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亚钳的生态观察与人工饲养

我国东亚钳的生态观察与人工饲养

一、我国东亚钳蝎的生态观察及人工饲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刘欣,徐丛武,张忠,万晴,董起钰,何志伟,刘锐[1](2021)在《野生东亚钳蝎消化道可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及产消化酶活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离东亚钳蝎消化道中的可培养细菌,并研究其产消化酶活性和耐药性,探讨消化道细菌对东亚钳蝎消化食物的影响。方法野生东亚钳蝎采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分离其消化道内可培养细菌,利用16S rRNA序列进行细菌的分子鉴定;利用平板透明圈法测定可培养细菌产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等消化酶的活性;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消化道可培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在东亚钳蝎消化道中共分离到4个属10种细菌,其中芽胞杆菌属7种,分别为蛋白水解芽胞杆菌、解淀粉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婴儿芽胞杆菌和长形赖氨酸芽胞杆菌;葡萄球菌属、纤维微菌属和短波单胞菌属各1株,分别为松鼠葡萄球菌、纤维化纤维微细菌和泡囊短波单胞菌。对10种细菌的产消化酶活性分析表明,8种细菌有产消化酶活性,占细菌总数的80%;5种细菌有产蛋白酶活性,分别为蛋白水解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松鼠葡萄球菌和纤维化纤维微细菌;7种细菌有产淀粉酶活性,分别为蛋白水解芽胞杆菌、解淀粉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松鼠葡萄球菌和婴儿芽胞杆菌;未筛选到产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细菌;蛋白水解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和松鼠葡萄球菌可同时产2种消化酶。在药敏试验中,8种细菌对多粘菌素B耐药,5种细菌对四环素耐药,3种细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东亚钳蝎消化道中可培养细菌的组成相对单一,多数细菌有分泌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功能,说明东亚钳蝎消化道中的细菌可能有协助其进行食物消化的功能。消化道细菌对抗生素多表现为敏感,推测其生存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较少,同时在对东亚钳蝎人工饲养的场所进行消毒时,要谨慎选择抗生素,防止抗生素使用不当致使东亚钳蝎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疾病。

张卡[2](2018)在《蝎子栉器结构及其气敏特性仿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体传感器作为一种气体检测工具,已广泛地应用到医疗健康、安全、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各个方面。一些气体传感器在长期工作后会出现灵敏度降低、稳定性变差的现象。目前,科研人员主要是从制备新型传感元件表面气敏材料、优化气敏材料分布及结构两个方面提高传感器的灵敏性、稳定性。仿生学是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一门前沿学科,师法自然,学习自然、模仿自然,带来了工程技术上的原始创新和突破。生物学家测试表明,蝎子具有灵敏的化学感知能力,其栉器是化学感知的重要器官,而蝎子的感知机理及其结构形态的关系至今尚不清楚,从仿生学角度研究蝎子栉器优异的化学感知机理并进行仿生感知结构的设计和制造更是未见报道,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本文基于仿生学原理,对比分析具有化学感知能力的三种典型蝎子的气体敏感性,筛选出具有较高气体敏感性蝎子作为研究的生物模本;研究其栉器形态结构特征,分析气体敏感机理;设计制造仿生气敏复合结构表面并进行气体敏感性测试,为制造超灵敏的用于气体检测的仿生传感器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对比分析多种蝎子,选取三种具有化学感知能力的典型蝎子(彼得异蝎(Heterometrus petersii)、黑粗尾蝎(Parabuthus transvaalicus)、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作为生物原型;通过生物行为学试验对比分析三种蝎子对乙醇、乙醚气体的敏感性,最终确定东亚钳蝎为本文研究的生物模本。接着,采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三维显微镜等多种观测手段,对东亚钳蝎栉器的表面形态及二维、三维结构进行了表征。栉器是一种精巧的生物结构,测试难度大。栉器位于蝎子腹部,由两个分开的梳状结构组成,整体呈“八”字形分布;梳状结构上有一系列整齐排布的梳齿,靠近腹部的梳齿侧面上分布有大量的凹坑与柱状结构组合体。基于栉器形态、结构特征及尺寸参数,利用CATIA软件建立仿生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ANSYS-FLUENT流体仿真分析,探究蝎子栉器形态结构与其气体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东亚钳蝎栉器基于结构的气体敏感性机理。最后,以东亚钳蝎栉器为原型,结合加工工艺精度,设计9种具有复合结构的仿生表面模型和3种光滑表面模型,同时采用3D非金属打印技术制造。接着,使用化学方法在打印出来的样件表面生成一层均匀的氧化锌,并利用扫描电镜对其表面形貌进行表征。随后自行搭建了仿生样件气体敏感性测试系统,对仿生样件的气体敏感性及电阻变化率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到了影响仿生样件电阻变化率(气体敏感性)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凹坑直径(B)、基底弧面弧度(A)、凹坑间距(D)、凸起结构横宽/弧线长(C),最优组合为:A=30°、B=2.6 mm、C=1.0mm/1.0 mm、D=2.7 mm,与平面光滑样件相比,最优组合样件气体敏感性增强了1.23倍。同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样件气体敏感性与各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

