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努力谋生

我们都在努力谋生

一、咱都为了养家糊口(论文文献综述)

李鹤春[1](2021)在《乡村小学“小科”教师身份认同的质性研究 ——以辽宁省L县的音、体、美三位教师为研究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科教师”他们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学校、学生所产生,更有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但是目前小科教师的身份及身份认同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和思考。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法、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法。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引言、研究设计与几位老师所处教学场域的描摹、“我”教了什么、“我”教会了什么、“我”教的怎么样、“我”是谁、结语:本研究的自我反思这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与几位老师所处教学场域的描摹,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包括研究思路和样本的选择、进入研究现场对其场域的描摹和相关人物的刻画。第三部分:“我”教了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从音体美农村三位“小科”教师的现实的教学生活中入手,以叙事的方式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将“关键事件”呈现出来。第四部分:“我”教会了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音体美三位农村“小科”教师对于现实教学生活的追思,从而来了解音体美“小科”教学的现状,倾听来自农村“小科”教师心底的真正声音。第五部分:“我”教的怎么样,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音体美农村三位“小科”教师的教学情境描摹,呈现出三位“小科”教师对于所教科目的看法和观点。第六部分:“我”是谁,这一部分从教师的法律身份的践行、“好教师”的标准与现实、“小科”教师的“缺失及边缘化”这三个角度来对其身份的确认进行阐述。第七部分:结语:本研究的自我反思,这一部分主要是研究者对于自身的反思以及对研究过程的反思。本论文通过对农村三位“小科”教师身份认同的探索,去更全面的展示了关于农村“小科”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和真实面貌。进一步拓宽了身份认同研究的领域。为教育领域有关“教师身份认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希望可以为我们国家的乡村“小科”教师队伍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薛闻清[2](2020)在《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 ——以云南省昆明市小学教师为例》文中指出小学教师这个在公众眼中具有极高幸福感的职业,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却显示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并不高,总体处于中等偏下的情况,而且大部分教师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一个亟需社会关注的问题。让教师在工作中能体会到尊严,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幸福,成为一种时代共识,唯有如此,才能极大的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和工作质量,才能培养得出有正确人生观、价值和世界观的优秀下一代,也将更好地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更快捷有效地促进我们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文章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的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分析了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从教师总体情况和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包括教师职业幸福感与教师年龄、教龄、性别、职称、学科、是否担任班主任、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与婚姻的对比。第三部分是对昆明市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期中包括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原因以及教师职业幸福感低下的原因。第四部分分析了提升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从教师、学校和社会方面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研究的不足。

徐兴文,刘芳[3](2020)在《低生育率时代典型国家家庭政策的实践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生育率已日益对未来我国人口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探索、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家庭政策已势在必行,因而借鉴和总结国际上典型国家的家庭政策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建国后,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经过了两次历史性转向:第一次转向是基于人口控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孩"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在二三十年间迅速走低,开启了低生育率进程。在人口结构和生育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形势下,2013年"单独二孩"和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相继出台,我国的生育政策开始第二次转向。但是,在新生儿出生数量短暂上升之后,生育政策效应开始出现消退,新生儿出生数又出现了回落和下降,表明单纯调整生育政策已无法回应业已出现的低生育率问题。因此,从国际上典型国家的家庭政策出发,选取瑞典、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日本四个国家作为典型案例,对家庭政策产生的背景、政策内容和社会政策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家庭化"和"去家庭化"的概念和工具进行分析和分类,认为四国现行的家庭政策分别代表了"个人主义""含蓄的家庭主义""选择性家庭主义"和"家庭主义"四种类型。最后,提出未来我国家庭政策的构建应从如下方面予以考虑:生育支持方面,从"以家为主"走向以国家、社会、市场和家庭聚力协同的"多元共担"福利支持体系;政策现状、受益范围和社会环境支持方面,须向整体性、适度普惠型和社会友好型的家庭政策方向迈进;家庭政策探索和创新方面,要抓紧研究和制定新时期我国托儿服务、育婴假和家庭与育儿津贴制度;政策福利供给方面,应考虑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发展程度和需求的不同,对政策供给进行自由选择和差异性实施,从而构建"混合型"的家庭政策体系。

