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件热碱发蓝和常温发黑的应用比较

钢件热碱发蓝和常温发黑的应用比较

一、钢铁零件热碱发蓝与常温发黑的应用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孙金虎,钟庆东,黄哲瑞,李育霖[1](2018)在《低碳钢淬火发蓝工艺及膜层性能》文中提出采用淬火发蓝工艺在低碳钢表面制备了一层发蓝膜过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RD电子衍射、点滴试验、擦拭试验、电化学测试和盐雾试验对蓝色氧化膜的厚度、晶体结构、连续性、耐磨性、耐腐蚀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淬火发蓝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并且膜层厚度较薄,色泽美观,连续性、耐磨性和耐蚀性优异。

吴惠舒[2](2016)在《高能喷丸对15CrMo钢表面化学转化膜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件表面转化膜的质量除了与转化液的性质有关,还受材料的成分、微观组织和表面状态等因素影响。经高能喷丸处理的钢铁件表面具有高密度的晶体结构缺陷如:晶界、位错等,这种高密度晶体缺陷使钢铁件表面的原子化学活性大大升高,并增多原子的扩散通道。经高能喷丸处理获得的这种高密度晶体结构的特性已被用于一些表面技术中,如缩短渗氮时间、降低渗氮温度,提高渗氮层的厚度、硬度、耐蚀性等,但是在化学转化膜中的应用未见报道。本文以15CrMo钢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高能喷丸技术对15CrMo钢表面进行大塑性变形加工,利用金相分析法及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钢喷丸前后的组织特征;分别在高能喷丸前后的钢基体上制备3种典型的化学转化膜,包括传统化学磷化、电场加速磷化、常温发黑氧化,对各种转化膜的形貌、厚度、耐蚀性等特征进行表征,研究高能喷丸后的组织对化学转化膜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过高能喷丸处理后的15CrMo钢表面铁索体的晶界变得模糊、难以分辨;珠光体变形流纹清晰,发生弯曲、扭转、破碎和尺寸细化。高能喷丸处理使15CrMo钢表面发生显着的塑形变形,组织发生强烈细化,XRD衍射峰呈现明显宽化。同时,高能喷丸处理造成15CrMo钢表面粗糙度增加。与普通低碳钢的磷化工艺,15CrMo低合金钢表面磷化处理需要提高磷化温度至75℃,并增加强氧化剂NaClO3含量。经高能喷丸处理后15CrMo钢表面生成的磷化膜结晶特征不明显,膜层呈细密、絮状覆盖在金属表面;喷丸后磷化膜厚度显着提高,由喷丸前的低于1μm提高到3μm;喷丸后磷化膜具有更好的耐蚀性,极化电阻增大2.8倍,自腐蚀电流密度减小60%,耐盐水浸泡时间明显延长;高能喷丸处理显着提高钢上磷化膜后续复合有机涂层的附着性,复合涂层形貌和耐化学试剂性能影响不大。与低合金钢表面普通浸润式磷化工艺,电化学磷化处理可以在常温下进行。经高能喷丸后15CrMo钢表面生成的磷化膜结晶特征不明显;喷丸处理可以使钢表面磷化膜厚度显着提高,由喷丸前的2.37μm提高到3.5μm:喷丸后钢的电化学磷化膜具有更好的耐蚀性,极化电阻增大约1.8倍,自腐蚀电流密度减小44%,耐盐水浸泡时间延长;高能喷丸显着提高钢上电化学磷化膜后续复合有机涂层的附着性,复合涂层形貌和耐化学试剂性能影响不大。高能喷丸处理后15CrMo钢表面生成的黑色转化膜结晶颗粒更佳细小,膜层均匀致密,且钢基体的合金元素Mo参与成膜。高能喷丸处理提高了15CrMo钢表面黑色转化膜的耐蚀性,表现为自腐蚀电位提高90 mV、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60%、膜层电阻增大超过6倍、耐盐水浸泡时间延长。

孙丽荣,姜春茂,潘玲,乔英娇,句广瑞,刘海艳,秋志彬[3](2016)在《不同材质焊接件常温发黑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碱性高温发蓝和常温发黑两种处理方式作对比,最终确定选用常温发黑的生产方式。通过对某焊接件常温发黑的工艺研究,确定出最佳的工艺参数,并进行了有关试验考核,证明该工艺方式具有工艺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适于批量生产。

