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覆盖面有待提高

会议覆盖面有待提高

一、会议报道亟待改善(论文文献综述)

吕丹,吴云,马飞[1](2022)在《2021年乳腺癌治疗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2021年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年度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游正林[2](2021)在《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形成——“郝建秀工作法”的总结与推广过程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与推广郝建秀工作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在我国纺织行业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本文将其置于在国营企业中贯彻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这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解读。总结与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过程,不仅是在技术层面上总结与推广一种工作方法的过程,而且是在国营纺织企业中贯彻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的过程,也即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思想改造过程。这种思想改造既有助于把工人改造成为像郝建秀那样的自觉劳动者,也有助于重建工会与企业行政、工会与党组织以及工会与工人等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因而促进了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形成。

杨玥怡,张益益,李一新,琚梧桐,钟来平[3](2021)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口腔鳞癌中的实践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口腔鳞癌的诊疗水平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患者总体生存率并无显着改善,需要前瞻性临床研究推动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和更新诊治指南。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口腔鳞癌疑难病例的治疗中已经显示出其优越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为了进一步提高口腔鳞癌的临床诊疗水平,本文对MDT模式用于指导开展并优化口腔鳞癌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王彩霞[4](2021)在《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如何在国际发展合作中实现不同需求层次的内外协调?本研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在当前时代条件下,这项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就发展战略而言,成为现代化强国是中国预计于2050年实现的目标。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增强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国实现该目标的信心,然而,中国当前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有鉴于此,明确现代化的引领性地位是中国今后坚定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基础与方向,这也为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理论研究提供框架与目标。为此,本文化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搭建国家需求层次分析框架,分析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国际发展合作历程,探讨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性路径。在分析框架创建方面,本文以人为标准,衡量国家建构,分别结合历史、时代与文化三种情境,推演出国家具备权力、利益与道德三类人格。由这一多元人格属性可见,国家是包含主权象征、利益集成与人本关切的复合体。因此,国家行为受多重因素制约,具有一定可观察性,可外化国家基本需求。考虑到,人的需求与国家需求具有通约性,故此,可借助人的需求类比国家需求,这构成跨学科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前提。据此,国家需求分为主权需求、发展需求、国际责任需求、国际地位需求与现代化需求,不同需求层次的内涵因时因事因国别因形势而异。在需求正向转化上,后一需求以前一需求的实现为前提;在个别情况下,可能出现由较高层次需求向较低层次需求的逆转。在国际社会化情境中,国家对自身需求的调节以及国家间需求的调和,同属国家间互动与需求协调的研究议题,这构成本文的基本架构与主要内容。具体至案例选择,本文以中国自建国至今的国际发展合作进程与转型为研究重点。改革开放是分析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演化的时间分界线,受时代认知、路径抉择与规范扩散影响,自改革开放后,国家优先需求发生调整,由主权需求优先调整为发展需求优先。当前,在中美大国竞争升级、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发展格局亟需重塑等背景下,中国进入不同层次需求均需兼顾的新时期。由此,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亟待转型。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面临多重压力。新冠疫情引发全球公共危机,百年变局变数增多,全球化逆潮与民粹主义叠加。受此冲击,新多边主义秩序重塑难度加大。面对这一外部环境变化,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处境相同,既遭受外界对于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质疑,也承受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除环境不确定性、身份被质疑以及竞争多元化的外部挑战外,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外界过度关注特定经济发展指标,这会干扰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理性认识;历史已存的发展失衡程度与时剧增,这不仅阻碍国家发展模式调整,也会制约国际发展合作水平提升;国内与海外利益人为划界,这会固化国家对长远利益的统筹布局。