陈秀茹[4](2020)在《周筼及其诗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筼是明末清初着名的遗民作家,是梅里词派的中坚力量之一。其诗、词、文兼擅,今存《采山堂集》10卷。周筼的文学创作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其作品既是他苦难遭遇的真实记录,也是明清易代的时代缩影。因此,对周筼及其诗文创作的研究可以深化人们对清初明遗民作家生存状态、心态变化和文学地位的认识。本文共由七部分构成:绪论介绍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并对周筼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思考。第一章介绍周筼的家世背景、生平经历及着述情况,着重考辨作为明遗民的周筼与其儒商和塾师身份的关系,并对这两种社会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二章考述周筼的交游状况,在整体观照的基础上,大致以地缘为界,分秀水挚交和外籍贤友两类,同时兼顾其他。第三章从周筼作品中发掘、梳理其诗学主张和诗歌中的辩证观念,且联系明清之际的文学思潮对其学术倾向进行细致探究。第四章将周筼诗歌的题材内容归纳为咏史怀古、酬唱赠答、题画题壁、山水纪行四个方面,选取重要作品进行解析,旨在从多角度、全方位呈现周筼的心态嬗变过程;该章还从诗风、语言、体裁等方面具体探析周筼诗歌的艺术特征。第五章讨论周筼《采山堂遗文》的概况,并将其散文按题材内容分为赠友序跋、人物传记、写景游记、抒情杂记等几个部分,其中“其他”一节中又按思想内容分为道德教化、治学态度两个方面,选取主要篇目进行探析,意在从散文创作方面探究周筼乃至清初明遗民群体的思想变化轨迹和文学价值;本章还从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结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周筼散文的艺术特征。结语部分概论周筼的文学创作成就,评述他在清初遗民界及文学史上的地位。

初曰春[5](2020)在《一号战车》文中指出第一章1人走霉运喝口凉水也塞牙。眼瞅着就要过元旦了,稀奇古怪的事儿愣是让吕建业给碰上了。刚发了几句牢骚,大老柳就让他大过节的消停点儿,他反问咱消防啥时候过节消停过。别说,这话确实在理儿,竟然让人哑口无言。吕建业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比较集中,一时半会儿却很难总结到位,滑稽的是,在他这里,多数情况下,优点也会变成缺点。毕竟两者之间原本就没有明显的界线。例如爱抱怨这个习惯,搁到平常谁也不会在意,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就有另一种意味了。事实上,在他刚进消防那会儿,就赚了个满嘴跑火车的名声。

霍亚琴[6](2019)在《乡村小工厂超时加班工人的同意机制研究 ——以六安市Y服装包装厂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安徽省人口迁移呈现出外出人口持续回流的特征,乡村中出现了许多小工厂。这些小工厂吸纳了许多农民工和留守妇女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新兴工厂的出现打破了乡村的静谧,工人超时加班成为常态。但是面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剥削行为,工人却不回以激烈的反抗,反而出现了对剥削行为的同意。工人对超时加班劳动的参与是他们同意的前提和基础。开展乡村小工厂超时加班工人的同意机制研究,可以为理解劳动者的行动逻辑提供现实意义,从而为解决超时加班问题、保障劳动者权益提供借鉴意义,并丰富现有的劳动过程和超时加班研究。本文以劳动过程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来获取第一手资料,旨在探讨工人的同意机制何以形成,以及行业市场、工厂管理者和劳动者各主体发挥何种作用,来理解工人超时加班背后的现实逻辑。研究发现,在行业市场中存在一种潜在规则,即“赶货生产”。从效率主义原则出发,“赶货生产”与“赶工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它是存在于行业市场中,而非仅在工厂内部。在“赶货生产”规则驱动下,工人会产生出对超时加班劳动的认同或遵从。其次,资方通过柔性的管理策略来推动工人同意机制的形成,并且管理者对社会关系、乡土人情以及工人社会身份因素加之利用,在获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同时掩盖了剩余价值。最后,从工人主体角度来看,工人同意超时加班可以说是主观动机态度与客观社会结构共同催动的。工人出于养家糊口和改善生活的动机,会主动投入到超时加班中。此外,工人的行动选择还受到结构性因素的约束。基于这样的研究发现,本文最后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供了相关服务建议,以保护工人的劳动权益。

