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患者术后胆管炎及肝损害特点分析

胆石症患者术后胆管炎及肝损害特点分析

一、胆石症术后胆管炎及肝脏损害的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光[1](2021)在《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都比较高,目前已经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消化道疾病问题。我国内地胆石症患病率在6%~12%之间,台湾地区约为5.0%。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加快以及缺乏运动等多种原因,胆石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胆石症经济负担调查显示,胆石症每年给美国带来高达40多亿美元的经济负担。在我国,胆石症患者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增长迅速,在2006年,胆石症住院患者的例均住院费用就已经达到万元,而且这种增长趋势短期内并不会改变。胆石症按结石存在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术前准确诊断不同分型的胆石症患者,无论是帮助医生制定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案,还是为患者减轻不必要的痛苦,都至关重要。普通超声作为胆石症检查的首选,操作简单、费用不高,对于胆囊结石诊断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6%,但超声对于胆管结石的检查效果较差,灵敏度仅为30%~64.3%,容易造成漏诊。有研究认为,在利用超声诊断胆管结石时,可将超声报告结果与血清肝功能指标相结合以提高准确性。胆石症成因复杂,不仅包括个体因素、家族史、行为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常见影响因素,同时血生化指标如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胆红素、肝酶等也与胆石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目的(1)描述胆石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找出目前胆石症诊治的重点问题。(2)基于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构建适于实际工作的胆石症分型的筛查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简单、快速的辅助筛查工具。(3)初步探寻胆石症的血生化指标危险因素,为胆石症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院时间在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之间的胆石症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共计1036例。在同院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和消化内科中选取出院诊断无胆石症且与病例组同一时期住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计1645例。从病历信息系统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和临床信息,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户籍、职业、婚姻状况等,临床信息主要包括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实验室检查、产生的医疗费用等。运用SPSS24.0和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绘制。主要分析方法包括: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方差齐,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两组中位数进行比较,多组中位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构建胆石症分型判别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生化指标与胆石症关系的比值比(Odd Ratios,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1036例胆石症住院患者中,男性508例(49.03%),女性528例(51.97%),男女比例为1:1.04,平均年龄61.99±16.47岁,60~7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45.17%),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性别构成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χ2=5.142,P=0.162),职业占比前三的分别为农民、离退休人员、无业人员。2、1036例胆石症住院患者中,胆囊结石427例(41.22%),胆管结石609例(占58.79%),有932例患者进行了微创手术(89.96%),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为7天,四分位数为5天和10天,住院天数为4~6天的患者例数最多,有345例(33.31%),住院总费用的中位数为22070.97元,四分位数为17666.69元和29050.91元,住院总费用在20000~29999元区间的患者例数最多,有408例(39.38%)。3、在胆石症分型判别模型研究中,使用LASSO回归筛选出9个血生化指标计算血生化指标得分,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构建Logistic判别模型,筛选出血生化指标得分、年龄、户籍、职业四个判别变量。训练集的AUC及其95%置信区间为0.861(0.835,0.888),验证集的AUC及其95%置信区间为0.846(0.793,0.898)。4、胆石症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血生化指标正常范围相比,淋巴细胞水平降低(OR=1.81,95%CI:1.36-2.41),直接胆红素升高(OR=2.65,95%CI:1.78-3.94),碱性磷酸酶升高(OR=4.82,95%CI:3.12-7.45),转肽酶升高(OR=3.30,95%CI:2.52-4.33),谷丙转氨酶升高(OR=2.00,95%CI:1.42-2.82)与胆石症患病风险增加相关。淋巴细胞水平升高(OR=0.32,95%CI:0.15-0.68),球蛋白水平降低(OR=0.42,95%CI:0.21-0.86)与胆石症患病风险降低相关。结论1、胆石症住院患者以高龄患者为主,无论是总体还是分年龄段,男女性别差异都不明显,胆石症分型上胆管结石居多,大多数胆石症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2、基于常规变量与血生化指标得分的判别胆石症分型的Logistic模型的效果较好,可作为胆石症影像学诊断的补充方法。3、住院患者淋巴细胞水平下降,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转肽酶水平升高,谷丙转氨酶升高与胆石症患病风险增加相关,淋巴细胞水平升高,球蛋白水平降低与胆石症患病风险降低相关。

