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素外用治疗烧伤后瘢痕的初步临床观察

辣椒素外用治疗烧伤后瘢痕的初步临床观察

一、烧伤后瘢痕局部应用辣椒素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目前对白僵蚕治疗瘢痕疾病的机制研究匮乏,应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靶向对接,研究白僵蚕治疗瘢痕的作用靶点、化合物、KEGG信号通路,以揭示白僵蚕治疗瘢痕疙瘩或增生性瘢痕的分子通路、作用机制。进一步将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用于肛瘘患者的术后创面局部换药,观察其对术后瘢痕防治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白僵蚕的活性成分、筛选得到疾病-药物共同靶基因,进一步实施相关靶基因的功能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构建白僵蚕治疗瘢痕的药物成分-靶基因-分子信号通路交互网络。随后给予体外细胞实验验证,除了CCK8细胞的增殖抑制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外,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不同实验分组(对照组、不同浓度白僵蚕给药组、单体白僵菌素给药组、PI3K/Akt抑制剂LY294002给药组)干预下MMP-1、MMP-2、MMP-9、Akt、P-Akt、beta-Actin、P13K p85α、p38 MAPK、GAPDH、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而后我们以白僵蚕3个主要化学成分(白僵菌素、环(D-脯-D-苯丙)二肽、(+)-松脂醇)和4个关键瘢痕干预靶点(MMP1、MMP9、MMP13、PI3k)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靶向对接,再次对白僵蚕3个主要化学成分与疾病靶点的相互作用进行深一步探讨。2.收集2020年2月至2020年8月在咸阳市中心医院肛肠科住院的76例肛瘘患者,每组各38例,治疗组术后给予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局部外用,对照组术后给予曲安奈德局部外用。研究过程中,使用随机数表,随机分配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干预(治疗前、治疗后)的基线特征、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的减少程度、瘢痕宽度(超声检测)等指标分析;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波形蛋白(Vimentin)染色阳性细胞数;两组的术后并发症(色素沉着、血管分布、柔韧性、瘢痕高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溃疡、色素减退)指标给予观察及记录、分析;对两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满意度等数据分析,完成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形成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经过筛选出白僵蚕单味药物688个靶基因中的73个与瘢痕疾病相关的药物成分,分子信号通路148条,通过构建的白僵蚕与瘢痕疾病网络,发现白僵蚕抗氧化、参与凋亡、补体激活、炎症反应、细胞迁移、细胞基质重建、以及抗肿瘤、改善低氧状态、衰老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体外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白僵蚕组、白僵菌素组、LY294002组干预后人增生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MMP-1、MMP-9、P-Akt、p38 MAPK、NF-κB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白僵蚕、白僵菌素干预下,能有效抑制PI3K/Akt/MMP1/MMP9信号通路。基于Autodock vina 1.1.2对接打分值,计算结果表明白僵菌素﹑环(D-脯-D-苯丙)二肽﹑(+)-松脂醇3个化合物可能同时作用于4个靶点,提示白僵蚕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协同抑制PI3K/Akt/MMP1/MMP9分子信号通路。2.在76例肛瘘患者中,术后采用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的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优于曲安奈德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上白僵蚕组在25.39±3.03,曲安奈德对照组为29.48±2.90,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的减少程度、超声检查瘢痕宽度也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细胞染色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柔韧性、瘢痕高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显着差异(P<0.05),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有利于减少肛瘘术后瘢痕形成(P<0.05),降低肛瘘术后疼痛。对两组肛瘘术后色素沉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出现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1.白僵蚕能有效抑制PI3K/Akt/MMP1/MMP9分子信号通路,亦能有效抑制人增生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调控瘢痕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2.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上,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较少、疗效好、有利于减少肛瘘术后瘢痕形成,值得临床开展。

