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子胚乳蛋白二维电泳分析技术

水稻种子胚乳蛋白二维电泳分析技术

一、水稻种子胚乳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芳[1](2020)在《种子蛋白积累形态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世界上一半人口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相较于其他的植物蛋白,水稻种子的贮藏蛋白是难得的优质蛋白。一般认为,蛋白质粗含量与稻米的食味等品质性状呈负相关关系,成为制约稻米蛋白质品质改良的主要矛盾。但是,稻米蛋白质的含量、组成、积累形态与稻米品质的关系一直未有直接的证据。本研究从100多个水稻品种中,根据其外观、水稻种子蛋白含量的测定和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筛选出两个蛋白组分和含量不同的水稻品种16-17(谷蛋白前体聚合物明显,含量高)和16-20(谷蛋白前体聚合物含量低)。通过水培试验,分别进行了CK(氮:2800μmol/L,硫:80μmol/L)、N(氮:3640μmol/L,硫:80μmol/L)、S(氮:2800μmol/L,硫:260μmol/L)、N+S(氮:3640μmol/L,硫:260μmol/L)处理,旨在揭示不同氮、硫水平对水稻种子蛋白质积累的影响,包括稻米贮藏蛋白质的含量、组成和积累形态的变化,以及不同氮、硫水平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分析和探讨稻米贮藏蛋白质与稻米品质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在不同N、S配施条件下水稻种子中的贮藏蛋白质的组成和积累形态发生了显着变化,并且在不同的品种之间差异很大。增施N肥,S肥和N+S处理下,均增加了粗蛋白的含量,使16-17总蛋白含量增加0.15%-1.14%,16-20总蛋白含量显着增加了2.35%-2.73%;同时,蛋白质各组分的含量也发生了变化,如N,S和N+S三个处理使16-17的醇溶蛋白较对照组分别增加9.75%,4.21%和4.67%,谷蛋白的含量N,S和N+S三个处理下分别增加了3.92%,7.38%和12.92%;对于16-20,在S和N+S处理下谷蛋白含量较对照显着增加了17.72%,29.38%,在N+S处理下醇溶蛋白显着增加了3.73%,而球蛋白含量N,S和N+S三个处理下则显着降低了2.86%,3.78%和3.69%,清蛋白在N,S分别处理下显着降低2.52%,2.56%。2、增加S的处理下改变了谷蛋白两个亚基的相对含量和增加了57kDa谷蛋白前体及57kDa以上谷蛋白聚合体的积累。根据分步提取的谷蛋白图谱和双向电泳图谱显示,谷蛋白亚基和相对分子量大小为45k D-116k D的蛋白质组分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同时巯基含量和二硫键含量的变化基本与这一变化趋势相一致,推测蛋白质积累的这种差异可能是因稻米中含巯基的蛋白亚基通过分子间与分子内的二硫键结合成大分子聚合物而造成。3、不同的N、S配施处理,对不同品种的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同。在碾磨品质方面两个品种的变化都不明显;在外观品质方面,16-17品种的垩白度在N,S和N+S三个处理下分别下降18%,18.34%和17.34%,垩白度也显着降低17.6%,17.81%和17.36%;16-20品种在不同的N、S配施处理垩白度与垩白大小没有显着变化,但是16-20品种的垩白率在S和N+S三个处理下分别下降2%和3%。在蒸煮品质方面,在N,S和N+S三个处理下16-17和16-20两个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均有所下降,分别降低1.29%,0.04%,0.47%和0.48%,2.6%,2.07%。在营养品质方面,16-17的种子蛋白变化没有显着差异,而16-20的种子蛋白含量在N,S和N+S三个处理下显着增加2.35%,2.67%和2.73%。总的来说,N、S配施对2个参试品种的碾磨品质性状的影响不明显,但有利于2个品种稻米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的改善,并使16-20的营养品质显着增加。综上所述,不同N、S配施处理,可改变含巯基的蛋白质组分的积累量和积累形态。尤其是在富S条件下,蛋白质积累过程中形成较多的巯基及二硫键,并通过二硫键来改变含巯基的蛋白质亚基之间的聚合程度形成不同分子量的谷蛋白聚合体,使蛋白质的积累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进而造成稻米其它相关品质性状发生改变。

