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专用通信网与公共电信网组网的实现

矿区专用通信网与公共电信网组网的实现

一、矿区专用通信网与电信公网联网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林[1](2021)在《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能源互联网是能源电力系统今后发展演化的方向,构建以电力网络为骨架进行能源传输和交换的能源互联网具有重要意义。电力骨干通信网作为电力系统的专用通信网络,对于承载能源互联网业务,提升能源系统的双向交互能力,促进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国现有的电力骨干通信网已投运多年,存在带宽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有效性和可靠性有待提升。能源互联网新业务汇聚后通过电力骨干通信网进行承载,将会给现有电力骨干通信网的运行增加更多负担。一旦电力骨干通信网不堪重负,发生故障,将会给能源互联网的运行控制造成毁灭性灾难。因此,调整电力骨干通信网的运行配置策略,使其更好地承载能源互联网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提出相应的配置算法对电力骨干通信网的运行配置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能源互联网通信业务非均匀分布导致的电力骨干通信网带宽瓶颈问题,提出均衡路由和保护优化算法。先依据工作带宽占用总带宽的比率设置业务均衡因子,提出基于业务均衡的改进Dijkstra路由算法。然后以高效链路保护P圈算法为基础,提出计及链路带宽约束的无备选圈链路保护P圈生成配置一体化算法,建立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对电力骨干通信网的保护通道进行配置。最后结合能源互联网及电力骨干通信网的业务需求来设计P圈的分裂机制,满足P圈长度的限制,降低通信延时。通过业务均衡因子的选择和链路保护P圈的配置来缓解能源互联网业务通过电力骨干通信网承载造成的带宽不足问题。针对能源互联网通信业务呈汇聚型分布导致的电力骨干通信网带宽瓶颈问题,提出一种保护带宽优化算法。提出了以汇聚节点为中心进行通信站点势值划分的等势路径P圈生成算法,分别基于能源互联网业务的路径长度及路径与P圈的位置关系等参数,合理评估等势路径P圈对能源互联网业务的保护性能。先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设计最优化等势路径P圈配置算法,然后基于启发式算法设计等势路径P圈动态配置算法来提升求解效率。在此基础上,根据电力骨干通信网相关规范制定约束条件,分析路径长度限制对电力骨干通信网容量的影响,评估业务均衡因子对电力骨干通信网容量的影响。针对能源互联网业务跨层映射和复杂交互而导致的共享风险链路问题,提出一种业务保护优化算法。对共享风险链路组成员与链路保护P圈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建模,基于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提出了一种计及共享风险情况下的无备选圈链路保护P圈生成和配置一体化算法,并对该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以提升算法的求解效率。基于不同的业务需求,在共享风险的情况下,实现能源互联网的业务路由与P圈保护独立优化、联合优化两种不同的优化策略,分析了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数量变化对能源互联网业务路径配置的影响。针对能源互联网业务的高可靠性需求,对业务的双重故障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多路径不相交路由分配算法和带宽共享优化算法。计及电力骨干通信网的拓扑连通度等实际情况,利用门杰尔定理对电力骨干通信网抗双重故障的能力进行分析。以双链路故障为例,设计电力骨干通信网拓扑增强算法,通过新增链路,使得电力骨干通信网具备抗双重链路故障能力。对增强之后的电力骨干通信网拓扑,提出一种基于路径参数预估的链路不相交多路径路由分配算法。该算法可以为每个能源互联网业务分配3条及以上路由,并确保这些路由是链路不相交的,从而有效应对电力骨干通信网的双链路故障。针对可共享链路带宽的情况,进一步设计了能源互联网业务间链路带宽最优共享算法,降低通信通道的冗余度。

王忠峰[2](2021)在《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让旅客出行更美好为目的,以“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为基础,以“旅客行程服务”和“特色车厢服务”为核心,构建中国铁路高速列车智慧出行延伸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高速移动场景下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高质量出行服务体验。基于现阶段中国高速铁路运行环境及沿线网络覆盖情况,提出了基于运营商公网、卫星通信和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Enhanced Ultra High Throughput)三种车地通信备选方案,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分别对三种备选方案的建设难度、投入成本及服务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现阶段以“运营商公网”方式搭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基于运营商公网实现车地通信,以不影响动车组电磁干扰与安全为前提,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组网架构,为进一步完善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运维管控、智能化延伸服务、网络服务性能以及系统安全性,深入研究面向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复杂设备的运管平台、高铁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流媒体智能调度、基于列车位置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和网络安全防护设计,最终为旅客提供了面向移动出行场景的行程优选、在途娱乐服务、高铁订餐、接送站等定制化延伸服务。