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水解工艺研究

海带水解工艺研究

一、海带水解工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萍[1](2020)在《海带膳食纤维降脂减肥功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海带养殖是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由于利用不充分被大量浪费,导致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所以本研究首次采用碱解工艺从废弃的海带渣中提取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SDF),并进行了生产工艺优化、理化性质研究、减肥降脂功效、分子作用机制和肠道菌群影响五部分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生产工艺包括海带渣脱钙和碱解:以钙含量多少为参考依据,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脱钙工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脱钙条件为料液比1:30、温度70℃、时间7h、氯化钠浓度5%,最终平均钙含量0.0209g/kg;以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得率为依据,通过响应面综合分析方法对碱解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碱解条件为温度90℃、料液比1:28.90、时间355.60min、pH12.70,平均得率15.24%,SDF平均含量82.41%。相比酶解法,该方法生产操作简单,成本低廉。(2)通过对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SDF随温度和pH的升高溶解度增大,随浓度升高粘度增大,随pH的升高粘度先增大后减小;它是一种微观表面多褶皱且凹凸不平结构的多糖聚合物;平均持水率6.00mL/g、持油率1.70mL/g、膨胀度9.80mL/g,葡萄糖平均吸附率24.70mmol/g,胆固醇平均吸附率在pH为7时为5.07mg/g,在pH为2时为2.42mg/g;分子量73.50%分布在31519~54000。持水持油能力和吸附能力有助于胃肠道内的食物蠕动、粪便松软、减少葡萄糖和胆固醇的吸收,具有减肥和保护肠道健康的功能。(3)采取对肥胖ob/ob小鼠每日灌食SDF的实验方式研究其降脂减肥的功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灌食SDF,在第3周以后体重出现明显降低;通过检测血清,TG、TC、FFA、LDL-C和HLD-C升高,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着降低;脂肪细胞尺寸减小,脂肪肝得到有效改善。SDF对血脂、胰岛素和脂肪积累均有显着的改善,说明SDF对肥胖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4)使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on blot的实验方法对肥胖小鼠的附睾脂肪组织进行降脂减肥的分子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DF对甘油三酯的合成酶(FAS和ACC1)和炎症因子(MCP-1、TNF-α、NF-κB、IL-6和IL-1β)表达具有下降的功能,对甘油三脂水解酶(PKA、HSL、ATGL)、脂联素(ADI)、胰岛素和葡萄糖受体(IR、p-IRS-1和GLUT4)和胰岛素抵抗负相关指数(PPARγ)的表达具有升高的功能。(5)利用小鼠的粪便进行16S检测来研究SDF对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菌群LEfSe分析结果表明SDF可增加肠道内Butyricicoccus、Akkermansia、Parabacteroide、Parasutterella和Bacteroides acidifaciens等有益菌。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模型阴性对照组,SDF可提高小鼠菌群多样性,肠道菌群组成的OTUs与正常小鼠的差异性减少。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以废弃的海带渣为原料,通过碱解方法提取出了大部分分子量集中在31519~54000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肥胖小鼠减肥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该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具有调节脂代谢功效显着和肠道菌群改善明显等优点,在医药特医食品的发展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韩新月[2](2020)在《海带酶解工艺的优化及酶解产物的提取和检测》文中提出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海洋中的藻类及其衍生物海藻多糖因为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被科学界日益关注。但由于其易凝特点,在应用上受到限制,而其降解产物海藻寡糖分子量较小,易于被动植物利用,弥补了海藻多糖在应用上缺陷,因海藻寡糖多数靠海藻酸裂解酶降解海藻多糖而得到,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酶解法制备海藻寡糖工艺优化,酶解液中海藻寡糖的提取,酶解液中海藻寡糖的定性、定量检测,酶解液中植物激素的定性定量检测。(1)海藻酸裂解酶粗酶液的制备及酶解条件的优化海藻酸裂解酶酶活检测:分别选取海藻裂解75%、100%、100%放置1 d、100%放置2 d、100%放置3 d提取粗酶液按10%的量加入到海带富集培养基中培养4 d,每天检测酶活并观察海带裂解情况,结果显示当海藻裂解75%时酶活较高且能使海带完全液化。因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确定海藻酸裂解酶应在海藻分解75%时提取且此时活性较好。酶解条件优化:实验通过对海藻酸裂解酶在不同的海带裂解培养基、震荡时间及海带浓度等4个方向上综合分析得到海藻酸裂解酶在有无机盐离子例如:硫酸铵、氯化钠等的培养基中海藻酸裂解酶活性相对较高且海藻寡糖的产量也是最高。酶解反应培养基中的最佳海带浓度为30%、温度为42℃、160 rpm一直振荡。(2)海带酶解液中海藻寡糖的分离和提取海带酶解液在5000 rpm下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首先加入考马斯亮蓝溶液,酶解液的上清液颜色变为蓝色,证明酶解液的上清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然后分别加入乙醇、蛋白酶K、醋酸铅等物质,使酶解液中的蛋白质析出后利用比色法分别在280 nm和235 nm下检测上清液中的蛋白质和寡糖含量,其中蛋白酶K去除蛋白质率达到82.83%,醋酸铅溶液的仅为35.59%。结果显示蛋白酶K去除蛋白质的效果较好,但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它会使一些寡糖丢失。(3)海带酶解液中海藻寡糖检测方法的确立用硫酸-苯酚法在490 nm下检测葡萄糖、蔗糖、低聚果糖、葡聚糖、海藻酸钠、海藻寡糖六种糖的OD值。通过对数据处理发现海藻酸钠水解后OD值0.3995明显大于水解前OD值0.315,从而选取海藻酸钠作为标准曲线的标准品,再通过单因素变量探究检测体系、水解时间和温度以及冰浴时间后,确定最终的标准曲线为:y=348.13 x(R2=0.9975)薄层层析(TLC)法:实验通过对酶解液水分含量和pH值的分析总结发现在浓缩25倍后pH=10时条带较清晰且有一定的迁移距离同时条带在二糖偏下的位置,推测酶解液中三糖多一些。(4)海带酶解液中植物激素的检测将酶解液在5000 rpm下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利用高效液相质谱与色谱法对酶解液中的三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其中吲哚乙酸(IAA)0.60 ng/ml;细胞分裂素0.14824 ng/ml;脱落酸(ABA)0.027 ng/ml,海带酶解液中含有以上检测的三种植物激素,此海带酶解液可以作为生长刺激素应用到农作物上。

胡佳磊[3](2020)在《酪丁酸梭菌发酵海带水解液产丁酸和丁醇的研究》文中指出丁酸和丁醇是重要的化学品,被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和医药等领域,目前主要以石油为原料通过化学法合成。由于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利用微生物发酵可再生生物质生产生物基化学品和生物燃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微生物转化存在底物成本高、副产物的存在导致目标产物浓度和得率低等缺点,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丁酸和丁醇无法与化学合成法竞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是丁酸和丁醇代谢过程中的关键辅因子,许多研究表明通过外源添加电子载体或使用较高还原态的底物如甘油或甘露醇能强化NADH供给水平,能够提高还原性产物(如乙醇、丁醇、1,3-丙二醇和丁酸)的发酵水平。因此,本研究拟通过选取来源丰富、可再生的廉价底物海带作为甘露醇的来源,并通过代谢工程和过程工程手段强化酪丁酸梭菌(Clostridium tyrobutyricum ATCC 25755)对甘露醇和海带水解液的利用,以期为生物基丁醇和丁酸的经济高效生产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以1:2或2:3的甘露醇/葡萄糖为混合底物,能有效提高Clostridium tyrobutyricum ATCC 25755丁酸的得率(0.44-0.46 g/g)和选择性(100%),副产物乙酸的消除有助于降低后续的分离纯化成本。为进一步提高丁酸发酵的经济性,以经稀酸预处理和酶水解后的海带水解液(添加葡萄糖调节使甘露醇与葡萄糖的质量比为1:2)为底物进行分批发酵,丁酸的选择性和得率分别达到100%和0.42 g/g,该研究为生物基丁酸的生产提供了新思路。在C.tyrobutyricum ATCC 25755中过表达来自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TCC 824的双功能醇醛脱氢酶(aldehyde/alcoholdehy drogenasegenes,adh E2)能显着提高其甘露醇利用能力,并将其改造成丁醇生产菌株,工程菌命名为Ct-p MA。以甘露醇为底物时,工程菌Ct-p MA的丁醇产量和得率分别为12.44 g/L和0.26 g/g,分别较以葡萄糖为底物时提高117%和117%。在此基础上,为提高菌株对产物丁醇的耐受性,分别研究了过表达来自C.tyrobutyricum ATCC 25755、C.acetobutylicum ATCC 824和Deinococcus wulumuqiensis R12的热激蛋白Gro ESL以及来自D.wulumuqiensis R12的热激蛋白Dna K对Ct-p MA丁醇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来自D.wulumuqiensis R12热激蛋白的工程菌Ct-p MA12G(Gro ESL)和Ct-p MA12D(Dna K)的丁醇耐受性明显提高。不同海带预处理水解液发酵结果表明,海带超声预处理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海带酸水解和酶水解。当以浓缩~1.3倍的海带超声提取液为底物时,工程菌Ct-p MA12G的丁醇产量和得率分别为11.13 g/L和0.31 g/g,分别较Ct-p MA提高23.53%和19.23%。通过pH优化显着提高了工程菌Ct-p MA的甘露醇利用能力、丁醇产量以及产物中溶剂与酸的比值,并确定了甘露醇发酵的最佳p H为6.5。为了进一步提高丁醇得率和生产速率,利用CSIRPR基因编辑技术将cat1替换为adh E2阻断副产物丁酸合成途径,并通过纤维床固定化工程菌进行重复分批发酵。工程菌Ct-Δcat1::adh E2的丁醇产量、得率和生产速率分别稳定在>18 g/L、~0.3 g/g和~0.80 g/L·h。选取浓缩~1.5倍的海带提取液为底物进行发酵,获得最佳的丁醇产量(14.99 g/L)、得率(0.39 g/g)和生产速率(0.25 g/L·h),证实了以海带为原料生产丁醇可行性。

