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全书的史料——《我与幼儿教育文集》前后

近乎全书的史料——《我与幼儿教育文集》前后

一、一份几近完整的历史记录文本——《“我与幼儿教育”征文汇编》的前前后后(论文文献综述)

吴艾蔓[1](2020)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命实践 ——一位退休教师专业发展的口述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直受到教育学界广泛关注。虽然国家强调要不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但是部分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仍然深受诸如地理位置、社会文化和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导致教师质量难以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区域不均衡的问题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退休教师即便早已退出教学岗位,仍然是教学工作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和经验借鉴对象。退休教师群体作为我国社会变迁和教育发展进程的亲历者,其在外部社会历史条件与主观能动性交互影响下的专业发展历程同样值得回顾和深探,为当下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提供经验借鉴。退休教师在长期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经历的重大事件往往伴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并在他们的生命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主要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以一位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知青返乡、教师“民转公”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小学退休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阐述个体的生命实践历程。进而试图回答,社会变迁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研究发现,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生命轨迹不仅由其生命时间与社会时间的联系点所决定,也是个体主观能动性持续影响的社会化过程。在每个专业发展的社会化阶段中对应着相应社会角色期望,教师专业发展也因关键生命事件的出现而产生重大转折,进而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轨迹产生相应的转轨。生命事件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轨迹的变化及方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则决定变化的程度。从生命历程研究视角将教师专业发展置于教师个体生命历程的整体脉络和时空场域中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旨在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从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融合,并加强对教师个体的人文关怀。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是在社会时代制约下通过外部支持环境和主观能动性共同构建而成,外部支持环境通常不以教师个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则相对稳定,并成为教师个体形成专业自我发展的精神内核。提升教师专业发展需从社会支持与生命自觉两个维度加以思考,社会支持强调要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而生命自觉则强调教师个人的实践努力与信念坚守。前者从外部因素的维度出发,提出完善政府职能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支持,同时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生以提高教师生活场域的物质保障,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评价教师社会地位以提升社会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情感共鸣,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情感支撑。后者从教师个体内部因素的维度出发,提出教师个体应在外部环境规约下以树立坚定的职业理念为精神源泉,建立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从而形成内部驱动力,并通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自觉能动的专业发展意识依托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完善,最终完成“幸福”与“幸福感”相统一的生命实践。

宋丁博男[2](2018)在《论我国儿童发展权的法律保障》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承载着全体人类的未来与希望,是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重点关注与保护的对象,确保儿童各项基本权利的实现是整个人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是人类借以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鉴于儿童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发展的特殊性,国家、社会和家庭应当对其进行特殊保护。而法律作为保护权利最权威、最有效且最有力的方式手段,应当为保障儿童发展权的实现构筑起最坚固的保护屏障。本文以我国儿童发展权的法律保障为研究对象,总共分为八个章节。文章开篇便对“儿童”一词进行了法律层面的辨析与厘清,对“儿童”与“少年”、“未成年人”的含义进行了区分,并对儿童发展权的概念进行了创新性解释,阐述了儿童发展权的综合性、依赖性和发展性特征,并进一步重申了对于保障我国儿童发展权的现实意义,即有助于现代人权理念的丰富与升华、有助于我国当前改革的全面推进、有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第二章从国际法角度出发,对儿童发展权的国际法律文本进行了具体分析。一方面,从一般性和专门性公约与文件两方面阐明了儿童发展权的国际法渊源,从而有助于我们对儿童发展权保护的国际法律制度形成充分的认识,并对其新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明确了国际法框架下儿童发展权保护的四项基本原则(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平等发展原则、尊重儿童原则和多重保护原则),重新界分了其五项权利内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权),并对其内涵和权利具体构成进行了相应分析,从而为后文的展开做出必要的铺陈。第三章则将关注点回归到国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目前关于儿童发展权保护的法治构建,并以《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发展权的立法宗旨、立法原则和相关具体规范为根本出发点,一方面从实践角度阐明了我国儿童发展权保护的缺失,另一方面则从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角度指出了我国法治层面存在的各项漏洞,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原因探究。无救济则无权利。本文第四章至第七章立足于我国现状,从完善立法体系、健全司法制度、构建行政保护机制和优化社会法治模式四大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儿童发展权法律保障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儿童发展权保护实践能够有所助益。同时,该部分内容也是本文的最终落脚点所在。具体而言,完善立法体系主要包括加强儿童发展权保护基本原则在法律文本中的彰显、完善儿童发展权保护的具体规范内容、构建儿童发展权保护的专门性立法和加强儿童发展权层面的国际合作立法;健全司法制度主要包括设立少年法院、制定《少年法院法》、提高少年司法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完善少年案件法律援助制度;构建行政保护机制主要包括完善儿童权利保护行政法规、构建全国性的儿童权利保护机构、增强儿童权利保护领域的行政执法与行政法治监督力度;优化社会法治模式主要包括增强儿童自身的权利保护意识、构筑全社会对儿童发展权的法律信仰和进一步完善社区儿童保护机制。最后,是本文第八章结语部分。通过上文论述可以得出,对作为社会中一个弱势群体的儿童予以特别保护是现代文明社会应当履行的重要义务,而重视儿童发展就必须注重对儿童发展权利的保护,为儿童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以满足不同儿童的特殊发展需求,以期最终构建起一个能够使所有儿童才智和价值得到最大发挥、能够使儿童发展权益得以全面落实的理想社会。

