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双宾语结构比较

英汉双宾语结构比较

一、英汉双宾语结构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佟和龙[1](2021)在《英汉双宾结构的语义诠释及其句法推导》文中研究指明双宾结构是自然语言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句式。分析发现,英语双宾结构中的间接宾语总是表示"目标",而汉语双宾结构中的间接宾语则因动词类别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题元角色。英汉双宾结构具有共同的功能投射,它们的差异归结于功能语类FP中F获值方式的参数差异。英语双宾结构中的F值是内在性的[+to],与动词本身的方向性无关;汉语中F的值则必须在句法中通过显性的方式获得,与动词本身的方向和功能语类"给/走"的使用密切相关。

张璐[2](2021)在《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文中认为授受义在汉语交际中经常出现,研究者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授受语义的研究。汉语语法研究中,主要从形式出发,在双宾语结构、双及物构式和“给”字句等框架下解释授受义。这些研究虽然对人们认识授受义及表现形式有很大帮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授受语义是什么?表现授受语义的只有双宾语、双及物构式等形式么?从实际话语中可以发现,有些非双宾语形式也表现了授受语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实际言语交际经验出发,站在语义的立场上,沿着“语义出发——形式表现”的解释路径,对汉语授受语义及表现形式做一个整体的描述和解释。1.建立授受语义范畴,解释其内涵、特征和结构授受语义范畴是基于授受行为事件抽象出来的事件图式,是人的一种认知范畴。其内涵可以表述为:某个主体的领有物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行为过程。授受语义范畴具有四个特征:主动性、移动性、方向性和得失性。授受语义范畴的构成决定于授受事件的构成要素,包括必有要素和非必有要素两类。必有要素是授受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生成的根本前提,包括授受主体、授受行为和授受对象。非必有要素对授受语义范畴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事件要素,包括方式、时间、空间、结果、原因等。授受语义范畴赋予了各必有要素不同的特征,授受主体双方具有拥有能力、授受行为能力和损益性特征,可以是生命体或非生命体;对象具有可转移性和预存性特征,可以是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或人。行为具有转移性,分为予取行为、交换行为和分享行为。2.授受语义范畴的语言表征形式本文将授受语义范畴的表现形式分为语言表征和话语表现。在语言层面上,授受语义范畴主要由授受动词表征,基于语料库,我们找到了243个能表征授受语义范畴的动词,从表征类型、抽象程度和音节形式三个方面对这些动词作了分析。根据授受语义范畴的类型,授受动词也可分为三类:予取类、交换类和分享类,每类还可以再细化为不同的小类;根据表征的抽象程度,授受动词可分为单纯型动词和复合型动词,前者只对授受行为本身编码,抽象等级高,后者除表征授受行为本身外,还包含事件的其他信息,抽象等级低。根据表征动词的音节可分为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二者在使用频率、隐喻能力和语体方面存在差异。3.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授受语义范畴实现指言语交际中,授受语义范畴的具体化,即用话语指称具体的授受语义。根据语料,我们找出了汉语中实际存在的话语形式44种。再根据话语始发成分的要素性质,将话语形式分为动作者前置序列、参与者前置序列、行为前置序列和对象前置序列,各类序列在功能和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别。与索取事件相比,给予事件在动词数量、组合形式数量和实际话语形式数量上存在一定优势。4.授受语义范畴话语形式选择的条件和原则归纳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是一种静态描述,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话语形式是一个动态建构或选择过程,受到一定条件和规则的制约。基于对语料的分析,我们概括出了话语形式选择的条件,包括事件抽象程度的需要、主体的特征、主体关系、语境等条件。话语形式的选择过程除了条件外,还存在一些原则,我们把这些原则概括为激活原则、得体性原则、简洁性原则、信息分布原则、凸显性原则和词语组配原则。话语形式的选择是各种原则综合作用、平衡的结果。

贺婷婷[3](2021)在《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双宾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邱佳妮[4](2021)在《汉语双宾语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论文综述,梳理了不同理论和方法研究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双宾语结构的生成机制研究。总的来说,汉语双宾语结构的生成机制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转换生成假设;(2)"致使"语义假设;(3)语段假设。第一种假设重点讨论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的关系,并提出双宾结构是由与格结构转换而成;第二种假设的观点则相反,否定了两个结构的转换关系,而是提出两个宾语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把"致使拥有"看作句法表达的基础;第三种假设是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根据乔姆斯基提出的"语段理论"对于双宾语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这些分析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比之下,语段理论框架是汉语双宾结构生成机制研究的趋势所在,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新课题。除此之外,双宾语结构的研究其实和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对于理论发展和语言机制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语言学理论可以指导汉语双宾语结构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从双宾语的角度来看,双宾语结构的研究分析也可以检验新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事实。