总之,诸多因素导致国家发展需求界定滞后。其次,国家自身需求认知失调。受主客观因素所限,国内与国际需求的分化大于整合;受国内外舆论影响,国际责任与国际地位需求所获关注不均;因目标宽泛,现代化需求与其他需求关联不足。再次,国际社会对国家需求的认可不足。外界在关注中国发展的同时,对多边发展倡议存疑;制度性话语不足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外交在由双边互动向多边参与拓展的进程中,缺乏社会基础。最后,国家多元需求实现存在制度建设欠缺,长期延续的优惠型国际发展合作原则、实践与主流国际发展话语体系存在张力,尚无应对全策;在管理上,专业机构尚待加强能力建设;多边合作的路径选择受到既有经验的制约。为推进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稳慎转型,本文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应对举措。其一,为明确发展需求,基于科学了解的实际,创新发展质量评估;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不同区域人力资源积累;基于海内外利益关联性,增拓中国利益;基于对内生性需求的关注,培养随时而动的定力。其二,为整合需求层次,将国际责任需求及时适度纳入可持续发展范畴;将维护主权完整与坚定发展需求作为追求大国地位的前提;将国民理性培育与大国崛起难度,用于协调内外对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认知。其三,为提升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以切实的合作成效,破除外界疑虑;以运用话语扩散规律为前提,提升多边参与话语效能;以实际互动,消除各方假想,通过国际组织积累正向互动资源;以应对气候变化与疫情为契机,开展国际公共外交。其四,为完善国家需求实现机制,结合自身实际,针对性采纳国际发展规范;结合已有条件,开展国际发展合作全面评估;结合能力与时机,推进三方合作制度化;结合内外机制现状,提高国际竞争抗风险能力。综上,这些路径有助于中国通过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向现代化目标稳健迈进。

李恒[5](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穆希琳[6](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吴家跃[7](2021)在《从会议中挖掘新闻亮点的实践探析》文中提出参加会议活动,是记者获取新闻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但不少记者在采写会议活动稿件时,只见会议,不见新闻。文章分析了会议报道中新闻亮点缺失的原因,提出通过抓住会议重要内容、把新闻点制成标题、留心寻找新闻亮点、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追踪会议后的新闻、创新会议新闻写法等六个方面,探讨从会议中挖掘新闻亮点的对策和技巧。

岳雪[8](2021)在《“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2000-2020)》文中提出在国内外学界,普京政治话语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级”话题。普京自2000年上任至今走过了20年的执政历程,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政治话语历经20年的动态发展建构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普京政治话语”,借助各种语言手段和话语实践呈现领导人政治文化观念的输出与传递。政治文化观念是政治语言学框架下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基于文化观念理论衍生而出并应用于政治语言学之中。政治文化观念根植于政治话语当中,通过挖掘其中的社会实践应用揭示出语言背后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政治文化观念在不同的历时时期展现出政治文化观念的动态演化,每个政治文化观念之间不是孤立的,是彼此紧密相连的整体。政治文化观念是在政治与语言的博弈中形成,政治文化观念作为政治话语的系统构成,其总和构成政治语言世界图景,任何一个政治文化观念都是政治语言世界图景的片段写照。政治文化观念贯穿于政治交际主体、政治话语实践和政治语言世界图景这一动态的主体对话关系之中。从政治语言学视角出发,各国领导人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文化观念问题是跨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热点和趋势,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普京政治话语对内宣传政治理念,对外表明国家立场,对其政治文化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掌握俄罗斯国家政策和理解俄罗斯政治赖以生存的社会实践,对我国政治话语建构以及政治文化观念传递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以政治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研究理论为基础,以2000-2020年期间俄罗斯总统国情咨文和普京“直播连线”政治话语为例,借助语料库等研究方法,在政治语言学视域下对普京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文化观念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动态剖析。本文三个研究问题之间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具体如下:1.在微观层面上,普京政治话语借助何种语言表达手段实现政治文化观念的呈现与传递?政治文化观念具有怎样的主题分类?2.在宏观层面上,普京政治话语实践中体现的政治文化观念有何特征?其深层释义具有何种动态演化?最终生成怎样的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其意义建构如何?3.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何种政治现实,传递何种价值观?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背后体现出怎样的权力与意识形态演化?