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发现一批抗癌植物

东南亚发现一批抗癌植物

一、东南亚发现一批抗癌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廖武华[1](2020)在《产业融合视角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研究 ——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例》文中认为2018年4月颁布的《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落实完善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政策,包括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医药装备与药品的研发等;同年10月印发的《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要提高海南医疗旅游的国际化水平,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依托,发展高端医疗服务,降低部分医疗器械关税。可见,与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相关的多个政策都强调重视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建设与发展。但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自2013年批复至今已有七年,其发展状况与预期差距较大,因此,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研究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创新发展路径,对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高水平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医疗旅游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总结了国内外医疗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其中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包括政府主导型、行业协会主导型、医疗旅游机构主导型三种,以泰国、韩国、上海、五大连池为例,分析了这些地区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其成功的发展模式能够为博鳌乐城医疗旅游的发展提供很好的经验。其次,基于产业融合视角,以海南博鳌乐城为例,从旅游资源、中医药养生资源、医疗技术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的驱动因素,从游客服务保障中心、医疗保障体系两方面分析了先行区医疗旅游发展的保障因素,从先行区的业态分布、制约条件分析了先行区发展的瓶颈制约,进而全面阐述了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目的地发展的要素和实践思路。基于对博鳌乐城先行试验区的全面分析,确定了先行试验区医疗旅游的两大发展模式——综合性创新发展模式、“医疗+旅游”发展模式,并从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完善医疗旅游产业链、打造特色医疗旅游产品、实施品牌战略营销推广机制、加强医疗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五个方面提出了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的创新发展路径。

刘岩,王晓梅,何薇[2](2019)在《日本学者云南研究的内容焦点与趋势特征——基于日本KAKEN数据库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学者对日本学者的云南研究述评与译介取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日本关于云南立项课题的研究尚未给予关注。截至2019年,日本关于云南研究立项课题73项,涉及人文领域与自然领域,21世纪以前以自然领域为重心,进入21世纪以人文领域为重心,整体而言,日本对云南研究在人文领域与自然领域平分秋色。人文领域涉及历史文化、越境民族、国际比较、少数民族等内容,其中少数民族研究是日本研究云南的核心内容;自然领域则围绕地质地貌、自然地理、植被保护、居住环境等方面展开。日本对云南的研究呈现了自然领域与人文领域共同发展、多学科介入与交叉融合、研究内容丰富多样、中日学者合作、坚持田野调查等特征。国内学者云南研究成果的国际学术交流及海外传播、译介与转出,追踪与把握日本学者对云南多维度、多学科的学术成果,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与探索。

娄思思[3](2017)在《金秀瑶族家庭教育研究 ——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文中指出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历史上,瑶族地区的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比较落后。瑶族曾主要用家庭教育来传授知识和本民族文化,有效保存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并维持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原本封闭落后的瑶族社会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正在逐步发生着变迁。瑶族原有的一些独特的成分,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经过取舍和选择,或多或少有同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瑶族人民如何使其家庭教育有效地发挥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优势,既融入现代化进程又能保持民族特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着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本研究选取“世界瑶都”——金秀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对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孟村屯和J小学进行实况调查,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研究金秀瑶族家庭教育。通过对金秀瑶族家庭教育的实况调查,对金秀瑶族家庭教育内容中的道德教育、生活生产知识教育、民族历史教育三方面内容进行了重点研究。研究者通过梳理传统家庭教育,描述当代茶山瑶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瑶族家庭教育变迁的过程,重点分析变迁的原因。认为瑶族家庭教育仍具有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功能优势,研究者从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维度提出对金秀瑶族家庭如何应对社会变迁和流行文化带来的影响,发挥家庭教育的价值,真正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本研究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交代了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过程、调研地区概况,六方面内容;第二部分为金秀瑶族家庭教育之历史镜鉴。研究者通过整理文献资料,概括出瑶族的族源、族称、金秀瑶族支系构成以及其分布,分析瑶族传统家庭教育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第三部分金秀瑶族家庭教育之道德教育。金秀瑶族家庭中传统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礼、孝、勤、助四方面内容,运用环境德育理论从物质条件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精神意识环境三个方面呈现当代茶山瑶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其发生变迁的原因主要是社会转型与伦理道德嬗变、家庭变迁、教育变革;第四部分金秀瑶族家庭教育之生活生产知识教育。传统生活生产知识包括农业生产、挑花刺绣、民族审美等内容,当代茶山瑶家庭在经济模式变迁、新的教育方式涌入、学校教育影响力扩大三方因素影响下,生活生产知识教育逐渐被家庭忽视;第五部分金秀瑶族家庭教育之民族历史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民族历史教育涵盖很多内容,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主要呈现出四方面内容:宗教教育、民间习俗教育、神话故事、瑶族歌谣。研究者在盘王节与春节期间到金秀县孟村屯感受瑶族节庆氛围,呈现出当代茶山瑶家庭中民族历史教育的现状,并分析出其变迁的原因主要有:民族交往与文化传播加强、传统民族历史教育内容淡化、流行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第六部分金秀瑶族家庭教育之发展建设思考,基于调查发现金秀瑶族家庭教育在传承瑶族文化方面仍然具有优势,但由于流行文化等因素冲击着瑶族家庭教育,影响了其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善其宏观和微观环境:引导瑶族成员形成文化自觉、加快瑶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加强瑶族家庭自身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理论研究。