卞昊宇[2](2021)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总结近20年胆总管结石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提取其中的证候要素,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内在规律;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初发型胆总管结石和复发型胆总管结石两类。收集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后,参照《证素辨证学》进行打分量化并转化为相应证素,根据现代文献中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特点,探究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治疗胆总管结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 DATABASE),筛选2000年至202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具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胆总管结石的文献,提取其中的中医证型,建立EXCEL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共计356例,制定临床中医证型收集表,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诊断、现病史、既往手术史(胆囊切除史、ERCP史)、四诊资料等。将收集到的临床症状转化为相应证素,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证素进行处理。研究结果:(1)现代文献研究共纳入文献32篇,提取中医证型25类总计2990例,主要有肝胆湿热证(14.11%),肝胆湿热气滞证(12.11%),肝阳不足证(11.61%),肝气虚证(11.37%),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证(10.97%),肝郁气滞证(10.03%);其中病位证素3类,分别为肝、胆、脾,病性证素11类,以热、湿、气滞为常见病性证素;在证素组合方面单一证素有气滞证、血瘀证、阴虚证,两证素组合有肝+阳虚、肝+气虚、肝+气滞、湿+热,三证素组合有肝+胆+气滞证、湿+热+血瘀、寒+湿+脾、湿+热+脾,四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湿+热+气滞+血瘀、肝+气滞+湿+热,五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气滞,六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血瘀+气滞。(2)通过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356例患者,对比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在年龄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分布相较于初发型患者更多的集中于45岁以上年龄段;在胆囊切除史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既往行胆囊手术史人数比例高于初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多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痰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少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等证素在统计学上初发、复发型患者间虽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比例上复发型患者稍高于初发型患者,且各个证素间存在传变趋势;在证素组合方面,两类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与证素之间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研究结论:(1)现代文献的中医证候研究与本次临床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基本相符;(2)年龄及是否存在胆囊切除史,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学中存在着显着差异;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痰三类中医证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方面的差异,结合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各类危险因素的影响,证素存在着由实转虚的倾向,在治疗复发型胆总管患者时除辨证论治、解除患者标实证外,还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兼顾补气、养阴、温阳、补脾、养血。且后期可通过进一步的连续性观察研究以探讨复发型胆总管结石证型的变化规律。(3)证素组合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辩证统一,即无论何种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易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表现,故临床治疗时当以解除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为治疗思路,根据邪气的变化,在邪气虚弱之时即标证缓解后,予以治疗,祛除邪气,以防止疾病再次复发。

张晟铭[3](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王飞[4](2021)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查找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1533例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行ERCP术后是否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发生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共11例作为试验组,术后未发生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469例,从中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总结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胆囊切除史(X2=4.341,P=0.037),结石最大直径≥10 mm(X2=4.668,P=0.031),结石数量≥2枚(X2=4.550,P=0.033),胆总管直径≥15 mm(X2=3.928,P=0.047),胆道支架放置(X2=5.893,P=0.015)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胆囊切除史、结石数量≥2枚、胆总管直径≥15 mm、胆道支架放置是继发性胆内胆管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肝功能及血脂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应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时,为有效降低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加强相关的预防性措施。

张悦[5](2021)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合并肝胆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策略,为临床准确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IB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IBD患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根据有无合并肝胆疾病表现将分为合并肝胆疾病IBD组和单纯IBD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IBD患者的临床特征(1)基本情况:IBD患者共345例,其中UC患者285例,CD患者60例。男性212例,女性133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14-84岁,平均年龄48.1±16.3岁。(2)临床表现:285例UC患者中,以粘液脓血便者最多见,占79.3%(226/285),腹痛、腹泻次之,分别占45.3%(129/285)、54.0%(154/285)。60例CD患者中,以腹痛者最多见,占75.0%(45/60),腹泻、血便、合并肛周病变者次之,分别占43.3%(26/60)、11.7%(7/60)、20.0%(12/60),部分可出现腹部包块症状,占5.0%(3/60)。(3)病变累及部位:UC组患者中,全结肠受累者多见,占54.0%(154/285),其次为左半结肠受累,占38.6%(110/285),直肠病变者占7.4%(21/285)。CD组患者中,以小肠病变者最多见,占41.7%(25/60),小肠和结肠病变者占33.3%(20/60),结肠病变者占23.3%(14/60),上消化道受累者占1.7%(1/60)。(4)疾病分期:UC组患者中活动期共185例,其中轻度84例,中度74例,重度27例,缓解期100例。CD组患者中活动期共27例,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0例,缓解期33例。