余志伟,余翱[3](2017)在《安宁河谷平原东亚钳蝎人工养殖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亚钳蝎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人工养殖日趋升温,根据养殖经验,探索总结了适合安宁河谷平原东亚钳蝎玻璃瓶养殖、塑料盆养殖、养殖池养殖、室内蝎垛养殖、塑料大棚养殖、仿野生生态养殖等6种养殖方式,以期为东亚钳蝎人工养殖和助力该地区精准扶贫提供参考。

李鑫龙[4](2016)在《辽西地区发展东亚钳蝎人工养殖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亚钳蝎是一种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都很高的经济性动物,在我国已有1 100多年的入药历史,随着野生蝎子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收购使用野生蝎子被列为违法行为,蝎子资源短缺,因此人工养殖东亚钳蝎已是大势所趋,辽西地区作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产业的地区,发展特种养殖,提升地方经济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文章针对辽西地区养殖东亚钳蝎的前景和养殖中的技术难点予以分析。

徐世才,沈雪健,高丰鑫,王莉[5](2015)在《响应面法优化东亚钳蝎的繁殖条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温度、光照强度、湿度、风速、噪音强度等单因素对东亚钳蝎仔蝎成活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对影响仔蝎成活率的温度、光照强度和湿度3个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结合风速和噪音强度单因素试验的结果,确定仔蝎最佳成活率参数为:温度(32±1)℃,光照强度(100±20)lx,相对湿度63%±2%,风速00.5 m/s,噪音强度040 d B。在此条件下,仔蝎成活率达到95.0%。

徐世才,沈雪健,王强,韩秀昆[6](2014)在《东亚钳蝎人工复合饲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解决单一的饲料容易造成东亚钳蝎营养不良,生命周期延长,成活率低的问题。方法:以肉泥(猪肉、鸡肉、兔肉)、麸皮(炒黄)、食糖、牛奶、青菜泥、复合维生素为原料,用Minitab(R)15.1.1.0.0.设计配制出7种不同的复合饲料。结果:以黄粉虫为主,添加不同复合饲料对东亚钳蝎的体重增长、死亡率、产仔量影响显着。复合饲料5在降低青年蝎死亡率效果显着;但复合饲料4在提高幼蝎、青年蝎体重增重和母蝎产仔量效果最好,其他各项指标也比较理想,饲料中肉泥(猪肉、鸡肉、兔肉)、麸皮(炒黄)、食糖、牛奶、青菜泥、复合维生素比例分别为30.00%、25.00%、20.08%、15.58%、8.08%和1.25%。结论:东亚钳蝎的生长受饲料种类影响显着,在生产中,黄粉虫+复合饲料4可推广使用。