李丹[4](2016)在《海南省野生龙脑香科植物分布格局及种群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植物为亚洲热带雨林的代表科,成为亚洲热带雨林的表征科。海南岛地处中国的最南端,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雨林是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拥有非常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海南分布有青梅(Vatica mangachapoi)、坡垒(Hopea hainanensis)和无翼坡垒(Hopea exalata)3个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植物,为海南热带低地雨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南整个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指示作用。近些年来,海南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扩大为保护植物的生存环境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非保护区的野生植物尤其是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依旧受到严重威胁。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干扰严重,破坏了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阻碍了种群的发展。为了探讨目前整个海南岛生态环境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龙脑香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完成野外数据调查,了解海南岛的龙脑香科植物资源分布情况,然后通过“空间分布格局”及“龄级结构划分”、“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种群动态量化”等方法对比分析非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两种不同环境下龙脑香科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非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在自然保护区内龙脑香科植物分布点较多,种群数量较大,海拔梯度更宽,植株生长发育状况更好,说明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更适合龙脑香科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无翼坡垒仅出现在一个保护区内,情况特殊,为分布区夹窄种群,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青梅种群在自然保护区内可调查到113个点,频率为0.496,非自然保护区可调查到51个点,频率为0.584,为海南广布种群,目前种群数量还相对较多,但坡垒种群在自然保护区内仅调查到27个点,频率为0.259,在非自然保护区3个点,且频率仅有0.333,坡垒已经处于极度濒危。(2)无论在保护区内外,青梅、无翼坡垒种群均为集群分布,支持濒危植物基本呈现集群分布的结论。从各龄级的种群分布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随着龄级的增加,种群均表现出扩散的趋势,这是种群适应环境完成自我更新的必然过程。对比非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的青梅种群和坡垒种群进入均匀分布的龄级更大,说明自然保护区对种群的保护力度更强,种群自我更新能力更强。(3)尽管青梅、坡垒和无翼坡垒3个种群在分布区域上有较大的差异,种群大小、濒危程度与原因也不一样,但在植物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等3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非自然保护区还是自然保护区的青梅种群接近DeeveyⅡ型,坡垒种群DeeveyⅢ型,而甘什岭自然保护区的无翼坡垒种群接近DeeveyⅢ型。由植物种群动态指数对种群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无论非自然保护区还是自然保护区,龙脑香科植物种群各龄级虽然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是种群整体表现为增长型,而且Vpi,趋近于0,说明所发现的龙脑香科植物,其种群基本趋于稳定。但是,对比非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的青梅种群和坡垒种群的Vpi,数值更接近于0,说明自然保护区内的种群结构更加稳定。通过种群时间序列预测未来龙脑香科种群结构,与上述结果一致,总体表现为非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受威胁程度明显强于自然保护区。综上结果,对比分析非自然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种群分布情况和种群特征,发现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群生长发育、自我更新情况均优于非自然保护区,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植物创造更有力的生存环境,保证植物种群的演替发展。但是野生植物处境依旧不乐观,面临灭绝的危险,需要加强保护力度,改善保护措施。