(5)实验室检查:UC组患者血Chol和血LDL均值分别为4.3±0.9mmol/L和2.4±0.7mmol/L,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患者血Ig A均值3.0±1.5g/L,明显高于UC组(P<0.05)。余实验室指标均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UC组患者肠镜下均表现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散在溃疡者多见,伴脓性分泌物、粘膜出血者次之,部分患者可见息肉增生、肠腔狭窄。CD组患者肠镜表现以粘膜充血水肿或非连续性病变者最多见,其次是溃疡、肠腔狭窄,部分可出现铺路石样改变,少数经术后病理确诊。胶囊内镜表现以小肠多发纵行溃疡最多见,其次为小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肠腔狭窄、结肠多发溃疡。影像学检查:CD组患者小肠CT检查以粘膜充血水肿增厚多见,部分可表现为小肠梗阻、狭窄、穿孔。(7)治疗情况:UC组患者以口服美沙拉嗪为主要治疗药物,占92.3%(263/285),美沙拉嗪栓(肛注)占47.4%(135/285),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占4.9%(14/285),糖皮质激素(灌肠)占7.4%(21/285),口服硫唑嘌呤者占1.4%(4/285),静脉注射英夫利昔单抗者占11.9%(34/285)。CD组患者以注射英夫利昔单抗为主要治疗药物,占61.7%(37/60),口服美沙拉嗪者占43.3%(26/60),美沙拉嗪栓(肛注)占1.7%(1/60),口服硫唑嘌呤者占35.0%(21/60),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占1.7%(1/60),口服沙利度胺者占1.7%(1/60)。UC组口服美沙拉嗪患者占比为92.3%,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应用硫唑嘌呤和英夫利昔单抗患者占比分别为35.0%和61.7%,明显高于UC组(P<0.05)。两组应用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者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1)IBD组合并肝胆疾病分布情况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胆石症最多见,分别占11.3%(39/345)和11.0%(38/345),其次是药物性肝损害者占0.9%(3/345),无明显诱因肝酶改变者占0.6%(2/34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小胆管-PSC、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AIH-PBC重叠综合征者均占0.3%(1/345),合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仅0.3%(1/345)出现乙肝再激活,合并慢性丙肝者占0.6%(2/345)。(2)UC与CD组合并肝胆疾病分布情况UC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是NAFLD和胆石症,分别占12.9%(37/285)和10.5%(30/285),药物性肝损害者占0.7%(2/285),PSC、PBC、AIH、乙肝再激活者均占0.3%(1/285),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者占3.1%(9/285),慢性丙肝者占0.7%(2/285),无明显原因的肝酶损害者占0.7%(2/285)。C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胆石症最多见,占13.3%(8/60),其次是NAFLD占3.3%(2/60)和慢性乙型肝炎5.0%(3/60),小胆管-PSC、PBC-AIH、药物性肝损害者均占1.7%(1/60)。(3)年龄分布情况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患者,年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其中≥50岁的患者占56.2%(41/73),与单纯UC组53.3%(113/21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患者,其中≥50岁的患者占61.5%(8/13),明显高于单纯CD组的23.4%(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1)临床特征比较合并肝胆疾病IBD组患者86例,男∶女=1.8∶1,平均年龄49.1±16.4岁,平均病程65.7±73.1月,单纯IBD组患者259例,男∶女=1.5∶1,平均年龄47.7±16.3岁,平均病程54.3±66.8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UC组患者73例,男∶女=1.5∶1,平均年龄49.5±15.7岁,平均病程68.3±73.8月,单纯UC组患者212例,男∶女=1.4∶1,平均年龄50.5±15.5岁,平均病程58.3±67.6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累及直肠、左半结肠、全结肠患者占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患者13例,男∶女=2.2∶1,平均年龄49.5±21.0岁,平均病程65.8±78.3月,单纯CD组患者47例,男∶女=2.9∶1,平均年龄36.7±14.8岁,平均病程51.8±65.7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患者疾病行为与单纯CD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病变多累及回肠末端76.9%(10/13),明显高于单纯CD组(31.9%,15/47)(P<0.05)。两组病变累及结肠、回结肠、上消化道患者占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活动性及疾病严重程度情况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其中缓解期占42.5%(31/73),活动期占57.5%(42/73),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占35.7%(15/42),中度占45.2%(19/42),重度占19.1%(8/42),与单纯U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其中缓解期占53.8%(7/13),活动期占46.2%(6/13),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占83.3%(5/6),中度占16.7%(1/6),与单纯C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IBD与肝胆疾病病程出现顺序肝胆疾病可以出现在IBD患者疾病发展的任何阶段,但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后最为常见。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肝胆疾病出现在UC肠道症状之前占10.9%(8/73),同时出现者占19.2%(14/73),肠道症状之后出现者占69.9%(51/73)。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肝胆疾病出现CD肠道症状之前占7.7%(1/13),同时出现者占38.5%(5/13),肠道症状之后出现者占53.8%(7/13)。(4)IB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345例IBD患者中,3例UC和2例C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男性3例,女性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其中AIH和PBC-AIH重叠综合征这2例患者均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重叠综合征患者病程中发现了胆结石。(5)IBD合并病毒性肝炎情况IBD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3.5%(12/345),HBc Ab阳性者占29.9%(103/345),乙肝再激活占0.3%(1/345),抗HCV阳性占0.6%(2/345),未见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UC组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3.1%(9/285),HBc Ab阳性者占29.1%(83/285),乙肝再激活和慢性丙肝均见于UC患者。CD组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5.0%(3/60),HBc Ab阳性者占33.3%(20/60)。