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教有关的成语

与佛教有关的成语

一、与佛教有关的成语(论文文献综述)

赵燕华[1](2021)在《基于二分网络的汉越佛教熟语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汉越佛教熟语中包含的佛教成分进行提取,然后建构出汉越佛教熟语与其佛教成分之间的二分网络,并对以佛教成分为属性的汉越佛教熟语之间的相似系数进行了计算,发现汉语佛教熟语和越南佛教熟语一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各自的本土文化特征。

刘慧[2](2021)在《中日同形佛源成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骆雪莉[3](2021)在《《比丘尼传》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比丘尼传》成书于南朝梁,作者为释宝唱。全书约有20000字,可划分出3721个词语,其中单音词1732个,复音词1960个,熟语29个。论文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解释与描写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书中的词语进行了分类。学界对《比丘尼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学、历史学等方面,而对《比丘尼传》词汇研究只有两部作品,分别为贾禄娟的《<比丘尼传>复音形容词研究》以及台湾南华大学硕士王粮禧(释常褆)的《<比丘尼传>复音词研究》。而上述两部作品在《比丘尼传》词汇研究方面并不全面,未对整本书的词语展开研究。本论文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比丘尼传》的词汇,有丰富汉语史专书词汇研究的价值。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关于《比丘尼传》”简要介绍了《比丘尼传》的内容,综合论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涉及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通过对本书的理解,从词汇研究角度对《比丘尼传》所有的词语进行整理,在整理本书词语的同时阐明了采用的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比丘尼传》单音词研究”,首先确定单音词的划分标准,根据标准确定出单音词1732个(包括157个专有名词)。根据词性又可分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这十类词语。第三章“《比丘尼传》复音词研究”,首先确定复音词的划分标准,根据标准确定出复音词1960个(包括531个专有名词)。这些合成词又可按内部词语结构分为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主谓式、补充式、重叠式、附加式这七类。第四章“《比丘尼传》熟语研究”,《比丘尼传》中的熟语只有29个成语,根据温端政的《汉语语汇学》可以将《比丘尼传》中的成语分为完全“二二相承”式结构成语和不完全“二二相承”式成语。第五章“《比丘尼传》中的佛教词研究”,《比丘尼传》佛教词共181个(包含22个专有名词)。本章从语义和来源两方面分析《比丘尼传》佛教词语,揭示出南朝时佛教词语的发展演变情况。第六章“《比丘尼传》新词新义”,采用排除法、旁证法、比堪法确定了本书中共有111个新词,45个新义,这些词语的出现可以为辞书提供更早的例证。第七章“《比丘尼传》词汇研究的应用价值”,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提供书证、提前书证四个方面阐述了《比丘尼传》词汇研究对字典辞书编纂的作用,从而论述专书词汇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第八章“结语”,这章通过表格展示了《比丘尼传》的词汇构造的总体分析,主要包括对其数量、占比以及归纳词汇的特点。

顾艳[4](2020)在《《金陵梵刹志》明代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陵梵刹志》是明万历年间官修的一部佛寺志,书中收录了明代与佛教相关的皇帝诏令、政府文书、文人游记、墓铭碑记,详细记录了南京大小佛寺的历史和当时的状况,更有田产赋税、买办交易记录等,语料丰富,词汇成分复杂。本文以《金陵梵刹志》中写作于明代的内容为基础语料,对其中的承古词、新词和特色词语进行了分析。《金陵梵刹志》明代词汇中夹杂了一些承古词和新词。单音节承古词留存的主要原因是书面语的特殊性,其次是语义的独特性,第三是同义词的文白分工。双音节单纯词主要有联绵、叠音、音译三类,大部分联绵词的用字偏旁能够反映词义类属。叠音词以描写景物的词语居多,一些叠音词在句中前后对仗出现,节奏分明。音译词多源自梵语。部分复合词涉及同音通假。新词产生的途径比较复杂,包括缩略成词、添加语素和旧词新义等。部分新词存在同素异序和变换语素的现象。新词语素通俗易懂,大多数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活跃。《金陵梵刹志》明代词汇中包含了一些特色词语。主要涉及经济制度、佛教文化、官职名称和生产作料四个领域。经济制度词反映了明代田产赋税的用途、性质、对象和方法。佛教文化词包括名物词、行为词和教义词等。不少词语源自梵语,一些音译词的全称和省称在书中同时出现。官职名称词包括宗教官职和普通官职名词。明代僧道官职的名称多取自宗教行为和教义等,都为双音节词,采用偏正或动宾结构。同级别的佛教官职和道教官职名称可能意义对应,结构统一,或共用语素。生产物料词语包括佛经的装裱材料词和其他材料词,部分词语具有佛教特色。《金陵梵刹志》明代词汇中还有许多地理名词。地理名词结构均为“专名+通名”。通名均为单音节词,个别词语具有地域特色,源自方言。专名中名词最多,其中又以动植物名称居多。地理名词的来源有历史、宗教、现实和主观态度评价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和借代。造成地理名词异称的原因有避讳心理、雅俗差异和视角不同等。