洪雅雯[4](2020)在《贵州鸡枞菌水溶性多糖及非水溶性多糖的结构和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im]为野生珍稀食用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东南地区。该菌富含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因此近年来关于其研究日益增多。多糖是鸡枞菌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但目前对鸡枞菌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溶性多糖的生理活性,却少见水溶性多糖分子结构以及非水溶性多糖结构和活性的相关报道。几丁质是食用菌非水溶性多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甲壳动物几丁质在提取和应用方面存在诸多限制,而食用菌原料易得,提取几丁质条件更为温和,产物性质也更为稳定,因此食用菌几丁质有可能成为甲壳动物几丁质的替代产品。本文以贵州鸡枞菌子实体为研究对象,从中提取水溶性多糖WSP和非水溶性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物CGC,并从WSP中分离中性多糖组分NWSP以及从CGC中分离非水溶性葡聚糖ISP-3,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四者的结构、性质和生理活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的基础上,提取并纯化鸡枞菌子实体水溶性多糖WSP,采用气相色谱法、凝胶渗透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刚果红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方法和仪器分析其结构,同时以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亚铁离子螯合率等为指标,考察WSP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液料比等三个因素对水溶性粗多糖得率均影响显着,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提取温度。水溶性粗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93℃、提取时间3 h、液料比31:1 m L/g,该条件下粗多糖得率的理论值为15.21%。以优化条件提取并纯化后得到水溶性多糖WSP,得率为1.32%,其中总糖、水分、灰分、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6.04%、6.69%、2.15%、4.92%。WSP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8.72:24.41:1。WSP为非均质多糖,其中至少含有三个组分,数均分子量分别为303823、1767和844 Da,其中高分子量组分为主要组分,而且WSP分子中可能含有吡喃糖环、β型糖苷键和螺旋结构。同时,在实验测试浓度范围内,WSP具有良好的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亚铁离子螯合能力,清除率最高分别为73.38%、53.50%、86.07%。2、将水溶性多糖WSP经离子交换柱层析进行组分分离,在利用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进行纯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甲基化分析、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力显微镜等多种方法和仪器对均一组分进行结构鉴定,同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WSP分离得到NWSP、ACWSP-1、ACWSP-2、ALWSP等四个组分,但仅有中性多糖组分NWSP为均一组分,并将其用于后续结构鉴定和活性分析。NWSP主要由岩藻糖和半乳糖构成,二者摩尔比为1:3.09,数均分子量为9636 Da,分子结构的重复单元为→2-α-L-Fucp-1→(6-α-D-Galp-1)3→。同时,NWSP分子不是单链结构,而是呈多链盘曲缠绕或连接成环的形态。在实验测试浓度范围内,NWSP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清除率最高为79.01%。但其还原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相对较弱,吸光度或清除率最大值分别为0.55、35.42%、37.64%。同时,在实验测试浓度范围内,NWSP不能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因此NWSP可能不具有免疫活性。NWSP对人肝癌细胞Hep3B、结肠癌细胞SW480、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基本没有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分别为10.57%、15.24%、7.40;对慢性髓源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具有微弱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为24.13%。3、将鸡枞菌子实体水提残渣经脱蛋白、脱盐、脱色处理后,提取具有较高纯度的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物CGC,采用元素分析法、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光谱法、13C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同步热分析仪等多种方法和仪器分析其结构和性质,同时以抗模拟胃液水解率、抗α-淀粉酶水解率以及益生菌增殖率等指标考察其益生元活性。CGC得率为13.46%,其中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分别为3.99%、0.11%和1.31%,残余金属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钠、铁、钙、铝、镁等。CGC中葡聚糖和几丁质摩尔比为1:1.17,几丁质含量较高,且CGC中氮元素含量为3.34%,由此计算得到几丁质含量为48.43%。CGC与虾壳几丁质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几丁质的特征基团在CGC各相关谱图中均有所显示,几丁质构型为α型,但CGC与海带多糖的相似性不明显。经计算,CGC结晶度指数为64.81%,脱乙酰度为34.60%,二者分别低于和高于虾壳几丁质。CGC降解峰值温度和吸热峰焓变值分别为314.88℃和-55.31 J/g,略低于虾壳几丁质,即CGC热稳定性弱于虾壳几丁质。此外,WSP和CGC对胃液和α-淀粉酶均具有一定抗性,但CGC抗性更强,水解度最高时分别仅为1.34%和1.01%。二者对两岐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增殖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粪肠球菌增殖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并能促进三种菌代谢产酸,因此二者均具有明显的益生元活性。4、利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乙酸溶液从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物CGC中分离多种非水溶性葡聚糖组分,并采用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甲基化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同步热分析仪等方法和仪器分析含量最高的组分ISP-3的结构和性质特点。非水溶性葡聚糖组分ISP-3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并含有微量甘露糖、半乳糖以及少量未被完全分离的几丁质。该分子可能含有β型糖苷键,并且可能是主链主要由糖基→6-D-Glcp-1→构成,兼有→4-D-Glcp-1→和→4,6-D-Galp-1→,并在半乳糖基(→4,6-D-Galp-1→)处连有→3-D-Manp-1→支链的复杂多糖分子。此外,ISP-3热降解过程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结束温度分别为284.18℃、325.93℃和355.75℃。

刘振华[5](2020)在《基于新型溶剂的褐藻胶提取剩余物分离及转化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的年产量居世界首位。海带除可用作食品外,相当一部分用于提取褐藻胶生产褐藻酸钠(海藻酸钠)。海带提胶后的剩余物(简称为海带渣)占海带干重的三分之一,数量十分巨大,采用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但会占用土地,还浪费了大量的生物质资源。海带渣中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研究如何绿色、有效地利用好海带渣这种独特的“蛋白纤维素”生物质资源,不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传统溶剂由于存在种种不足,新型可再生、低毒、易生物降解溶剂的开发和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γ-戊内酯(GVL)、低共熔溶剂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是其较强的溶解能力,在生物质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课题率先将两种新型“绿色”溶剂:GVL/H2O、低共熔溶剂应用于“蛋白纤维素”——海带渣生物质的组分分离研究,系统探讨了两种新型溶剂对海带渣的组分分离过程,阐明了两种新型溶剂对两种分离产物粗蛋白质(CP)和粗纤维素(CC)的分离规律,初步揭示了两种新型溶剂对海带渣生物质的分离机理。在此基础上,以分离得到的CP为原料,通过酶解将其转化为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酶解物,并研究了组分分离处理对海带渣蛋白质酶解特性的影响;以分离得到的CC为基材,通过低共熔溶剂和超声或固体酸相结合的方法将其转化为纳晶纤维素(CNC),并研究了制得CNC的理化特性及转化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将制得的海带渣蛋白质酶解物与CNC添加入海藻酸钠获得了力学性能增强的海藻酸钠抗菌复合膜。去除钙质灰分后的海带渣中存在有两种大量组分—纤维素和蛋白质,其含量分别为52.3%和37.2%。所考察的GVL/H2O体系可以有效地对海带渣生物质进行组分分离,将其分离成CP和CC两种成分。体系中GVL的含量、分离温度和分离时间会对分离效果产生影响,当GVL含量50 wt%、分离温度140℃、分离时间3 h时,CP纯度和海带渣蛋白质收率较优。此时,CP纯度为66.3%,海带渣蛋白质收率为62.2%,CC纯度为79.7%,海带渣纤维素收率为92.4%。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分离过程中,海带渣蛋白质发生了降解;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分析表明,分离过程未改变海带渣蛋白质和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导入新官能团;X-射线衍射(XRD)表征显示,分离过程没有改变海带渣中纤维素的晶型,海带渣与CC中纤维素的晶型均为纤维素I;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显示,分离前的海带渣呈不规则颗粒状、表面粗糙、结构相对紧凑,随着蛋白质的脱除,分离所得CC逐渐变得疏松多孔、暴露出内部结构,分离得到的CP在尺寸上要小的多,大多数颗粒尺寸远远小于100 μm。结果表明,GVL/H2O体系对海带渣生物质的组分分离是一个温和的酸驱动过程,分离过程中,蛋白质的部分肽键会被打开,分子量降低,蛋白质分子从海带渣中溶出,并最终与CC分开。选取的5种低共熔溶剂咪唑/氯化胆碱(IM/CC1)、氯化胆碱/尿素(CC1/U)、氯化胆碱/甘油(CC1/G)、咪唑/甘油(IM/G)、乙酸钠/尿素(NaAcO/U)对海带渣中的蛋白质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分离能力,其中IM/G对海带渣蛋白质的分离能力在5种低共熔溶剂中最强,低共熔溶剂对海带渣中蛋白质的溶出能力不单取决于体系的表观碱性、粘度特性,更与溶剂的氢键形成能力有关。分离温度和分离时间会对低共熔溶剂IM/G的分离效果产生影响,当分离温度90℃、分离时间12 h时,CP纯度和海带渣蛋白质收率较优。此时,CP纯度为72.3%,海带渣蛋白质收率为70.2%,CC纯度为83.6%,海带渣纤维素收率为91.1%。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在适当的分离条件下,分离出的海带渣蛋白质可以较好地保持分子完整性;FTIR谱图和固体13C核磁共振(NMR)波谱分析表明,分离过程温和,未对海带渣蛋白质和纤维素的主要化学结构产生明显影响,在分离过程中未导入新官能团。结果表明,低共熔溶剂IM/G主要通过溶解海带渣中蛋白质,而非降解或衍生化,实现CP与CC的分离。分析认为低共熔溶剂IM/G对海带渣蛋白质分子的溶解过程可能是通过渗透进入蛋白质,与肽链形成氢键而实现的。合成的低共熔溶剂IM/G在海带渣分离中表现出优异的可重复利用性。低共熔溶剂分离处理可以提升海带渣蛋白质的酶解效率。