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4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CD44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一、CD44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王莹,郭毅,林海峰,张丽娜,张红梅,王群慧,胡范彬,李杰,李宝兰,张同梅[1](2021)在《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及血清CD44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一种以增殖迅速、易早期远处转移和获得性治疗耐药为特征的高侵袭性恶性肿瘤,临床预后极差。研究发现干细胞标志物CD44与肿瘤复发转移及治疗抵抗有关,而有关CD44在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意义研究不多。本研究拟通过检测SCLC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CD44的表达水平,初步探索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评估其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47例初治SCLC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标本配对,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对CD44进行检测,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SCLC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均可检测到干细胞标志物CD44的表达,体能状态(performance status, PS)2分的患者肿瘤组织CD44阳性率明显高于PS 0分-1分的患者(85.71%vs 30%, P=0.017),根据化疗疗效对患者进行分组,疾病进展组肿瘤组织CD44免疫组化得分及血清CD44浓度均明显高于疾病控制组且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意义(P=0.006, P=0.034),单因素分析肿瘤组织CD44阳性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较CD44阴性患者PFS明显缩短(5.23个月vs 9.03个月,P=0.036)。结论初治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CD44的表达水平与PFS相关,CD44在SCLC中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马敏星[2](2021)在《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在乳腺癌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糖基化参与癌症的许多基本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过程。其中,核心岩藻糖基化与各种癌症之间存在许多联系。目前研究发现只有一种糖基转移酶(FUT8)能催化核心岩藻糖基化。本论文首先收集参考文献和GEO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荟萃分析,以阐明FUT8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之间的关系。接着,论文以乳腺癌为模型,对miR-10b将FUT8表达进行调控的具体机制进行探究,最终结果如下:1.使用荟萃分析发现,FUT8与某些恶性肿瘤类型和患者生存率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首先,我们系统地鉴定了7篇文章和35个微阵列数据集(涉及6124例患者和10种肿瘤类型)以纳入荟萃分析。结果表明,FUT8表达与一种或多种临床病理参数具有显着相关性。这些参数包括患者的性别,分子亚组,组织学等级,TNM分期,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复发状态等。其次,还发现FUT8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胃癌和神经胶质瘤的总体存活率相关。FUT8表达还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无病生存率以及胰腺导管腺癌的无复发生存率相关。2.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大多数癌症中,FUT8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相较配对正常组织明显上调,并且乳腺癌中FUT8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岩藻糖基转移酶。其次,组织芯片和临床样本染色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FUT8的表达较正常乳腺组织为高。通过实验发现过表达FUT8能促进细胞迁移和EMT过程,而干扰FUT8的表达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3.利用体内和体外实验证明MDA-MB-231细胞中FUT8的敲低使癌细胞对阿霉素更敏感。敲低FUT8表达可减少乳腺癌细胞增殖,并增加细胞凋亡。FUT8敲低的MDA-MB-231细胞中CD44+/CD24-的干性细胞比例减少。最后,在肿瘤干细胞多次成球传代后发现:FUT8敲低的MDA-MB-231细胞成球数目明显低于FUT8表达正常组,由此可判断出此基因表达和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存在相关性。4.预测发现AP-2γ是miR-10b的生物学靶基因。利用TCGA数据库研究结果发现乳腺癌中AP-2γ低表达,而正常乳腺组织中则表达水平高;AP-2γ高表达可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过表达AP-2γ可以抑制癌细胞FUT8表达,并且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miR-10b可结合在AP-2γ的3’UTR区进而阻碍其表达。5.通过Pathway Commons预测AP-2γ可以通过STAT3/p-STAT3间接调节FUT8。过表达AP-2γ后,FUT8和p-STAT3表达显着降低;并且随着乳腺癌细胞中STAT3的磷酸化水平被逐渐抑制,FUT8的表达量逐渐下降。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AP-2γ与STAT3间的结合更加牢固,而AP-2γ与p-STAT3之间的结合较弱。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结果显示p-STAT3和FUT8启动子区域存在结合。最终发现miR-10b/TFAP2C/p-STAT3/FUT8的新型调控通路在乳腺癌中,尤其是三阴型乳腺癌中,通过调控FUT8表达,进而影响乳腺癌的增殖和转移。

亓润智[3](2021)在《基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细胞极化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肺癌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肺癌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前列。尽管越来越多的肺癌被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的免疫治疗药物不断问世,放射治疗技术得到不断提升,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仍没有得到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改善。ⅠA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3%,ⅢA期患者仅为36%,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3.5%。肺癌的整体中位生存期仍未突破1年。如何减少早期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抑制肺癌进展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随着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有效性,以及基础实验研究对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机制探讨不断深入,中医药在肺癌防治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机制可能与调控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肺癌属中医学“肺积”范畴。《医宗必读》中提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亏虚则气血阴阳失和,脏腑机能紊乱,气机升降失调。随着中医肿瘤理论的发展,“正虚”是肺癌重要的发病基础已逐渐成为中医肿瘤学术界的共识。肺癌的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证常见阴虚或气阴两虚,实证多见气滞、痰凝及血瘀,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气阴两虚、瘀血内阻是肺癌形成与进展的重要因素。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伤及肺气与肺阴,肺主气功能受损,一身之气不足则邪毒内盛,气不行血、癌毒阻络,则见瘀血内停,瘀毒互结,逐渐形成癌肿。益气养阴活血法是防治肺癌的重要治法之一。双参颗粒由三七、西洋参、冬虫夏草组成,三七活血化瘀兼能补血;西洋参健脾益气而不燥,并能养阴生津;冬虫夏草补益肺肾。三药共奏益气健脾养阴、补益肺肾、金水相生之效,扶正以治本,活血化瘀以治标。临床研究也证明,益气养阴活血法是中医药防治肺癌的重要治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并取得良好疗效。但由于中医临床证候的复杂性,以及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的多样性,使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防治肺癌的理论未能在细胞分子层面得到很好的验证。我们前期预实验发现双参颗粒可以抑制荷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减少自发肺癌小鼠模型肺部肿瘤形成。同时,对双参颗粒干预后的自发肺癌小鼠与未经过双参颗粒干预的小鼠肺组织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提示在经过双参颗粒干预后,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巨噬细胞标志蛋白(MannosereceptorCtype 1,MRC1/CD206),含锌指转录因子(Kruppel-like factors,KLF)家族如 KLF4、KLF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家族,以及非编码 RNA(Non-coding RNA)如microRNA-34a(miR-34a)、microRNA-21(miR-21)的表达以及外泌体相关基因表达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基因都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表型、功能调控以及外泌体功能密切相关,基于TAMs极化在调控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生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从TAMs与肿瘤细胞外泌体入手,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荷Lewis肺癌的作用是否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s表型和功能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探明双参颗粒抑制肿瘤生长是否与肺癌细胞外泌体调控TAMs表型与功能相关,以及初步探讨双参颗粒通过外泌体影响TAMs极化的机制是否与MIF-miR-34a-KLF4通路相关,为中医药“益气养阴活血法”防治肺癌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1.