李琳[5](2019)在《汉泰成语语义场对比研究 ——以文化精神语义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汉语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的重视,这激起了很多语言学习者对汉语的兴趣,在世界各地也相继出现“汉语热”的现象。以泰国的情况为例,由于我是一个泰国人,因此汉语对泰国的影响,我基本上还是比较了解的。现代汉语已经影响到了泰国的整个劳动力市场,其层次等级无论高低,都需从事工作者要有汉语基础,因此,在泰国学习汉语的人也日益增多。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不少有汉语基础的人,他们的汉语能力还是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在他们的现实交际或工作中,会出现由于语言能力不够充分而出现沟通障碍的现象,他们对中国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思想系统、价值观念等不够了解,从而引发交际时出现理解上的偏误及文化上的冲突。因此,本文主要收集汉泰成语对比,以“天人合一”“和谐意识”“刚正品格”“忧患意识”和“因果报应”构成的文化精神语义场为导向,并选取汉语成语和泰语成语中最经典的含义对比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场理论,把汉语成语和泰语成语置于汉泰成语广义场和狭义场进行研究,以探析汉泰成语共同的语义特征、成语语义系统和成语语义关系等。此外,本文所选取的成语本身具有民族性和历史底蕴,同时也能体现出汉泰民族不同的特色风格、文化特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宗教信仰等。研究结果可促使双方互相理解,在交际中会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本文的内容框架分为如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汉泰成语研究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首先对汉泰成语的界定及其来源进行分析,探究汉泰成语界定的异同,再对汉泰成语的来源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概括。第三章主要介绍汉泰成语语义场和文化精神的分类,描述与表现出汉泰成语语义场的层次关系的类型及通过汉泰成语体现汉泰民族的文化精神。第四章主要收集与选取“天人合一”“和谐意识”“刚正品格”“忧患意识”和“因果报应”等五方面最经典的汉泰成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场理论把汉泰成语置于汉泰成语广义场进行研究,以探究出汉泰成语同类事物现象之间宽泛的类属关系,揭示汉泰成语语义之间上下义关系、同体关系、对立语义关系以及同集语义关系。这些语义关系都反映了汉泰成语语义共同特征、语义系统、语义相关性和层级性,并体现中泰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第五章主要收集与选取“天人合一”“和谐意识”“刚正品格”“忧患意识”和“因果报应”等五方面最经典的汉泰成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场理论把汉泰成语置于汉泰成语狭义场进行研究,以探究出汉泰成语等义义场、近义义场、反义义场及类义义场。在语义场各子语义场中的各成语之间,处于水平方向的同一个层次上的非层次关系语义场,能反映出汉泰民族迥异的文化风格。第六章结语提出本研究结论的参考价值。

汤仕普[6](2019)在《佛缘成语的生成与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缘成语是佛教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产物,是指以佛教思想文化为外在条件或机缘,利用汉语词汇材料和组合规则创造的成语,以及被“佛化”了的汉语固有成语。佛缘成语是汉语成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扩充了汉语成语的数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手段。本文通过文献阅读,以及对《汉语大词典》、《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禅宗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全面考察,收集佛缘成语1633条,为每条佛缘成语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语料库。论文注重佛缘成语历史过程的考察,结合语言学相关知识,从文化互动融合的角度讨论佛缘成语的生成与演变,揭示其演变过程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深化佛缘成语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本论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佛缘成语的生成。传统研究注重考察佛缘成语的来源和流变情况,根据佛教文化特征对佛缘成语进行静态分类,本文主要从造词法的角度,考察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以後佛缘成语是如何运用汉语词汇材料组构新形式,经历哪些过程和阶段,如何在文化互动融合的背景下最终演化为汉语常用成语的。根据形成方式的不同,将佛缘成语的生成分为“在线生成、双音并合、结构改造、化用佛典、比喻凝固、佛化固有”六大类共十四个小类。佛教文化传播是佛缘成语生成的外在动力,在汉语习惯思维和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生作用。考察佛缘成语的生成,能够从造词法角度讨论佛教文化传播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二是对佛缘成语形式变化的考察。成语的形式变化是语言使用者根据表达需要对成语的临时改造或新创,它是社会文化与语言互动发展的产物和表现,也是人们从不同视角观测事物的结果。根据变化结果的不同,论文分两类进行讨论:一类是“形变义不变”。这类变化主要是个别构成要素的替换(通常是同义、近义或语义相关的语素),有时是组合顺序的调整,或者省略造成的同一成语的不同词形。论文将形变义不变一类称为“变体”,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具体实例,系统总结了成语变体的形成方式、形成原因,同时考察了成语变体的形成与社会文化、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时代特征。