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相关最新标准介绍

计量相关最新标准介绍

一、与计量有关的最新标准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琳,刘正,张娜,韩俊霞,马磊,赵永霞,宋富佳[1](2021)在《智造赋能纺织发展新征程——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展会盛况与上届展会时隔3年,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ITMA ASIA+CITME 2020,以下简称"2020纺机联合展")于6月12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联合展由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CEMATEX)、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CCPIT Tex)、中国纺织机械协会(CTMA)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CIEC)共同主办。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后纺机行业首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线下展会,本次联合展备受业界关注,现场观众热情高涨。

张婧[2](2021)在《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推广生态环保和绿色建筑理念,并成功订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对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从我国前期制定的一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也不难看出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同程度的借鉴。但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在了解了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可取之处,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演进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该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模式和规律,更能为今后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依据。研究旨在从我国和美国各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演进中分析归纳出经验教训,并以两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比较研究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首先梳理了美国LEED的发展以来的评估体系制定者、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发现LEED从制定到更新完善一直是在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工作下,也有制定开发计划表,在版本修订中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逐渐扩充完善。选择变化和影响较大的LEEDv2009和其前一版本LEEDv2.2,以及LEEDv4.0和2019年更新的最新版本LEEDv4.1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分析其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得出其主要在理念和技术创新上优化评价指标、整合过程、重视性能计量,在一条既定的、相对稳定的核心主线下有计划而又灵活地逐步精细化、高要求化发展。以时间为轴研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演进,从《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到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个版本2006版、2014版、2019版,对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每个标准体系的结合当时背景的先进性以及现在视角下的不足。纵向比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个版本,除在指标内容上进行更新外,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框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认证时计分方式也是三版各不相同。总体上看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承接性、标准在涉及到其他标准的援引或是协同运作、以及全过程控制的执行等上尚存在不足。从演进的分析以及横向比较两国最新版本(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两方面)所得的思路对我国当下发展绿色建筑评估的诸如绿色措施实际落地少、过程控制薄弱、评价地域分布不平衡、以市场为主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现状提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针对性建议:建立国家与地方在绿色建筑评价上的协同机制;增强指标评价的开放性如设置更多奖励类指标;增加“施工期”绿色评价的内容;优化参与评价的路径。

梁京[3](2021)在《微波频率信号在光网络中的稳定传输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超稳频率传输技术在通信、国防和航天探测等领域有着突出的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原子钟、光钟等时间频率基准的精确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时间频率传输方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科研人员在探索基于光网络的稳定时频同步方案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为进一步利用商用光纤网络进行时频同步提供了理论保障。本文首先对时间频率基准和时间频率传输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介绍,深入总结了三种基于光纤的频率传输技术、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基于光纤的时间频率传输技术原理、传输模型、频率稳定度的表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影响频率传输稳定度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对线形传输方案和环形传输方案的基本补偿原理进行了比较。接着对基于光纤的频率传输技术在频率分发网络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传统频率传输技术体现出了频率传输扩展性差和兼容性差的缺陷,无法满足大范围的频率传输需求。通过对传统补偿方案在光网络中应用局限性的分析,本论文在现有的频率传输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基于光开关的混合频率网络化传输方案,为微波频率传输方案应用至光网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对基于光开关的混合频率网络化传输方案在光纤网络拓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分别介绍了该方案在线形网络拓扑、树形网络拓扑和环形网络拓扑中应用的传输原理,并对方案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为了验证该方案补偿原理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对基于光开关的混合频率网络化传输方案在VPI仿真平台进行了仿真论证,搭建了基于VPI的仿真平台,验证了方案的频率分发稳定性和应用到光网络中的可行性。在一段模拟时间内对实验平台进行仿真测试和记录,在环形单站点频率传输稳定度可达到1.26×10-15/s和8.5×10-18/104s;线形单站点的频率传输稳定度可以达到2.76×10-15/s和2.07×10-17/104s。在环形多站点中,三个远端站点均可获得秒稳优于2×10-15和万秒稳优于10-17的频率稳定度;在线形多站点中,三个远端站点均可获得秒稳优于4×10-15和万秒稳优于3×10-17的频率稳定度。