(6)治疗情况IBD合并NAFLD患者39例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灌肠+口服)者4例,占10.2%,英夫利昔单抗者6例,占15.4%,其中1例肝酶升高,采用静脉及口服保肝药物治疗。IBD合并胆石症患者38例中行胆囊切除术者2例,占5.3%(2/38),其余患者未手术及应用药物治疗。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者5例,均口服熊去氧胆酸和保肝药物治疗。合并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例,1例为硫唑嘌呤所致,停药后肝功能短时间好转,2例为美沙拉嗪所致,采用静脉及口服保肝药物治疗,停药后肝功迅速恢复正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恩替卡韦者3例,占25%(3/12);1例乙肝再激活患者未予治疗。合并无明显原因肝酶改变患者2例,既往无任何肝病病史,应用口服保肝药物治疗。结论:1.IBD患者合并肝胆疾病以NAFLD最多见,其次是胆石症,且NAFLD多见于UC患者,胆石症多见于CD患者。2.合并肝胆疾病CD患者的年龄多在50岁以上,病变部位多好发于回肠末端。3.IBD患者合并肝胆疾病与肠道炎症活动和疾病严重程度不平行,肝胆疾病可以出现在IBD病程的任何阶段,但以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后者最多见。4.IBD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及时查找病因,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5.IBD患者应用美沙拉嗪及免疫抑制剂等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和乙肝再激活,酌情停用药物及更换药物,防止肝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乙肝病毒学筛查、肝功能和HBV-DNA的监测是必要的。

刘杰[6](2021)在《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尚未有对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患者进行风险预测和获益评估的量化工具。本研究旨在分析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建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临床预测模型。同时探讨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prophylactic cholecystectomy,PC)在短期和长期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894例患者和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150例患者。其中兰州大学第二医院894例患者分为单纯胃癌切除术组800例,PC组9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评估胆囊结石形成对术后累积生存时间的影响。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单纯胃癌切除术的80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n=561,70%)和验证集(n=239,30%),Lasso回归在训练集筛选预测指标并将筛选的预测因子纳入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在验证集中进行内部验证。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150例患者进行外部验证。同时对比PC组(n=94)和单纯胃癌切除组(n=800),分析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在短期和长期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发病率为38.0%(304/800),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的发病率为11.8%(94/8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95%CI):1.371(1.287–1.467),P<0.001),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OR(95%CI):1.075(1.049–1.102),P<0.001),全胃切除(OR(95%CI):7.787(5.151–11.983),P<0.001)和近端胃切除(OR(95%CI):2.325(1.309–4.108),P=0.0037)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OR(95%CI):1.1443(1.0706-1.2243),P<0.001),TBIL(OR(95%CI):1.0270(1.0006-1.0524),P=0.036)和Roux-en-Y消化道重建(OR(95%CI):2.3219(1.5551-5.1102),P=0.025)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组(n=304)的总体生存时间显着低于胃癌切除术后无胆囊结石组(n=496)(log-rank检验:P=0.005)。4.Lasso回归筛选以下变量建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预测模型:BMI,TBIL,胃切除范围。并将预测模型以nomogram的形式表现出来。Nomogram的判别能力,校正能力和临床效能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C统计量等于0.816。5.将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和0.729,内部验证组和外验证组的校准度和DCA决策曲线均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稳定性、普遍性和临床实用性。6.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组较单纯胃癌切除术组不会增加住院时间(21.65d vs 21.21d,P=0.779),术后并发症(32(34.0%)vs 209(26.1%),P=0.130),首次通气时间(3.33d vs3.68d,P=0.002),禁食时间(6.34d vs 6.78d,P=0.012),首次下床时间(2.16d vs 2.55d,P<0.001),术后30天内死亡(0 vs 1(0.1%),P=1),住院费用(81388.34RMB vs 81998.27RMB,P=0.954),二次手术发生率(1(1.1%)vs 13(1.6%),P=1),术后总体生存时间(log-rank检验:P=0.4),且患者3年生存率显着高于单纯胃癌切除组(62.8%vs 40.9%,P<0.001)。7.胃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相关性:胃癌合并胆囊结石组(n=94)与单纯胃癌组(n=800)的术前谷氨酰转移酶值(36.93U/L vs 31.63U/L,P<0.001)、p TNM分期(Ⅱ期:16.0%vs 34.1%;Ⅲ期:68.0%vs 50.0%,P=0.002)、T分期(T1:7.5%vs 15.4%;T2:11.7%vs 34.1%;T3:20.2%vs 50.0%;T4:60.6%vs 0.5%,P<0.001)和肿瘤分化等级(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发病率高(38.%),且97%是在术后1年内发生。2.BMI,TBIL,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BMI,TBIL,Roux-en-Y消化道重建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基于BMI,TBIL,胃切除范围构建了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临床预测模型,并用nomogram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nomogram在预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可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5.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在短期和长期内安全有效,但是否成为一个常规手术仍需后期研究。