冼霖[2](2018)在《不同倍性水稻不同发育时期胚乳蛋白含量测定与谷蛋白质谱分析》文中认为水稻的营养品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其中可消化的蛋白组成含量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对于水稻的营养改良特别重要。分析稻米贮藏蛋白营养组分,可以为选育高营养品质的水稻品种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矮脚南特同源四倍体为材料、相应的二倍体为对照,利用BCA蛋白质浓度测定法,对稻米胚乳不同发育时期的4种蛋白(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积累动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谷蛋白进行了质谱分析,比较分析同一时期不同材料的谷蛋白及不同时期同一材料的谷蛋白的表达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贮藏蛋白各组分分布与其二倍体水稻基本一致。同源四倍体水稻与其二倍体水稻相比,其四种主要贮藏蛋白组分的含量有上调,也有下调。开花授粉后第6d,清球蛋白含量同源四倍体水稻高于二倍体水稻,授粉后第7d后清球蛋白含量二倍体高于四倍体,一直到授粉后第20d接近持平;醇溶蛋白含量授粉后第6d到第9d之间基本持平,授粉后第9d二倍体含量高于四倍体;谷蛋白含量从授粉后第6d到第9d处于上升阶段,授粉后第9d后含量有所下降,授粉后第12d谷蛋白又有所增加,授粉后第15d含量又下降,授粉后第20d谷蛋白含量明显比授粉后第15d有所减少。二倍体与四倍体水稻谷蛋白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含量对比,前期二倍体水稻谷蛋白含量比四倍体含量多,后期四倍体水稻谷蛋白含量多。矮脚南特同源四倍体水稻与二倍体水稻清球蛋白含量从授粉后第6d开始积累且一直呈现上升趋势,醇溶蛋白含量从授粉后第9d开始积累。谷蛋白含量从授粉后第9d开始下降,接着授粉后第12d又继续积累,15d含量到达顶峰,接着又下降一直到授粉后第20d,因此授粉后第9d,12d,15d和20d是谷蛋白含量积累的重要时间点。2.利用iTRAQ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对授粉后第10d,15d和20d的矮脚南特同源四倍体及其二倍体胚乳谷蛋白差异表达分析,发现它们的差异蛋白数目很多,且很多蛋白具有多种功能。(1)矮脚南特同源四倍体水稻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比较,授粉后第10d差异表达蛋白有125个,授粉后第15d差异表达蛋白有159个,授粉后第20d差异表达蛋白有78个。对于同源四倍体,授粉后第10d、15d和20d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85个;而相应的二倍体水稻,授粉后第10d、15d和20d的差异表达蛋白有372个。(2)通过GO分析,授粉后矮脚南特同源四倍体第10d,15d大部分上调蛋白与核糖体,物质代谢,蛋白质合成有关。加倍后的水稻差异蛋白比二倍体水稻种类更多,授粉后第20d的上调蛋白明显减少,减少的差异蛋白中更多的是与核糖体蛋白相关,与合成核糖体蛋白的差异蛋白中,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差异蛋白是与水稻代谢,细胞过程以及催化酶活性相关。差异蛋白中控制细胞组织的蛋白都是上调蛋白,且这些差异蛋白与籽粒表型有关。由此可知,矮脚南特同源四倍体水稻代谢能力比二倍体水稻的强,四倍体水稻籽粒比二倍体水稻的大。同源四倍体水稻与其二倍体水稻在不同时期同一材料的蛋白表达趋势相似,授粉后第20d的合成核糖体蛋白均比授粉后第10d少,且合成核糖体蛋白的差异蛋白中,大部分与水稻生理过程相关。由此可知,水稻的代谢能力随着稻米的成熟逐渐减弱。(3)通过KEGG分析,从合成赖氨酸通路图上找到授粉后的矮脚南特同源四倍体水稻含有控制合成赖氨酸的两种蛋白,这两种蛋白是上调蛋白。控制赖氨酸合成的差异蛋白分别是B8AM24(2.6.1.83)和B8ARJ0(4.3.3.7),这两种蛋白在授粉后第15d的水稻中差异最为明显。蛋白B8AM24控制磷酸吡哆醛绑定,合成氨基转移酶。该蛋白类似的蛋白有蛋白A0A0E0NTW0和蛋白A0A0D3FHE9,在矮脚南特水稻差异蛋白中主要LL-diaminopimelate转氨酶的合成。蛋白B8ARJ0主要作用于赖氨酸生物合成工艺通过二氨基戊酸酯和合成4-hydroxy-tetrahydrodipicolinate合酶。该蛋白的类似蛋白有蛋白Q7XM43,在矮脚南特水稻差异蛋白中主要作用于4-hydroxytetrahydrodipicolinate合酶的合成。

王启磊[3](2015)在《玉米ZmRFP2和ZmArf2基因功能分析及两个自交系果皮和胚乳发育动态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重按本粮食作物,克隆调控玉米粒重和产量本承本基因既学重按本学术价值又学良好本承用前景,但目前克隆参与调控玉米籽粒发育本基因十分学限。前人指玉米籽粒发育本研究也主按集中本DNA水平和mRNA水平,本蛋白水平媒指玉米籽粒发育本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通文亚细胞定位、媒中学化实实、互作蛋白筛选中及转基因缩多方面综合研究,初步明任除两个位本百粒重QTL区解本RING型锌本蛋白基因ZmRFP2和小G蛋白基因ZmArf2两个具学自主知识产权新基因本籽粒缩组织器官发育中本功能。与解,中粒重差异较大本大粒玉米自交系丹232和小粒自交系N04也材材,本研究籽粒发育本程并任定籽粒发育本键解期本基础媒,指两个自交系授粉开文与发育解期本果皮和胚乳本本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通文学物信息学复复本本解空差异蛋白分析,并也建差异蛋白互作网络。研究结果文仅也探明玉米籽粒发育控也复奠定除理论基础,也实施转基因育种改良粒重提并新基因,也且也本与步深入研究籽粒发育本蛋白调控网络和学理学化基础提并可靠本基因和互作蛋白信息。主按研究结果如本:1.将ZmRFP2和ZmArf2基因分类与GFP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并分类转化拟南芥和原学质媒,观察GFP荧光信号文明两个基因任定位本细胞质和细胞质膜媒。2.分类也建ZmRFP2和ZmArf2基因本原核文达载媒,低温诱导并纯化出融合蛋白。媒中学化实实文明,低温诱导出本2个融合蛋白分类具学E3泛素连接酶活性和GTP结合活性,任明ZmRFP2基因可中参与泛素蛋白酶媒途径调控文它基因,也ZmArf2基因能够本细胞传结合GTP由非活化态转化也活化态,调控本游效承蛋白,参与信号转导文程。3.分类也建ZmRFP2和ZmArf2基因本酵母双杂诱饵载媒,并分类本申用玉米自交系N04文与发育解期籽粒也建本酵母双杂交文库中筛选互作蛋白,文文3缺、四缺培养基选择和测序分析,ZmRFP2基因初步筛选到15个互作蛋白,ZmArf2基因初步筛选到8个互作蛋白。4.也建ZmRFP2本超文达载媒并分类转化玉米HiⅡ和拟南芥,指2个BC3F2玉米转基因株系和3个T3代拟南芥转基因株系本本文型观察。与非转基因姊妹系指按承比较,玉米转基因株系平任粒宽、百粒重显着增中22.4%和27.5%,文与发育解期籽粒中3种淀粉合本承本酶本活性也任显着提高;拟南芥转基因株系本平任叶面积、株高、千粒重、籽粒面积、粒长和粒宽分类比野学型显着增中71.2%、20.3%、55.8%、44.3%、17.2%和16.3%,叶片文皮细胞和本熟胚按叶细胞本细胞大小分类显着增大22.9%和39.3%,细胞原目分类显着增中43.3和44.3%。任明ZmRFP2基因通文与解调控细胞大小和细胞原目促本籽粒及文它组织器官发育。5.也建ZmArf2基因本超文达载媒并本功转入拟南芥,指3个T3代转基因株系本本文型观察,文与转基因株系本平任叶面积、株高、千粒重、籽粒面积、粒长和粒宽分类比野学型显着增中62.3%、33.2%、33.9%、38.6%、20.7%和13%,叶片文皮细胞和本熟胚按叶细胞本细胞大小分类显着增大22.9%和39.3%,也细胞原目没学明显变化。指AtGIF1和AtGIF52个细胞分裂基因及AtEXP3、AtEXP5和AtEXP10 3个细胞膨大基因文达本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文明,ZmArf2基因只调控细胞膨大承本基因本文达。6.使用文与浓度Nacl和文与浓度甘露醇指野学型和ZmRFP2超文达拟南芥转基因株系本本胁迫处理。结果文明,本文与胁迫条件本,种按发芽率及根长任本本显着差异,ZmRFP2基因能够提高拟南芥植株本耐盐性和抗旱性。7.申用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指两个籽粒大小差异明显本自交系丹232和N04授粉开34个本键发育解期本果皮和胚乳本本动态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共本到34559张能够匹配到中异肽复本谱图和16415个蛋白,文中1401个是非冗余蛋白。自交系丹232文文7个果皮中异蛋白和24个胚乳中异蛋白,N04文文104个果皮中异蛋白和4个胚乳中异蛋白;自交系丹232授粉开10 d、20 d、33 d和46 d文与发育解期果皮中异蛋白分类学4个、0个、1个和3个,胚乳中异蛋白分类学10个、1个、0个和2个;自交系N04授粉开10 d、20 d和33 d文与发育解期果皮中异蛋白分类学114个、9个和3个,胚乳中异蛋白分类学48个、1个和8个。GO基因中释结果文明,两个自交系果皮和胚乳蛋白主按参与代中文程、细胞化和刺激反承3种学理活动;COG原原库中释结果文明,两个自交系中本果皮和胚乳蛋白主按参与翻译开修饰、通用功能、能量学产和转换、转并及核糖媒本结也和学物转化中及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中。8.将任并两个样品之解本iTRAQ差异蛋白本本比较,蛋白丰度差异倍原≥5本差异蛋白共学206个,结合KEGG原原库分析结果,分类也建除两个玉米自交系206个差异蛋白本蛋白质互作网络、10个果皮差异蛋白本蛋白质互作网络和110个胚乳差异蛋白本蛋白质互作网络;本果皮蛋白互作网络中,学15个与级互作蛋白和255个二级互作蛋白;本胚乳蛋白互作网络中,学50个与级互作蛋白和357个二级互作蛋白。

