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情影响他人

用热情影响他人

一、用热忱来影响别人(论文文献综述)

管妍[1](2021)在《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责,要承担起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角色,扣好他们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而且有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其德育效果,为培育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担当者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基础。因此,研究以增强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为前提,分析影响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个人特征、制度与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并从教师自身、学校、社会三方面出发,提出增强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相关对策。整个研究过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的研究方法,对J市和W市七所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展开调查研究,以期掌握其职业认同感现状。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职业认同感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职业成就感降低、职业倦怠时有发生、职业发展前景迷茫。根据现状调查分析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称、教育背景等个人特征因素,教师激励机制、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等制度与政策因素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最后探讨的是提升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对策,分别从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优化学校环境、强化社会保障等三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论述。

乔羽[2](2021)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大分裂研究 ——以9世纪佛提乌事件为中心》文中提出

崔京宪[3](2020)在《周作人与李光洙文学思想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周作人与李光洙作为中韩两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生活在几乎相同的时代,有很多相同相似的经历。中韩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自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相似的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程。另外,在东亚内部,中韩两国同时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影响,又遭受日本侵略,韩国还被日本强行吞并。在这样的东亚国际环境中,尽管周作人、李光洙所属国家不同,然而两人的文化心理却有许多相同感受,在个人经历和文学思想上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将两位文学家的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即可以从中看出两位文学家成长的国情背景,也可以比较出两位文学家文学思想上的相同与不同,探讨他们文学思想的价值维度。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比较周作人与李光洙独特的人生经历,找到两人文学思想产生的根源。他们共同经历了传统社会的巨变,在西力东渐的时代背景,使他们的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影响了他们文学道路的选择。周作人自小饱读中国传统诗书,受到了良好的中国国学等传统文化教育,他在江南水师学堂里还受到新式教育,接触过西方文学。其后又曾东渡日本留学,接触了大量日本文学以及西方文学,颇有心得收获。归国后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学的代表人物,因其提倡“人的文学”以及发表大量优美的散文而成名。后服务于日伪政权,留下历史污点,晚景悲凉,在贫寒和凄苦中渡过余生。李光洙从小在家跟父亲学习古汉文,也在私塾堂学习相关内容。因他个人身体病弱、家境贫困及父母的早亡,使他较早懂得了人生贫苦重病及死亡的意义。他曾两次到日本留学,这为他奠定了作为一位作家的文化基础。“情的文学”成为其文学的基本思想,因发表大量启蒙性与大众性的文学作品而成名。后期他走向亲日附逆之路,给人生留下了历史污点。时代影响下形成的人生经历与文学思想是两位文学家之间的重要可比性之一,这些共同的可比性是我们研究比较两位文学家的重要前提之一。第二部分,比较周作人与李光洙在文学思想上的认识以及影响。两人分别都是本国现代文学思想的先驱之一。他们都很熟悉传统文化之中的古典文学,同时,他们又对传统文化之中的封建思想大加排斥,因此,在他们的文学思想中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思想。他们又都深受西方和日本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他们自己的文学思想。值得一谈的是,他们在各自国家传播和介绍新文学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通过相关作品体会到他们文学思想上的闪光之处。“人的文学”是周作人文学思想的核心,在他文学里面充满了人道主义以及尊重“人”的“个性”的思想。“情的文学”是李光洙理想主义启蒙文学思想的重要构成内容,通过崇尚个性解放与独立人格的理想主义思想来体现真善美的文学价值主张。第三部分,比较周作人与李光洙的博爱与人道主义文学思想。他们都非常赞赏基督教的博爱、献身精神。尽管两人在具体内容的认知上略有差别,但在对基督教精神方面的认识大体相同。体现在以平等、博爱、人道主义等观念在文学思想上的运用。第四部分,比较周作人与李光洙的个人的文学与民族的文学思想。他们文学的不同特质表现在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文学思想上。周作人在自己园地里的文学,表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李光洙的民族园地以民族改造为标识的文学,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为此采用对比式、反比式的研究方法来比较周作人的个人主义文学思想与李光洙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想。第五部分,主要讨论比较周作人与李光洙文学的价值维度。主要围绕着作者与时代、文学与时代维度,文学与社会维度,作家内在的艺术表现维度等方面进行讨论,并以此来展开其文学价值维度的发现与认识。巨变的时代催生出了新的文学命题,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文学形式与新的文学思想。正是由于他们捷足先登,抓住时代主题,从而使他们在各自国家的新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及新文学的先驱者。他们都以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现文学内在的艺术价值。周作人的文学代表为散文,李光洙的文学代表为小说,都展现了文言一致,新文体,国语的民族式样,创作上的融合性与独创性。虽然在文学形式上风格不同,但是在文学思想上却有着相似的内在文学价值。以上所介绍的五大部分的内容,通过比较研究方法中之平行研究方法中的相同相异、互补互衬、相反相成等比较特点来展开讨论,站在更加广阔的东亚甚至全球的视野中去评价、论述作家与时代、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作家与文学艺术内在表现等文学价值维度,解读两位卓越的文学家及其文学的价值。

