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确定基本任务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确定基本任务

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确定基本任务(论文文献综述)

孙宁宁,孔凡宏[1](2021)在《我国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机制探析》文中提出近年来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频发,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对于有效规避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的发生或减轻其破坏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现有法律条文涉及海洋环境预警原则和预警体系的规定相对薄弱,海洋环境的分类管理体系增加了预警协调的难度,预警信息系统在监测技术、硬件设施建设、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预警管理的效能。在借鉴国外海洋环境预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法律文件中充分嵌入预警原则和预警体系的内容、健全预警综合协调机制、构建高效的海洋环境预警系统应用平台的政策建议。

樊丛维[2](2021)在《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不断在印证这一事实。而中国近代以来的心路历程也在告诫着我们,只有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此为背景,中国适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也需要运用更加多维、更加独特的视角,从而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出更多力量。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等众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海洋事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兴海应当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文章第一部分是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首先要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科技与海洋战略的关系,从传统海洋战略理论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中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探寻理论基础。同时,根据对现有官方文件的全面解读,可以将海洋强国战略划分成四个维度,即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由此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其中一个层面。因此,科技兴海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技兴海对于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作用于其他三个维度的变量对海洋强国战略整体施加影响,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全局的作用。文章第二部分注重研究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在科技兴海的助推下,中国应当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建设和平性海洋强国;同时,发挥科技要素的核心作用,实现规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引领,建设引领型海洋强国;最后,要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建设负责任海洋强国。进而以目标为指引,推动中国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文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科技的进步扩充了海洋安全的内涵,同时也加剧了海洋权益争端,进而强化国家间了海上对抗的风险,海洋安全形势因此变的更为复杂;同时,科技要素强化了世界上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与意愿,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极化趋势明显;最后,在科技要素的推动下,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了新的特征,新兴海洋议题也在不断出现,而且海洋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海洋政治议题不断增多。有鉴于此,应当准确定位当前挑战,仔细审视现实问题,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文章第四部分拟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路径选择。中国为了更好地迎接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必须发挥科技要素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作用。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需要依照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建设目标,对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做出筹划。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维护地区海洋安全、提升海洋行为能力三大领域重点发力,并通过科技要素对这三个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撑,有序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肖士杰[3](2020)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目前,关于海洋水质监测的评价方式还不完善,有些评价是以海洋数据监测样本聚类结果作为水体质量的评价依据。而海洋大数据分析更加注重系统整体运行和数据累积效果产生的影响,需要更为合理的分析工具。本文在分析海洋数据异常检测相关因素的基础上,一方面,针对目前常见聚类算法的不足之处,设计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C均值模糊聚类算法(简称BP-FCM算法);另一方面,将BP-FCM算法与Spark平台相结合,解决聚类过程中大数据处理速度缓慢的难题。本文利用大数据技术,选用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和列数据库HBase进行储存大量异构海洋信息数据,采用Spark平台,分析计算速度更快。本文对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设计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系统主要分为四层结构,分别是表现层、应用层、服务层和数据层。本文采用MVC框架,数据层负责从数据源获取数据和数据的储存,服务层采用Spark为计算引擎,应用层是采用soa模式,表现层是用户界面,将处理完成的信息进行展示。本文根据设计方案实现了基于大数据的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系统具有采集数据、计算数据、展示数据和数据挖掘等功能。系统采用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和面向列的数据库HBase以及My SQL数据的储存方式,使用Spark作为计算引擎。使用传感器等收集设备将各个监测海域的数据收集完毕后,上传到系统的储存系统,每天固定时间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通过echarts实现表格和散点图展示,在系统大屏上通过警告图来显示污染情况,以便及时处理海洋污染情况,对海洋信息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玉洁[4](2020)在《中国陆海跨界污染统筹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广度、强度空前加剧,以致近海环境持续承受巨大压力。中国近海海域主要污染物80%以上来自于陆源排放,由于陆源污染物排海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海洋环境依然遭受显着影响。