谢峰(Mohamed Lahmed Mohamed Mahfoudh)[5](2021)在《汉阿双宾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宾语结构是现代汉语和阿拉伯语中一个重要的句子结构,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阿拉伯国家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也是很多汉语学习者很容易混淆的一个语法结构,但是对于汉阿双宾语对比的国内外研究还比较少。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主要从句式结构、结构特征、近远宾语的省略、语用对比等方面对汉语和阿拉伯语的双宾语句进行了分析,期望通过这四个重点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帮助留学生习得汉语双宾语。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发现汉语双宾语结构比阿拉伯语更加多样化,阿拉伯语在使用时,仅仅只有给予类型的动词和获取类型的动词构成的双宾语结构,但是在句式上,阿拉伯语却有两种形式,一种与汉语双宾语结构相差无异,另一种却相差较大,这种形式下的阿拉伯语双宾语结构中的直接宾语在间接宾语之前,这与汉语双宾语结构中的直接宾语在间接宾语之后有所不同。在使用时,也不一定所有结构都必须存在,当上下文出现过间接宾语时,某些情况下在两种语言中都可以省略,但是对于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同时的省略,在汉语中很少有,阿拉伯语中却没有。论文同时也对阿中双宾语句的意义特征、结构形式分别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

吴丽娜[6](2020)在《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给”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国力不断提升,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日益增多,为了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帮助留学生更好更快地习得汉语知识,对其习得汉语目的语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给”字句既是现代汉语常用高频句式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我们从《HSK标准教程》系列丛书中总结出十种“给”字句,并从BCC“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了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五个国家的留学生的“给”字句语料,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归纳统计、偏误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这些“给”字句语料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发现英语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在习得不同“给”字句时出现的偏误情况。本文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我们从现代汉语中“给”字句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给”字句的习得偏误研究两大方面概述了关于“给”字句的研究现状。并界定了本文涉及的“V给”中“给”为介词,进行了“给”字句的句式定位,确定了语料来源、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我们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究了本文不同“给”字句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句式的语义特征和句式联系。“给”字句句式间的联系或句式延伸情况是多样的,包括给予物做中心语形成“的”字结构、增加动词成“V+给”结构强化给予义、给予物N2的句法功能转变、给予物的移位等。我们也一并整理出了“给”字句式的延伸关系图。第三部分,我们运用“正确使用频率法”和“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将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关于几种“给”字句的习得顺序进行排序,推测留学生对不同“给”字句的习得顺序。然后以每种“给”字句为落脚点,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分析不同“给”字句的偏误情况,包括遗漏、误加、错序、误代等。第四部分,我们对留学生“给”字句的习得偏误进行了偏误探源,发现留学生习得“给”字句的偏误原因主要包括英语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泛化、教材编排不当、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和教师方面的影响等。第五部分,我们基于留学生习得“给”字句产生偏误的原因提出一些多元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加强汉英对比分析,促进母语正迁移;深化“给”字句汉语本体研究,强化相近句式间的对比学习和训练;优化教材编排,完善教材编写;教学顺序遵循学生习得规律;教学方法多样化等。希望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习得不同“给”字句,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重要参考。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就本文的观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做一些简短说明。

胡楠[7](2020)在《英语学术文本复合句汉译翻译实践报告 ——以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节选)为例》文中指出复合句是翻译实践中的难点,它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类型多样,同时由于中英语言结构差异很大,如果直译或是顺译某些复合句往往会造成词不达意的结果,无法准确传递出源语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翻译复合句时,译者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复合句的句法结构和句型特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与技巧,精准地还原源语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要关注汉语句法结构规范。英语文本中的复合句频现,会导致译者在汉译中遇到诸多困难,探索上述翻译困难的解决途径有利于为复合句汉译增加新的视角。基于此,本文以埃德温·根茨勒的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翻译实践文本,分析并解决复合句汉译的问题。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复合句较多,而且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形成一定的翻译困难。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涉及含有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结构复杂、含有假设关系的主从复合句成分冗长、以及含有条件与目的关系的主从复合句逻辑衔接隐化。这就要求在翻译复合句时,要理清句子主干,根据语法和逻辑合理地加以分析,佐以适当的翻译手段,将复合句根据其主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加以转换,形成符合汉语语言规范的译文,以利于译入语读者理解。通过大量翻译实践,本文总结出针对复合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即针对含有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结构复杂的问题可采用移位法和变序法,针对含有假设关系的主从复合句成分冗长的问题可采用句内整合法和逻辑重组法,针对含有条件与目的关系的主从复合句逻辑衔接隐化问题可采用条件与目的标记显化的方法。基于上述翻译实践,本文总结出复合句的翻译方法和规律,希望能对同类学术文本中的复合句汉译提供借鉴。

