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家长应该做点什么

心理辅导家长应该做点什么

一、心理辅导 做父母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论文文献综述)

冯樱华[1](2018)在《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华师一附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班级管理不管是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还是学校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促进班级管理有效化是众多学者探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都要求我们要更新以往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如今的发展现状,当今很多学者都提倡班级自主管理,即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改变以往教师作为管理班级的权威力量,倡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班级自主管理不仅能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管理的水平。学生在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交往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本次研究以华师一附中为例,对高中学生班级自主管理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班主任和家长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问卷部分从学生日常生活的自主水平程度、参加班级自主管理的现势、学生对班级自主管理的立场和评价三方面展开调查,访谈部分从家长、班主任、学生三个维度进行访谈,分别做好记录。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班级管理制度不完善、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不清、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根据问题相对应提出五个对策:改革现行班级管理制度、提高和改善班主任的班级自主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组建和培养班干部队伍、加强家校合作。

董冰[2](2017)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研究》文中提出犯罪是人受一定的反社会意识支配的行为。犯罪预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现实的、具体的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考察其背后的道德根源,从而寻找治本之策。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以未成年人处于人生道德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道德发展具有特定的年龄特征为基点,试图在对犯罪与道德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影响因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作用机理,从而提出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对策,最终达到培育未成年人完善的道德人格的目标。具体而言,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五部分。本文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述评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成果,分析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同时,还介绍了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木部分厘清了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基本概念,辨析了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的概念,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关系,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借鉴。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发挥道德自律和他律的功能,保证未成年人在任何特定社会情境中凭借内在的道德良心遵守社会道德准则,把未成年人的自由行为引向道德的方向,使未成年人犯罪发生于未然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践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能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提供内容和方法论上的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奠定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失范理论、道德发展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为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第三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现状分析。本部分分析了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梳理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所取得的成就,找出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存在的问题,考察了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面临的挑战。21世纪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在人数上呈倒V字形结构,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经历了萌芽时期、徘徊停滞时期、探索改革时期、深度发展时期等四个时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理念没有真正树立、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尚需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中职责分工不清晰和社会合力没有形成等问题。此外,在当前世界信息化、我国城镇化的大趋势下还面临着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大量存在、童年消逝的趋势仍在继续的挑战。第四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影响因素。本部分根据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特点找到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社会道德局部失范、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理念偏差、教师教育方式不当、学校道德氛围有待改善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学校因素;家庭关系不良、家庭结构缺陷、父母养育方式不当、父母行为不端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家庭因素;不良的交往对象、不良的交往内容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交往因素;道德认知低下、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自我薄弱、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不足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个体因素。第五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目标、原则与作用机理。本部分在明确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目标的基础上,阐明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剖析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内部和外部作用机制。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未成年人完善的道德人格。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应遵循内部调控与外部调控相结合、心理疏导与道德调控相结合、层次性与差别性相结合、针对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基于未成年人处于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时期这一特点,在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中道德自律机制主要体现为良心机制、自尊机制和羞耻机制;道德他律机制主要体现为道德赏罚机制、道德示范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第六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对策。本部分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具体对策。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应从优化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社会环境和提高未成年人的个体道德修养两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说,根据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作用机理,优化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社会环境应从净化社会道德环境、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夯实家庭道德教育、合理引导同伴交往等四个方面入手;提高未成年人的个体道德修养应从增强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确立自我同一性、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等四个方面着手。