随着5G技术已全面进入商用时代,为进一步提升旅客出行服务体验,以5G在垂直行业应用为契机,提出5G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融合组网方案,创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建设和运营新模式,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深入分析当前高速移动出行场景下旅客的服务需求,调研了国内外公共交通领域公众无线网络服务模式及经营现状,提出了以实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为目的,带动铁路旅客出行服务向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设计方案。在系统分析了既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信技术选择、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和系统运维管理等难题。2、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OWA(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算子与差异驱动集成赋权方法,利用基于OWA与差异驱动的组合赋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通过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各方案的灰色关联系数,得到灰色加权关联度,对三种备选方案合理性进行优势排序,最终确定了现阶段基于运营商公网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车地通信方案。3、基于动车组车载设备安全要求,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总体架构、逻辑架构和网络架构;基于动车组车厢间的互联互通条件,分别设计有线组网和无线组网的动车组局域网解决方案。4、基于Java基础开发框架,采用Jekins作为系统构建工具,设计面向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云管平台微服务架构设计。使用高可用组件和商业化的Saa S(Software-as-a-Server)基础服务,保证云端的可扩展性、高可用和高性能,解决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远程配置及管理。5、基于传统CDN原理和部署并结合高速列车车端的线性组网物理链路的特点,提出基于高速列车组的CDN概念,简称“高铁CDN”。设计由中心服务器提共一级缓存,单车服务器提供二级缓存的高铁CDN的两级缓存方案,每个二级缓存的内容为一级缓存的一份冗余,以此进一步提升旅客使用公众无线网络的体验,同时结合DNS解析技术提升请求的响应速度并减少出口带宽及流量的占用,提供了流畅的视频娱乐和上网体验。6、基于列车高速运行场景,分析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对于提高接收信号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模拟了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每个时隙下网络速率的变化,提出了350km/h高速移动场景下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技术,以验证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补偿技术和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在高铁场景下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天线间距和天线数量对于波束成形技术的影响关系。7、针对高速列车网络环境,根据802.11系列相关协议中Beacon数据包会携带AP网络相关属性进行广播这一特点,利用协议标准未定义的224字段进行唯一性标识加密,唯一性标识加密算法是通过RC4、设备MAC地址与随机码组合,不定期更新。系统采用AP(Access Point)间歇性扫描形式检测,调整虚拟接口到过滤模式,不断轮询所有频道,实现车载非法AP的检测与阻断。8、基于列车无线公众网络,打造了车上车下一体化、全行程、链条式延伸服务生态,实现了人流、车流、物流3流合一,极大提升了旅客出行服务体验。9、针对5G应用场景及业务需求,基于现有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运营服务系统,通过复用其基础设施,采用5G室分技术设计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与5G融合组网方案。该方案通过创新建设模式,引入车载室分设备,并结合5G大带宽、低时延、多连接等特性进行无线调优方案设计,实现车厢内部5G信号和Wi-Fi信号的双重覆盖。

刘林,祁兵,李彬,叶欣,梅文明[3](2020)在《面向电力物联网新业务的电力通信网需求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物联网是智能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关键环节,承载电力物联网新业务的电力通信网是沟通整个能源互联网生态圈的桥梁。为了适应电力物联网新业务的发展,对电力通信网的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先综述了电力物联网的研究现状,接下来结合电力通信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应电力物联网的电力通信网新架构。然后以典型业务为例,分析了电力物联网的通信需求,从面向电力物联网新业务的电力通信网关键技术应用和电力通信网发展趋势2个方面对电力通信网的发展进行探索。