赵宏伟[8](2020)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框架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对比英汉致使结构的语义句法异同并揭示其产生的动因。本文认为,从概念意义上看,致使结构是由使因事件和结果事件整合而成的一个致使情景,结果事件过程均可以在外部致使力作用下产生,致使情景在及物性结构中体现为一类由致使行为和致使结果构成的复合过程。兼顾英汉语差异,参考类型学对致使结构的分类,在系统功能语法并协互补思想指导下,将致使结构分为词汇型致使和句法型致使。词汇型致使指致使行为与致使结果在语言中体现为单一词汇形式的结构;句法致使指致使行为和致使结果在语言中分别体现为不同词汇形式的结构,其致使义的表达是词汇资源和语法资源互动的结果。句法致使可进一步分为表达致使义的英语复合宾语句(对应汉语兼语句)、动结式和双宾语结构。文章在对致使概念界定和分类基础上,从微观上描写了英汉各类致使结构内部成分的语义句法特征,宏观上基于及物性理论构建了英汉致使意义系统网络,并在过程语义配置结构框架下对致使结构进行了功能句法分析,最后从语法化、信息结构、概念化方式和语言类型特点等角度揭示了英汉致使结构语义句法异同的动因。研究发现如下:通过考察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内部语义成分的语义句法特征,发现英汉在致使行为体现形式及致使结果已然性实现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别。体现致使行为的致使动词无论在意义还是构成上都不尽相同,语义上,英语致使词语均表达使动型,汉语则表达使动型和使成型两类;构成上,英语致使词语以单纯词为主,蕴含结果已然性特征,而汉语以双音节合成词为主,除自身蕴含结果已然性外,某些单音节词需通过附加动态助词“着、了、起”等标示结果的已然性,以满足汉语的双音韵律特征。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在及物性结构中均表达致使动作、致使关系和致使心理三个复合过程,但英汉过程语义配置结构存在一定差别。除英汉典型词汇致使结构外,汉语存在表达唯施事过程和唯受事过程的两类特殊句式。英汉句式结构上的差别是由汉语特有的动结式复合词和动宾复合词所致。通过考察两类复合词在双音化趋势下的形成过程,揭示了英汉词汇致使语义句法差异的动因。致使范畴下英语复合宾语句和汉语兼语句具有相同的语义认知基础,在体现及物性过程类型、结构语序上均表现出了较大的相似性,但在致事来源、动词类型、过程语义配置结构上存在细微差别。基于相关语义参数对英汉致使结构内部成分的考察,发现英汉致事生命度优先选择序列不同。在事物型致事和事件型致事的选择上,英语倾向于前者,汉语倾向于后者,这与英汉思维习惯及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有关。除英汉共有的使令义动词和非使令义动词(纯致使义和助使义)外,汉语还存在一类隐性使令义动词。英汉两类结构体现的及物性过程类型相同,但语义配置结构不同。致使过程通常期待的参与者是一个嵌入过程小句,但汉语隐性使令义动词构成的兼语句致使过程期待的结果参与者为个体,致使结果在过程中充当环境成分,在小句中充当目的状语,构成“施事+过程+受事”一类语义配置结构。另外,英汉致使关系过程的语义配置不同,英语常表现为隐性结果谓词,汉语结果谓词则为显性。以上差异是由英汉语言结构类型不同所致,对进入该结构的致使动词或结果谓词产生不同程度的限制。通过微观层面上对英汉致使动结式语义成分的考察,发现英汉致使语义要素语义特征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体现语义成分的句法单位不尽相同。宏观层面上对英汉致使动结式功能语义句法的考察,发现英汉致使动结式在体现及物性过程类型、过程语义配置结构及句法功能上均存在较大差别,英语仅表达致使关系过程,缺失致使动作过程和致使心理过程,这与体现英汉致使结果的句法单位性质有关。过程语义配置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英汉动结式基本语序的不同及英汉结构组配灵活性的不同。英语动结式是对致使概念的直接映射,表现为典型分离式(SVOR),语序较为固定,汉语基本语序表现为黏合式(SVRO),且语序具有较大灵活性,表现为大量特殊句式,如倒置动结式、重动句和有标记致使位移句,从而造成英汉动结式句法功能上的差异。通过对英汉动结式基本语序的历时考察,及对汉语特殊句式形成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英汉语言类型和信息结构在二者差异中的主导作用。英汉双宾语结构包括双名结构和与格结构。从致使义角度看,双名结构表达致使拥有、致使失去和致使感知义,与格结构表达致使被拥有和致使被感知义。二者并不存在转换关系,是两个独立的结构形式。英汉双名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动词语义、句式语义和句式结构上。由于英汉语对致使概念的不同词汇化模式,汉语双名动词存在“一词两反义”现象;英语双名结构仅表达右向传递义,而汉语可以表达左、右向传递义,这与英汉语形义匹配模式不同有关;出于语义、语音和语用上的考虑,汉语双名结构通常附加方向义标记词以明确传递方向、和谐韵律、实现交际意图,从而造成英汉语义配置结构及句式结构上的不同。英汉与格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句式语序的不同,英语与格结构是对与格概念的直接映射,而汉语语序更加灵活多样,介词及其引出的接受者可置于过程前,起强调作用。语序的不同与英汉表达信息结构的不同有关,通过表达有标记信息结构,可以达到实现特殊语用效果的目的。英汉致使结构作为一个语义范畴网络,存在典型与非典型形式,由典型到非典型形式的过渡构成一个连续统。根据形式语义紧密度参数,分析了英汉致使范畴不同体现形式间的形式语义关系,发现英汉语不同致使结构在形式语义紧密度上呈渐变趋势,各自构成一个形式语义连续统。纵观致使范畴在英汉语中体现形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致使概念词汇化模式的不同及结构语序的不同。不同词汇化模式是由英语综合型、汉语分析型语言类型所致,不同语序与英汉语对致使事件的概念化方式不同有关。总体来讲,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英汉致使结构语义句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并从多维视角揭示了英汉致使结构异同的动因,不仅完善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框架在描述致使范畴上的不足,为描述该类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加深了对英汉致使结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有助于英汉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习得,同时为英汉互译提供了参考。