田长杰[4](2016)在《线材轧制薄带的宽展研究》文中指出发蓝带钢作为钢铁产品的包装捆扎材料,应用领域单一,但需求量大。其传统的生产工艺流程是将冷轧后的板卷根据用户需求和国家标准要求进行拆卷、分切、发蓝处理。由于冷轧工序复杂,成本相对较高,且冷轧后的分切处理,极易造成成品边部毛刺、裂纹等缺陷,人们一直在寻求其他替代方案。本文以铅代钢,开展了圆钢轧制薄带的变形模拟实验和数值分析,提出了以热轧细径圆钢为原料生产发蓝带钢的可行性。利用Ф11mm铅棒代替热轧线材,研究了铅棒在Ф130mm二辊试验轧机上模拟热轧线材轧制成薄带的变形过程。单道次压下试验表明,宽展的变化受金属流动均匀程度的影响,当压下率△h/H≤58.2%时,轧件宽度与压下率成正比,两者之间的关系为b=12.92△h/H+8.95,而压下率大于58.2%时,宽展变化很小,轧件的宽度增加可忽略不计;利用多道次变形,将Ф11mm的铅棒轧至1.2mm时,采用纵轧法,最大宽展为初始宽度的35.37%,且随着变形量的增大,宽展变化较小;采用角轧法时,随着送入角的变化,宽展量的变化明显,轧制时宽展与送入角之间的关系式b-??26.067.28?吻合,且边部变形良好;固定送入角轧制,轧件的宽度随着压下量的累积呈线性增长,证明可以利用细径圆钢实现大宽度薄带的轧制。应用Marc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了线材的轧制过程,分析宽展方向上的金属变形特点,并与采用网格法开展的实验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

张学文[5](2014)在《粉末注射件的黑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粉末冶金材料是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得的多孔、半致密或全致密材料(包括制品)。因为其多孔性而使机械性能降低,同时,又比冶炼钢易于腐蚀生锈,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发黑处理。粉末冶金材料在工厂内主要应用于形状复杂,机械加工困难,成本较高的工件。目前的工艺主要是通过黑色磷化对其进行黑化处理,但是在目前的黑色磷化工艺下,存在粉末件黑色磷化后,表面发花,黑度不一,耐蚀性差等问题,工厂内目前采用的是经过多次磷化使得粉末件表面黑度均匀,但多次磷化又会导致零件尺寸偏差,效果不是很理想,为解决此问题,本论文通过对粉末注射材料进行黑色磷化、QPQ、常温发黑,以及急冷发黑等工艺的探索,发现粉末注射材料磷化发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粉末注射件烧结过程中在零件表面形成一层氮化层影响了磷化膜的生长,并最终形成了对粉末注射材料进行预黑化→黑色磷化复合工艺处理方案,经该工艺处理后形成的复合膜外观细致均匀、黑度高且不掉黑,经中性盐雾试验后其耐蚀性能达到1.5小时以上,且其硬度能达到最低硬度要求HRC45,满足产品的要求。该方案已经成功运用于实际生产中,效果良好,产品合格率由之前的5%提高到95%。

奚兵[6](2014)在《你问我答》文中研究指明Q如何判断热碱发蓝液的变化情况?A答:(1)液面观察。一般冷却时的正常发蓝液的液面,可观察到有一层青灰色的薄膜,溶液也呈青灰色,而且薄膜有许多白色或灰色小气泡。该层青灰色的薄膜越厚,说明溶液中氢氧化钠含量越高,此时应补加亚硝酸钠和水(用回收槽中的水)稀释。液面薄膜逐渐变成紫红色,有时溶

吴筱兰,王云飞,刘小真,熊辉,梁越[7](2013)在《铸铁件常温发黑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一种以H2SeO3、C6H4O6为主要成分的铸铁件常温发黑新工艺,其工艺配方简单、浓度低、污染小、操作容易、能耗低、工效高、发黑膜质量好,且性能良好,在铸铁件发黑上可以替代传统的高温碱性发蓝工艺,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刘晓辉[8](2012)在《钢铁黑膜磷化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膜磷化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钢铁表面处理工艺在机械等工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特别是黑色磷化膜既不影响零件的精度,又能减少仪器内壁的漫反射,因而主要用于精密钢铸件的防护与装饰。本文首先综述了黑膜磷化工艺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该工艺的分类和基本原理;分析了磷化发黑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现有黑膜磷化配方进行验证,总结这些配方的优缺点;最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探讨。以Q235钢为基体材料,采用分步法黑膜磷化工艺,即先常温发黑后中温磷化的实验方法研制出了一种有效的黑膜磷化工艺。讨论了黑化液和磷化液各主要组分以及皂化、油封等后处理对发黑磷化膜的影响。同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Q235钢表面黑化膜、磷化膜以及后处理后的表面形貌。实验结果表明:三氯化锑是决定发黑磷化膜层颜色的关键因素,三氯化铁、钼酸铵、酒石酸对黑化膜的形成也各有不同的作用,最佳发黑时间为3.55min;在磷化液中磷酸二氢锌浓度不宜超过9.09%,硝酸钙、硝酸镍、柠檬酸和硼酸与黑色磷化膜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经皂化、油封等后处理后,黑色磷化膜的耐硫酸铜点滴时间可高达35min以上。