李东东[7](2020)在《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胆道功能障碍所致的胆汁淤积、胆汁代谢异常所致的胆汁成分结晶析出及胆道感染所致的细胞损伤。ERCP/EST取石术后,胆汁排泄通畅,但术后感染及胆汁代谢异常仍旧存在,故若能有效抑制术后炎症反应及改善胆汁代谢便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及预防结石复发等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口服外源性胆汁酸熊去氧胆酸通过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再吸收,减少胆固醇进入胆汁的分泌,从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对胆固醇结石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对调节胆红素代谢的研究甚少。祖国医学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的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早已得到临床证实,基于大柴胡汤对黄疸消退的临床疗效,推测其对胆红素代谢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其对胆红素及胆汁中其他成分的具体影响还需临床研究,且其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的功效具体现代医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本试验从干预前后胆汁代谢变化出发,在探索大柴胡汤对胆汁代谢尤其是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的同时,初步阐明大柴胡汤利胆退黄、清热祛湿现代医学内涵。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住院部收治的行ERCP/ENBD的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的患者49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中药组25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包括行ERCP联合内镜下取石术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术后常规抗感染等治疗。中药组在对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口服中药大柴胡汤,连续服用至少5天,第一次口服时间为术后12小时。观察记录术后6小时、术后第5天患者胆汁中的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固醇(TC)含量;术前及术后第5天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TBil、DBil、IBil、TBA、TC;感染性指标血常规及CRP;临床疗效相关指标:胆管的留置时间及平均每日胆汁引流量。所有数据相关性分析均应用软件SPSS 22.00版本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本试验中药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分布及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切除史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均衡,后续具有可比性。2.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6小时胆汁中的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胆汁成分总胆汁酸、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对胆汁中总胆汁酸及总胆固醇水平无显着影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干预能显着降低术后胆汁中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显着增高患者术后胆汁成分中直接胆红素水平;中药组与对照组鼻胆管留置时间、平均每日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干预能明显缩短鼻胆管留置时间,显着减少患者每日胆汁分泌量。3.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天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柴胡汤对患者术后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变化无显着干预作用;两组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红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干预能显着降低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4.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柴胡汤能显着降低患者术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水平。结论1.大柴胡汤对ERCP术后患者胆汁酸、胆固醇的代谢无明显的干预作用;2.大柴胡汤能显着降低ERCP术后患者白细胞及CRP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对肝细胞造成的损害;3.大柴胡汤能有效的抑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病理性胆汁分泌;4.大柴胡汤能调节胆红素在肝脏内的转换,使间接胆红素更多的转变为直接胆红素,进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5.其中2-4条可初步体现大柴胡汤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的现代医学内涵。

郑昕[8](2020)在《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胆总管结石作为胆石症的一种,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以微创取石治疗为主,然而对于如何减少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胆总管结石的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连续收治的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51例,患者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明确临床诊断。通过电话随访方式或复查获取患者是否复发信息,经过筛选后纳入133例有意义的病例数,根据有无结石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乙肝病毒感染史、糖尿病病史、黄疸、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术前有胆管炎或胰腺炎感染、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数量、手术治疗方法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先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后再行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到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51例患者中133例患者获得回访,失访率为11.92%,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患者19例,结石复发率为1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黄疸、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术前有胆管炎或胰腺炎感染、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胆总管直径≥15mm、胆总管结石数量≥2个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糖尿病、乙肝病毒感染史、手术方式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OR=5.687(95%CI:1.40623.010),P=0.015]、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OR=5.787(95%CI:1.32925.192),P=0.019]、胆总管直径≥15mm[OR=8.465(95%CI:1.81339.518),P=0.007]为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15mm。2对于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临床应注意随访及结合药物及饮食指导等多种方式预防结石复发。图[0]幅;表[4]个;参[153]篇。