刘金燕[9](2019)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双及物结构对比研究 ——以“Lend”和“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双及物结构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作为一个典型的论元结构,双及物结构由一个三价动词携带施事、接事和客体构成,它主要包含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语言类型学视角,采用语料库方法对英、汉双及物结构的语序结构和语法等级进行对比研究。然后在语言顺应论和原型范畴理论的框架下对英、汉双及物结构的类型特征进行阐释。本文涉及的语言,除英语和汉语外,还包含其他75种语言,分别涉及SVO,SOV和VSO三种语序类型。本文以“lend”和“借”为例,对英、汉双及物结构进行系统对比分析研究,以发现双及物结构的类型特征。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的双及物结构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都关注和探讨了双及物结构,他们大多致力于从结构主义、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分析双及物结构。近年来,随着语言类型学的快速发展,开始有专家学者从语言类型学视角来考察双及物结构。虽然学者们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并达成了不少共识,但仍然存在一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其次,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出发,本文对双及物结构的语序结构和语法等级进行对比研究。本文以“lend”和“借”为例,主要借用COCA等语料库来研究英、汉双及物结构。同时,还借助WALS语料库、民族志等来搜集例句,研究SVO,SOV和VSO三类语言中的双及物结构。在语序结构方面,主要以双及物动词、接事及客体为参项进行考察。而在语法等级方面,主要以施事、接事和客体的生命度、指称性及人称性为参项,考察其共性和差异。基于语言类型学理论和语料库方法,通过跨语言对比,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英汉双及物结构有三种相似语序,分别是VRT,VTR及TVR,但英语双及物结构有RVT语序。2)如果一种语言中动宾的优势语序是动词前置时,那么动词、接事和客体的优势语序也是动词前置。3)就双及物结构中的人称性而言,接事较施事和客体更容易使用人称代词。4)双及物结构中施事与接事通常是更具高生命度和有定性,并且人称上通常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5)双及物结构中的客体一般是更具低生命度,无生命度的使用频度高于动物使用频度,并且人称上普遍是第三人称。最后,基于语言顺应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本文解释分析了英、汉双及物结构的类型特征。根据语言顺应论,英、汉双及物结构的语序类型特征是语言使用者在语境、语言结构、动态过程以及意识凸显方面系统顺应的结果。就英、汉双及物结构而言,语境顺应主要是指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顺应。研究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的语序类型特征是系统性顺应一系列复杂因素及原则所造成的。根据范畴原型理论,英、汉双及物结构的语法等级类型特征受到家族相似性的影响,家族相似性越多的范畴成员语法等级越高,使用频数也就越高。本研究从英、汉双及物结构的类型特征出发,并进一步扩展到其他75种语言的双及物特征。其研究结果为英、汉双及物结构的异同提供跨语言证据,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补充材料。同时也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更多双及物结构的类型特征,以便更好地使用双及物结构。