蔡丽丽[9](2011)在《钢铁表面氟铁酸盐转化膜的研究》文中指出钢铁是国民经济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材料之一,但钢铁腐蚀却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钢铁表面防腐保护常常采用磷化处理和钢铁镀锌表面铬酸盐处理。由于铬酸盐的致癌性、磷化处理排放的废水中富含的磷酸根易引起水体形成富营养化问题,使得开发环保型、经济型表面处理替代技术成为世界各国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是在课题组成功制备氟铁酸盐转化膜的基础上,对钢铁表面氟铁酸盐转化膜处理技术的预处理和化学转化处理两部分展开了深入研究。1.在预处理过程中,研究三种表面调整方案(硅酸钠表面调整、钛盐表面调整、氟化钙表面调整)对钢铁表面氟铁酸盐转化膜防腐性能的影响,并对三种表调的组成、浓度、转化温度、转化时间、转化液pH值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中性盐雾试验评价得出三种表调方案的配方及操作条件。硅酸钠表面调整:25g/L硅酸钠、pH=10.5~11.0、t=30min、T=65℃;钛盐表面调整方案:2g/L钛盐、pH=8.2左右、T=65℃、t=30min;氟化钙表面调整方案:1g/L氟化钠、10g/L氯化钙、pH=5.2、T=45℃、t=20min。其中钛盐表调是最佳的前处理方案。2.在化学转化处理过程中,研究添加剂对氟铁酸盐化学转化膜的影响。研究的单因素添加剂包括氧化剂(溴酸钾、氯酸钾、碘酸钾、过氧化氢)、重金属离子(硝酸铜、硝酸镍、硝酸锌、硝酸锰)、络合剂(单宁酸、柠檬酸)。研究发现,重金属离子、络合剂的单独添加并不能改善转化膜的性能,而氧化剂的添加却能改善转化膜外观和耐蚀性。其较佳的转化液配方:125g/L氟化钾、5%硝酸、2.5g/L溴酸钾。通过研究氧化剂和重金属离子(溴酸钾+硝酸铜、溴酸钾+硝酸锌、溴酸钾+硝酸镍)、氧化剂和络合剂(溴酸钾+单宁酸、溴酸钾+柠檬酸)的共同作用发现:氧化剂和重金属离子、氧化剂和络合剂均能起到较好的协同作用,均可以改善转化膜的外观和耐蚀性。其较好的转化液配方:125g/L氟化钾、5%硝酸、10g/L硝酸锌、2.5g/L溴酸钾;125g/L氟化钾、5%硝酸、10g/L柠檬酸、2.5g/L溴酸钾。同时研究发现:T=室温、t=20min为最佳的操作条件。

黄菲,胡敏,郑华,张万灵,刘吉斌,匡伟,余晓静[10](2010)在《高强捆带钢发蓝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WKD930(武钢930MPa捆带钢)的发蓝工艺实验及其产品的理化检验结果表明,在保证产品力学性能的前提下,该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发蓝层的质量,提高WKD930的耐蚀性能。

二、钢铁零件热碱发蓝与常温发黑的应用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铁零件热碱发蓝与常温发黑的应用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低碳钢淬火发蓝工艺及膜层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试样
    1.2 发蓝工艺
        1.2.1 淬火发蓝工艺流程
        1.2.2 工艺说明
    1.3 发蓝膜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膜层的外观及厚度
    2.2 X射线衍射图谱
    2.3 膜层的连续性及孔隙率
    2.4 膜层的耐磨性
    2.5 膜层的耐蚀性
        2.5.1 电化学测试
        2.5.2 中性盐雾试验
3 结论