构建荷Lewis肺癌小鼠模型,以高、中、低三个剂量的双参颗粒对荷Lewis肺癌小鼠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小鼠移植瘤的体积、移植瘤质量,验证以益气养阴活血为治法的双参颗粒对小鼠肺癌的抑制作用。2.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对小鼠脾脏、移植瘤组织的M1型与M2型TAMs进行检测,观察双参颗粒对TAMs表型的影响。3.通过Lewis与M1型巨噬细胞混合皮下接瘤的方法,构建M1型TAMs过表达的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观察移植瘤体积与质量,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M1型TAMs比例、M2型TAMs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1型TAMs标志蛋白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iNOS的表达,探讨双参颗粒抑制Lewis肺癌的作用与TAMs极化的相关性。4.通过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体内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比例、记忆T细胞比例,肿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MP-9、MIF的表达,探讨双参颗粒调控肿瘤微环境,调节TAMs功能与调控TAMs极化的相关性。5.构建MIF+/+Lewis稳定转染细胞株、shMIF Lewis稳定转染细胞株,通过双参颗粒含药血清的干预,观察双参颗粒对小鼠肺癌细胞MIF表达的影响。6.提取各组肺癌细胞外泌体,qPCR法检测外泌体中miR-34a表达,观察双参颗粒对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中MIF下游靶基因miR-34a的影响,探讨双参颗粒是否通过影响MIF调节外泌体miR-34a的表达。7.收集双参颗粒干预后的MIF+/+Lewis细胞、MIF+/+Lewis细胞、Lewis细胞、shMIF 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并将各组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探讨双参颗粒能否通过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影响巨噬细胞极化,以及这一作用与MIF的关系。8.观察各组肺癌细胞外泌体干预后的巨噬细胞中KLF4基因的表达;探讨经双参颗粒干预后的肺癌细胞外泌体影响巨噬细胞极化与功能的作用是否与MIF-miR-34a-KLF4 通路相关。研究结果1.经双参颗粒干预后,荷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体积与质量减小,随着双参颗粒剂量的增加,其抑制肿瘤体积与质量的作用逐渐增强,高剂量双参颗粒对肿瘤体积与质量的抑制作用最强。2.高、中、低三个剂量的双参颗粒均能减少小鼠脾脏M2型TAMs 比例,增加M1型TAMs比例,但双参颗粒抑制M2型TAMs比例的作用未表现出与双参颗粒剂量有明确负相关。小鼠脾脏M1型TAMs 比例与双参颗粒剂量呈正相关,随双参颗粒剂量增大M1型TAMs比例逐渐增加。移植瘤组织中CD86的表达与双参颗粒的剂量呈正相关,CD206的表达与双参颗粒的剂量呈负相关。3.与经典的荷Lewis肺癌小鼠模型比较,荷Lewis+M1混合移植瘤小鼠模型的肿瘤体积减小,脾脏M1型TAMs比例明显升高。双参颗粒对Lewis+M1混合移植瘤小鼠模型进行干预后,M1型TAMs 比例增加,小鼠肿瘤体积进一步减小,提示双参颗粒抑制Lewis肺癌的作用可能与增加M1型TAMs比例相关。4.双参颗粒可以减少荷Lewis+M1混合移植瘤小鼠肿瘤组织中肿瘤微环境因子 ARG1、TGF-β、MMP-9、VEGF、MIF 的表达,增加 iNOS 的表达。5.双参颗粒能够增加CD8+中枢性记忆T细胞比例,并且与M1型TAMs 比例呈正比;降低CD8+效应性记忆T细胞比例,与M1型TAMs比例呈反比。同时,双参颗粒可以增加CD4+CD25+T细胞比例,减少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6.通过慢病毒稳定转染细胞技术成功构建了 MIF+/+Lewis、shMIFLewis稳定转染肺癌细胞株,并分别在基因与蛋白水平进行了验证。7.MIF+/+Lewis细胞外泌体中miR-34a表达减少。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在体外可以抑制MIF+/+Lewis细胞MIF蛋白与RNA的表达,同时增加MIF+/+Lewis细胞外泌体中miR-34a的表达。8.成功提取MIF+/+Lewis、shMIFLewis、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并对巨噬细胞进行干预,成功检测到巨噬细胞吞噬外泌体过程。MIF+/+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在体外可以增加M2型巨噬细胞比例,降低M1型巨噬细胞比例;而经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的MIF+/+Lewis细胞,其外泌体能够逆转这一作用,增加M1型巨噬细胞比例。9.MIF+/+Lewis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以增加巨噬细胞中KLF4基因的表达;经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的MIF+/+Lewis细胞外泌体能够减少巨噬细胞KLF4基因的表达。研究结论1.双参颗粒可以抑制小鼠肺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小鼠TAMs向M1型极化相关;肺癌细胞中的MIF可能是双参颗粒的作用靶点之一。2.双参颗粒可以通过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控TAMs极化,其机制可能与MIF-miR-34a-KLF4 通路相关。3.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防治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s极化与功能,重塑肿瘤微环境相关。

刘政甲[4](2021)在《LINC01619通过靶向抑制microRNA-129-5p/PAX6轴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文中指出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靶向治疗成为NSCLC治疗的热点。因此,NSCLC发病机制的阐明能够为NSCLC的靶向治疗提供潜在的有效分子治疗靶点。目的:LINC01619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的功能尚未被明确阐明,更没有在NSCLC中的机制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LINC01619对NSCLC发展的影响,并对其调控NSCLC发展的内在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63例NSCLC患者,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在手术过程中收集了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并对患者进行了术后2000天的随访。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了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LINC01619的表达水平。分析了LINC01619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术后2000天的总生存率。使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PAX6蛋白在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培养了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和7种NSCLC细胞系(A549,SPCA1,H1299,H1975,H1703,SK-7MES-1,H520),并通过q RT-PCR技术检测了各个细胞系中LINC01619的表达水平。使用LINC01619 sh RNA及其阴性对照转染了A549细胞,并使用pcDNA3.1-LINC01619过表达载体和pcDNA3.1空载体转染了SPCA1细胞,分别使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了细胞的体外活性和增殖能力。将转染后的SPCA1细胞和A549细胞注射到裸鼠的背部,建立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测量了异种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以检测LINC01619的表达水平对SPCA1和A549细胞在体内生长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筛选了来自SPCA1和A549细胞的ALDH+细胞,并对其进行了转染以调控LINC01619的表达水平。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成球性培养、q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分析了ALDH+细胞的百分比、成球能力和癌症干细胞标志物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包括SOX2,NANOG,OCT4,CD133,CD44)。进行了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测定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验证了LINC01619和miR-129-5p之间的调控关系。通过RNA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确定LINC01619和miR-129-5p在细胞中的共定位。使用q RT-PCR技术检测miR-129-5p在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转染后A549和SPCA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使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检测了LINC01619和miR-129-5p在NSCLC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使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了miR-129-5p和PAX6之间的靶向关系。同时使用miR-129-5p mimics和pcDNA3.1-LINC01619过表达载体、以及pcDNA3.1-LINC01619过表达载体和PAX6 sh RNA共转染了SPCA1细胞及来源于SPCA1细胞的ALDH+细胞。此外,同时使用LINC01619 si RNA和miR-129-5p inhibitors、以及LINC01619 si RNA和pcDNA3.1-PAX6过表达载体共转染了A549细胞及来源于A549细胞的ALDH+细胞。