邸智勇[7](2013)在《中国蝎目分类区系与马氏正钳蝎部分功能基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蝎是演化史达四亿多年的“活化石”类群,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蛛形纲蝎目。蝎是着名的有毒动物,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危害。同时,蝎在中国民族医药中是名贵药材,主治多种疾病。蝎毒中蕴藏多种类型的生物活性多肽物质,是药物资源宝库。蝎还在食物链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捕食多种害虫,是生态平衡的保护者。世界上已报道蝎目15科197属2069种,分布于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各大陆,且在热带和亚热带最丰富。早期中国蝎目物种均为国外学者鉴定和命名。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中国蝎目的分类鉴定工作。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系统地进行中国蝎目物种资源调查和分类区系研究,缺乏蝎目物种的生境、分布和分类的基础数据。同时,蝎作为代表性的蛛形纲动物,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但对其遗传基础的研究处于空白。因此,对中国蝎目物种分类、分布和区系进行研究,解析蝎目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和阐明蝎生物学的遗传基础不仅帮助解读代表性蛛形纲动物的特征和进化,而且有利于蝎活性多肽药物资源的挖掘。首先,本研究在对我国蝎目物种进行分布调查和标本采集的基础上,鉴定了中国蝎目物种标本,进而修订了中国蝎目名录和检索表。依据现代分类学标准,对本实验室多年考察采集的蝎标本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发现和描述了中国蝎目3新种(壮真蝎、普洱真蝎和京山琵蝎)和1新记录种(库氏真蝎);并补充了斑等蝎、细尖狼蝎、三脊豚蝎、施甸真蝎、徐氏真蝎、西藏琵蝎、詹氏琵蝎和澳链尾蝎等物种的特征图和特征数据表。对中国蝎目物种最丰富的类群进行了总结:正钳蝎属(9种和亚种)、豚蝎属(8种)、真蝎属(11种)和琵蝎属(12种)。通过对我国蝎目丰富地区的科学考察和标本鉴定并结合整理文献,编写了中国蝎目5科12属54种(和亚种)的名录和检索表。这些研究提供了中国蝎目系统分类的基础资料。其次,本研究调查总结了我国蝎目物种分布情况,分析了中国蝎目科级、属级和种级阶元的动物区系。通过实地调查和野外采集并结合文献,发现西藏、云南、海南和新疆为我国蝎目物种丰富地区,对西藏、云南、海南和中国北方地区的蝎目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总结。同时发现中国蝎目物种多样性属“东少西多、北少南多”的分布特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野生蝎目种群衰退严重,其主要原因为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大肆捕杀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依据动物地理区划,系统分析了中国蝎目科级、属级和种级阶元的动物区系,发现我国蝎目5科中,除豚蝎科只分布于东洋界外,其余4科均跨界分布,其中钳蝎科跨五界分布;我国蝎目的12属主要为东洋界(分布10属)和古北界(9属)成分(7属为两界共有),除了异蝎属(东洋界)、豚蝎属(东洋界)、藏蝎属(古北界)和拉兹蝎属(古北界)4属外其余各属均跨界分布;我国蝎目物种只有少数为跨界分布(6种),主要为东洋界(西南区16种,华南区13种)和古北界(蒙新区9种,青藏区15种)成分。在我国蝎目5科12属54种(和亚种)中1属(藏蝎属)和34种为中国特有。因此,我国蝎目区系特点是科属多跨界广布,种多局域分布。另外,本研究通过考察采集了河南伏牛山的野生马氏正钳蝎标本,开展了马氏正钳蝎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基本特征研究。以家鸡(雌性)血红细胞作为内标,通过荧光染料PI(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术方法预测马氏正钳蝎基因组大小为1323.73±39.12Mb。