王信俊[4](2020)在《惠州电力配网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变高,城市配电网的电能质量和相关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配电网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用户用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进而能让电能的分配更加合理高效,减少多余能耗。作为配电网自动化的传输载体,配电网的通信网络建设对提升电网监控自动化水平,提升客户服务质量,降低能耗促进低碳环保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配电网通信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惠州局配电网光缆路由的设计原则和方案,然后,在配电网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对惠州局所管辖区域进行配网通信的建设和改造。本文根据惠州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电力负荷性质和电力负荷密度等条件,结合惠州市的城市规划,将惠州市分为A+、A、B、C、D五个区域。通过对A+、A、B区域的试点进行“三遥”的重点建设,完善试点的配网传输网络,使得这些站点可以逐步进行配网数据的传输和通信,而对其余区域的试点进行“二遥建设”,逐步完善配网通信的功能。同时,本文也根据惠州地区的特点以及通信建设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工业以太网建设方案、无线4G通信网建设方案,并基于惠州地区的配网设备制定了相关基准运维策略来保障配网通信系统的运行。从本文实施方案在惠州部分城市建设和使用效果来看,配电网通信的建设能给配电网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本文提出的实施方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降低了能耗排放,有助于建设低碳环保社会。本论文的配网通信工程研究和使用情况能对未来的工程建设提供一个参照。

宋晓凤[5](2019)在《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业系统业务的多样性和传输技术的复杂性不仅需要承载网络透明,同时也要提供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服务。以配电通信网络为例,其承载网络不能有效满足广域生产控制的实时性、可靠性以及时间同步需求,同时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协同能力差等问题。对此,本文研究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通信网络虚拟化方案及其实时、可靠、同步技术。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现有工业网络结构、业务需求及技术方案。针对网络的实时、可靠问题,IEC61850提出在局域网络采取“无缝冗余”的模式,包括业务应用层冗余和通信承载层冗余两种;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从OSI传输层入手提出了Multi-Path TCP协议和流控制传输协议等多路径传输协议;而物联网则从应用层出发采用消息队列遥测传输协议。通过分析总结以上方案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为论文的研究提供设计思想。(2)研究适用于异构承载网络的配电通信网络虚拟化方案,采用层叠网的设计思想,在实体网络边缘设计新的功能网元,构建叠加在承载网之上的虚拟网络,该虚拟网络满足工业承载透明传输要求,屏蔽了底层传输的差异性,实现了异构网络的融合。针对虚拟网络的构建,为网元选择适用于现有传输协议的TCP代理和NAT相结合的方法动态适配底层传输通道,满足业务多样化的服务质量需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3)基于该虚拟网络结构,设计满足配用电业务需求的实时、可靠以及同步技术。针对实时可靠问题,设计双端网元的实时通道监测算法和双端自主切换方法来支撑业务需求与承载通道的实时动态适配,实现虚拟网络与底层物理承载网络的实时动态映射。针对异构网络建立精准时间同步体系问题,采用固定传输路径与基于时间驱动的调度算法为同步报文建立一条时间确定性的虚拟传输路径;同时提出动态的业务编排模型,保证时间确定类业务和时序类业务的准确传输。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证明,通道监测算法实现了通道的可靠性监测,时间确定性调度算法提高了业务同步精度。以上技术解决了配电自动化控制的实时、可靠和同步问题,且部分技术已在实际应用中实现。

胡光宇[6](2019)在《面向多业务的新型电力LTE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伴随着“互联网+”及“大云物移”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电力营销模式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结合全球能源互联网对新能源消纳提出的要求,面对“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促进配电网规模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电网运行及用户数据采集量的不断增加,对接入网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就是针对这种背景研究LTE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应用,提出无线多业务承载网络架构和LTE电力无线专网整体解决方案。首先分析研究LTE电力无线专网的物理架构和安全架构;根据配用电终端分布特点,提出面向业务覆盖的分布式无定型小区组网方案,从而满足电力业务在复杂环境下的通信接入需求;分析RRU在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的系统容量。其次研究能够满足配电自动化等业务带宽需求、实时性要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LTE电力无线专网多业务承载与隔离技术及其实现方式,从安全性及可靠性角度分析基于RAN-SHARING、VPN等通信隔离技术对多业务系统性能的影响;在LTE系统中研究适用于电力业务的QoS保障机制;提出多业务隔离方案的安全性能测试方法。然后设计基站原型设备并实现多业务的有效隔离;开发设计具备信息加密和双向身份认证功能、具备多种业务接口的工业级无线终端原型样机;实现端到端的信源、信道加密算法可替换和密钥自管理。最后结合智能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等输变电环节的业务需求,开展电力LTE无线专网的多业务接入试点工程规划与测试验证,满足配电自动化、智能台区、用电信息采集、安防视频监控、基建视频监控、负荷控制、智能家居、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充电桩共计9类智能电网核心业务接入,通过对无线信号范围的监测和数据分析,表明无线信号网络运行稳定且数据传输流畅、稳定、可靠,测试区域覆盖南北两个方向达96平方公里。