陆源污染排放过程既跨越自然边界又跨越行政边界,所涉及的治理主体复杂多样,陆海统筹视角下跨界污染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从陆域研究环境公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从海洋研究海洋功能区划的约束机制,进而统筹陆海,研究沿海地方政府入海流域管理机制以及中央政府跨界治理激励机制,期望通过相关制度安排,规范陆域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调控沿海地方政府行为,对陆海跨界污染形成制度约束与治理激励。本研究旨在丰富陆海统筹等相关理论,为协调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关系提供思路和依据,为合理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实现陆海整体环境优化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从环境公平角度切入,以辽宁省为研究区,选取畜禽业作为典型陆域经济活动,以化学需氧量COD为污染物指标,测度2000-2016年辽宁省畜禽业环境不公平状况并构建面板阈值模型研究环境公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识别陆域活动关键控制点。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畜禽业环境公平的重要因素。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间内,农业产业结构对辽宁省地级市畜禽业环境公平具有差异化影响,对畜禽业环境空间分布公平具有单一阈值效应,对畜禽业环境经济效率公平具有双阈值效应。农业产业结构的数量型升级并不能有效缓解辽宁省内中等经济发展水平和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区间的畜禽业环境不公平。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公共财政支持有助于提升畜禽业环境公平程度。(2)从政策角度出发,在对海洋陆源污染治理政策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研究海洋功能区划实现陆域社会经济活动约束的基本途径,并探讨未来即将实施的4.0版海洋功能区划所需承载的生态环保任务。研究表明:海洋功能区划是实现陆海环境统筹约束的有效途径,其约束力来自于自身生态环境要求和所体现的生态环境政策意志。未来即将实施的4.0版海洋功能区所需承载的生态环保任务包括:继续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研究,纳入更多量化生态环境指标以加强量化控制,进一步与海洋生态环保制度、机制、管理相协调,为海洋生态政绩考核提供有力支撑与科学依据。(3)建立了入海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博弈模型,分析了海洋环境管理权不同归属情景下沿海地方政府污染治理行为与策略选择,通过引入陆海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如何构建陆海跨界水污染管理机制。结果表明,引入沿海省级政府对海域环境的管理是实现跨界污染有效治理的关键。在沿海省级政府管理下,通过建立陆海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采用分段生态补偿系数,能够实现入海流域的源头污染减排,但对入海末端污染减排存在不确定性影响,在海陆生态补偿系数比值满足临界条件情况下能实现末端污染减排。生态补偿机制对产污削减量存在分配效应,海洋与陆域生态补偿系数比值会影响地区产污削减量在上游内陆和中游近岸之间的具体分配。沿海省级政府在构建陆海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时,既要关注海洋、陆域生态补偿系数绝对量,又要考虑二者的相对量。(4)建立中央—沿海地方政府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中央政府如何通过激励契约促使沿海地方政府在单任务层面重视海洋污染治理,在多任务层面兼顾经济发展与陆海污染治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任务层面,中央政府设计激励机制时要将沿海地方政府风险态度纳入考量,考察其激励强度对努力水平影响的敏感程度,并提高海洋污染治理努力的可观测程度。在多任务层面,中央政府要促使沿海地方政府兼顾经济发展与陆海污染治理,多任务间的关联关系是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前提。中央政府需要考虑通过政绩考核等配套政策引导沿海地方政府,将经济发展、陆域污染治理两项任务与海洋污染治理任务的努力成本关系由“互相替代”调整为“互补”,从“临界型激励”转换为“增强型激励”,促进沿海地方政府兼顾经济发展与陆海污染治理。

余永强[5](2019)在《一种海洋环境监测无人艇的初步设计》文中指出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面积,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效适当的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并提高海洋经济,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但在海洋资源被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应运而生。换种角度来讲,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强弱,对海洋环境资源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海洋环境监测对海洋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如下:根据监测无人艇在海洋环境领域的应用,设计了一种海洋环境水域的巡航式海洋环境监测无人艇,利用了一阶模糊评判的方法对无人艇进行选型分析,选择了小水线面复合单体艇型,完成了主艇体的设计,且支柱上安装有“V”型水翼。通过初步论证及统计资料分析,确定了小水线面复合单体无人艇的主尺度参数,进行了外观设计,水翼的设计和安装及总布置设计及重量重心计算,完成了推进系统及其操纵系统的设计与安装,之后进行了中间试验艇的制作。以航迹偏差和航向偏差作为输入变量,舵角和电机转速作为输出变量,建立了无人艇自主航行的模糊控制规则。通过自主航行试验与船模试验得到了较详细的模糊控制执行表,为实现水面无人艇智能化的自主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案。其次,开发并构建了监测无人艇的监测功能系统:无人艇上有检测海洋环境指标的功能传感器,通过无人艇的移动,可以监测水域任意位置的水文信息;同时,利用无线电台将水质参数传输至监测端进行实时存储和显示,并配备基于Visual Studio软件平台设计开发的图形用户界面,可实时查看当前的水质参数。最后,对无人艇进行艇体水密试验、浮性试验、快速性试验、操纵性试验、静水纵摇试验。验证了无人艇性能的可靠性。进行了自主航行试验、基于无线网络的综合性水域监测功能试验,验证了监测无人艇优良的耐波性及智能控制系统与监测功能系统的可靠性。

毛竹[6](2018)在《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在海岸带区域活动的不断发展,海岸带环境问题,特别是水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已成为沿海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在海岸带水环境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实现我国在2016年制定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规定的海岸带水环境的治理目标,还任重道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该领域里的有关理论、实践和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环境生态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我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及其制度安排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体制创新加强海岸带水环境制度建设,对海岸带水环境实施科学管理,加快实现我国的2030年海洋水环境的治理目标的建议。本文在第1章中重点介绍了选题背景与依据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在第2章中回溯了相关基础理论后认为,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应以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制度建设的根本宗旨。制度安排在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支撑下更加符合海岸带水环境的自然属性,而应用海岸带综合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识别并解决矛盾的能力,以水资源的稀缺性为基础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则为海岸带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激励机制。第3章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应用这些基础理论的典型案例,讨论了各个理论的特点和相互联系,进而发现这些理论的核心内容都具有对矛盾进行识别与处理的特质,与海岸带综合管理不谋而合。