魏大勇[5](2015)在《甘蓝型油菜遗传结构分析和选择驯化研究》文中提出大约在一万年前,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为AnAnCnCn)由甘蓝(基因组为CoCo)和白菜(基因组为ArAr)异源杂交并多倍化形成。油菜的驯化历史很短,大概只有三四百年的时间,由于对不同气候和纬度的环境适应而分化为冬性、春性和半冬性三种类型。随着测序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群体遗传学已成为挖掘植物复杂性状关于自然变异和人工选择最有力的工具。与此同时,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分型的成本越来越低,加上白菜、甘蓝和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序列和注释信息的释放,利用组学的数据对甘蓝型油菜遗传结构和选择驯化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国际芸薹属联盟开发的新一代测序技术Brasscia SNP 60K基因芯片对327份从全世界收集的不同来源的油菜进行基因分型,随后又结合101份油菜叶片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和拟南芥的Microarray数据对甘蓝型油菜遗传结构和选择驯化进行研究,最终目的是想阐明油菜适应不同环境和地区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对于挖掘油菜种质资源的潜力,增强油菜品种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甘蓝型油菜遗传结构和核苷酸多样性分析1.全基因组水平的连锁不平衡(LD)和遗传结构分析本研究利用过滤后的SNP数据(32641个SNP标记)在全基因组水平对所有材料进行连锁不平衡(LD)分析,结果显示,当LD衰退到最大值一半时,衰减距离大约为150 kb,这和其他一些自交作物的衰退基本一致。另外,当r2=0.1时,A亚基因组的衰退距离为0.35-0.4 Mb,而C亚基因组的衰退距离为3.5-4 Mb,说明甘蓝型油菜A亚基因组发生了更多的重组,使得衰退距离显着小于C亚基因组。重组的发生会打破LD,所以本文将那些容易发生重组,LD相对也低的区域称为LD热点;相反,则称为LD冷点。通过全基因组水平的LD热点和LD冷点研究发现,78.16%的LD热点分布在A亚基因组而72.59%的LD冷点分布在C亚基因组。另外,LD热点区间的基因密度是冷点区间的2倍多,GC含量也多于冷点区间,但是冷点区间内含有更多的转座子,这和LD反映的结果一致,都说明了油菜A亚基因组的遗传变异更加丰富。2.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了从全基因组水平比较三个生态型的不同,本文基于过滤后的SNP数据对所有材料进行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群体结构和PCA清晰地将所有材料分为冬性、春性和半冬性三个亚群,并且材料相互之间有遗传渗透,尤其是半冬性材料中渗入了很多的冬性和春性遗传成分。三个生态型组合的遗传多样性和LD分析说明,半冬性材料在A亚基因组有更高的核苷酸多样性(π)和更快的LD衰退距离,说明中国半冬性油菜从欧洲引入亚洲后导入了油菜的亲本之一白菜的遗传成分,拓宽了半冬性油菜A亚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导致半冬性油菜在A亚基因组上的遗传距离增加,LD衰退加快。3.群体扩张分析在油菜的育种过程中,研究发现遗传多样性有所丢失,但群体中低频等位基因不断累积,所以本文通过稀有SNP的变化来研究不同生态型油菜的群体扩张现象。研究发现,半冬性油菜组合在每条染色体上的稀有SNP数目都显着多于冬性和春性油菜(T测验,p=5.17×10-7),同时半冬性油菜稀有SNP分布的区间内Tajima’s D值显着小于0,这说明半冬性油菜在上世纪30-40年代从欧洲直接或间接通过日本引进中国后,正在经历群体扩张,而且这种扩张还在继续。二、不同生态型油菜的群体分化和选择信号研究1.不同生态型油菜组合间的群体分化(Fst)研究冬性(W)、春性(S)和半冬性(SW)油菜在春化、开花等环境适应性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首先通过Genepop v4.2软件计算三个生态型组合(S-W, W-SW和SW-S)的Fst值,接着利用滑动窗口分析对Fst值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冬性和半冬性油菜群体之间的平均分化程度最大(Fst=0.235),春性和半冬性油菜群体之间的平均分化程度最小(Fst=0.173)。并在顶部5%的Fst群体分化区间,本文发现一些与适应性相关(比如开花期,黑胫病抗性及菌核病抗性等)的基因和QTL,这些结果可为将来不同生态型油菜的群体分化研究提供依据。2.中国半冬性油菜组合(SW)与欧洲冬性和北美春性油菜组合(W&S)的选择信号研究油菜从欧洲引入中国不到一百年的栽培历史,由于瓶颈效应的影响和本地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的导入,中国半冬性油菜(SW)与欧洲冬性和北美春性油菜(W&S)在抗性、品质和开花行为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基于以上现象,本文对这两组不同类型的油菜进行群体分化和选择信号的研究,本文将顶部5%的Fst群体分化区间内的基因通过在线软件agriGO进行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SW与W&S组合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响应春化、硫苷代谢进程、油脂代谢进程、顶端分生组织的发育调控、开花、昼夜节律的调控和水杨酸介导的信号途径等生物学进程。另外,本文通过顶部5%的Fst和核苷酸多样性的比值(πSW/πW&S)的交集来衡量选择信号,结果表明,在W&S组合选择信号区间A09上检测到一个与黑胫病抗性相关的QTL,在SW选择信号区间C06上发现一个与菌核病抗性相关的QTL,这反映了不同生态型油菜适应当地环境后表现出对病害抗性的不同选择。3.冬性和春性油菜的差异分析本文通过两种分析方法(第一种同上利用Fst分析,第二种通过GSAA软件)对冬性和春性油菜的差异基因(顶部5%的Fst群体分化区间)进行富集分析,二者共同富集在响应刺激、防御反应和开花行为这三个生物学进程,这同样反映了不同类型油菜对环境的适应性。4.冬性和春性油菜开花期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为了研究冬性和春性油菜开花差异的内在因素,减少环境等地域的影响,本研究将60份冬油菜和71份春油菜种植于中国半冬性环境下,对开花期性状进行GWAS分析。为了控制开花期表型数据,本文进行了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矫正,最后通过Tasselv5.0软件对矫正后的数据通过PCA+K模型进行GWAS分析。结果在A02、A03、A09和C08染色体上共检测到38个显着的SNP位点,解释的变异的从5%到28%。其中C08显着SNP区间(35.01-35.38 Mb)与A09上显着SNP区间(30.00-31.21 Mb)是同源的。另外,除了A02上显着位点附近有一个开花基因FLC,其他的位点都是新发现的,在前人研究的开花期QTL和基因中未被检测到。这些位点可能是冬性和春性油菜适应中国半冬性环境后,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位点,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5.不同作物开花基因FT的保守性分析本文利用Lu等(2014)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和Des Marais等(2012)的Microarrays表达量数据进行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最终发现冬性和春性的差异基因与植物H3K27me3调控机制有关,该机制参与植物的春化反应,并对FT基因进行调控,随后对FT基因的结构分析,发现不同物种在生态型开花适应性方面,存在基因保守性现象。

王松林[6](2014)在《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物种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是改良农作物的基因来源。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种质资源就没有农业产业的发展。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一方面由于没有耐热性高的适宜热带地区栽培的蔬菜种类,夏秋季蔬菜非常缺乏,平均自给率只有66%;另一方面,海南具有许多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经济效益好的热带野生蔬菜种质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这些热带野生蔬菜种质资源,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蔬菜产品,填补海南夏秋季蔬菜的空缺,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直以来,野生蔬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物特性、栽培管理和开发利用方面。本论文首次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海南岛的野生蔬菜种质资源。本文在掌握海南岛野生蔬菜资源分布、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尝试从生产、消费需求、市场供给、经济价值、产业化开发潜力及模式等方面对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海南岛野生蔬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业发展策略。借助种质资源学、产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立足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实证分析中注重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图形分析、以及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的运用。本研究认为:(1)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丰富、种类多,达到100多种以上,本文收集了144种;利用种类少,常用的只有30多种,鲜食为主,利用度不高;(2)海南岛的野生蔬菜营养价值、医疗保健价值和育种价值高,应考虑开发利用作为海南夏秋淡季蔬菜的补充;(3)消费者对野生蔬菜认可度高,有市场需求,83%以上被调查人员有购买意愿;(4)海南岛野生蔬菜市场消费前景好,经济价值高。研究表明,每亩每年直接价值是34200元,开发价值是6769元,但是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驯化改良品种较少,只有树仔菜、四棱豆等有限几个品种;(5)海南岛野生蔬菜开发还在形成阶段,应走产业化的路子,选择“公司+基地+农户”等适合的产业化组织模式,才能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6)政府对海南野生蔬菜种质资源基础工作的支持,是野菜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总之,上述研究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经济学研究、可持续利用及产业化研究方面的空白。最后,本研究提出了一些科学策略和建设性意见,包括开展调查,摸清家底;制订政策,有序开发,鼓励开展野菜种质资源基础研究;产业化、集约化、分层次开发;重视保护,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等。