刘伯乐[7](2015)在《T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TX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华北油田公司,是一家专网企业。面对公网企业的激烈竞争与打压,专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专网企业如何实现战略性发展对整体专网行业及通信行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研究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系统分析,应用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TX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运用PEST模型、五力分析模型和SWOT分析对TX公司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的环境、内部微观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了TX公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并得出结论是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为选择具体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提高TX公司未来的竞争力,通过全面的分析比较,确立了TX公司的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选择以及战略实施保障。为保证发展战略的实施,TX公司须紧紧抓住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新市场机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全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分散经营风险,实现专网企业的突破性发展,奠定未来行业本土领先的基础,最终实现公司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李延琛[8](2012)在《青海油田专用通信网在数字化油田中的定位研究》文中指出通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最强音,全球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其广泛应用,正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持续推进信息化是时代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通信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广度和巨大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中国石油行业在通信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处于传统产业的前列,通信信息技术与石油工业融合的覆盖面、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青海油田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发展的战略部署,把数字化油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纳入建设高原千万吨级油气田建设目标体系,按照“统一、成熟、实用、兼容、高效”的工作方针和“强化网络、源头做起、应用主导、注重成效”的原则,进行油田数字化的方案设计与建设,不断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推动了青海油田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为青海油田通信专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本文主要论述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在青海油田数字化建设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化油田建设对通信网络的具体需求,青海油田通信专网如何发挥自身的网络、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科学定位,转变角色,展现作为,创造价值,更好地助推油田数字化建设,以及青海油田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展望。

丁慧霞,汪洋,徐其春,卢锟,雷煜卿[9](2011)在《浅谈电力物联网通信网络架构》文中研究指明通信网络是实现电力物联网广泛应用的重要环节。针对电力通信网络资源现状和技术体制特点,结合电力物联网通信需求,得出电力骨干光通信网络可作为物联网的基础平台,但电力接入通信网络基础薄弱,不足以提供电力物联网"即插即用"的通信需求,需辅以其他通信资源。为提供安全、可靠、灵活的通信能力,提出电力光纤通信网络将与固网有线资源、无线网络等资源融合的具体方案,明确指出与互联网融合时需进一步研究,重点考虑信息安全问题。