为解决本文研究问题,我们根据文化观念理论、费尔克劳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及政治语言学研究方法建立本研究分析框架,分别从文本、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普京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文化观念进行描写性与解释性的演化研究,具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微观层面的文本分析维度,政治文化观念具有动态性,每一历时阶段都展示出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属性,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趋势,不同主题分类的政治文化观念在不同的历时时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分析得出结论:国家治理的分期与政治文化观念系统的分期存在潜在的联系,受到政治文化观念的内在驱动,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历时演化经历了从初步到成熟,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内而外-内外并重-由外而内动态“回归”的历时发展轨迹。普京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文化观念研究载体分为语言载体和言语载体,其中语言载体从不变性与可变性入手,主要包括旧的政治文化观念词淡出,旧的政治文化观念词新用以及政治文化观念新词的产生和年度政治词汇的使用。言语载体从言语化分析入手,主要表现为政治交际方面的研究。此外本研究发现,普京政治话语借助政治文化观念的周期变化、文化因素和语义元素三方面的语言表征类型实现政治文化观念的动态呈现。第二、在宏观层面的话语实践维度,通过语料库的话语实践分析,本研究发现,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话语实践特征主要体现为空间性、过程性、恒定性、普遍性、发展性与动态性,具体呈现为心理、属性、状态、行为、目标、范围、时间、空间以及方式等方面。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深层释义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强国主义”展开,重点论述核心政治文化观念“强国主义”的动态演化。政治文化观念研究的核心在于人,主要探讨人-语言-政治世界的主体间对话关系,而从政治交际的角度则体现为发话人、政治文本/政治话语、受话人之间的主体间对话关系。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观念、政治话语与意义是三维互动的共变关系,呈现为不同时期执政理念的变迁。政治文化观念与政治话语不是简单的映现关系,而是一种实现意义的互动关系。政治文化观念作为政治话语的系统构成,并以政治话语为载体经历由深层到表层、由潜在到显现、由不可见到可见,由非言语化到言语化的动态过程:政治文化观念——政治话语或政治文本(内部言语——外化——外部言语——观念词载体)——政治语言世界图景。第三、在社会实践维度上,明晰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反映出的执政理念变迁以及权力与意识形态演化。研究发现:政治文化观念动态演化经历了从萌芽到深入再到巅峰最后转向回归的动态发展轨迹,呈现为“形成崛起”时期——“稳定发展”时期——“普京思想延续”时期——“缓慢发展”时期——“保守回归”时期,具体表现为政治文化观念“强国”——“民生”——“民族价值观”——“普京主义时期”的继承与延续——“梅普思维”时期的新发展与新举措——“爱国团结”——“发展”——“保守”的转变,同时也印证了政治文化观念主题分类在具体政治话语中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的政策启示和借鉴。

尚佳佳[9](2021)在《褪黑素抗败血症心肌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败血症是由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加重可进一步发展为败血症休克,并伴随着多种器官受损甚至衰竭。其中心脏是最易受损的器官之一,败血症引发的心肌损伤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与败血症休克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目前有关败血症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仍未研究透彻,从而限制了临床上治疗方法或药物的开发和应用。褪黑素(melatonin,MEL)是一种调节昼夜节律的内源性吲哚胺化合物。既往研究报道,MEL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保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MEL可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内质网应激,发挥抗败血症心肌损伤的作用。然而,关于MEL给药前后的药效对比、MEL与传统抗生素如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I)、万古霉素(vancomycin,VAN)联合应用等方面鲜有研究,亟待进一步阐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丝氨酸/苏氨酸(Ser/Thr)激酶家族成员,研究已证实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化等病理过程中发挥调节能量代谢的重要作用。此外,AMPK在败血症诱发的心肌损伤中也扮演积极角色。一项重要的研究证实,在LPS诱导的败血症小鼠中,MEL可通过激活AMPK依赖性的自噬途径,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然而,MEL通过调控AMPK信号通路在败血症心肌损伤中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亟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我们将采用一系列实验方法检测并分析相关指标,探究:(1)MEL单用或与经典抗生素联用在败血症心肌损伤中的治疗潜力;(2)AMPK通路在MEL抗败血症心肌损伤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研究方法:以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构建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erforation,CLP)诱导的败血症心肌损伤模型,分别设置分组:(1)Sham组、CLP组、MEL+CLP组(MEL预处理);(2)Sham组、CLP组、MEL+CLP组、MEL+CC+CLP组、CC+CLP组(CC(化合物C,AMPK抑制剂)、MEL预处理);(3)Sham组、CLP组、CLP+MEL组(MEL后处理);(4)Sham组、CLP组、CLP+AZI组(AZI后处理);(5)CLP+AZI组、CLP+AZI+MEL组(AZI、MEL联合后处理);(6)Sham组、CLP组、CLP+VAN组(VAN后处理);(7)CLP+VAN组、CLP+VAN+MEL组(VAN、MEL联合后处理);采用肛温检测仪、小动物超声仪、血常规分析仪、血生化分析仪、组织病理学染色、q RT-PCR、Western Blot、转录组测序等一系列实验仪器和方法,进而阐明:(1)MEL预处理对败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2)MEL通过调控AMPK信号通路对保护败血症心肌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3)MEL后处理及与经典抗生素联合给药对败血症心肌损伤的治疗潜力。