赵静[7](2014)在《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林业及林农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在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随着人们对森林多功能,特别是生态服务功能认识的逐步加深,面临森林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实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及管理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目标。目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和人们对各类自然资源认识的逐步深入,在森林资源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如中药材、山野菜、油茶、竹类、食用菌类和野生动物蛋白等。非木质林产品在维持农户生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出口贸易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开发利用不但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多种渠道的经济来源、就业机会以及食物和药材保障,同时,随着近几年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产值的增加,其在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加林业产值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江西省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非木质开发开发利用对区域林业经济及林区农民收入的影响,以期构建非木质林产品产值增加及林农增收的利益驱动机制,并对当前江西省的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发展潜力展开综合评价,最后对目前的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政策制度体系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江西省可利用的非木材林产品几乎涵盖所有的产品类型,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存在着诸如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市场不健全等问题;第二,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砍伐等初级利用明显下降,逐渐向非木质林产品的采集、种植、养殖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森林资源高级利用方式转变,在带动林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又影响了当地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一产业在林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降低,逐渐调整了林业三大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通过改变原来相对单一的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区域林业产值的增长及经济的发展。从整体来看,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增加了林业产值,优化了林业产业结构,将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第三,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农民收入有显着影响,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区域间及区域内农民收入差距;第四,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良好的发展基础,采取ST战略,辅助SO战略。本次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政府对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的重视,而且将对发展林区经济、稳定农民收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起到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袁凤英[8](2012)在《海南旅游发展分析》文中认为当下,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其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拉动作用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认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财富分配,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程度。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旅游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但其旅游业内部仍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挑战乃至威胁。在这个大背景下,朝着进一步改善海南旅游环境,完善海南旅游服务体系,促进海南旅游业乃至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有必要系统地、深入地对海南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做出分析、研究。本文在旅游规划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全面的、发展的、动态的观点,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通过准确界定研究对象,对海南旅游业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分类型对海南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阐述,利用各年统计数据与现实情形深度分析了海南旅游市场,采用SWOT分析法对海南旅游业发展进行精心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海南旅游发展战略,详细解读了与海南旅游发展相关的各项政策,以海南农垦这一实例来论证海南旅游发展。希望通过研究海南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能够为海南旅游业乃至海南经济的发展有所贡献。

邓必玉[9](2010)在《海南省西部沿海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12月-2010年1月对海南省西部沿海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基本查清了调查地主要植被类型和药用植物资源分布情况,记录了135科505属782种药用植物。对782种药用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该地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海南省西部沿海地区植被破坏严重,主要天然植被类型有灌丛、灌木林、红树林、草丛,不同植被类型分布有不同药用植物。在0.2/km2灌丛样地内记录药用植物72科119属175种,占调查样地植物种类82.5%,灌丛中草本类药用植物最多。在0.26/km2灌木林样地内共记录药用植物82科214属291种,占调查样地植物种类84.8%,灌木林中灌木类药用植物最多。局限分布于沿海地区的药用植物有44种。2、调查过程中记录了16种药用植物新分布区域,4个药用植物新记录,11副民间药方。3、在调查区范围内初步统计有高等植物1500种,鉴定出144科800属1320种,统计结果调查区范围内共有药用高等植物135科505属782种,包括29变种和1品种,据此编辑海南省西部沿海地区药用植物名录。4、种类分析表明西部沿海地区双子叶药用植物占82.4%,蕨类和裸子药用植物仅占4.5%,0.7%。单科单种、单属单种药用植物最多。药典收录的药用植物有52种,海南省常用的药用植物176种,大宗药材原植物有2种。调查区范围内有15种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两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5种海南特有种。5、对西部沿海地区药用种子植物进行区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分布科共75科,占58.4%,热带分布属共411属,占82.6%,热带成分是主体成分,资源分析表明:草本类药用植物最多占54.7%,全株可入药植物最多,占41.6%、药性寒、凉的药用植物最多,味苦的药用植物最多,清热类药用植物最多。西部沿海有毒药用植物78种,占总数的1/10,利用时要加以识别,注意用药安全。6、西部沿海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情况不容乐观,急需普及药用植物知识,充分利用资源,选取具有市场潜力的药用植物进行产业化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7、调查过程中拍摄图片2100多幅,制作500份蜡叶标本,引种50份药用植物。

张莹,祖元刚,陈小强,于雪莹[10](2010)在《中国植物提取业的形成与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植物提取业迅速成长,形成具有战略性前景的新兴行业。对植物提取物及植物提取业进行了定义,简要介绍了我国植物提取业形成所经历的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植物提取业主体产业链条各个环节所占的地位、发展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目前我国植物提取业尚存在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对策,并为中国植物提取业打入国际市场提出了发展策略。