皮常玲[7](2019)在《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研究》文中认为民宿是一种“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体验”,它受到大众旅游新时代众多旅游消费者的青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重要住宿产品,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宿经营者是民宿的“灵魂”与“核心”,但学术界对其研究却相对滞后。民宿经营者的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均是经营者在民宿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变量,是影响民宿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开展系统的、深入的探究有助于抓住民宿业态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民宿企业经营管理和民宿业态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本研究的主旨在于揭示民宿经营者的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之间的关系机理,研究围绕“是什么——即研究变量概念内涵的界定,识别变量的本质属性”、“为什么——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量之间存在的中介作用与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和“怎么办——验证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中介作用的影响,探究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提升路径”等三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具体的研究过程则按照“问题辨析-文献解析-理论探析-实证分析-策略研析”的逻辑思路进行建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问题辨析(第一章)--绪论与问题提出。在根据需求背景、供给背景、政策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分析基础上,将民宿经营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和研究民宿经营者的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等影响民宿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二,文献解析(第二章)--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搜集并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等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寻找研究突破口和切入点。回顾并梳理相关基础理论,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理论探析(第三、四、五章)。主要分析核心变量的内涵与结构维度,通过对民宿经营者的深度访谈资料和网络辅助资料收集,对民宿经营者的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探究民宿经营者的经营动机、职业价值观的内涵、结构维度;剖析情感劳动的行为过程、表现形式、产生动因、影响效果;研析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内涵与结构维度及其形成机理;第四,实证分析(第六章)。通过问卷调查获取662份有效样本数据,以此为基础测量民宿经营者的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并检验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对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作用关系和影响机理;第五,策略研析(第七章)。在总结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获得感三个变量的内涵与维度、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对情感劳动和获得感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民宿经营者如何提供情感劳动和提升获得感的策略,为民宿经营者的管理和民宿业态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本研究的的主要结论包括:(1)职业价值观是民宿经营者的多动机表现:民宿经营者的经营动机可以划分为利益导向动机、生活方式动机和创业发展动机三个类型;经营动机是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的重要表征与反映。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由利益导向型价值观、生活方式型价值观和创业发展型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2)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涉及多个过程、具有多行为表现、受到多因素作用、会产生多元影响: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可以分为情感劳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主客互动仪式中的互动准备、互动进程、互动结果三个互动仪式过程;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分为功能性情感劳动和社交性情感劳动两大类,包括围绕具体服务内容展开的,以及增加沟通联系、提升人际关系的情感表达行为等多种行为表现形式;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的产生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对顾客会产生“增进信任感”、“提升归属感”、“增强重购意愿”、“促进口碑宣传”等多元影响;(3)民宿经营者获得感具有多维度和双生形成机理:民宿经营获得感包含物质获得感、情感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三个维度;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形成机理存在“外在情境驱动型”的形成机理——“外生机理”和“内在需求自觉型”形成机理——“内生机理”的双生机理的相互作用。(4)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各维度存在显着的强弱差异,具体表现为生活方式型价值观是民宿经营者的主流价值观、民宿经营者在情感劳动中以深层表达行为为主、民宿经营者获得感以情感获得感居多。(5)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对情感劳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利益导向型价值观对表面表达行为有正向影响,对自然表达行为和深层表达行为的正向影响不显着;生活方式型价值观对自然表达行为和深层表达行为有正向影响,对表面表达行为有负向影响;创业发展型价值观对自然表达行为和深层表达行为有正向影响,对表面表达行为的正向影响不显着。(6)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对获得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利益导向型价值观对民宿经营者的物质获得感、情感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均未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生活方式型价值观对物质获得感的影响不显着,对情感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有正向影响;创业发展型价值观对物质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有正向影响,对情感获得感的正向影响不显着。(7)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对获得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情感劳动的自然表达行为对物质获得感、情感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有正向影响;情感劳动的表面表达行为对物质获得感、情感获得感具有负向影响,对精神获得感影响的负向不显着;情感劳动的深层表达行为对物质获得感的正向影响不显着,对情感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有正向影响;(8)情感劳动在职业价值观对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职业价值观可以直接影响民宿经营者获得感,也可以通过影响情感劳动进而影响获得感。情感劳动的中介作用是通过情感劳动的自然表达行为、表面表达行为和深层表达行为三个维度对职业价值观与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作用过程起影响作用的。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相应地民宿经营管理建议。首先,经营者个人层面:1)反思并合理调整职业价值观;2)真诚付出,提倡以自然表达和深层表达行为提供情感劳动;3)不同阶段,采取正确、有效地情感劳动方式;4)摆正期望,全面提升多重获得感;5)女性经营者要平衡“业务”与“家务”的关系。其次,行业及政府层面:1)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鼓励和支持民宿发展;2)为民宿经营提供资金与金融支持;3)支持成立民宿行业协会。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第一,本研究对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进行了深入剖析,阐明了三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维度,建立了三个核心概念的测度体系;第二,重点聚集于目前研究几近空白的民宿经营者获得感,比较系统、深入地探究了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内涵与结构维度、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拓展并丰富了“获得感”理论的相关研究;第三,本研究探索和验证了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对获得感的影响机制,拓展和深化了民宿经营者理论方面的相关研究;第四,本研究基于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等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建构了提升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策略体系,对民宿经营者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刘雯[8](2019)在《沧州木板大鼓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沧州木板大鼓是河北省传统的曲艺说唱艺术,形成于明末清初,产生于沧州市沧县地区,后来普遍到冀中各县,以及京、津等地,是全国特有的艺术曲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沧州木板大鼓进入了传承人老龄化和后继无人的两难阶段。通过沧州市政府和文化馆的大力推动宣传,2006年,沧州木板大鼓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打开了沧州木板大鼓的新华章。因此,笔者以沧州木板大鼓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其传承方式与过程。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与目的、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及方法四个方面来进行简要介绍。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沧州木板大鼓的文化渊源和本体构成,呈现了其历史演变形态和存在形式,具体对木板大鼓的句式结构、唱词特点、韵折特征、乐器表演特征进行了详细梳理。第二部分,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分别对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校传承和社会传承的实地考察,梳理了当下沧州木板大鼓传承的过程和成果,并归纳出四种文化传承模式的各自特点。第三部分,是对沧州木板大鼓的教育功能思考,简析了木板大鼓对人智力与非智力的培养促进作用。分别对木板大鼓传承的经验、传承困境和现代建构三个方面阐述了木板大鼓传承的重要性和传承中的问题,最后总结出四个教育场所发展中的缺失,从多方面来审视沧州木板大鼓传承的教育意义。

