降,脯氨酸含量急剧增加,随后经历约2个月左右的恢复期,各含量恢复至正常状态。叶片含水率、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揭示了移栽胁迫和恢复进程的生理规律。(7)发现移栽植株沙埋茎部分化出不定根及不定芽,即茎转化为根颈现象,或称根颈漂移现象。随埋沙厚度的增加根颈可逐级向上漂移。观察到新生根颈群4-5组,根颈向上漂移可达7.3cm。根颈漂移促进了移栽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华北驼绒藜根颈漂移现象此前未见报道。

阿拉塔,孙海莲[4](2015)在《内蒙古乡土草种研究与利用的制度设计——基于旱生牧草的“源库圃繁”理论探索与生产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我国乡土草种资源与利用的实际和对目前牧草种子生产现状以及育繁体系分析,结合在旱生牧草乡土草种中育繁的实际经验,提出内蒙古乡土草种研究与利用的"源库圃繁"建设体系。"源"是种质资源的采集、整理,"库"包括种子库和基因数据库建设,"圃"是建立种质资源圃,"繁"是对优异的材料进行及时扩繁。通过对乡土草种的种源收集、栽培驯化选育,逐步实现由"源"到"库"、从"圃"到"繁"这一过程的工作,实现优良乡土草种资源的生产推广利用工作,达到为生产推广提供种源的目的,进而实现"繁"和"库"到生产的示范推广和利用。

杨高峰,贺晓,易津[5](2013)在《华北驼绒藜种子发育期各器官间碳水化合物的再分配》文中研究指明对华北驼绒藜种子发育阶段的主要代谢"库"器官根、茎、果实进行了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酶的动态变化研究分析,确定其营养物质的流向及流量的大小,探索这一阶段碳水化合物的分配是否与种子低结实率有关。结果显示华北驼绒藜种子发育期间,根和茎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根中淀粉由盛花期到成熟期下降达48%,茎中下降幅度较小;同时这2个器官中蔗糖酶的活性也逐渐降低。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逐渐递增的趋势,蔗糖酶活性也呈增大趋势。表明尽管根、茎通常是代谢的"库"器官,但在种子生长发育期间,根和茎转而成为"源"器官,其大量同化物流向繁殖器官。但是从同化物的流量来看,多年生的华北驼绒藜根茎中同化物的输出比例远小于一年生的作物。

赵书元,阿拉塔[6](2012)在《野生牧草的引种驯化——Ⅰ华北驼绒藜》文中指出华北驼绒藜枝叶繁茂,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及钙,为羊、马、骆驼等家畜所喜食。其茎叶在冷季保存良好,并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的特性,是干旱地区的优等半灌木饲草,也是建植灌草结合旱作草地的重要草种之一。概述了华北驼绒藜的开发利用、形态特征、生态型与细胞学研究、生长发育、适应性和生境条件、建植技术与草地管理、营养价值,并介绍了华北驼绒藜的同属植物,以期为更好地推广种植和合理开发利用华北驼绒藜提供参考。

孙海莲,阿拉塔[7](2012)在《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品种栽培驯化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Losinsk.)TsienetC.G.Macv.Wulanchabu]是采集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和后旗、四子王旗荒漠草原野生的华北驼绒藜种子,经10多年引种驯化栽培选育而成的新品种。选择性能优良的植株采收种子,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四子王基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推广应用。研究发现,该品种具有以下优点:①植株高大,根系发达;②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③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生长速度快,产草量高。在驯化选育的过程中,对驼绒藜属内的植物及其他牧草在干旱地区的建植进行了对比,结果该品种显示出苗率高、成苗率高、产量高且稳定的特点,育苗建植有比较显着的经济效益,在生态治理和改良盐荒地方面表现优异。生产利用中主要推广小面积育苗大面积移栽技术种植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

王普昶,赵丽丽,易津,张锦华,陈莹[8](2011)在《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衰退的生殖特性探讨与恢复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为中国特有旱生灌木,其营养丰富,抗逆性强,是生态建设和改良草地的优良植物;目前其野生种群退化严重,并存在严重的生殖障碍。基于笔者近年来对内蒙古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生殖生态学方面研究的基础,分析了华北驼绒藜种群生殖生态学特征,进而探讨了华北驼绒藜种群退化的生殖和环境因素,最后提出华北驼绒藜种群恢复原理与技术。