研究结果:1.与CLP组相比,MEL+CLP组生存率显着升高(P<0.05),败血症评分显着降低(P<0.05)、肛温明显升高(P<0.05);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粒细胞(GRA)、血小板(PLT)显着增多,而红细胞(RBC)显着减少(P<0.05);血生化指标: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水平显着降低,而白蛋白(ALB)水平显着升高(P<0.05);心功能参数: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显着上升,而左室舒张末后壁厚度(LVPWd)、左室收缩末后壁厚度(LVPWs)、心率(HR)显着下降(P<0.05);H&E染色显示心肌纤维断裂和肌原纤维间质水肿程度明显减轻;Masson染色显示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显示MPO、TNF-α、IL-6和NOX2表达均明显降低;DHE染色显示心肌组织中ROS产生显着减少;q RT-PCR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TNF-α、IL-6、IL-8、CXCL2、NLRP3、IL-1β和Caspase1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以上结果证明MEL预处理可提高败血症小鼠的生存率,改善败血症评分、肛温、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和心功能参数,减轻心肌组织结构损伤以及心肌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2.与CLP组相比,MEL+CLP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氧化应激相关蛋白Nrf2、NQO1和HO-1表达水平升高(P<0.05);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HOP、GRP78和ATF6表达水平升高,而p-PERK表达水平、p-PERK/PERK降低(P<0.05);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TFAM、UCP2、NRF1、COXIV和SDH5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以上结果证明MEL预处理在败血症心肌损伤中影响炎症、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信号通路。3.与CLP组相比,MEL+CLP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MPK/ACC通路中pAMPK、p-AMPK/AMPK、p-ACC、p-ACC/ACC和下游分子PPARγ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证明MEL预处理对败血症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AMPK通路有关。4.与MEL+CLP组相比,MEL+CC+CLP组败血症评分显着升高(P<0.05);血常规指标LYM、MON、GRA和PLT减少,RBC增多(P<0.05);血生化指标ALB水平降低(P<0.05);心功能参数SV、CO、LVEDV和LVESV降低,HR增加(P<0.05);AMPK/ACC通路中p-AMPK、p-AMPK/AMPK、p-ACC、p-ACC/ACC表达下调(P<0.05)。以上结果证明,CC可通过抑制AMPK活性,逆转MEL对败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了Sham、CLP和MEL+CLP三组不同的转录组模式,且各组样本均聚类良好(PCA分析);这三组中的差异基因分为8种不同动态表达的模式,其中在2种模式中有显着变化,模式6中有578个基因的表达先上调后不变、模式1有306个基因的表达先下调后不变,其他模式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趋势分析)。与CLP组相比,MEL+CLP组有52个基因上调,28个基因下调(火山图和热图分析);其中上调的差异基因参与调节2,6-二磷酸果糖代谢等过程,并影响丁酸代谢水平、酮体的合成与降解等信号通路,下调的差异基因参与胶质细胞迁移等过程,并影响与炎症性肠病、肥厚型心肌病有关的途径(GO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MEL预处理对败血症心肌损伤的转录组有显着影响。6.与CLP组相比,CLP+MEL组败血症评分显着降低(P<0.05),生存率在72h内升高(P<0.05),但血生化指标只有ALB显着升高(P<0.05),其余血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和心功能参数均无显着变化(P>0.05)。以上结果证明,MEL后处理对败血症心肌损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7.与CLP组相比,CLP+AZI组可显着降低败血症评分(P<0.05),显着提高72h内生存率(P<0.05),改善部分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心功能参数(P<0.05);与CLP组相比,CLP+VAN组也显示类似结果。然而,与CLP+AZI组相比,CLP+AZI+MEL组只能显着降低败血症评分(P<0.05),对血生化、血常规指标和心功能参数无显着影响(P>0.05);同样,与CLP+VAN组相比,CLP+VAN+MEL组也显示类似结果。以上结果证明,MEL协同AZI或VAN对败血症心肌损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研究结论:综上,得出以下结论:(1)MEL预处理对败血症心肌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MEL预处理在败血症心肌损伤中可能调控AMPK信号通路,并影响炎症、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相关通路;(3)MEL后处理或与经典抗生素联合给药对败血症心肌损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为临床开发治疗或辅助治疗败血症心肌损伤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岳子璇[10](2021)在《太行区群英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奋斗,并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一部广泛、深入发动人民的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时期采用各种办法放手发动群众,召开群众性大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苦心经营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太行根据地战略位置紧要。