荆昊,张瑞[3](2017)在《浅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述了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的原因,从消费教育、消费环境和消费文化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策略进行了探讨。

彭晓辉[4](2017)在《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立足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关于儿童发展的相关理论,参考相关的实证研究,旨在通过元分析技术对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整合,验证相关已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而分析原因,并结合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提出综合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安徽省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此次研究采用手动检索、电脑检索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得到6篇原始研究,样本总量为7364,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采用元分析技术对文献结果进行再分析。元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安徽省留守儿童SCL-90测试的结果中无论是总分还是各分支维度都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恐怖维度有98%的变异是由于真实的异质性造成的,其他维度甚至到了99%,强迫症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整群抽样的异质性中总分、强迫症状、抑郁症状和精神病性I2达到100%,其余维度也达到99%,整群抽样的结果都未达到显着性要求,没有统计学意义。随机抽样的异质性中,总分、躯体化、人际敏感和焦虑I2为0,抑郁症状为41%,异质性较低,其他症状存在异质性,随机抽样的结果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怖、偏执都达到显着性要求,其他项目没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研究结果发现安徽省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症状:强迫症状、躯体化症状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综合分析后发现安徽省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症状成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城乡二元制度造成的亲子分离;农村社区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应试教育的考试焦虑;家庭功能难以发挥;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的不作为。对此,安徽省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出的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从政府的角度说,政府的改革与资金倾斜以及考试制度的修改刻不容缓;从学校的角度说,需改变管理方式,聘请心理导师,加强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积极建设心理互助小组;从社区的角度说,基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留守儿童帮扶,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从家庭的角度说,加强家庭成员沟通,改善教育方式,防止家庭暴力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对于留守儿童自己,应当努力学习,积极融入集体,参加集体活动,自立自强。

季文君[5](2017)在《基层妇联儿童福利服务的研究 ——以丁蜀镇白宕社区“小桔灯”为例》文中认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民族的血液,是人们的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得到注重,一直以来,为了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国家在支持儿童发展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各级政府部门为此目的作出了必要的努力作为所有基层组织中与儿童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妇联,关注儿童的发展问题也是妇联儿童工作的重点,妇联能不能充分发挥关爱儿童的职能,涉及儿童发展,涉及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期稳定。但目前我国的基层妇联在关爱儿童方面仍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基层妇联组织儿童制度和体制不完善,缺乏资金,缺乏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法律知识较弱。本文通过对丁蜀镇白宕社区“小桔灯”儿童课外守护家园调查,揭示目前妇联在儿童的支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国外一些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机构关爱儿童的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妇联为主要部门的支持儿童保护制度。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首先对妇联支持儿童工作进行了总体分析,并指出妇联是关爱儿童的主体,通过分析国外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在关爱儿童方面的经验,以及目前我们国家的基层妇联在关爱儿童方面的模式机制制度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基层妇联在关爱儿童方面的困境及其原因,并且根据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段善君[6](2017)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生命价值观是人的认知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命价值观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用中国梦引领生命价值信仰。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持有消极、功利世俗的生命价值观。本文从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建设、文化多样性、网络社会、教育环境等多个视角对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重点阐述了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要领悟生命本真,珍惜时光,谋划精彩人生,用最少的时间创造最大的生命价值;珍惜生命存续,感悟生命之善;创造幸福生活,体味生命之美;树立崇高理想,成就生命之魂。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多样性的、社会化的,这样才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本文认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路径体现在:一是筑牢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引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大学生时代精神教育;二是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熏陶;三是注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养成;四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五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建设;六是建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协同机制。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充满关心和爱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既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也要把学生培养成仰望星空、拥有社会担当和远大理想的人。