代冬雪,明干其其格,康金海,云鹏,何文斌,宋炳煜,杨劼[9](2011)在《刈割对华北驼绒藜生长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刈割与未刈割的华北驼绒藜植株进行生长特征观测研究,探讨刈割对其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后,华北驼绒藜当年生枝条数量虽有减少,但刈割后当年生枝条的长度、粗度、生殖部分长度显着或极显着增加;刈割后,地上生物量也显着增加,表现在枝条干重、花絮干重的增加;刈割后,华北驼绒藜的叶面积指数、比叶面积增加,茎叶比减小;刈割后,华北驼绒藜主根变化不明显,但侧根数量、生物量和根系总生物量显着增加;刈割后,华北驼绒藜根冠比增加。此研究结果可为华北驼绒藜的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姚莉[10](2011)在《量热呼吸法在植物温度适应性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用多池差示扫描量热仪(CSC4100)研究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 Maxim.)、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 Pall)、银水牛果(Shepherdia argentea Nutt.)、沙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和两个种源地的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的呼吸速率,以及代谢过程的热量散失率。计算不同温度下植物种的呼吸底物碳转化效率及其特定生长速率,从而预测适宜其生长的最佳温度,比较不同植物之间的呼吸代谢生长差异。另外,结合了锡盟多伦县的栽培试验,探讨量热呼吸法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蒙古扁桃和柄扁桃的底物碳转化效率分别为70%和81%,最佳生长温度都为25℃,柄扁桃的生长优于蒙古扁桃。四子王旗华北驼绒藜和科尔沁华北驼绒藜的底物碳转化效率分别是70%和64%,两者的最佳生长温度都为20℃,四子王旗华北驼绒藜的生长优于科尔沁华北驼绒藜。柄扁桃、银水牛果、华北驼绒藜和沙地柏四种植物的底物碳转化效率ε分别是81%、77%、70%和74%,柄扁桃和银水牛果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5℃,华北驼绒藜和沙地柏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0℃;在25℃时,柄扁桃的生长速率显着大于其他三种植物;在较低温度(10℃)下,华北驼绒藜和银水牛果的特定生长速率显着大于柄扁桃和沙地柏,柄扁桃的生长速率最低,其耐寒性较差。2.四种植物的栽培试验表明:华北驼绒藜的越冬性和抗冻性都较强,柄扁桃相对较弱;沙地柏的成活率、抗旱性较强,柄扁桃相对较差。3.栽培试验与量热测量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利用量热呼吸法来预测植物生长代谢的温度适应性,探讨植物在栽培区域的温度适应性是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的。

二、华北驼绒藜引种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北驼绒藜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驼绒藜属两种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饲用品质动态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牧草抗逆性研究进展
        1.1.1 逆境胁迫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1.1.2 牧草应对逆境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1.1.3 抗逆牧草的选育
    1.2 牧草饲用品质研究进展
        1.2.1 我国牧草营养研究现状
        1.2.2 牧草应用价值评价
        1.2.3 牧草饲用品质的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1.3 驼绒藜属植物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驼绒藜属植物简介
        1.3.2 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生理研究进展
        1.3.3 驼绒藜属植物抗逆特性研究进展
        1.3.4 驼绒藜属植物应用价值研究
    1.4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驼绒藜属两种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生理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种子采集
        2.1.2 主要耗材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种子萌发实验
        2.2.2 植物幼苗的培养
        2.2.3 幼苗的非生物胁迫处理
        2.2.4 驼绒藜属植物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2.5 驼绒藜属植物抗逆性评价方法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对两种驼绒藜属植物萌发的影响
        2.3.2 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对两种驼绒藜属植物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2.3.3 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对两种驼绒藜属植物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影响
        2.3.4 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对两种驼绒藜属植物表征氧化损伤程度的影响
        2.3.5 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对两种驼绒藜属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
        2.3.6 两种驼绒藜属植物抗逆性隶属函数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驼绒藜属两种植物与其他常规牧草饲用品质月份动态的比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牧草样品的采集
        3.1.2 牧草样品的处理
        3.1.3 主要化学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牧草营养价值测定的指标和方法
        3.1.6 牧草品质评定实验
        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牧草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
        3.2.2 牧草营养成分价值评定
        3.2.3 牧草体外产气量月份动态变化分析
        3.2.4 牧草不同月份的有机物消化率和代谢能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生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发育生理
    1.1 内源激素变化
    1.2 种子发育阶段各器官蔗糖酶及糖代谢动态
    1.3 种子发育期各器官间碳水化合物的再分配
    1.4 种子发育期营养积累
2 种子败育生理
3 种子贮藏生理及采收技术
4 种子劣变生理
5 种子萌发生理