赵书宇,刘海英,沈鹏,金正勋,张忠臣,张海彬,王露露[4](2012)在《水稻胚乳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比较同一杂交组合不同直链淀粉含量后代在灌浆期胚乳内蛋白表达差异,文章建立了一套适合灌浆期水稻胚乳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探讨了胚乳蛋白的提取、等电聚焦上样量的选择、胶条转移等双向电泳的一些关键技术。结果表明,一次溶解蛋白样品,TCA-丙酮法优于酚法蛋白提取,300μg上样量为最适上样量,能得到清晰、分离效果好、蛋白点数较多的图像。

燕晓阳[5](2011)在《无性系诱导与离子束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无性系诱导及离子注入后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材料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抗低温能力和胚乳谷蛋白表达状况进行研究,将有助于这两项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本试验以双胚苗材料09-02-01(二倍体材料)、09-04-01(与09-02-01对应的同源四倍体材料)、W09-02-01(09-02-01无性系培养后再生植株)和L09-04-01(09-04-01离子注入后矮秆变异株系)为研究材料,借助离子束注入、离子束介导及无性系诱导对材料进行处理,研究了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无性系的培养过程及再生植株的变异特征,研究了不同剂量离子注入后水稻干种子电解质外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和酶活性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了离子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幼芽抗寒性的影响,同时对4份双胚苗水稻株系谷蛋白表达状况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包括以下4个方面:1.通过研究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水稻种子无性系诱导和再分化的特性,建立了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水稻无性系培养的技术体系;并筛选出1株分蘖较多的变异株。研究结果表明,介导处理时间24h,2,4-D浓度为2.5mg/L,双胚苗材料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较高;愈伤诱导后期提供适宜的光照能够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并且利于愈伤的分化,双胚苗材料愈伤继代时延用MS培养基,褐化率较低,愈伤组织分化时将愈伤组织成堆接种比单独接种分化率高。2.氮离子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干种子电解质外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和酶活性影响显着。离子注入后,09-04-01种子电解质外渗率与对照相比的平均增幅低于09-02-01;09-02-01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幼苗生长状况较好,而09-04-01在3.0×1017N+/cm2注入剂量下幼苗生长状况较好;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因酶种类和材料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09-02-01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POD和SOD活性最强;09-04-01在7.0×1017N+/cm2注入剂量下POD和SOD活性最强。结果说明一定剂量的氮离子注入能够增强植物清除自由基的酶的活性,09-04-01比09-02-01效应更为显着。3.离子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材料当代幼芽的抗低温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程度与氮离子注入的剂量密切相关。对09-02-01而言,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离子注入可以提高它的抗低温能力,而2.0×1017N+/cm2和4.0×1017N+/cm2注入剂量下会加深对它的伤害。对09-04-01而言在3.0×1017N+/cm2注入剂量下,离子注入可以提高它的抗低温能力,其它的注入剂量下则会加深对它的伤害。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氮离子注入会影响双胚苗水稻幼芽的抗低温能力,但是不同倍性的材料注入剂量的选择有所不同。4.研究发现四个双胚苗材料株系胚乳蛋白的含量及谷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差异。0904-01胚乳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高于0902-01,在谷蛋白结构上二者没有明显差异;W09-02-01的胚乳谷蛋白含量高于09-02-01而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的含量则低于09-02-01,W09-02-01的胚乳谷蛋白结构出现了β-1亚基缺失的变异;L0904-01清、球蛋白的含量高于09-04-01而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则低于09-04-01,胚乳谷蛋白的表达上,L09-04-01出现了α-3亚基缺失的变异。结果表明无性系诱导和离子注入可以改变F1代稻米胚乳蛋白的胚乳蛋白含量和谷蛋白表达。