中国共产党于1944年、1946年在此召开了两届规模较大的区级群英大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太行根据地各县域群英会也纷纷召开,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各有特色。太行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于1944年11月21日到12月7日召开,会议表彰了抗战和灾荒中出现的英雄模范并总结交流了杀敌与生产经验,发挥了英雄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由于时值战争年代且在1942、1943年大灾荒之后,根据地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黎北县南委泉村作为会议地址。由于各种阻力,会议的筹备工作经历了一些曲折,筹委会的成立使得会议筹备工作滞后的情况有所好转,党政机关、英雄模范都直接参与到了大会的筹备工作中。此次会议具有明显的战时性与暂时性特征,通过实物展览、交流座谈、选举表彰等方式对英雄模范进行激励、动员,获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护,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会议使先进的经验得到推广、群众的革命热情大大激发,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深刻地影响了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的召开。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于解放战争初期召开,旨在表彰抗战胜利后太行区涌现出的英雄模范,总结经验、推广传播,以促进战斗、生产、翻身运动的发展,使太行区人民在心理和行动上实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转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会期从1946年12月2日到12月21日,共计19天,第二届群英会的准备工作同样纷繁复杂,太行区各县市政府、机关团体、社会各界、英雄模范的广泛参与保障了会议流程、秩序的合理及完备。与第一届群英大会相比,第二届群英大会在参会英雄的广度、英雄交流的深度及选举表彰的力度方面均有所提高。会后,各解放区新英雄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此次大会是共产党在太行区召开的最后一届群英大会,深远地影响了新中国劳模表彰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除两届区级群英会外,太行县域群英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中以黎城县群英会最为典型。黎城县群英会在1944年到1946年间召开了三次,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筹备会议,黎城县政府努力克服财政紧张问题,积极开展筹备工作,评选并表彰了一批英雄模范代表。黎城县生产、纺织、合作运动的发展在太行各县优势突出,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也在此落地生根。黎城县群英会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它所凝结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延绵不绝、代代相传。总之,太行区群英大会的召开是根据地时期太行军民的大事,不论是区级群英会还是县域群英会均对太行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塑造英雄模范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也可以看出根据地时期共产党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和管理。

二、会议报道亟待改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议报道亟待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1)2021年乳腺癌治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治疗
2 靶向治疗
    2.1 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
        2.1.1 新辅助治疗
        2.1.2 术后辅助治疗
        2.1.3 晚期解救治疗
    2.2 TNBC靶向治疗
3 内分泌治疗
    3.1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3.2 辅助内分泌治疗
    3.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3.3.1 联合CDK4/6抑制剂
        3.3.2 联合PI3K/Akt/mTOR抑制剂
4 免疫治疗
    4.1 早期乳腺癌
    4.2 晚期乳腺癌
5 总结与展望

(2)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形成——“郝建秀工作法”的总结与推广过程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贯彻“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所需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
二、郝建秀工作法的总结过程及其意义
三、郝建秀工作法的推广过程及其意义
四、余 论

(3)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口腔鳞癌中的实践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DT的发展历史
2 MDT的意义
3 口腔鳞癌MDT的现状
4 口腔鳞癌诊疗MDT的优化模式
    4.1 疑难病例会诊的MDT模式
    4.2 临床研究型MDT模式
5 展望

(4)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国家需求层次的理论建构
    一、国家人格化:以人的视角建构国家
        (一)国家建构的多维逻辑
        (二)国家行为与动机的人格属性
    二、人与国家的需求通约性
        (一)人与国家的多元需求
        (二)人与国家需求相通约的依据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国家应用
        (一)“需求层次论”的理论内涵
        (二)“需求层次论”的应用考量
        (三)国家需求视角下的国际合作
        (四)国际发展合作中的国家需求
    四、国家需求层次的分析框架