管淑慧[4](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吴爽[5](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尤伟伟[6](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进入市场流通的水产品总量逐年增加。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未在水产交易中使用,对于水产交易中计量数据的采集,还处在手动录入的阶段。为保障水产交易中计量数据的可靠性,维护水产养殖户和收购商的经济利益,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水产交易计量数据采集、传输与存储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数据采集平台、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传输安全以及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存储安全。数据采集平台采集称重数据及相关信息,随后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数据直接上传到区块链网络,利用区块链网络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用户可以通过查询数据进行数据追溯。为完成上述模型,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如下:(1)对水产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设计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安全模型,实现了水产交易计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传输,将计量数据存储到区块链中,防止数据篡改,为用户提供可信的数据。(2)针对传统水产交易中称重数据手工录入的问题,构建了基于树莓派的数据采集平台。完整的数据采集平台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将便携电子秤与树莓派相连实现称重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上传,硬件的组成包括树莓派控制主板、便携电子秤、GPS定位模块、NB-IOT通信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3)针对传统物联网数据传输中数据易泄露、易篡改的问题和区块链技术无法保证上链前数据真实性的问题,将区块链节点部署在树莓派平台上,收集的数据直接上链,减少数据流通环节的人工干预,从源头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利用Fabric成员管理服务组件,确认网络成员的真实身份,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利用Fabric加密服务保证数据传输中不易泄露、不易篡改;加密服务主要包括哈希算法、椭圆曲线算法、椭圆曲线数字签名。此外,针对传统物联网中数据集中存储的问题,利用区块链网络实现数据分布式存储,将数据存储到区块结构中,当数据发生改变时,默克尔树根节点哈希值发生改变,以此保证数据不被篡改。通过PBFT共识机制保证分布式账本数据的一致性。本文针对目前水产交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结合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提出了一种水产交易计量数据采集、传输与存储模型。搭建Hyperledger Fabric联盟链区块链网络,并设计编写完成数据上传和数据查询等智能合约,通过相关实验测试发现,系统性能满足设计需求,可以实现计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并保证数据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安全,为用户提供可信任的计量数据,区块链和物联网的结合可以有效保障数据的安全。

王秀芳[7](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李爽[8](2020)在《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秦皇岛港位处美丽的滨海城市秦皇岛,是我国“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重要港口。作为一个资产密集型和设备依赖型企业,设备的平稳运行对于保障港口生产来说尤为重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善优化。本文以秦港七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和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并对固定资产管理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和ABC库存分类管理这两个管理理论做出详细的阐述。然后,对秦港七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由多个职能部门共同配合开展,为公司的生产运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并使用以工单为主线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系统)作为软件支持。接下来,本文主要介绍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工作分工不够细、物资库存数量存在账物不一致、资产管理系统运行速度慢、系统功能不能完全满足资产管理工作需要、系统后台设置有缺陷这五项。通过深入剖析,得出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人员责任意识不够强、资产管理系统投用初期缺乏制度规范、资产管理系统缺乏优化改善、操作人员业务技能没有定期提升、监管力度不够大这五个方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强化企业资产管理思想认识、及时更新资产管理系统、利用手机APP技术和条形码技术、提升人员业务技能、对资产管理系统做好后续维护这五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最后,为了保障优化方案能够顺利实施,从制度、技术、人员、资金这四个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刘科[9](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田志超[10](2020)在《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及节能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的重要战略,提高建筑的能效水平是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有效的建筑能耗分析技术是实现低能耗的核心。然而,由于预测值和实际的差别,现有的能耗模拟技术的可靠性受到了从业者质疑。近年来,随着建筑性能认证和实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搜集了大量的建筑性能信息数据,这使得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成为可能。数据驱动的建筑节能设计指应用统计和机器学习算法从大量建筑数据中挖掘出有利于节能的设计方案或措施。虽然以往也有一些研究使用统计和机器学习的算法分析建筑能耗,但是很少有研究是基于大量真实建筑数据来解决单栋建筑节能设计问题。从理论上说,缺少系统的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从实践上来说,缺少适合于工程应用的数据驱动的建筑节能设计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结合计算机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对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及节能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数据挖掘的理论和建筑能耗分析需求,提出了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和节能设计的理论框架。2)设计了用于搜集建筑能耗信息的模型——建筑能耗信息模型。为搜集大量建筑的信息并形成数据库奠定基础。3)整理了大量的建筑的设计数据,形成了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了数据填补和清洗等预处理过程。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过去新建建筑设计现状。4)揭示了影响供暖和供冷能耗的决定性因素,为实现针对性的设计和政策奠定基础;应用高级回归和分类算法对建筑能耗进行了预测;研究了运行时间和气候因素在建筑能效评比中的影响。5)提出并实现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解决不同建筑节能设计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方案,包括对新建和既有建筑的设计,也包括对决定性参数和非决定性参数取值的分析。6)以两栋办公建筑为案例,应用提出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建筑进行了被动设计、主动设计、能效评估和节能方案挖掘。本研究提出的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拓展了建筑能耗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的范围,让快速、高效地进行建筑能耗分析和节能设计成为可能。