使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PAX6 m RNA和蛋白在转染后SPCA1和A549细胞中的表达。使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在肿瘤组织中PAX6和LINC01619、miR-129-5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使用CCK-8分析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了共转染后SPCA1和A549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能力。通过成球性培养、q 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共转染后ALDH+细胞的成球能力、癌症干细胞标志物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包括SOX2,NANOG,OCT4,CD133,CD44)。结果:LINC01619在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其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001)。高LINC01619表达预示着患者严重的不良预后,包括较大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更晚的TNM分期以及更低的术后2000天总生存率。在SPCA1细胞中过表达LINC01619后,显着提高了SPCA1细胞的活性、恶性增殖能力以及体内生长能力,并促进了ALDH+细胞百分比、ALDH+细胞的成球性以及癌症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包括ALDH,SOX2,NANOG,OCT4,CD133和CD44(P<0.01)。在A549细胞中沉默LINC01619后,显着抑制了A549细胞的活性、恶性增殖能力以及体内生长能力,并抑制了ALDH+细胞百分比、ALDH+细胞的成球性以及癌症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包括ALDH,SOX2,NANOG,OCT4,CD133和CD44(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结果表明,miR-129-5p是LINC01619的靶基因,其表达直接受到LINC01619的抑制。RNA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显示,LINC01619和miR-129-5p在细胞质中共表达。在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miR-129-5p的表达水平下降,且miR-129-5p与LINC01619的表达水平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P<0.0001)。此外,PAX6是miR-129-5p的靶基因,其表达直接受到miR-129-5p的抑制。在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PAX6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且PAX6与LINC01619的表达水平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而PAX6与miR-129-5p的表达水平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P<0.0001)。高PAX6表达与NSCLC患者更晚的TNM分期有关(P<0.05)。回补实验结果表明,LINC01619通过靶向海绵miR-129-5p/PAX6轴促进NSCLC细胞的体外恶性表型,包括增强的细胞活性、恶性增殖能力、ALDH+细胞的成球性以及癌症干细胞标志物(ALDH,SOX2,NANOG,OCT4,CD133和CD44)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LINC01619通过靶向海绵miR-129-5p/PAX6轴促进NSCLC的恶性发展。

张安志[5](2021)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介导IL-6/STAT3通路调控胃腺癌细胞干性的作用机制初探》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癌肿瘤微环境中M2型巨噬细胞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介导肿瘤细胞干性在胃癌演进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CIBERSORT对TCGA中胃癌数据进行筛选并分析肿瘤微环境中各免疫细胞的分布特征;应用多重荧光免疫组化(m IHC)标记并验证关键免疫细胞在胃癌进展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干性标记物(CD44,ALDH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运用无血清培养法富集胃癌细胞(AGS,MKN-45)中球体细胞,q RT-PCR、Westerblot技术检测其干性指标(CD44,ALDH1)的表达;利用佛波酯(PMA)以及IL-4/IL-13诱导单核细胞(THP-1)转化为M2型巨噬细胞并用q RT-PCR检测其表型;胃癌细胞(AGS,MKN-45)及成球细胞分别和M2型巨噬细胞共培养,q RT-PCR、Westerblot技术和细胞功能实验(CCK8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并分析M2型巨噬细胞对胃癌细胞、球体细胞干性(CD44,ALDH1)特征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应用生物信息学和二代测序NGS筛选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参与胃癌干性调控的因子和信号通路并用q RT-PCR进行验证,应用中和抗体及STAT3通路抑制剂分析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介导STAT3通路在胃癌干性调控中的作用。结果:1.生物信息学数据显示胃癌肿瘤微环境不同表型的巨噬细胞、T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与正常组织存在明显分布差异性(P均<0.05),其中各亚型巨噬细胞(M0,M1和M2)、CD8+T细胞、活化的肥大细胞和静息树突状细胞均与肿瘤Grade分级密切相关(P均<0.05);M2型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均与肿瘤Stage分期密切相关(P均<0.05);生存分析发现M2型巨噬细胞与患者不良预后关系密切(P<0.05),CD8+T细胞和活化的CD4+记忆T细胞与患者预后较好密切相关(P均<0.05)。多重荧光免疫组化(m IHC)显示CD4+T细胞、CD8+T细胞和Tregs细胞的浸润与胃癌Grade分级密切相关,CD8+T细胞和CD163+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浸润与胃癌Stage分期密切相关,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数量的增加还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生存分析显示Tregs细胞和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高度浸润与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关系密切(P均<0.05),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高度浸润与胃癌患者预后较好密切相关(P均<0.05)。2.胃癌干性指标(CD44,ALDH1)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CD44,ALDH1的表达与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且其过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Stage分期和组织分级等临床参数密切相关(P均<0.05)。3.胃癌无血清成球细胞CD44和ALDH1的表达明显高于本底细胞(AGS,MKN-45)(P均<0.05);与M2型巨噬细胞共培养的胃癌细胞(AGS,MKN-45),其CD44,ALDH1的表达明显增强,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明显提高(P均<0.05);与M2型巨噬细胞共培养的胃癌成球细胞,其CD44,ALDH1的表达也明显增强,恶性生物学行为也均明显提高(P均<0.05)。4.二代测序转录组数据显示胃癌细胞在和M2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JAK-STAT、PI3K/AKT、NF-KB等信号通路处于明显激活状态,体外共培养体系验证发现STAT3信号通路更为相关,应用Stattic阻滞STAT3信号通路,发现M2型巨噬细胞介导胃癌细胞(AGS,MKN-45)及成球细胞CD44,ALDH1的表达明显下调,其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明显下降(P均<0.05)。5.通过文献和分析转录组数据确定IL-6和IL-10可能是STAT3通路激活的重要因素,并通过q RT-PCR实验确定IL-6为介导STAT3通路的关键因子,随后利用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抑制IL-6/STAT3通路会促使M2型巨噬细胞介导胃癌细胞(AGS,MKN-45)的干性标记表达明显下调,其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也出现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1)胃癌肿瘤微环境高密度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Tregs细胞的分布特征预示肿瘤的高侵袭性和患者的不良预后;(2)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介导IL-6/STAT3信号通路参与胃癌细胞干性的调控及肿瘤的演进过程。