在酶水解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直接酶解海带渣相比,换用低共熔溶剂分离所得CP做为酶解底物,蛋白质的酶解反应初速度从2.3 mg/(mL·h)提高到了 6.5 mg/(mL·h),酶解物收率和水解度则分别从46.2%和13.8%提高到了 81.0%和20.9%。分离处理对海带渣蛋白质酶解效率的提升与CP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比表面积的增大、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分离处理改变了海带渣蛋白质酶解产物的组成与结构,与直接水解海带渣所得酶解物(KRPH)相比,CP经水解获得的酶解物(DES-KRPH),在一级结构上,分布在分子量1-5 kDa范围内的组分含量增加、具有抗氧化性特性的氨基酸含量升高;在二级结构上,DES-KRPH结构中α-螺旋和β-转角的含量有减少的趋势,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的含量则有所提高;在空间结构上,DES-KRPH有更多芳香族氨基酸暴露到分子表面。DES-KRPH在组成和结构上的变化,使其能将更多包埋在海带渣蛋白分子内部的抗氧化性氨基酸残基和活性片段释放出来,结构舒展,减小了与自由基作用时的空间位阻,增加了与自由基反应的机率,可以更有效地捕获自由基,因而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体外抗氧化活性测试显示,在浓度5 mg/mL时,与KRPH相比,DES-KRPH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抑制活性分别提高了 50.1%和48.2%。氯化胆碱/草酸二水合物低共熔溶剂和超声或固体酸磷钨酸相结合可以将海带渣纤维素转化为纳晶纤维素。通过低共熔溶剂-超声制得的CNC(DUS-CNC)与通过低共熔溶剂/固体酸制得的CNC(DSA-CNC)在形态上均为棒状,长径比较高,尺寸分布具有多分散性,表面电位为负:DUS-CNC 的 Zeta 电位为-45.5 mV、DSA-CNC 的 Zeta 电位为-48.6 mV。制备的DUS-CNC与DSA-CNC均形成了新的草酸酯基官能团,除此之外仍保留了海带渣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磷钨酸用量、温度、反应时间、料液比会对DSA-CNC的制备过程产生影响,正交实验显示,当水解条件为磷钨酸用量30 wt%、温度110℃、时间150 min、料液比1:40(w/w)时,可以实现DSA-CNC的较优收率62.3%。通过低共熔溶剂制备的海带渣CNC可以用作补强剂、制备的海带渣蛋白质酶解物具有抗菌作用。两者用于制备力学性能增强的海藻酸钠抗菌复合膜,在添加1%的DSA-CNC和1%的DES-KRPH时:复合膜具有抗菌性能,且膜光滑均匀、无气泡、柔软、易折叠;SEM分析显示,复合膜表面均匀、成膜基质排列有序;复合膜的抗张指数(TI)和耐破指数(BI)分别为41.4 N·m/g和267.3 kPa·m2/g,比未添加CNC的复合膜分别提高19.0%和12.6%。随着CNC加载量的增加,复合膜的光透过性有下降的趋势,而且CNC的过量添加会导致CNC团聚,在膜基质中形成CNC聚集体,导致复合膜的TI和BI值下降。复合膜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作用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相比1%的添加量,添加2%的DES-KRPH对两种菌的抑制作用更好,但抑制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下降。

温志鹏[6](2019)在《海带鲜味肽的分离纯化、鉴定及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海带为原料,通过生物酶解法提取鲜味成分,以复合蛋白酶作为工具酶,研究了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值、料液比、酶添加量对海带蛋白酶解效果的影响。根据响应面模型构建,通过验证试验,得到海带蛋白最佳酶解条件为:加酶量为0.3%,pH值为6.38,料液比为1:50(g/mL),酶解温度为52.60℃,酶解时间为7.64 h,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海带蛋白水解度为24.94%。对海带酶解液进行脱色脱腥处理,采用活性炭进行海带酶解液的脱色处理,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得到了活性炭脱色的最优工艺条件:活性炭添加量为1.0 g/100mL,温度为45℃,时间为50 min,此时脱色率为56.34%,多肽损失率为20.02%。选择生物发酵联合活性炭脱腥方法对海带酶解液进行脱腥处理,先进行单因素实验,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分析,得到酵母菌对海带酶解液脱腥工艺的最优条件:酵母菌添加量为0.4 g/100mL,温度为30℃,处理时间为50 min,此时感官值为6.75,多肽损失率为6.17%。用活性炭对酵母发酵脱腥后的海带酶解液进行二次脱腥,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分析,得到二次脱腥工艺的最优条件:活性炭用量为1.5 g/100mL,时间为50 min,脱腥温度为45℃,处理后的酶解液感官值为9.5分,多肽损失率为29.38%。采用HS-SPME-GC-MS技术对酶解液进行分析,在脱腥前、酵母发酵脱腥后、酵母—活性炭联合脱腥后分别检测出26、35和18种挥发性物质。经过酵母菌发酵脱腥后,总峰面积增加了288.90%,醛类、醇类及酮类的峰面积都有所增加。经过酵母—活性炭联合脱腥后,总峰面积减少了74.16%,以上主要的挥发性成分都有所减少,其中主要的腥味物质醛类大相对于脱腥前减少了78.80%,特别是戊醛、己醛、庚醛等腥味突出成分。采用超滤分级,凝胶过滤层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一系列分离纯化手段对海带蛋白酶解液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海带鲜味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发现3种海带鲜味肽,分子量分别为763.38 Da、885.37 Da和871.83 Da,氨基酸序列分别为TDIRPY(Thr-Asp-Ile-Arg-Pro-Tyr)、KMGYWDA(Lys-Met-Gly-Tyr-Trp-Asp-Ala)、ESGVIPY(Glu-Ser-Gly-Val-Ile-Pro-Tyr)。对分离纯化鲜味肽冻干组分进行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氧化性质分析,发现海带鲜味肽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表观粘度及高压灭菌稳定性。体外抗氧化性实验结果显示,海带鲜味肽具有一定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e2+螯合能力和还原力。通过与酵母抽提物的风味对比,发现海带鲜味肽与酵母抽提物鲜味相当,降盐效果突出。与酵母抽提物F3803按2:3的比例进行复配,具有最好的增鲜降盐效果。

温志鹏,耿予欢,许彩虹,边兴伟[7](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蛋白酶酶解海带蛋白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运用响应面分析方法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对海带蛋白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经单酶筛选,以水解度为指标,选择出最合适的蛋白酶。用最合适的蛋白酶对海带进行酶解,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 H、料液比、酶添加量对酶解的影响。然后再用响应面分析法(CCD)对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复合蛋白酶为最佳的蛋白酶,最优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7.60 h、酶解温度53.0℃、p H 6.40、料液比1︰50 (g/mL)、加酶量0.3%,水解度为24.94%。

李玉芬[8](2018)在《褐藻胶寡糖的酶解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褐藻寡糖主要是通过降解褐藻胶得到的低聚糖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海带在沿海地区种植广泛,是一类主要用于提取褐藻胶的褐藻类植物。本文优化了从海带中碱提褐藻胶、生物酶解法降解褐藻胶制备褐藻寡糖的工艺条件;对褐藻寡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并进行寡糖成分分析;比较了酸解法和酶解法制备的褐藻寡糖的生物活性;对褐藻寡糖作为水产饲料添加剂应用于水产养殖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碱提醇沉法提取褐藻胶,确定碱提褐藻胶的工艺条件为:碱提时间4 h,碱提温度80℃,碱浓度1%,液料比70:1(v/w),在此条件下,褐藻胶得率为30.30%。2、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了酶解温度、加酶量和pH对褐藻胶水解度的影响,确定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3 h,底物浓度0.7%,pH7.0、温度49.37℃、加酶量0.33U/mL,水解度可达64.60%。经薄层层析、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酶解产物为褐藻寡糖DP1、DP2、DP3。不同时间梯度所得到的主要酶解产物不同,确定该褐藻胶裂解酶为内切酶。3、酶解产物经Bio-gel P6分离,得到高纯度的褐藻寡糖DP1、DP2、DP3。4、生物活性研究表明,酶解产物混合物、酸解产物混合物、褐藻三糖DP3均有较好的羟自由基、ABTS、DPPH清除活性及还原力,褐藻二糖DP2具有一定的ABTS和DPPH清除活性,但其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和还原力的效果不明显。酶解产物、酸解产物和褐藻三糖均具有酪氨酸酶双酚酶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6.05 mg/mL、3.68 mg/mL、0.75 mg/mL。5、抑菌活性研究表明,酶解产物、酸解产物和褐藻三糖DP3抑制创伤弧菌的MIC分别为1.37 mg/mL、3.71 mg/mL、1.18 mg/mL;抑制弗尼斯弧菌的MIC分别为3.71 mg/mL、4.30 mg/mL、0.17 mg/mL;抑制副溶血弧菌的MIC分别为1.11 mg/mL、4.87 mg/mL、0.85 mg/mL。6、水产养殖试验表明,褐藻寡糖极显着地提高了大黄鱼和石斑鱼的体重、全长、存活率,大黄鱼和石斑鱼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EAA/TAA和EAA/NEAA的比例,大黄鱼血清中CAT和溶酶菌活力,石斑鱼血清中ACP、AKP、CAT和溶菌酶的活力,大黄鱼和石斑鱼消化系统中的蛋白酶活性(P<0.01)。本课题从海带中提取褐藻胶,利用酶法制备褐藻寡糖,对寡糖的成分及活性进行研究;并将酶解寡糖应用于水产饲料,为褐藻寡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付洋[9](2018)在《海藻液体肥制备工艺研究及肥效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藻是一种全球分布范围广、来源丰富的海洋生物,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工业原料、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等诸多领域。海藻肥是一类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新型有机肥料,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作用。本文对以海带和铜藻为原材料的两种海藻液体肥制备工艺和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为海藻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理论与数据。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3种酶酶法制备海藻液体肥,酶解工艺优化结果表明:(1)纤维素酶单独酶解时间8h,酶解pH为4,酶解温度65℃,加酶量为海藻干重的4%,铜藻与海带的海藻酸提取率分别为60.924%和62.187%;果胶酶单独酶解时间7h,酶解pH为3,酶解温度55℃,加酶量为海藻干重的5%,铜藻与海带的海藻酸提取率分别为53.532%和56.018%;木瓜蛋白酶单独酶解时间7h,酶解pH为7,酶解温度75℃,加酶量为海藻干重的4%,铜藻与海带的海藻酸提取率分别为40.740%与45.813%。