另一类是“形变义变”,即形式变化语义随之发生变化。这类变化的结果是新的词形记录新的概念,本质上是产生了不同的词。新词形及其意义与原形式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因此论文将这类形式变化称为“分化”,分化的结果是衍生了新成语。同时结合具体实例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成语分化的类型、原因和生成方式进行了系统概括。三是佛缘成语的语义演变。佛缘成语的语义演变符合汉语成语演变的一般规律,但由於佛教思想文化的特殊性,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论文分析了大量实例,认为社会发展使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是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根本原因;语境变迁是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直接动力;俗解是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催化剂。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总体特征是佛教文化色彩的淡化、脱落,逐步世俗化,呈现出向字面组合义发展的趋势。由於佛教文化带有鲜明的神秘色彩,不少表义虚灵的佛缘成语,语义发展呈现出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特征。

阮氏香[7](2019)在《越南语汉源佛教借词研究》文中指出越南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其中佛教的历史最为悠久。佛教信仰对越南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等影响最为深刻。佛教慈悲博爱、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思想,越来越深入整个越南社会。越南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语言交流等方面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佛教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依据于越南语的推动,同时,越南词汇也在其中得到发展。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越南语佛教语言的研究不多。越南佛教词语大多是外来词,其中汉语借词居多,还有少量来自梵语。那么汉语借词进入越南语之后,受到越南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制约,它是如何发展的?又有什么发展变化?本文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第二部从第一章到第四章:第一章介绍越南语佛教词汇的产生和发展,其介绍越南语与汉语的接触、佛教在越南的发展过程及其佛教对越南语发展的重要影响。主要根据《汉越佛学词典》、《越南语词典》及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对越南语佛教词汇进行统计与分类。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研究汉源佛教借词进入越南语后,其语音、词义的越化及其原因并说明汉源佛教借词的特征。第四章梳理佛教借词,从汉源佛教借词看佛教对越南文化的影响,并进一步说明越南汉源佛教借词的越化原因。最后一部分为结语,进行总结,反思论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

TRAN VIET HOAI THANH(陈曰怀清)[8](2017)在《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研究》文中提出佛教发源于印度地区,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逐渐向世界各地进行传播。总体来看,佛教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对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佛教传入一些国家和地区并进行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文学、语言、风俗等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越南地处中南半岛诸国的最东边,自古以来受中国文化和思想影响很大。公元2世纪左右,佛教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并逐渐在越南生根、发展。在传入越南之后,佛教同样对其语言、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越南佛教属于汉传佛教支系,与中国佛教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属于直接的法脉传承。其中,在越南、中国两国语言文化不断接触与交流过程中,产生了越南佛教词语。越南佛教词语属于汉越词语的一个系统,指的是那些来源于古印度佛教的词语,这些词语均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指出这些词语属于佛教用语,并有相应的梵文批注。但这些词语大多维持了“源”的发展状态,未发生任何改变,也未在通用语中出现新的用法和意义。因此,这些佛教词语仅在佛教领域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并未真正融入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虽然受到了汉化的影响,但主要运用于佛教领域,这些词语也属于佛教词语。