季张婷[4](2020)在《一名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教师身份认同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而对新手教师来说明确教师身份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入职初期是新手教师要融入学校、教师职业和社会,获得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适应教学环境、处理人际关系、实现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转变。近年来我国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初中英语新手教师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尤其是面向非师范教育背景的新手教师,因此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认同理论,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选取一名非师范教育背景的初中英语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情况。此外本研究通过半结构性访谈和课堂观察来收集资料,对初中英语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新手教师身份认同形成和发展的策略。本研究发现该教师的个体反思、个体实践性知识、工作压力、教学信念、人际关系,及学校的文化、组织环境的支持以及社会环境中的外语教学改革是影响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原因,基于此,笔者从个人、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三个维度提出了建议:个人要加强反思,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学会自我调节,疏解工作压力,以及不懈地追求专业发展,明确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层面要明确学校定位,加强学校教学文化建设,还要开展有效的新手教师入职培训教育;最后教育部门全面落实外语教学改革,完善新手英语教师教育。

王水[5](2019)在《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研究 ——以德州市四所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滋养每一位炎黄子孙鲜活生命成长的肥沃土地。在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传承民族文化,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发展角度出发,明确构建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内涵与价值,以德州市四所幼儿园为例,分析了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中寻找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路径。第一部分主要从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文化和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三个方面阐述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内涵和价值;第二部分以德州市四所幼儿园为例,从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实施三方面,分析幼儿园传统节日课程开展的现状;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第四部分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建设策略。

戴雨悠[6](2018)在《新时期家庭伦理剧中婆媳形象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婆媳形象从文学作品发展到影视作品,虽然形式上有所改变,但是这一类人物形象存在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受欢迎程度历久弥新。社会文化的变迁影响着影视作品的创作,而影视作品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具象缩影,影视作品中又以家庭伦理剧对于婆媳形象的塑造最为丰富和生动。家庭伦理剧中传统的“50后”和“60后”的婆婆,遇上了新时期“80后”和“90后”的媳妇,地域、城乡、代际、价值观等等一切的差异,在婆媳的冲突矛盾中得以彰显,展现时代变迁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而在此背景下婆婆和媳妇社会角色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却是隐秘而深刻的,不易被察觉。新时期婆媳题材的家庭伦理剧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剧中婆媳形象的内涵在哪些层面进行了丰富?这些形象类型背后又对应着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它又是如何来彰显这些变化的呢?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家庭伦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美学等为理论支撑,探讨了新时期家庭伦理剧中婆媳形象的建构。通过对新时期婆媳题材的家庭伦理的文本分析,笔者总结出新时期婆媳形象的类型分类弱化了道德的标准,模糊了绝对的“非善即恶”的道德取向,转而表现更丰富的人性、更丰满的形象。婆媳形象类型是在婆媳关系的相处模式中自然形成的,而这种关系相处模式从本质上属于权力关系模式,电视剧文本设置更加私密化的场景,架构递进的婆媳冲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对白的细节设计,来揭示这种隐秘的关系变化。前人的研究在类型研究层面,划分标准通常以城乡、南北方、道德层面的善恶来进行划分,或者是从具体人物形象中提取性格特征来作为人物形象的关键点。笔者的划分依据是在婆媳这对伦理关系的相处模式中,根据权力关系的变化来提炼出相对应的婆婆和媳妇的形象。一方面,她们的形象类型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形象的建构以婆媳关系模式为依托,并且受各自性格因素影响。当前的电视剧作品中婆媳形象建构依然存在问题,如价值观导向过于明显,为追求收视率故意妖魔化“婆婆”形象等。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伦理价值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的碰撞中,婆媳形象建构过程中如何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如何从家庭属性突围,依然值得思考。