景晓东[6](2010)在《转TrxS基因啤酒大麦种子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啤酒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及其在制麦过程中代谢速率的快慢是决定其酿造品质优劣的关键。本文首先以转外源TrxS基因啤酒大麦株系Franklin及Harrington(分别以F、H表示)的种子为试验材料,利用分步提取法分析转基因及对照株系在籽粒萌发前后胚乳贮藏蛋白组分的含量变化,以及利用SDS-PAGE技术寻找差异表达蛋白,试图从蛋白组学角度探索导入外源TrxS基因对啤酒大麦种子萌发速率的影响及对其品质改良方面的可行性;其次,以2个转TrxS基因啤酒大麦矮化株系H-7-5-14-2和H-7-5-14-5为试验材料,以转基因正常株系及非转基因H-CK为对照,在对其花后15d成熟植株株高农艺表型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传统TCA-Ac法提取转基因矮化株系H-7-5-14-2的种子及幼苗(三叶期)叶片总蛋白(以H-CK为对照),通过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其表达谱分别做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成熟期及萌发期种子贮藏蛋白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转TrxS基因株系种子胚乳内总蛋白及贮藏蛋白组分的含量与非转基因对照间无显着差异;萌发2d时,转基因株系胚乳中总蛋白迅速分解、含量下降,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与总蛋白类似,含量迅速下降(个别株系有例外),清蛋白含量上升,并与对照间达极显着水平。2.供试株系籽粒萌发前后胚乳内贮藏蛋白组分SDS-PAGE图谱显示:(1)清蛋白图谱中,籽粒萌发2d时,高分子量条带数减少,相应低分子量约10-16 kD处的蛋白条带数目增加;(2)球蛋白图谱中,F株系籽粒未萌发时,在66.2-94.0 kD和35.0-45.0 kD之间各有一条表达量明显不同的蛋白条带;H-CK籽粒萌发2d时,在靠近66.2 kD下方及45.0 kD上方各有一蛋白条带发生降解,在其相应各转基因株系中未能看到这一变化;(3)醇溶蛋白图谱中,F、H-CK与其各自转基因株系相比,在35.0-45.0 kD之间均出现一条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籽粒萌发2d时,该条带未见降解;(4)谷蛋白图谱中,籽粒萌发前后,各株系均未见有明显差异表达的条带,且各泳道所分离出来的蛋白条带数目有限。3.田间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个矮化株系的株高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17.25cm和16.63cm,且都达到极显着水平。此外,矮化株系H-7-5-14-2及其非转基因对照H-CK的种子及三叶期叶片总蛋白2-DE图谱显示,二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表达蛋白点,而且个别蛋白点的表达呈现出极显着差异。

孙一丁,章成,黄兴奇,王玲仙,程在全[7](2008)在《野生稻种子胚乳蛋白的提取及双向电泳条件的确立》文中研究表明为揭示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种子贮存的差异,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水稻胚乳蛋白双向电泳分析的技术。探讨了种子胚乳蛋白的提取、纯化以及双向电泳的一些关键技术。结果表明,直接使用提取液(7M尿素,2M硫脲,4%3-[3-(胆酰氨丙基)二甲铵基]丙磺酸内盐,0.5%等电聚焦缓冲液3-10,40mM二硫苏糖醇)对单位米粉进行抽提后,直接离心上样,可以防止样品蛋白的丢失,保证样品蛋白的完整性,而在等电聚焦时,延长除盐时间,可以有效地减少凝胶中的横纹和竖纹,通过二向电泳分析结果,我们从合系41种子胚乳中得到蛋白斑点数约为310个,从滇超9号种子胚乳中得到蛋白点数约为327个,普通野生稻中得到蛋白点数约为331个,药用野生稻种子胚乳中得到蛋白点数约为346个,疣粒野生稻种子胚乳中得到蛋白点数约为278个。

曾维英,杨守萍,梁江,陈渊[8](2008)在《植物雄性不育的蛋白质组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产物,从蛋白质组水平上寻找与雄性不育系不育相关的蛋白质,进而找到相应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概述植物雄性不育的蛋白质组研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叶片间的蛋白质几乎没有差异,而花药中存在大量差异,说明不育基因表达具有时空性和器官特异性,与育性相关的蛋白质主要在花药中表达。

纪素兰[9](2007)在《水稻低温萌发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直播稻具有生产成本低、操作简便的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播种季节经常遇到低温等逆境的影响,造成种子发芽不整齐、缺苗断垄等现象,因此,直播稻要求品种在低温条件下具有很高的发芽力。本研究利用不同的遗传背景群体对水稻耐低温发芽性状进行QTL分析,为培育耐低温萌发的直播水稻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水稻USSR5在低温萌发时期蛋白质的差异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为阐述水稻低温萌发涉及的调控网络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水稻耐低温发芽率的QTL表达稳定性分析利用种植在不同环境(南京(2002);海南(2002-2003);南京(2003))下的Kinmaze/DV85重组自交系(RIL)群体,通过QTLmapping 2.0软件,对水稻种子萌发第10天的低温发芽率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1个QTL,其中qLTG-7和LTG-11在三个环境中稳定表达,其最大贡献率达到27.9%,增强低温发芽的基因分别来自Kinmaze和DV85。同时分析发现qLTG-7参与上位性互作,而LTG-11未有参与。进一步与前人的研究比较发现,这LTG-11还可以在不同遗传背景中稳定表达。因此,与之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在耐低温发芽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实践中加以应用。进一步利用重组自交株系Ri160与Kinmaze回交,构建次级F2群体(867个单株,2004年南京)用于LTG-11的单基因分解。但利用Windows QTL Cartopapher1.16软件分析却在相应的染色体区段上检测不到控制低温发芽率的位点。因此,通过RIL群体构建的次级群体并不能完成QTL的精细定位,仍需通过近等基因系(NIL)或染色体片断置换系群体(CSSL)构建次级回交或自交群体才能实现位点的精细定位及单基因的分离。2.水稻不同储藏条件下耐低温发芽性状QTL分析利用在低温(4℃)和室温条件下贮藏半年的98个株系组成的Nipponbare(japonica)/Kasalath(indica)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群体,通过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1.16软件,对控制水稻种子低温发芽力的QTL进行检测。共检测到5个QTL,其中qLTG-5和9LTG-9在低温萌发的7d、9d、10d稳定表达,而qLTG-9在两种贮藏条件下均有被检测到表达,表明此位点可能与种子的耐贮性有关。与前人的研究比较发现,9LTG-9与控制种子寿命的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主效位点位于相同的区域。因此,与之连锁的标记可为培育种子活力持久的直播水稻品种的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3.水稻低温发芽力QTL在萌发过程中表达稳定性分析利用Asominori/IR24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和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对不同萌发阶段的低温发芽发芽率以及最终发芽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低温发芽力)进行观察和QTL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种子的低温发芽力是由多个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其中位于第11染色体上控制低温发芽率的位点qLTG-11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持续稳定表达,且与控制种子发芽指数的qIG-11位于相同的染色体区域;qLTG-2在种子萌发的前期(6d、8d、9d)稳定表达,且与qGI-2以及控制种子平均发芽时间的位点qMILT-2均位于相同区域;qLTG-10只在低温萌发的后期(8d-10d、14d)稳定表达,且与9GI-10位于相同区域。进一步利用两套CSSL群体,验证了qLTG-2与qLTG-11可稳定表达,且qLTG-11增强低温发芽率的效应相对于qLTG-2较高。该研究结果为耐低温发芽水稻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4.水稻种子耐低温萌发与耐其他非生物胁迫萌发的相关性分析利用Asominori/IR24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对种子在低温、干旱、盐渍、铜离子的毒害胁迫条件下发芽率和种子的休眠性进行相关性分析。表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耐低温萌发与耐干旱、盐渍萌发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耐重金属毒害萌发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同时进行OTL检测,结果表明种子萌发阶段耐不同非生物胁迫抗性是由多个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共检测到24个QTL,其中在第7染色体上标记区间(R2394-R1789)和第10染色体上标记(C797-C405)检测到控制耐低温、干旱和盐渍萌发的QTL,且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均来源于亲本IR24。而在第2染色体标记区间(XNpb250-C370)检测到控制耐低温和耐重金属毒害抗性的QTL,在第11染色体标记区间(R1466-C104B)检测到控制耐低温萌发和种子休眠性的QTL,这些QTL的染色体位置的趋向性与表型相关性的一致性,进一步验证了这些性状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因此,以上区间可作为分子辅助选择培育耐多重非生物胁迫的直播稻的潜在的遗传靶定目标。5.水稻品种USSR5低温萌发过程中差异蛋白质研究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水稻USSR5种子在低温萌发0d、1d、2d、3d4个时期蛋白质的差异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分步提取种子蛋白的方法,可以获得相对于其他研究更多的蛋白点和较好的蛋白图谱,而对胚和胚乳组织单独分析有利于获得在各个组织中特异表达的蛋白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分别识别各个时期胚中表达的点在1900个点以上,而胚乳也在1300个以上。其中胚中表达量变化2.5倍以上的总蛋白质点有177个,胚乳中表达的有144个。这些差异蛋白绝大多数为低丰度蛋白,而高丰度蛋白在水稻种子低温萌发过程中变化并不显着。并推测差异蛋白的功能并分为以下几类:参与种子萌发的吸胀过程的蛋白;参与种子发育过程残留蛋白;参与低温胁迫响应过程的蛋白;参与基本生命代谢过程的蛋白。