二、东南亚发现一批抗癌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南亚发现一批抗癌植物(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融合视角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研究 ——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回顾
    2.1 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2.1.1 产业融合概念界定
        2.1.2 旅游产业融合理论
    2.2 医疗旅游相关研究
        2.2.1 医疗旅游概念界定
        2.2.2 医疗旅游产业研究
        2.2.3 医疗旅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2.4 医疗旅游影响因素研究
        2.2.5 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
    2.3 小结
3 产业融合与海南医疗旅游的相互结合
    3.1 产业融合动因
        3.1.1 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
        3.1.2 政府放宽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产业融合类型
        3.2.1 产业间渗透融合
        3.2.2 产业间的重组融合
    3.3 产业融合的结构演化动力机制
        3.3.1 主要动力机制—市场需求
        3.3.2 辅助动力机制—社会资本
4 国内外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及经验
    4.1 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
        4.1.1 政府主导型模式
        4.1.2 行业协会主导型模式
        4.1.3 医疗旅游机构主导型模式
    4.2 国内外主要医疗旅游目的发展模式研究
        4.2.1 泰国医疗旅游模式
        4.2.2 韩国医疗旅游模式
        4.2.3 上海医疗旅游
        4.2.4 五大连池医疗旅游
    4.3 国内外先进经验对海南医疗旅游发展的启示
5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目的地要素和实践思路
    5.1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先行区旅游资源驱动要素
        5.1.1 旅游资源
        5.1.2 医疗技术条件
        5.1.3 中医药养生资源
    5.2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先行区保障要素
        5.2.1 游客服务保障中心
        5.2.2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5.3 博鳌乐城国际医学旅游先行区实践思路
        5.3.1 博鳌乐城国际医学旅游先行区业态分布
        5.3.2 博鳌乐城国际医学旅游先行区瓶颈制约
6 博鳌乐城国际医学旅游先行区创新发展路径
    6.1 博鳌乐城国际医学旅游先行区发展模式的选择
        6.1.1 综合性创新发展模式
        6.1.2 “医”+“疗”+旅游模式
    6.2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发展路径
        6.2.1 充分发挥政府政策优势
        6.2.2 打造特色医疗旅游产品
        6.2.3 积极推动海南医疗国际化
        6.2.4 完善医疗旅游产业链
        6.2.5 实施品牌战略营销推广机制
        6.2.6 加强医疗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金秀瑶族家庭教育研究 ——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时代背景
        (二) 教育始于家庭
        (三) 瑶族文化的中心—金秀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二) 瑶族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三) 文化人类学与瑶族文化的相关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家庭
        (二) 家庭教育
        (三) 瑶族家庭教育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过程
    六、调研地区概况
        (一) 金秀镇金田村孟村屯概况
        (二) 倚山而建的J小学
第1章 金秀瑶族家庭教育之历史镜鉴
    一、金秀瑶族概况
        (一) 瑶族的族称与族源
        (二) 金秀瑶族支系构成及分布
    二、瑶族家庭教育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一) 瑶族家庭教育的起源
        (二) 瑶族传统家庭教育的思想基础
    三、瑶族家庭教育产生的社会基础
        (一) 村社制度——最基本的社会组织
        (二) 石牌制度——政治法律生态
第2章 金秀瑶族家庭教育之道德教育
    一、传统道德教育
        (一) 谦恭礼让
        (二) 孝顺长辈
        (三) 勤劳勇敢
        (四) 互帮互助
    二、当代茶山瑶家庭道德教育
        (一) 物质条件环境
        (二) 人际关系环境
        (三) 精神意识环境
    三、家庭道德教育变迁分析
        (一) 社会转型与伦理道德嬗变
        (二) 家庭变迁与家庭道德教育
        (三) 教育变革与家庭道德教育
第3章 金秀瑶族家庭教育之生活生产知识教育
    一、传统生活生产知识教育
        (一) 农业生产
        (二) 挑花刺绣
        (三) 民族审美
    二、当代茶山瑶族家庭生活生产知识教育
        (一) 被“符号化”的茶山瑶服饰
        (二) 逐渐失传的刺绣手工艺
        (三)民族文化的根基——瑶话
    三、生活生产知识教育变迁分析
        (一) 经济模式的变迁
        (二) 新的教育方式涌入
        (三) 学校教育影响力扩大
第4章 金秀瑶族家庭教育之民族历史教育
    一、传统民族历史教育
        (一) 宗教教育
        (二) 民间习俗教育
        (三) 神话故事
        (四) 瑶族歌谣
    二、当代茶山瑶族家庭民族历史教育
        (一) 民族节日促进文化交流
        (二) “拉珈部落”——茶山瑶民俗村
        (三) 汉瑶融合的婚礼
    三、民族历史教育变迁分析
        (一) 民族交往与文化传播的加强
        (二) 传统民族历史教育内容淡化
        (三) 流行文化的冲击
第5章 金秀瑶族家庭教育之发展建设思考
    一、引导瑶族成员形成文化自觉
    二、加快瑶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
        (一) 开设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二) 社工填补内宿生家庭教育缺失
        (三) 发挥教师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加强瑶族家庭自身建设
        (一) 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二) 重视瑶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三) 建设学习型家庭
    四、加强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对教育者(家长、长辈)的访谈提纲
附录2: 受教育者(子女、晚辈)的访谈提纲
附录3: 个案部分田野日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海南省野生龙脑香科植物分布格局及种群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及评价
        1.1.1 海南省重点野生保护植物资源概述
        1.1.2 龙脑香科植物资源概述
        1.1.3 海南森林植被类型
        1.1.4 种群动态与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提出科学问题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地类型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目的种的选择
        2.2.2 野外调查
        2.2.3 数据分析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龙脑香科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和生境调查
        3.1.1 物种调查基本情况
        3.1.2 物种种群出现度
    3.2 龙脑香科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3.2.1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3.2.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分析
    3.3 龙脑香科植物种群特征分析
        3.3.1 青梅种群特征分析
        3.3.2 坡垒种群特征分析
        3.3.3 无翼坡垒种群特征分析
    3.4 龙脑香科植物种群动态指数
    3.5 种群时间序列预测
4 讨论
    4.1 龙脑香科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
    4.2 龙脑香科植物种群结构特征
        4.2.1 龙脑香科植物径级结构
        4.2.2 龙脑香科植物静态生命表
        4.2.3 龙脑香科植物存活曲线
    4.3 龙脑香科植物种群动态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与学位论文的相关性