李瑶[9](2019)在《宋代女性家外活动 ——以《夷坚志》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在古代士大夫理想的“男外女内”性别秩序影响下,宋代女性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常年居于深闺庭院之中。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宋代女性走出家门却是平常之事,这也是宋代经济繁荣、宗教世俗化与平民化、科举制空前发展以及统治者支持宦游等种种社会现实的重要反映。宋代笔记小说《夷坚志》卷帙浩繁,记载了相当多以女性为核心人物的事例,而且也记录了很多在其他资料里找不到的女性生活细节,因此对研究宋代女性生活很有价值。立足于《夷坚志》中的记载,宋代女性家外活动丰富多样,大致包括家外生计活动、家外宗教活动和家外游玩活动三个方面。其中家外生计活动,主要指在战火中求生存,在灾害中谋生路,在社会上积极从事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等活动。至于家外宗教活动主要是指佛教活动和道教活动。家外游玩活动则主要包含节日期间的庆祝游玩,日常闲暇之际的游赏览胜以及官员女眷随夫、从子、随父的从宦游活动。从整体上看,宋代女性家外活动具有以下五方面特点:依附性与能动性并存、活动主体具有不平衡性、活动时间具有不均衡性、活动过程具有风险性,活动类型具有多样性。宋代女性的家外活动,有局限性,更有积极性。其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它不仅能扩展女性的生活空间,丰富女性的人生阅历,还能展现出女性所具有的独立意识,反应出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也是女性突破内外空间最直接有力的表现。尤为重要的是,她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也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王宏昌[10](2018)在《阿乃孜人的梦(中篇小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有个梦,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脚步近了,阿乃孜人的梦还会遥远吗?!——主人公言一噶秋旦县长急三火四地去市里是在一个雨天。阿乃孜县坐落在群山、良田与荒滩、戈壁的环抱中。这种地貌特点的地方一般来说是不会出现梅雨季节的,最多时下上个半天、一天的也就住了。这一回可好,雨水就像是一辆吱吱呀呀行驶中的老牛车,呵噜气喘地延续了三四天,该说要停了吧,老牛车似的雨反倒来