(2)铜藻复合酶酶解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复合酶酶配比(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为2:2:1,酶解时间6h,酶解pH为5,酶解温度45℃,加酶量为海藻干重的2%,海藻酸提取率为74.150%;(3)海带复合酶酶解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复合酶酶配比(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为2:2:1,酶解时间8h,酶解pH为4,酶解温度45℃,加酶量为海藻干重的5%,海藻酸提取率可达78.105%。(4)单独超声提取工艺优化结果如下:超声时间25min,初始温度65℃,超声功率450W,铜藻和海带的海藻酸提取率分别为44.676%和51.269%;(5)复合酶酶解+超声介入方式提取工艺优化结果:处理顺序为先超声后酶解,铜藻与海带的海藻酸提取率分别为80.817%和85.994%。通过平板初筛、摇瓶复筛从腐烂海带和酶解废液中筛选获得一株高产海藻酸裂解酶菌株FSZ39。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FSZ39进行鉴定,结果表明,FSZ39菌株属于副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paraoxydans)。利用FSZ39菌株进行发酵法制备海藻液体肥,获得了适合铜藻液肥微生物发酵的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48h,发酵初始pH=7.5,接种量2%,100mL·250mL-1的装液量,发酵温度30℃;适合海带液体肥微生物发酵的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48h,发酵初始pH为7.5,接种量4%,1OOmL·250mL-1的装液量,发酵温度30℃。以不同稀释度酶法和发酵法制备的海藻液体肥对上海青、黄瓜、番茄3种蔬菜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和盆栽实验,研究海藻液体肥对不同蔬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铜藻和海带发酵海藻肥600倍稀释液对上海青种子萌发效果显着;铜藻酶解海藻肥1000倍、海带发酵海藻肥400倍稀释液对黄瓜种子萌发所有指标均有显着促进作用;铜藻和海带酶解海藻肥600倍稀释液番茄种子萌发所有指标与清水对照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2)铜藻和海带发酵海藻肥400倍稀释液对上海青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铜藻酶解海藻肥800倍和海带发酵海藻肥400倍稀释液对黄瓜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铜藻和海带发酵海藻肥600倍稀释液番茄幼苗各指标显着提高。(3)铜藻与海带液体肥对上海青和黄瓜种子萌发促进效果差异不明显,但铜藻液体肥对番茄种子萌发促进作用优于海带液体肥;发酵法制备铜藻液体肥对3种蔬菜种子幼苗生长促进作用最显着。

王红玉[10](2017)在《基于海洋大型藻类水解液的厌氧发酵产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大型藻类被称为第三代生物质,其资源化利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关注。本论文以海洋大型藻类—海带(Laminaria japonica)为材料,采用物理和化学预处理方法,制备海带水解液,进行基于海带水解液的厌氧发酵微生物产氢特性研究。实验中采用热与酸两种预处理方法制备海带水解液。结果表明,热预处理(121℃,20 min)海带,其多糖得率最高,为23.88%;酸预处理(1.0%H2SO4)还原糖得率最高,为30.84%。海带水解液中单糖组成主要为:岩藻糖、甘露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不同预处理方法下,海带水解液中单糖含量差异比较明显:热处理(121℃,20 min)条件下半乳糖醛酸最高,为9.50%;热处理(100℃,10 min)、酸处理(1.5%HCl)及酸处理(1.0%H2SO4)条件下岩藻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1.91%、11.48%、30.11%。将取自渤海天津海域潮间带污泥厌氧培养于海带水解液中,富集获得产氢混合菌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产氢混合菌群组成。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海带水解液中富集的混合菌群,对照组中,能够注释到19个门、3 1个纲、71个目、1 1 8个科、159个属。混合菌群在热与酸处理的海带水解液中,其在门、纲、目、科、属五个分类水平上存在共有优势菌群,主要集中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梭菌纲和杆菌纲;梭菌目和杆菌目;瘤胃菌科和梭菌科;梭菌属。此外,在盐酸预处理海带水解液中,菌群组成多样性高,shannon指数是5.253。在不同预处理海带水解液培养条件下,测定混合菌群的产氢量。结果表明,混合菌利用盐酸预处理的海带水解液,其产氢量最高(825.68 ml/L),相比对照组提高61.11%。以海带水解液作为唯一培养基,分离鉴定一株厌氧发酵产氢细菌,命名为Clostridium sp.WANY51(登录号:KY197470)。该菌株呈革兰氏阳性,菌体大小8.19 um×1.45 um。菌株WANY51利用海带水解液生长及厌氧发酵产氢的代谢终产物主要是丁酸、丁醇、乙酸。菌株WANY51利用海带水解液(体积比为80%)的产氢量最高,为990.50 ml/L。在起始pH为7.0时,该菌株利用海带水解液产氢量最高,为987.07 ml/L。菌株Clostridium sp.WANY51能够利用大型藻类进行生长和产氢,这将为微生物产氢的规模化应用和大型藻类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新的实验证据。

二、海带水解工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带水解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海带膳食纤维降脂减肥功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1.1 膳食纤维的概述
        1.1.1 膳食纤维的概念
        1.1.2 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
    1.2 膳食纤维的功能研究
        1.2.1 膳食纤维降脂减肥的功能
        1.2.2 膳食纤维的其他生理功能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可溶性海带膳食提取工艺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脱钙工艺
        2.2.2 海带渣中钙含量的测定
    2.3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碱解工艺
        2.3.1 料液比对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2.3.2 反应时间对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2.3.3 碱解时pH对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2.3.4 响应面设计
        2.3.5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脱钙结果与讨论
        2.4.2 碱解单因素结果与讨论
        2.4.3 碱解工艺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溶解度
        3.2.2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分子量
        3.2.3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单糖组成
        3.2.4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粘度的测定
        3.2.5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持水性
        3.2.6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持油性
        3.2.7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膨胀度
        3.2.8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胆固醇的吸附能力
        3.2.9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葡萄糖的吸附能力
        3.2.10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电镜扫描和红外光谱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溶解度结果与讨论
        3.3.2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粘度结果与讨论
        3.3.3 持水率、持油率、膨胀度、葡萄糖和胆固醇的吸附结果与讨论
        3.3.4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分子量分布和单糖组成结果与讨论
        3.3.5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的电镜扫描和红外图谱分析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降脂减肥的功效研究
    4.1 实验验材料
        4.1.1 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动物分组及灌胃
        4.2.2 动物体重监测
        4.2.3 口服葡萄糖耐受检测
        4.2.4 动物取材和体脂计算
        4.2.5 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的检测方法
        4.2.6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方法
        4.2.7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检测方法
        4.2.8 游离脂肪酸(NEFA)的检测方法
        4.2.9 血清中胰岛素检测方法
        4.2.10 组织切片检测
        4.2.11 数据统计与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小鼠体重的结果与讨论
        4.3.2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小鼠葡萄糖耐受水平的结果与讨论
        4.3.3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小鼠体脂指数和脏器指数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4.3.4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小鼠血脂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4.3.5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小鼠的病理组织切片影响结果和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降脂减肥的分子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引物序列
    5.2 实验方法
        5.2.1 组织RNA的提取
        5.2.2 RNA反转录为cDNA
        5.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5.2.4 组织蛋白提取和浓度测定
        5.2.5 Western blot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脂质合成影响结果与讨论
        5.3.2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脂质分解影响结果与讨论