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助于识别和处理海岸带地区开发与利用水环境过程中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有助于解决海岸带各利益相关者对水资源环境扩张的需求与水资源环境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环境经济学则旨在解决海岸带水环境开发利用过程中个体利益取向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与社会利益取向之间的矛盾。同时,各个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例如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主要立足于政府制度供给层面,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决定了其难以在海岸带城市水环境保护规划、流域发展规划等方面充分落实,而环境经济学理论则在应用中仍需政府的行政干预。本文进而认为,只有那些具有“导向能力”、“激励和约束机制”,且制度成本可以有效控制的制度才能在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第4章回归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的分析,重点研究了中国现行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并结合第3章将管理机制分为约束性机制、引导性(激励性)机制以及自愿性机制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发现,现行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的约束能力较强,但政府部门机构间协调的制度成本较高。虽然已经建设了一些激励和引导机制,但对企业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引导能力仍然不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第5章中结合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研究了中国海岸带水环境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给出中国海岸带水环境制度安排应具有的结构和功能的建议,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讨论了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近、中、远期任务。第5章的最后一节专门研究了最近的国家机构改革对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意义,并认为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安排应从海岸带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水环境管理司法制度、水环境修复制度等三个方面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国家机构改革。第6章作者对研究做了总结和展望,认为进一步研究机构改革下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同时探讨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对国际环境治理影响和意义是本研究进一步拓展的两大方向。

隋伟娜,陶冠峰,赵辉,马明辉,梁斌,梁雅惠,朱容娟,张鹏骥[7](2017)在《海洋环境监测方案任务标准化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海洋环境监测方案是描述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内容的方案,内容是文字说明性质的。随着相关海洋环境监测软件系统对结构化的工作任务信息需求日益提高,必须考虑海洋环境监测方案任务标准化的实现方法。文中介绍了海洋环境监测方案任务标准化的原则,描述了实现过程,并给出了北海区海水监测方案任务标准化的实现示例,对未来海洋环境监测方案任务标准化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齐澍晗[8](2016)在《试论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环境风险规制 ——以食品安全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背景下,“逐步清晰”的环境风险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德国社会学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者,通过对现代化困境的反思、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出现的、相互之间还有“某种”关联的社会风险展开深入研究;创造性的形成了“风险社会”这一系统而完整的社会学理论。当前,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高风险社会状态:改革开放过程中迅猛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在短时间的急剧转型——别的国家在近百年逐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将一次性在当代中国集中爆发出来;而环境风险,则是风险社会里最典型的风险。从食品安全视角来看,环境风险通过土壤、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因素,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初级农产品;环境风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迁移、传递,从而最终影响到人类生命和身体健康。因此,本文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的风险社会理论的梳理、借鉴和吸取,认为“风险社会”并不是某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也不是国家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风险社会”理论是针对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困境的全面描述;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其资本主义现代化制度的一种自省与反思;“风险社会”理论是通过描述风险现象和风险特征,以探寻能够改善社会关系、完善现代化制度的发展路径。如前所述,中国正处于高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日益复杂,且具备“潜在性”和“不可预估性”的特征;因此,我们应吸取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成果,认真分析中国环境风险的分配现状、并对我国现行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措施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寻求法律手段规制环境风险的具体路径。通过分析,本文指出对环境风险予以法律规制时具体存在着三个法学困境:是关于规制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困境;二是关于法律规则确定性的困境;三是关于风险责任分配的困境。随后,本文将风险社会理论引入环境法学、传统法理学,指出能够克服上述三个困境的法学理论。最后,通过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或地区现行的风险法律规制手段进行考察,本文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具体路径:一是确立风险法治原则,以该原则作为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运行原则;二是建立环境风险分析管理制度体系,以此制度体系实现应对风险的科学理性;三是建立回应型立法机制,以此机制确保对环境风险的法律规制更及时、更精准;三是完善指引性公共政策,通过推动指导性的公共政策法制化,实现对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引导,形成社会共同治理环境风险的良好社会运行模式。