陆涵[3](2018)在《大事件视角下的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研究(1840-1937)》文中提出鸦片战争后,南京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开埠通商、新政、国民政府奠都、首都建设等接连重大事件的洗礼。特别是作为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首都的两段经历,相比国内其他城市的近代发展经历来说是十分罕见的。与城市自发的缓慢进化过程有所不同,大事件作为一种对城市发展的特定干预,其发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且有着影响力巨大、显效迅速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就可以集聚形成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干预和影响着城市空间的演进历程。结合近代中国及南京所发生的主要重大事件,将1840-1937近百年的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晚清战火中的空间破坏与衰败期(1840-1881);洋务风潮下的空间发展与转型期(1882-1926);首都建设期间的空间规划与重构期(1927-1937)。意在通过总结南京近代城市空间的阶段演化特征,分析在大事件干扰下空间功能和结构发生的改变以及空间自身对于这种干扰的应对表现。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挖掘在事件干扰背后隐藏的空间组织逻辑、演化规律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840-1881年间,在内忧外患之下,南京接连遭受战火的洗礼。特别是洪秀全统治期间,南京城市空间基本处于紊乱、重置的状态。湘军克复后,这种对空间发展的极端干预虽然很快烟消云散,但战争的重创不仅使原有城市功能发生了衰退,还延缓了新的功能要素的产生。总体来看,城市空间演化是处于不断衰败的状态。1882-1926年间,受洋务新风等的影响,南京步入了城市近代化的发展阶段。集中的变化发生在新政之后,新学、实业、医院、教会、金融、近代交通等功能要素在城内不断涌现。不过,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干预仅仅持续了十年,就以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告终。军阀混战期间,南京城市建设十分缓慢。下关滨江地区却因开埠通商得到了飞快的发展,还带动了城内与商贸往来相关行业的兴盛。城市空间开始向城中以东及城外沿江地区拓展。不过这种改变只是基于长期稳定的空间框架的局部调整,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并没有带来空间结构的“质”的改变,城市空间演进处于功能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酝酿阶段。1927-1937年间,南京迎来了近代城建史上的“黄金十年”。“城市规划”开始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崭露头角、发挥作用。虽然这些规划的实施程度并不尽如人意,却足以给空间结构带来巨大的改变。首都干道系统建成后,中山大道及其各向延长线构成了新的城市发展轴线,新街口一跃成为城市中心之所在,空间开始向西北方向拓展,至此,从明代起南京一直固守的城市格局终于被打破。城市空间演化处于重构发展的阶段。总而言之,1840-1937年间南京城市空间演进是一个自然生长和大事件干预复合发展的过程,其中空间的自生发展作为一种城市发展内在的自组织机制,隐形而长效的作用于城市空间演进的整个过程当中,而大事件干预作为空间发展的随机涨落,即时显性的作用于城市空间演进的某一阶段,其产生的空间效应可能是一个缓慢的渐变和积累过程,也可能产生一个“质”的突破性的跃升。

陈栋[4](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周力陈[5](2017)在《胡耀邦思想研究 ——介于观念与体系之间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胡耀邦是中国当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改革先驱”的标签往往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年代和政治斗争上,对胡耀邦的革命者身份及其人生各阶段身份转化的方式和动力却关注不多。放大到胡耀邦的一生及其与20世纪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关系,其思想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本选题试图从“胡耀邦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以及“想法有没有、有多少、是怎样变成行动的”等一系列问题出发,叙述胡耀邦所承继的文化和所习得的传统是如何从“革命”走向“第二次革命”的,揭示革命性与人情味是如何在中共领袖身上实现刚柔并济、兼容并包的。在从思想来源、消化过程与表达形态等方面对其生平思想进行整体叙述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中时段视角出发更加清晰地描绘出胡耀邦的思想形象,并对其思想价值与时代定位作出评议。本研究由导论、正文与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缘起与旨趣,对关于胡耀邦及其思想的相关研究进行学术史回顾,指出目前胡耀邦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空间,介绍本文研究思路和唯物、历史、社会三者合一的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为“早年:’本色’的张力与限界”,从文化熏陶与观念养成的角度切入,重点讨论投身革命前胡耀邦的观念构成。从结构、局势、事件三个层面对影响胡耀邦走向革命的因素进行叙述和比较,在分析其思想基质的同时,着重以“局势”解释其成为革命者的心路历程和现实路径。第二章为“书生:弱势领袖的突出气质”,主要讨论胡耀邦与绝大多数革命者在思想气质上的最大不同点。好读书、真读书在胡耀邦的思想经历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既源自其脾气秉性中的传统文化积淀,也与其早年遭受冤屈的革命经历息息相关。作为读书人的胡耀邦也因其书生气在革命队伍、军事战场和政治运动中有着与众不同的遭遇和表现。第三章为“革命:从苏区一路走来”,将革命性作为贯穿胡耀邦六十年革命生涯的基本特征,重点探讨“革命者”胡耀邦及其思想的成长演进过程。本章从社会关系入手,分析胡耀邦与老一辈革命家尤其是革命领袖的交往史,探讨其对胡耀邦政治起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革命性重要组成部分,在胡耀邦一生几大节点上屡屡发挥关键作用。纵观其生平与思想,革命的理想、精神和气势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标准,也是其告别旧阶段、转向新时期的初心。第四章为“人情: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与革命者”,主要论述胡耀邦性格特质中毁誉参半的部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革命理想成为其推动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动力之源,使其走出思想藩篱,不断尝试打开新局面。胡耀邦对于人心问题的理解和重视,使其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其所推崇的“人心为上”与当时的人道主义思想确有重合之处,但究其本源与指向,更多的仍然体现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具体路径层面,他总是希望通过对环境进行正面建设来引导世道人心的根本好转,而非直接针对人的思想或者人本身进行改造。第五章为“回归:胡耀邦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从“文革”后至其辞职前的十年奋斗中,回归人性和常识的“正常化”成为其解析和解决时代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内政方面,他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正常轨道。在外交方面,他强调以正常国家的方式、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去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在理论方面,他一方面重视群众的理论兴趣,强调理论工作重要性,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实践标准让理论回到合适位置、发挥实际作用。在实践方面,其倡导全面改革既是形势所需,也是个性使然。结语部分通过思想成分分析,提炼概括胡耀邦思想主张的基本特性,提出其思想性更多来自于对立面的衬托,但其开明与开放是思想黄金时代的构成要素,并提出对胡耀邦的人物定位: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开拓者与扞卫者。