谢慧波[10](2007)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诱导及其胚乳蛋白差异表达结果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利用染色体组多倍化技术创造水稻新种质并对其特征特性进行研究是稻属植物遗传改良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人工诱导方法获得同源四倍体水稻材料将有助于在多倍体水平上进一步研究水稻的产量潜力和丰富稻属植物的种质资源。本项研究通过人工诱导方法成功地获得了同源四倍体水稻材料圭630(4)。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倍性的水稻材料[二倍体圭630(2)和同源四倍体圭630(4)]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以及在同源四倍体水稻诱导过程中所出现的大粒种子、小粒种子、回复突变植株在蛋白质水平上的特异性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经过染色体组多倍化之后重复基因组在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本试验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为了研究染色体组多倍化所带来的形态学效应,对圭630(2)和圭630(4)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圭630(4)的植株高度降低,茎秆变得粗壮,谷粒长度和谷粒宽度显着增加,干粒重增加。这些性状的出现对提高水稻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了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圭630(4)还表现出一些不利的特性[如穗长度减少,二次枝梗较少(稻穗着粒密度降低),结实率下降等],这为多倍体水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2.对同源四倍体水稻诱导过程中大粒种子、小粒种子、突变植株在蛋白质水平上的特异性表达结果进行了分析。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与二倍体水稻圭630(2)的总蛋白含量相比,同源四倍体水稻圭630(4)的3个单株以及大粒种子的总蛋白含量均有极显着的增加。在胚乳蛋白质各组成成分的含量方面,除了圭630(4)B株的醇溶蛋白含量、C株的清蛋白含量和球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之外,各材料的各种蛋白质组成成分的含量均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增加。SDS-PAGE分析的结果表明,大粒种子、小粒种子、回复突变植株以及圭630(4)A、B、C的亚基类型与圭630(2)的亚基类型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然而,仅仅在全蛋白电泳中发现小粒种子的亚基类型中少了一条89kDa亚基带,并且小粒种子的54kDa亚基的表达量比较少;圭630(4)C株与圭630(2)的亚基差异比较明显,在前者的亚基组成中缺少89kDa亚基和54kDa亚基。3.为了研究不同倍性水稻胚乳蛋白的差异表达,以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和4份相应的二倍体水稻为研究材料,对其种子内清、球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析了其特异性。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蛋白各组分含量与相应的二倍体相比,大部分呈增加趋势;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蛋白的亚基类型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基本一致,仅在全蛋白电泳和清、球蛋白电泳中各发现1条差异条带。研究结果认为:二倍体水稻经过染色体组加倍之后,同源四倍体水稻重复基因组在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结果趋于“二倍化”,即与二倍体水稻表现出相似的特点,但在蛋白质表达量上前者往往高于后者。基因组多倍化对同源四倍体水稻重复基因组进化最主要的影响并不是体现在蛋白质结构上的差异,而是体现在蛋白质表达量上的差异。