赵法彬[10](2011)在《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4月20~22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由中国无线电协会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工信部办函[2011]66号),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隆重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夏国洪、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刘岩、工信部信息中心主任黄澄清、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总工程师马晓东在开幕式先后发表了讲话,总参通信部原副部长杨千里、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

二、矿区专用通信网与电信公网联网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区专用通信网与电信公网联网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源互联网通信网研究现状
        1.2.2 电力骨干通信网研究现状
        1.2.3 运营商骨干网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骨干通信网架构
        1.3.1 能源互联网的典型业务场景及通信需求分析
        1.3.2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骨干通信网架构优化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计及非均匀分布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
    2.1 引言
    2.2 计及均衡路由的链路保护P圈基础原理
        2.2.1 基于资源预留的均衡路由原理
        2.2.2 基于链路保护P圈的预留保护资源配置原理
    2.3 计及均衡路由的链路保护P圈配置算法
        2.3.1 计及均衡因子的业务路由算法
        2.3.2 计及带宽约束的链路保护P圈生成配置算法
    2.4 仿真与分析
        2.4.1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2.4.2 算法性能评估算例仿真及分析
        2.4.3 P圈分裂算例仿真及分析
        2.4.4 扩展算例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及汇聚特征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
    3.1 引言
    3.2 等势路径P圈的工作原理
    3.3 等势路径P圈的生成及配置模型
        3.3.1 等势路径P圈的生成算法
        3.3.2 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算法的等势路径P圈配置
        3.3.3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等势路径P圈配置
    3.4 仿真与分析
        3.4.1 带宽受限条件下的算例仿真及分析
        3.4.2 业务并发条件下的算例仿真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计及共享风险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
    4.1 引言
    4.2 优化模型的工作原理分析
        4.2.1 共享风险的原理分析
        4.2.2 共享风险条件下的P圈工作原理分析
    4.3 共享风险条件下的电力骨干通信网优化建模
        4.3.1 计及共享风险的路由模型
        4.3.2 共享风险条件下的P圈保护模型
        4.3.3 共享风险条件下的联合优化模型
    4.4 仿真与分析
        4.4.1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4.4.2 计及共享风险的算例仿真及分析
        4.4.3 扩展算例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及双重故障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
    5.1 引言
    5.2 电力骨干通信网的双重故障保护可行性分析
    5.3 双重链路故障条件下的电力骨干通信网保护模型构建
        5.3.1 应对双重链路故障的电力骨干通信网扩容算法
        5.3.2 任意双重链路故障条件下的路由及带宽分配模型
        5.3.3 多路径链路带宽共享算法
    5.4 仿真与分析
        5.4.1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5.4.2 通信链路故障的影响评估
        5.4.3 通信网抗双重链路故障的案例分析
        5.4.4 双重链路故障条件下的电力骨干通信网优化仿真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共交通领域无线网络服务现状研究
        1.2.2 旅客需求服务现状
        1.2.3 中国铁路科技开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研究
    2.1 车地通信技术方案
        2.1.1 基于运营商公网的车地通信
        2.1.2 基于卫星的车地通信
        2.1.3 基于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的车地通信
    2.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方法研究
        2.2.1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指标选取
        2.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2.2.2.1 基于OWA算子主观赋权
        2.2.2.2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2.2.2.3 组合赋权
        2.2.3 灰色关联评价分析
        2.2.3.1 指标预处理确定决策矩阵