王晓泽[10](2019)在《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体词性宾语双宾句识别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为被试,采用选择和排序的方法,通过两个实验,包括4个小实验,系统考察动词配价、间接宾语生命度及其影响下的语义关联度对中高级留学生识别体词性宾语双宾句的影响,从而探究中高级留学生在体词性宾语双宾句识别中的机制和认知规律。1.实验1包括实验1a和实验1b,结果发现:(1)双宾动词的配价对留学生体词性宾语双宾句的识别有影响。与二价动词相比,三价动词更容易促进留学生对体词性双宾句的识别。中高级水平留学生都是选择三价动词的成绩高于选择二价动词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发现留学生对于二价动词也有较好的识别,特别是在二价语义匹配动词的识别方面。(2)双宾动词影响下的语义与留学生体词性宾语双宾句的识别有关,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在语义的认知和理解方面要优于中级水平留学生。(3)中高级留学生在排序方面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大都是按照三价语义匹配放在首位,二价语义匹配放在第二位,三价语义不匹配放在第三位,二价语义不匹配放在末位的方式来进行排序,大抵呈现三价语义匹配-二价语义匹配-三价语义不匹配-二价语义不匹配的趋势。2.实验2包括实验2a和实验2b,结果发现:(1)间接宾语的生命度对留学生体词性宾语双宾句的识别有影响。与无生间宾相比,有生间宾更容易促进留学生对体词性宾语双宾句的识别。中高级水平留学生都是选择有生间宾的成绩高于选择无生间宾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发现留学生对于无生间宾也有较好的识别,特别是在无生语义匹配间宾的识别方面。(2)间接宾语影响下的语义与留学生体词性宾语双宾句的识别有关,无论是对于中级水平留学生还是高级水平留学生而言,都是选择语义匹配选项的成绩高于选择语义不匹配选项的成绩。这也表明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在语义的认知和理解方面偏差不大。(3)中高级留学生在排序方面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大都是按照有生语义匹配放在首位,无生语义匹配放在第二位,有生语义不匹配放在第三位,无生语义不匹配放在末位的方式来进行排序,大抵呈现有生语义匹配-无生语义匹配-有生语义不匹配-无生语义不匹配的趋势。最后,针对实验结果提出相关建议:(1)注重体词性宾语双宾句的基础教学,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谓词性宾语双宾句和小句双宾句的教学内容。(2)在习得典型三价双宾动词的基础上,引入非典型二价双宾动词,通过动词的对比教学和类比教学,提高留学生对双宾动词的认知与理解。(3)将生命度作为双宾句句法语义的参项,通过语义启动双宾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生命度范畴纳入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将间接宾语与语义结合起来进行选择,而不是仅仅局限在间接宾语是否有生方面。

二、英汉双宾语结构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双宾语结构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英汉双宾结构的语义诠释及其句法推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研究进展评述
    1.1英语双宾结构
    1.2汉语双宾结构
    1.3已有研究评述
2 英汉双宾结构的语义诠释差异
3 英汉双宾结构的句法推导
    3.1理论基础
    3.2基本假设
    3.3英语双宾结构句法推导
    3.4汉语双宾结构的句法推导
        3.4.1单向动词
        3.4.2双向动词
        3.4.3无向动词
4 结语