        5.3.3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肥胖相关炎症因子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5.3.4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PPARγ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5.3.5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葡萄糖受体和胰岛素受体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1.1 试剂
        6.1.2 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DNA的提取
        6.2.2 DNA的扩增
        6.2.3 PCR产物纯化和上机测序
    6.3 数据分析
        6.3.1 数据质量控制
        6.3.2 OTU聚类和物种的注释
        6.3.3 多样性比较分析和功能预测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结果与讨论
        6.4.2 小鼠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对比的结果与讨论
        6.4.3 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结果与讨论
        6.4.4 小鼠肠道菌群LEfSe分析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海带酶解工艺的优化及酶解产物的提取和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海藻寡糖
        1.1.1 海藻寡糖
        1.1.2 海藻寡糖的应用
        1.1.3 海藻寡糖制备方法
    1.2 海藻酸裂解酶
    1.3 海藻寡糖的检测方法
        1.3.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3.2 硫酸-苯酚法
        1.3.3 紫外分光检测法
    1.4 植物激素检测
        1.4.1 生长素:吲哚乙酸(IAA)
        1.4.2 细胞分裂素:玉米素(Zeatin)、反式玉米核素(TZR)、异戊烯基腺苷(iP)、异戊烯基腺嘌呤(IPA)
        1.4.3 脱落酸(ABA)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酶解法制备海藻寡糖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样品
        2.1.1.2 实验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方法
        2.1.3.1 海藻酸钠裂解酶粗酶液的提取方法
        2.1.3.2 海藻酸钠裂解酶酶活及海藻寡糖的含量的检测方法
        2.1.3.3 不同发酵产酶时间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2.1.3.4 酶解液不同成分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2.1.3.5 不同温度与摇动时间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2.1.3.6 不同海带浓度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2.2 结果
        2.2.1 检测S1菌种在富集培养基中的活性
        2.2.2 酶解反应体系的最佳成分
        2.2.3 酶解反应的最适温度与摇动时间
        2.2.4 酶解反应的最佳海带浓度
    2.3 讨论
        2.3.1 发酵工艺优化分析
        2.3.2 小结
3 海带酶解产物中海藻寡糖的分离与提取
    3.1 紫外吸收法
    3.2 实验材料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去除蛋白质
        3.3.1.1 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变性析出
        3.3.1.2 乙醇使蛋白质变性析出
        3.3.2 透膜分离蛋白质
        3.3.3 去除无机离子
        3.3.4 多糖与寡糖的分离
    3.4 实验结果
        3.4.1 考马斯亮蓝和乙醇验证蛋白质析出
        3.4.2 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变性析出
        3.4.3 透膜分离蛋白质
    3.5 小结
4 海带酶解液中海藻寡糖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标准样品筛选
        4.2.1.1 制备标准样品
        4.2.1.2 标准品的选择
        4.2.2 确定酶解液中海藻寡糖含量检测体系
        4.2.3 温度对海藻寡糖检测结果的影响
        4.2.4 沸水浴不同时间对海带酶解液中寡糖含量的影响
        4.2.5 冰水浴水解不同时间对海带酶解液中海藻寡糖含量的影响
        4.2.6 确定海带酶解液中海藻寡糖检测的方法
        4.2.7 标准曲线的选择
        4.2.7.1 标准曲线的确定
        4.2.7.2 实验结果的计算
        4.2.8 薄层层析(TLC)法测定海带酶解液中多糖
        4.2.8.1 展开剂和显色剂
        4.2.8.2 海带酶解液浓缩倍数的选择
        4.2.8.3 海带酶解液pH值的选择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确定海藻寡糖含量检测的方法
        4.3.1.1 标准样品的确定
        4.3.1.2 海藻寡糖检测体系的确定
        4.3.1.3 温度和时间对海藻寡糖水解的影响
        4.3.2 确定标准曲线
        4.3.3 薄层层析(TLC)法测定海带酶解液中寡糖成分
        4.3.3.1 海带酶解液浓缩倍数的选择
        4.3.3.2 海带发酵液pH值的选择
        4.3.4 讨论
5 海带酶解液中植物激素检测
    5.1 样品及指标信息
        5.1.1 样品
        5.1.2 指标
    5.2 试剂、标准品与仪器
        5.2.1 试剂与标准品
        5.2.1.1 试剂
        5.2.1.2 流动相配置
    5.3 实验方法
    5.4 HPLC-MS/MS
        5.4.1 液相条件
        5.4.2 质谱参数
    5.5 实验结果
        5.5.1 生长素:吲哚乙酸(IAA)
        5.5.2 细胞分裂素(CTK)—玉米素(Zeatin)、反式玉米核素(TZR)、异戊烯基腺苷(iP)、异戊烯基腺嘌呤(iPA)
        5.5.2.1 玉米素(Zeatin)
        5.5.2.2 反式玉米核素(TZR)
        5.5.2.3 异戊烯基腺嘌呤(iP)
        5.5.2.4 异戊烯基腺苷(iPA)
        5.5.3 脱落酸(ABA)
    5.6 六种激素检测结果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酪丁酸梭菌发酵海带水解液产丁酸和丁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丁酸的概述
        1.1.1 丁酸的性质及用途
        1.1.2 丁酸的生产
    1.2 微生物发酵生产丁酸的研究现状
        1.2.1 丁酸生产菌株及代谢途径
        1.2.2 丁酸发酵面临的挑战
        1.2.3 丁酸发酵的发展策略
    1.3 正丁醇的概述
        1.3.1 正丁醇的性质及用途
        1.3.2 丁醇的生产
    1.4 微生物发酵生产丁醇的研究现状
        1.4.1 丙酮-丁醇-乙醇(ABE)发酵
        1.4.2 酪丁酸梭菌产丁醇的研究现状
    1.5 大型海藻的生物转化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酪丁酸梭菌利用甘露醇/葡萄糖混合底物和海带水解液发酵产丁酸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及海带来源
        2.2.2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的保藏、活化及扩大培养
        2.3.2 分析测定方法
        2.3.3 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组分测定及预处理
        2.3.4 单因素法优化海带酸水解条件
        2.3.5 响应面法优化海带酸水解条件
        2.3.6 海带酶水解方法
        2.3.7 摇瓶发酵
        2.3.8 5L-发酵罐发酵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甘露醇/葡萄糖比例对C.tyrobutyricum发酵产丁酸的影响
        2.4.2 海带组分分析
        2.4.3 单因素法优化海带酸水解条件
        2.4.4 响应面法优化酸水解条件
        2.4.5 C.tyrobutyricum利用海带水解液发酵产丁酸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代谢工程改造C. tyrobutyricum利用甘露醇和海带水解液发酵产丁醇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和质粒
        3.2.2 本章所用引物
        3.2.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2.5 分析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质粒的构建、鉴定与转化
        3.3.2 工程菌菌落PCR验证
        3.3.3 过表达adhE2对C.tyrobutyricum甘露醇利用的影响
        3.3.4 不同浓度甘露醇对工程菌Ct-pMA发酵产丁醇的影响
        3.3.5 过表达不同来源的热激蛋白对丁醇发酵的影响
        3.3.6 丁醇耐受性实验
        3.3.7 不同方法水解海带对工程菌Ct-pMA丁醇发酵的影响
        3.3.8 工程菌Ct-pMA12G和Ct-pMA12D利用海带超声提取液产丁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酵pH及模式优化与丁酸合成途径敲除强化酪丁酸梭菌利用甘露醇和海带水解液产丁醇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
        4.2.2 试剂与仪器
        4.2.3 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4.2.4 实验方法
        4.2.5 分析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对工程菌Ct-pMA丁醇发酵的影响
        4.3.2 敲除工程菌Ct-pMA副产物丁酸代谢途径提高丁醇的得率
        4.3.3 纤维床固定化重复分批发酵提高丁醇浓度和生产强度
        4.3.4 Ct-△catl::adhE2发酵海带超声提取液产丁醇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性成果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贵州鸡枞菌水溶性多糖及非水溶性多糖的结构和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食用菌多糖研究概况
        1.1.1 提取
        1.1.2 分离与纯化
        1.1.3 结构分析
        1.1.4 生理活性与构效关系
        1.1.5 食用菌几丁质
    1.2 鸡枞菌研究概况
        1.2.1 营养成分
        1.2.2 生理活性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鸡枞菌子实体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性质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水溶性粗多糖得率的测定
        2.3.3 单因素实验
        2.3.4 响应面法优化水溶性粗多糖提取工艺
        2.3.5 水溶性粗多糖纯化处理
        2.3.6 分子量测定与纯度鉴定
        2.3.7 化学组成分析
        2.3.8 紫外光谱分析
        2.3.9 红外光谱分析
        2.3.10 刚果红实验
        2.3.11 表面形态观察
        2.3.12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2.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单因素实验