二、咱都为了养家糊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咱都为了养家糊口(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小学“小科”教师身份认同的质性研究 ——以辽宁省L县的音、体、美三位教师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一、研究设计与几位老师所处教学场域的描摹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样本选择说明
    (二)几位老师所处的教学场域
        1.自然的进场方式
        2.L县Y小学基本情况介绍
    (三)几位农村“小科”老师的描摹
        1.A老师:不想当“将军的”教育者
        2.C老师:没想过当老师的回归者
        3.E老师:带着家人理想教书的还愿者
二、 “我”教了什么
    (一)音乐A教师专业身份的迷思
        1. “带不出来的徒弟,我想去念紧箍咒”:想要创新却得不到认同
        2. “我们是否可以演奏出属于自己的交响乐”:面对质疑怀疑自身的教学
        3. “没有办法,只能回索和高扬现有的主旋律”:因不受重视而产生的无奈
    (二)体育C教师专业身份的质疑
        1. “体育其实是名存实亡”:体育器材的极度缺乏
        2. “大多数人都认为体育课没什么实质作用”:无人问津的追思
        3. “感觉上课对学生就像赶鸭子上架”:现实上课的无可奈何
    (三)美术E教师专业标准的失范
        1. “在教学中有时我也很茫然无措”:实际教学的“盲”与“茫”
        2. “教育归属感的缺失”:教学中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3. “我不是教育的群众演员”:实际教学中的一人多岗
三、 “我”教会了什么
    (一)音乐A老师对于日常教学的“无力感”
        1. “我也曾渴望站稳在音乐的书声里”:学校并不重视音乐
        2. “感觉我们被忽略了,语数外归根结底还是主体”:专业身份的弱化者
        3“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音乐设备不足
    (二)体育C老师一个人“负重前行”的日常教学
        1. “一种称呼,两份心情”:都是教师却同工不同酬
        2. “理想与现实腹背受敌”:冷暖自知的教学现状
        3. “我也曾无数次渴望过来自社会的安全感”:职业声望日渐式微
    (三)美术E老师“有苦难言”的教学现场
        1. “什么时候能把日子熬出头”:美术课实际的教学现场
        2. “课堂之间有杆不平衡的秤”:教学没有侧重点可言
        3. “有时候感觉就像在混日子”:没有教学效果的课堂
四、 “我”教的怎么样
    (一)因地制宜变“劣势”为“优势”从“做”中求进步的A老师
        1. “做中求进步,任重而道远”:实际教学中的步履维艰
        2. “因地制宜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不断的变革中调整教学
        3. “我时常在想危机是危险也是机会”:努力发掘农村教学中的优势
    (二)“拒绝脚踩西瓜皮”,努力去精准定位的C老师
        1. “精准定位后确实效果不一样”实际教学的课堂风采
        2. “孩子原来你也在这里”:即使不被认可但仍要发掘孩子的潜能
        3. “人生来会有三六九等,但你是无与伦比的美丽”:农村的孩子也能奋力发光
    (三)“撸起袖子加油干”,研发特色,传承“经典”的E老师
        1. “看似无用的课程实则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的”:艺术的经典需要后人的传承
        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筚路蓝缕也要研发特色
        3. “杜绝底层循环要让学生成人更成才”:再苦不能苦孩子全力以赴去育人
五、 “我”是谁
    (一) “权力”还有“义务”农村教师的法律身份的践行
        1. “与公务员待遇大相径庭”:教师权力践行的困惑
        2. “教师怎样才算尊重学生”:教师义务实践的疑惑
        3. “我们其实也没有什么权力而言”:缺失的音体美教师
    (二)“好老师”的标准与现实
        1. “好老师就是让学生成绩好”:几近唯一的评定标准
        2. “教书要讲良心”:付出了不一定就能得到理解
        3. “有时候感觉自己很孤独”:“小科”教师更像是一个人的狂欢
    (三)“小科”教师的“缺失”及“边缘化”现状该何去何从
        1. “很多乡村教师都乐于去城镇”:教师转城镇的流动量较大
        2. “感觉我们像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空壳”:不受重视的音体美教育
        3. “我们也渴望所教的科目可以旧貌换新颜”:盼望得到身份认同的心情
结语:本研究的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节选)
附录三:部分小科教师教案及教学计划
附录四:田野调查部分照片
附录五:三位农村小科教师的教学现场
附录六:部分编码登录过程图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 ——以云南省昆明市小学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研究缘起
        2.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幸福感
        2.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四)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外部因素研究
        4.多变量交互因素研究
    (五)研究方法、内容、思路与可能的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3.研究思路
        4.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一、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二)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内在因素分析
        1.择业动机
        2.自身性格结构
        3.从工作中获取的成就感
        4.教师专业水平
    (三)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外在因素分析
        1.物质条件和经济收入
        2.社会环境因素
        3.学校环境因素
二、昆明市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
    1.教师幸福感的年龄差异比较分析
    2.教师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比较分析
    3.教师幸福感的职称比较分析
    4.教师职业幸福感和任教科目的比较分析
    5.教师职业幸福感和是否担任班主任的比较分析
    6.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的比较分析
    7.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婚姻对比分析
三、昆明市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原因
        1.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2.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工作的发展
        3.教师工作的性质,待遇的稳定
        4.工作环境单纯、人际关系融洽
        5.领导与家长的支持和肯定
        6.合理的期望和良好的心态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低下的原因
        1.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巨大
        2.身心状况不佳
        3.学生表现不佳,难以管理
        4.非教学工作任务重
        5.家长不配合
        6.职称晋升难
        7.教师收入与付出不匹配
        8.社会对教师太过苛责
四、提升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一)教师方面
        1.提升自我专业素质,拓宽职业发展可能
        2.调整心态,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3.制定正确的职业规划
    (二)学校方面
        1.创建学习型校园,为教师奋斗保驾护航
        2.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
        3.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社会方面
        1.切实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
        2.社会要寄予教师合理的期望值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低生育率时代典型国家家庭政策的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二、文献回顾
三、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两次转向
    (一)走向低生育率:“一孩”政策的形成
    (二)人口政策调整:从“一孩”到“全面二孩”
四、低生育率时代下的国际家庭政策
    (一)瑞典的家庭政策
        1. 瑞典家庭政策产生的背景
        2. 主要家庭政策
        (1)公共托儿服务
        (2)照顾者津贴
        (3)育婴假
    (二)俄罗斯的家庭政策
        1. 俄罗斯家庭政策产生的背景
        2. 主要家庭政策
        (1)托儿服务
        (2)育婴假
        (3)家庭与儿童津贴
    (三)澳大利亚的家庭政策
        1. 澳大利亚家庭政策产生的背景
        2. 主要家庭政策
        (1)家庭支付(Family Payments)
        (2)育婴假
        (3)女性倡议
    (四)日本的家庭政策
        1. 日本家庭政策产生的背景
        2. 主要家庭政策
        (1)托儿服务
        (2)育婴假
        (3)家庭与儿童津贴
    (五)家庭政策效应与存在的问题
        1. 瑞典
        2. 俄罗斯
        3. 澳大利亚
        4. 日本
五、国际家庭政策比较:家庭化与去家庭化
    (一)家庭化、去家庭化不同组合模式下的家庭政策类型
    (二)瑞典、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日本家庭政策类型比较
六、国际家庭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一)独木难支:从“以家为主”走向“多元共担”
    (二)从碎片化到整体化:迈向整体性、适度普惠型和社会友好型家庭政策
    (三)创新与探索:研究制定新时期托儿、育婴假和家庭津贴制度
    (四)差异性实施与自由选择:构建“混合型”家庭政策体系