彭卿[6](2016)在《中国现代“美术”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1895-1924年的“美术”观念》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是当代“艺术”观念如何形成。是一篇以“美术”为关键词切入考察,与思想史结合,运用数据库关键词研究法,经统计与分析后,对“美术”观念的形成并转型为“艺术”观念的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多为技艺之意,“图画”是“艺术”之一。在洋务运动经世思想的影响下,本代表水墨丹青的“图画”转化为“图学”之意。1880年,“美术”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中国思想开始现代转型。伴随着维新变法的脚步,“美术”作为新事物被报刊新媒体大量引入中国。1900-1915年中国社会思想是中西二分二元论,“图画”又转变为“用器画”与“自在画”的意思,并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得以公共化。西学“美术”概念与中国儒学体系两者发生互动。因“立宪”思潮的作用,“美术”意味着现代理性精神与公德,成为普遍观念。在它的影响下,“图画”与“美术”之间建立起联系,诞生新词汇“美术图画”,而后又经历了去“图”化,演化出“美术画”概念。同时,在民族主义思潮下,中国以西学“美术”为参照系,整理与归纳出中国的“美术”。1915-1924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十年,“美术”成为了包含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和中国民族美术的造型艺术名词。在“美”的影响下,“艺术”的含义从侧重于技术的传统技艺之意转化为“美的技艺”,最终包含了“美术”。在观念层面,“艺术”取代了“美术”。中国“美术”观念的形成并转型为“艺术”观念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思想形成与转型的大结构是吻合的。

薛文龙[7](2016)在《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建构 ——以1946~1960年间的哈尔滨市为中心》文中指出建国前后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单位共同体一直是我国城市基本的“社会——空间”单元,整个城市社会围绕着单位共同体形成了一整套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刚性社会治理结构。对于这一高度组织化的共同体如何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革中成为可能,综合以往相关研究的成果,基本可将其划分为苏联模式影响、根据地制度起源、民国制度改革起源、工人抗争遗产、制度叠加形成等五种理论解释。不过,相关研究不仅数量较少,且由于视角和观点的差异使得将已有研究体系化的努力不多。单位共同体既是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复杂制度建构的结果,亦是不断的社会空间实践的产物。为此,本研究以单位共同体起源的制度与空间研究为视角,以1946年~1960年的哈市为研究时空界限,基于最原始的记录资料系统的考察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实践建构过程及其逻辑。本研究首先考察了 1946年后建构单位共同体相关制度政策的实践场域——国营企业在哈市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会重构实践中,国营企业成为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城市载体,哈市在这一建设方针下完成了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型,国营企业中的工人阶级亦成为城市中的核心人群。围绕着促进生产、保障工人生活等重要治理命题,国营企业成为城市治理实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单位共同体类型。在单位共同体内部权力安排和互动模式的制度化展开过程中,以中苏合办的中长铁路公司诸工厂为媒介,哈市在国营企业的治理实践中系统的学习了苏联相关经验,包括厂长负责制、经济核算制八级工资制、劳动竞赛制度等都成为国营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对于“厂长负责制”的取代,中国共产党在国营企业中建立了一直延伸到车间班组的稳固健全的基层党组织,这成为国营企业由“生产功能体”走向“生活共同体”的转折点。由于党政系统中的“职责同构”现象,党政一体模式的确立促使原本应有国家承担的社会服务和保障职能越来越多的下沉到国营企业身上,“企业办社会”的模式拥有了制度化的推动机制。国营企业中的职工福利制度是单位共同体的最典型、最核心的制度形态,本研究以1953年为界,将其制度化演进脉络分阶段加以梳理。哈市解放前作为一座殖民城市,在其社会结构中广泛存在着近代机器大工业与传统农业经济并存、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组织和前资本主义的家庭作坊经营并行、机器生产和传统手工生产并举的“二元区隔”现象。这种“区隔”现象使得这类大工业企业所需的人才、工人、材料等都无法在社会上实现普遍良性的流动,普遍性的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既缺乏体制推动力也缺乏社会基础,导致在解放前哈市的大型企业中就存在着针对职工的企业保障制度。在哈市解放后,运动式的工人“分红制”很快被放弃,通过学习苏联的劳动保险制度,哈市最早开始了制定劳动保险法案来保障工人生活的尝试。哈市的《战时暂行劳动法(草案)》/《哈尔滨特别市战时暂行劳动条例》成为随后制定的《东北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制度起点,哈市在最初劳动保险法律条例制定的尝试,为后续的东北乃至全国的劳动保险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由于这一制度中将劳动保险事业的执行主体落实到基层生产单位,最重要的基础生产单位——国营企业开始按照自身体量举办各种与职工生活相关的事业,从而使劳动保险制度在执行中开始向“单位职工福利”转化,职工的生活保障越来越依赖其所属工作单位。而订立集体合同的政策和职工福利事业投资体制的形成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单位福利的体系化发展。社会性的劳动保险事业由此开始向“单位化”的职工福利模式转变。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是单位共同体制度化程度快速提升的开始。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为契机,单位共同体在空间实践和体制化形塑全面展开。依托大型国营企业建构的单位共同体,其空间扩张更为规范化和标准化,在组织建设、基本设施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更为完善。不仅如此,这类国营企业还成为“社会重构模版”。在城市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公私合营后的中小企业和各类合作社等不断合并重组,以建立类似的“生产和生活合一”的基层单位。尽管缺乏标志性事件,但到1960年,各种不同的实践、制度、政策的叠加已在单位共同体中形成了稳定而成熟的制度结构,单位共同体已经覆盖到城市各基层单位,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中的标准“空间——社会”单元。追溯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建构过程,供给制与“小公经济”同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遗产,虽然对于建国后的城市治理策略仍有影响,但其作为一种制度事实上都已被取消。苏联因素对于国营企业体制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但在后续的发展中均被弱化、替换或消解,尤其是党委制的确立和劳动保险制度向职工福利制度的转型,开启国营企业由“工作单位”向“生活共同体”转变的进程。早期共产党人受“工读互助主义”和“新村主义”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模型亦在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实践中发挥了作用。此外,单位共同体的形成还存在着中国近代社会精英的宏观现代性方案与地域性实践互动的维度,建国后党政系统中的“职责同构”现象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人阶级治理实践从不同方面促进了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建构。