(5)甘蓝型油菜遗传结构分析和选择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甘蓝型油菜的起源和进化
        1.1.1 芸薹属的起源
        1.1.2 甘蓝型油菜的起源和栽培历史
        1.1.3 甘蓝型油菜在我国的分布
    1.2 重要农作物基因组测序的研究进展
        1.2.1 从一代测序到高通量测序的发展
        1.2.2 重要植物的全基因组测序
        1.2.3 高通量测序在植物中的应用
    1.3 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种测序进展
        1.3.1 白菜基因组的测序
        1.3.2 甘蓝基因组的测序
        1.3.3 油菜基因组的测序
        1.3.4 其他高通量测序在油菜中的应用
    1.4 SNP的检测方法比较及在油菜中的应用
        1.4.1 SNP的定义、特点和研究意义
        1.4.2 SNP检测方法
        1.4.3 SNP芯片技术在油菜中的应用
    1.5 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在植物中的应用
        1.5.1 关联分析的基础-连锁不平衡
        1.5.2 LD的原理和度量
        1.5.3 影响LD的因素
        1.5.4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1.5.5 GWAS的常用分析软件
        1.5.6 关联分析与传统连锁作图的比较
    1.6 基因组学在研究农作物起源和驯化中的应用
        1.6.1 栽培水稻的起源和驯化
        1.6.2 玉米从短日照向长日照的驯化
        1.6.3 黄瓜苦味的选择驯化
        1.6.4 番茄从小变大的育种驯化历史
        1.6.5 大豆的驯化与改良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甘蓝型油菜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来源
        2.2.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2.3 植物材料总DNA的提取和纯化
        2.2.4 甘蓝型油菜60K SNP芯片杂交技术
        2.2.5 SNP基因型分型检测
        2.2.6 SNP和基因的电子比对
        2.2.7 连锁不平衡和LD衰退的检测
        2.2.8 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的估计
        2.2.9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2.10 遗传多样性分析
        2.2.11 Tajima's D值检验
        2.2.12 部分同源序列比较分析
        2.2.13 生态型稀有SNP和生态型特有SNP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SNP的评价和分布
        2.3.2 全基因组水平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2.3.3 LD热点和冷点事件
        2.3.4 三个生态型间的多样性和遗传渗透分析
        2.3.5 稀有SNP检测群体扩张
        2.3.6 甘蓝型油菜A和C亚基因组的基因流渗透
    2.4 讨论
        2.4.1 油菜遗传多样性和LD衰退的比较研究
        2.4.2 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的遗传改良
        2.4.3 影响LD及LD热点和冷点的因素
        2.4.4 基因流渗透分析
第3章 甘蓝型油菜生态型间的群体分化和选择适应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种植和数据来源
        3.2.2 群体分化系数的扫描
        3.2.3 选择性消除分析
        3.2.4 基因富集分析
        3.2.5 画图工具Circos的安装和使用(Win 7版本)
        3.2.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7 GSAA基因集关联分析
        3.2.8 开花期的统计
        3.2.9 数据处理和结果整理
    3.3 结果分析
        3.3.1 甘蓝型油菜生态型间的群体分化研究
        3.3.2 不同生态型问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
        3.3.3 不同生态型油菜在DNA和RNA水平下群体分化的互补分析
        3.3.4 中国半冬性油菜与冬性和春性油菜之间的群体分化
        3.3.5 中国半冬性与欧洲油菜的选择性消除分析
        3.3.6 冬性和春性油菜的差异基因分析
        3.3.7 开花期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3.3.8 基于GSAA的生物通路富集分析
    3.4 讨论
        3.4.1 SNP芯片和转录组数据的互补性
        3.4.2 不同种植环境下油菜抗病的选择信号分析
        3.4.3 影响冬性和春性油菜分化的因素
        3.4.4 开花期关联位点的比较分析
        3.4.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的发展
        3.4.6 正向选择分析方法的探讨
第4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附录 7
附录 8
致谢
发表论文