越南佛教词语是在本国语言与中国语言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既具有汉越词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系统,这为越南佛教词语的具体研究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以及研究经验。以往的学者对汉越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各种常规汉越调,关于佛教领域内汉越词语的研究非常少,汉源佛教词语虽作为汉越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的研究只零星地出现在一些汉越词研究或越南语外来词研究中。为此,在本篇论文中,作者选择以越南佛教词语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过程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首先对以往学者在汉语佛教词汇与越南语佛教词语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总结,以了解佛教在越南的发展历程及其产生的相关影响进行回顾总结;其次从词源、特点以及语义等方面,对现代越南佛教词语进行研究;最后从文化的角度,对越南佛教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本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的来源。对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的来源进行研究,分析其语料来源与选词标准。并对佛教专业术语和现代越南语中的佛教词语进行研究,分析越南语中佛教词语的地位以及现代越南语中佛教词语收录缺失问题。进而分析佛教词语在现代越南语的地位,掌握其相应特点了解其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第二、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的特点。对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的特点进行研究,包括佛教词语的越化和越南语佛教词语的自身特殊性等。通过研究发现,现代越南佛教词语具有鲜明的特点,组词能力强、书面语形式与口语形式并存,且具有多音节化、词义俗化、含义丰富的特征;第三、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的语义。从语义角度,对现代越南佛教词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梵、汉、越佛教词语意义关系和词义发展变化情况,越南语熟语中的佛教词语。进而梳理不同佛教词语在意义方面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掌握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等;第四、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的文化阐释。从文化角度,对越南佛教词语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到不同的文化领域,包括越南佛教节日和佛教建筑以及礼佛文化、佛教称呼常用语等。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佛教在越南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并对越南的文化和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佛教词语来源十分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如:具有多音节、书面语形式与口语形式并存、组词能力强、词义俗化、含义丰富等等。现代越南佛教词语在语义方面与汉佛教存在密切的关系,意义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如: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出现义项增减以及意义范围、感情色彩改变等情况。在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常使用语言中,也存在大量的佛教词语。这些词语富含丰富的佛教内容,结构多样化,还具有通俗性和口语性等特征。在向梵语佛教进行词语借用方面,梵语佛教词语、越南语佛教词与现代汉语佛教词语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些不同最终促成借用结果的不同。总体来看,越南语佛教词语与汉语中相应的词语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受到不同语言文化的影响,相同的佛教词语可能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发展趋势,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郭彦魁[9](2016)在《汉语佛源词汇浅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定位了研究目的和对象:汉语中来自佛教的词汇。然后对这些佛源词语作了两个方面的分类,一是从翻译方式,介绍佛源词语的来源。二是从分布情况,介绍佛源词语的去处。之后,对佛源词语对汉语历史发展的影响作简要的纵横提示。力图可以在梳理的过程中,揭示佛源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及其特点以及佛教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