刘希云[7](2013)在《“自由派”作家的抗争与无奈 ——以《现代评论》、《新月》为考察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力图在还原历史语境和自由主义文学的创作生态的基础上,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以《现代评论》和《新月》两份刊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自由主义文学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期发展和演化的历程,阐释其在时代文化发展演变的大潮中、在左翼文学和民族主义文学的双重挤压下,坚持文学的独立性,坚守人生的艺术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遭遇的各种尴尬、无奈所显示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一章写的是《现代评论》的创刊,背景是1924年北京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文化走向所发生的变化,正是在这个背景上,一群自由主义者聚合起来,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守护他们的理想。第二章论述的是《现代评论》的文化选择,其坚持理性主义文化立场,是对五四的启蒙主义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他们固有的梦想的守护。第三章对发表在《现代评论》上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考察,通过原始材料的解读,揭示了他们人生与艺术并重的追求,从中不难看出这些作者对文学与人生理想的某种坚守。第四章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如善后会议、陈鲁之战、三一八事件,分析这群自由主义者所遭遇的艰难,最后以刊物的无奈终结告终。但是,自由主义者并没有消沉下去,离开北京,他们又来到上海,创办了《新月》。第五章阐释的是《新月》的创刊,它是自由主义者的再集结。这次集结,应对的是新的危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中国出现的思想文化及其政治环境的变化。第六章谈新月派的文化选择,以胡适的《我们走哪条路》和徐志摩的《新月的‘态度’》为中心,分析新月派的政治态度和文学态度。第七章考察了《新月》上的文学创作,诗歌、戏剧、小说方面均达到的艺术高度,显示了他们文学守望的成就。第八章,以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胡适和徐志摩的论争、人权论战为例,谈新月派对时代的抗争,以及刊物最后的无奈终结。第九章以现代评论派和新月派为例,阐释自由主义文学的文学史价值。自由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追求,不同于左翼文学和民族主义文学,拒绝把文学视为党派政治宣传工具,因此创作出了一批审美价值较高的作品。本文总结了其创作给文学的健康发展带来的经验,那就是坚守文学的本体论,坚持在创作上以人为本,尊重作家的主体人格,从对文学的认识到创作取材到创作主体的姿态,都坚持了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但是,由于30年代特殊的时代语境和创作生态,他们高蹈的自由主义理念和文学理想在现实中总是遭遇尴尬,最终无奈地进入文学边缘。

刘芳冰[8](2012)在《基于胜任素质模型软件开发人员的招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争取到主动权。没有优秀的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的根本,就谈不到企业的发展。如何才能找到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是每一家企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胜任素质模型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应用在美国外交部甄选外交官的招聘中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上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这项理论并得以广泛的应用。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招聘体系是现在招聘工作的主流,代表着招聘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相对于传统的招聘体系,它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点。本文以软件开发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文献参考法、问卷调查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建立了软件开发人员的胜任素质模型。探讨了软件开发人员需要哪些方面的胜任素质才能取得优秀的绩效。并以软件开发人员招聘为例,论述了该模型在人才招聘中的应用。

夏莹[9](2010)在《卞之琳诗歌语言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所做的探索与开拓具有重要诗学意义。本文从三部分入手,论述卞之琳在新诗口语化、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修辞以及诗歌语言的智性化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口语化是卞之琳诗歌语言的特点之一。使用平实、朴素的日常口语词汇和句式入诗,为现代新诗加入了纯熟洗练又不失生动饱满诗意的特色语言,同时有效地实现了诗人对纯诗意趣的追求和哲理、智性的诗性表现。他自觉尝试从我国古典诗歌与外国现代主义诗歌中吸收营养,在白话语言的表现策略上做到“融古化欧”。倒装的欧化句法为诗歌语言制造出新奇的效果,而复叠的使用则承自中国古典诗歌,使语言有着含蓄绵密之美。凝练的语词和简洁的句法,凸显了卞之琳诗歌精炼简略的风格。卞之琳诗歌语言修辞技巧中使用得较为出色的是反讽和跳脱。卞之琳诗作中的反讽主要包括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总体反讽三类。诗人擅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营造言语反讽效果;同时,通过语言提供的复杂语境为情境反讽的发生制造条件;诗人运用总体反讽的语言修辞,观照人生百态和万事万物,引导人们自省与思索。卞之琳诗歌中反讽手法的运用,也可以说是他实现智性诗学传达的手段之一。跳脱则表现在语言与观念两个层面上。跳脱的不仅是诗句,语言的跳脱中蕴含着跳动的诗思。借助反讽与跳脱这两种修辞技巧,使日常化的口语表达获得异常的修辞效果。智性化是卞之琳诗歌的重要特征,而智性化的实现离不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把握。诗人往往能用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抽象主题,观念的抽象往往伴随的是细节的具体,在语言艺术上突出表现为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借助诗歌语言,诗人对诗的经验进行了调和与组织,并通过对诗歌戏剧化效果的营造,实现了对智性诗学的传达。诗歌戏剧化的实现借助了戏剧化独自、戏剧对白、戏剧旁白和戏剧性处境的营造。借助语言手段,诗人对诗歌戏剧化手法进行了大胆尝试,赋予了现代诗歌丰富的新的审美体验,使现代诗歌逐步走向了一种深广之境。