(3)华北驼绒藜移栽成活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华北驼绒藜简介
    1.3 华北驼绒藜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华北驼绒藜在改良生态中的研究
        1.3.2 华北驼绒藜育苗栽植技术研究
        1.3.3 华北驼绒藜在移栽和建植技术中的研究
        1.3.4 华北驼绒藜抗性生理研究
        1.3.5 叶片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等对移栽胁迫的响应
        1.3.6 苗木移栽研究理论与应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及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华北驼绒藜移栽前后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2.2.2 失水率变化对移栽成活率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2.2.3 不同主根直径对移栽成活率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2.2.4 沙埋对华北驼绒藜生长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成活率的测定
        2.3.2 形态指标的测定
        2.3.3 生理指标及土壤氮素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华北驼绒藜移栽成活率的变化
        3.1.1 2种处理下华北驼绒藜在年周期内移栽成活率的变化
        3.1.2 移栽期内土壤含水率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3.2 华北驼绒藜晾苗失水进程
        3.2.1 华北驼绒藜移栽成活率随失水进程的变化
        3.2.2 华北驼绒藜失水幅度随失水进程的变化
    3.3 华北驼绒藜移栽后生理指标变化
        3.3.1 华北驼绒藜移栽后生理指标随移栽进程的变化
        3.3.2 2014年8月1日移栽叶片含水率的变化
        3.3.3 2014年8月1日移栽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3.4 2014年8月1日移栽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3.3.5 2015年5月15日移栽后各生理指标变化
    3.4 华北驼绒藜不同根直径对移栽成活率的变化
        3.4.1 不同根直径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3.4.2 不同根直径在不同月份对移栽成活率的影
        3.4.3 相同主根直径下不同处理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3.5 移栽后遭受沙埋对华北驼绒藜生长的影响
        3.5.1 沙埋对华北驼绒藜生长的影响
        3.5.2 沙埋华北驼绒藜后根颈漂移现象
        3.5.3 华北驼绒藜根颈漂移现象解析
    3.6 不同时期移栽华北驼绒藜后产量对比
4 讨论
    4.1 2种处理下华北驼绒藜在年周期内移栽成活率的变化
    4.2 土壤水分含量与驼绒藜移栽成活率的关系
    4.3 失水进程对华北驼绒藜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4.4 华北驼绒藜移栽后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
    4.5 华北驼绒藜移不同主根直径对栽建植的影响
    4.6 沙埋华北驼绒藜根颈漂移现象及对生长的影响
    4.7 华北驼绒藜在不同时间移栽产量的变化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图

(4)内蒙古乡土草种研究与利用的制度设计——基于旱生牧草的“源库圃繁”理论探索与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乡土草种研究基础与存在问题
2旱生牧草研究与利用的“源库圃繁”体系的提出与应用实例
    2.1旱生牧草“源库圃繁”体系
    2.2应用实例
3建议
    3.1强调生态建设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
    3.2重视乡土草种新品种的选择与培育
    3.3加强乡土草种的生产扩繁工作

(5)华北驼绒藜种子发育期各器官间碳水化合物的再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取样及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华北驼绒藜根、茎、果实中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酶的动态变化
        2.1.1 根中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酶的动态
        2.1.2 茎中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酶的动态
        2.1.3 果实中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酶动态
    2.2 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蔗糖酶活性在根、茎和果实中的再分配
        2.2.1 可溶性糖分配比例的变化
        2.2.2 淀粉分配比例的变化
        2.2.3 蔗糖酶活性的变化
3 讨论
    3.1 华北驼绒藜根、茎和果实中碳水化合物的再分配
    3.2 华北驼绒藜根、茎和果实中蔗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3 华北驼绒藜糖代谢与种子败育关系分析