王鑫[10](2016)在《《新华成语词典》佛源成语研究》文中指出佛源成语是汉语成语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词汇单位。本文以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词典》收录的佛源成语为研究对象,探究这类型成语的结构、来源及意义演变情况,并对词典中部分成语在意义考释和例证征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商榷意见。除前言和结语,本文共分为五章,中间三章为重点论述部分。第一章《新华成语词典》佛源成语的概况。首先对佛源成语的概念进行界定,再通过与刘洁修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朱瑞玟《佛教成语》等溯源性辅助资料进行对勘,统计出佛源成语的数量情况,并对成语词条的释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新华成语词典》中佛源成语的音节特征和结构类型。本章着重从结构上对佛源成语进行分析归纳,通过对佛源成语的音节特征及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统计各结构的数量占比、相关词条及特点情况。第三章《新华成语词典》中佛源成语的来源类型。本章结合其他成语溯源类词典及佛教相关资料,对佛源成语的来源类型进行归纳。佛源成语的来源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类:佛教教义理论、佛教仪式礼节、佛教修行生活、佛经故事传说及佛教经典着作。第四章《新华成语词典》中佛源成语的语义演变。本章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佛源成语的意义变化,主要包括语义内容变化,感情色彩变化,语体色彩的变化,并结合历史发展事实对具体例证进行分析,总结出佛源成语语义发展变化的四点原因:佛教词语世俗化;望文生义;中国佛教历史“三武一宗”法难;社会进步,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第五章《新华成语词典》中成语词条的释义问题。本章对《词典》在佛源成语的释义、引证、书写形式、标注形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与佛教有关的成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佛教有关的成语(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二分网络的汉越佛教熟语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从相对节点度看汉越佛教文化差异
    (一)含数字的佛教成分大多数与越南佛教熟语相对节点度为0
    (二)与密教有关的汉语佛教成分与越南佛教熟语相对节点度为0
    (三)汉越佛教成分表现出汉越佛教传说特有的人物形象
        1.“释迦牟尼”和“如来”
        2.金刚和护法
        3.观音和氏敬
        4.关公和德翁
    (四)越南语佛教成分表现出越南佛教特有的事物或现象
        1.娓和男居士
        2.“”和“”
三、汉越佛教熟语相似度统计与分析
    (一)汉越佛教熟语相似度统计方法
    (二)相似系数为0的汉越佛教熟语统计与分析
    (三)相似系数非零的汉越佛教熟语统计与分析
四、结语

(3)《比丘尼传》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关于《比丘尼传》
    1.1 相关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释宝唱生平
    1.4 研究方法
2 《比丘尼传》单音词研究
    2.1 单音词的判定标准
    2.2 《比丘尼传》单音词研究
    2.3 小结
3 《比丘尼传》复音词研究
    3.1 复音词的判定标准
    3.2 《比丘尼传》复音词分类研究
    3.3 小结
4 《比丘尼传》中的熟语
    4.1 完全“二二相承”式
    4.2 不完全“二二相承”式
    4.3 小结
5 《比丘尼传》佛教词语
    5.1 佛教词语界定
    5.2 从语义方面看《比丘尼传》佛教词语
    5.3 从来源方面看《比丘尼传》佛教词语
    5.4 《比丘尼传》佛教词语发展特点
6 《比丘尼传》中的新词新义
    6.1 《比丘尼传》新词新义判定标准
    6.2 《比丘尼传》单音新词新义
    6.3 《比丘尼传》复音新词新义
    6.4 小结
7 《比丘尼传》词汇研究的应用价值
    7.1 补充词条
    7.2 补充义项
    7.3 补充书证
    7.4 提前书证
8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金陵梵刹志》明代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金陵梵刹志》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葛寅亮与《金陵梵刹志》
    第二节 《金陵梵刹志》体例及语料特点
    第三节 《金陵梵刹志》明代词汇特点
第二章 《金陵梵刹志》明代词汇的时代性
    第一节 承古词
    第二节 新词
第三章 《金陵梵刹志》明代词汇的独特性
    第一节 经济制度词
    第二节 佛教文化词
    第三节 官职名称词
    第四节 生产物料词
第四章 《金陵梵刹志》中的地理名词
    第一节 地理名词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地理名词的来源
    第三节 地理名词中的修辞手法
    第四节 地理名词的异称现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汉泰成语语义场对比研究 ——以文化精神语义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第二节 汉泰成语对比研究的现状
        一、汉泰成语来源的研究成果
        二、汉泰成语语法及语义的研究成果
        三、汉泰成语文化的研究成果
        四、汉泰成语其他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语料来源
        一、汉语语料
        二、泰语语料
第二章 汉泰成语的界定及其来源
    第一节 汉泰成语的界定
        一、汉语成语的界定
        二、泰语成语的界定
        三、汉泰成语界定的异同
    第二节 汉泰成语的来源
        一、自然环境
        二、民间口语
        三、神话传说
        四、历史事件
        五、身体器官
        六、宗教信仰
        七、外国文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泰成语语义场与文化精神分析