郑凡[9](2016)在《半闭海的海洋区域合作 ——法律基础与实践》文中指出本文的核心观点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摘要中以下简称《公约》)第九部分可以作为海洋区域合作的基础,“闭海或半闭海”既是地理上的基础,也是法律上的基础。并且,由于中国周边海域都是半闭海,这对中国尤其重要。《公约》第九部分的规定十分笼统,只有两个条文,即第122条“定义”以及第123条“闭海或半闭海沿岸国的合作”,虽然第123条设立了鼓励闭海或半闭海沿海国在生物资源管理与养护、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科考方面进行区域合作的框架性制度,但如何适用成为了一个问题。为此,本文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本文回顾了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闭海或半闭海”议题的形成以及为之展开的谈判。指出为此类海域作出特殊规定的理由一方面在于其地理特征:(1)此类面积较小且出口较少的海域中航行的复杂性;(2)此类海域易遭受各类污染;(3)在养护、开发生物资源方面采取预警措施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在于适用海洋法一般规定(尤其是专属经济区制度)可能产生的划界与航行困难。《公约》第123条的意图是以功能路径的区域合作缓解由沿海国以海域路径扩展管辖海域造成的张力。其次,本文分析了《公约》中关于海洋区域合作的其他规定,以《21世纪议程》和1995年《鱼类种群协定》为代表的国际法相关发展,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为推进区域路径所作的工作。指出《公约》第九部分在适用时需结合其他的国际法渊源,并结合此类海域各自的特殊情况。然后,作为本文的核心部分,本文以《公约》第123条为框架对地中海与波罗的海的海洋区域合作实践进行了考察。通过探究这两个半闭海区域在海洋环境保护及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两个领域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半闭海的地理条件是需要合作的原因之一,而相关国际法的发展推动了区域合作法律框架的演进,此外,不同性质的国际组织也在合作的不同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的比较,本文还提取了可供中国周边海域区域合作实践参考的经验。最后,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中国的海洋政策提出了建议。一方面指出海洋法的内在张力仍旧存在,即海洋大国与沿海国之间的张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张力、以及由地理条件形成的分野,灵活处理这些张力应是中国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的海洋政策的重点。基于中国是“半闭海国家”的地理条件,应对周边海域的海洋问题应以“半闭海”作为出发点。另一方面还以半闭海为视角通观了南海的海洋问题,结合南海已有的海洋区域合作实践,对我国参与并推进海洋环境保护、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以及其他领域的区域合作提出具体建议。

陈星亮[10](2016)在《GIS在海洋环境评价预警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海洋强国”战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逐步使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本文以海洋环境评价预警业务为支撑,基于GIS的应用,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机制、海洋环境评价模型的构建、评价预警响应自动化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增强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可用性与完整性,提高海洋环境评价业务与预警响应的执行效率,降低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风险,实现海洋环境评价预警的一体化与智能化,以提高海洋管理部门的海洋环境评价业务信息化水平与管理水平。依据不同海洋环境数据的质量控制要求,构建三种质量控制模式,以数据导入质控模式为核心,结合文件接收监控模式与文件内容解析模式,从数据文件接收、文件内容解析、数据检测入库等不同的数据处理阶段,分层次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依据质量控制结果形成质控报告,基于GIS展示监测站位质控结果。对海洋环境常规化学要素评价、海洋环境放射性质量评价等不同的分析评价过程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进行集成,形成评价标准库与评价方法库。整合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借助ArcGIS Engine所提供的空间分析工具,构建普适性、自适应的海洋环境分析评价模型。剖析海洋环境分析评价预警业务流程,实现预警响应等级确定、预警报告生成等重点环节的自动化,基于GIS进行监测站位的部署并制定监测方案,对流程每个环节的响应自动发送短信通知相关人员。通过流程监控把握预警响应的进展,以基于GIS的事件回顾,查看整个预警响应流程中的监测任务,提高评价预警响应流程的规范化与自动化水平。基于海洋环境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分析评价模型库、评价预警流程自动化等内容,研发基于GIS的海洋环境评价预警系统,提高海洋环境分析评价预警业务的智能化程度。

二、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确定基本任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确定基本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机制分析
    1.1 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制度体系分析
    1.2 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组织机构分析
    1.3 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分析
2 美日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经验借鉴
    2.1 美国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管理
    2.2 日本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管理
    2.3 分析与启示
3 完善我国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机制的路径
    3.1 完善我国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管理的制度安排
    3.2 健全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综合协调机制
    3.3 积极构建海洋环境预警系统应用平台

(2)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综述评析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海洋战略理论
        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维度
        一、海洋安全维度
        二、海洋经济维度
        三、海洋环境维度
        四、海洋科技维度
    第三节 科技兴海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地位
        一、维护海洋安全的核心要素
        二、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撑
        三、改善海洋环境的主要路径
第二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
    第一节 和平性海洋强国
        一、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
        二、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
        三、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
    第二节 引领型海洋强国
        一、规则引领
        二、理念引领
        三、路径引领
    第三节 负责任海洋强国
        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二、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
        三、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
第三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科技要素促使海洋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一、扩展海洋安全内涵
        二、加剧海洋权益争端
        三、强化海上对抗风险
    第二节 科技要素加速世界海洋格局极化趋势
        一、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
        二、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涉海意愿
        三、科技要素推动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