海鹰[8](2016)在《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心理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化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倡导教师掌控自身专业发展道路的呼声日渐高涨,幼儿园教师以日常工作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自主学习,因其能彰显教师主体性而成为了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新热点。在教师自主学习相关领域,对其心理机制的揭示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薄弱之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理论,还能为寻找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和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指明方向,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尝试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和自我导向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幼儿园教师的自主学习问题。既调查了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又分析了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结构及其组织运行的过程和方式,同时还进一步揭示了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主要由学习动机性信念、学习策略和学习自我调控三部分构成,其中学习动机性信念主要包含价值意识、自我效能感、主动意识三个维度;学习策略主要包含知识转化、分享交流、反思实践、观摩仿效、批判质疑五个维度;学习自我调控主要包含自我计划与调节、自我激励与控制两个维度。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过程包括学习前的计划(激发学习活动、设置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学习中的执行(利用学习资源、调节学习过程、实施学习控制)和学习后的反思(整理学习成果、评估学习质量、准备后继学习)三个阶段。在整个过程中,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更善于从实践情境中引发思考,具有更自觉主动的专业发展需求,更关注意图目标的实现并能够据此制订高质量的学习计划;同时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和更强的学习自我调控能力,能及时有效地对学习过程做出调整以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还更擅长总结和提炼更抽象、概括的学习经验以利于后继学习中的提取和迁移,更倾向于对学习的成败作出策略归因,从而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学习策略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相对于职业承诺和工作满意度而言,自主学习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解释力最强,其中又以学习策略的预测力最大。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及其三个主要构成成分均在职业承诺、工作满意度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其中在职业承诺对职业成熟度的预测中,学习策略产生的中介作用相对更大;而在工作满意度对职业成熟度的预测中,学习自我调控所产生的中介作用相对更大。为支持和促进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本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幼儿园教师个人应将所从事的职业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及运行方式,全专业素养水平,学会关注解决具体实践问题背后的意图目标并据此制订更加高质量的学习计划;同时,不断积累和丰富学习中运用各种策略的认识和体验,尤其是强化知识的加工和实际应用水平,增强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及时有效地对学习过程做出调整以保障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最后,还应加强学习后反思的深刻性并学会作出策略归因,以保证在后继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二,幼儿园应从解放学习时间、树立正确认识、多渠道扩充学习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激励和评价机制以及营造相互支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等方面为幼儿园教师创设支持和促进其自主学习的组织环境。第三,教师培养培训机构应从职前培养方面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无缝对接,重视其专业认同、专业情意、学习意识和学习品质的培养,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职后培训方面充分调研幼儿园教师现实需求和综合考虑幼儿园教师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采用适宜的培训方式,促进幼儿园教师外显格式化知识与自身实践默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重点提高其知识转化和反思实践等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第四,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提升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保障其福利、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合法权益,规范和提升整个行业对于学历的要求以及全面推进幼儿园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等方面着力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激发其专业发展主体性的政策保障。

李旭[9](2014)在《儿童在园生活体验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社会中,儿童(童年)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含义,成为承载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众多价值意蕴的重要载体。认识、理解儿童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由于社会的变革与时代变迁,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行动能力越来越凸显,更多表现出儿童的多样性与特殊性。这也使得认识、理解儿童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因此,选择一种适切的角度,运用合理的方法去认识、理解儿童也就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作为认识论、方法论基础,直面儿童生活,依据儿童的视角、运用儿童视角对儿童在园生活体验进行研究,并以叙事研究的方法组织、呈现研究文本。目的在于描绘出儿童在园生活的状况,诠释其在园生活体验,并进一步追溯儿童在园生活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以揭示形成相应状况及体验的原因。本研究属于质的研究,主要以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并找出支撑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儿童生活世界认识路径及叙事研究框架,作为研究的方法指导;其次,进入研究现场,运用观察、访谈、文本采集等方法,对儿童生活场景、关系互动事件、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第三,通过互动模式思路整理分析资料,并通过确保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多种资料收集方式的运用、多主体互证、多视角融合等方法确保研究的信效度;第四,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A、C、W、J四名儿童的在园生活状况及体验、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进行现象学描述与诠释,试图描绘状况、诠释体验,并揭示其形成原因。本研究发现:A儿童游离于集体之外、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老师要求一味顺从、遇事容易退缩的在园生活及欢快轻松的园外生活,其背后有着身处幼儿园的不安、焦虑与不喜欢,并渴望肯定、包容和“爱”。这一在园生活及体验的形成,究其家庭原因,主要由于家庭教养的过度呵护和父母角色的缺失。C儿童在幼儿园享有权威地位、能力出众,但在占尽“风光”的背后却有着累与烦、怀疑与不安的体验,主要与其外婆的教育影响和父母角色的相对缺位有关。W儿童在幼儿园中横冲直撞、喜欢支配他人、常与同伴发生冲突、常犯错并极力辩解,其背后是被忽视和不被认同的体验。主要与其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和关爱的缺失有关。J儿童在幼儿园言行不被他人所接受但却自信从容,身处幼儿园体验到快乐、轻松愉悦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一丝委屈。主要与其特殊的家庭结构和母亲的教育付出有关。此外,幼儿园中形式化的教育活动、不公平的活动机会、对儿童天性和特殊需要的忽视也是造成儿童在园生活状况及体验的重要因素。在社会(社区)范围内,“隔代教养”的产生、幼儿教师生存状况以及整个社会儿童生活世界的危机等因素也对儿童的在园生活及体验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为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首先需要反思并形成合理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理解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真正需要,并懂得如何满足这种需要。通过开展亲职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父母角色的重要性,有意识、有能力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在幼儿园中,要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创生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开展行动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整个社会,需构建起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首先,全社会要树立“儿童意识”,打造利于儿童发展的宏观系统;其次,社会各组织机构要通力合作,构建起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外在系统;第三,家庭、幼儿园、社区(邻里)要真诚合作,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间系统);第四,家长、教师是儿童即时生活中的重要关系人,要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作”(微观系统);最后,统合宏观系统、外在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推动各系统之间的动态发展。