同时提取了马氏正钳蝎雄性个体的DNA和RNA以及雌雄尾节的总RNA,与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对马氏正钳蝎的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测序、拼接和注释,结果显示马氏正钳蝎基因组大小为1128.5Mb,其scaffold N50和contig N50分别为223.6Kb和43.1Kb。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并结合马氏正钳蝎单个标本的整体转录组(5.53Gb)和雌雄混合尾节转录组(4.52Gb)数据,预测马氏正钳蝎基因组中有32,016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GC含量在编码区中为42.7%,而在全基因组中为29.6%。马氏正钳蝎的基因平均大小6.7Kb,平均每个基因外显子数量为3.9。与蛛形纲已测序动物叶螨(蜱螨目)比较,马氏正钳蝎基因总数显着增加但基因密度明显降低。这些结果丰富和扩大了蛛形动物基因组研究。在马氏正钳蝎的基因组和尾节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鉴定了蝎尾节表达的光信号传导通路基因,揭示了蝎尾感光的分子基础。将果蝇视觉感光信号通路相关的25基因(18类)在马氏正钳蝎基因组(v1.0)和蝎尾节转录组进行相似性搜索,并在NCBI中进行手动验证,结果发现蝎尾节表达20个(17类)光信号传导通路基因的同源基因,qPCR结果确认所有验证的基因全部在尾节得到表达,表明蝎尾节有完整的光信号传导通路。转录组数据与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蝎眼睛在视觉形成中利用3种视蛋白(Mmopsin1、 Mmopsin2和Mmopsin3),而蝎尾节仅利用Mmopsin3进行光信号接收工作。系统发育分析显示Mmopsin3和古老物种水螅视蛋白聚在一起,而Mmopsin1和Mmopsin2与昆虫和脊椎动物眼睛的视蛋白聚在一起,提示Mmopsin3代表视蛋白的一个古老成员并在眼睛演化形成前被广泛应用于原始的非视觉感光系统。光偏好分析显示Mmopsin3与短波(紫外到蓝光)偏好视蛋白聚在一起,而Mmopsin1和Mmopsin2均与长波偏好视蛋白聚在一起。Mmopsin3的光谱敏感性与此前蝎在不同波长光下的行为反应结果一致。推测蝎尾的非视觉光信号传导功能可能在蝎的夜行性、躲避和“坐等式”狩猎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首次在动物中揭示了非视觉光敏感的分子机制。最后,基于马氏正钳蝎的全基因组数据,发现鉴定了马氏正钳蝎的同源框基因家族基因谱,比较了动物同源框基因家族的异同点,揭示了蝎同源框基因家族的独特分子特征。采用BLASTP方法对马氏正钳蝎基因组进行搜索,所有预测的同源框基因于在线数据库SMART database中鉴定同源框基因结构域和进行于动验证,共鉴定马氏正钳蝎同源框基因8类81家族149个基因:67个基因属于ANTP类,33个基因属于PRD类,11个基因属于LIM类,5个基因属于POU类,6个基因属于SINE类,14个基因属于TLAE类,5个基因属于CUT类,2个基因属于ZF类,另外6个基因尚不能归类,推测可能是蝎特异的基因类群。总体上,马氏正钳蝎的8类同源框基因与颚肢亚门节肢动物的情况相似。然后通过本地TBLASTN为其搜索马氏正钳蝎转录组数据中对应149个预测的同源框基因的cDNA/ESTs序列,结果发现马氏正钳蝎149个同源框基因在其转录组中找到表达证据的有121个,推测可能超过80%的同源框基因预测成员(121/149)在蝎成年时仍然表达。基于马氏正钳蝎基因组拼接结果,分析了Hox clusters成员在scaffold上的位置,结果发现马氏正钳蝎与其它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10个Hoxcluster成员基因,但10个Hox cluster成员中每个基因均有两个拷贝,每对Hoxcluster拷贝基因高度同源且均不是串联一起。加上Contig352199有5个Hox cluster成员基因串联排列:Pb2(MMa55590), Zen2(MMa55591), Lab(MMa55584), Dfd2(MMa55595),Scr2(MMa55596)和(?)tz2(MMa55597)。这些结果提示马氏正钳蝎的Hox cluster成员基因并非单基因的复制而更可能是整个Hox cluster的复制,因此推测马氏正钳蝎具有2个完整的Hox cluster。马氏正钳蝎2个Hox cluster的模式可能代表了螯肢动物中特异的扩增现象,这是在节肢动物门中发现的单个Hox cluster和单个基因复制以外的新模式。