二、与计量有关的最新标准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计量有关的最新标准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智造赋能纺织发展新征程——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论文提纲范文)

展会盛况
    智能高效尽显纺机装备硬实力
    创新展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不负期待共赢未来
实力秀场
    Alchemie
    Autefa
    Brückner
    Dilo
    Groz-Beckert
    恒天立信
    Itema
    Jeanologia
    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Karl Mayer
    Loepfe
    Oerlikon
    Rieter
    Santex Rimar
    Santoni
    Saurer
    Savio
    St?ubli
    Thies
    Trützschler
    Uster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2)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概述
        1.1.2 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
        1.1.3 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及与我国的渊源
        1.1.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框架图
2 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
    2.1 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制定者
    2.2 美国LEED在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上的演进
    2.3 美国LEED在评价指标与权重上及认证模式上的演进
        2.3.1 LEED-v2.2与LEED-v2009之比较
        2.3.2 LEED-v2009与LEED-v4.0之比较
        2.3.3 LEED-v4.0与LEED-v4.1之比较
    2.4 本章小节
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
    3.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3.1.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
        3.1.2 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1.3 评分原则及评估方法
        3.1.4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2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3.2.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
        3.2.2 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2.3 评分原则及评估方法
        3.2.4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
        3.3.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3.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
        3.4.1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3.4.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4.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
        3.5.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5.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5.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与2014版的比较分析与优化总结
        3.6.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分析
        3.6.2 评价标准指标框架及指标内容分析
        3.6.3 认证模式分析
    3.7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与2019版的比较分析与优化总结
        3.7.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分析
        3.7.2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方法分析
        3.7.3 认证模式分析
    3.8 本章小节
4 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比较——以两国最新版本为例
    4.1 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
        4.1.1 中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比较
        4.1.2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指标大类比较
        4.1.3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指标比较
        4.1.4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指标权重比较
        4.1.5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定级比较
    4.2 中美绿色建筑认证模式比较
        4.2.1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阶段比较
        4.2.2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认证流程比较
        4.2.3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运营方式比较
        4.2.4 中美绿色政策激励比较
        4.2.5 中美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商业化比较
    4.3 本章小节
5 对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启示
    5.1 我国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上存在的不足
        5.1.1 评价标准制定上继承性不足
        5.1.2 国标地标等各个标准的协同运作上存在不足
        5.1.3 评价标准内容上待提高完善之处
        5.1.4 认证模式上存在待提高完善之处
    5.2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建议
        5.2.1 标准制定一以贯之,建立与地方标准及相关标准协同机制
        5.2.2 差异化发展,设置多类鼓励分值
        5.2.3 整合过程,增加“施工期”绿色评价的内容
        5.2.4 提升公众参与度,优化参与评价的路径
    5.3 本章小节
6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表录
附录2 图录
附录3 LEED-v2009与LEED-v4.0评价指标分大类比较表
附录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后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标准汇总表
附录5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现状及地方规范汇总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微波频率信号在光网络中的稳定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时间频率基准介绍