王艳艳[10](2013)在《南京汇文女子中学音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音乐教育是当下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建立的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基础,开启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而辐射到专业音乐教育、女子音乐教育。在百年后的今天,对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仍能够带给人们以思索与启示。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获得开办学堂、教堂、传教布道的特权。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西方音乐文化开始不断的涌入近代中国。在这种多元文化氛围中的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以新的音乐文化——西方音乐为中心的音乐教育悄然到来。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在其管理机构——教会差会的支撑下,以传播基督教、发展信徒,进而使整个中国基督化的初衷,从沿海口岸到内陆城市展开全面的办学传教的策略。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以欧洲音乐为中心,发展中逐渐融入中国音乐文化的元素。一方面它促进了近代西方音乐文化在华的传播,推进了近代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脚步,改变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模式、观念和内容。另一方面教会办学还涉及到对女子教育的关注,其中的音乐教育更促进女学的有力武器。教会学校音乐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在近代中国展开了对中国传统女性观和女子教育的博弈,建立起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音乐教育的教学范式。南京汇文女子中学作为近代南京第一所“洋学堂”和教会女学,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办学性质、不俗的音乐教育成果以及对女性教育的关注使得其音乐教育历史颇具研究价值。汇文女中让近代南京部分女性逃离了传统观念的枷锁,建构、营造起女子教育的模式和社会氛围;萌发式的带动近代南京女子教育的启动与发展。在女学环境下的音乐教育屏蔽了男尊女卑的传统世俗观念,突破了男性统治的话语权;同时以音乐为媒介搭建起近代女性的学习天地。这些都对近代南京教育、南京社会近代化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作用;并在中国近代音乐史和学校音乐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参考意义。作为教会学校的汇文女中,其学校历史概况、音乐教育的缘起、嬗变和女学贡献、影响是近代教会学校办学情况和历史意义的一个缩影。在学校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其办学模式和历史价值为当下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参照,但并不是范本。

二、一份几近完整的历史记录文本——《“我与幼儿教育”征文汇编》的前前后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份几近完整的历史记录文本——《“我与幼儿教育”征文汇编》的前前后后(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变迁中的生命实践 ——一位退休教师专业发展的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设计
一、背景介绍: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生活地域概况
    (二)个人工作履历
二、成长素描:一位退休教师的生命述说
    (一)职前经历的刻骨铭心
    (二)耕读教师的角色转换
    (三)中师求学的知识拓展
    (四)公办教师的专业实践
    (五)行政岗位的职责转变
三、生命轨迹: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化过程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化阶段—社会角色期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转折—关键生命事件
四、影响因素:基于生命历程研究视角的多维透视
    (一)一定时空中的生活:专业发展的时空制约
    (二)生活的时间性:专业发展的理想时机
    (三)相互关联的生活:专业发展的支持环境
    (四)个体能动性: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
五、研究启示: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
    (一)社会支持: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生命自觉:教师个人的实践努力与职业坚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论我国儿童发展权的法律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与目的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二)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三) 小结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儿童发展权概述:一种新型人权
    第一节 “儿童”一词的厘清
        一、儿童的含义
        二、与“儿童”一词相关概念的法律辨析
    第二节 儿童发展权的内涵
        一、发展权的内涵
        二、儿童发展权的含义
        三、儿童发展权的特征
    第三节 保障我国儿童发展权的战略意义
        一、保障儿童发展权有助于现代人权理念的丰富与升华
        二、保障儿童发展权有助于我国当前改革的全面推进
        三、保障儿童发展权有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第二章 儿童发展权国际法律文本的界定及其超越
    第一节 儿童发展权的国际法渊源
        一、一般性公约与文件
        二、专门性公约与文件
    第二节 儿童发展权保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一、法律基本原则的内涵
        二、儿童发展权基本原则的界定
        三、儿童发展权的四项基本原则
    第三节 儿童发展权具体内容的重新界分
        一、经济发展权
        二、政治发展权
        三、文化发展权
        四、社会发展权
        五、可持续发展权
第三章 我国儿童发展权保护的法律现状及问题剖析
    第一节 我国儿童发展权保护的法律现状
        一、儿童发展权的宏观保护
        二、儿童发展权的微观保护
    第二节 我国儿童发展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中儿童各项发展权利保护不足
        二、儿童发展权法治层面的漏洞
    第三节 我国儿童发展权保护缺失的原因探究
        一、主观因素: 儿童权利保护观念的淡薄
        二、客观因素: 历史遗留性问题仍然突出
第四章 儿童发展权立法体系的完善
    第一节 加强儿童发展权保护基本原则在法律文本中的彰显
        一、确定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二、强调平等发展原则
        三、完善尊重原则
        四、强化多重保护原则
    第二节 切实完善儿童发展权保护的具体规范内容
        一、加强儿童发展权宏观保护力度
        二、完善儿童发展权微观保护内容
    第三节 加强儿童发展权层面的国际合作立法
        一、借鉴国外综合性儿童权利保护专门立法
        二、吸取国外特殊领域儿童权利保护立法经验
第五章 儿童发展权司法制度的健全
    第一节 设立专门性的少年司法机构——少年法院
        一、设立少年法院的必要性分析
        二、设立少年法院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推动《少年法院法》的制定并完善相关内容
        一、制定统一的《少年法院法》
        二、《少年法院法》的内容构想
        三、加强现代少年司法理念的贯彻落实
    第三节 提高少年司法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一、增强少年司法人员儿童发展权保护意识
        二、全面提升少年司法人员业务素养
        三、加强对少年司法人员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节 完善少年案件法律援助制度
        一、制定系统全面的《法律援助基本法》
        二、培养高素质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队伍
第六章 儿童发展权行政保护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完善儿童权利保护行政法规
        一、合理提升儿童用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二、对侵害儿童发展权的行为规定明确的罚则
    第二节 构建全国性的儿童权利保护机构
        一、设立全国性儿童权利保护机构的必要性
        二、全国性儿童权利保护机构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增强儿童权利保护领域的行政执法与行政法治监督力度
        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和密度
        二、推动体系化行政法治监督机制的构建
第七章 儿童发展权社会法治模式的优化
    第一节 增强儿童自身的权利保护意识
        一、家庭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社会层面
    第二节 构筑全社会对儿童发展权的法律信仰
        一、明确儿童的权利主体地位
        二、提高保障儿童发展权的法治意识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社区儿童保护机制
        一、成立社区儿童权利监督委员会
        二、赋予社区儿童工作人员一定干预权
        三、构建专门性儿童服务机构以打造“儿童友好社区”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完成的主要课题项目
致谢