张立明[10](2009)在《大学生自我的发展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来自湖南大学的调查为依据》文中研究说明伴随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的主体意识增强,自我的发展作为一种自我教育手段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探讨大学生自我的发展意义和手段,有助于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自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从自我的内容上看,它由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成分组成。从结构形式上来看,自我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荣格认为“自我”就是“精神”,由意识和无意识组成。大学生的自我特征可以根据其家庭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这三个重要因子划分为积极和消极两大类:自我肯定型和自我矛盾型,自我肯定型又可分为自我肯定型1、自我肯定型2、自我肯定型3三种类型;自我矛盾型又可分为自我矛盾型1和自我矛盾型2。自我肯定型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富有安全感,能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评价自我、有效控制自我;而自我矛盾型缺乏安全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评价自我、有效控制自我。大学生自我呈以下矛盾:1、自我认识方面呈现出有自我探求的需要但不了解自己,2、自我评价方面自信又时而自卑,3、自我发展方面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有扩大的趋势,4、自我控制方面大学生寻求独立的同时又有依赖性的倾向。大学生独立和依赖的矛盾与家庭教育里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密切相关,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卑的矛盾与社会的变迁联系紧密,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紧密联系,另外大学生自身生理成熟和其身份的独特性也是引起大学生呈现出依赖和独立、自信和自卑矛盾特征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改变观念、积极付诸行动而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评价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以使自我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用热忱来影响别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热忱来影响别人(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四)创新之处
一、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职业认同感
        2.教师职业认同感
        3.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感
    (二)增强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有利于推动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建设
        3.有利于深化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4.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
    (一)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问卷调查
        1.问卷的编制
        2.问卷调查对象
    (二)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访谈分析
        1.访谈对象
        2.访谈提纲
    (三)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的表现
        1.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
        2.职业成就感降低
        3.职业倦怠时有发生
        4.职业发展前景迷茫
三、影响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原因
    (一)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个人特征因素
        1.性别因素
        2.年龄因素
        3.教育背景
        4.职称因素
        5.职业价值观
        6.专业素养
    (二)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制度与政策因素
        1.教师激励机制
        2.教师评价考核制度
        3.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三)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
四、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对策
    (一)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1.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职业荣誉感
        3.树立专业发展的理念,坚定职业意志
    (二)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学校环境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教师职业归属感
        2.关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身体健康,为教师“减负”
        3.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4.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准入标准,严格教师招聘制度
    (三)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社会保障
        1.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激励机制
        2.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评价机制
        3.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社会地位
        4.增加经费投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经济待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问卷调查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访谈提纲
致谢