    第三节 科技要素引导国际海洋政治议题增多
        一、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新特征
        二、新兴海洋提议不断涌现
        三、海洋提议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联系日益紧密
第四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释放科技潜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品质
        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秩序职能
        三、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
    第二节 匹配科技实力,维护地区海洋安全秩序
        一、坚持防御性海洋安全战略
        二、科技升级提升蓝水海军战力
        三、科技助力拓展海军职能
    第三节 借助科技路径,提升中国海洋行为能力
        一、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海洋管理能力
        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质量
        三、提升创新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技成果
致谢

(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大数据技术与海洋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大数据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对大数据技术与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的研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大数据技术与海洋信息平台的技术路线
    1.6 本论文章节安排
2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与海洋数据异常检测技术
    2.1 SOA架构API函数服务模型
        2.1.1 SOA架构对象模型
        2.1.2 SOA架构API函数传输模型
    2.2 SOA架构API函数消息记录结构
    2.3 J2EE技术
        2.3.1 J2EE技术概念
        2.3.2 J2EE技术优势
    2.4 MVC架构
        2.4.1 MVC架构概念
        2.4.2 MVC架构优势
    2.5 SpringBoot框架
    2.6 海洋数据异常检测技术
        2.6.1 海洋数据异常检测决策的相关算法和理论综述
        2.6.2 Spark平台在海洋信息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2.6.3 C均值聚类在海洋信息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2.7 K均值与C均值在海洋数据聚类监测中的问题
    2.8 本章小结
3 海洋数据异常检测的BP-FCM算法设计
    3.1 海洋数据异常检测策略的算法发展趋势
    3.2 BP-FCM算法提出及设计
        3.2.1 BP-FCM均值模糊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
        3.2.2 BP-FCM 算法在海洋信息监测系统中的流程设计
        3.2.3 聚类中心数目的确定
        3.2.4 模糊中心点的确定
        3.2.5 BP-FCM算法操作流程设计
    3.3 BP-FCM和Spark平台的融合概要描述
    3.4 本章小结
4 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1 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的整体需求分析
        4.1.1 整体框架
        4.1.2 功能模块
    4.2 功能性需求分析
        4.2.1 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4.2.2 藻花监测需求分析
        4.2.3 危化品监测需求分析
        4.2.4 重金属监测需求分析
        4.2.5 溢油监测需求分析
    4.3 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4.3.1 基于 HDFS 和 My SQL 相结合的数据层设计
        4.3.2 基于 Spark 的 BP-FCM 算法的业务层设计
        4.3.3 基于可视化的交互层设计
    4.4 海洋大数据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
        4.4.1 数据采集的设计
        4.4.2 藻花情况分析的设计
        4.4.3 危化品监测的设计
        4.4.4 重金属监测的设计
        4.4.5 溢油监测的设计
        4.4.6 后台管理模块的设计
        4.4.7 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5.1 实体关系设计
        4.5.2 数据表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的实现和应用
    5.1 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的运行环境
    5.2 海洋信息监测系统功能的实现
        5.2.1 大屏展示功能的实现
        5.2.2 海域管理功能的实现
        5.2.3 设备管理功能的实现
        5.2.4 污染指标管理功能的实现
        5.2.5 海洋数据收集功能的实现
        5.2.6 分析功能的实现
        5.2.7 文件管理功能的实现
        5.2.8 任务分配功能的实现
    5.3 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的应用
        5.3.1 实验过程
        5.3.2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海洋大数据监测信息系统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4)中国陆海跨界污染统筹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的描述
    1.4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范围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陆海统筹理论
        2.1.3 环境外部性理论
        2.1.4 系统工程理论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陆海环境统筹相关的研究综述
        2.2.2 环境公平相关的研究综述
        2.2.3 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研究综述
        2.2.4 环境治理激励机制的研究综述
        2.2.5 现有研究评述
3 陆域环境公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
    3.1 环境公平概述
        3.1.1 环境公平的基本概念
        3.1.2 陆域环境污染与环境不公平
    3.2 畜禽业环境不公平测度
        3.2.1 畜禽业概况
        3.2.2 畜禽业污染排放量估算与特征分析
        3.2.3 环境不公平测度指标与方法
        3.2.4 畜禽业环境不公平测度结果与分析
    3.3 畜禽业环境公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3.1 面板阈值模型
        3.3.2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3.3.3 阈值效应检验、识别与估计
        3.3.4 面板阈值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海洋功能区划对陆域社会经济活动约束机制研究
    4.1 我国海洋陆源污染治理政策框架、新探索与特征
        4.1.1 现行政策框架
        4.1.2 治理政策新探索
        4.1.3 治理政策特征
    4.2 海洋功能区划实现陆域活动管控的基本路径
        4.2.1 区划依据
        4.2.2 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过程
        4.2.3 区划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作用
    4.3 我国海洋功能区划与生态环境政策关系分析
        4.3.1 区划是实施生态环境政策的重要平台
        4.3.2 区划中生态环境政策不断强化