李小妹[2](2021)在《敛疮生肌膏治疗放射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可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文献综述从中西医两方面对放射性皮炎进行介绍,综述一介绍西医对放射性皮炎的相关认识及治疗方式,具体包括放射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评估及药物的治疗。综述二从中医的角度对放射性皮炎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并总结了中医治疗放射性皮炎外用、口服治疗用药。本论文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自身对照研究观察敛疮生肌膏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效果。研究目的:观察敛疮生肌膏外用对放射性皮炎患者分级(RTOG)、RISRAS评分、疼痛数字评估法(NRS)、KP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的影响,研究以“养阴透热、敛疮生肌”为治法的敛疮生肌膏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药治疗放射性皮炎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采用小样本、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32例,治疗采用敛疮生肌膏外用,每日外敷1次,观察及用药时间为14天,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9天、第12天、第14天的放射性皮炎RTOG分级、RISRAS评分、疼痛评分、KP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变化,安全性评价指标有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统计方法用SPSS 24.0分析统计。研究结果:最后完成观察30例,男性11人,女性19人。1.临床疗效比较:共完成治疗患者30例,治疗2周后RTOG分级疗效显示治愈1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2.治疗前后RTOG分级情况比较:患者治疗14天后RTOG分级程度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皮炎分级程度秩均值小于治疗前;3.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患者NRS评分从治疗前的2.73±1.05分下降至治疗2周后的0.50±1.01分,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RISRAS评分比较:患者RISRAS评分从治疗前的12.72±3.20下降至治疗2周后的3.52±5.37,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评价:患者中医症状评分从治疗前的9.23±2.16下降至治疗2周后的2.63±3.88,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后KPS评分评价:患者KPS评分从治疗前的79.67±8.80分升高至治疗2周后的86.33±10.33,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并未出现使用中药外敷后的皮肤不良反应,使用时及使用后也无明显不适感,在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方面治疗前后也无明显变化。研究结论:敛疮生肌膏能有效改善放射性皮炎患者症状,缓解患者不适的感觉,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敛疮生肌膏外敷安全性良好。

石佳勇[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乌蔹莓软膏促进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乌蔹莓软膏促进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为乌蔹莓软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提供临床应用依据。方法:(一)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乌蔹莓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与GeneCards数据库查询的感染创面愈合靶点相映射,得到乌蔹莓影响感染创面愈合的潜在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利用Cytoscape 3.7.0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通过DAVID对预测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二)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科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0例对照组和20例乌蔹莓软膏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9天的创面面积及创面面积缩小率、疼痛指数、肉芽生长评分,术后2个月总体疗效,并收集术后第3、9天的创面肉芽组织,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一)TCMSP平台筛选出乌蔹莓中木犀草素、芹菜素等5个活性成分,对应129个作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搜集到感染创面愈合有关靶点523个,两者交集得到TNF、IL-6、MMP9、MMP2、VEGFA等53个靶点,涉及HIF-1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二)本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均全部完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BMI指数、血糖水平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创面面积、疼痛指数、肉芽生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9天,乌蔹莓软膏组创面面积小于对照组,创面面积缩小率高于对照组,疼痛指数、肉芽生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9天,乌蔹莓软膏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TNF-α、IL-6、MMP9、MMP2水平低于对照组,VEGF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个月,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肛周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网络药理学表明乌蔹莓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对感染创面愈合发挥治疗作用,结合临床疗效观察以及实验室指标检测,乌蔹莓软膏可能通过降低TNF-α、IL-6、MMP9、MMP2水平,升高VEGFA水平,促进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为乌蔹莓软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方向。