裴赛丽[9](2020)在《原发胆总管结石形成及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实验一:原发胆管结石与继发胆管结石胆总管解剖结构差异比较目的:探究胆总管扩张及胆总管成角对胆总管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本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胆总管结石就诊于天津市南开医院微创外科接收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分为原发胆总管结石组(37例)和继发胆总管结石组(38例),前瞻性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入院基本症状、病史、血常规、肝功能、胆总管直径、胆总管成角、最大结石直径、结石数量等),比较两组胆总管直径与胆总管成角的差异。结果:原发胆总管结石组与继发胆总管结石组的胆总管成角无差异(128.00(113.00~141.00)VS 125.00(117.00~135.00),Z=-0.212,P=0.832);原发胆总管结石的胆总管直径(1.11(0.82~1.41)cm)大于继发胆总管结石(1.00(0.73~1.3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6,P=0.001<0.05)。结论:原发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与胆总管扩张导致胆汁淤积有关。实验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原发胆总管结石及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汁成分差异目的: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原发胆管结石及继发胆管结石胆管胆汁成分差异,进而探究胆总管结石形成机制,为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第2天清晨,患者早餐前经鼻胆管采集患者胆汁;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组各抽取5例胆汁标本,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与四级杆-飞行时间(Q-TOF)质谱联用技术对胆汁进行分离鉴定,使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单变量统计分析等分析方法筛选出差异代谢物。结果:QC样本正负离子检测模式下的质谱总离子流图(TIC)各色谱峰的响应强度和保留时间基本重叠,实验过程中仪器误差引起的变异较小,数据质量可靠;总体样本主成分分析(PCA)模型QC样本紧密地聚集在一起,本实验的重复性良好;OPLS-DA模型能明显区分两组样本,检测出具有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包括二羟基丙酮、辛酸、月桂酸、2-萘磺酸、α-N-苯乙酰基-L-谷氨酰胺、硫酸孕烯醇酮、17-β-雌二醇葡萄糖酰胺、尿素、肉碱、苯丙氨酸异亮氨酸、25-羟基维生素D3等二十种物质。结论:原发胆总管结石与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汁代谢物不同,可能存在潜在的代谢机制影响原发胆总管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实验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柴胡治疗胆石病作用机制目的:柴胡性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具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作用。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柴胡治疗胆结石的有效药物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系统分析柴胡治疗胆结石的作用机制,为柴胡治疗胆结石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TCMSP查找“柴胡”的有效成分和相关靶标,在Gene Cards中输入“Cholelithiasis”查找与胆石病相关的基因,运用Cytoscape3.7软件得到柴胡与胆石病的调控网络,运用string PPI进行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基因相关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得到PPI网络,利用Bioconductor将药物与基因靶点交集的基因名称转换为基因ID;通过R3.6.1运行相关程序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柴胡和胆石病有53个相同的靶基因;柴胡中具有治疗胆结石作用的成分有10种,分别为Linoleyl acetate、Stigmasterol、isorhamnetin、kaempferol、3,5,6,7-tetramethoxy-2-(3,4,5-trimethoxyphenyl)chromone、Areapillin、Cubebin、Longikaurin A、petunidin、quercetin;PPI网络图中IL6邻接节点最多;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中,receptor ligand activity富集最显着;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中,共得到5条通路图,分别为AGE-RAGE、Bladder cancer、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HIF-1、Endocrine resistance,其中AGE-RAGE富集最显着。结论: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复杂,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调节胆固醇及糖类代谢等途径治疗胆石症。

卓臣义[10](2021)在《大黄灵仙胶囊影响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CYP7A1、CYP8B1基因蛋白表达变化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C57BL/6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胆囊结石模型,运用Western Blot、RT-PCR法检测技术比较肝胆管侧膜细胞上CYP7A1、CYP8B1基因表达变化情况,以及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作用从细胞分泌状态这一中心环节进一步探讨胆结石形成的机制,进一步探析大黄灵仙胶囊防治胆结石的作用靶点。方法:(1)分组:将60只成年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P组(空白对照组)、Z组(致石组)、W组(灌水组)、U组(熊去氧胆酸胶囊组)、D组(大黄灵仙胶囊组),每组12只,予高脂、高热量、高胆固醇(15%脂肪、1.5%胆固醇、0.5%胆酸)饲料诱导小鼠胆结石形成创建胆结石模型,造模过程当中予以水及药物灌胃。(2)标本采集:解剖小鼠留取胆囊观察造模情况,保留肝脏组织标本用于检测细胞因子。(3)检测:运用Western Blot、RT-PCR法检测各组肝胆管侧膜细胞CYP7A1、CYP8B1转录水平及其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造模情况:P组(空白对照组)无胆囊结石形成,胆汁呈淡黄色,晶莹透亮;Z组(致石组)及W组(灌水组)胆囊内可见颗粒状或泥沙样结石形成,其中Z组有11例形成结石,成石率91.7%,W组有10例形成结石,成石率90.9%;U组(熊去氧胆酸胶囊组)及D组(大黄灵仙胶囊组)成石率明显下降,观察未形成结石的胆囊内胆汁呈淡黄色,晶莹透亮。U组有2例形成结石,成石率16.7%,D组有3例形成结石,成石率25.0%。