(3)大事件视角下的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研究(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时间范围
        1.2.2 空间范围
    1.3 研究资料
        1.3.1 近代政府出版物
        1.3.2 近代报刊
        1.3.3 其他古籍
        1.3.4 历史地图
        1.3.5 其他
    1.4 研究视角、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相关研究成果
        1.5.1 南京近代城市研究
        1.5.2 其他相关研究
    1.6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6.1 研究意义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
        2.1.1 自组织理论
        2.1.2 自组织与城市
        2.1.3 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
    2.2 空间句法
        2.2.1 空间句法的核心理论
        2.2.2 空间句法的三种分割方法
        2.2.3 空间句法的量化指标
        2.2.4 空间句法的优势
第三章 南京城市发展的脉络梳理
    3.1 南京史地概略
        3.1.1 自然地理
        3.1.2 历史沿革
        3.1.3 城市建设
    3.2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研究的历史分期
        3.2.1 历史分期
        3.2.2 分期依据
第四章 晚清战火中南京城市空间的破坏与衰败(1840-1881)
    4.1 大事件回顾——内忧外患
        4.1.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4.1.2 太平天国运动(1853-1864)
    4.2 战乱前后南京的社会组织
        4.2.1 人口
        4.2.2 传统教育
        4.2.3 工业
        4.2.4 商业
    4.3 城市建设——近代化的先声
        4.3.1 道路
        4.3.2 简易码头
        4.3.3 教堂
        4.3.4 公共图书馆
        4.3.5 电报通讯
    4.4 晚清战火中南京城市空间的破坏与衰败
        4.4.1 南京的空间结构特征
        4.4.2 太平天国统治下南京城市空间的营造
        4.4.3 晚清战火对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的影响及空间的自我修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洋务风潮下南京城市空间的转型与发展(1882-1927)
    5.1 大事件回顾——西风渐进
        5.1.1 洋务风潮盛行(1861-1911)
        5.1.2 下关开埠(1899)
    5.2 清末民初南京的社会组织
        5.2.1 工业
        5.2.2 新式教育
        5.2.3 对外贸易
        5.2.4 金融商业
    5.3 城市建设——近代化的展开
        5.3.1 道路交通
        5.3.2 沿江码头
        5.3.3 西式建筑
        5.3.4 邮政通讯
    5.4 洋务风潮下南京城市空间的转型与发展
        5.4.1 南京的空间结构特征
        5.4.2 西风渐进背景下南京城市空间的营造
        5.4.3 洋务风潮对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的影响及空间的弹性应对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首都建设期间南京城市空间的规划与重构(1927-1937)
    6.1 大事件回顾——首都规划
        6.1.1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
        6.1.2 奉安大典(1925-1929)
        6.1.3 首都建设规划(1927-1937)
    6.2 国民政府奠都后南京的社会组织
        6.2.1 市区范围
        6.2.2 人口
        6.2.3 文化教育
        6.2.4 工业
        6.2.5 商业
        6.2.6 金融
    6.3 城市建设——近代化的加快
        6.3.1 道路交通
        6.3.2 近代建筑
        6.3.3 新型住宅区
        6.3.4 公园绿化
    6.4 首都建设期间南京城市空间的规划与重构
        6.4.1 南京的空间结构特征
        6.4.2 城市规划指导下南京城市空间的营造
        6.4.3 首都建设对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的影响及空间的互动反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事件视角下的南京近代城市空间演进轨迹
    7.1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的特征分析
        7.1.1 城市空间演进的外部形态特征
        7.1.2 城市空间演进的内部空间特征
    7.2 大事件影响下的南京近代城市空间演进规律
        7.2.1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
        7.2.2 大事件影响下的南京近代城市空间演进的内在作用机制和具体表现
第八章 结论
    8.1 总结
    8.2 反思
        8.2.1 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局限性
        8.2.2 现代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胡耀邦思想研究 ——介于观念与体系之间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论文设计
第一章 早年:“本色”的张力与限界
    (一) 湖南:中国近现代史的一种独特气质
    (二) 底层:作为胡耀邦观念史的发生空间
    (三) 局势:田舍郎缘何投身共产主义革命
第二章 书生:弱势领袖的突出气质
    (一) 无读不丈夫:一个实践者的思想资源
    (二) 文人不相轻:尊重知识及其背后的人
    (三) 秀才遇上兵:书生闹革命的三种境遇
第三章 革命:从苏区一路走来
    (一) 读出真信仰:“去见马克思也是安然的”
    (二) “我是党的人”:从革命交往史看其思想参照
    (三) 革命: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标准
第四章 人情: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与革命者
    (一) 赤子之心:从革命到改革的“初心”
    (二) 人心为上:革命书生的“人道主义”
    (三) 世道人心:胡耀邦的“环境政治论”
第五章 回归:胡耀邦对时代问题的回应
    (一) 面向现代化:“立场不变方法全新”
    (二) 面向世界:“我们是现实主义者”
    (三) 面向未来:胡耀邦的“千禧年情结”
    (四) 理论祛魅:对时代思想的突出贡献
    (五) 全面改革:全体都有该改都改
结语
参考文献

(6)中国现代“美术”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1895-1924年的“美术”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现代“美术”观念的起源
    1.1 从经世“画图”到公共“图画”教育
    1.2 经世思想与“美术”的传入
    1.3 “二元论”思想形成与知识精英的“美术”观
第二章 从立宪到共和:“美术”观念的成熟
    2.1 绅士权利扩大化:公共空间的“美术”实践与精神追求
    2.2 中国美术学的建立与发展:“美术”与经学的碰撞
    2.3 共和思潮中的“真”与“美术”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美术”观念的演变
    3.1 民主思潮与蔡元培“美育”观念的演变
    3.2 “美术革命”与“美术”内容的变化
    3.3 科学主义与自由主义下美的艺术观之流行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一、1895-1924年重要“美术”消息
    二、《新青年》(1915-1924)中的“艺术”消息
    三、《北洋官报》(1901-1911)重要“图画”消息
致谢