(2)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和问题
    2 研究的路径及方法
    3 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4 语料来源
第1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1 句法形式研究
        1.1.1 双宾语的研究
        1.1.2 双及物构式的研究
        1.1.3 “给”字句的研究
    1.2 授受动词研究
    1.3 授受意义研究
        1.3.1 给予义和索取义
        1.3.2 其他语义
    1.4 相关研究评述
第2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和特征
    2.1 双宾语、双及物构式和授受语义
        2.1.1 意义的不同认识
        2.1.2 共性和差异
    2.2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和范围
        2.2.1 授受事件和授受语义范畴
        2.2.2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
        2.2.3 授受语义范畴的范围
    2.3 授受语义范畴的特征
        2.3.1 主动性
        2.3.2 移动性
        2.3.3 方向性
        2.3.4 得失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结构
    3.1 授受语义范畴的构成要素
    3.2 核心要素
        3.2.1 授受主体
        3.2.2 授受对象
        3.2.3 授受行为
    3.3 非核心要素
        3.3.1 时间要素
        3.3.2 空间要素
        3.3.3 结果要素
        3.3.4 方式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动词表征
    4.1 语义范畴和动词
    4.2 授受语义范畴类型的动词表征
        4.2.1 予取范畴的动词表征
        4.2.2 交换范畴的动词表征
        4.2.3 分享范畴的动词表征
    4.3 单纯型和复合型动词表征
        4.3.1 单纯型动词表征
        4.3.2 复合型动词表征
    4.4 单/双音节动词的表征差异
        4.4.1 使用频率差异
        4.4.2 隐喻能力差异
        4.4.3 语体差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话语表现形式
    5.1 授受语义范畴的实现
    5.2 出现在话语形式上的要素及序列
        5.2.1 给予事件的话语形式类别
        5.2.2 索取事件的话语形式类别
        5.2.3 给予事件和索取事件话语形式的关系
        5.2.4 授受语义范畴的特殊话语形式
    5.3 授受语义范畴构成要素的词语表现
        5.3.1 主体要素的词语表现
        5.3.2 对象要素的词语表现
        5.3.3 时空要素的词语表现
        5.3.4 结果要素的词语表现
        5.3.5 方式要素的词语表现
    5.4 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总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条件和基本原则
    6.1 实现的条件
        6.1.1 需要条件
        6.1.2 主体条件
        6.1.3 语境条件
    6.2 实现的基本原则
        6.2.1 激活原则
        6.2.2 简洁性原则
        6.2.3 得体性原则
        6.2.4 信息分布原则
        6.2.5 凸显性原则
        6.2.6 词语组配原则
    6.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4)汉语双宾语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转换生成假设
三、“致使”语义假设
四、语段假设
五、结语

(5)汉阿双宾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阿双宾语结构对比
    第一节 句式结构对比
        一、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节 语义结构对比
        一、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章 汉阿双宾语结构的句法特征对比
    第一节 汉语双宾语结构的句法特征
    第二节 阿拉伯语双宾语结构的句法特征
    第三节 汉阿双宾语结构的句法特征对比
        一、汉阿双宾语结构的句法特征相同点
        二、汉阿双宾语结构的句法特征不同点
第三章 汉阿双宾语省略对比
    第一节 汉语双宾语省略
    第二节 阿拉伯语双宾语省略
    第三节 近宾语的省略对比
    第四节 远宾语的省略对比
    第五节 汉阿双宾语省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章 汉阿双宾语结构的语用对比
    第一节 汉语双宾语结构类型的语用
        一、给予类型之双宾动词的语用
        二、获取类型之双宾动词的语用
    第二节 阿拉伯语双宾语结构的语用
    第三节 汉阿双宾语的语用对比
        一、汉阿双宾语结构的语用相同点
        二、汉阿双宾语结构的语用不同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给”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1.现代汉语“给”字句的本体研究
        2.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给”字句习得和偏误研究
    (三)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四)“给”字句的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1.“给”字句的研究范围