结果显示造模成果:经统计学分析,D组与W组进行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U组进行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大黄灵仙胶囊具有减少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即防治胆结石形成,且其作用与熊去氧胆酸胶囊相当。(2)各组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CYP7A1、CYP8B1m RNA转录水平:使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CYP7A1、CYP8B1m RNA表达水平,与W组相比,D组的CYP7A1、CYP8B1m RNA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组的CYP7A1、CYP8B1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W组;与U组相比,D组的CYP7A1、CYP8B1m 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CYP7A1、CYP8B1蛋白表达水平:使用Western-Bloting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CYP7A1、CYP8B1蛋白表达水平,与W组相比较,D组的CYP7A1、CYP8B1的蛋白表达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组的CYP7A1、CYP8B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W组;与U组相比,D组的CYP7A1、CYP8B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可以防治小鼠模型中小鼠胆囊结石的形成,其效果与熊去氧胆酸胶囊作用相当。(2)大黄灵仙胶囊能使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CYP7A1、CYP8B1m RNA转录水平显着升高,使FXR-CYP7A1/CYP8B1受体系统调节趋于正常生理状态,避免胆汁淤积及病理性胆汁产生,从而达到减少胆结石发生的作用。(3)大黄灵仙胶囊能够稳定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CYP7A1、CYP8B1蛋白表达水平,使FXR-CYP7A1/CYP8B1受体系统调节趋于正常生理状态,避免胆汁淤积及病理性胆汁产生,从而达到减少胆结石发生的作用。

二、胆石症术后胆管炎及肝脏损害的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石症术后胆管炎及肝脏损害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因素变量赋值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建议
优势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1.1 胆总管结石的病因病机
        1.2 胆总管结石的各家学说
        2. 胆总管结石的证型变化规律
        2.1 现行胆石症指南
        2.2 胆总管结石证候变化规律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现代治疗与防治
        1.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
        1.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1.2 胆总管扩张
        1.3 胆道支架置入
        1.4 ERCP及相关手术操作
        1.5 其他危险因素
        2.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2.1 中医药改善预后
        2.2 中医药预防复发
        2.3 中医药整体调理
        2.4 中医药治疗方式多样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文献的证候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的选择和排除标准
        1.3 证候名称规范及证素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型分布
        2.3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组合规律
    3. 讨论
        3.1 胆总管结石的证素分布及组合
        3.2 探讨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规律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临床回顾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参考标准
        1.4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5 数据的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证型相关分布
        2.3 证素组合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证素辨证学的科学性
        3.2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的差异
        3.3 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差异
        3.4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候的辩证统一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胆总管结石中医临床证候调查病例报告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1.5 仪器与试剂
2.方法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2.1.1 治疗方法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基线资料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2.2.3 肝功能指标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2.2.5 术后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5.1 随访结果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手术情况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观察指标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评阅表

(5)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Abbreviation)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性肠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部分 胃癌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7)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2. 病因学说
        3.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4. 诊断
        5. 治疗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研究进展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4. 治疗
        5. 中药排石的研究
        6. 中医药对结石复发的研究
        7. 中药方对胆汁代谢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案
        7. 统计学处理
        8. 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胆汁代谢相关情况
        3. 血清肝胆功能情况
        4. 血常规及CRP情况