        1.2.1 时间基准
        1.2.2 频率基准
    1.3 时间频率传输技术的发展
        1.3.1 搬运钟时频同步技术
        1.3.2 长短波时频同步技术
        1.3.3 卫星时频同步技术
        1.3.4 光纤频率传输技术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微波频率信号稳定传输的理论基础
    2.1 微波频率信号稳定度的表征方法
        2.1.1 时间频率的基本概念
        2.1.2 频率信号稳定度和准确度
        2.1.3 频率信号的噪声模型
        2.1.4 频率稳定度时域的表征
        2.1.5 频率稳定度频域的表征
    2.2 微波频率信号传输的噪声分析
        2.2.1 激光源噪声分析
        2.2.2 光放大器自发辐射噪声
        2.2.3 光电探测器的噪声
        2.2.4 链路传输对微波频率信号的影响
    2.3 微波频率信号稳定传输的补偿原理
        2.3.1 线形传输模型的基本补偿原理
        2.3.2 环形传输模型的基本补偿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频率信号稳定传输系统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3.1 频率传输与光网络融合简介
    3.2 频率信号组网传递研究
        3.2.1 线形传输方案在光纤网络拓扑中的应用
        3.2.2 环形传输方案在光纤网络拓扑中的应用
        3.2.3 线形和环形传输方案存在的局限性
    3.3 基于光开关的混合频率网络化传输方案设计
        3.3.1 本地端站点的频率传输系统设计
        3.3.2 接收端站点的频率恢复系统设计
        3.3.3 基于光开关的混合频率网络化传输系统
        3.3.4 该方案拟解决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频率信号在光网络中的稳定传输仿真
    4.1 仿真平台介绍
        4.1.1 光子设计自动化平台简介
        4.1.2 VPI平台简介
        4.1.3 VPI系统器件介绍
    4.2 基于VPI系统的频率传输仿真
        4.2.1 仿真平台搭建
        4.2.2 传统方案的仿真验证
        4.2.3 基于光开关的混合频率网络化传输方案的仿真平台搭建
        4.2.4 仿真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5)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2.4 小结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3.3 小结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4.4 小结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5.5 小结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6.1.2 “公有性”被侵犯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基于区块链的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区块链技术
        2.1.1 区块链技术
        2.1.2 区块链特点
        2.1.3 区块链分类
        2.1.4 关键技术
    2.2 Hyperledger Fabric
        2.2.1 Hyperledger Fabric
        2.2.2 主要组件
        2.2.3 交易流程
    2.3 物联网技术
        2.3.1 物联网概述
        2.3.2 嵌入式设备(树莓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
    3.1 水产交易关键信息研究
        3.1.1 水产交易流程研究
        3.1.2 用户需求研究
    3.2 计量数据安全模型及架构设计
        3.2.1 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安全模型
        3.2.2 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系统架构
    3.3 基于树莓派的数据采集平台
        3.3.1 数据采集平台硬件架构
        3.3.2 控制主板模块
        3.3.3 NB-IOT模块
        3.3.4 数据采集平台电路设计
        3.3.5 数据采集平台工作流程
    3.4 基于Fabric区块链的数据传输安全
        3.4.1 数据传输的面临的安全问题
        3.4.2 Fabric成员管理服务
        3.4.3 Fabric加密服务
        3.4.4 加密算法性能分析
    3.5 基于Fabric区块链的数据存储安全
        3.5.1 数据存储区块结构
        3.5.2 基于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存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区块链的系统实现
    4.1 Hyperledger Fabric环境搭建
    4.2 链码实现
        4.2.1 链码基本结构
        4.2.2 数据模型设计
        4.2.3 链码函数设计
    4.3 系统实现
        4.3.1 系统可视化实现
        4.3.2 数据采集平台实现
    4.4 系统测试
        4.4.1 数据传输测试
        4.4.2 系统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概念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固定资产
        2.1.2 固定资产管理
        2.1.3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2.2 相关理论
        2.2.1 全寿命周期管理
        2.2.2 ABC库存分类管理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3.1 秦港七公司简介
    3.2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3.2.1 秦港七公司各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职责
        3.2.2 秦港七公司资产管理系统现状
        3.2.3 秦港七公司资产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
    3.3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分工不够细
        3.3.2 物资库存的实际数量与资产管理系统中的数量不一致
        3.3.3 资产管理系统运行速度缓慢
        3.3.4 资产管理系统功能不能完全满足资产管理工作需要
        3.3.5 资产管理系统后台设置有缺陷
    3.4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人员责任意识还不够强
        3.4.2 资产管理系统投用初期缺乏制度规范
        3.4.3 资产管理系统缺乏优化改善
        3.4.4 操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没有得到定期提升
        3.4.5 监管力度不够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方案
    4.1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目的和原则
        4.1.1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目的
        4.1.2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原则
    4.2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方案
        4.2.1 企业资产管理思想提升方案
        4.2.2 资产管理系统更新方案
        4.2.3 手机APP技术和条形码技术运用方案
        4.2.4 资产管理系统后续维护方案