        2.“V+给”结构中“给”做介词的界定
        3.“给”字句的语料来源及处理
一、不同“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及联系
    (一)动词性“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
        1.句式1(S+给+N1+N2)的语义特征
        2.句式2(S+把+N1+给+N2)的语义特征
        3.句式3(S+给+N1+的+N2)的语义特征
    (二)介词性“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
        1.句式4(S+给+N1+V+N2)的语义特征
        2.句式5(S+给+N1+VV/ V一 V/V一下+N2)的语义特征
        3.句式6(S+V+给+N1+N2)的语义特征
        4.句式7(S+V1+给+N1+V2)的语义特征
        5.句式8(S+把+N1+V+给+N2)的语义特征
        6.句式9(S+V+给+N1+的+N2)的语义特征
    (三)助词性“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
        1.“把”字句中的“给+VP”
        2.被动句中的“给+VP”
    (四)不同“给”字句之间的联系
二、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汉语“给”字句的习得情况
    (一)留学生习得不同“给”字句的数据统计
        1.不同汉语水平等级与习得不同“给”字句的差异关系
        2.不同“给”字句与习得正误量的差异关系
        3.不同“给”字句的使用频数统计
    (二)留学生习得不同“给”字句式的偏误类型
        1.句式1(S+给+N1+N2)的偏误情况分析
        2.句式3(S+给+N1+的+N2)的偏误情况分析
        3.句式4(S+给+N1+V+N2)的偏误情况分析
        4.句式5(S+给+N1+VV/V一下/V一V+N2)的偏误情况分析
        5.句式6(S+V+给+N1+N2)的偏误情况分析
        6.句式8(S+把+N1+V+给+N2)的偏误情况分析
        7.句式9(S+V+给+N1+的+N2)的偏误情况分析
        8.助词的偏误情况分析
        9.句式2和句式7
三、留学生习得“给”字句产生偏误的原因
    (一)英语母语负迁移
        1.定中结构的偏误
        2.状语偏误
        3.助词“了”偏误
    (二)目的语负迁移
        1.一般词语选择
        2.同类使役义词、介词的选择
        3.谓语动词遗漏、词性不明、把字句
    (三)教材编排不当
    (四)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五)教师方面的影响
四、留学生习得“给”字句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汉英对比分析,促进母语正迁移
    (二)深化“给”字句汉语本体研究,强化相近句式间的对比学习及训练
        1.“给”与近义词之间的辨析
        2.“给”字句各句式间的辨析
        3.其他近义词的辨析
    (三)优化教材编排,完善教材编写
    (四)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遵循学生习得规律
    (五)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多样化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本文的不足和缺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英语学术文本复合句汉译翻译实践报告 ——以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复合句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1.1 复合句的定义和特征
    1.2 复合句的分类及其在英语学术文本中的体现
第二章 翻译任务简介
    2.1 任务描述
    2.2 翻译过程
第三章 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1 含有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结构复杂
        3.1.1 含有说明性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结构复杂
        3.1.2 含有推论性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结构复杂
    3.2 含有假设关系的主从复合句成分冗长
        3.2.1 含有一致性假设关系的主从复合句成分冗长
        3.2.2 让步性假设复句成分冗长
    3.3 含有条件与目的关系的主从复合句逻辑衔接隐化
        3.3.1 含有条件关系的主从复合句逻辑衔接隐化
        3.3.2 含有目的关系的主从复合句逻辑衔接隐化
第四章 解决方案
    4.1 含有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翻译方法
        4.1.1 移位法
        4.1.2 换序法
    4.2 含有假设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翻译方法
        4.2.1 句内整合法
        4.2.2 逻辑重组法
    4.3 含有条件与目的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翻译方法
        4.3.1 条件标记显化法
        4.3.2 目的标记显化法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英语复合句汉译方法总结
    5.2 目前实践的局限与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术语表
附录Ⅱ 原文与译文
致谢