吕美怡[6](2021)在《姜黄素对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及MMP-9、CD44、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姜黄素对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及MMP-9、CD44、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为姜黄素应用于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以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复苏后进行常规体外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实验组为姜黄素组,并设立对照组(含0.1%DMSO的PBS液)。(1)采用CCK-8法检测各浓度姜黄素(5、10、20、40、80μmo1/L)分别作用于MEC-1细胞(12h、24h、36h)后的增殖抑制率。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姜黄素24h的IC30浓度值,筛选低于IC30的姜黄素浓度5、10、20μmo1/L作为后续实验浓度。(2)Transwell侵袭实验测定各浓度姜黄素(5、10、20μmo1/L)作用于MEC-1细胞24 h后,MEC-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情况。(3)实时定量PCR检测各浓度姜黄素(5、10、20μmo1/L)作用于MEC-1细胞24h后,MMP-9、CD44、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4)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浓度姜黄素(5、10、20μmo1/L)作用于MEC-1细胞24h后,MMP-9、CD44、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姜黄素作用12h、24h、36h后,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P<0.05),姜黄素呈浓度依赖性抑制MEC-1细胞增殖。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下,其对MEC-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P<0.05),呈时间依赖性。(2)姜黄素作用MEC-1细胞24h后,姜黄素各组穿过微孔膜的MEC-1数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可抑制体外培养MEC-1细胞的侵袭能力。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姜黄素作用浓度增加,其对MEC-1细胞侵袭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浓度依赖性。(3)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姜黄素作用24h后的MEC-1细胞,随着姜黄素作用浓度增加,细胞中MMP-9mRNA、CD44 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E-cadher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姜黄素作用MEC-1细胞24h后,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MEC-1细胞侵袭转移相关蛋白MMP-9、CD44蛋白的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E-cadherin的表达量逐渐升高(P<0.05)。结论:(1)姜黄素对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时间、浓度依赖性。(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姜黄素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MEC-1细胞的侵袭能力,并呈浓度依赖性。(3)姜黄素抑制MEC-1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9、CD44及上调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黄伦[7](2021)在《miR-148a-3P在HeLa源性宫颈癌干性维持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仍在逐年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复发、转移是晚期宫颈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或肿瘤干细胞样细胞(cancer stem-like cells.CSLCs)是造成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新近研究证明,miRNAs参与肿瘤干性的产生和维持。miR-148a-3p是一种重要的肿瘤调控基因。前期研究发现miR-148a-3p在宫颈癌细胞中低表达,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目的:本研究旨评价miR-148a-3p抑制HeLa源性宫颈癌干细胞样细胞自我更新、体外致癌及迁移侵袭能力的效应。为宫颈癌干细胞的miRNAs表达模式改变宫颈癌发病机制提供一种新的认识。为筛选上调miR-148a-3p表达靶向抑制宫颈癌干性治疗人宫颈癌的候选药物提供新靶标和实验依据。方法:(1)用无血清干细胞培养基超低粘附板悬浮培养法获得HeLa细胞系第二代球细胞作为CCSLCs模型,qRT-PCR检测人宫颈癌HeLa细胞及其CCSLCs的miR-148a-3p表达,Westerblot检测人宫颈癌HeLa细胞及其CCSLCs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44蛋白表达。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肿瘤球形成实验、琼脂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miR-148a-3p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及其CCSLCs的侵袭能力、自我更新及体外致癌能力的影响。(2)miR-148a-3p模拟物转染HeLa源性CCSLCs,构建miR-148-3p过表达模型;miR-148a-3p抑制物转染HeLa细胞构建miR-148-3p抑制模型,qRT-PCR检测miR-148a-3p模拟物或miR-148a-3p抑制物的转染效率。与miR-148a-3p模拟物/抑制物阴性对照序列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比较上调或下调miR-148-3p表达对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144表达、肿瘤细胞侵袭能力、自我更新及体外致癌能力的影响。(3)在miR-148a-3p抑制物转染的HeLa细胞系,用miR-148a-3p模拟物转染,qRT-PCR比较转染前后miR-148a-3p表达。与miR-148a-3p抑制物阴性对照序列组、miR-148a-3p抑制物转染组和miR-148a-3p模拟物转染组对比,检测细胞CD133、CD44表达、肿瘤细胞侵袭能力、自我更新及体外致癌能力。分析在功能缺失的HeLa细胞中,恢复miR-148a-3p表达对宫颈癌干性的影响。结果:(1)与HeLa细胞相比,miR-148a-3p在HeLa源性CCSLCs中表达更低,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44在HeLa源性CCSLCs中表达更高,HeLa源性CCSLCs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体外致癌和细胞侵袭能力(P<0.05);(2)miR-148a-3p模拟物有效地增高HeLa源性CCSLCs miR-148a-3p表达水平,抑制体外自我更新、致癌能力和细胞侵袭能力以及下调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44蛋白表达(P<0.05);(3)miR-148a-3p抑制物有效地降低HeLa细胞miR-148a-3p表达水平,促进体外自我更新、致癌和细胞侵袭能力以及上调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44蛋白表达(P<0.05);(4)miR-148a-3p模拟物逆转miR-148a-3p抑制物的HeLa细胞miR-148a-3p表达水平,体外自我更新、致癌和细胞侵袭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及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44蛋白表达的上调效应(P<0.05)。结论:与宫颈癌HeLa细胞相比,miR-148a-3p在HeLa源性CCSLCs中低表达,miR-148a-3p能有效抑制CCSLCs干性。

王喜菊[8](2020)在《MSI2介导Notch1信号通路维持CD44v6+肝癌干细胞“干性”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肝细胞肝癌是世界上第六大肿瘤,在肿瘤致死性疾病中居第三位。肝癌干细胞与肝癌的复发转移及治疗抵抗密切相关。Musashi2(MSI2)是正常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中“干性”促进和维持的关键基因。Notch1信号通路是调控肿瘤干细胞的核心信号通路之一。MSI2及Notch1通路在肝癌干细胞的“干性”促进和维持中均扮演重要角色。然而,MSI2及Notch1通路在CD44v6+肝癌干细胞“干性”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MSI2及Notch1通路在CD44v6+肝癌干细胞“干性”维持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第一部分Western blot检测28对新鲜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SI2及CD44v6的蛋白表达情况。接着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检测82对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SI2、CD44v6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再进一步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免疫磁珠分选法从肝癌细胞系SNU-398、MHCC-97h中分选CD44v6+及CD44v6-细胞后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分选效率。再利用平板克隆增殖实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Sorafenib抵抗实验、NOD/SCID小鼠体内有限稀释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Nanog、Oct4、Sox2相关“干性”基因等实验鉴定CD44v6+肝癌干细胞的“干性”特征。接着在确证MSI2、Notch1信号通路在CD44v6+肝癌干细胞中表达明显高于CD44v6-细胞后,通过慢病毒下调/上调SNU-398 CD44v6+/-肝癌细胞中MSI2或Notch1,并重复以上实验检测其生物学行为的变化;第三部分为深究MSI2维持CD44v6+肝癌干细胞“干性”的具体分子机制,使用Notch RT2PCR芯片检测下调CD44v6+细胞中MSI2基因后Notch信号通路分子的变化,并用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筛查和明确MSI2通过LFNG激活Notch1信号通路。接着使用慢病毒下调SNU-398 CD44v6+细胞中LFNG基因后检测其“干性”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最后用CO-IP和RIP实验明确MSI2与LFNG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第一部分(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SI2和CD44v6在肝癌组织中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结果显示MSI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且与CD44v6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MSI2和CD44v6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第二部分(1)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的CD44v6+细胞较CD44v6-细胞而言具有更强的克隆增殖能力、迁移侵袭能力、自我更新能力、Sorafenib抵抗能力、NOD/SCID小鼠体内成瘤能力等“干性”特征,且表达更多的“干性”基因;(2)Western blot检测MSI2在CD44v6+细胞中高表达的情况下,使用慢病毒下调CD44v6+细胞中MSI2后发现细胞“干性”生物学行为能力降低,“干性”基因表达减少。