(3)周作人与李光洙文学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现状
        1.2.2 李光洙文学思想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2章 人生经历与文学道路
    2.1 不同国情背景与人生经历
        2.1.1 早年经历与文学萌芽
        2.1.2 留学经历与文学创作
    2.2 文学思想的取向与转折
        2.2.1 时代弄潮儿与落伍者
        2.2.2 命运安排与文学转折
    2.3 文学人生的非凡经历
        2.3.1 相似的文学人生
        2.3.2 相异的文学人生
第3章 人的文学与情的文学
    3.1 人道与启蒙的文学思想
        3.1.1 “人的文学”思想
        3.1.2 “情的文学”思想
        3.1.3 “人”与“情”文学的融通
    3.2 理想主义文学与新文明的憧憬
        3.2.1 理想主义文学的传播与介绍
        3.2.2 构建“人的生活”的理想文学
        3.2.3 向往“新文明生活”的文学表现
    3.3 人的文学与情的文学的异同与呼应
        3.3.1 东亚新文学上的互补互衬
        3.3.2 新文明理想的相同相异
第4章 博爱的文学与人道的文学
    4.1 “博爱”精神与人道思想的体认
        4.1.1 基督教的认识路径及体认
        4.1.2 寻找“自己信仰”的文学追求
    4.2 “博爱”精神与人道思想的文学表现
        4.2.1 文学与宗教的关联
        4.2.2 《圣经》文学的借鉴
    4.3 博爱与人道文学的相似与异同
        4.3.1 博爱与人道文学的相同相似
        4.3.2 博爱与人道文学的相背相异
第5章 个人文学与民族文学
    5.1 个人与民族相纠葛的文学
        5.1.1 “为个人”与“为民族”的文学
        5.1.2 “个人”与“民族”的文学表现
    5.2 “宽容”与“平常”的文学
        5.2.1 “个人自由”与“民族改造”
        5.2.2 超然性与平常性的文学表现
    5.3 文学个人取向与民族取向的对比
        5.3.1 个人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相生相克
        5.3.2 宽容文学与平常文学的相反相成
第6章 周作人与李光洙文学思想的价值维度
    6.1 周作人与李光洙文学的时代维度
        6.1.1 时代催生新文学命题
        6.1.2 时代塑造新文学先驱
    6.2 周作人与李光洙文学思想的社会维度
        6.2.1 文学反映社会风貌
        6.2.2 文学担当社会启蒙功能
    6.3 周作人与李光洙文学的内在价值维度
        6.3.1 新文体与国语表达的民族式样
        6.3.2 文学艺术表现的融合性与独特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一名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学科核心素养对新手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1.1.2 基于个人实习经历的思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自我认同理论
    2.2 社会认同理论
第3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 核心概念的梳理
        3.1.1 新手外语教师
        3.1.2 身份认同
        3.1.3 教师身份认同
        3.1.4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
    3.2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结构
        3.2.1 自我认同理论下对教师身份结构的划分
        3.2.2 社会认同理论下对教师身份结构的划分
        3.2.3 综合视角下的对教师身份认同结构的划分
    3.3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3.3.1 微观—个体因素
        3.3.2 中观—学校组织因素
        3.3.3 宏观—社会环境因素
    3.4 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3.4.1 新手教师面临的挑战
        3.4.2 挑战形成的影响因素
        3.4.3 促进新手教师身份认同发展的策略研究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收集方法
        4.4.1 访谈法
        4.4.2 课堂观察
    4.5 数据分析方法
第5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情况
        5.1.1 职业身份认同
        5.1.2 专业身份认同
        5.1.3 个人身份认同
        5.1.4 处境身份认同
    5.2 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5.2.1 个体因素
        5.2.2 学校组织因素
        5.2.3 社会环境因素
第6章 促进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身份认同发展的策略
    6.1 个人
        6.1.1 加强个体反思,成为反思型教师
        6.1.2 学会自我调节,疏解压力
        6.1.3 不懈追求专业发展,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
    6.2 学校
        6.2.1 明确学校定位,加强学校教学文化建设
        6.2.2 开展有效的新手教师入职培训教育
    6.3 教育部门
        6.3.1 全面落实外语教学改革
        6.3.2 完善新手英语教师教育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5)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研究 ——以德州市四所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1.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有力手段
    (二)文献综述
        1.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研究
        2.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3.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4.简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概述
    一、关键概念界定
        (一)传统节日
        (二)传统节日文化
        (三)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
    二、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儿童传统节日知识的了解
        (二)有利于儿童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第二章 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实施现状审视
    一、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开展情况
        (一)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态度
        (三)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课程实施
        (四)影响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因素
    二、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对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三章 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系统的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目标
        (一)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
        (二)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总体目标
        (三)主题节日课程的年龄段目标
        (四)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具体活动目标
    二、选取适宜的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内容
        (一)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二)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内容
        (三)幼儿园传统节日“春节”课程内容案例
    三、探索体验式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实施
        (一)主题中体验,与领域教学相结合
        (二)材料中体验,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三)情感中体验,与家长资源相结合
    四、创设独特的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环境
        (一)传统节日的外显特征
        (二)游戏精神的内在体现
    五、开展科学的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评价
        (一)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评价意义
        (二)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评价主体
        (三)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评价维度
        (四)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提纲
    三、观察记录表
致谢