(7)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建构 ——以1946~1960年间的哈尔滨市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单位共同体起源的制度与空间视角
    1.2 选题意义
        1.2.1 现实意义:单位共同体遗产的继承与思考
        1.2.2 理论意义:单位共同体形成的制度“实践中介”
    1.3 概念梳理
        1.3.1 “单位”概念梳理
        1.3.2 单位制及其衍生概念梳理
        1.3.3 单位共同体
    1.4 国内外已有研究及评述
        1.4.1 苏联模式影响
        1.4.2 根据地制度起源
        1.4.3 民国制度改革起源
        1.4.4 工人抗争遗产
        1.4.5 制度实践叠加
    1.5 时空界限
    1.6 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第二章 单位共同体的背景及发轫
    2.1 1898年——1946年哈市企业的早期发展
    2.2 1898年—1946年哈市企业的治理传统
    2.3 解放后至“南厂北迁”时期的哈市国营企业
    2.4 “一五”时期哈市国营企业的发展
    2.5 国营企业: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城市载体
第三章 单位共同体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3.1 中长铁路与国营企业领导体制
    3.2 “单位之核”:企业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3.3 “企业化”管理:从战时供给制到经济核算制
    3.4 企业民主化:从工厂管理委员会到职工代表大会
    3.5 企业薪资制度演变:从分红制到工薪制
    3.6 劳资关系:集体合同与终身就业制度的形成
    3.7 国营企业中的政治动员与道德激励机制
第四章 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化演进(1946~1953)
    4.1 哈市劳动保险和福利制度的早期背景
    4.2 哈市的劳动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4.3 公共服务事业向职工福利事业的转型
    4.4 国营公营企业的职工福利体系的发展
    4.5 集体合同对国营企业职工福利事业的形塑
    4.6 职工福利事业投资体制的初步形成
第五章 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化定型(1953~1960)
    5.1 哈市单位共同体的空间实践
        5.1.1 哈尔滨锅炉厂
        5.1.2 哈尔滨电机厂
        5.1.3 哈尔滨汽轮机厂
        5.1.4 哈尔滨轴承厂
        5.1.5 哈尔滨亚麻纺织厂:
    5.2 哈市单位共同体空间实践的相关讨论
        5.2.1 单位共同体的“差序格局”
        5.2.2 苏联因素的作用
        5.2.3 生产与生活合一的社会空间模式
        5.2.4 大跃进时期单位共同体扩张加速
        5.2.5 “单位——国家”的同构效应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6.1 结论分析
        6.1.1 由“农村革命”向“城市管理”的实践策略转换
        6.1.2 “苏联经验”移植与转型的实践模板
        6.1.3 典型单位共同体的空间治理实践
    6.2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8)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心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
        1.1.2 幼儿园教师“学习者”身份的凸显
        1.1.3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地位的确立
        1.1.4 信息化时代对教师学习提出的新要求
        1.1.5 幼儿园保教水平提高的应然诉求
    1.2 文献综述
        1.2.1 教师学习研究述评
        1.2.2 自主学习研究述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价值
2. 研究的理论构想与总体设计
    2.1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概念
    2.2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意义
        2.2.1 自主学习是幼儿园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2.2.2 自主学习是提高幼儿园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举措
        2.2.3 自主学习是助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2.3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心理机制的理论构想
        2.3.1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内在机制的理论构想
        2.3.2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对专业发展作用机制的假设
    2.4 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总体设计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思路
        2.4.3 研究内容
        2.4.4 研究方法
3.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现状分析
    3.1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
        3.1.1 研究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现状的思考
        3.2.1 建立尊重幼儿园教师主体性的培训模式
        3.2.2 建构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的幼儿园支持系统
        3.2.3 全方位提升幼儿园教师个人的自主学习水平
4.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心理结构
    4.1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心理结构的初步确定
        4.1.1 研究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讨论与小结
    4.2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问卷的编制
        4.2.1 研究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讨论与小结
5.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发展水平及特点
    5.1 研究方法
        5.1.1 样本分布
        5.1.2 调查工具
        5.1.3 研究步骤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总体水平
        5.2.2 不同教龄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水平的比较
        5.2.3 不同学历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水平的比较
        5.2.4 不同专业出身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水平的比较
        5.2.5 不同职称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水平的比较
        5.2.6 不同职务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水平的比较
        5.2.7 不同聘任情况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水平的比较
        5.2.8 不同性质园所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水平的比较
        5.2.9 不同地区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水平的比较
    5.3 讨论
        5.3.1 教龄对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
        5.3.2 学历对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
        5.3.3 专业出身对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
        5.3.4 职称对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
        5.3.5 职务对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
        5.3.6 编制对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
        5.3.7 其他变量对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
    5.4 小结
6.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过程及运行方式
    6.1 研究方法
        6.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6.1.2 研究方法的选择
        6.1.3 研究步骤与流程
        6.1.4 研究的分析框架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专家—新手教师计划自主学习过程的比较
        6.2.2 专家—新手教师执行自主学习过程的差异
        6.2.3 专家—新手教师反思自主学习过程的差异
    6.3 讨论与小结
7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对专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7.1 引言
    7.2 幼儿园教师职业承诺对自主学习的影响
        7.2.1 研究方法
        7.2.2 结果与分析
        7.2.3 讨论与小结
    7.3 幼儿园教师工作满意度对自主学习的影响
        7.3.1 研究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讨论与小结
    7.4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
        7.4.1 研究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小结