        4.3.3 现有区划存在生态环境政策滞后性困境
    4.4 4.0版海洋功能区划所需承载的生态环保任务
    4.5 本章小结
5 入海流域跨界水污染管理机制研究
    5.1 中国入海流域水污染现状与问题
        5.1.1 入海河流污染排放状况变化趋势
        5.1.2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5.2 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与主要政策工具
        5.2.1 水环境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
        5.2.2 水污染治理环境政策工具
    5.3 陆海统筹视角下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特殊性
        5.3.1 近岸陆域兼具多重身份
        5.3.2 补偿性支付有待纳入考量
        5.3.3 海域环境管理“代理人”存在不同选择
    5.4 入海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博弈研究
        5.4.1 海域环境管理权归属于近岸陆域市级政府
        5.4.2 海域环境管理权归属于省级政府
        5.4.3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陆海跨界污染统筹治理激励机制研究
    6.1 激励机制运行特征
        6.1.1 沿海地方政府承担多项任务
        6.1.2 陆海环境治理密切关联
        6.1.3 激励形式逐步丰富
    6.2 陆海污染治理多任务委托—代理激励模型
        6.2.1 委托—代理理论
        6.2.2 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框架及模型设定
        6.2.3 模型构建
        6.2.4 模型求解
        6.2.5 模型结果分析与主要结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一种海洋环境监测无人艇的初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艇技术研究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海洋监测无人艇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3 无人艇智能控制方法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海洋环境监测艇的艇型设计与制作
    2.1 引言
    2.2 目标无人艇的设计
        2.2.1 无人艇选型的一阶模糊综合评判
        2.2.2 无人艇排水量估算
        2.2.3 主艇体的设计
        2.2.4 无人艇支柱和上部舱室的设计及其主尺度参数的确定
        2.2.5 水翼设计
    2.3 推进系统设计与计算
        2.3.1 螺旋桨设计与电机选型
        2.3.2 轴系设计
    2.4 操纵系统设计与计算
        2.4.1 舵叶面积的设计
        2.4.2 舵机选型设计
    2.5 设备布置设计与重量重心计算
    2.6 中间试验艇制作
        2.6.1 三维建模及骨架加工图绘制
        2.6.2 模型制作及设备安装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洋环境监测无人艇功能设计及开发
    3.1 引言
    3.2 操纵与推进系统的控制设计
        3.2.1 主控制器
        3.2.2 电机驱动——主推和侧推系统
        3.2.3 舵机驱动
        3.2.4 九轴传感器——惯性导航、姿态测量系统
        3.2.5 GPS模块——定位导航系统
    3.3 监测功能模块设计
        3.3.1 风速、风向传感器
        3.3.2 大气压力与温湿度传感器
        3.3.3 超声波测距模块——水深测量
        3.3.4 水温、pH值及水域视频图像传输模块——水质参数及实时画面监测
    3.4 监测方式
        3.4.1 实时监测
        3.4.2 采样监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人艇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智能航行控制系统设计
        4.2.1 系统构成
        4.2.2 智能航行控制算法
    4.3 自主规划航行系统
        4.3.1 避碰模块
        4.3.2 自主规划航行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人艇的性能及功能试验
    5.1 引言
    5.2 艇体试验与分析
        5.2.1 水密性试验
        5.2.2 快速性试验
        5.2.3 操纵性试验
        5.2.4 系统辨识软件操作流程
        5.2.5 静水纵摇试验及数据辨识
    5.3 航行试验
        5.3.1 智能航行试验
        5.3.2 监测功能分析与试验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论文工作总结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1 无人艇距离原航线直线距离代码
    1.2 定时器函数
    1.3 监测端部分代码
    1.4 倍吃水时纵摇角试验数据
    1.5 设计吃水下纵摇角度试验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2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思路
    1.3 我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4 文章结构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2.3 海岸带综合管理
        2.3.1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背景与基本原理
        2.3.2 以综合管理的视角认识海岸带水环境管理
    2.4 环境经济学理论
        2.4.1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与商品经济理论
        2.4.2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与产权理论
        2.4.3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与外部性理论
        2.4.4 水环境资源价值核算与生态补偿
第3章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案例分析
    3.1 海岸带综合管理(ICM)的有关实践
        3.1.1 美国海岸带管理法下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
        3.1.2 ICM在日本相关实践
        3.1.3 中国通过实施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推广和实践ICM
    3.2 环境资源承载力理论案例分析
        3.2.1 厦门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
        3.2.2 美国切萨皮克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
    3.3 环境经济学理论案例分析
        3.3.1 新安江生态补偿协议
        3.3.2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案例
        3.3.3 小结
    3.4 基于案例对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的讨论
        3.4.1 理论基础的讨论
        3.4.2 制度建设的讨论
第4章 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安排浅析
    4.1 我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基本机制
        4.1.1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约束性机制
        4.1.2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引导性管理机制
        4.1.3 自愿性管理机制—沿海流域水环境审计
    4.2 我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基本体制
        4.2.1 国家层面涉及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规划及部委规章
        4.2.2 中央政府推动地方政府主动落实规划的主要政策手段
        4.2.3 地方层面的组织机制
    4.3 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特色与不足