王桂花[7](2017)在《初中生性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温江区涌泉学校的调查》文中认为初中生性教育,即青春期性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在很久以前就被提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在个别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很多学校和地区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温江区作为省会城市成都有代表性的“二圈城”,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城乡结合部”,而位于这些特殊地段学校的初中生,他们获取的青春期性教育非常有限,由此带来的性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比如青少年感染性病、早孕、性变态、婚前性行为甚至性犯罪等。所以初中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势在必行,对性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解决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调查选取的样本为温江区涌泉学校的初中生。2016年3月,由温江区卫计委主办的“青春期性教育家长培训讲座”活动在我校举行,笔者从本次活动中受到很多启发,又查阅了大量有关青春期性教育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校实际情况,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该校初中生的性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访谈对象主要选取比较典型的学生和教师。综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并归纳出初中生性教育现状的总体特征:初中生从心底里很渴望获得正确的性教育,但目前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给予他们的性教育都非常有限;初中生的性知识来源渠道主要是同学、朋友、课外书籍、电视网络等;他们所了解和掌握的性生理知识和性卫生知识不够全面,对于青春期的正常生理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对,对于艾滋病等性病的了解存在误区;初中生对于自慰和手淫、异性交往的看法存在偏差;初中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和良好的性道德。分析产生性教育现状的原因有:学校方面原因,领导不够重视,性教育观念没有跟上素质教育的脚步,学校缺乏按专业额的性教育教师资源和性教育教材;家庭方面原因,部分家长观念陈旧,对性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够重视性教育,家长普遍缺乏全面科学的性知识,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社会方面原因,政府缺乏对不良文化因素的监管,缺乏资金投入,相关政策不全面。在立足于涌泉学校学生特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结果,本研究针对目前青春期性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建议:(1)家庭方面,父母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性知识水平;做好亲子沟通;(2)学校方面,增加师资培训力度,着手课程开发;转变教育观念,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加强家校合作,构建农村学校初中生性教育体系;(3)政府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对社会不良文化因素的监管。青春期性教育早已不是学校当枪匹马就能完成的任务,必须由学校和社会共同配合解决,这些措施正是从家庭、学校、政府三方面入手,符合当前性教育的特征和需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李趁[8](2017)在《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驻马店市两所中学的调查为基础》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有关家庭语言暴力的视频和案例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并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在此之前,这一现象很少受到国家和公众的重视,有关我国农村家庭语言暴力的研究也相对缺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和预防我国农村家庭语言暴力,对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X乡两所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作为主要问卷调查对象,并对部分初中生、在校大学生以及105位家长进行了访谈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普遍存在语言暴力现象;家庭语言暴力与农村初中生的学业成绩、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更易遭受父母语言上的暴力,与父母的关系也较为恶劣;家庭语言暴力对我国农村初中生的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均产生了严重后果;父母暴躁的性格、初中生不良的行为及学习成绩、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等因素导致家庭语言暴力现象频发;面对家庭语言暴力,农村初中生主要采取沉默或争辩等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农村初中生普遍反映了对家庭语言暴力的憎恨,他们认为,父母暴力性的语言不能促使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他们更愿意接受父母说服性的教育和耐心的诱导。本研究认为家庭语言暴力背后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暴力文化的沿袭与释放;二是正确儿童教育观的缺失;三是家庭中家长话语权的专断;四是不健全的个性品质特征;五是刺激性行为情境的诱发;六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本文建议教育者可从应对和预防两个方面着手化解和规避家庭语言暴力的产生。在应对策略方面: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救助和心理救助。在预防方面,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家庭语言暴力的认知。学校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增设有关反家庭语言暴力内容,提高学生对家庭语言暴力的认识。社区可以利用大众传媒向农村家长和未成年人普及依法制暴观念,同时为未成年人提供有效的求助对象和渠道。第二,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夯实依法制暴基础。如,明确将家庭语言暴力纳入反家庭暴力范畴,明确家庭语言暴力的举证责任,明确施暴者的法律责任及应承担的惩罚等。第三,指导亲子沟通技巧,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为缓和亲子冲突,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减少家庭语言暴力的发生,学校分别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

于晓琪[9](2016)在《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爱情、婚姻与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无论历史上什么时期、什么年代,人类都从不同的视角来阐释和实践各自时期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从而编织了一幅幅人类生息繁衍的美丽画卷。产生爱情、缔结婚姻、组成家庭是人类从自然状态逐步走向社会状态、从发展的低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的标志与过程。当然,爱情、婚姻与家庭无论对于人类的个体还是整体而言都非常重要,它不仅影响着人类的安全与幸福,也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与演进。然而,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各种观念都没有从人类的发展、人类的解放以及人类的自由角度来探讨过人类的爱情观、婚姻观与家庭观。以往的相关观念要么从维护神学观念的立场,要么从维护统治阶级的立场来解读这三种观念,都忽视了将人类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的结合。比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夫贵妻贱”的理念,认为夫唱妇随是合乎自然的,丈夫的地位应高于妻子。古罗马则认为家长权是家庭的核心,家长对家属、奴隶、牲畜和其他财产享有支配权。基督教则从神学的角度论述了禁欲的观念,认为人类应当节制、忠诚、贞洁和控制情欲。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角度,论述了人类生活中爱情、婚姻、家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十九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爱情、婚姻与家庭思想产生并逐步发展,其影响范围也从欧洲大陆扩展到整个世界。总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婚姻观与家庭观是当时经典作家们基于人的解放的哲学视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对爱情、婚姻与家庭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研究。其中对爱情、婚姻、家庭观念的阐释,既有来自历史的回溯,分析人类古代社会各种婚恋家庭形式的演变,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有源自当时人们的生活,指出人们总是在一定历史约束下选择婚恋家庭的组合,源于生物性的情欲还不能成为婚姻的感情基础;还有对未来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展望,认为基于经济社会条件的宽松,人类的爱情、婚姻与家庭将更加符合人性,更加遵从内心的情爱。