    第一节 汉泰成语语义场分析
        一、汉泰成语语义场的界定
        二、汉泰成语语义场类型
        三、汉泰成语语义场的层级关系
    第二节 文化精神分析
        一、文化精神的界定
        二、文化精神的类型
    第三节 汉泰成语是透视汉泰文化精神的最佳视角
        一、成语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
        二、汉语成语与中国文化精神
        三、泰语成语与泰国文化精神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泰成语广义语义场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泰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泰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汉泰成语广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
    第二节 汉泰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
        二、泰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
        三、汉泰成语广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的异同
    第三节 汉泰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
        二、泰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
        三、汉泰成语广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的异同
    第四节 汉泰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
        二、泰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
        三、汉泰成语广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的异同
    第五节 汉泰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
        二、泰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
        三、汉泰成语广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的异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泰成语狭义语义场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泰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泰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汉泰成语狭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
    第二节 汉泰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
        二、泰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
        三、汉泰成语狭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的异同
    第三节 汉泰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
        二、泰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
        三、汉泰成语狭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的异同
    第四节 汉泰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
        二、泰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
        三、汉泰成语狭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的异同
    第五节 汉泰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
        二、泰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
        三、汉泰成语狭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的异同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佛缘成语的生成与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麽是佛缘成语
    第二节 佛教文化传播对汉语成语发展的影响
        一、扩大词法模式范围
        二、丰富成语构造素材
        三、化用陈言形成新语
        四、固有成语产生新义
        五、佛语俗化变为成语
    第三节 佛缘成语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佛缘成语来源与形成的研究
        二、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研究
        三、佛缘成语与佛教文化的研究
        四、综合性研究与辞书编纂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佛缘成语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词汇学价值
        一、形式变化的多样性