        2.4.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
        2.4.3 水溶性多糖WSP性质分析
        2.4.4 体外抗氧化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鸡枞菌子实体水溶性多糖组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水溶性多糖组分分离与纯化
        3.3.2 分子量测定与纯度鉴定
        3.3.3 单糖组成测定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3.5 甲基化分析
        3.3.6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3.7 分子形态观察
        3.3.8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3.3.9 小鼠脾细胞体外增殖实验
        3.3.10 肿瘤细胞体外增殖抑制实验
        3.3.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水溶性多糖组分分离与纯化
        3.4.2 分子量测定和纯度鉴定
        3.4.3 单糖组成测定
        3.4.4 红外光谱分析
        3.4.5 甲基化分析
        3.4.6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4.7 分子形态观察
        3.4.8 体外抗氧化性
        3.4.9 免疫活性
        3.4.10 抗肿瘤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鸡枞菌子实体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物分离纯化与性质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分离纯化
        4.3.2 组成成分分析
        4.3.3 C、H、N元素分析
        4.3.4 红外光谱分析
        4.3.5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4.3.6 ~(13)C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4.3.7 表面形态观察
        4.3.8 热力学性质分析
        4.3.9 体外益生元活性分析
        4.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组成成分分析
        4.4.2 C、H、N元素分析
        4.4.3 红外光谱分析
        4.4.4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4.4.5 ~(13)C固体核磁共振谱分析
        4.4.6 表面形态分析
        4.4.7 热力学性质分析
        4.4.8 体外益生元活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鸡枞菌子实体非水溶性葡聚糖组分分离提取及性质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分离提取
        5.3.2 单糖组成测定
        5.3.3 红外光谱分析
        5.3.4 甲基化分析
        5.3.5 表面形态观察
        5.3.6 热力学性质分析
        5.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非水溶性多糖组成分析
        5.4.2 单糖组成分析
        5.4.3 红外光谱分析
        5.4.4 甲基化分析
        5.4.5 表面形态观察
        5.4.6 热力学性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5)基于新型溶剂的褐藻胶提取剩余物分离及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海带的化学成分
        1.1.1 海带化学成分与细胞壁结构
        1.1.2 海带蛋白质
        1.1.3 海带纤维素
        1.1.4 海带渣
    1.2 GVL与生物质精炼
        1.2.1 GVL的合成与性质
        1.2.2 GVL在催化转化中的应用
        1.2.3 GVL在木质纤维素组分分离中的应用
    1.3 低共熔溶剂在生物质研究中的应用
        1.3.1 低共熔溶剂
        1.3.2 低共熔溶剂在催化转化中的应用
        1.3.3 低共熔溶剂在木质纤维素组分分离中的应用
        1.3.4 低共熔溶剂在其它分离中的应用
    1.4 蛋白质的酶水解
        1.4.1 蛋白质酶解物
        1.4.2 蛋白质酶水解的预处理
    1.5 纳晶纤维素及其制备
        1.5.1 纳晶纤维素的特性
        1.5.2 纳晶纤维素的制备方法
    1.6 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2 GVL/H_2O对海带渣生物质的组分分离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海带渣的制备及脱钙
        2.3.2 化学成分的测定
        2.3.3 GVL对海带渣的分离
        2.3.4 蛋白质/纤维素回收率的计算
        2.3.5 SDS-PAGE电泳
        2.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
        2.3.7 X-射线衍射测试及结晶度的计算
        2.3.8 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观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海带渣的化学成分
        2.4.2 GVL含量对GVL/H_2O分离海带渣蛋白质的影响
        2.4.3 温度对GVL/H_2O分离海带渣蛋白质的影响
        2.4.4 时间对GVL/H_2O分离海带渣蛋白质的影响
        2.4.5 时间对GVL/H_2O分离海带渣纤维素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低共熔溶剂对海带渣生物质的组分分离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
        3.3.2 低共熔溶剂对海带渣的分离
        3.3.3 化学成分的测定
        3.3.4 蛋白质/纤维素回收率的计算
        3.3.5 SDS-PAGE电泳
        3.3.6 蛋白质溶解度的测定
        3.3.7 FTIR光谱扫描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含量的计算
        3.3.8 X-射线衍射测试及结晶度的计算
        3.3.9 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观察
        3.3.10 固体~(13)C核磁共振分析
        3.3.11 热失重分析
        3.3.12 低共熔溶剂的回收和重复利用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溶剂组成对低共熔溶剂分离海带渣蛋白质的影响
        3.4.2 温度对低共熔溶剂IM/G分离海带渣蛋白质的影响
        3.4.3 时间对低共熔溶剂IM/G分离海带渣蛋白质的影响
        3.4.4 时间对低共熔溶剂IM/G分离海带渣纤维素的影响
        3.4.5 低共熔溶剂IM/G分离产物的核磁共振与热重分析
        3.4.6 低共熔溶剂IM/G的重复利用
        3.4.7 低共熔溶剂IM/G分离海带渣的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低共熔溶剂组分分离对海带渣蛋白酶解特性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海带渣粗蛋白质的分离
        4.3.2 酶解物制备及酶解反应初速度、酶解物收率和水解度的测定
        4.3.3 比表面积分析
        4.3.4 FTIR光谱扫描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含量的计算
        4.3.5 紫外光谱扫描
        4.3.6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4.3.7 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4.3.8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酶解条件对酶解物收率的影响
        4.4.2 组分分离对酶解效率的影响
        4.4.3 组分分离对酶解产物理化特性的影响
        4.4.4 组分分离对酶解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海带渣纳晶纤维素的制备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海带渣纤维素的获取
        5.3.2 低共熔溶剂-超声两步法制备CNC
        5.3.3 低共熔溶剂/固体酸一步法制备CNC
        5.3.4 CNC收率的计算
        5.3.5 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
        5.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
        5.3.7 X-射线衍射测试及结晶度的计算
        5.3.8 热失重表征
        5.3.9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5.3.10 透射电镜电子显微镜观察
        5.3.11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纳晶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5.4.2 纳晶纤维素的晶体结构
        5.4.3 纳晶纤维素的热稳定性
        5.4.4 纳晶纤维素的形貌与水分散性
        5.4.5 纳晶纤维素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
    5.5 本章小节
6 负载海带渣纳晶纤维素抗菌复合膜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
    6.2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海带渣纳晶纤维素的制备
        6.3.2 海带渣蛋白质酶解物的制备
        6.3.3 海藻酸钠抗菌复合膜的制备
        6.3.4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6.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
        6.3.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6.3.7 复合膜力学性能测试
        6.3.8 复合膜抗菌性能检测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复合膜的外观及光透过性
        6.4.2 复合膜的表面形貌
        6.4.3 复合膜的化学结构
        6.4.4 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6.4.5 复合膜的抗菌性
    6.5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缩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海带鲜味肽的分离纯化、鉴定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海带研究现状概述
        1.2.1 海带多糖的提取
        1.2.2 碘的提取
        1.2.3 甘露醇的提取
        1.2.4 海带膳食纤维的提取
    1.3 海带酶解液脱色脱腥研究方法及进展
        1.3.1 海带酶解液脱色
        1.3.2 海带酶解液脱腥方法研究
    1.4 鲜味的研究进展
        1.4.1 概述
        1.4.2 鲜味肽的研究进展