本论文主要论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通过探寻前马克思主义各个时期相关观念的发展脉络,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以及相关经典作家对于爱情、婚姻以及家庭观念的分析,总结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家庭观,并分析了其对当下中国的现实意义。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论文选题意义、全文脉络、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和难点的综述部分。第二章为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第三、四章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婚姻观、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第二章至第四章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在对前马克思主义时期爱情观、婚姻观以及家庭观的解析基础上,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家庭观,并且分析了后马克思主义时期上述观念的演变。第五章在前四章基础上,着重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对当下的价值意蕴。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爱情是人类的一种复杂情感。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爱情应当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因此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是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意义上加以论述的。人的本质,乃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一对立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的社会属性所规定的。人的自然属性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性质没有变化,但是人将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都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支配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可以概括为:爱情源于人的性爱,是性爱高级复杂的形式,是一种被教化了的社会性的行为,表现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婚姻观。婚姻是爱情的结晶。马克思主义认为婚姻是由物质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虽然婚姻的自然属性是婚姻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内容,这种自然属性可以有助于促进人类历史的发展,但是婚姻关系首先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引起它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因素本质上还是社会属性,婚姻中所包含的关系是在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上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婚姻观主张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家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存在形式,其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认为家庭本质上是历史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的制约,家庭归根到底就是人类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本质是对人类社会关系中一种特殊关系的体现,每一个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组织的成员。马克思主义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平等、自由和互助,家庭承担着社会教育的功能,应当促进家庭社会功能的发挥。关于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时代意义。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爱情思想,让我们在理解了性爱是源自于自然的属性之后,能够充分意识到对年轻人性爱的科学教育和引导的重要性,既不可一味地打压,也不能任性的放纵,既要采取贴近人性的宽容态度,又要将其内置于社会道德修养的规范内;经典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对待婚姻的正确态度,夫妻双方应当意识到缔结婚约自由的重要性,相互忠诚,平等互爱,特别是慎重的对待离婚,夫妻双方要履行对国家的计划生育义务;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家庭的论述更好的指明了精神文明、经济发达、司法公正、权利与义务配置平衡是家庭和谐所依赖的社会制度的建设路径。本文全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庞大理论体系中关于婚恋家庭的思想,创新性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逻辑结构:爱情是婚姻和家庭的自然伦理基础,婚姻是爱情和家庭的社会纽带,而家庭是爱情和婚姻的客观实体。婚恋家庭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面向,故而婚恋家庭立法和道德建设要采不同的方法和原则区别对待。在此基础上,文章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较完整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当下意义以及和谐婚恋家庭制度建设的路径。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断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研究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从考察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规律入手,认识人类自身,剖析解构社会,研究爱情、婚姻与家庭。今天,人们对人类的婚恋家庭制度有了更多的发现,对于爱情婚恋家庭有了更丰富的看法,对于自身的认识也远远超过当时。但是,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并没有过时,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直至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爱情、婚姻与家庭的深刻论述,依然影响着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构建婚恋家庭制度的思想资源。

燕梅[10](2016)在《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诸多重要讲话中都强调和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中华传统耻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积淀。耻感是一种美德,“知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人修身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耻感文化能够对人们的言行起到规范、约束、引导、调节等巨大作用,不仅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促进家庭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繁荣社会文化。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及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社会上耻感缺失、荣辱不分的问题逐渐凸显,中华传统耻感文化正逐渐衰落。中华传统耻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耻感文化德育价值,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缓解社会道德危机。本文在搜集和整理耻感文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和参考前人研究成果,通过挖掘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力图为我国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帮助。首先,本文分析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为论文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其次,本文厘清了耻感文化的相关概念,对中华耻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为论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再次,本文通过对传统耻感文化内容的分析,概括总结了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传统耻感文化的时代意义。最后,论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学校四个方面深入探究了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为使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文章从现实出发,探讨了实现其德育价值的具体方法,即强化知耻教育,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完善德育体系,构建道德评价体系。