(4)周筼及其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周筼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章 周筼的家世、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周筼的家世
        一、地域与姓氏
        二、家族与家风
    第二节 周筼的生平
        一、弃举经商
        二、隐居田园
        三、塾师生涯
    第三节 周筼的着述
        一、自着:《采山堂集》《词纬》《今词综》等
        二、参编:《乐章考索》《瑶华集》
第二章 周筼交游考
    第一节 秀水挚交
        一、管鲍之谊:朱彝尊
        二、总角之交:悬崖禅师及其他诗僧
        三、金石情分:王翃、“檇李三李”
        四、车笠之交:曹溶
    第二节 外籍贤友
        一、君子之交:屈大均
        二、布衣盟友:彭孙贻
    第三节 其他诗友
第三章 周筼的诗学主张和诗歌中的理学观
    第一节 周筼的诗学主张
        一、师法唐宋,不主一家
        二、诗之为道,六义兼备
    第二节 周筼诗歌中的理学观
        一、周筼对程朱理学的辩证认知
        二、“虚静”说在周筼创作中的实践
第四章 周筼诗歌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
    第一节 周筼诗歌的题材内容
        一、咏史怀古
        二、酬唱赠答
        三、题画题壁
        四、山水纪行
    第二节 周筼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诗史”精神和比兴手法
        二、才情恣肆,奇趣横溢
        三、白描笔法,清远朴淡
        四、博采众长,五言尤胜
第五章 周筼散文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
    第一节 散文的题材内容
        一、赠友序跋
        二、人物传记
        三、写景游记
        四、抒情杂记
        五、其他
    第二节 周筼散文的艺术特征
        一、彰显《春秋》微言大义,超远拔俗
        二、语言流畅清丽,具有古朴雅致之美
        三、构思新颖,空间与逻辑顺序并重
结语
附录 周筼家族文人作品辑佚
参考文献
后记