(2)高能喷丸对15CrMo钢表面化学转化膜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铁材料表面转化膜的研究概况
        1.2.1 氧化膜
        1.2.2 传统化学磷化膜
        1.2.3 电场加速磷化
        1.2.4 磷化膜后续处理
    1.3 表面纳米化技术概要
        1.3.1 表面纳米化的制备方法及基本原理
        1.3.2 表面纳米化技术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转化膜的制备流程
        2.2.1 标准试样的表面处理
        2.2.2 转化膜制备前的预处理
        2.2.3 转化膜的制备
    2.3 转化膜层的性能检测
        2.3.1 转化膜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2.3.2 转化膜的厚度测量
        2.3.3 转化膜的耐蚀性测试
        2.3.4 转化膜的涂装性测试
第三章 高能喷丸对15CrMo钢组织的影响
    3.1 引言
    3.2 高能喷丸对15CrMo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3.2.1 高能喷丸对15CrMo钢表面金相组织的影响
        3.2.2 高能喷丸对15CrMo钢表面X射线衍射的影响
        3.2.3 高能喷丸对15CrMo钢表面SEM形貌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能喷丸对15CrMo钢表面化学磷化膜特性影响
    4.1 引言
    4.2 15CrMo钢表面化学磷化工艺的优化
    4.3 高能喷丸对化学磷化膜特性的影响
        4.3.1 高能喷丸前后化学磷化膜形貌
        4.3.2 高能喷丸前后化学磷化膜成分
        4.3.3 高能喷丸前后化学磷化膜厚度
        4.3.4 高能喷丸前后化学磷化膜耐蚀性
    4.4 高能喷丸前后化学磷化膜的涂装性能
        4.4.1 复合涂层外观
        4.4.2 涂层试样横截面金相
        4.4.3 复合涂层附着力
        4.4.4 复合涂层耐化学试剂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能喷丸对15CrMo钢表面电化学磷化膜特性影响
    5.1 引言
    5.2 15CrMo钢电化学磷化工艺的确定
        5.2.1 电流密度的确定
        5.2.2 磷化时间的确定
    5.3 高能喷丸对电化学磷化膜特性的影响
        5.3.1 高能喷丸前后电化学磷化膜形貌
        5.3.2 高能喷前后电化学磷化膜厚度
        5.3.3 高能喷丸前后电化学磷化膜耐蚀性
    5.4 高能喷丸前后电化学磷化膜的涂装性能
        5.4.1 复合涂层外观
        5.4.2 涂层试样横截面金相
        5.4.3 复合涂层附着力
        5.4.4 复合涂层耐化学试剂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能喷丸对15CrMo钢常温黑色氧化膜特性影响
    6.1 引言
    6.2 高能喷丸对常温黑色氧化膜特性的影响
        6.2.1 高能喷丸前后常温黑色氧化膜形貌
        6.2.2 高能喷丸前后常温黑色氧化膜成分
        6.2.3 高能喷丸前后常温黑色氧化膜耐蚀性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线材轧制薄带的宽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包装材料
    1.2 传统发蓝带钢的生产工艺
        1.2.1 微合金化技术
        1.2.2 常用的热处理方式
    1.3 线材压扁轧制的成型工艺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2 线材轧制薄带的宽展研究
    2.1 线材单道次轧制的理论研究
        2.1.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2 实验设备
        2.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2 本章小结
3 线材角轧法轧制薄带的宽展研究
    3.1 角轧宽展与送入角的关系
        3.1.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角轧的宽展变形
        3.2.1 宽展的变形特点
        3.2.2 宽展公式
        3.2.3 角轧的宽展变化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有限元模拟
    4.1 有限元方法的简介
        4.1.1 金属塑性变形模拟的有限元方法
        4.1.2 MSC.Marc软件及其模拟的关键技术
    4.2 轧制模型的建立及模拟结果
        4.2.1 轧制模型的建立
        4.2.2 模拟结果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粉末注射件的黑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黑化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1.2.1 热碱发蓝
        1.2.2 常温发黑
        1.2.3 黑色磷化
        1.2.4 QPQ 工艺
        1.2.5 真空离子镀黑色 Ti-N 膜技术
        1.2.6 化学复合镀黑镍技术
        1.2.7 急冷发黑处理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基材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黑色磷化工艺流程
        2.2.2 QPQ 工艺流程
        2.2.3 常温发黑工艺流程
        2.2.4 急冷发黑工艺流程
    2.3 各工序的基本作用
        2.3.1 喷砂
        2.3.2 表调
        2.3.3 黑色磷化
        2.3.4 皂化封闭
        2.3.5 去油
        2.3.6 酸洗
        2.3.7 氮化
        2.3.8 氧化
        2.3.9 发黑
        2.3.10 急冷发黑
    2.4 磷化液分析及表面膜层性能测试
        2.4.1 磷化液分析
        2.4.2 外观检测
        2.4.3 黑化膜耐蚀性测试
        2.4.4 机械强度测试
        2.4.5 HRC 硬度检测
        2.4.6 黑化膜层表面形貌观察
        2.4.7 黑化膜 XRD 分析
3 黑色磷化工艺研究
    3.1 表调工艺对黑化膜的影响
        3.1.1 表调时间对黑化膜的影响
        3.1.2 表调温度对黑化膜的影响
        3.1.3 表调剂浓度对黑化膜的影响
    3.2 磷化工艺对黑化膜的影响
        3.2.1 游离酸及总酸的影响
        3.2.2 磷化液浓度的影响
        3.2.3 磷化温度的影响
        3.2.4 磷化时间的影响
    3.3 小结
4 QPQ 处理工艺探索
    4.1 氮化温度对黑化膜的影响
    4.2 氧化温度对黑化膜的影响
    4.3 氧化时间对黑化膜的影响
    4.4 小结
5 其它发黑工艺研究
    5.1 常温发黑工艺
        5.1.1 发黑剂浓度对黑化膜的影响
        5.1.2 发黑时间对黑化膜的影响
    5.2 急冷发黑工艺
        5.2.1 冷却液对黑化膜的影响
    5.3 复合表面处理技术
        5.3.1 常温发黑后黑色磷化与黑色磷化后常温发黑
        5.3.2 预发黑→黑色磷化复合工艺研究
    5.4 小结
6 粉末注射件磷化发花试样与复合处理合格试样对比分析
    6.1 XRD 检测
    6.2 表面形貌和成分
    6.3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铸铁件常温发黑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铸铁件常温化学发黑配方工艺试验
        1.1.1 配方工艺的选择
        1.1.2 试验工艺流程
    1.2 铸铁常温化学发黑膜的性能试验
        1.2.1 耐蚀性试验
        1.2.2 耐热性试验
        1.2.3 膜层附着力试验
    1.3 铸铁常温化学发黑与高温碱性发蓝的配方工艺和膜层性能对比试验
    1.4 发黑液的稳定性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铸铁常温化学发黑的影响因素
        2.1.1 预处理的影响
        2.1.2 金属原始表面状态的影响
        2.1.3 发黑液成分、含量的影响
        (1)主成膜剂—亚硒酸的影响
        (2)添加剂的影响
        2.1.4 工艺条件的影响
        (1)p H值的影响
        (2)温度的影响
        (3)时间的影响
        (4)操作方式的影响
    2.2 铸铁常温化学发黑膜的性能
        2.2.1 外观
        2.2.2 耐蚀性能
        2.2.3 耐热性
        2.2.4 膜层附着力试验
    2.3 常温化学发黑与高温碱性发蓝的配方工艺及膜层性能对比
    2.4 发黑液稳定性
    2.5 槽液的维护
3 结束语