(6)新时期家庭伦理剧中婆媳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5.1 新时期家庭伦理剧概念界定
        1.5.2 婆媳题材家庭伦理剧界定
        1.5.3 研究范围
第二章 婆媳形象类型举隅
    2.1 日趋衰微的长者—婆婆形象
        2.1.1 意见领袖型
        2.1.2 忍气吞声型
        2.1.3 与时俱进型
    2.2 围城中的女性—媳妇形象分析
        2.2.1 依附型家庭主妇
        2.2.2 独立型职场精英
        2.2.3 兼顾型“凤凰女”
    2.3 推波助澜的“他者”形象
        2.3.1 被削弱的父亲形象
        2.3.2 煽风点火的小姑形象
        2.3.3 软弱无能的丈夫/儿子形象
        2.3.4 趁虚而入的“第三者”形象
第三章 婆媳关系模式探索
    3.1 力量失衡式
        3.1.1 婆强媳弱
        3.1.2 婆弱媳强
    3.2 势均力敌式
        3.2.1 新旧观念的交锋
        3.2.2 对立性格的对照
    3.3 和谐相处式
        3.3.1 新旧观念的互渗
        3.3.2 互补性格的兼容
第四章 婆媳形象建构策略
    4.1 生活化、私密化的场景设置
        4.1.1 “时空结”的设定
        4.1.2 叙事场景的修辞与调度
        4.1.3 “闲聊式”的叙事情境
    4.2 完整、封闭的冲突机制
        4.2.1 触发冲突的话语
        4.2.2 激化冲突的激励事件
        4.2.3 缓和冲突的回应机制
        4.2.4 冲突的构成原因
    4.3 丰富细节的对比暗示
        4.3.1 物件的设定
        4.3.2 职业的设定
        4.3.3 动作表情语言的设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新时期婆媳题材的家庭伦理剧剧目表