        (一)国家需求的界定与层次
        (二)多层需求的平衡与均衡
第二章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进展与方向
    一、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历程
        (一)主权需求优先的阶段(1949-1978年)
        (二)发展需求优先的阶段(1979-2018年)
        (三)多层需求兼顾的新时期(2019年至今)
    二、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动因
        (一)时代主题判断
        (二)改革开放实践
        (三)国际规范内化
    三、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方向
        (一)由选择自立走向逐步开放
        (二)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倡导
        (三)由双边互动趋向多方参与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一)后疫情时代百年变局变数增多
        (二)逆全球化下疫情民粹主义兴起
        (三)新多边主义秩序重塑尚需时间
    二、发展中国家身份引发质疑
        (一)中国的身份定位存在分歧
        (二)外界混淆中国的需求层次
        (三)身份质疑导致行为的误判
    三、新发展格局面临多重国际竞争压力
        (一)权力转移下的大国竞争
        (二)新兴崛起国群体内竞争
        (三)区域强国间的机制竞争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发展需求界定滞后
        (一)过度聚焦规模与速度
        (二)地域差距的不断扩大
        (三)跨国利益边界模糊化
    二、国家需求层次的认知失调
        (一)国内需求与国际需求相分隔
        (二)国际不同层次需求关注不均
        (三)现代化需求与其他需求疏离
    三、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不足
        (一)战略设计引发外界疑惑
        (二)国际制度话语处于劣势
        (三)国际社会交往基础薄弱
    四、实现国家需求缺乏制度保障
        (一)国际发展体系规范压力
        (二)专业机构管理经验欠缺
        (三)多边合作路径选择受限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路径抉择
    一、明确发展需求优先方针
        (一)重视发展质量创新评估
        (二)均衡各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全方位调和海内外利益
        (四)增强环境变化中的定力
    二、统合国内外需求层次
        (一)发展与国际责任适度关联
        (二)国际地位基于主权与发展
        (三)现代化需求贯穿于其他需求
        (四)坚定发展中国家身份立场
    三、增进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
        (一)提升发展战略释疑成效
        (二)提高多边外交话语效能
        (三)积累国际社会互动资源
        (四)长效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四、完善国家需求的实现机制
        (一)善用国际体系部分规范
        (二)健全机构建设全面评估
        (三)推进三方合作机制建设
        (四)夯实国际竞争的制度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5)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工会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1.2.3 互助互济
        1.2.4 工会互助制度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1.3.3 论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文献回顾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2.2 国外文献回顾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2.3.1 学术贡献
        2.3.2 研究局限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从会议中挖掘新闻亮点的实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议报道中新闻亮点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新闻敏感性
    (二)创新意识不够强
    (三)写好稿动力不足
二、从会议中挖掘新闻亮点的对策及技巧
    (一)抓住会议重要内容
    (二)把新闻点制成标题
    (三)留心寻找新闻亮点
        1. 留心注意领导讲话
        2. 认真阅读会议材料
        3. 带着问题参加会议
    (四)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
    (五)追踪会议后的新闻
    (六)创新会议新闻写法
        1. 在角度选取上下功夫
        2. 在深度挖掘上下功夫
        3. 在形式创新上下功夫
三、结语

(8)“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2000-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理论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用价值
        1.3.3 研究发展趋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治话语研究
        2.1.1 政治话语界定
        2.1.2 政治话语的研究及应用
    2.2 普京政治话语研究
        2.2.1 普京政治话语界定及其特征
        2.2.2 普京政治话语的研究及应用
    2.3 政治文化观念研究
        2.3.1 政治文化观念界定
        2.3.2 政治文化观念分类标准
        2.3.3 政治文化观念的研究及应用
    2.4 政治文化观念系统研究
        2.4.1 政治文化观念系统界定
        2.4.2 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政治文化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基于语言文化学的文化观念理论