(8)钢铁黑膜磷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铁黑膜磷化工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钢铁黑膜磷化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钢铁黑膜磷化工艺的分类
        1.3.1 分步法黑膜磷化
        1.3.2 一步法黑膜磷化
    1.4 黑膜磷化工艺的原理
    1.5 黑膜磷化工艺的影响因素
        1.5.1 游离酸度和总酸度对磷化膜的影响
        1.5.2 磷化温度对磷化膜的影响
        1.5.3 磷化时间对磷化膜的影响
        1.5.4 磷化前处理
        1.5.5 磷化后处理
    1.6 黑膜磷化的质量标准
        1.6.1 外观检验标准
        1.6.2 磷化膜重测量方法
        1.6.3 磷化膜耐蚀性能检验
    1.7 本课题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对现有黑膜磷化配方的验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3 膜层性能测试
        2.3.1 膜的外观评价
        2.3.2 耐蚀性
        2.3.3 表面形貌
        2.3.4 游离酸度和总酸度的测定
    2.4 主要配方的验证
        2.4.1 配方一
        2.4.2 配方二
        2.4.3 配方三
        2.4.4 配方四
        2.4.5 配方五
        2.4.6 配方六
    2.5 结论
第三章 分步法黑膜磷化工艺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及工艺流程
        3.1.3 发黑磷化配方的确定
        3.1.4 溶液的配制
    3.2 膜层性能测试
        3.2.1 耐蚀性
        3.2.2 膜层结合力测试
        3.2.3 表面形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发黑液成分对黑化膜的影响
        3.3.2 磷化液成分对黑膜磷化的影响
        3.3.3 磷化后处理对黑膜磷化的影响
    3.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钢铁表面氟铁酸盐转化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钢铁腐蚀的危害
        1.1.2 钢铁腐蚀的机理与分类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钢铁表面处理技术概述
    2.1 钢铁表面预处理技术
        2.1.1 钢铁表面除油脱脂
        2.1.2 钢铁表面除锈
        2.1.3 表面调整
    2.2 钢铁表面化学转化处理技术
        2.2.1 钢铁的氧化处理
        2.2.2 钢铁表面磷化处理
        2.2.3 钢铁表面铬酸盐钝化
        2.2.4 钢铁表面草酸钝化
        2.2.5 钢铁表面钼酸盐钝化
        2.2.6 钢铁表面无铬钝化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仪器及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及规格
        3.1.3 实验仪器及规格
    3.2 实验流程
    3.3 实验内容
        3.3.1 表面预处理实验
        3.3.2 化学转化处理实验
    3.4 转化膜性能测试
        3.4.1 表面外观和形貌
        3.4.2 防腐性能测试
        3.4.3 膜成分分析
4 预处理对氟铁酸盐转化膜性能的影响
    4.1 除油除锈对转化膜的影响
    4.2 表面调整对转化膜性能的影响
        4.2.1 硅酸钠表面调整
        4.2.2 钛盐表面调整
        4.2.3 氟化钙表面调整
    4.3 表面调整的比较
        4.3.1 表调溶液稳定性
        4.3.2 转化膜外观
        4.3.3 转化膜金相形貌
        4.3.4 转化膜耐蚀性
    4.4 本章小结
5 转化液中添加剂对氟铁酸盐转化膜性能的影响
    5.1 单因素添加剂对转化膜性能的影响
        5.1.1 氧化剂
        5.1.2 金属盐
        5.1.3 络合剂
    5.2 二因素添加剂对转化膜性能的影响
        5.2.1 氧化剂与重金属离子作用
        5.2.2 氧化剂与络合剂作用
    5.3 反应条件的研究
        5.3.1 钝化反应温度的影响
        5.3.3 钝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5.4 转化膜性能测试
        5.4.1 转化膜表面形貌
        5.4.2 转化膜成分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预处理部分
        6.1.2 转化反应部分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高强捆带钢发蓝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原料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XRD分析
    2.2 力学性能分析
    2.3 金相分析
    2.4 扫描电镜分析
    2.5 耐蚀性能分析
3 结论