周凡[4](2021)在《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从临床症状、体征、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情况等方面观察其临床疗效,为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探寻合适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将最终纳入的50例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患者,采用简单排序随机化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予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方治疗,3周为1疗程,共治疗9周。分别于3周末、6周末及9周末对各个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结束1月后两组患者复发情况。结果本课题共计50例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患者参与临床研究,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皮损及症状积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等各方面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1.皮损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在治疗3周末、6周末、9周末的皮损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3周末皮损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6周末、9周末皮损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3周末、6周末、9周末的皮损及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LQI积分比较:两组在治疗3周末的DLQI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6周末、9周末的DLQI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3周的DLQI积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末、9周末的DLQI积分有显着差异(P<0.05)。3.临床疗效比较:在治疗3周末、6周末、9周末,进行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发现治疗组总体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8.6%,对照组为15.8%,两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枇杷清肺饮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皮损,还可显着提高其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苏玉婷[5](2019)在《烧伤后瘢痕瘙痒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对烧伤后瘢痕瘙痒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烧伤后瘢痕瘙痒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经干预3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瘢痕瘙痒程度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1个月后,两组瘢痕瘙痒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3个月后,观察组瘢痕瘙痒程度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93.94%比72.73%)。结论 对烧伤后瘢痕瘙痒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瘢痕瘙痒症状,护理满意度也更高,可大力推广运用。

陈丹,艾云智,谭功军,张先安,罗文福,张琳,蒋春超,齐映亮[6](2018)在《梅花针刺联合辣椒素、积雪苷治疗烧伤瘢痕瘙痒的效果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梅花针刺联合辣椒素、积雪苷治疗烧伤后瘢痕瘙痒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烧伤后瘢痕瘙痒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梅花针刺组(A组)、外用辣椒素组(B组)、外用积雪苷组(C组)、梅花针刺联合外用辣椒素、积雪苷组(D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梅花针刺、外用辣椒素软膏、外用积雪苷软膏、梅花针刺+外用辣椒素+积雪苷治疗,辣椒素、积雪苷用法及用量按照说明书进行,对照组采用口服赛庚啶片治疗,3次/d,2 mg/次。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瘢痕评分,检测各组治疗前后瘢痕组织内P物质(SP)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瘢痕增生及瘙痒情况无明显减轻,瘢痕内SP含量及VEGF、TGF-β1表达无显着改变,A、B、C、D组治疗后,瘢痕增生及瘙痒情况明显减轻,SP含量均下降,VEGF、TGF-β1表达均有改变,尤以D组为着。结论梅花针、辣椒素、积雪苷治疗烧伤后瘢痕瘙痒的效果优于口服赛庚啶,治疗后瘢痕内VEGF、TGF-β1表达降低,SP含量下降,可能是其抑制瘢痕增生、缓解瘙痒的机制。

袁志坚,何文涓[7](2014)在《中药在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中的应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瘢痕是创伤修复的必然结果,增生性瘢痕不仅影响美观和导致功能受损,而且在主观上引起患者瘙痒,严重者因为瘙痒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的方法和药物很多,但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且不易复发的治疗方法却不多见。中医药对瘢痕的防治有久远的历史,治疗增生性瘢痕具有疗效好、费用低、副作用小、兼顾性好的优点。研制疗效确切的中药成药、方药或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将成为今后中医药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的研究方向,本文致力探讨中药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张友来,曾元临,辛国华[8](2008)在《烧伤愈合创面瘙痒的发生机制与治疗》文中认为1概述随着烧伤治疗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得到了更为有效的治疗。但是对于患者创面愈合后的康复治疗与生活质量仍关注不够,例如大部分深Ⅱ度及Ⅲ度烧伤患者治疗后期或创面愈合后,局部常出现瘙痒的感觉,给患者日常生

