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计划免疫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儿童计划免疫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一、儿童计划免疫发生反应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董玉滕[1](2021)在《分析护理指导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中的重要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护理指导对计划免疫接种儿童的护理效果及对改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儿童家属护理满意率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预防接种中心接收的计划免疫接种儿童108名为研究对象,儿童就诊时间2019年3月—2020年3月。108名计划免疫接种儿童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普通组和护理指导组两组。普通组(54名)儿童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护理指导组(54名)实施护理指导。观察两组护理前、护理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评分、计划免疫接种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家长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后,护理指导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健康知识调查问卷》疫苗类型评分(21.78±2.13)分、接种意义评分(21.63±2.32)分、注意事项评分(22.14±2.09)分、接种相关护理评分(21.46±2.27)分,护理满意率98.15%,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10、12.233、21.678、10.812,χ2=8.199,P<0.05);护理后,护理指导组计划免疫接种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5.88%,明显低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5,P=0.038)。结论护理指导对计划免疫接种儿童的护理效果及对改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儿童家属护理满意率的意义显着,能够明显控制心绞痛症状发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中华预防医学会[2](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韦蕙肖[3](2020)在《儿童计划免疫中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儿童计划免疫中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了在我疾控中心接受计划免疫疫苗接种并实施书面签署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的儿童220名及其家属作为观察组,另将本疾控中心实施书面签署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前的于我中心接受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的儿童200名及其家属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的的疫苗接种率、疫苗接种及时率、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总满意率进行统计并对比。结果经比较,观察组儿童的疫苗接种率以及疫苗接种及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其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对比两组家长对于疫苗接种的满意度可知,观察组家长的总满意率为99.1%(218/220),明显高于对照组家长的80.0%(160/200),上述数据行组间比对结果均提示具备统计学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中采用知情同意书的应用价值显着,能够有效提高疫苗接种率、疫苗接种及时率以及儿童家长对于疫苗接种的满意度,同时降低儿童的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梁胜翔[4](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王天晓[5](2020)在《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民众物质水平大幅提升,可用于健康的消费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疾病防治,疫苗产业领域空前繁荣。疫苗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健康”理论的提出更让疫苗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政策成为当今的社会热点。疫苗产业关乎国计民生,尤其是国家多次提出“健康中国”构想后,公民身体健康指数越来越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公民健康问题越来越被置于突出位置,因此加大疫苗产业扶植力度,鼓励疫苗产业经济发展,制定并出台行之有效的疫苗产业科技政策,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之于疫苗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疫苗技术研发政策为疫苗产业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并出台的技术研发政策,能够使疫苗产业更契合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与全球化接轨;其二,疫苗技术产业政策有利于疫苗产业技术革新。疫苗技术研发政策从实质角度规划并指出了疫苗技术技术更新升级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疫苗产业良性发展;其三,疫苗技术政策研究是新形势下疫苗产业能够突破瓶颈走向新生的必经之路。之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经济体制,疫苗行业发展受制于国家统一监管,于国外完全自主经营的模式不同,国内疫苗产业发展继续国家政策的方向指引和支撑。因此,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的发展在疫苗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论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量收集当前疫苗产业的政策性法律法规,以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为主题,以《疫苗法》等法律法规为实际切入点,以疫苗产业市场分析为手段,系统地阐释了研发技术政策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了疫苗产业技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以疫苗产业政策诞生、发展及转变的全过程,阐明了疫苗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并且结合新形势下疫苗产业技术政策新方向,根据现状提出了不同层面的对策建议,并最终阐释得出结论。

李佩,陈妙珠,欧红桃,黄敏,许丽芳[6](2019)在《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接种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接种中的应用分析。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计划免疫接种的300例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观察组采用系统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儿童的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率、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预防接种目的、疫苗预防何种相应传染病、儿童何时接种何种疫苗、接种疫苗禁忌证、疫苗接种前后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等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发热、皮疹、局部红肿硬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显着,能有效提升家长及儿童对计划免疫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降低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孙晓玉,管治旭,俞杰[7](2019)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及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以及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本社区暂住时间>3个月,年龄<7岁的流动儿童监护人102名为研究对象,分析计划免疫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分析教育前后规范建卡情况、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及综合知识知晓率。结果 102名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达到99.1%,但存在重复建卡以及无故延迟接种时间等问题;经健康教育干预后,儿童家长对于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综合知识得分为(9.6±1.2)分,干预后为(15.6±2.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决流动儿童计划免疫问题,需要提高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加强健康教育力度,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接种适龄免费疫苗主动性意识,保证该部分儿童健康成长。

尹俊燕[8](2019)在《分析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文中提出目的:对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和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月200例接受疫苗接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疫苗接种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对性预防接种护理。将两组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明显低于对照组42.0%;且观察组不良反应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计划免疫接种儿童采用针对性预防接种护理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不良反应程度,可推广应用。

孙彩云,吴云雪,张秀瑜,郑喜春[9](2019)在《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文中提出目的探析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筛选2018年2月~2019年2月来我中心接受疫苗接种的儿童600名作为实验对象,按照数学随机方法分成对照组、护理组两组,分别在接种时采用常规接种方法、针对性预防接种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护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要更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7%(P<0.05)。结论针对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接种护理对策,是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的。