二、水稻种子胚乳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种子胚乳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种子蛋白积累形态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水稻蛋白质及稻米品质改良的意义
    1.2 水稻种子蛋白
        1.2.1 稻米蛋白组分及其分布
        1.2.2 水稻种子各组分蛋白质的组成
    1.3 水稻种子的稻米品质
        1.3.1 稻米品质相关研究
        1.3.2 稻米品质性状的组成
    1.4 水稻蛋白与稻米品质的联系
    1.5 水稻蛋白及稻米品质改良的研究
        1.5.1 水稻蛋白及稻米品质改良的基本途径
        1.5.2 氮、硫对水稻蛋白及其稻米品质的影响
        1.5.2.1 氮对水稻蛋白及其稻米品质的影响
        1.5.2.2 硫对水稻蛋白及其稻米品质的影响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的筛选
        2.1.2 水稻的种植管理与取样
    2.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试剂
    2.4 试验方法
        2.4.1 种子蛋白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2.4.2 种子蛋白的SDS-PAGE分析
        2.4.3 种子蛋白的非还原与还原电泳
        2.4.4 种子蛋白各组分的提取与测定
        2.4.5 水稻稻米品质的检测
        2.4.6 种子蛋白双向电泳分析
        2.4.7 巯基与二硫键含量测定
        2.4.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种子蛋白积累形态分析
        3.1.1 水稻种子蛋白积累动态与干物质重的积累结果
        3.1.2 种子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
        3.1.3 种子蛋白的非还原与还原电泳分析
        3.1.4 种子蛋白各组分的提取与测定结果分析
    3.2 水稻稻米品质的检测
        3.2.1 稻米碾磨品质的研究结果
        3.2.2 稻米外观品质的研究结果
        3.2.3 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品质的研究结果
    3.3 种子蛋白双向电泳结果分析
    3.4 稻米中巯基与二硫键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N、S配施处理下种子蛋白质含量、组成成分、积累形态的差异
    4.2 增加S处理对种子蛋白质积累形态的影响
    4.3 不同N、S配施处理下稻米品质的变化
    4.4 种子蛋白质成分及积累形态与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5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不同倍性水稻不同发育时期胚乳蛋白含量测定与谷蛋白质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胚乳四种蛋白的研究概况
        1.1.1 水稻的清蛋白和球蛋白
        1.1.2 水稻醇溶蛋白
        1.1.3 水稻谷蛋白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倍性水稻四种胚乳蛋白含量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提取试剂
        2.2.4 BCA试剂
        2.2.5 SDS-PAGE试剂
        2.2.6 其他试剂
        2.2.7 取材方法
        2.2.8 蛋白提取方法
        2.2.9 BCA法测蛋白含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稻胚乳贮藏蛋白SDS-PAGE分析
        2.3.2 水稻胚乳各蛋白组分含量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倍性水稻谷蛋白的质谱分析与鉴定(iTRAQ法)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蛋白质提取和肽段酶解
        3.2.5 iTRAQ标记
        3.2.6 SCX色谱分级
        3.2.7 LC‐MS/MS数据采集
        3.2.8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
        3.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蛋白质质谱分析
        3.3.2 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分析
        3.3.3 差异表达蛋白质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
        3.3.4 差异表达蛋白质KEGG通路富集分析
        3.3.5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PPI)
    3.4 小结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基因组加倍后,胚乳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
        4.1.2 研究方法创新,采用iTRAQ技术对胚乳谷蛋白进行定量分析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玉米ZmRFP2和ZmArf2基因功能分析及两个自交系果皮和胚乳发育动态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锌指蛋白研究进展
        1.1.1 锌指蛋白的发现和功能
        1.1.2 锌指蛋白的结构
        1.1.3 锌指蛋白基因家族分类
        1.1.4 植物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研究进展
        1.1.5 植物RING型锌指蛋白/E3泛素连接酶的生物学功能
    1.2 植物小G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小G蛋白的分类、结构和调控机制
        1.2.2 植物小G蛋白不同家族的功能研究
        1.2.3 植物Arf基因发现、结构和调控
        1.2.4 植物Arf基因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1.3 玉米籽粒发育相关研究进展
        1.3.1 玉米胚乳发育相关研究
        1.3.2 玉米果皮发育相关研究
        1.3.3 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1.3.4 玉米籽粒发育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联合分析研究
    1.4 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玉米RING型锌指蛋白ZmRFP2基因的功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种
        2.1.3 质粒
        2.1.4 酶及试剂盒
        2.1.5 实验中相关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ZmRFP2蛋白在拟南芥根中的亚细胞定位
        2.2.2 ZmRFP2体外E3泛素连接酶活性分析
        2.2.3 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
        2.2.4 ZmRFP2互作蛋白筛选
        2.2.5 ZmRFP2基因在玉米中的功能研究
        2.2.6 ZmRFP2在拟南芥中的功能研究
        2.2.7 超表达转基因株系的耐盐性分析
        2.2.8 超表达转基因株系的耐旱性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EGAD-GFP-ZmRFP2转基因拟南芥鉴定及亚细胞定位观察
        2.3.2 ZmRFP2编码的RING类型锌指蛋白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
        2.3.3 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质量鉴定
        2.3.4 酵母双杂诱饵载体构建及互作蛋白筛选
        2.3.5 ZmRFP2基因超表达转玉米功能研究
        2.3.6 ZmRFP2在拟南芥中的功能研究
        2.3.7 盐胁迫对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拟南芥的影响
        2.3.8 干旱胁迫对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拟南芥的影响
    2.4 结论与讨论
        2.4.1 ZmRFP2蛋白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
        2.4.2 ZmRFP2基因是一个控制籽粒等组织器官生长和发育的正调控因子
        2.4.3 ZmRFP2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抗逆性
        2.4.4 ZmRFP2对籽粒等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及逆境的遗传调控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小G蛋白ZmArf2基因的功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种
        3.1.3 质粒
        3.1.4 酶及试剂盒
        3.1.5 引物
    3.2 实验方法
        3.2.1 ZmArf2的亚细胞定位
        3.2.2 ZmArf2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GTP结合活性分析方法
        3.2.3 ZmArf2酵母表达载体构建及互作蛋白筛选方法
        3.2.4 ZmArf2在拟南芥中的功能研究
        3.2.5 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P35S::ZmArf2-e GFP融合蛋白拟南芥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
        3.3.2 ZmArf2基因GTP结合活性分析
        3.3.3 ZmArf2酵母表达载体构建及互作蛋白筛选
        3.3.4 ZmArf2在拟南芥中的功能研究
        3.3.5 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3.4.1 ZmArf2具有GTP结合能力
        3.4.2 ZmArf2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
        3.4.3 ZmArf2通过增大细胞大小促进籽粒等组织器官生长发育
        3.4.4 ZmArf2对组织籽粒等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遗传调控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个玉米自交系果皮和胚乳动态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石蜡切片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2.3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实验流程
        4.2.4 蛋白质双向电泳
        4.2.5 质谱数据分析和蛋白鉴定
        4.2.6 蛋白的功能注释
        4.2.7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
        4.2.8 RNA提取及cDNA合成
        4.2.9 基因克隆和QRT-PCR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发育时期自交系丹232和N04的籽粒性状分析
        4.3.2 自交系N04、丹232果皮和胚乳发育的iTRAQ蛋白鉴定
        4.3.3 iTRAQ鉴定蛋白的功能注释
        4.3.4 两个自交系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蛋白分析
        4.3.5 基于蛋白组数据的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
        4.3.6 iTRAQ定量蛋白的验证
    4.4 结论与讨论
        4.4.1 胚乳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相关蛋白
        4.4.2 胚乳发育过程中贮藏物质积累相关蛋白
        4.4.3 果皮形成和结构相关蛋白
        4.4.4 蛋白网络揭示了蛋白的功能和蛋白之间的关系
        4.4.5 基因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不一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Abstract
作者简历

(4)水稻胚乳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水稻胚乳蛋白的提取
        1.2.1. 1 TCA-丙酮法
        1.2.1. 2 酚法
        1.2.2 蛋白裂解及含量测定
        1.2.3 双向电泳
        1.2.3. 1 样品被动上样及等电聚焦
        1.2.3. 2 胶条的平衡
        1.2.3. 3 SDS-PAGE
        1.2.3. 4 考马斯亮蓝染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提取方法对胚乳蛋白分离效果的影响
    2.2 不同上样量对胚乳蛋白分离效果的影响
    2.3 胶条的转移与封闭对胚乳蛋白分离效果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水稻胚乳蛋白的提取
    3.2 上样量的选择