四、钢铁零件热碱发蓝与常温发黑的应用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低碳钢淬火发蓝工艺及膜层性能[J]. 李辉,孙金虎,钟庆东,黄哲瑞,李育霖. 腐蚀与防护, 2018(01)
  • [2]高能喷丸对15CrMo钢表面化学转化膜特性的影响研究[D]. 吴惠舒. 广东工业大学, 2016(11)
  • [3]不同材质焊接件常温发黑工艺研究[J]. 孙丽荣,姜春茂,潘玲,乔英娇,句广瑞,刘海艳,秋志彬. 国防制造技术, 2016(01)
  • [4]线材轧制薄带的宽展研究[D]. 田长杰. 辽宁科技大学, 2016(10)
  • [5]粉末注射件的黑化工艺研究[D]. 张学文. 重庆理工大学, 2014(05)
  • [6]你问我答[J]. 奚兵. 表面工程资讯, 2014(04)
  • [7]铸铁件常温发黑新工艺研究[J]. 吴筱兰,王云飞,刘小真,熊辉,梁越. 科技广场, 2013(07)
  • [8]钢铁黑膜磷化工艺的研究[D]. 刘晓辉.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6)
  • [9]钢铁表面氟铁酸盐转化膜的研究[D]. 蔡丽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12)
  • [10]高强捆带钢发蓝工艺研究[J]. 黄菲,胡敏,郑华,张万灵,刘吉斌,匡伟,余晓静.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标签:;  ;  ;  

钢件热碱发蓝和常温发黑的应用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