        2.2.3.2 计算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2.3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算例分析
        2.3.1 计算指标权重
        2.3.2 灰色关联系数确定
        2.3.2.1 选择参考序列
        2.3.2.2 计算灰色关联度
        2.3.2.3 方案比选分析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总体方案研究及系统建设
    3.1 总体架构
    3.2 网络架构
        3.2.1 地面网络架构设计
        3.2.2 车载局域网架构设计
    3.3 网络安全防护
        3.3.1 安全认证
        3.3.2 安全检测与监控
    3.4 运营平台建设
        3.4.1 用户中心
        3.4.2 内容服务
        3.4.3 视频服务
        3.4.4 游戏服务
        3.4.5 广告管理
    3.5 一体化综合云管平台
        3.5.1 云管平台总体设计
        3.5.2 功能设计及实现
    3.6 本章小结
4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与优化
    4.1 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分析
        4.1.1 系统面临挑战
        4.1.2 服务质量测量场景
        4.1.3 服务质量分析
        4.1.3.1 分析方法
        4.1.3.2 用户行为分析
        4.1.3.3 网络状态分析
    4.2 QoE与 QoS指标映射模型分析
        4.2.1 列车公众无线网络QoE与 QoS指标
        4.2.1.1 无线网络QoS指标
        4.2.1.2 无线网络QoE指标
        4.2.2 QoE与 QoS映射模型
        4.2.2.1 QoE与 QoS关系
        4.2.2.2 通用映射模型
        4.2.2.3 映射模型业务类型
        4.2.3 系统架构
        4.2.4 系统问题分析
        4.2.4.1 开网业务的开网成功率问题
        4.2.4.2 网页浏览延质差问题
        4.2.4.3 即时通信的业务连接建立成功率问题
        4.2.5 性能评估
    4.3 高铁CDN流媒体智能调度算法研究
        4.3.1 技术架构
        4.3.2 缓存策略分析
        4.3.3 算法设计
        4.3.4 流媒体算法仿真结果
    4.4 基于列车位置信息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LTE下行信道的影响研究
        4.4.1 模型建立
        4.4.2 信道建模
        4.4.3 试验模拟结果
    4.5 本章小节
5 基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智慧出行服务研究及实现
    5.1 基础行程服务
        5.1.1 售票服务
        5.1.2 共享出行业务
        5.1.4 特色车厢服务
        5.1.5 广告
    5.2 ToB业务
        5.2.1 站车商业
        5.2.2 站车广告管理平台
    5.3 创新业务
        5.3.1 高铁智屏
        5.3.2 国铁商学院
    5.4 本章小结
6 融合5G技术的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升级优化研究
    6.1 融合场景分析
        6.1.1 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现状分析
        6.1.2 5G在垂直领域成熟应用
    6.2 融合组网需求分析
        6.2.1 旅客追求高质量通信服务体验需求
        6.2.2 铁路运营方提升运输生产组织效率需求
        6.2.3 电信运营商需求
    6.3 电磁干扰影响分析
        6.3.1 环境分析
        6.3.2 干扰分析
        6.3.3 结论及建议
    6.4 5G上车方案设计
        6.4.1 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6.4.2 融合架构设计
        6.4.3 逻辑架构
        6.4.4 网络架构
        6.4.5 系统功能
        6.4.6 系统建设内容
    6.5 关键技术
        6.5.1 本地分流技术
        6.5.2 高速回传技术
        6.5.3 时钟同步
        6.5.4 5G语音回落4G(EPS Fallback)
        6.5.5 5G网络QoS机制
        6.5.6 隧道技术
        6.5.7 切片技术
    6.6 融合5G技术的公众无线网络经营思路
        6.6.1 业务架构
        6.6.2 商业模式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惠州电力配网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配网通信的发展与现状
        1.2.1 配网通信发展的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配网通信系统介绍
    2.1 配电网的总体特征
    2.2 数据流入通信网络
    2.3 配网通信系统对带宽的要求
    2.4 分析配电网通信系统可靠性需求
    2.5 配电网通信的安全要求
    2.6 配电网电源自动化通信协议
    2.7 配电网电力自动化通信业务的接入原则
    2.8 本章总述
第三章 惠州地区概况及配网通信网系统分析
    3.1 配电网通信技术应用分析
        3.1.1 以太网工业支持技术
        3.1.2 无线公网
        3.1.3 通信方式比较
        3.1.4 惠州各区配电网通信方式选择
    3.2 配网通信接入方案
        3.2.1 工业以太网手拉手接入
        3.2.2 工业以太网链访问
        3.2.3 公共无线网络接入计划