张益忠[10](2019)在《宜兴市丁蜀镇家长课堂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干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调查宜兴市丁蜀镇儿童预防接种和家长课堂的现状,查找影响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为制定丁蜀镇预防接种管理策略提供依据。2、通过对参加/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探讨预防接种及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3、对不同类型家长的健康教育形式、内容等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方法:把前来参加儿童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参加组)和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未参加组)作为本次《家长课堂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干预效果分析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上述儿童家长的孩子作为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的调查对象。问卷内容包括儿童的基本情况、有关预防接种的知识、儿童的接种情况等。本次一共完成了1916份调查问卷,包括参加组儿童家长1413名、未参加组儿童家长503名。对收回的问卷用epidata3.1软件建立调查数据库,采用SPSS18.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了方便统计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和行为情况的得分,对问卷中的相关题目进行积分,一共10题,每题1分,总分为10分。为控制可能出现的混杂偏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1、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平均得分为4.58分,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平均得分为3.25分,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水平不高,参加家长课堂及父母教育水平是影响其知识得分的主要因素。2、本地区的儿童基础“五苗”(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风疫苗、乙肝疫苗)的接种率都达到了98%以上,但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的疫苗及时接种率比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高。是否参加家长课堂是影响预防接种及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结论:1、丁蜀镇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水平整体较低,应加强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宣教,普及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2、未参加家长课堂儿童的及时接种率低于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工作中需加强对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的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经常性查漏补种工作,及时为其接种疫苗,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3、是否参加家长课堂是家长认知和接种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预防接种及时接种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需要重视此类形式的相关宣教工作,继续宣传家长课堂,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课堂到课率。4、父母教育水平是家长认知的影响因素之一,可结合家长课堂,对不同类型的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宣教,例如在教育水平低的流动人口聚集地开展入户宣教,指导高教育水平的父母充分利用新媒体或APP进行自我学习等。

二、儿童计划免疫发生反应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计划免疫发生反应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分析护理指导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中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评分对比
    2.2 两组护理后计划免疫接种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2.3 两组家长护理满意率对比
3 讨论

(3)儿童计划免疫中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的疫苗接种情况比较
    2.2 两组儿童家长对于疫苗接种的满意度情况
3 讨 论

(4)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5)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一)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现状的相关文献
        (二)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现状的文献
        (三)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的文献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我国的疫苗产业和产业技术发展概况
    一、疫苗产业相关基本概念
        (一)疫苗和疫苗产业
        (二)疫苗产业的特点
    二、我国疫苗产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疫苗产业发展的成就
        (二)我国疫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国内外疫苗产业技术发展概况
        (一)国际疫苗产业技术发展概况
        (二)我国疫苗产业技术发展概况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成立研究所负责疫苗的研发和生产
        (二)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实施计划免疫,鼓励新疫苗研发
        (三)当前时期:对标国外疫苗技术研发先进经验,加强顶层立法设计
    二、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的现状
        (一)多价、联合疫苗研发
        (二)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疫苗研发
        (三)应急性疫苗研发
    三、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的特点
        (一)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
        (二)大力扶持基础疫苗研发,鼓励新型疫苗的研发
        (三)一部分政策具有应急性
        (四)严格审批监管以确保疫苗安全稳定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提升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
        (一)国产疫苗研发能力相对落后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种单一
        (三)疫苗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企业研发难度大
    二、解决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观念创新,提高技术研发水平
        (二)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推动制度创新,保证疫苗产业发展
        (四)加强管理创新,保障疫苗质量安全
    三、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疫苗产业
        (一)国内外疫苗应用情况对比
        (二)与国际接轨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接种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2.2 两组儿童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7)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1.2.2 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情况
    2.2 流动儿童接种适龄疫苗情况
    2.3 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
    2.4 干预前后综合知识得分比较
3 讨论
    3.1 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饮食
    3.2 应对措施

(8)分析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2.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程度
3 讨论

(9)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项目
    1.4 统计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10)宜兴市丁蜀镇家长课堂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的估算和抽样方法
    2.3 研究设计方案
    2.4 调查内容和方法
    2.5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2.6 调查问卷的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3.2 调查结果分析
    3.3 认知得分
    3.4 预防接种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3.5 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 讨论
    4.1 预防接种整体认知情况
    4.2 参加与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认知情况比较
    4.3 两组得分分级情况
    4.4 预防接种认知影响因素
    4.5 两组儿童接种情况
    4.6 接种及时率影响因素
    4.7 本调查的优缺点及后续研究方向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表

四、儿童计划免疫发生反应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析护理指导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中的重要性[J]. 董玉滕. 系统医学, 2021(09)
  • [2]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2)
  • [3]儿童计划免疫中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的应用价值研究[J]. 韦蕙肖.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19)
  • [4]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我国疫苗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研究[D]. 王天晓.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接种中的应用分析[J]. 李佩,陈妙珠,欧红桃,黄敏,许丽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22)
  • [7]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及效果研究[J]. 孙晓玉,管治旭,俞杰. 当代医学, 2019(32)
  • [8]分析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 尹俊燕. 中国农村卫生, 2019(20)
  • [9]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 孙彩云,吴云雪,张秀瑜,郑喜春.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71)
  • [10]宜兴市丁蜀镇家长课堂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干预效果分析[D]. 张益忠.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儿童计划免疫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