二、心理辅导 做父母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辅导 做父母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华师一附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内容
        2、研究的思路
        3、研究的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自主的界定
    (二) 管理的界定
    (三) 班级管理的界定
    (四) 班级自主管理的界定
    (五) 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
三、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一) 调查目的
    (二) 存在的问题及优点分析
        1、学生日常生活的自主管理程度有待提高
        2、学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较强
        3、学生班级自主管理信心需提升
        4、班主任对自主管理认识有待提高
        5、班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6、家长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四、改进高中班级自主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 改革现行班级管理制度
        1、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2、改革班级管理的评价制度
    (二) 提高和改善班主任的管理能力
        1、转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
        2、提高班主任自主管理水平
    (三) 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1、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
        3、提高学生班级自主管理的能力
    (四) 培养班干部队伍
        1、实行班干部竞选制
        2、定期举行班干部例会
    (五) 加强家校合作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2、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3、成立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
五、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之处
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2.1.1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界定
        2.1.2 未成年人犯罪与相关概念辨析
    2.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概念界定
        2.2.1 犯罪与道德
        2.2.2 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
        2.2.3 社会控制与道德调控
        2.2.4 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关系
        2.3.1 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3.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践方式
        2.3.3 思想政治教育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提供内容和方法论支持
    2.4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和犯罪学理论
        2.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4.3 思想政治教育学过程机制理论和环境理论
    2.5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其他理论借鉴
        2.5.1 精神分析理论
        2.5.2 社会失范理论
        2.5.3 道德发展理论
        2.5.4 社会控制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现状分析
    3.1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状况
        3.1.1 低龄化趋势继续发展,文化程度略有提高
        3.1.2 男性未成年犯占绝大多数,在校生犯罪显着增加
        3.1.3 暴力化倾向明显,共同犯罪突出
        3.1.4 涉毒犯罪频发,涉网犯罪愈演愈烈
    3.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现状
        3.2.1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发展历程
        3.2.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取得的成绩
        3.2.3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存在的问题
    3.3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面临的挑战
        3.3.1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大量存在
        3.3.2 “童年的消逝”趋势仍在继续
    3.4 本章小结
4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因素
        4.1.1 社会道德局部失范
        4.1.2 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4.2 学校因素
        4.2.1 学校教育理念偏差
        4.2.2 教师教育方式不当
        4.2.3 学校道德氛围有待改善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关系不良
        4.3.2 家庭结构缺陷
        4.3.3 父母养育方式不当
        4.3.4 父母行为不端
    4.4 同伴关系因素
        4.4.1 不良的交往对象
        4.4.2 不良的交往内容
    4.5 个体因素
        4.5.1 道德认知低下
        4.5.2 道德情感淡漠
        4.5.3 道德自我薄弱
        4.5.4 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不足
    4.6 本章小结
5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目标、原则与作用机理
    5.1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目标
        5.1.1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目标概述
        5.1.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目标的确立
    5.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基本原则
        5.2.1 内部调控与外部调控相结合原则
        5.2.2 心理疏导与道德调控相结合原则
        5.2.3 层次性与差别性相结合原则
        5.2.4 针对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则
    5.3 道德自律作用机制
        5.3.1 良心的作用机制
        5.3.2 自尊的作用机制
        5.3.3 羞耻的作用机制
    5.4 道德他律作用机制
        5.4.1 道德赏罚机制
        5.4.2 道德示范机制
        5.4.3 舆论监督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对策
    6.1 净化社会道德环境
        6.1.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1.2 清理网络空间
    6.2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
        6.2.1 完善道德教育的内容
        6.2.2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6.2.3 开展服务学习
        6.2.4 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6.3 夯实家庭道德教育
        6.3.1 完善家庭关系
        6.3.2 父母树立良好的榜样
        6.3.3 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
    6.4 合理引导同伴交往
        6.4.1 实施建设性介入
        6.4.2 探索同伴教育机制
        6.4.3 进行社会技能训练
    6.5 提高未成年人的个体道德修养
        6.5.1 增强道德认知
        6.5.2 发展道德情感
        6.5.3 确立自我同一性
        6.5.4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浅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的特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 主观因素