(6)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例
表格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3.5 研究框架
    1.4 研究基础
        1.4.1 国内外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
        1.4.2 基本理论基础
    1.5 主要创新点
2 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定义及分类
    2.1 野生蔬菜介绍
        2.1.1 野生蔬菜定义
        2.1.2 野生蔬菜的分类
        2.1.3 野菜史料
        2.1.4 开发利用野生蔬菜的主要途径
    2.2 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种类及分布
        2.2.1 海南岛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概况介绍
        2.2.2 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种类
        2.2.3 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构成分类
        2.2.4 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特点
        2.2.5 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空间分布
    2.3 本章小结
3 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方法
    3.1 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价值
        3.1.1 按野菜的用途分类
        3.1.2 从经济学角度分类
    3.2 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
        3.2.1 评估含义
        3.2.2 评估目的
        3.2.3 评估原则
        3.2.4 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方法
        3.2.5 野生蔬菜种质资源不同经济价值内容的评估
        3.2.6 野菜种质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估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经济价值分析
    4.1 海南岛蔬菜生产与需求情况
        4.1.1 海南夏秋季蔬菜供求情况
        4.1.2 海南冬季瓜菜供求情况
        4.1.3 海南蔬菜供求存在的问题
    4.2 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开发利用现状
        4.2.2 存在问题
    4.3 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价值分析
        4.3.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4.3.2 数据来源
        4.3.3 分析方法
        4.3.4 特别说明
        4.3.5 海南野生蔬菜人工栽培及产业化开发利用情况
        4.3.6 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价值构成及计算
    4.4 海南野生蔬菜产业市场前景消费潜力预测
        4.4.1 居民饮食消费结构变动现状
        4.4.2 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结构现状
        4.4.3 野生蔬菜发展潜力初步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海南消费者野生蔬菜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数据特征
        5.2.1 样本选择
        5.2.2 问卷设计和样本描述
        5.2.3 模型设计和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消费者群体划分
        5.3.2 消费者对野生蔬菜的认知度
        5.3.3 消费意愿分析
        5.3.4 消费行为分析
        5.3.5 模型分析
    5.4 讨论
        5.4.1 消费者特征对野生蔬菜的消费行为有一定影响
        5.4.2 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的关系
        5.4.3 价格与消费需求反向差异特征
        5.4.4 如何提升消费者对野生蔬菜的消费需求
    5.5 本章小结
6 海南野生蔬菜产业化开发典型案例分析
    6.1 海南立平野菜谷的产业化模式
        6.1.1 企业概况
        6.1.2 企业经营模式
        6.1.3 公司产品
        6.1.4 荣誉
        6.1.5 立平公司产业化模式的启示
    6.2 海南五指山野菜的产业化模式
        6.2.1 基本情况介绍
        6.2.2 政府政策
        6.2.3 发展模式
        6.2.4 野风公司产业化模式的启示
    6.3 本章小结
7 海南岛野生蔬菜产业化发展路径及组织模式构建对策
    7.1 海南野生蔬菜产业化发展路径
        7.1.1 优化布局,培育产业带
        7.1.2 培育龙头,生产经营专业化
        7.1.3 建立服务体系,提供服务
        7.1.4 发展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7.1.5 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
        7.1.6 品牌化经营,提高知名度
    7.2 野菜产业的组织模式构建
        7.2.1 构建的必要性
        7.2.2 最优产业组织模式构建原则
        7.2.3 产业组织模式的架构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开展调查,摸清家底
        8.2.2 制订政策,有序开发
        8.2.3 产业化、集约化、分层次开发
        8.2.4 重视保护,可持续发展
        8.2.5 合理开发,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常见野菜图谱
附录二 海南岛主要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状况
附图一 海南省野生蔬菜种质资源分布图
附图二 海南省野生蔬菜产业化开发分布图
附件一 设计调查样表
    样表1 海南省野生蔬菜专题调查表
    样表2 海南省野生蔬菜产业开发专题调查表
附件二 野生蔬菜市场调查问卷
附件三 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过程与结果
个人简介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7)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林业及林农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林产品
        1.3.2 非木质林产品
        1.3.3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
        1.3.4 森林资源
        1.3.5 森林可持续经营
        1.3.6 林业产业
        1.3.7 收入
    1.4 研究内容的构成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1.6.1 数据来源
        1.6.2 样本获取
        1.6.3 样本县市基本情况
    1.7 可能有的创新及不足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2 相关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非木质林产品研究进展
        2.1.1 非木材林产品分类研究
        2.1.2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研究
        2.1.3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方式研究
        2.1.4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效益研究
        2.1.5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2.1.6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研究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3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理论
    2.3 文献研究评述
3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现状分析
    3.2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的资源基础
        3.2.1 森林资源禀赋
        3.2.2 植物资源禀赋
        3.2.3 动物资源禀赋
    3.3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的社会及生态环境分析
        3.3.1 经济发展水平
        3.3.2 人口状况
        3.3.3 生态系统及自然环境状况
    3.4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情况分析
        3.4.1 非木质资源利用种类及产量分析
        3.4.2 非木质林产品重点发展项目分析
    3.5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5.1 产业发展水平低
        3.5.2 市场机制不健全
        3.5.3 制度缺位导致资源的无序利用
        3.5.4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的利用发展不充分
    3.6 本章小结
4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竞争力分析
    4.1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优势产业分析
        4.1.1 方法选择
        4.1.2 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4.2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布局分析
        4.2.1 各区域的特色非木质林产品分析
        4.2.2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布局分析
    4.3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差异分析
        4.3.1 主成分分析原理
        4.3.2 指标选择
        4.3.3 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对林地及区域林业的贡献度分析
    5.1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林地生产力增长的分析
        5.1.1 林地生产力定义
        5.1.2 林地生产力计算过程
        5.1.3 结果分析
    5.2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对区域林业产值的贡献值分析
        5.2.1 林业总产值分析
        5.2.2 林业第一产业
        5.2.3 林业第二产业
        5.2.4 林业第三产业
    5.3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与林业产业结构关联度分析
        5.3.1 灰色系统理论
        5.3.2 林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5.3.3 第一产业内部关联度分析
        5.3.4 第二产业内部关联度分析
        5.3.5 第三产业内部关联度分析
        5.3.6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内部关联度分析
        5.3.7 林业产业与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关联度分析
    5.4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典型相关分析
        5.4.1 影响因素选取及确定
        5.4.2 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5.4.3 模型结果分析
        5.4.4 主要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综合发展潜力分析
    6.1 宏观视角: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发展动力及制约因素分析
        6.1.1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产业的发展动力
        6.1.2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产业的制约因素
    6.2 微观视角: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发展动力及制约因素分析
        6.2.1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发展动力分析
        6.2.2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6.3 江西省发展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SWOT-AHP分析
        6.3.1 优势
        6.3.2 劣势
        6.3.3 机遇
        6.3.4 威胁
        6.3.5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SWOT-AHP分析
        6.3.6 江西省发展非木质林产品的战略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7.1 江西省农民收入现状及差异分析
        7.1.1 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对比分析
        7.1.2 农村居民收入变动情况分析
        7.1.3 区域收入差距分析
    7.2 江西省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分析
        7.2.1 农民收入结构不够合理
        7.2.2 不同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
    7.3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7.3.2 指标的选取
        7.3.3 结果分析
    7.4 非木材林产品利用与被调查农户收入水平的关系分析
        7.4.1 被调查农户收入结构对比
        7.4.2 弋阳县拥有非木质林产品利用收入的被调查农户收入结构
        7.4.3 弋阳县非木材林产品利用与农户收入的关系分析
    7.5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对区域内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7.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7.5.2 模型结果分析
        7.5.3 收入差距变化分析
    7.6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对农户林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分析
        7.6.1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对农户林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分析
        7.6.2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对农户林地流出行为的影响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分析
    8.1 江西省的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的相关政策分析
        8.1.1 资源培育及利用的相关政策
        8.1.2 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
        8.1.3 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8.1.4 科技扶持的相关政策
        8.1.5 市场信息的相关政策
        8.1.6 财税优惠的相关政策
    8.2 现有政策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8.2.1 政策实施部门方面
        8.2.2 产业发展和市场贸易政策方面
        8.2.3 资金扶持方面
        8.2.4 品牌化产品管理方面
    8.3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的政策满意度评价研究
        8.3.1 调查设计与研究方法
        8.3.2 农民对政策的满意度指标构建
        8.3.3 农民对增收政策满意度及重要度分析
        8.3.4 满意度及重要度的IPA象限图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产业保障体系
        9.2.2 制度保障体系
        9.2.3 风险保障体系
        9.2.4 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8)海南旅游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海南旅游发展现状
    2.1 主要景点及景点保护状况
    2.2 基础设施
    2.3 政策扶持力度
    2.4 饮食业状况
    2.5 旅游购物环境
    2.6 金融业现状
    2.7 娱乐发展状况
    2.8 导游发展现状
    2.9 吸引游客状况
    2.10 旅游业知名度
    2.11 旅游管理机构概况
第三章 海南旅游的资源
    3.1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
    3.2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第四章 海南旅游的市场分析
    4.1 客源市场分析
    4.2 旅游市场经济指标统计
    4.3 剖析旅游市场中的不规范现象
第五章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 分析
    5.1 优势(Strengths)分析
    5.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5.3 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5.4 威胁(Threats)分析
    5.5 SWOT 分析的结论
第六章 海南旅游发展战略
    6.1 战略目标
    6.2 建设原则
    6.3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6.4 旅游市场发展策略
第七章 海南旅游政策
    7.1 经济方面的政策
    7.2 土地方面的政策
    7.3 三大产业方面的政策
    7.4 改革开放方面的政策
    7.5 人才、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
    7.6 法律及其他政策
第八章 实证分析——以海南农垦旅游业发展为例
    8.1 海南农垦的基本概况
    8.2 海南农垦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8.3 海南农垦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
    8.4 海南农垦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海南省西部沿海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进展概述
        1.1.1 药用植物资源概念
        1.1.2 药用植物资源的价值
        1.1.3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概况
        1.1.4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技术手段概述
    1.2 海南省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1.2.1 海南省药用植物资源种类
        1.2.1.1 地理气候优越、种类繁多
        1.2.1.2 资料不全,家底不清
        1.2.1.3 海南省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概况
        1.2.1.4 资源破坏严重、保护工作困难
        1.2.2 海南省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2.2.1 研究力量薄弱,工作不系统不深入
        1.2.2.2 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率低,生产规模小
        1.2.3 海南省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建议
    1.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本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调查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植被特征
3. 调查研究方法
    3.1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3.2 调查路线安排
    3.3 现场调查
    3.4 GPS定位,植物图片、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采集
    3.5 标本采集与鉴定
    3.6 药用植物资料检索
4. 结果与分析
    4.1 西部沿海地区植被类型及药用植物资源分布
        4.1.1 自然植被及药用植物资源分布
        4.1.1.1 灌丛药用植物资源
        4.1.1.2 灌木林药用植物资源
        4.1.1.3 红树林药用植物资源
        4.1.1.4 海滩灌草丛药用植物资源
        4.1.1.5 草丛药用植物资源
        4.1.2 人工植被及药用植物资源
        4.1.3 局限分布于沿海地区的药用植物
    4.2 药用植物新分布区域
    4.3 药用植物新纪录、民间药方
    4.4 海南省西部沿海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分析
        4.4.1 海南省西部沿海地区药用植物统计
        4.4.2 收入药典药用植物、常用药用植物、大宗药材
        4.4.3 重点保护植物、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及特有种
    4.5 海南省西部沿海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分析
        4.5.1 海南省西部沿海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地理成分分析
        4.5.1.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4.5.1.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4.5.2 药用植物性状分析
        4.5.3 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分析
        4.5.4 药用植物药用部位性味分析
        4.5.5 药用植物药用功效分析
        4.5.6 有毒药用植物分析
    4.6 海南岛西部沿海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7 西部沿海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植物介绍
    4.8 海南省西部沿海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初步评价
        4.8.1 西部沿海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评价
        4.8.2 西部沿海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潜力评价
        4.8.3 西部沿海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生态效益评价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参与的工作及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调查部分图片