(8)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术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视角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致使范畴概述
        2.2.1 致使概念内涵
        2.2.2 致使的语义层级性特征
        2.2.3 致使类型及范围
    2.3 致使结构研究的主要视角
        2.3.1 生成语义学视角
        2.3.2 生成语法视角
        2.3.3 认知语言学视角
        2.3.4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2.3.5 类型学视角
    2.4 致使结构的英汉对比研究
    2.5 小结
3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致使结构的意义系统描述
        3.2.1 元功能思想下致使过程意义
        3.2.2 系统思想下致使意义系统
    3.3 致使结构功能句法分析
        3.3.1 功能句法理论
        3.3.2 基于功能句法理论描述致使结构
    3.4 小结
4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的语义句法对比
    4.1 引言
    4.2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
        4.2.1 英语词汇致使
        4.2.2 汉语词汇致使
    4.3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语义成分对比
        4.3.1 英汉词汇致使动词的类型及构成方式对比
        4.3.2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的语义层级
        4.3.3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致事对比
        4.3.4 英汉役事及致使结果对比
    4.4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4.4.1 致使动作过程
        4.4.2 致使关系过程
        4.4.3 致使心理过程
    4.5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异同及其动因
        4.5.1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差异
        4.5.2 英汉词汇致使形态差异与汉语双音化趋式
    4.6 小结
5 致使义英语复合宾语句与汉语兼语句语义句法对比
    5.1 引言
    5.2 英语复合宾语句和汉语兼语句
        5.2.1 英语复合宾语句及致使义复合宾语句
        5.2.2 汉语兼语句及致使义兼语句
    5.3 致使义复合宾语句与兼语句语义成分对比
        5.3.1 英汉致使动词及致使力对比
        5.3.2 致使义复合宾语句与兼语句的语义层级
        5.3.3 致使义复合宾语句与兼语句致事对比
        5.3.4 复合宾语句和兼语句役事对比
        5.3.5 复合宾语句和兼语句致使结果对比
    5.4 致使义复合宾语和兼语句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5.4.1 致使动作过程
        5.4.2 致使关系过程
        5.4.3 致使心理过程
        5.4.4 致使交流过程
        5.4.5 致使行为过程
        5.4.6 致使存在过程
        5.4.7 致使气象过程
    5.5 致使义英语复合宾语句和汉语兼语句异同及其动因
    5.6 小结
6 英汉致使义动结式语义句法对比
    6.1 引言
    6.2 英汉致使动结式
        6.2.1 英语动结式及致使义动结式
        6.2.2 汉语动补结构及致使义动结式
    6.3 英汉致使动结式语义成分对比
        6.3.1 英汉致使义动结式致使力对比
        6.3.2 致使动结式的语义层级
        6.3.3 英汉致使动结式致事对比
        6.3.4 英汉致使动结式役事和致使结果对比
    6.4 英汉致使动结式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6.4.1 致使动作过程
        6.4.2 致使关系过程
        6.4.3 致使心理过程
    6.5 英汉致使动结式异同及其动因
        6.5.1 英汉动结式基本语序差异与阐释
        6.5.2 英汉施受同体动结式差异与阐释
        6.5.3 汉语致使动结式特殊句式形成机制
    6.6 余论
        6.6.1 致使义“得”字句
        6.6.2 致使义“得”字句功能语义句法分析
    6.7 小结
7 英汉致使义双宾语结构语义句法对比
    7.1 引言
    7.2 双宾语结构
    7.3 双名结构
        7.3.1 双名结构的语义层级
        7.3.2 英汉致使义双名结构语义成分对比
        7.3.3 英汉双名结构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7.3.4 英汉双名结构异同与阐释
    7.4 与格结构
        7.4.1 致使与格结构的语义层级
        7.4.2 英汉与格结构语义成分对比
        7.4.3 英汉与格结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7.4.4 英汉与格结构异同与信息结构
    7.5 小结
8 从致使范畴看英汉致使结构异同
    8.1 引言
    8.2 英汉致使范畴形式语义连续统
        8.2.1 英语致使结构形式语义连续统
        8.2.2 汉语致使结构形式语义连续统
    8.3 英汉致使概念的不同词汇化模式及动因
        8.3.1 英汉致使结构形态分布差异
        8.3.2 英汉致使动词词汇化差异
    8.4 英汉致使结构语序差异及不同概念化方式
    8.5 小结
9 结论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9.2 本研究的贡献
    9.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加的夫语法影响过程及物性系统网络
附录B 汉语及物性系统网络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双及物结构对比研究 ——以“Lend”和“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1.1 Previous Studies of DICs from the Structural Approach
    1.2 Previous Studies of DICs from the Generative Approach
    1.3 Previous Studies of DICs from the Cognitive Approach
    1.4 Previous Studies of DICs from the Typological Approach
    1.5 Comments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DICs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Linguistic Typology
    2.2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2.3 Prototype Theory
    2.4 Summary
Chapter 3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Cs
    3.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Cs
    3.2 Linear Orders of DICs
    3.3 Grammatical Hierarchies of DICs
    3.4 Summary
Chapter 4 Interpretation of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DICs
    4.1 Analysis of Linear Order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Cs
    4.2 Analysis of Grammatical Hierarch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Cs
    4.3 Summar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10)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体词性宾语双宾句识别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前人研究综述
    1.3 留学生双宾句偏误类型研究
    1.4 生命度与双宾句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1.7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语体词性宾语双宾句动词配价实验
    2.1 实验1a
    2.2 实验1b
    2.3 讨论
第三章 汉语体词性宾语双宾句间接宾语生命度实验
    3.1 实验2a
    3.2 实验2b
    3.3 讨论
第四章 综合分析与建议
    4.1 综合分析
    4.2 建议
第五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贡献
    5.3 本研究的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致谢

四、英汉双宾语结构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英汉双宾结构的语义诠释及其句法推导[J]. 佟和龙. 外国语文, 2021(06)
  • [2]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D]. 张璐. 吉林大学, 2021(01)
  • [3]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双宾句研究[D]. 贺婷婷. 安徽大学, 2021
  • [4]汉语双宾语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A]. 邱佳妮. 2021对外汉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四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21
  • [5]汉阿双宾语对比研究[D]. 谢峰(Mohamed Lahmed Mohamed Mahfoudh).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6]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给”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D]. 吴丽娜.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英语学术文本复合句汉译翻译实践报告 ——以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节选)为例[D]. 胡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8]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研究[D]. 赵宏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9]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双及物结构对比研究 ——以“Lend”和“借”为例[D]. 刘金燕.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10]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体词性宾语双宾句识别的实验研究[D]. 王晓泽. 暨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英汉双宾语结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