(5)一号战车(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5
第二章
    6
    7
    8
    9
    10
第三章
    11
    12
    13
    14
    15
第四章
    16
    17
    18
    19
    20
第五章
    21
    22
    23
    24
    25
第六章
    26
    27
    28
    29
    30
第七章
    31
    32
    33
    34
    35
第八章
    36
    37
    38
    39
    40
第九章
    41
    42
    43
    44
    45
第十章
    46
    47
    48
    49
第十一章
    50
    51
    52
    53
    54
第十二章
    55
    56
    57
    58
    59
第十三章
    60
    61
    62
    63
    64
第十四章
    65
    66
    67
    68

(6)乡村小工厂超时加班工人的同意机制研究 ——以六安市Y服装包装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劳动过程的研究
        1.2.2 关于同意机制的研究
        1.2.3 关于超时加班的研究
    1.3 概念界定
        1.3.1 乡村小工厂
        1.3.2 超时加班
        1.3.3 同意
        1.3.4 同意机制
    1.4 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质性研究方法
        1.5.2 调查地点及访谈对象的选取
        1.5.3 资料收集方法
        1.5.4 资料分析方法
第2章 超时加班劳动中工人同意的现状呈现
    2.1 工人的劳动时间与超时加班
        2.1.1 超时的工作时间
        2.1.2 无固定的休息时间
    2.2 超时加班劳动中工人同意的表现形态
        2.2.1 超时加班工人“同意”的主动认可
        2.2.2 超时加班工人“同意”的被动接受
第3章 行业市场内“赶货生产”规则的驱动
    3.1 行业市场潜在规则——“赶货生产”
        3.1.1 “赶货生产”的含义和表现
        3.1.2 “赶货生产”的形成背景
    3.2 行业市场潜在规则——赶货生产的驱动
        3.2.1 长期规训下的认同
        3.2.2 同群效应下的遵从
第4章 工厂柔性管理策略的推动
    4.1 工资制与激励机制的作用
        4.1.1 计件工资制中“多劳多得”的价值取向
        4.1.2 计时工资制适时调整的激励效应
    4.2 工厂利益共同体的塑造
        4.2.1 个体劳动付出和工厂命运联结
        4.2.2 老板的双重角色与工人剥削感降低
    4.3 工厂内部沟通机制的协调
        4.3.1 人情取向运作:加强工人对工厂的忠诚感
        4.3.2 关系霸权控制:约束工人对超时加班劳动的不满
第5章 工人自我选择动机的催动
    5.1 工人对额外工时增收的主动选择
        5.1.1 养家糊口:生存导向下的家庭保障需要
        5.1.2 改善生活:发展导向下的美好生活向往
    5.2 工人在结构约束下的被动妥协
        5.2.1 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底层群体”
        5.2.2 劳动力市场结构中的“无竞争力群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6.3 研究创新点和局限
        6.3.1 研究创新点
        6.3.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民宿、民宿主人、民宿业主与民宿经营管理者
        2.1.2 情感、情感劳动、职业情感与工作情感
        2.1.3 获得感、幸福感与满意度
    2.2 民宿经营者的相关研究
        2.2.1 民宿的概念
        2.2.2 民宿经营者的经营动机研究
        2.2.3 民宿经营者其他相关研究
    2.3 职业价值观相关研究
        2.3.1 职业价值观的概念
        2.3.2 职业价值观的结构与测量
        2.3.3 职业价值观的作用结果
        2.3.4 研究述评
    2.4 情感劳动的相关研究
        2.4.1 情感劳动的概念与内涵
        2.4.2 情感劳动的特征
        2.4.3 情感劳动的结构与测量
        2.4.4 情感劳动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结果
        2.4.5 研究述评
    2.5 获得感的相关研究
        2.5.1 获得感的缘起
        2.5.2 获得感的概念与内涵
        2.5.3 获得感的特征
        2.5.4 获得感的结构与测量
        2.5.5 获得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2.5.6 研究述评
    2.6 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2.6.1 职业价值观与经营动机
        2.6.2 价值观与情感劳动
        2.6.3 价值观与获得感
        2.6.4 情感劳动与获得感
        2.6.5 理论模型构建
    2.7 相关的基础理论
        2.7.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7.2 自我决定理论
        2.7.3 互动仪式链理论
        2.7.4 资源守恒理论
        2.7.5 社会交换理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研究
    3.1 研究数据获取方法
    3.2 研究过程
        3.2.1 资料收集
        3.2.2 资料整理与分析
    3.3 研究结果分析
        3.3.1 民宿经营者的类型划分
        3.3.2 不同类型民宿经营者的经营动机及特征
        3.3.3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研究
    4.1 研究视角与理论依据
    4.2 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过程
    4.3 研究结果
        4.3.1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过程分析
        4.3.2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表现形式
        4.3.3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产生的动因
        4.3.4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对顾客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4.3.5 民宿经营者与顾客情感互动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研究
    5.1 需求、获得与获得感的理性分析
    5.2 民宿经营者的获得与获得感
    5.3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结构维度的理性分析
        5.3.1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民宿经营者需求与获得感
        5.3.2 积极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民宿经营者需求与获得感
        5.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民宿经营者需求与获得感
        5.3.4 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的民宿经营者需求与获得感
        5.3.5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结构维度的提出