    3.3 惠州局的通讯网络状态
        3.3.1 有线和无线通讯电缆的状况
        3.3.2 通信传输网现状
        3.3.3 调度数据网现状
    3.4 配电网通信现状
    3.5 惠州局组网总体设计原则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惠州市惠城区配电通信网组网实例
    4.1 惠州市地区概况
    4.2 惠城区电网现状
    4.3 惠城区配电网典型接线方式
    4.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5 惠城区配电网通信系统业务需求条件
    4.6 惠城区配电网通信系统建设方案
        4.6.1 主干层网络通信方案
        4.6.2 接入层网络通信方案
        4.6.3 4G无线公网组网
        4.6.4 基于惠州地区的配网设备基准运维策略的制定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惠州局配网系统的运行情况分析
    5.1 配电网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情况
    5.2 配电网电力自动化通信性能测试
    5.3 配电网电力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的预期效果
    5.4 探讨配电网系统运行经济效益
    5.5 探讨配电网系统运行社会效益
    5.6 管理效益
    5.7 用户效益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章节安排
2 工业网络结构及其业务需求分析
    2.1 工业网络结构
    2.2 工业网络场景及其业务需求分析
        2.2.1 变电站通信网络及业务其需求分析
        2.2.2 配用电通信网络及业务其需求分析
    2.3 现有技术分析
        2.3.1 应用层技术
        2.3.2 传输层技术
        2.3.3 链路层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通信网络虚拟化方案
    3.1 网络虚拟化技术
    3.2 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通信网络虚拟化方案
    3.3 虚拟网络
        3.3.1 同网多制式切换
        3.3.2 异网多通道适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虚拟网络关键技术
    4.1 切换控制技术
        4.1.1 连接状态监测
        4.1.2 双端自主切换
        4.1.3 切换执行过程
    4.2 配电虚拟通信网络同步技术
        4.2.1 时钟同步技术
        4.2.2 虚拟时间路径
        4.2.3 虚拟时间队列编排
    4.3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仿真
    5.1 通道适配模拟实验
    5.2 通道状态监测算法仿真实验
    5.3 双端自主切换控制仿真实验
    5.4 虚拟时间路径调度算法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面向多业务的新型电力LTE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无线专网技术研究现状
        1.2.1 频率政策及分析
        1.2.2 无线LTE技术
        1.2.3 无线虚拟网技术
        1.2.4 多业务承载技术
        1.2.5 芯片与基本专利
        1.2.6 结论
    1.3 无线专网应用概况
        1.3.1 国外应用情况
        1.3.2 国内移动公网
        1.3.3 国内政务移动专网
        1.3.4 国内能源行业移动专网
        1.3.5 国内交通运输行业移动专网
        1.3.6 国内公安、武警、应急移动专网
        1.3.7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
        1.3.8 国内电力行业应用现状
        1.3.9 结论
    1.4 无线专网关键设备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6.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LTE电力无线网络的系统架构
    2.1 无线业务需求分析
        2.1.1 通信接入网总体需求
        2.1.2 电力业务对终端通信接入网的定量需求
        2.1.3 电力业务对LTE的性能需求
        2.1.4 电力业务对LTE的技术要求
    2.2 电力LTE无线网络多业务承载的系统总体架构
    2.3 电力系统LTE网络非功能设计
        2.3.1 回传网
        2.3.2 实时性
        2.3.3 可靠性与带宽
        2.3.4 安全性
        2.3.5 覆盖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业务承载与安全隔离
    3.1 多业务承载架构设计
    3.2 资源分配和基站部署的优化
        3.2.1 信道分配
        3.2.2 基站选址
        3.2.3 仿真分析
    3.3 多业务承载的隔离设计
        3.3.1 无线接入网共享
        3.3.2 物理隔离
        3.3.3 准物理隔离
        3.3.4 逻辑隔离
        3.3.5 安全隔离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全风险分析与原型样机设计
    4.1 安全风险与防护方法
        4.1.1 安全风险分析
        4.1.2 防护方法分析
    4.2 通信接入服务器
        4.2.1 功能要求
        4.2.2 数据包转发模块
        4.2.3 安全加解密模块
        4.2.4 资源调度模块
        4.2.5 硬件环境
        4.2.6 软件环境
    4.3 LTE可信终端设备
        4.3.1 接口及内部模块
        4.3.2 主要功能