(5)无性系诱导与离子束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无融合生殖的研究进展
        1.1.1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
        1.1.2 水稻无融合生殖种质的选育
        1.1.3 水稻无融合生殖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2 水稻多胚苗的研究进展
        1.2.1 水稻多胚苗的诱导及遗传学研究
        1.2.2 水稻多胚苗的胚位苗位观察及胚胎学研究
    1.3 无性系诱导和离子束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3.1 无性系诱导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无性系诱导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3 离子束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4 水稻胚乳蛋白的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 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水稻无性系的变异特征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披碱草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2.2.2 披碱草基因组DNA的纯度检测及浓度测定
        2.2.3 离子束的注入及介导
        2.2.4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2.2.5 水稻愈伤组织的分化
        2.2.6 炼苗、移栽,培养
        2.2.7 培养基的配方及配制方法
        2.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的介导处理时间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2.3.2 不同的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2.3.3 愈伤诱导后期的光照对愈伤组织质量的影响
        2.3.4 不同的继代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褐化率的影响
        2.3.5 愈伤组织的不同接种方式对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
        2.3.6 介导分化变异植株农艺性状检测
    2.4 讨论
3 N~+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幼苗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种子电解质外渗率的影响
        3.2.2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幼苗苗高的影响
        3.2.3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幼苗根数和根长的影响
        3.2.4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3.2.6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水稻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4. N~+注入对双胚苗水稻幼芽耐冷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苗重的影响
        4.2.2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芽CAT活性的影响
        4.2.3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芽POD活性的影响
        4.2.4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芽SOD活性的影响
        4.2.5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芽MDA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5 双胚苗系列材料胚乳谷蛋白的表达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水稻胚乳清、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提取方法
        5.2.2 水稻胚乳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
        5.2.3 水稻胚乳谷蛋白的SDS-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5.3.2 双胚苗系列水稻胚乳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5.3.3 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材料的胚乳谷蛋白电泳分析
        5.3.4 09-02-01 与无性系诱导株系W09-02-01的谷蛋白电泳分析
        5.3.5 09-04-01 与离子注入处理后矮秆株系L09-04-01的谷蛋白电泳
    5.4 讨论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6)转TrxS基因啤酒大麦种子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啤酒大麦的生产及其酿造品质
        1.1.1 我国啤酒大麦供需现状
        1.1.2 我国现有啤酒大麦品种在品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硫氧还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Trx的种类及其亚细胞定位
        1.2.2 Trx的结构与其氧化还原催化机制
        1.2.3 Trx靶蛋白的研究
        1.2.4 Trx的生物学功能
        1.2.5 本实验室对Trx的研究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3.1 蛋白质组学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手段
        1.3.2.1 SDS-PAGE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
        1.3.2.2 向电泳技术的发展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1.3.2.3 生物质谱技术
        1.3.3 蛋白质组学研究展望
2 引言
    2.1 本文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材料来源
        3.1.2 仪器设备及试剂来源
        3.1.3 试剂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蛋白标准曲线的制作
        3.2.2 转基因株系胚乳蛋白含量变化及其SDS-PAGE图谱分析
        3.2.2.1 材料处理
        3.2.2.2 未萌发大麦籽粒胚乳内可溶性总蛋白的提取
        3.2.2.3 大麦籽粒萌发期胚乳内蛋白组分的分步提取
        3.2.2.4 蛋白提取液定量
        3.2.2.5 蛋白提取液浓缩
        3.2.2.6 SDS-PAGE不连续系统凝胶的制备
        3.2.2.7 蛋白样品的处理、上样及电泳
        3.2.2.8 凝胶的固定、染色及脱色
        3.2.3 转基因矮化突变株系株高表型分析及其蛋白组学研究
        3.2.3.1 矮化突变株系株高的测定
        3.2.3.2 材料处理
        3.2.3.3 TCA-Ac法提取种子及叶片内总蛋白质
        3.2.3.4 蛋白样品的处理及水化上样
        3.2.3.5 等电聚焦(IEF)
        3.2.3.6 胶条的平衡
        3.2.3.7 第二向(SDS-PAGE)电泳
        3.2.3.8 凝胶的固定、染色、脱色及后续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转基因H株系胚乳蛋白SDS-PAGE分析
    4.2 转基因株系胚乳蛋白含量变化
        4.2.1 蛋白标准曲线
        4.2.2 F株系胚乳蛋白含量变化
        4.2.3 H株系胚乳蛋白含量变化
    4.3 转基因株系胚乳蛋白SDS-PAGE图谱分析
        4.3.1 F株系胚乳蛋白SDS-PAGE图谱分析
        4.3.2 H株系胚乳蛋白SDS-PAGE图谱分析
    4.4 转基因矮化突变株系株高表型分析及其蛋白组学研究
        4.4.1 矮化突变株系株高表型及其统计分析
        4.4.2 矮化突变株系籽粒及幼苗叶片总蛋白2-DE图谱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蛋白质定量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1.2 转基因株系胚乳蛋白含量变化及其SDS-PAGE图谱分析
        5.1.2.1 大麦发芽温度选择的依据
        5.1.2.2 有关试验结果所得图表的说明
        5.1.2.3 导入的外源TrxS基因可能在部分供试材料中发生了共抑制现象
        5.1.2.4 关于SDS-PAGE技术的几点优化
        5.1.3 转基因矮化突变株系选材方面的考虑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7)野生稻种子胚乳蛋白的提取及双向电泳条件的确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总蛋白的提取
    1.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4 双向电泳实验
        1.4.1 样品被动上样及等电聚焦
        1.4.2 胶条的平衡
        1.4.3 SDS-PAGE 采用Ettan DALTsix垂直电泳系统, 胶的浓度为
        1.4.4 考马斯亮蓝染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种子胚乳蛋白的提取
    2.2 胚乳蛋白双向电泳方法
3 讨 论

(8)植物雄性不育的蛋白质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雄性不育不同器官的蛋白质研究概况
    1.1 雄性不育种子的蛋白质组研究
    1.2 雄性不育叶片的蛋白质组研究
    1.3 雄性不育花药的蛋白质组研究
2 结论
3 展望