        1. 个体特征的影响
        2. 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的影响
    (二) 客观因素
        1. 价格的影响
        2. 市场环境的影响
        3. 家庭收入的影响
        4. 社会风气的影响
三、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策略
    (一) 积极开展消费教育
        1. 开设实用的理财教育
        2. 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1. 优化校园环境
        2. 改善家庭环境
    (三) 发展合理的消费文化
        1. 倡导科学的消费方式
        2. 引领正确的社会文化
        3. 充分认识基本国情

(4)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理论基础
        1.1 自我发展八阶段
        1.2 角色理论
        1.3 人格的自我理论
    2 相关研究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工具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2 概念界定
    2.1 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界定
        2.2.1 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标准
        儿童标准
        2.2.2 心理健康水平的判定工具--《90 项症状自评量表》
3 数据分析
    3.1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3.1.1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3.1.2 留守儿童年龄结构
        3.1.3 性别结构
    3.2 安徽省留守儿童META分析
        3.2.1 文献检索范围与方式
        3.2.2 文献使用标准
        3.2.3 检索结果
        3.2.4 文献编码与效应值计算
        3.2.5 异质性检验
        3.2.6 元分析结果
        3.2.7 分层分析结果
4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原因
    4.1 强迫症
    4.2 躯体化
    4.3 人际关系敏感
5 对策建议
    5.1 政府方面
        5.1.1 户籍及相关制度改革
        5.1.2 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资
        5.1.3 考试制度改革
    5.2 学校方面
        5.2.1 中小学管理改革
        5.2.2 心理导师与留守儿童之家
        5.2.3 心理互助小组建设
    5.3 社区方面
        5.3.1 社区管理改革
        5.3.2 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5.3.3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5.4 家庭方面
        5.4.1 加强亲子交流
        5.4.2 杜绝家庭暴力等极端行为
    5.5 留守儿童方面
        5.5.1 自立自强
        5.5.2 融入集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与可能存在的不足
        6.2.1 创新点
        6.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症状自评量表
    附录B 作者简介

(5)基层妇联儿童福利服务的研究 ——以丁蜀镇白宕社区“小桔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妇联组织
        二、妇联儿童工作的发展历史
        三、妇联儿童工作的职能与任务
        四、妇联组织特点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治理
        二、非政府组织支持理论
第三章 基层妇联儿童福利服务现状 ——以丁蜀镇白宕社区“小桔灯”为例
    第一节 “小桔灯”项目基本概况
        一、“小桔灯”项目背景分析
        二、“小桔灯”项目基础设施情况分析
        三、“小桔灯”项目人员配备情况分析
        四、“小桔灯”项目参与儿童情况分析
    第二节 “小桔灯”项目主要运行模式
        一、实施步骤
        二、管理制度
        三、活动方式
第四章 结合群众访谈分析“小桔灯”项目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节 社区群众对“小桔灯”知晓率不高
    第二节 活动形式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需求
    第三节 课后陪伴停留在简单看管,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第四节 项目建设仍流于形式,缺乏监督机制
第五章 “小桔灯”项目开展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缺乏相应宣传推广机制
    第二节 走访调查制度不健全
    第三节 项目设施人员配备不到位
    第四节 缺相应资金筹集机制,资金尚有缺口
    第五节 缺乏项目管理制度,组织管理松散
    第六节 缺乏相应合作机制,活动开展覆盖率低
第六章 基层妇联儿童福利服务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找准职能定位,坚持党建带妇建
        一、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
        二、加大政府对妇联儿童工作重视度
        三、加大政府对妇联儿童项目资金投入力度
    第二节 进一步推动基层妇联组织建设
        一、建立妇联专职人才队伍
        二、完善培训机制,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以妇联改革为契机,推动妇联工作方式转变
    第三节 以项目整合资源,推动儿童之家建设
        一、继续完善各村、社区的儿童之家建设
        二、以项目整合资金,建立儿童品牌项目
    第四节 发挥妇联优势,加强合作,整合社会资源
        一、完善基层走访制度,以群众需求为工作出发点
        二、加强与社区、学校合作,建立三位一体关爱网络
        三、加强与各类组织、企业协作,挖掘各类社会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参加“小桔灯”项目的儿童家长访谈问卷
    附录二:“小桔灯”项目老师访谈问卷
    附录三:参加“小桔灯”项目的儿童访谈问卷
    附录四:对基层妇联的问卷
    附录五:社区群众调查问卷表

(6)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阐述
        一、生命存在为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可能条件
        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成为类存在物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四、劳动铸就生命辉煌,创造幸福生活
    第二节 革命文化为生命价值观教育孕育肥沃土壤
        一、用崇高理想铸就坚定信念
        二、为了理想信念而勇于献身
        三、不畏生死的生命价值取向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生命价值观教育思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生命价值的表达与关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生荣死哀”的辩证分析
第二章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过程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功利主义造成部分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机制还有待完善
        三、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知
        四、部分大学生丧失对生命价值的高尚追求
第三章 影响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和交往方式
        二、市场经济使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功利化
    第二节 民主法治建设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一、以人为本理念彰显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二、民主法治建设提升对生命价值的认知
    第三节 文化多样性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一、多样文化拓宽了生命价值观教育思路
        二、多样文化使大学生生命价值取向困惑
    第四节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推动
        二、网络社会给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
    第五节 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一、学校教育唤醒大学生生命价值与权利意识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第四章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谋划精彩人生,领悟生命本真
        一、生命本真的矛盾性
        二、珍惜时光,谋划精彩人生
    第二节 珍惜生命存续,感悟生命之善
        一、敬畏生命,增强生命责任意识
        二、培养生态意识,树立低碳消费理念
    第三节 创造幸福生活,体味生命之美
        一、丰富业余生活,体味生命之美