        二、语义变化的特殊性
    第二节 辞书学价值
        一、厘清成语发展脉络
        二、纠正辞书释义偏误
        三、提供较早用例
    第三节 文化学价值
        一、探索佛缘成语生成的文化根据
        二、揭示佛缘成语蕴寓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 佛缘成语的生成
    第一节 在线生成
        一、翻译生成
        二、撰述新创
        三、中土新创
    第二节 双音并合
        一、并合中土双音词
        二、并合梵汉双音词
        三、并合佛教双音词
    第三节 结构改造
        一、増加语素
        二、缩减整合
        三、结构调整
        四、改字换形
    第四节 化用佛教典故
    第五节 比喻凝固
        一、由一个比喻凝固生成
        二、由两个比喻凝固生成
    第六节 佛化固有成语
        一、沿用固有用法
        二、沾染佛教文化色彩
第四章 形式演变(上):变体
    第一节 概述
        一、什麽是成语变体
        二、成语变体的形成方式
        三、变体与同义成语的区别
        四、汉语成语变体的成因
    第二节 变体的时代特徵
        一、“经年累月”的来源及其变体的整理
        二、优势变体的成因
        三、变体的不平衡性与时代特徵
    第三节 变体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一、“韬光晦迹”的来源与变体
        二、统计与成因分析
第五章 形式演变(下):分化
    第一节 概说
        一、什麽是分化成语
        二、分化成语与变体的区别
    第二节 成语分化的成因及类型
        一、分化成语的形成原因
        二、成语分化的类型
    第三节 分化成语的形成方式
        一、结构调整
        二、语素替换
        三、增加语素
        四、省略语素
        五、新造词形
第六章 佛缘成语的语义演变
    第一节 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语义演变的根本原因
        二、语境变迁:语义演变的直接动力
        三、俗解异构:语义演变的催化剂
    第二节 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特徵
        一、语义泛化:语用范围扩大
        二、语义俗化:佛教文化色彩脱落
        三、逆向引申:从抽象到具体
        四、改变方向:从隐含义向字面义转化
        五、隐喻类推:语义演变的重要方式
第七章 佛缘成语演变专题研究
    一、佛经比喻:“心猿意马”的生成
    二、认知差异:“水乳”喻与“风浪”喻的分化
    三、文化互动:“改邪归正”变体的衍生
    四、语境变迁:“刀山剑树”的语义演变
    五、社会动因:“点铁成金”的生成与演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引用古籍书目
附录:佛缘成语参考条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越南语汉源佛教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1.1 选题来源
        0.1.2 研究对象
        0.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0.1.3.1 研究目的
        0.1.3.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综述
        0.2.1 汉语佛教词汇研究
        0.2.2 越南语佛教词汇研究
    0.3 理论背景
        0.3.1 语言与文化关系
        0.3.2 语言接触
        0.3.3 词汇借用的现象
        0.3.4 关于“越化”的概念
    0.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越南语佛教词汇的产生和发展
    1.1 越南语与汉语的接触
    1.2 佛教在越南的传播
    1.3 佛教与越南语的发展
        1.3.1 佛教与越南文字的发展
        1.3.2 佛教与越南语词汇的发展
    1.4 越南语佛教词汇的分类
        1.4.1 根据来源分类
        1.4.2 根据语义分类
    1.5 小结
第二章 越南语汉源佛教借词的语音特征
    2.1. 使用汉越音来读汉字
    2.2 越南语中汉源佛教借词的“一字多音”问题
    2.3 音节数量的简化
    2.4 语音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越南语汉源佛教借词的词义特征
    3.1 词义保留
    3.2 词义改变
        3.2.1 词义的扩大
        3.2.2 词义的缩小
        3.2.3 词义的转移
        3.2.4 词义的色彩变化
    3.3 词义改变的原因
        3.3.1 社会原因
        3.3.2 人的思想意识的发展
        3.3.3 语言内部结构因素
    3.4 词义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从汉源佛教借词看佛教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4.1 佛教教义对越南民族思想的影响
    4.2 佛教对越南文学着作的影响
    4.3 佛教对越南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
    4.4 佛教与越南寺庙建筑
    4.5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越南佛教的基本情况分析
        1.1.2 佛教词语的界定
    1.2 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综述
        1.4.1 汉语佛教词汇