        4.2.5 有关人员业务技能改进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制度保障
        5.1.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5.1.2 强化审计监督工作
    5.2 技术保障
        5.2.1 数据信息化
        5.2.2 定期维护系统
    5.3 人员保障
        5.3.1 完善人员配置
        5.3.2 组织员工培训
        5.3.3 建立奖惩机制
    5.4 资金保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10)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及节能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
    1.3 研究目的
    1.4 所要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统计和机器学习的应用
        2.2.1 应用简单统计的宏观分析
        2.2.2 应用高级统计的参数分析
        2.2.3 应用回归分析算法
        2.2.4 应用分类算法
        2.2.5 应用聚类算法
        2.2.6 高影响参数分析
    2.3 建筑能耗信息数据库
        2.3.1 政府支持的数据库
        2.3.2 其他研究总结的数据集
    2.4 本章讨论
        2.4.1 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2.4.2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2.4.3 建立适应于数据驱动分析的数据库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建筑能耗信息模型
    3.1 建筑能耗信息模型
        3.1.1 已有能耗模型分析
        3.1.2 主要特点
        3.1.3 特征参数划分
    3.2 数据收集
        3.2.1 数据的分级
        3.2.2 数据的质量保证
    3.3 建筑设计数据
        3.3.1 建筑基本信息
        3.3.2 几何形体相关信息
        3.3.3 围护结构信息
        3.3.4 照明、人员和插座用能设备信息
        3.3.5 供暖空调和通风系统信息
        3.3.6 可再生能源系统
        3.3.7 其他用能设备
    3.4 建筑运行数据
        3.4.1 建筑的控制和调节
        3.4.2 建筑维护数据
        3.4.3 用户评价数据
        3.4.4 运行能耗
        3.4.5 时序数据
    3.5 数据格式与存储
        3.5.1 数据存储格式
        3.5.2 和其他模型中提取数据
    3.6 数据收集案例——以东南大学图书馆为例
        3.6.1 建筑设计及运行信息
        3.6.2 用户评价信息
        3.6.3 本节讨论
    3.7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建筑能耗信息数据库构建及数据预处理
    4.1 数据库构建
        4.1.1 建筑能耗设计数据集
        4.1.2 建筑能耗运行数据集
    4.2 数据整理及清洗
        4.2.1 处理缺失数据
        4.2.2 处理异常数据
    4.3 数据库统计分析
        4.3.1 BEDID数据集
        4.3.2 CBECS数据集
    4.4 讨论和结论
第五章 数据驱动的办公建筑建筑能耗分析
    5.1 决定性因素挖掘
        5.1.1 高级分类算法
        5.1.2 技术框架
        5.1.3 供暖能耗决定性参数挖掘
        5.1.4 供冷能耗决定性参数挖掘
    5.2 回归预测分析
        5.2.1 回归准确度的评价指标
        5.2.2 预测能耗水平指标
        5.2.3 建筑能耗回归
        5.2.4 对数转化对预测准确度的影响
    5.3 适用于节能设计的机器学习模型——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构建
        5.3.1 研究方法
        5.3.2 优化目标
        5.3.3 多目标遗传算法
        5.3.4 结果分析及讨论
        5.3.5 结论
    5.4 建筑能耗水平指标
        5.4.1 运行时间对能耗水平的影响
        5.4.2 气候因素对能耗水平的影响
    5.5 本章讨论和结论
        5.5.1 讨论
        5.5.2 结论
第六章 数据驱动的建筑节能设计
    6.1 相似建筑分析
        6.1.1 分析方法
        6.1.2 用于相似性分析的特征参数
        6.1.3 判断两栋建筑相似的限值
        6.1.4 讨论
    6.2 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
        6.2.1 基于统计分析的节能设计
        6.2.2 应用贝叶斯网络模型空调系统选型
        6.2.3 非决定性参数的设计
    6.3 既有建筑的能耗分析
        6.3.1 既有建筑的统计分析
        6.3.2 应用监督学习寻找最优节能改造策略
        6.3.3 讨论和讨论
    6.4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工程案例分析
    7.1 维绿大厦
        7.1.1 建筑简介
        7.1.2 相似建筑分析
    7.2 被动式建筑设计
        7.2.1 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
        7.2.2 应用能耗模拟方法验证节能设计效果
    7.3 主动式建筑设计
        7.3.1 应用节能贡献率为案例建筑挑选合适的供暖空调系统
        7.3.2 应用机器学习算法挑选合适的供暖空调源系统
    7.4 未来科技城办公建筑
        7.4.1 建筑简介
        7.4.2 相似建筑分析
    7.5 建筑运行状态评估及节能评估
        7.5.1 建筑运行状态调研
        7.5.2 能耗性能评估
        7.5.3 建筑节能潜力挖掘
    7.6 本章讨论及结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总结
    8.2 创新点及学术贡献
    8.3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1:建筑能耗信息模型的设计参数
附录2:建筑能耗信息模型的运行参数
附录3:东南大学四牌楼图书馆的用户评价问卷调研
附录4:CBECS数据集主要参数的取值的含义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四、与计量有关的最新标准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智造赋能纺织发展新征程——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J]. 刘凯琳,刘正,张娜,韩俊霞,马磊,赵永霞,宋富佳. 纺织导报, 2021(07)
  • [2]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D]. 张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微波频率信号在光网络中的稳定传输技术研究[D]. 梁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5]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基于区块链的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D]. 尤伟伟.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7]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8]秦港七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研究[D]. 李爽. 燕山大学, 2020(06)
  • [9]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10]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及节能设计方法研究[D]. 田志超. 东南大学, 2020

标签:;  ;  ;  ;  ;  

计量相关最新标准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