而上调CD44v6-细胞中MSI2的表达后,其自我更新能力、迁移侵袭能力、克隆增殖能力、NOD/SCID小鼠体内成瘤能力明显增强,“干性”基因表达显着增加;(3)使用慢病毒下调CD44v6+细胞中Notch1基因或用γ分泌酶抑制剂RO4929097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后,细胞“干性”生物学行为能力减弱,“干性”基因表达减少;第三部分(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发现在CD44v6+细胞中下调MSI2基因后Notch1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otch1、NICD、Hey1、Hes1)表达减少,而在CD44v6-细胞中上调MSI2后Notch1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增加;(2)Notch RT2 PCR芯片结果显示在SNU-398 CD44v6+细胞中下调MSI2后筛选出18个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基因,其中表达下调的6个,表达上调的12个,我们选择差异最明显的10个基因使用RT-PCR进行筛查后发现LFNG变化最显着;(3)使用慢病毒下调SNU-398 CD44v6+细胞中LFNG后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NOD/SCID小鼠体内成瘤能力减弱,“干性”基因表达减少;(4)慢病毒序贯调控实验结果显示MSI2通过LFNG活化Notch1信号通路参与维持CD44v6+肝癌干细胞“干性”特征;(5)CO-IP实验及RIP实验结果显示MSI2可与LFNG的蛋白和mRNA直接结合调控Notch1信号通路。结论:综上所述,MSI2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且MSI2的高表达与CD44v6的高表达呈正相关关系,与肝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CD44v6可作为肝癌干细胞一个可靠的“干性”标记物。MSI2和Notch1信号通路在维持CD44v6+肝癌干细胞“干性”特征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芯片筛查、序贯调控实验及CO-IP、RIP等实验我们发现MSI2可直接与LFNG的蛋白和mRNA结合调控Notch1受体的表达,进而激活Notch1信号通路参与维持CD44v6+肝癌干细胞“干性”化。本研究从肝癌干细胞维持这一角度进一步完善了肝癌的侵袭转移机制,为阻遏肝癌复发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点。

樊旭[9](2020)在《CD44表达水平升高在结肠癌化疗中的意义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年来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高居十大癌症前五位。结肠癌术后化疗所致肿瘤细胞耐药性形成以及之后所发生的复发和转移是结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有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可能是导致肿瘤耐药性形成的原因之一。已经发现CD44分子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并有研究者认为CD44可作为结肠癌肿瘤干细胞的表面分子标志物,CD44分子的表达升高可能导致肿瘤细胞耐药性增强,而结肠癌耐药性形成过程中CD44分子表达水平升高的机制目前并不清楚。目的:初步探讨CD44分子在结肠癌细胞耐药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评估姜黄素对CD44+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结肠癌组织中CD44分子表达水平与结肠癌发生的关系。2.应用低剂量化疗药物(如5-FU)处理结肠癌细胞后应用Western Blotting、RT-PCR和肿瘤球形成实验检测CD44分子表达水平及结肠癌细胞干性特征变化情况。3.应用RNA-Seq对化疗药物作用后的结肠癌细胞进行测序检测。4.应用Western Blotting、RT-PCR方法对RNA-seq结果进行验证,并检测转染ELF3si RNA及应用低剂量5-FU再次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CD44分子表达变化。5.应用Western Blotting、MTT、克隆形成等实验检测姜黄素对CD44+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结肠癌组织中CD44分子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低剂量化疗药物处理结肠癌细胞一段时间后CD44表达水平明细升高,并且结肠癌细胞干性特征增强。RNA-Seq结果提示化疗药物处理可致结肠癌细胞中ETS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的ELF3表达水平出现特异性增高,随后的RT-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也证实了上述结果,在结肠癌细胞转染ELF3si RNA并应用低剂量化疗药物5-FU处理后,发现细胞的CD44表达水平降低。此外本研究发现姜黄素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对化学耐药性的结肠癌细胞也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姜黄素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克隆形成和迁移能力并减弱结肠癌细胞的干性特征,姜黄素还可降低结肠癌细胞表面CD44分子表达水平,对CD44+结肠癌细胞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结论:1.低剂量化疗药物处理可促进结肠癌细胞CD44分子表达水平升高。2.低剂量化疗药物处理可特异性上调ETS家族成员之一ELF3转录因子,ELF3与结肠癌细胞表面CD44分子表达水平升高相关。3.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CD44+结肠癌细胞具有显着抑制作用。

陈磊[10](2020)在《NLRP3炎性小体/IL-1β信号促进头颈鳞癌进展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根据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约有超过83万人被诊断为头颈癌。而好发于口腔、口咽、下咽和喉部的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简称头颈鳞癌)占了所有头颈癌的90%,并且其中约一半的患者将在5年内死亡。诱发头颈鳞癌的典型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嚼槟榔以及人类乳头瘤病毒(HPV,human papillomavirus)感染。头颈鳞癌易复发和转移,目前针对头颈鳞癌的主流治疗方法为手术、化疗和放疗结合的综合策略。近几十年来,尽管我们对其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的认识以及治疗手段都有所提高,但是头颈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却没有得到显着改善。慢性炎症是公认的癌症生物学特点和病因之一,在包括头颈鳞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以及免疫抑制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近期研究发现炎症反应所必需的转录因子NF-κB可能是介导“炎癌转化”机制的重要桥梁之一。肿瘤干细胞(CSCs,cancer stem cells)是一群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启动、复发转移和化疗抵抗的主要元凶,而有证据表明NF-κB通路介导的炎症与肿瘤干细胞特性的获得关系密切。此外,头颈鳞癌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肿瘤,可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分泌免疫介质以及募集免疫抑制性细胞等机制诱导肿瘤免疫逃逸,而慢性炎症在上述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炎性小体(inflammasomes)是一类大分子蛋白复合物,作为“危险”信号感受器,是机体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其中NLRP3(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炎性小体,它由NLRP3、ASC(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和Caspase-1(半胱天冬酶1)构成,通过介导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 18(interleukin-18,IL-18)的成熟和释放对抗感染和创伤。NLRP3炎性小体在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们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仍不明确。NLRP3炎性小体能够对肿瘤生物学的多个方面产生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影响,这取决于特定的环境。目前,IL-18在肿瘤中的作用还存在诸多争议,相比之下,IL-1β的促瘤作用较为明确。研究表明NLRP3炎性小体介导分泌的IL-1β可以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生存及转移等能力,或通过促进免疫抑制间接影响肿瘤的进展。但是目前NLRP3炎性小体与肿瘤进展相关的证据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头颈鳞癌,NLRP3炎性小体与之相关的研究甚少,这促使我们探索NLRP3炎性小体在头颈鳞癌进展中的具体作用。第一部分 NLRP3炎性小体调控头颈鳞癌肿瘤干细胞形成的研究目的:明确NLRP3炎性小体在人类和小鼠头颈鳞癌组织以及人类头颈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探究NLRP3炎性小体及其组分NLRP3、ASC和Caspase-1与头颈鳞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分析NLRP3炎性小体与CSCs标记物的相关性;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索NLRP3炎性小体激活与头颈鳞癌CSCs形成的关系。方法:通过查询TCGA数据库,明确头颈鳞癌中NLRP3、PYCARD(ASC编码基因)、CASP1(Caspase-1编码基因)、IL1B和IL18的mRNA水平。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LRP3炎性小体在人类头颈鳞癌组织芯片以及Tgfbr1/Pten 2cKO头颈鳞癌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基于皮尔森相关性系数,分析其与CSCs指标(CD44、ALDH1和BMI1)表达的相关性。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LRP3炎性小体各组分在头颈鳞癌细胞系(SCC9、SCC25、FaDu和CAL27)的表达水平,随后利用NLRP3炎性小体的小分子抑制剂MCC950和激活剂(LPS+ATP)探索了 NLRP3炎性小体活性与头颈鳞癌细胞系CSCs形成的关系:采用成球实验(sphere formation)和克隆形成实验(colony formation)检测肿瘤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CSCs相关蛋白的表达。最后使用MCC950预防性治疗头颈鳞癌小鼠模型,评价NLRP3炎性小体作为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并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用药后肿瘤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各组分以及CSCs标志物的变化。结果:TCGA数据库的结果显示,除了IL18以外,NLRP3、PYCARD、CASP1和IL1B在头颈鳞癌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正常组织。