    7.5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在专业发展中的中介作用
        7.5.1 研究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心理结构与测评工具
        8.1.2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8.1.3 专家—新手教师组织自主学习过程的差异
        8.1.4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与专业发展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8.1.5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在专业发展中的中介作用
    8.2 支持和促进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的几点建议
        8.2.1 幼儿园教师应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及运行方式
        8.2.2 幼儿园应全面创设支持教师自主学习的组织环境
        8.2.3 教师培养培训机构应强调知识的转化与实际应用
        8.2.4 教育行政部门应提供激发教师主体性的政策保障
    8.3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访谈提纲
    附录二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问卷(预测卷)
    附录四 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问卷(正式卷)
    附录五 幼儿园教师的学习自传作品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儿童在园生活体验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认识路径及叙事研究框架的构建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A、C、W、J儿童的在园生活
    一、A儿童的幼儿园生活
        (一) 游离于集体之外
        (二) 生活自理能力差
        (三) 对老师的要求一味顺从
        (四) 遇事容易退缩
        (五) 走出幼儿园便欢快轻松
    二、C儿童的幼儿园生活
        (一) 班级正式组织中的权威
        (二) 小团体中的“带头大哥”
        (三) 出色的能力表现
    三、W儿童的幼儿园生活
        (一) 幼儿园内横冲直撞
        (二) 喜欢支配他人
        (三) 常与同伴发生冲突
        (四) 常犯错并极力辩解
    四、J儿童的幼儿园生活
        (一) 言行不被他人所接受
        (二) 运动“高手”,自信从容
第二章 A、C、W、J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
    一、A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
        (一) 不安、焦虑,想要逃离幼儿园
        (二) 不被认同——对朋友与“五星评比”的选择
        (三) 渴望“爱”——画中全是“心形”
    二、C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
        (一) 烦与累——“我想多玩一会儿”
        (二) 怀疑与不安——“我还会得到表扬吗”
    三、W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
        (一) 被忽视——“请你看看我”
        (二) 不被认同——少有的表扬与难得的贺卡
    四、J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
        (一) 快乐——随处可见的漂亮舞蹈
        (二) 轻松愉悦——明亮、干净的画作
        (三) 委屈——“又不是我的错”
第三章 A、C、W、J儿童在园生活体验的发生境域
    一、家庭篇
        (一) A儿童:家庭养育的过度呵护和父母角色的缺失
        (二) C儿童:外婆的教育影响和父母角色的相对缺位
        (三) W儿童: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与关爱的缺失
        (四) J儿童:特殊的家庭结构与母亲的教育付出
    二、园所篇
        (一) 幼儿园初步印象
        (二) 形式化的教育活动
        (三) 少数人表演的舞台
        (四) 玩不够的区角与户外
        (五) 对儿童特殊需要的忽视
    三、社会篇
        (一) “隔代教养”的产生及其对儿童的影响
        (二) 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及其对儿童的影响
        (三) 儿童生活世界的危机
第四章 教育反思与启示
    一、树立科学、合理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二、引导、培养父母的角色意识和践行能力
    三、促进幼儿教师全面、系统的专业发展
    四、构建生态和谐的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10)南京汇文女子中学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方法、意义及应用价值
第一章 南京汇文女子中学
    第一节 创办背景
        一、时代特征
        二、传统教育
        三、基督教传教与办学
    第二节 汇文女中办学历程
        一、女布道学堂时期(1887—1902)
        1、创办人
        二、汇文女中时期(1902—1937)
        1、校长的更替
        2、20世纪20年代的学校发展
        3、20世纪30年代的学校发展
        三、上海华东联合中学时期(1938—1945年)
        1、发起与发展
        2、联合中学里的汇文女中
        四、复校后的汇文女中时期(1945—1952年)
    第三节 汇文女中的训育管理与课程教学
        一、训育管理
        1、组织结构
        2、办事程序
        3、训育标准
        4、训育方法
        5、操行考察
        6、级风考察
        7、假期学生工作的考察
        二、教学设置
        1、初中部课程设置
        2、高中部课程设置
        3、初高中部的课程特点
        4、课外活动
        三、社会活动
        1、童子军比赛
        2、运动会
        3、演说竞赛
        4、宗教活动
        5、社会服务
        6、抗日爱国
    小结
第二章 南京汇文女子中学音乐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音乐科师生基本情况
        一、教师队伍
        1、国籍构成
        2、学历层次
        3、性别差异
        二、学生情况
        1、入学规定
        2、毕业要求
        3、学生概况
    第二节 音乐科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
        一、课程设置
        1、唱歌组
        2、钢琴组
        二、教学活动
        1、唱歌组
        2、钢琴组
    第三节 音乐科的音乐活动
        一、学生音乐会
        二、大音乐会
    小结
第三章 南京汇文女中音乐教育的特色与影响
    第一节 音乐教育的特点和价值
        一、历史所赋予的特点
        1、特色与价值
        2、局限性
        二、教会女学之贡献
        1、倡导妇女解放
        2、开宁市女学之先河
        3、培养女性专业人才
        三、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第二节 汇文女中音乐教育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一、学校社团活动
        1、音乐研究会
        2、洪氏音乐团
        3、歌咏团
        二、社会活动
        1、向外的活动
        2、向内的活动
    小结
结语 汇文女中音乐教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思考
    一、历史意义
        1、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意义
        2、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的历史意义
        3、教会女学对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
    二、现实思考
        1、对当下学校音乐课程地位的思考
        2、对当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
        3、对女性音乐教育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汇文女中的资料
    附录二:汇文女中音乐科的资料
    附录三: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时期的资料
后记

四、一份几近完整的历史记录文本——《“我与幼儿教育”征文汇编》的前前后后(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变迁中的生命实践 ——一位退休教师专业发展的口述史研究[D]. 吴艾蔓. 西南大学, 2020(01)
  • [2]论我国儿童发展权的法律保障[D]. 宋丁博男. 武汉大学, 2018(09)
  • [3]大事件视角下的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研究(1840-1937)[D]. 陆涵. 东南大学, 2018(05)
  • [4]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5]胡耀邦思想研究 ——介于观念与体系之间的考察[D]. 周力陈.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6]中国现代“美术”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1895-1924年的“美术”观念[D]. 彭卿.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2)
  • [7]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建构 ——以1946~1960年间的哈尔滨市为中心[D]. 薛文龙. 吉林大学, 2016(01)
  • [8]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心理机制的研究[D]. 海鹰.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3)
  • [9]儿童在园生活体验叙事研究[D]. 李旭. 西南大学, 2014(04)
  • [10]南京汇文女子中学音乐教育研究[D]. 王艳艳. 南京艺术学院, 2013(02)

标签:;  ;  ;  ;  ;  

近乎全书的史料——《我与幼儿教育文集》前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