        3.1.2 基于政治语言学的政治文化观念理论
    3.2 政治文化观念研究的具体路径
        3.2.1 批评话语分析
        3.2.2 历时观念分析
        3.2.3 基于语料库分析的政治文化观念动态呈现
    3.3 政治文化观念动态分析模式
        3.3.1 主体间对话关系:阐释
        3.3.2 言语化过程:建构
        3.3.3 政治语言世界图景:解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分析框架
    4.3 研究方法
    4.4 普京政治话语语料库
        4.4.1 语料的描述
        4.4.2 语料库分析工具
        4.4.3 语料预处理方法
        4.4.4 语料库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文本分析
    5.1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主题分类
        5.1.1 政治文化观念——政治类
        5.1.2 政治文化观念——经济类
        5.1.3 政治文化观念——社会类
        5.1.4 政治文化观念——民族类
        5.1.5 政治文化观念——军事类
        5.1.6 政治文化观念——文化类
    5.2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载体
        5.2.1 语言载体:不变性与可变性
        5.2.2 言语载体:言语化分析
    5.3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语言表征类型
        5.3.1 政治文化观念周期变化
        5.3.2 政治文化观念文化因素
        5.3.3 政治文化观念语义元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话语实践分析
    6.1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话语实践特征
        6.1.1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00-2004)
        6.1.2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04-2008)
        6.1.3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08-2012)
        6.1.4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12-2018)
        6.1.5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18-2020)
    6.2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深层释义
        6.2.1 政治文化观念“爱国主义”(патриотизм)深层释义
        6.2.2 政治文化观念“民族主义”(национализм)深层释义
        6.2.3 政治文化观念“强国主义”(державничество)深层释义
    6.3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系统的意义建构
        6.3.1 意义建构功能
        6.3.2 对话关系实践的意义互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社会实践分析
    7.1 执政理念变迁
        7.1.1 形成和崛起时期(2000-2004)
        7.1.2 稳定发展时期(2004-2008)
        7.1.3 普京思想延续时期(2008-2012)
        7.1.4 缓慢发展时期(2012-2018)
        7.1.5 保守回归时期(2018-2020)
    7.2 权力与意识形态演化
        7.2.1 执政理念对比
        7.2.2 社会民意调查
        7.2.3 内在文化因素
    7.3 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的政策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结论
    8.2 本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9)褪黑素抗败血症心肌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败血症心肌损伤的研究背景
        1.1.1 败血症的定义
        1.1.2 败血症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
        1.1.3 败血症及其心肌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1.2 MEL的研究背景
        1.2.1 MEL的概述
        1.2.2 MEL的生理作用
        1.2.3 MEL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1.2.4 MEL在败血症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1.3 AMPK的研究背景
        1.3.1 AMPK的概述
        1.3.2 AMPK在心脏疾病中的作用
        1.3.3 AMPK在败血症中的作用
        1.3.4 AMPK激动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3.5 AMP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褪黑素对败血症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药品
        2.1.2 实验试剂及溶液配制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给药及造模
        2.2.2 小鼠生存率检测
        2.2.3 小鼠败血症评分
        2.2.4 小鼠肛温检测
        2.2.5 小鼠取样方法
        2.2.6 小鼠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检测
        2.2.7 小鼠心脏功能超声检测
        2.2.8 小鼠组织病理学检测
        2.2.9 qRT-PCR
        2.2.10 统计学分析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MEL预处理对败血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2.3.2 MEL预处理对CLP损伤后小鼠败血症评分和肛温的影响
        2.3.3 MEL预处理对败血症小鼠血常规和血生化的影响