NLRP3、ASC、Caspase-1在人类和小鼠头颈鳞癌标本的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粘膜组织,且其中高表达ASC的患者可能具有更差的预后(P<0.05)。此外,NLRP3炎性小体组分与CSCs标志物BMI1、ALDH1和CD44的表达呈正相关。头颈鳞癌细胞系中的NLRP3、Caspase-1和IL-1β也处于过表达状态,联合使用LPS和ATP激活NLRP3炎性小体促进了 CAL27细胞中BMI1、ALDH1和CD44表达,并且增强了 CAL27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P<0.001);而使用MCC950阻断NLRP3炎性小体活化后,CAL27细胞的成球和克隆数目明显减少(P<0.001),BMI1、ALDH1和CD44的表达量也明显降低。在头颈鳞癌小鼠模型中,MCC950治疗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并且减少了肿瘤组织中的NLRP3炎性小体以及CSCs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第一部分的研究表明,NLRP3炎性小体在人类和小鼠头颈鳞癌中处于过表达状态,并且与肿瘤干细胞特性密切相关。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是头颈鳞癌的促瘤信号,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能够抑制肿瘤进展以及CSCs的形成。第二部分 NLRP3炎性小体促进头颈鳞癌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的研究目的:分析NLRP3炎性小体活化与免疫抑制性因子和细胞的相关性;在头颈鳞癌小鼠模型中,研究NLRP3炎性小体/IL-1β信号对免疫抑制细胞招募,以及T细胞耗竭的影响,探索NLRP3炎性小体在头颈鳞癌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作用。方法:利用TCGA头颈鳞癌数据库和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IL1B与NLRP3炎性小体各组分、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TGFB1、IL6和IL10)、免疫抑制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CL2和CXCL1)以及CD47-SIPRα靶点(CD47和SIPRA)的相关性。随后采用ELISA检测人类头颈鳞癌病人血液,头颈鳞癌荷瘤小鼠的血液、脾脏、淋巴结及肿瘤组织中IL-1β的含量。利用头颈鳞癌小鼠模型,探索两种剂量MCC950治疗的效果差异,并使用ELISA检测用药后各组织中IL-1β的含量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三组荷瘤小鼠中免疫抑制性细胞:CD4+CD25+Foxp3+调节性 T 细胞(Tregs,regulatory T cells)、CD11b+Ly6Chigh 单核型和CD11b+Ly6G+粒细胞型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CD11b+F4/80+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以及CD4+,CD8+效应T细胞数目的变化;同时检测负性免疫检查点PD-1、TIM-3在T细胞上的表达变化。此外,采用免疫组化或者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上述细胞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最后利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评估NLRP3炎性小体与这些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在人类头颈鳞癌中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的结果提示,相对于IL-18,IL-1β的在头颈鳞癌中促瘤作用更为明确。TCGA数据库的相关性分析表明,IL1B跟NLRP3炎性小体组分、免疫抑制性因子(TGFB1、IL6和IL10)、免疫抑制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CL2和CXCL1)以及CD47-SIPRα靶点(CD47和SIPRA)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IL-1β在头颈鳞癌病人(n=10)血液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n=10,P=0.001),这一结果也在头颈鳞癌小鼠模型中得到了验证。通过MCC950阻断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能够有效地降低荷瘤头颈鳞癌小鼠体内IL-1β含量,并且伴随着免疫抑制细胞(MDSCs、TAMs和Tregs)以及PD-1、TIM-3耗竭T细胞数目的明显减少;同时增加了 CD4+和CD8+T细胞的数目。在人类头颈鳞癌组织芯片中,NLRP3、ASC 和 Caspase-1 的表达与 Tregs 标记物 Foxp3,MDSCs 标记物 CD11b和CD33,TAMs标记物CD68和CD163以及负性免疫检查点分子PD-1和TIM-3呈正相关。结论:第二部分的研究表明,头颈鳞癌中NLRP3炎性小体/IL-1β信号通路的激活与肿瘤免疫抑制状态关系密切。在头颈鳞癌小鼠中阻断该信号能够减少免疫抑制细胞的募集,改善免疫抑制炎性微环境,从而一定程度恢复抗肿瘤免疫反应。

二、CD44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44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及血清CD44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研究对象
    1.3 试剂和仪器
    1.4 血清CD44浓度测定
    1.5 肿瘤组织CD44蛋白测定
    1.6 患者分期、治疗及随访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SCLC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清中CD44的表达水平
    2.3 SCLC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清CD44与疗效的关系
    2.4 SCLC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清CD44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Author contributions

(2)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在乳腺癌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概述
        1.2.1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分类
        1.2.2 N-糖基化修饰
        1.2.3 O-糖基化修饰
        1.2.4 GPI锚定修饰
    1.3 癌症中的糖基化
        1.3.1 岩藻糖基化与癌症
    1.4 核心岩藻糖基化
        1.4.1 岩藻糖基化供体合成
        1.4.2 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和催化机理
        1.4.3 肿瘤相关生物学功能
    1.5 乳腺癌
        1.5.1 流行病学概述
        1.5.2 乳腺癌病理简介
        1.5.3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1.5.4 乳腺癌的分期
        1.5.5 乳腺癌中的岩藻糖基化
    1.6 MicroRNA
        1.6.1 MicroRNA概述
        1.6.2 MicroRNA与糖基化
    1.7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FUT8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和预后相关性的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文献检索策略
        2.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3 文献质量评价
        2.2.4 数据提取
        2.2.5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2.3.2 纳入研究的特征
        2.3.3 FUT8 表达与各种类型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4 FUT8 表达在各种类型恶性肿瘤生存中的预后价值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UT8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TCGA数据库芯片挖掘及分析
        3.2.2 乳腺癌FUTs表达芯片挖掘及分析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
        3.2.5 试剂配置
        3.2.6 细胞培养相关
        3.2.7 细胞构建
        3.2.8 细胞及组织总蛋白提取
        3.2.9 Western& Lectin Blot
        3.2.10 细胞表型相关
        3.2.11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
        3.2.1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乳腺癌组织中FUT8 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2 乳腺癌组织中FUT8表达变化
        3.3.3 FUT8 在临床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对比
        3.3.4 FUT8对MCF10A细胞运动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3.3.5 FUT8 对乳腺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UT8表达对乳腺癌化疗敏感性及癌细胞干性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4.2.2 主要设备
        4.2.3 试剂配制
        4.2.4 MTS检测细胞增殖
        4.2.5 小鼠皮下成瘤实验
        4.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2.7 组织凋亡TUNEL染色
        4.2.8 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CD24~-肿瘤细胞
        4.2.9 肿瘤干细胞成球培养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干扰FUT8 表达促进乳腺癌MDA-MB-231 细胞化疗敏感性
        4.3.2 干扰FUT8 表达对肿瘤干细胞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iR-10b通过AP-2γ调节FUT8表达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细胞
        5.2.4 Western& Lectin Blot
        5.2.5 细胞构建
        5.2.6 构建干扰AP-2γ的细胞株
        5.2.7 免疫荧光染色