戚富琴,钟晓春,何晓升[9](2007)在《瘢痕瘙痒的机制与治疗》文中提出

宋洁,陈继延,韩小怀[10](2006)在《预防烧伤及其致残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烧伤后瘢痕局部应用辣椒素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伤后瘢痕局部应用辣椒素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白僵蚕治疗瘢痕疾病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白僵蚕制剂治疗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瘢痕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敛疮生肌膏治疗放射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放射性皮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放射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2 放射性皮炎的影响因素
        3 放射性皮炎的评估
        4 放射性皮炎的预防与治疗进展
        5 放射性皮炎的护理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放射性皮炎的中医防治进展
        1 放射性皮炎病因病机
        2 放射性皮炎的用药规律及治法
        3 外用药物
        4 口服药物
        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脱落病例处理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自愿方法
        2.2 干预措施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指标
        2.5 统计方法
        2.6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治疗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4.2 方药分析
        4.3 结果分析
        4.4 本研究不足之处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放射性皮炎分级标准
    附录2 急性放射性皮炎反应评估量表
    附录3 体力状况评分表
    附录4 相关不良反应处理
    附录5 本研究安全性评价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乌蔹莓软膏促进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肛瘘的研究进展
        1.1 传统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2 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2.1 愈合机制
        2.2 影响因素
        2.3 创面管理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活性成分及其靶点的筛选
        2.2 疾病靶点的搜集
        2.3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中药—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
        2.4 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筛选标准
        1.3 仪器与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围手术期处理
        2.3 分组治疗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创面面积比较
        3.3 疼痛指数和肉芽生长评分比较
        3.4 总体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观察
        3.6 实验室指标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乌蔹莓作用于感染创面愈合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 乌蔹莓软膏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3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对照组
        2.2.2 治疗组
        2.3 注意事项
    3.观察指标
        3.1 皮损及症状评分标准
        3.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3.3 不良反应监测
        3.4 复发率观察
    4.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皮损及症状评分
        1.1 结果分析
    2.皮肤病生活质量表(DLQI)积分
        2.1 结果分析
    3.临床疗效
        3.1 结果分析
    4.不良反应
        4.1 结果分析
    5.复发率比较
        5.1 结果分析
讨论
    1.中医学对玫瑰痤疮的认识
        1.1 古代病名
        1.2 病因病机认识
        1.2.1 古代医家
        1.2.2 现代医家
    2.西医学对玫瑰痤疮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3.中西医结合治疗玫瑰痤疮
    4.枇杷清肺饮加减方组成及分析
        4.1 药物组成
        4.2 单位药物分析
    5.光电协同技术(ELOS)原理及其应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皮肤病生活质量调查表(DLQI)
附图
综述 玫瑰痤疮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梅花针刺联合辣椒素、积雪苷治疗烧伤瘢痕瘙痒的效果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瘢痕评估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瘢痕情况比较
    2.2 各组瘢痕组织中SP含量比较
    2.3 各组瘢痕组织中VEGF表达比较
    2.4 各组瘢痕组织中TGF-β1表达比较
3 讨论

(7)中药在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内服汤剂
    1.1 桃红四物汤加味
    1.2 复元活血汤加减
    1.3 血府逐瘀汤
2 外用制剂
    2.1 丹芎瘢痕涂膜
    2.2 辣椒素霜剂
    2.3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
3 中药有效成分
4 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10)预防烧伤及其致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烧伤流行病学分析
2 烧伤的预防
3 烧伤致残
    3.1 瘢痕形成的机制
    3.2 瘢痕的防治
        3.2.1 物理方法
        3.2.2 化学药物
        3.2.3 生物技术
        3.2.4 手术处理
        3.2.5 皮肤替代物
4 展望

四、烧伤后瘢痕局部应用辣椒素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D]. 李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敛疮生肌膏治疗放射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观察[D]. 李小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乌蔹莓软膏促进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D]. 石佳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光电协同技术治疗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凡.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烧伤后瘢痕瘙痒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J]. 苏玉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05)
  • [6]梅花针刺联合辣椒素、积雪苷治疗烧伤瘢痕瘙痒的效果及机制探讨[J]. 陈丹,艾云智,谭功军,张先安,罗文福,张琳,蒋春超,齐映亮. 山东医药, 2018(09)
  • [7]中药在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中的应用探讨[J]. 袁志坚,何文涓.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03)
  • [8]烧伤愈合创面瘙痒的发生机制与治疗[J]. 张友来,曾元临,辛国华. 中华烧伤杂志, 2008(06)
  • [9]瘢痕瘙痒的机制与治疗[J]. 戚富琴,钟晓春,何晓升.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7(04)
  • [10]预防烧伤及其致残的研究进展[J]. 宋洁,陈继延,韩小怀.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6(02)

标签:;  ;  ;  ;  ;  

辣椒素外用治疗烧伤后瘢痕的初步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