        2.3.4 MEL预处理对败血症小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2.3.5 MEL预处理对败血症小鼠心肌组织结构的影响
        2.3.6 MEL预处理对败血症小鼠心肌炎症的影响
        2.3.7 MEL预处理对败血症小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
第三章 褪黑素对败血症小鼠心肌损伤后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及药品
        3.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3.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分组、给药及造模
        3.2.2 小鼠败血症评分
        3.2.3 小鼠取样方法
        3.2.4 小鼠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检测
        3.2.5 小鼠心脏功能超声检测
        3.2.6 蛋白免疫印迹
        3.2.7 转录组测序
        3.2.8 统计学分析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MEL预处理对败血症小鼠心肌相关通路的影响
        3.3.2 CC对MEL预处理败血症小鼠心肌保护效果的影响
        3.3.3 MEL预处理败血症小鼠心肌损伤的转录组测序结果
第四章 褪黑素及与抗生素联用对败血症小鼠心肌损伤的治疗效果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及药品
        4.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4.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4.2.2 小鼠生存率检测
        4.2.3 小鼠败血症评分
        4.2.4 小鼠取样方法
        4.2.5 小鼠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检测
        4.2.6 小鼠心脏功能超声检测
        4.2.7 统计学分析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MEL后处理对败血症小鼠败血症评分和生存率的影响
        4.3.2 MEL后处理对败血症小鼠血常规、血生化的影响
        4.3.3 MEL后处理对败血症小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4.3.4 MEL与 AZI联用对败血症小鼠心肌损伤的治疗效果
        4.3.5 MEL与 VAN联用对败血症小鼠心肌损伤的治疗效果
第五章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太行区群英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空前大事: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述论
    第一节 重筹备:第一届群英会之前期酝酿
        一、战争、天灾中酝酿会议
        二、会址的选择
        三、材料收集与英模推选
    第二节 稳落实:第一届群英会之具体议程
        一、实物展览激励
        二、交流座谈鼓舞
        三、选举表彰带动
    第三节 促革命:第一届群英会之会后效应
        一、争当杀敌英雄
        二、努力达到“耕三余一”
        三、蓬勃发展的文化生活
    小结
第二章 再攀高峰:太行区第二届群英会探析
    第一节 忙中有序:纷繁复杂的会前工作
        一、选举参会英雄
        二、布置大会展览馆
        三、确保会议秩序
    第二节 不断调整:灵活多样的会议内容
        一、资格审查与领导报告
        二、英雄的经验创造
        三、英雄受奖荣归
    第三节 空前绝后:第二届群英大会的独特效应
        一、新英雄主义迅速发展
        二、翻身英雄大显身手
        三、太行区最后一届群英会
    小结
第三章 典型案例:太行区群英会影响下的黎城县群英会
    第一节 思想引领:黎城县第一届群英会
        一、历史与现实的加持
        二、曲折的筹备工作
        三、英雄的彰显
    第二节 思想到技术的转型:黎城县第二届群英会
        一、群英会的资金来源
        二、英雄模范的“发明”与“检讨”
        三、“组织起来”的创造
    第三节 技术到组织的再转型:黎城县第三届群英会
        一、以石寸金为代表的劳动英雄
        二、纺织英雄与合作英雄的独特经验
        三、参战自学模范与模范干部的特征
    小结
结语
    一、太行区群英会的特征分析
    二、太行区群英会的发展演变
    三、太行区群英会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会议报道亟待改善(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乳腺癌治疗新进展[J]. 吕丹,吴云,马飞.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01)
  • [2]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形成——“郝建秀工作法”的总结与推广过程及其意义[J]. 游正林. 中共党史研究, 2021(05)
  • [3]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口腔鳞癌中的实践进展[J]. 杨玥怡,张益益,李一新,琚梧桐,钟来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05)
  • [4]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D]. 王彩霞. 吉林大学, 2021(01)
  • [5]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6]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7]从会议中挖掘新闻亮点的实践探析[J]. 吴家跃. 新闻潮, 2021(07)
  • [8]“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2000-2020)[D]. 岳雪.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9]褪黑素抗败血症心肌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尚佳佳. 西北大学, 2021(12)
  • [10]太行区群英会研究[D]. 岳子璇. 山西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会议覆盖面有待提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