        1.4.2 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
    1.5 佛教在越南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1.5.1 佛教向越南的传入
        1.5.2 佛教在越南的发展阶段
        1.5.3 佛教对越南的影响
第二章 现代越南佛教词语来源研究
    2.1 语料来源与选词标准
        2.1.1 本文佛教专用词语的来源
        2.1.2 《现代越南语大辞典》中的佛教词语
    2.2 辞典中佛教专科词语的比较
        2.2.1 越南《慧光佛学辞典》与段中群《佛学辞典》训语收录情况
        2.2.2 越南《慧光佛学辞典》与《佛光大辞典》之比较
        2.2.3 《佛学辞典》、《慧光佛学辞典》与《越南语大词典》之比较
    2.3 《现代越南语大辞典》中的佛教词语
        2.3.1 《现代越南语大辞典》中的佛教词语来源
        2.3.2 《现代越南语大辞典》中佛教词语分类
    2.4 《现代越南语大辞典》佛教词语的地位
        2.4.1 越南语外来词
        2.4.2 越南语汉越词
    2.5 《现代越南语大辞典》中佛教词语收录及存在问题
        2.5.1 《现代越南语大辞典》对词语释义的问题
        2.5.2 《现代越南语大辞典》所收录词语数量及选词的多余
        2.5.3 梵音标记的问题
第三章 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特点研究
    3.1 佛教词语的越化
        3.1.1 语音的越化
        3.1.2 文字的越化
        3.1.3 词义的越化
    3.2 越南语佛教词语的特点
        3.2.1 汉越词的多音节化
        3.2.2 词义俗化
        3.2.3 含义丰富
        3.2.4 书面语形式与口语形式并存
        3.2.5 组词能力强
第四章 现代越南佛教词语语义研究
    4.1 梵、汉、越佛教词语意义关系
        4.1.1 意义基本相同
        4.1.2 梵、汉、越佛教词语意义区别
    4.2 梵、越佛教词语词义发展变化情况比较
    4.3 越南语熟语中的佛教词语
        4.3.1 越造熟语多,借用汉文佛教熟语少
        4.3.2 口语性、通俗性显着
        4.3.3 成语结构多样性显着
        4.3.4 熟语富含佛教内容
第五章 现代越南佛教词语文化阐释
    5.1 佛教称呼常用语
        5.1.1 佛教术语
        5.1.2 日常口语
    5.2 佛教词语与越南礼佛文化
    5.3 佛教词语与越南佛教建筑
        5.3.1 越南佛寺的相关名称及建筑物的结构名称
        5.3.2 越南佛寺寺名
    5.4 佛教节日与越南佛教词语
    5.5 佛教词语与越南民间习俗
    5.6 佛教词语与越南文学
        5.6.1 佛教词语与越南文学
        5.6.2 越南文学着作中的越造佛教词语
        5.6.3 越南文学着作中的汉文佛教词语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研究重点回顾
    6.2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新华成语词典》佛源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价值
    第二节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及方法
第一章 《新华成语词典》中佛源成语概况
    第一节 佛源成语的界定
    第二节 佛源成语数量统计
    第三节 词典词条释义形式
第二章 《新华成语词典》中佛源成语的音节特征和结构类型
    第一节 佛源成语的音节特征
    第二节 佛源成语的语法结构类型
第三章 《新华成语词典》中佛源成语的来源类型
    第一节 佛教教义理论
    第二节 佛教仪式礼节
    第三节 佛教修行生活
    第四节 佛教故事传说
    第五节 佛教经典着作
第四章 《新华成语词典》中佛源成语的语义演变
    第一节 佛源成语语义变化概况
    第二节 佛源成语语义变化类型
    第三节 佛源成语语义演变的原因
第五章 《新华成语词典》中佛源成语词条的释义问题
    第一节 关于词条释义内容的商榷
    第二节 关于词条释义形式的商榷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与佛教有关的成语(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二分网络的汉越佛教熟语对比[J]. 赵燕华. 华中学术, 2021(04)
  • [2]中日同形佛源成语对比研究[D]. 刘慧.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
  • [3]《比丘尼传》词汇研究[D]. 骆雪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金陵梵刹志》明代词汇研究[D]. 顾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汉泰成语语义场对比研究 ——以文化精神语义场为例[D]. 李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6]佛缘成语的生成与演变研究[D]. 汤仕普. 贵州师范大学, 2019(12)
  • [7]越南语汉源佛教借词研究[D]. 阮氏香. 云南大学, 2019(03)
  • [8]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研究[D]. TRAN VIET HOAI THANH(陈曰怀清).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2)
  • [9]汉语佛源词汇浅论[J]. 郭彦魁. 新西部(理论版), 2016(13)
  • [10]《新华成语词典》佛源成语研究[D]. 王鑫.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与佛教有关的成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