    三、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大柴胡汤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3. 结果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试验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有关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结石复发的单因素分析(一般情况)
        1.2.2 结石复发的单因素分析(胆道及结石情况)
        1.2.3 结石复发危险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年龄
        1.3.2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1.3.3 胆管炎或胰腺炎感染
        1.3.4 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
        1.3.5 胆总管直径≥15mm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评估、治疗以及相关复发因素
    2.1 胆石症的分类
    2.2 胆总管结石的产生原因
        2.2.1 胆道感染
        2.2.2 胆道结构异常
        2.2.3 壶腹周围憩室
        2.2.4 基因、遗传因素
        2.2.5 性别、年龄、生活因素
    2.3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3.1 临床表现
        2.3.2 鉴别诊断
        2.3.3 临床查体和医学检验
        2.3.4 影像学诊断
    2.4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
        2.4.1 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2.4.2 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2.4.3 合并胆囊结石的胆总管结石相关微创治疗
    2.5 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相关因素
        2.5.1 首次取石方案
        2.5.2 胆总管结石大小、数量
    2.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原发胆总管结石形成及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原发胆管结石与继发胆管结石胆总管解剖结构差异比较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西医诊断依据
        1.1.3 中医诊断依据
        1.1.4 中医分型及分型依据
        1.1.5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1.6 病例剔除标准
        1.1.7 研究方法
        1.1.8 临床数据采集及定义
        1.1.9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基本资料
        1.2.2 中医分型
        1.2.3 血常规
        1.2.4 肝功能
        1.2.5 胆总管结石情况
        1.2.6 胆总管结构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原发胆总管结石及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汁成分差异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胆汁标本采集
        2.1.3 研究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实验质量评价
        2.2.2 样品代谢质谱TIC图
        2.2.3 样本数据处理与分析
        2.2.4 显着差异代谢物
    2.3 讨论
    2.4 小结
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柴胡治疗胆石病作用机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查找并筛选柴胡中有效成分和靶标
        3.1.2 查找胆石病靶点
        3.1.3 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
        3.1.4 中药调控网络
        3.1.5 构建PPI网络
        3.1.6 GO和KEGG富集分析
    3.2 结果
        3.2.1 药物的有效成分及靶标
        3.2.2 疾病相关靶点
        3.2.3 药物和疾病的共同靶基因
        3.2.4 PPI网络及核心基因数目
        3.2.5 GO和KEGG富集分析GO(Gene ontology)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内镜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大黄灵仙胶囊影响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CYP7A1、CYP8B1基因蛋白表达变化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胆石症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取材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小鼠模型胆囊情况
    2.2 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CYP7A1、CYP8B1的mRNA转录水平
    2.3 Western-Blo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CYP7A1、CYP8B1的蛋白表达水平
3 讨论
    3.1 胆囊结石的发病状况、临床表现
    3.2 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3.3 FXR-CYP7A1/CYP8B1受体系统
    3.4 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
    3.5 熊去氧胆酸胶囊的治疗相关研究
    3.6 大黄灵仙胶囊的前期研究基础
    3.7 实验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石症的发病因素与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胆石症术后胆管炎及肝脏损害的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D]. 王正光. 山东大学, 2021(12)
  • [2]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D]. 卞昊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D]. 张晟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D]. 王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D]. 张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D]. 刘杰. 兰州大学, 2021(12)
  • [7]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D]. 李东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D]. 郑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原发胆总管结石形成及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的研究[D]. 裴赛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大黄灵仙胶囊影响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CYP7A1、CYP8B1基因蛋白表达变化机制的研究[D]. 卓臣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

标签:;  ;  ;  ;  ;  

胆石症患者术后胆管炎及肝损害特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