    5.4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结构维度研究
        5.4.1 研究设计
        5.4.2 访谈资料分析
        5.4.3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结构维度研究结果与讨论
    5.5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形成机理
        5.5.1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5.5.2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形成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对情感劳动和获得感的影响研究
    6.1 研究思路
        6.1.1 研究目的
        6.1.2 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的逻辑关系
    6.2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6.2.1 研究假设提出
        6.2.2 理论模型构建
    6.3 研究设计
        6.3.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6.3.2 变量测量
        6.3.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6.4 预调研
        6.4.1 预调研基本情况
        6.4.2 预调研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6.4.3 问卷修正与正式测量问卷形成
    6.5 正式调研及数据分析
        6.5.1 正式调研对象和样本容量
        6.5.2 问卷发放、回收与处理
        6.5.3 数据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总结、讨论与展望
    7.1 研究发现、结论总结与讨论
        7.1.1 职业价值观是民宿经营者的多动机表现
        7.1.2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有多过程、多行为表现、多因素作用和多元影响
        7.1.3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具有多维度和双生形成机理
        7.1.4 民宿经营者的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在人口统计特征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
        7.1.5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各维度存在显着的强弱差异
        7.1.6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对情感劳动具有显着的影响
        7.1.7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对获得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7.1.8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对获得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7.1.9 在职业价值观对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作用过程中,情感劳动有部分中介作用
    7.2 研究贡献与管理启示
        7.2.1 研究贡献
        7.2.2 研究启示与管理建议
    7.3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创新
        7.3.2 研究不足
        7.3.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预调研问卷
附录B 正式调研问卷
附录C 方差分析附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沧州木板大鼓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目的
    (二) 理论基础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沧州木板大鼓概述
    (一) 木板大鼓的文化渊源
    (二) 木板大鼓的本体构成
二、沧州木板大鼓传承的田野调查
    (一) 田野调查对象与实施计划
    (二) “生活时空”—家庭传承
    (三) “学习时空”—师徒传承
    (四) “工作时空”—学校传承
    (五) “公众时空”—社会传承
三、沧州木板大鼓传承的教育功能与现状思考
    (一) 沧州木板大鼓传承的教育功能
    (二) 沧州木板大鼓传承的现状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9)宋代女性家外活动 ——以《夷坚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女性的家外生计活动
    第一节 战争、起义中向外求生
    第二节 水旱、饥荒中在外流徙
    第三节 走上社会以养家糊口
        一、商业
        二、手工业
        三、服务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女性的家外宗教活动
    第一节 家外佛教活动
        一、日常生活中的佛教活动
        二、节日中的佛教活动
    第二节 家外道教活动
        一、日常生活中的道教活动
        二、节日中的道教活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女性的家外游玩活动
    第一节 节日庆祝
        一、元宵节外出观灯
        二、清明和寒食节于郊外祭扫
    第二节 日常游赏
    第三节 从宦游
        一、妻从夫行
        二、母从子游
        三、女随父行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咱都为了养家糊口(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小学“小科”教师身份认同的质性研究 ——以辽宁省L县的音、体、美三位教师为研究对象[D]. 李鹤春. 渤海大学, 2021(02)
  • [2]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 ——以云南省昆明市小学教师为例[D]. 薛闻清. 西南大学, 2020(05)
  • [3]低生育率时代典型国家家庭政策的实践与启示[J]. 徐兴文,刘芳.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周筼及其诗文研究[D]. 陈秀茹.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一号战车[J]. 初曰春. 芳草, 2020(01)
  • [6]乡村小工厂超时加班工人的同意机制研究 ——以六安市Y服装包装厂为例[D]. 霍亚琴.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7]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研究[D]. 皮常玲. 华侨大学, 2019(01)
  • [8]沧州木板大鼓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 刘雯.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宋代女性家外活动 ——以《夷坚志》为中心[D]. 李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阿乃孜人的梦(中篇小说)[J]. 王宏昌. 回族文学, 2018(06)

标签:;  ;  ;  ;  

我们都在努力谋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