        5.2.8 人乳腺癌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
        5.2.9 细胞划痕实验
        5.2.10 Transwell迁移实验
        5.2.11 细胞增殖实验
        5.2.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5.2.13 小鼠转移瘤实验
        5.2.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2.15 组织凋亡TUNEL染色
        5.2.16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i R-10b的目标基因生物信息学筛选
        5.3.2 人乳腺癌组织芯片检测AP-2γ的表达
        5.3.3 人乳腺癌细胞中AP-2γ的表达情况
        5.3.4 乳腺癌中AP-2γ表达调控FUT8 水平
        5.3.5 AP-2γ对 MDA-MB-231 增殖、迁移的影响
        5.3.6 AP-2γ过表达促进MDA-MB-231 在小鼠体内的转移
        5.3.7 乳腺癌中mi R-10b调控AP-2γ表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乳腺癌中AP-2γ通过STAT3调控FUT8的分子机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2.3 试剂配置
        6.2.4 免疫共沉淀(Co-IP)
        6.2.5 染色质免疫沉淀(Ch IP)
        6.2.6 Western Blot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P-2γ通过STAT3 介导调控FUT8 表达
        6.3.2 AP-2γ与 STAT3 结合相较与 p-STAT3 更加牢固
        6.3.3 p-STAT3和FUT8 启动子区域直接结合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课题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作者介绍
    1.基本情况
    2.教育背景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其它奖励

(3)基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细胞极化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肺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癌微环境中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1 研究背景
        2 外泌体的形成和特征
        3 外泌体的释放
        4 肺癌微环境中外泌体的功能
        5 外泌体在化疗耐药与靶向治疗耐药中的作用
        6 外泌体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7 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可以作为肺癌的预测指标
        8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外泌体肺癌微环境不同细胞之间的调控
        附表2 外泌体在治疗、诊断与预后中的相关研究
    综述二 中医药调控肿瘤微环境防治肺癌研究进展
        1 肿瘤免疫微环境
        2 中医药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与功能的调控
        3 中医药对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调节
        4 中医药对T、B淋巴细胞、NK细胞及免疫靶点的调控
        5 中医药对调节性T细胞的调控
        6 中医药重塑上皮间质转化
        7 中医药对血管生成的作用
        8 中医药对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调控
        9 中医药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的作用
        10 中医药对肿瘤微环境炎症因子的调控
        11 中医药对微环境中外泌体及非编码RNA表达的作用
        1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双参颗粒抑制荷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药效学实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双参颗粒对荷Lewis肺癌小鼠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双参颗粒干预荷M1型巨噬细胞与Lewis肺癌细胞混合移植瘤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双参颗粒对小鼠TAM细胞功能因子、记忆T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MIF基因过表达与MIF基因干扰稳定转染Lewis细胞株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六 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对MIF~(+/+)Lewis及shMIF-Lewis细胞中MIF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七 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对Lewis来源外泌体及外泌体中MicroRNA-34a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八 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干预MIF~(+/+)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表型及KLF4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LINC01619通过靶向抑制microRNA-129-5p/PAX6轴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实验设计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第2章 综述
    2.1 LNCRNAS在NSCLC中的作用机制
        2.1.1 染色质相互作用和转录后调控
        2.1.2 RNA靶标相互作用
        2.1.3 蛋白质调节
    2.2 LNCRNAS在NSCLC诊断和预后中的潜力
    2.3 LNCRNAS在NSCLC治疗中的潜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溶液的配置
        3.1.4 细胞及裸鼠来源
    3.2 方法
        3.2.1 患者及临床组织收集
        3.2.2 免疫组化实验
        3.2.3 原位杂交实验
        3.2.4 细胞培养
        3.2.5 细胞转染
        3.2.6 细胞活性检测(CCK-8)实验
        3.2.7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3.2.8 裸鼠异种移植瘤实验
        3.2.9 ALDH~+细胞的筛选及转染
        3.2.10 ALDH~+细胞成球性培养
        3.2.11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3.2.12 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分析(RIP)
        3.2.13 RNA荧光原位杂交实验
        3.2.14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
        3.2.15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3.2.16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LINC01619在NSCL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4.2 LINC01619对NSCLC细胞体外增殖和体内生长的影响
        4.2.1 LINC01619对NSCLC细胞体外活性和增殖的影响
        4.2.2 LINC01619对NSCLC细胞体内生长的影响
    4.3 LINC01619对NSCLC细胞肿瘤干细胞特征的影响
        4.3.1 LINC01619对ALDH~+细胞的比例和细胞成球性的影响
        4.3.2 LINC01619对癌症干细胞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
    4.4 LINC01619充当竞争性内源性LncRNA靶向抑制miR1295p的表达
    4.5 miR-129-5p靶向抑制PAX6的表达
    4.6 LINC01619通过调控miR-129-5p/PAX6轴促进NSCLC的发展
        4.6.1 LINC01619通过调控miR-129-5p/PAX6轴促进NSCLC细胞的体外活性和增殖
        4.6.2 LINC01619通过调控miR-129-5p/PAX6轴促进NSCLC细胞的成球性和癌症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
第5章 讨论
    5.1 LINC01619对NSCLC发展的影响
    5.2 miR-129-5p对NSCLC发展的影响
    5.3 PAX6对NSCLC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介导IL-6/STAT3通路调控胃腺癌细胞干性的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Methods)
    1.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耗材
        1.4 仪器设备
    2.方法
        2.1 生信筛选
        2.2 多重免疫组织化学(multiplexed immunohistochemistry,m IHC)染色分析
        2.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2.4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制
        2.5 细胞培养
        2.6 细胞功能学实验
        2.7 Western Blot实验
        2.8 Quantificational real time-PCR实验
        2.9 胃癌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
    3.统计学分析
结果(Results)
    1.胃癌肿瘤微环境中关键免疫细胞的分布与胃癌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
        1.1.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免疫细胞在胃癌微环境中的分布特征
        1.2.胃癌肿瘤微环境中关键免疫细胞的空间分布特征