        二、构建智慧人生,享受幸福生活
    第四节 树立崇高理想,成就生命之魂
        一、实现中国梦,提升生命价值
        二、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追求高尚的生命价值
第五章 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路径
    第一节 筑牢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引领
        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大学生时代精神教育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第二节 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熏陶
        一、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功能
        二、建设凸显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教育环境
        三、营造涵养良好家风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
    第三节 注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养成
        一、在志愿服务奉献中彰显生命价值
        二、在自省自励成长中感悟生命价值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生命价值
    第四节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一、政府重视并推动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二、认识建立家校社一体沟通平台的重要性
        三、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宣传导向作用
    第五节 探索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建设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主动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点突出生命价值观教育
        三、开设凸显生命价值观教育特点的校级选修课体系
    第六节 建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协同机制
        一、探索创建立体化的“全员育人”环境
        二、精细开展全过程生命价值观教育教学
        三、协同机制为大学生构筑生命健康防线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初中生性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温江区涌泉学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青春期
        1.3.2 性
        1.3.3 性教育
        1.3.4 青春期性教育
    1.4 国内外现状研究
        1.4.1 瑞典的性教育
        1.4.2 美国的性教育
        1.4.3 日本的性教育
        1.4.4 英国的性教育
        1.4.5 我国青春期性教育的现状
    1.5 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2 温江区涌泉学校初中生性教育现状调查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工具
        2.2.1 问卷编制
        2.2.2 访谈提纲编制
    2.3 调查方法
    2.4 学生问卷及访谈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
        2.4.1 初中生性知识的来源途径
        2.4.2 初中生性生理知识的了解情况
        2.4.3 初中生性心理
        2.4.4 初中生性卫生
        2.4.5 初中生性道德
        2.4.6 初中生对性教育的态度
    2.5 家庭与学校性教育开展情况
        2.5.1 家庭性教育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2.5.2 学校性教育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3 温江区涌泉学校初中生性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温江区涌泉学校初中生性教育现状的特点
        3.1.1 涌泉学校初中生获取性教育途径
        3.1.2 涌泉学校初中生性生理知识掌握情况
        3.1.3 涌泉学校初中生性卫生知识掌握情况
        3.1.4 涌泉学校初中生性心理现状
        3.1.5 涌泉学校初中生性道德现状
        3.1.6 涌泉学校初中生对性教育的态度
    3.2 温江区涌泉学校初中生性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3.2.1 学校方面原因
        3.2.2 家庭方面原因
        3.2.3 社会方面原因
4 启示及建议
    4.1 家庭层面
        4.1.1 父母应尽快转变观念
        4.1.2 父母应提高自己的性知识水平
        4.1.3 父母应做好亲子沟通
    4.2 学校层面
        4.2.1 增加师资培训力度,着手课程开发
        4.2.2 转变教育观念,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2.3 加强家校合作,构建初中生性教育体系
    4.3 社会层面
        4.3.1 加强对社会不良文化因素的监管
        4.3.2 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驻马店市两所中学的调查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社会问题和现实的分析
        1.1.2 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生活体验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语言暴力的相关研究
        1.3.2 家庭语言暴力的相关研究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内容
2 家庭语言暴力概述
    2.1 家庭语言暴力的界定
        2.1.1 暴力
        2.1.2 语言暴力
        2.1.3 家庭语言暴力
    2.2 家庭语言暴力的类型
        2.2.1 侮辱讽刺型
        2.2.2 威胁恐吓型
        2.2.3 妄言断论型
        2.2.4 相互比较型
        2.2.5 强烈命令型
    2.3 家庭语言暴力的特征
        2.3.1 隐蔽性
        2.3.2 伤害性
        2.3.3 持久性
        2.3.4 扩散性
        2.3.5 迟效性
3 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工具
    3.3 调查对象
        3.3.1 问卷调查对象
        3.3.2 访谈对象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家庭语言暴力在农村家庭中的反映
        3.4.2 各人口学变量在家庭语言暴力上的差异分析
        3.4.3 家庭语言暴力对学生的危害
        3.4.4 导致家庭语言暴力的因素
        3.4.5 学生对家庭语言暴力的态度与应对策略
        3.4.6 学生提出的应对和预防家庭语言暴力的措施
        3.4.7 小结
4 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危害
    4.1 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的成因
        4.1.1 暴力文化的沿袭与释放
        4.1.2 正确儿童教育观的缺失
        4.1.3 家庭中家长话语权的专断
        4.1.4 不健全的个性品质特征
        4.1.5 刺激性行为情境的诱发
        4.1.6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4.2 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的危害
        4.2.1 对青少年自身的危害
        4.2.2 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5 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的应对与预防
    5.1 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的应对
        5.1.1 提供必要的法律救助,保障安全的生存环境
        5.1.2 提供必要的心理救助,消除不良的心理影响
    5.2 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的预防
        5.2.1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识水平
        5.2.2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夯实依法制暴基础
        5.2.3 指导亲子沟通技巧,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9)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全文脉络及创新
    1.4 研究方法与难点局限
    1.5 相关概念的说明与界定
第二章 婚姻与家庭的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
    2.1 前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2.1.1 虚幻、荒诞、禁欲: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爱情观