(7)“自由派”作家的抗争与无奈 ——以《现代评论》、《新月》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二、本课题研究旳历史与现状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目标
第一章 《现代评论》的创刊
    第一节 刊物的问世
    第二节 作者队伍的构成
    第三节 他们遇到了什么?——1924年北京的思想文化走向和舆论氛围
第二章 《现代评论》的文化选择
    第一节 理性主义的文化立场
    第二节 五四传统的薪火相传
第三章 创作:艺术人生梦想
    第一节 《现代评论》文学创作的概况
    第二节 人生与艺术并重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空灵、挚情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现代评论派散文的内涵
    第五节 现代评论派的文艺思想
第四章 “现代评论派”的艰难处境
    第一节 《现代评论》与“善后会议”
    第二节 陈西滢与鲁迅的笔墨官司
    第三节 如何面对“三·一八”
    第四节 无奈的终结
第五章 《新月》的创刊
    第一节 自由主义者的再集结
    第二节 《新月》的作者队伍
    第三节 新政权建立之后的抗争
第六章 新月派的文化选择
    第一节 “新月”的态度
    第二节 绅士化的文化立场
第七章 一如既往的文学追求
    第一节 纯诗化的艺术实践
    第二节 纯形与写意的戏剧
    第三节 沈从文创作中的自由主义文学理念
第八章 多重挤压之下的抗争
    第一节 “人性论”与“阶级论”之争
    第二节 徐志摩与胡适的“苏俄问题”论争
    第三节 新月派和左翼的人权论战
    第四节 “新月”的沉没
第九章 “现代评论派”与“新月派”的文学史价值
    第一节 对文学本体论的坚守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
    第三节 对作家主体人格的尊重
    第四节 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命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胜任素质模型软件开发人员的招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
2 胜任素质模型的理论综述
    2.1 胜任素质和胜任素质模型的基本概念
        2.1.1 胜任素质的涵义
        2.1.2 胜任素质模型的涵义
    2.2 有关胜任素质模型的研究成果
        2.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2.2.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3 软件开发人员胜任素质模型建立
    3.1 软件开发人员招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 软件开发人员的概念及特点
        3.1.2 软件开发人员招聘现状及存在问题
    3.2 软件开发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
4 软件开发人员胜任素质模型在招聘体系中的应用
    4.1 传统招聘方法与基于胜任素质模型招聘方法的比较
    4.2 基于胜任素质模型招聘实施步骤
        4.2.1 软件开发人员的职务分析
        4.2.2 软件开发人员的招聘信息发布
        4.2.3 软件开发人员招聘的初选
        4.2.4 软件开发人员的行为面试
        4.2.5 软件开发人员的背景调查
        4.2.6 胜任素质模型应用的实施保障
5 F公司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软件开发人员招聘案例分析
    5.1 F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5.2 F公司软件开发人员招聘问题及分析
    5.3 F公司软件开发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
        5.3.1 文献参考法
        5.3.2 问卷调查法
        5.3.3 行为事件访谈法
        5.3.4 综合分析法
        5.3.5 F公司软件开发人员胜任素质模型
    5.4 F公司基于胜任素质模型在招聘体系的应用
        5.4.1 F公司软件开发人员的职务分析
        5.4.2 F公司软件开发人员招聘信息发布
        5.4.3 F公司软件开发人员招聘的初选
        5.4.4 F公司软件开发人员的行为面试
        5.4.5 F公司软件开发人员的背景调查
    5.5 胜任素质模型在F公司应用的实施保障
    5.6 F公司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招聘体系实施效果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卞之琳诗歌语言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卞之琳诗歌的白话口语特征
    1.1 日常生活的口语表达
        1.1.1 白话口语的诗学内涵
        1.1.2 语语汇的合理运用
    1.2 化古化欧的多重实践
        1.2.1 化欧的词汇和句法
        1.2.2 古典的意趣与化古的尝试
2 卞之琳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修辞
    2.1 语言的反讽
        2.1.1 言语反讽的语言运用
        2.1.2 情境反讽的语境设置
        2.1.3 总体反讽的人生诘问
    2.2 语言的跳脱
        2.2.1 跳脱的诗句
        2.2.2 跳动的诗语与诗思
3 卞之琳诗歌语言的智性特征
    3.1 经验凝定的语言智慧
        3.1.1 诗的经验的调和与组织
        3.1.2 智性表达与语言手段
    3.2 戏剧化的语言技法
        3.2.1 戏剧化独白
        3.2.2 戏剧对白
        3.2.3 戏剧旁白
        3.2.4 戏剧性处境的场景营造
结语
参考文献

(10)大学生自我的发展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来自湖南大学的调查为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自我和自我的发展理论
    2.1 自我
        2.1.1 自我的内涵
        2.1.2 自我的结构
    2.2 自我的发展
        2.2.1 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2.2.2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八阶段理论
        2.2.3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2.2.4 荣格的自我现实化观点
第3章 大学生自我的现状调查及其呈现出矛盾的原因
    3.1 大学生自我的特点
        3.1.1 问卷调查
        3.1.2 访谈调查
        3.1.3 研究结果
        3.1.4 大学生自我的特点呈现出矛盾
    3.2 大学生自我的特点呈现出矛盾的原因
        3.2.1 家庭教育原因
        3.2.2 学校教育原因
        3.2.3 社会意识原因
        3.2.4 个体自身原因
第4章 大学生自我的发展的教育对策
    4.1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自我的发展的促进
    4.2 大学教育对大学生自我的发展的促进
    4.3 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的促进
    4.4 自我教育对大学生自我的发展的促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附录 C 当代大学生自我的特点访谈提纲
附录 D 访谈记录

四、用热忱来影响别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D]. 管妍.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中世纪基督教会大分裂研究 ——以9世纪佛提乌事件为中心[D]. 乔羽.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周作人与李光洙文学思想比较研究[D]. 崔京宪. 辽宁大学, 2020(01)
  • [4]一名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个案研究[D]. 季张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研究 ——以德州市四所幼儿园为例[D]. 王水. 山东师范大学, 2019(12)
  • [6]新时期家庭伦理剧中婆媳形象建构研究[D]. 戴雨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7]“自由派”作家的抗争与无奈 ——以《现代评论》、《新月》为考察中心[D]. 刘希云. 南开大学, 2013(07)
  • [8]基于胜任素质模型软件开发人员的招聘研究[D]. 刘芳冰.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5)
  • [9]卞之琳诗歌语言艺术研究[D]. 夏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1)
  • [10]大学生自我的发展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来自湖南大学的调查为依据[D]. 张立明. 湖南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用热情影响他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