张传标,方成武,刘守金,纪开明[8](2009)在《东亚钳蝎生药学及药理学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

焦国宾,朱明生,张璐,邸智勇[9](2009)在《彼得异蝎捕食行为初步观察》文中提出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了彼得异蝎Heterometrus petersii的捕食行为,统计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蝎的捕食量。结果显示,彼得异蝎捕食黄粉虫时仅使用螯,并不使用毒针,其捕食流程包括活跃、定位、尝试捕捉、捕捉失败、捕捉成功、来回走动、静止、摄取等环节。在一定温度(2030℃)范围内,捕食量与环境温度成正比。温度为20℃时,蝎捕食量最小;温度为30℃时,蝎捕食量最大;温度为40℃时,蝎正常昼夜活动被打乱。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彼得异蝎捕食量差异显着(P<0.05)。

张丽坤,曹莉,韩日畴[10](2009)在《全蝎养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中药材全蝎人工养殖的条件、繁殖、饲养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养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二、我国东亚钳蝎的生态观察及人工饲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东亚钳蝎的生态观察及人工饲养(论文提纲范文)

(1)野生东亚钳蝎消化道可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及产消化酶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产消化酶细菌的筛选培养基配制
        1.4.1 产淀粉酶细菌的筛选培养基
        1.4.2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培养基
        1.4.3 产蛋白酶细菌的筛选培养基
        1.4.4 产脂肪酶细菌的筛选培养基
    1.5 方法
        1.5.1 样品制备
        1.5.2 野生东亚钳蝎消化道细菌的培养
        1.5.3 野生东亚钳蝎消化道细菌的鉴定
        1.5.4 野生东亚钳蝎消化道细菌中产酶菌的筛选
        1.5.5 野生东亚钳蝎消化道细菌发酵液的耐药性测定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野生东亚钳蝎消化道可培养细菌分离与鉴定
    2.2 消化道可培养细菌产消化酶活性分析
    2.3 野生东亚钳蝎消化道细菌产酶能力比较
        2.3.1 野生东亚钳蝎消化道细菌产蛋白酶活性比较
        2.3.2 野生东亚钳蝎消化道细菌产淀粉酶能力比较
    2.4 野生东亚钳蝎消化道可培养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3 讨 论
    3.1 结果分析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
    3.2 研究的意义
    3.3 研究的不足

(2)蝎子栉器结构及其气敏特性仿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气敏传感器
        1.2.1 分类及发展概述
        1.2.2 器件结构研究现状
        1.2.3 气敏材料研究现状
        1.2.4 几种代表性的气敏机理
    1.3 生物功能表面/结构及其仿生研究
        1.3.1 生物减阻功能结构
        1.3.2 生物抗冲蚀/耐磨功能结构
        1.3.3 生物亲/疏水功能结构
        1.3.4 生物感知功能结构
        1.3.5 蝎子化学感受器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具有气体敏感性的蝎子栉器的优选
    2.1 引言
    2.2 蝎子生态习性
        2.2.1 蝎子的外形特征及性能
        2.2.2 蝎子的生活习性
        2.2.3 蝎子的地理分布及分类
        2.2.4 生物原型的初步选取
    2.3 三种蝎子的行为学观察
        2.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3.2 乙醇气体作用后试验结果及分析
        2.3.3 乙醚气体作用后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亚钳蝎栉器的结构表征与化学成分分析
    3.1 引言
    3.2 东亚钳蝎栉器的结构表征
        3.2.1 栉器超景深显微镜表征
        3.2.2 栉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3.2.3 栉器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3.2.4 栉器的X射线三维显微镜观察
        3.2.5 栉器的切片试验观察
    3.3 东亚钳蝎栉器化学成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亚钳蝎栉器气体敏感性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FLUENT概述
    4.3 东亚钳蝎栉器体表结构对气体敏感性的影响
        4.3.1 东亚钳蝎栉器体表微观结构对气体敏感性的影响
        4.3.2 东亚钳蝎栉器宏观结构对气体敏感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生复合结构设计与气体敏感性研究
    5.1 引言
    5.2 仿生气体敏感性表面结构设计
    5.3 仿生表面结构加工
        5.3.1 仿生样件3D打印制造
        5.3.2 仿生样件表面金属氧化物生成
    5.4 仿生样件气体敏感性测试
        5.4.1 仿生样件气体敏感性测试系统
        5.4.2 仿生样件气体敏感性测试过程
        5.4.3 仿生样气体敏感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3)安宁河谷平原东亚钳蝎人工养殖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养殖
    1.1 玻璃瓶养殖
    1.2 塑料盆养殖
    1.3 养殖池养殖
    1.4 室内蝎垛养殖
2 室外养殖
    2.1 塑料大棚养殖
    2.2 仿野生生态养殖