        1.4.3 鲜味肽的制备和鉴定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蛋白酶酶解海带蛋白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海带蛋白酶解工艺流程
        2.3.2 海带主要成分测定
        2.3.3 水解度的测定
        2.3.4 蛋白酶的选择
        2.3.5 酶解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2.3.6 响应面分析实验
        2.3.7 游离氨基酸分析
        2.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海带中主要成分
        2.4.2 最佳酶种类的选择
        2.4.3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4.4 响应面实验分析
        2.4.5 验证试验
        2.4.6 游离氨基酸分析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带酶解液脱色脱腥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3 脱色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脱色率的测定
        3.3.2 多肽损失率的测定
        3.3.3 脱色剂的选择
        3.3.4 活性炭最佳脱色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3.3.5 活性炭最佳脱色条件的正交实验
    3.4 脱腥实验方法与步骤
        3.4.1 海带酶解液感官评价方法及标准
        3.4.2 酵母发酵脱腥最佳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3.4.3 酵母发酵脱腥最佳条件的正交实验
        3.4.4 活性炭二次脱腥最佳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3.4.5 活性炭二次脱腥最佳条件的正交实验
        3.4.6 HS-SPME-GC-MS对海带酶解液脱腥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3.4.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 脱色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脱色剂的选择
        3.5.2 活性炭脱色工艺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3.5.3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脱腥实验结果与分析
        3.6.1 酵母发酵脱腥工艺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3.6.2 酵母发酵脱腥工艺的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3.6.3 活性炭二次脱腥工艺的单因素实验
        3.6.4 活性炭二次脱腥工艺的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3.6.5 HS-SPME-GC-MS技术分析的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带鲜味肽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其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1 海带蛋白酶解工艺流程
        4.3.2 超滤分级
        4.3.3 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
        4.3.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
        4.3.5 纯化组分游离氨基酸分析
        4.3.6 UPLC-MS/MS鉴定海带鲜味组分
        4.3.7 理化性质的测定
        4.3.8 海带鲜味肽的体外抗氧化性测定
        4.3.9 海带鲜味肽的应用分析与感官评价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膜超滤法分离纯化发酵液鲜味肽
        4.4.2 凝胶层析法分离纯化海带鲜味肽
        4.4.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离纯化海带鲜味肽
        4.4.4 纯化组分游离氨基酸分析
        4.4.5 纯化鲜味肽分子量及序列鉴定
        4.4.6 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分析
        4.4.7 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4.4.8 海带鲜味肽的应用研究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响应面法优化蛋白酶酶解海带蛋白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海带蛋白酶解工艺流程[8]
        1.3.2 海带主要成分测定
        1.3.3 水解度的测定
        1.3.4 数据处理
        1.3.5 最佳蛋白酶的选择
        1.3.6 最佳酶解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1.3.6. 1 最佳酶解时间
        1.3.6. 2 最佳酶解温度
        1.3.6. 3 最适pH
        1.3.6. 4 最佳料液比
        1.3.6. 5 最适酶添加量
        1.3.7 响应面分析试验[13]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带中主要成分
    2.2 最佳酶种类的选择
    2.3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2.3.1 酶解时间的选择
        2.3.2 料液比的选择
        2.3.3 酶解pH的选择
        2.3.4 酶添加量的选择
        2.3.5 酶解温度的选择
    2.4 响应面试验分析[16-17]
    2.5 验证试验
3 结论

(8)褐藻胶寡糖的酶解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海带的研究概况
        1.1.1 海带的简介
        1.1.2 海带的成分及应用
    1.2 褐藻胶的研究概况
        1.2.1 褐藻胶简介
        1.2.2 褐藻胶性质及用途
        1.2.3 褐藻胶的提取方法
    1.3 褐藻胶裂解酶
        1.3.1 褐藻胶裂解酶简介
        1.3.2 褐藻胶裂解酶活力测定方法
        1.3.3 褐藻胶裂解酶分离纯化
        1.3.4 褐藻胶裂解酶的应用
    1.4 褐藻寡糖的研究概况
        1.4.1 褐藻寡糖简介
        1.4.2 褐藻寡糖的性质及生物活性
        1.4.2.1 褐藻寡糖的抗氧化活性
        1.4.2.2 褐藻寡糖的抑菌活性
        1.4.2.3 褐藻寡糖的益菌活性
        1.4.2.4 褐藻寡糖的抗肿瘤活性
        1.4.3 褐藻寡糖的制备方法
        1.4.4 褐藻寡糖的分离纯化及检测
        1.4.4.1 褐藻寡糖的分离纯化
        1.4.4.2 褐藻寡糖的检测
        1.4.5 褐藻寡糖的结构分析
        1.4.6 褐藻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2.1 海带中褐藻胶提取工艺优化
        1.5.2.2 褐藻寡糖的制备工艺优化
        1.5.2.3 褐藻寡糖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1.5.2.4 褐藻寡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1.5.2.5 褐藻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第二章 海带中褐藻胶的提取及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海带中褐藻胶的提取
        2.2.2 褐藻胶得率的测定
        2.2.3 单因素实验
        2.2.3.1 提取时间对褐藻胶得率的影响
        2.2.3.2 提取温度对褐藻胶得率的影响
        2.2.3.3 液料比对褐藻胶得率的影响
        2.2.3.4 碱浓度对褐藻胶得率的影响
        2.2.4 正交试验
        2.2.4.1 正交试验设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
        2.3.1.1 提取时间的确定
        2.3.1.2 提取温度的确定
        2.3.1.3 液料比的确定
        2.3.1.4 碱浓度的确定
        2.3.2 正交试验
        2.3.2.1 正交设计与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褐藻寡糖的酶解制备及工艺优化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总糖含量测定
        3.2.2 褐藻寡糖的制备
        3.2.2.1 酶解法
        3.2.2.2 酸解法
        3.2.3 褐藻寡糖含量测定
        3.2.4 酶解法制备褐藻寡糖单因素实验
        3.2.4.1 加酶量对水解度的影响
        3.2.4.2 时间对水解度的影响
        3.2.4.3 温度对水解度的影响
        3.2.4.4 pH对水解度的影响
        3.2.4.5 底物浓度对水解度的影响
        3.2.5 酶法制备褐藻寡糖响应面优化实验
        3.2.5.1 响应面实验设计
        3.2.6 产物分析
        3.2.6.1 薄层层析分析
        3.2.6.2 质谱分析
        3.2.6.3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2.6.4 最终酶解产物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酶解制备褐藻寡糖的单因素实验
        3.3.1.1 加酶量对褐藻胶水解度的影响
        3.3.1.2 酶解时间对褐藻胶水解度的影响
        3.3.1.3 酶解温度对褐藻胶水解度的影响
        3.3.1.4 酶解pH对褐藻胶水解度的影响
        3.3.1.5 底物浓度对褐藻胶水解度的影响
        3.3.2 酶法制备褐藻寡糖响应面优化实验
        3.3.2.1 响应曲面实验方案与结果
        3.3.2.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3.2.3 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3.3.3 产物分析
        3.3.3.1 薄层层析分析
        3.3.3.2 质谱分析
        3.3.3.3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3.3.4 最终降解产物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褐藻寡糖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褐藻寡糖的分离纯化
        4.2.2 分离产物分析
        4.2.2.1 薄层层析分析
        4.2.2.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2.2.3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酶解产物的分离纯化
        4.3.2 产物分析
        4.3.2.1 薄层层析分析
        4.3.2.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3.2.3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褐藻寡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5.1.3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抗氧化活性研究