第5章 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设计
    5.1 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结构设计
        5.1.1 生态文明下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基本原则和重点
        5.1.2 符合生态文明思想的海岸带水环境制度设计
    5.2 符合海岸带水环境特点的制度功能设计
        5.2.1 以水环境承载力预警作为制度主要功能
        5.2.2 以“空间综合”作为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体制整合的目标功能
    5.3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近期中期和远期任务-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5.3.1 环渤海地区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近期任务
        5.3.2 环渤海地区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中期任务
        5.3.3 环渤海地区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远期任务
    5.4 利用机构改革推进海岸带水环境管理
        5.4.1 中央机构改革对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意义
        5.4.2 利用机构改革巩固和建设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
        5.4.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1.1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理论研究的成果
        6.1.2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实践研究的成果
        6.1.3 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研究的成果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

(7)海洋环境监测方案任务标准化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原则
2 实现过程
3 结语与展望

(8)试论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环境风险规制 ——以食品安全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内容
第一章 风险社会理论观概述
    第一节 “风险是什么”
    第二节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梳理
        一、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理论归纳
        二、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三、卢曼的风险社会理论
        四、道格拉斯、拉什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三节 风险社会理论的确立
        一、辩证唯物观看待西方风险社会理论
        二、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批判与借鉴
        三、本文风险社会理论观的建立
        四、总结
第二章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
    第一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的现状及界定
        一、“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现状
        二、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中的风险规制措施
        一、现有法律体系
        二、监管主体与监管方式
        三、主要制度及总结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中的风险规制措施
        一、“风险预防”的发展
        二、现有法律体系
        三、监管主体与监管模式
        四、主要制度及总结
    第四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不足
        一、监测方面的不足
        二、评估方面的不足
        三、标准方面的不足
        四、管制方面的不足
        五、应急方面的不足
第三章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问题
    第一节 实践上的困境
        一、立法、执法、司法路径上的困境
        二、原因分析
        三、总结
    第二节 理论上的困境
        一、政府“双重”风险地位
        二、政府与亚政治(次政治)的关系
        三、“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四、外部性的责任制度失灵
    第三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存在问题
第四章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问题解决的法理分析
    第一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的特征
    第二节 规制主体和价值取向
        一、“宪法”赋予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权力
        二、四种价值取向
        三、规制、管制及服务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法律规制的确定性
        一、原因推定原则的适用
        二、民主共治
        三、成本效益分析与软法路径
    第四节 风险责任分配
        一、无过失责任原则的适用
        二、商业判断规则的借鉴
第五章 国外风险规制措施的经验考察
    第一节 欧盟风险规制措施的实践情况简介
        一、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情况介绍
        二、食品安全风险法律规制情况介绍
        三、小结
    第二节 美国风险规制措施的实践情况简介
        一、立法情况
        二、具体措施
        三、小结
    第三节 日本风险规制措施的实践情况简介
第六章 完善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措施
    第一节 确立一个新原则:风险法治原则
    第二节 建立风险分析管理制度体系
        一、确立风险分析制度体系
        二、建立国家风险管理制度
        三、建立专家委员会的风险评估制度
        四、建立风险交流制度
    第三节 建立回应型立法机制
        一、“回应型”立法理论
        二、风险立法机制的组成和作用
        三、建立回应型立法机制中的风险评估机制
        四、建立立法的回应型程序机制
    第四节 完善指引性的公共政策
        一、推广“绿色发展引导基金”
        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
        三、构建“环境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半闭海的海洋区域合作 ——法律基础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半闭海的认识
        (二)对海洋区域合作的研究
        (三)对地中海、波罗的海、南海海洋区域合作实践的研究
    三、论文框架
第一章 海洋秩序的变革与“闭海或半闭海”议题的提出
    第一节 海洋认识的转变
        一、传统的海洋认识与秩序
        二、对海洋的新认识以及“沿海国运动”的发轫
        三、需要新的海洋秩序
    第二节 国际经济新秩序对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影响
        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诉求
        二、发展中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主张
    第三节 地理条件的分野:地理不利国对专属经济区的反应
        一、内陆国与地理不利国集团的主张
        二、地理不利国的定义以及与“闭海或半闭海沿岸国”的关系
        三、通过区域合作参与开发
    第四节 《公约》第九部分“闭海或半闭海”的形成
        一、闭海与半闭海的特殊性