(9)水稻低温萌发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萌发过程
        2.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过程
        3.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第二节 水稻低温萌发性状的研究现状
        1.水稻耐低温萌发特性的鉴定标准
        2.水稻耐低温萌发特性的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水稻低温萌发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概况
        2.水稻低温萌发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3 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基因的功能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
第二章 水稻耐低温发芽率的QTL表达稳定性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种子收获、处理和低温发芽率检测
        1.3 统计分析
        1.4 样品备制与SSR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DV85、Kinmaze及其RIL种子适温发芽力的表现
        2.2 DV85、Kinmaze及其RIL低温发芽后二次休眠性的表现
        2.3 DV85、Kinmaze及其RIL群体低温发芽率表现
        2.4 种子耐低温发芽率的QTL定位及其表达稳定性分析
        2.5 种子耐低温发芽率的上位性分析
        2.6 种子耐低温发芽率的QTL qLTG-11单基因分析
    3.讨论
        3.1 稳定表达的耐低温发芽的QTL
        3.2 qLTG-7与耐逆境胁迫的相关性
        3.3 qLTG-11与逆境胁迫的相关性
第三章 水稻不同储藏条件下耐低温发芽性状QTL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种子低温发芽率的检测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Kasalath、Nipponbare及其BIL种子常温下的发芽率
        2.2 Kasalath、Nipponbare及其BIL群体低温发芽率表现
        2.3 种子低温发芽率QTL定位及其表达特性
        2.4 与qLTG-5和qLTG-9连锁的标记基因型在群体中的分布及其累加效应
    3.讨论
        3.1 稳定表达的耐低温发芽率的QTL
        3.2 qLTG-9与种子寿命的相关性
        3.3 qLTG-9与逆境胁迫的相关性
第四章 水稻低温发芽力QTL在萌发过程中表达稳定性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种子低温发芽力的检测
        1.3 数据分析
        1.4 水稻低温发芽力QTL的验证
    2.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IR24、Asominori和RIL群体低温发芽力表现
        2.2 种子耐低温发芽力的QTL定位及其表达稳定性分析
        2.3 利用CSSL验证检测到稳定表达的QTL
    3.讨论
        3.1 低温发芽力的检测方法
        3.2 稳定表达的耐低温发芽的QTL
第五章 水稻种子低温萌发与其他非生物胁迫萌发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种子在不同处理下发芽力的检测
        1.3 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IR24、Asominori和RIL群体性状的表现
        2.2 不同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抗性的相关性
        2.3 不同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抗性的QTL定位
    3.讨论
        3.1 非生物胁迫性状间相关性的分析
        3.2 植物激素ABA与非生物胁迫性状间的相关性
第六章 水稻品种USSR5低温萌发过程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研究
    1.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低温发芽率的检测
        1.2.2 种子吸水量的测定
        1.2.3 不同萌发时期种子胚和胚乳蛋白的提取
        1.2.4 蛋白浓度的测定
        1.2.5 提取蛋白的SDS-PAGE检测
        1.2.6 双向电泳
        1.2.7 差异表达蛋白点的质谱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种子低温发芽率和种子吸水量的表现
        2.2 水稻低温萌发过程中种子胚和胚乳蛋白质组分析
    3.讨论
        3.1 蛋白样品的制备
        3.2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推测
        3.3 提高双向电泳检测蛋白范围的措施
第七章 全文结论
    1.结论
    2.全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诱导及其胚乳蛋白差异表达结果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同源四倍体水稻的研究进展
        1.1.1 同源四倍体水稻的人工诱导
        1.1.2 同源四倍体水稻的鉴定方法
        1.1.3 同源四倍体水稻的生物学特征特性
        1.1.4 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潜在价值
    1.2 胚乳蛋白
        1.2.1 清蛋白和球蛋白(Albumin and Globulin)
        1.2.2 醇溶蛋白(Prolamin)
        1.2.3 谷蛋白(Glutelin)
        1.2.4 水稻储藏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1.3 SDS-PAGE简介
    1.4 本项研究的设计方案
第二章 同源四倍体水稻圭630(4)的诱导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诱导
        2.2.2 根尖细胞染色体的鉴定
        2.2.3 表皮气孔的观察
        2.2.4 生物学性状的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嵌合体植株上大粒种子的稳定性
        2.3.2 圭630(4)同源四倍体水稻根尖细胞染色体的鉴定
        2.3.3 表皮气孔的观察结果
        2.3.4 生物学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
第三章 圭630系列材料胚乳蛋白的表达结果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种子全蛋白的提取方法
        3.2.2 清、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逐级提取
        3.2.3 胚乳蛋白测定方法
        3.2.4 SDS-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4.1 试剂准备
        3.2.4.2 操作步骤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蛋白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3.3.2 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3.3.3 全蛋白SDS-PAGE电泳
        3.3.4 清蛋白和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的SDS-PAGE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倍性水稻胚乳蛋白的差异表达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4 对不同倍性水稻种子全蛋白的提取
        4.2.2 清、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逐级提取
        4.2.3 蛋白含量的测定
        4.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4.3 实验结果
        4.3.1 种子胚乳储藏蛋白各组分含量分析
        4.3.2 不同倍性水稻的全蛋白电泳分析
        4.3.3 清蛋白和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的SDS-PAGE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水稻种子胚乳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种子蛋白积累形态对稻米品质的影响[D]. 刘慧芳. 海南大学, 2020(07)
  • [2]不同倍性水稻不同发育时期胚乳蛋白含量测定与谷蛋白质谱分析[D]. 冼霖.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玉米ZmRFP2和ZmArf2基因功能分析及两个自交系果皮和胚乳发育动态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王启磊.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4)
  • [4]水稻胚乳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分析[J]. 赵书宇,刘海英,沈鹏,金正勋,张忠臣,张海彬,王露露.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4)
  • [5]无性系诱导与离子束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D]. 燕晓阳. 郑州大学, 2011(04)
  • [6]转TrxS基因啤酒大麦种子蛋白质组学分析[D]. 景晓东.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6)
  • [7]野生稻种子胚乳蛋白的提取及双向电泳条件的确立[J]. 孙一丁,章成,黄兴奇,王玲仙,程在全. 西南农业学报, 2008(02)
  • [8]植物雄性不育的蛋白质组研究概况[J]. 曾维英,杨守萍,梁江,陈渊. 广西农业科学, 2008(02)
  • [9]水稻低温萌发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D]. 纪素兰.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10]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诱导及其胚乳蛋白差异表达结果的初步研究[D]. 谢慧波. 郑州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水稻种子胚乳蛋白二维电泳分析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