        2.1.2 反禁欲、重约束和崇美德:资本主义时期的爱情观
    2.2 自然、社会、辩证:经典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2.2.1 爱情的自然属性
        2.2.2 爱情的社会属性
    2.3 继承、修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爱情观
        2.3.1 前苏联的爱情观
        2.3.2 红色中国的爱情观
    2.4 人性、求证、多元:后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
        2.4.1 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爱情观
        2.4.2 后现代的爱情观
    2.5 小结
第三章 爱情与家庭的纽带:马克思主义的婚姻观
    3.1 宗教化、保守的前马克思主义婚姻观
        3.1.1 从世俗转向宗教: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婚姻观
        3.1.2 进步与保守同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婚姻观
    3.2 以爱为基础、唯物史观的马克思恩格斯对婚姻的经典论述
        3.2.1 婚姻的起源及历史形态
        3.2.2 婚姻的两重属性及婚姻的本质
        3.2.3 婚姻自由的解读
        3.2.4 批判资产阶级虚伪的婚姻观
        3.2.5 对共产主义未来婚姻的展望
    3.3 继承并被修正了的社会主义实践者的的婚姻观
        3.3.1 前苏联的婚姻观
        3.3.2 继承并变迁着的中国婚姻观
    3.4 强调自由,注重理性的后马克思主义婚姻观
        3.4.1 强调社会属性的婚姻观
        3.4.2 伸张妇女权利的婚姻观
        3.4.3 延续马克思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观
        3.4.4 后现代主义的婚姻观
    3.5 小结
第四章 爱情与婚姻的客观实体: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
    4.1 母权到父权的家长权制:前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4.1.1 绝对统治与双向平等: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家庭观
        4.1.2 相对保守和落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家庭观
    4.2 现实社会生产方式中变迁着的家庭: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
        4.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家庭论
        4.2.2 对家庭功能的考察
        4.2.3 作为基本社会关系的家庭法律关系
    4.3 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家庭观
        4.3.1 前苏联的革命家庭观
        4.3.2 现代中国家庭观的继承与变迁
    4.4 复杂多样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
        4.4.1 家庭异化观
        4.4.2 家庭自由观
        4.4.3 家庭平等观
        4.4.4 家庭未来趋势
        4.4.5 后现代主义的家庭观
    4.5 小结
第五章 婚恋家庭的觉悟与制度配置: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当下意义
    5.1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对今天生活的启示
        5.1.1 遵从性爱内在属性,完善青少年性教育
        5.1.2 担当爱情情感责任,反对性爱杯水主义
        5.1.3 加强民众爱情修养,提升婚姻情感质量
    5.2 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与当下的婚姻家庭生活
        5.2.1 婚姻家庭幸福与多元实现形式
        5.2.2 夫妻相互忠实与个人离婚自由
        5.2.3 男女权利平等与妇女家庭地位
        5.2.4 夫妻计划生育与少年儿童养育
    5.3 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价值与现实的制度建设
        5.3.1 制度是价值观念外化的体系
        5.3.2 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思想方法与制度建设
        5.3.3 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实现境遇与制度建设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部分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1 耻感文化的相关概念
        2.1.1 耻
        2.1.2 耻感
        2.1.3 耻感文化
    2.2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萌芽时期——商周时期
    2.3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时期——东周时期
        2.3.1 耻感文化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
        2.3.2 耻感文化在道家思想中的体现
        2.3.3 耻感文化在法家思想中的体现
    2.4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至明清
        2.4.1 耻感文化的定型期——西汉时期
        2.4.2 耻感文化的成熟期——宋明时期
        2.4.3 耻感文化的发展期——清末民初
    2.5 近代以来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曲折发展
第3章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意义
    3.1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精神内核
        3.1.1 “反求诸己”的自省精神
        3.1.2 “知耻而勇”的进取精神
        3.1.3 “行己有耻”的自律精神
        3.1.4 “言行一致”的诚信品质
        3.1.5 “知耻而有所不为”的崇高操守
        3.1.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3.2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时代意义
        3.2.1 以史鉴今
        3.2.2 资政育人
        3.2.3 凝聚力量
        3.2.4 服务社会
第4章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
    4.1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
        4.1.1 个体道德发展价值
        4.1.2 家庭德育价值
        4.1.3 学校德育价值
        4.1.4 社会德育价值
    4.2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实现
        4.2.1 完善德育体系
        4.2.2 强化知耻教育
        4.2.3 构建评价机制
        4.2.4 营造社会氛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心理辅导 做父母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华师一附中为例[D]. 冯樱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2]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研究[D]. 董冰.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3]浅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J]. 荆昊,张瑞. 经济研究导刊, 2017(29)
  • [4]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 彭晓辉.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3)
  • [5]基层妇联儿童福利服务的研究 ——以丁蜀镇白宕社区“小桔灯”为例[D]. 季文君.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6]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 段善君.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7]初中生性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温江区涌泉学校的调查[D]. 王桂花.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8]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驻马店市两所中学的调查为基础[D]. 李趁. 杭州师范大学, 2017(05)
  • [9]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研究[D]. 于晓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2)
  • [10]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探析[D]. 燕梅.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心理辅导家长应该做点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