        二、闭海与半闭海的定义
        三、功能性的区域合作
        四、其他问题:航行与划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海洋区域合作法律渊源与实践的发展
    第一节 《公约》中的海洋区域合作
        一、《公约》第九部分的可适用性
        二、《公约》中的其他规定
    第二节 《公约》之后法律渊源的发展
        一、《21世纪议程》中的新原则、新路径
        二、1995 年《鱼类种群协定》对公海捕鱼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实践中的发展:区域性公约
        一、对海洋“区域”的界定
        二、各主要半闭海的区域性公约与组织
    第四节 国际组织对海洋区域合作实践的推动
        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区域海洋项目
        二、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区域渔业组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中海的海洋区域合作实践
    第一节 作为半闭海的地中海
        一、半闭海的地理条件
        二、地中海沿海国的管辖海域主张
        三、地中海的划界难题
        四、功能性区域合作概况
    第二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中海行动计划:第一阶段(1975-1995)
        一、前期准备
        二、1975 年行动计划:四个构成部分
        二、框架性公约:1976 年《巴塞罗那公约》
        三、各议定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第一阶段的成功经验
    第三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中海行动计划:第二阶段(1995 以来)
        一、新的行动计划及战略
        二、公约的修订
        三、议定书的修订与增补
        四、进一步完善遵约机制
        五、第二阶段的发展
    第四节 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区域合作
        一、地中海渔业总委员会
        二、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
        三、地中海渔业区域合作实践的特点
第四章 波罗的海的海洋区域合作实践
    第一节 作为半闭海的波罗的海
        一、波罗的海的独特性
        二、划界及航行问题
        三、功能性区域合作概况
    第二节 波罗的海的海洋环境区域合作实践
        一、前期准备:从次区域到区域合作
        二、第一阶段:1974 年《赫尔辛基公约》
        三、第二阶段:1992 年《赫尔辛基公约》及“波罗的海联合综合环境行动项目”
        四、第三阶段:2004 年欧盟东扩带来的变化
        五、波罗的海环境合作的特点
    第二节 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区域合作
        一、波罗的海国际渔业委员会
        二、欧盟2004 年东扩之后波罗的海渔业的养护与管理
        三、波罗的海渔业合作的特点
第五章 小结:地中海与波罗的海海洋区域合作实践的比较与经验
    第一节 地中海与波罗的海海洋区域合作实践的比较
        一、海洋环境保护方面
        二、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方面
    第二节 地中海与波罗的海经验对中国周边海域区域合作的启示
第六章 “半闭海”与中国的海洋政策
    第一节 中国作为半闭海国家
        一、中国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立场
        二、中国海洋政策的转向
    第二节 半闭海视角下的南海海洋问题
        一、划界以及油气资源开发
        二、航行自由与安全
        三、功能性区域合作及《公约》第123 条的适用
    本章小结
结论:半闭海概念在海洋区域合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GIS在海洋环境评价预警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蓝色经济”背景
        1.1.2 GIS理论与技术背景
        1.1.3 GIS海洋应用背景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文章组织结构
2 海洋环境评价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研究
    2.1 海洋环境数据简介
        2.1.1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平台—海洋环境数据的来源
        2.1.2 海洋环境数据的分类
    2.2 海洋环境数据质控机制
        2.2.1 数据文件接收监控模式
        2.2.2 数据文件解析模式
        2.2.3 数据导入质控模式
    2.3 小结
3 海洋环境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3.1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3.1.1 常规评价指标
        3.1.2 放射性评价指标
        3.1.3 评价方法
    3.2 评价模型构建
        3.2.1 评价标准库构建
        3.2.2 评价方法库构建
        3.2.3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
        3.2.4 构建评价模型
    3.3 小结
4 海洋环境评价预警研究
    4.1 预警流程简介
        4.1.1 预警响应等级确定
        4.1.2 预警报告生成
        4.1.3 监测方案制定
    4.2 自动化预警通知
    4.3 流程监控及事件回顾
        4.3.1 流程监控
        4.3.2 事件回顾
    4.4 小结
5 基于GIS的海洋环境评价预警系统研发
    5.1 系统业务结构
    5.2 系统设计
        5.2.1 系统设计原则
        5.2.2 系统架构
        5.2.3 系统静态结构设计
    5.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5.3.1 数据管理模块
        5.3.2 分析评价模块
        5.3.3 预警控制模块
        5.3.4 地图基本操作
        5.3.5 系统管理模块
    5.4 系统功能实现
        5.4.1 监测数据导入
        5.4.2 综合分析评价
        5.4.3 监测方案制定
        5.4.4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
    5.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确定基本任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海洋环境突发污染事件预警机制探析[J]. 孙宁宁,孔凡宏.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1(06)
  • [2]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D]. 樊丛维.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海洋信息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肖士杰. 山东交通学院, 2020(04)
  • [4]中国陆海跨界污染统筹治理机制研究[D]. 杨玉洁.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一种海洋环境监测无人艇的初步设计[D]. 余永强.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6]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D]. 毛竹. 厦门大学, 2018(06)
  • [7]海洋环境监测方案任务标准化的研究与实现[J]. 隋伟娜,陶冠峰,赵辉,马明辉,梁斌,梁雅惠,朱容娟,张鹏骥. 海洋环境科学, 2017(03)
  • [8]试论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环境风险规制 ——以食品安全为视角[D]. 齐澍晗. 武汉大学, 2016(01)
  • [9]半闭海的海洋区域合作 ——法律基础与实践[D]. 郑凡.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10]GIS在海洋环境评价预警中的应用与研究[D]. 陈星亮.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确定基本任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