(6)野生牧草的引种驯化——Ⅰ华北驼绒藜(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形态特征
    2.1 根
    2.2 茎
    2.3 叶
    2.4 花
    2.5 果实与种子
3 生态型与细胞学研究
    3.1 生态型
        3.1.1 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
        3.1.2 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
        3.1.3 鄂尔多斯华北驼绒藜 (模式种) :
    3.2 细胞学研究
        3.2.1 染色体核型
        3.2.1. 1 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
        3.2.1. 2 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
        3.2.1. 3 鄂尔多斯型华北驼绒藜:
        3.2.2 花粉粒形态:
4 生长发育
    4.1 种子萌发和出苗
    4.2 开花结实
    4.3 生长年限及产量
5 适应性及环境条件
    5.1 分布区的气候生境条件
    5.2 抗逆性
        5.2.1 抗旱:
        5.2.2 耐寒:
        5.2.3 耐贫瘠:
6 建植技术与草地管理
    6.1 建植技术
        6.1.1 植苗建植
        6.1.1. 1 育苗
        6.1.1. 2 定植:
        6.1.2 直播建植:
    6.2 草地管理
7 同属植物
    7.1 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 (J.F.Gmel.) Revel et Holmgren]
    7.2 内蒙古驼绒藜[Ceratoides intramongolic H.C.Fu, J.Y.Yang et S.Y.Zhao]
    7.3 心叶驼绒藜[Ceratoides ewersmanniana (Stschegl.ex Losinsk.) Botsch.et Ikonn.]
    7.4 垫状驼绒藜[Ceratoides compacta (Losinsk) Tsien et C.G.Ma]
    7.5 长毛垫状驼绒藜[Ceratoides compacta (Losinsk) Tsien et C.G.Ma var.longipilosa Tsienet C.G.Ma]
8 营养价值及加工调制

(7)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品种栽培驯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栽培驯化的方法与步骤
2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生态学特性
3 主要经济性状和营养价值
    3.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3.2 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3.3 体外培养24 h后瘤胃发酵参数
4 品种比较、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
    4.1 品种比较
    4.2 主要生长特征的比较
    4.3 产量比较
5 推广应用与效益
6 栽培关键技术

(10)量热呼吸法在植物温度适应性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热化学与量热技术
        1.2.2 量热呼吸法的研究现状
        1.2.3 植物引种栽培研究现状
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3 温度对植物呼吸代谢和生长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量热呼吸研究的方法及图例说明
        3.1.3 植物生长模型
        3.1.4 试验操作注意事项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两种扁桃呼吸代谢和生长随温度的变化
        3.2.2 两个种源地华北驼绒藜呼吸代谢和生长随温度的变化
        3.2.3 四种植物呼吸代谢和生长随温度的变化
    3.3 小结
4 四种植物的栽培试验
    4.1 栽培试验地概况
        4.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4.1.2 试验区天然植被类型与分布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四种植物的生长情况
        4.3.2 四种植物抗旱性对比
        4.3.3 四种植物抗寒性对比
        4.3.4 综合评价
    4.4 小结
5 讨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华北驼绒藜引种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驼绒藜属两种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饲用品质动态变化的研究[D]. 程凯. 内蒙古大学, 2021
  • [2]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生理研究进展[J]. 王晓娟,伊风艳,杨鼎,孙海莲.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03)
  • [3]华北驼绒藜移栽成活率的研究[D]. 冯玉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4]内蒙古乡土草种研究与利用的制度设计——基于旱生牧草的“源库圃繁”理论探索与生产实践[J]. 阿拉塔,孙海莲. 草原与草业, 2015(03)
  • [5]华北驼绒藜种子发育期各器官间碳水化合物的再分配[J]. 杨高峰,贺晓,易津. 草业学报, 2013(04)
  • [6]野生牧草的引种驯化——Ⅰ华北驼绒藜[J]. 赵书元,阿拉塔.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Z2)
  • [7]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品种栽培驯化试验研究[J]. 孙海莲,阿拉塔.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Z2)
  • [8]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衰退的生殖特性探讨与恢复对策[J]. 王普昶,赵丽丽,易津,张锦华,陈莹. 草业科学, 2011(08)
  • [9]刈割对华北驼绒藜生长特征的影响[J]. 代冬雪,明干其其格,康金海,云鹏,何文斌,宋炳煜,杨劼.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5)
  • [10]量热呼吸法在植物温度适应性研究中的应用[D]. 姚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标签:;  ;  ;  

华北地区藜麦引种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