        1.3.关键免疫细胞的空间分布情况和胃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2.胃癌组织中肿瘤干性特征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协同效应在肿瘤进展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2.1.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2.2.ALDH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2.3.CD44、ALDH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2.4.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胃癌组织CD44、ALDH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3.胃癌成球细胞具有干细胞样细胞的特征
        3.1.无血清成球实验诱导胃癌成球细胞
        3.2.胃癌球体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
        3.3.胃癌球体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
    4.M2型巨噬细胞诱导及表型鉴定
        4.1.诱导THP-1为M2型巨噬细胞
        4.2.M2型巨噬细胞表型鉴定
    5.M2型巨噬细胞增强胃癌细胞的干性特征并影响其恶性生物学行为
        5.1.M2型巨噬细胞增强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5.2.M2型巨噬细胞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5.3.M2型巨噬细胞增强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5.4.M2型巨噬细胞促进胃癌细胞的干性特征
        5.5.M2型巨噬细胞能够促进胃癌干性特征球体细胞的形成
        5.6.M2型巨噬细胞能够促进胃癌球体细胞的迁移能力
        5.7.M2型巨噬细胞能够促进胃癌球体细胞的侵袭能力
        5.8.M2型巨噬细胞能够促进胃癌球体细胞的增殖能力
    6.M2型TAMs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介导肿瘤细胞干性促进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转化
        6.1.M2型TAMs调控胃癌肿瘤细胞干性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的筛选
        6.2.M2型巨噬细胞介导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胃癌肿瘤细胞干性特征的形成
        6.3.M2型巨噬细胞介导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胃癌干性特征球体细胞的迁移能力
        6.4.M2型巨噬细胞介导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胃癌干性特征球体细胞的侵袭能力
        6.5.M2型巨噬细胞主要通过IL-6介导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干性特征的形成
        6.6.抑制IL-6/STAT3通路对共培养后胃癌细胞干性的影响
        6.7.抑制IL-6/STAT3通路对共培养后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6.8.抑制IL-6/STAT3通路对共培养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6.9.抑制IL-6/STAT3通路对共培养后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文献综述 STAT3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姜黄素对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及MMP-9、CD44、E-cadheri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黏液表皮样癌侵袭转移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miR-148a-3P在HeLa源性宫颈癌干性维持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回顾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及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Mir-148a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MSI2介导Notch1信号通路维持CD44v6+肝癌干细胞“干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MSI2与CD44v6在肝癌中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MSI2与Notch1信号通路在CD44v6+肝癌干细胞“干性”维持中的关键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MSI2通过LFNG活化Notch1信号通路维持CD44v6+肝癌干细胞“干性”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MSI2在肿瘤干细胞和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CD44表达水平升高在结肠癌化疗中的意义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RT-PCR引物序列
        2.1.3 ELF3基因的干扰RNA序列
        2.1.4 仪器设备
        2.1.5 主要试剂
        2.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
        2.2.2 细胞冻存
        2.2.3 细胞培养
        2.2.4 生物信息数据分析
        2.2.5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2.2.6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
        2.2.8 磁珠分选实验
        2.2.9 肿瘤球形成能力实验
        2.2.10 干扰RNA的转染实验
        2.2.11 MTT实验
        2.2.12 细胞划痕实验
        2.2.13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2.2.14 流式细胞术样品的制备
        2.2.15 紫外分光光度法
        2.2.16 统计方法
三、实验结果
    3.1 化疗药物作用促进结肠癌细胞CD44分子表达水平增高及干性特征增强
        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CD44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
        3.1.2 低剂量化疗药物处理促进结肠癌细胞CD44分子表达水平升高
        3.1.3 低剂量化疗药物作用促进结肠癌细胞干性特征增强
    3.2 化疗药物作用促进结肠癌细胞CD44分子表达水平升高的可能机制
        3.2.1 低剂量化疗药物作用可促进转录因子ELF3的表达水平升高
        3.2.2 ELF3对CD44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3 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3.3.1 姜黄素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克隆及迁移能力
        3.3.2 姜黄素对化学耐药性结肠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3.3.3 姜黄素抑制HCT8结肠癌细胞的干性特征
        3.3.4 姜黄素可降低结肠癌细胞表面CD44的表达水平
        3.3.5 姜黄素对CD44~+结肠癌细胞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综述
    参考文献
八、致谢

(10)NLRP3炎性小体/IL-1β信号促进头颈鳞癌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本论文在以下项目资助下完成
缩略词、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NLRP3炎性小体与癌症:朋友还是敌人?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NLRP3炎性小体调控头颈鳞癌肿瘤干细胞形成的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附图
    第二部分 NLRP3炎性小体促进头颈鳞癌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的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附图
总结
参考文献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发表论文首页
个人简介
致谢

四、CD44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及血清CD44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J]. 王莹,郭毅,林海峰,张丽娜,张红梅,王群慧,胡范彬,李杰,李宝兰,张同梅. 中国肺癌杂志, 2021(08)
  • [2]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在乳腺癌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D]. 马敏星. 西北大学, 2021(12)
  • [3]基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细胞极化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肺癌的作用机制[D]. 亓润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LINC01619通过靶向抑制microRNA-129-5p/PAX6轴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D]. 刘政甲. 吉林大学, 2021(01)
  • [5]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介导IL-6/STAT3通路调控胃腺癌细胞干性的作用机制初探[D]. 张安志. 石河子大学, 2021
  • [6]姜黄素对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及MMP-9、CD44、E-cadherin表达的影响[D]. 吕美怡.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7]miR-148a-3P在HeLa源性宫颈癌干性维持中的作用[D]. 黄伦.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8]MSI2介导Notch1信号通路维持CD44v6+肝癌干细胞“干性”的机制研究[D]. 王喜菊.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2)
  • [9]CD44表达水平升高在结肠癌化疗中的意义及干预研究[D]. 樊旭. 湖北医药学院, 2020(05)
  • [10]NLRP3炎性小体/IL-1β信号促进头颈鳞癌进展的研究[D]. 陈磊. 武汉大学, 2020

标签:;  ;  ;  ;  ;  

CD44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