(10)中国植物提取业的形成与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植物提取物产业的形成
    1.1 植物提取物及植物提取业的定义
    1.2 植物提取物产业形成的3个阶段
2 植物提取业主体产业链组成
    2.1 高含量目的有效物质的植物新品种选育
    2.2 促进目的有效物质增量的植物定向培育
    2.3 植物目的有效物质的分离与纯化
    2.4 获得目的功能新材料的研制
    2.5 植物提取物产品的功能或活性分析
    2.6 植物目的有效物质新剂型的制备
    2.7 植物提取物专用装备的制造
        2.7.1 植物目的有效物质的分离纯化装备的制造
        2.7.2 新剂型装备的制造
    2.8 植物提取物产品的质量控制
    2.9 植物提取物产品的国际市场培育
3 中国植物提取业存在的瓶颈问题
    3.1 植物资源制约
    3.2 植物提取物提取工艺落后, 环境污染严重
    3.3 装备水平不高
    3.4 质量控制落后
4 中国植物提取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4.1 大力促进人工植物资源的培育与发展
    4.2 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
    4.3 由单机、手工操作到智能化成套装备的应用
    4.4 提升植物提取业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民族品牌
    4.5 中国植物提取业的国际化发展
5 结语

四、东南亚发现一批抗癌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融合视角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研究 ——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例[D]. 廖武华. 海南大学, 2020(12)
  • [2]日本学者云南研究的内容焦点与趋势特征——基于日本KAKEN数据库分析[J]. 刘岩,王晓梅,何薇. 民族论坛, 2019(04)
  • [3]金秀瑶族家庭教育研究 ——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D]. 娄思思.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4]海南省野生龙脑香科植物分布格局及种群特征研究[D]. 李丹. 海南大学, 2016(08)
  • [5]甘蓝型油菜遗传结构分析和选择驯化研究[D]. 魏大勇. 西南大学, 2015(11)
  • [6]海南岛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经济研究[D]. 王松林. 海南大学, 2014(03)
  • [7]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林业及林农收入的影响研究[D]. 赵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8]海南旅游发展分析[D]. 袁凤英. 天津大学, 2012(07)
  • [9]海南省西部沿海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D]. 邓必玉. 海南大学, 2010(01)
  • [10]中国植物提取业的形成与发展策略[J]. 张莹,祖元刚,陈小强,于雪莹. 现代化工, 2010(03)

标签:;  ;  ;  ;  ;  

东南亚发现一批抗癌植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