        5.2.1.1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5.2.1.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5.2.1.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5.2.1.4 还原力
        5.2.2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5.2.2.1 褐藻寡糖对酪氨酸酶双酚酶活力的影响
        5.2.3 对水产养殖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抗氧化活性研究
        5.3.1.1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5.3.1.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5.3.1.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5.3.1.4 还原力
        5.3.2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5.3.2.1 褐藻寡糖对酪氨酸酶双酚酶活力的抑制作用
        5.3.3 对水产养殖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5.3.3.1 创伤弧菌
        5.3.3.2 弗尼斯弧菌
        5.3.3.3 副溶血弧菌
    5.4 小结
第六章 褐藻寡糖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6.1 材料与设备
        6.1.1 实验材料
        6.1.2 仪器与设备
    6.2 实验设计
    6.3 饲养方法
    6.4 饲养管理
    6.5 测定项目与方法
        6.5.1 水质常规指标
        6.5.2 大黄鱼和石斑鱼生长性能指标
        6.5.3 鱼体品质
        6.5.3.1 肌肉中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6.5.3.2 肌肉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6.5.3.3 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6.5.4 非特异性免疫活性
        6.5.4.1 ACP活力测定
        6.5.4.2 AKP活力测定
        6.5.4.3 CAT活力测定
        6.5.4.4 NOS活力测定
        6.5.4.5 GSH-Px活力测定
        6.5.5 消化酶活性
        6.5.5.1 淀粉酶活力测定
        6.5.5.2 蛋白酶活力测定
        6.5.5.3 脂肪酶活力测定
    6.6 结果与讨论
        6.6.1 水质常规指标
        6.6.2 大黄鱼和石斑鱼生长性能指标
        6.6.2.1 增重率
        6.6.2.2 体长增长率
        6.6.2.3 全长增长率
        6.6.2.4 存活率
        6.6.2.5 饲料系数
        6.6.3 鱼体品质
        6.6.3.1 肌肉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6.6.3.2 肌肉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6.6.3.3 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6.6.4 非特异性免疫活性
        6.6.4.1 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测定
        6.6.4.2 碱性磷酸酶(AKP)活力测定
        6.6.4.3 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测定
        6.6.4.4 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测定
        6.6.4.5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测定
        6.6.4.6 溶菌酶(LZM)活力测定
        6.6.5 消化酶活性
        6.6.5.1 淀粉酶(AMS)活力测定
        6.6.5.2 蛋白酶活力测定
        6.6.5.3 脂肪酶活力测定
    6.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9)海藻液体肥制备工艺研究及肥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海藻资源概述
        1.1 海藻资源分布
        1.2 海带资源
        1.3 铜藻资源
    2 海藻肥研究概述
        2.1 海藻肥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海藻肥的主要作用成分
        2.3 海藻肥的作用机理
    3 海藻肥制备工艺
        3.1 机械法
        3.2 化学法
        3.3 生物方法
        3.4 其他方法
    4 海藻肥在农业上的应用
    5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6.1 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案
        6.2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酶法制备海藻液体肥工艺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藻海藻酸测定
        2.2 海藻液体肥单酶酶解制备工艺优化
        2.3 海藻液体肥复合酶酶解制备工艺优化
        2.4 海藻液体肥超声制备工艺优化
        2.5 海藻液体肥超声辅助复合酶酶解制备工艺探究
    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海藻酸裂解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海藻酸裂解酶菌株的筛选
        2.2 菌株的鉴定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酵法制备海藻液体肥工艺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1.3 菌种
        1.4 培养基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时间对海藻液体肥的影响
        2.2 发酵初始pH对海藻液体肥的影响
        2.3 接种量对海藻液体肥的影响
        2.4 装液量对海藻液体肥的影响
        2.5 发酵温度对海藻液体肥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藻液体肥对蔬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参数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藻液体肥不同稀释度对蔬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海藻液体肥不同稀释度对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1.1 酶法制备海藻液体肥工艺探究
        1.2 发酵法制备海藻液体肥工艺探究
        1.3 海藻液体肥对蔬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海洋大型藻类水解液的厌氧发酵产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生物制氢分类
    1.3 厌氧发酵制氢
        1.3.1 纯菌
        1.3.2 混合菌
    1.4 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因素
        1.4.1 底物
        1.4.2 pH
        1.4.3 温度
    1.5 暗发酵产氢的机理
        1.5.1 产氢途径
        1.5.2 代谢途径
    1.6 应用前景
        1.6.1 大型藻类作为生物质能的优势
        1.6.2 大型藻类生物制氢
    1.7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材料
    2.2 药品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海带前处理
        2.4.2 海带成分组成
        2.4.3 海带水解液制备
        2.4.4 培养基的配制
        2.4.5 产氢装置
        2.4.6 海带水解液中多糖提取
        2.4.7 海带水解液中多糖及还原糖测定
        2.4.8 海带水解液中单糖组成测定
        2.4.9 混合菌群组成
        2.4.10 混合菌群产氢性质分析
        2.4.11 纯菌分离纯化
        2.4.12 纯菌鉴定
        2.4.13 纯菌产氢性质分析
        2.4.1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海带成分组成
    3.2 不同预处理条件下海带水解液中多糖得率
    3.3 不同预处理条件下海带水解液中还原糖得率
    3.4 不同预处理条件下海带水解液中单糖组成
        3.4.1 混合标准样品中单糖组成
        3.4.2 对照预处理条件下海带水解液中单糖组成
        3.4.3 干热预处理条件下海带水解液中单糖组成
        3.4.4 湿热预处理条件下海带水解液中单糖组成
        3.4.5 盐酸预处理条件下海带水解液中单糖组成
        3.4.6 硫酸预处理条件下海带水解液中单糖组成
        3.4.7 不同预处理条件下海带水解液中主要单糖组成比较
        本节小结
    3.5 混合菌群群落结构多样性
        3.5.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3.5.2 高通量测序技术
    3.6 混合菌群产氢性质分析
    3.7 产氢菌株筛选与性质分析
        3.7.1 污泥
        3.7.2 产氢菌群组成
        3.7.3 产氢菌株的分离鉴定
        3.7.4 菌株WANY51生长及产氢性质分析
        本节小结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海洋生物学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 致谢

四、海带水解工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带膳食纤维降脂减肥功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丽萍.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 [2]海带酶解工艺的优化及酶解产物的提取和检测[D]. 韩新月. 烟台大学, 2020(02)
  • [3]酪丁酸梭菌发酵海带水解液产丁酸和丁醇的研究[D]. 胡佳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贵州鸡枞菌水溶性多糖及非水溶性多糖的结构和性质研究[D]. 洪雅雯. 浙江大学, 2020
  • [5]基于新型溶剂的褐藻胶提取剩余物分离及转化研究[D]. 刘振华.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1)
  • [6]海带鲜味肽的分离纯化、鉴定及性质研究[D]. 温志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7]响应面法优化蛋白酶酶解海带蛋白的工艺研究[J]. 温志鹏,耿予欢,许彩虹,边兴伟. 食品工业, 2019(01)
  • [8]褐藻胶寡糖的酶解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李玉芬. 福州大学, 2018(03)
  • [9]海藻液体肥制备工艺研究及肥效初探[D]. 付洋.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5)
  • [10]基于海洋大型藻类水解液的厌氧发酵产氢研究[D]. 王红玉.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海带水解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