        4.3.3 终端整体性能
        4.3.4 资源调度模块
        4.3.5 硬件设计
        4.3.6 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点工程规划仿真与测试验证
    5.1 工程建设架构
    5.2 工程规划仿真
        5.2.1 试点环境条件
        5.2.2 覆盖规划
        5.2.3 容量规划
        5.2.4 盲区解决方法
        5.2.5 规划仿真
    5.3 测试验证
        5.3.1 站点分布
        5.3.2 测试路线
        5.3.3 测试规范
        5.3.4 RSRP指标测试结果
        5.3.5 SINR指标测试结果
    5.4 业务接入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文献
作者简介

(7)T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2 理论工具介绍
        2.2.1 PEST分析法
        2.2.2 波特五力分析法
        2.2.3 SWOT分析法
        2.2.4 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2.2.5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第3章 TX公司发展历史及现状
    3.1 通信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3.2 华北石油通信专网概况
    3.3 TX公司主要经营业务及经营状况
    3.4 TX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4章 TX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2.1 波特五力应用分析概述
        4.2.2 TX公司市场分布状况分析
        4.2.3 TX公司市场占有率分析
        4.2.4 竞争对手状况分析
    4.3 TX公司资源状况分析
        4.3.1 网络资源分析
        4.3.2 技术状况分析
        4.3.3 人力资源分析
        4.3.4 财务状况分析
    4.4 TX公司SWOT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机会分析
        4.4.4 威胁分析
        4.4.5 SWOT综合分析
第5章 TX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5.1 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5.2 战略重点
    5.3 战略选择
第6章 TX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优化业务格局
    6.2 实施科技创新
    6.3 优化组织架构
    6.4 实施人才储备
    6.5 完善激励机制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青海油田专用通信网在数字化油田中的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数字化油田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二) 青海油田数字化建设现状
    (三) 青海油田数字化建设目标与任务
    (四) 青海油田通信专网现状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油田通信专网在数字化油田建设中角色分析
    (一) 油田通信专网与数字油田的关系
    (二) 油田通信专网的优劣势分析
三、油田通信专网在数字化油田建设中的定位
    (一) 油田通信专网的性质定位
    (二) 油田通信专网的价值定位
    (三) 油田通信专网的功能定位
    (四) 油田通信专网的发展定位
四、油田数字化中发挥专用通信网功能的途径
    (一) 坚持正确的方向
    (二) 推进技术创新
    (三) 加强运营管理
五、油田通信专网在油田数字化建设中取得成效
    (一) 油田通信专网得到持续发展
    (二) 油田数字化成效初步显现
六、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矿区专用通信网与电信公网联网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刘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D]. 王忠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面向电力物联网新业务的电力通信网需求及发展趋势[J]. 刘林,祁兵,李彬,叶欣,梅文明. 电网技术, 2020(08)
  • [4]惠州电力配网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施[D]. 王信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宋晓凤. 重庆大学, 2019(01)
  • [6]面向多业务的新型电力LTE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D]. 胡光宇. 东南大学, 2019(06)
  • [7]T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伯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8]青海油田专用通信网在数字化油田中的定位研究[D]. 李延琛. 兰州大学, 2012(09)
  • [9]浅谈电力物联网通信网络架构[A]. 丁慧霞,汪洋,徐其春,卢锟,雷煜卿. 2011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 2011
  • [10]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J]. 赵法彬. 数字通信世界, 2011(05)

标签:;  ;  ;  ;  ;  

矿区专用通信网与公共电信网组网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