(4)辽西地区发展东亚钳蝎人工养殖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养蝎场址选择和布局
    1.1 场址的选择
    1.2 布局规划设计
2 东亚钳蝎的饲养繁育技术
    2.1 东亚钳蝎的养殖方式
    2.2 东亚钳蝎的饲料来源
    2.3 东亚钳蝎的繁育与饲养
        2.3.1 引种
        2.3.2 东亚钳蝎的繁育
        2.3.3 日常饲养管理
    2.4 东亚钳蝎的病害防治
        2.4.1 生理性疾病
        2.4.2 寄生虫性疾病
        2.4.3 真菌性疾病
        2.4.4 天敌防治
    2.5 东亚钳蝎饲养注意事项
3 小结

(5)响应面法优化东亚钳蝎的繁殖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1. 2 仪器
    1. 3 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 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温度对东亚钳蝎繁殖的影响
        2.1.2光照强度对东亚钳蝎繁殖的影响
        2.1.3相对湿度对东亚钳蝎繁殖的影响
        2.1.4风速对东亚钳蝎繁殖的影响
        2.1.5噪音强度对东亚钳蝎繁殖的影响
    2. 2 采用响应面法对东亚钳蝎繁殖条件的优化
        2.2.1响应面分析设计方案及结果
        2.2.2多元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2.3响应面验证试验
3 结论与讨论

(6)东亚钳蝎人工复合饲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材料:
        1.1.2材料的制备:
        1.1.3仪器:
    1. 2试验方法
        1.2.1试验时间、地点:
        1.2.2饲喂方式:
        1.2.3管理方式:
        1.2.4测定项目:
        1.2.5饲料结构及配方:
        1.2.6测定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复合饲料下幼蝎体重变化量
    2.2不同复合饲料下幼蝎死亡率
    2.3不同复合饲料下青年蝎体重变化量
    2.4不同复合饲料下青年蝎死亡率
    2.5不同复合饲料下母蝎死亡率
    2.6不同复合饲料下母蝎产仔量
3结论与讨论

(7)中国蝎目分类区系与马氏正钳蝎部分功能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蝎目和动物基因组研究进展
    1.1 蝎目简介
    1.2 蝎目分类
    1.3 蝎目分布
    1.4 动物基因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工作的出发点
第二章 中国蝎目分类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标本和工具
        2.2.1.1 标本收集和保存
        2.2.1.2 标本鉴定和绘图
        2.2.2 鉴定和描述
        2.2.2.1 形态和解剖结构术语
        2.2.2.2 主要鉴别特征
        2.2.2.3 两性差异
    2.3 结果
        2.3.1 中国蝎目部分物种的描述和特征图
        2.3.1.1 斑等蝎
        2.3.1.2 细尖狼蝎
        2.3.1.3 三脊豚蝎
        2.3.1.4 库氏真蝎(新记录种)
        2.3.1.5 普洱真蝎(新种)
        2.3.1.6 施甸真蝎
        2.3.1.7 徐氏真蝎
        2.3.1.8 壮真蝎(新种)
        2.3.1.9 詹氏琵蝎
        2.3.1.10 京山琵蝎(新种)
        2.3.1.11 西藏琵蝎
        2.3.1.12 澳链尾蝎
        2.3.2 中国蝎目分类
        2.3.2.1 中国蝎目物种记述
        2.3.2.2 中国蝎目检索表
    2.4 讨论
    附图
    附表
第三章 中国蝎目区系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科学调查
        3.2.2 实地考察
        3.2.3 文献整理
        3.2.4 区系分析
    3.3 结果
        3.3.1 中国蝎目调查区域总结
        3.3.1.1 西藏蝎目多样性
        3.3.1.2 云南蝎目多样性
        3.3.1.3 海南蝎目多样性
        3.3.1.4 北方蝎目多样性
        3.3.1.5 其他地区蝎目多样性
        3.3.1.6 中国蝎目分布特点
        3.3.2 中国蝎目区系分析
        3.3.2.1 中国蝎目科级和属级阶元区系
        3.3.2.2 中国蝎目种级阶元区系
        3.3.2.3 中国蝎目特有种和广布种
    3.4 讨论
        3.4.1 中国蝎目栖息地生态
        3.4.2 中国蝎目资源现状
    附
第四章 马氏正钳蝎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试剂、工具和设备
        4.2.1.1 实验材料
        4.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4.2.1.3 工具和设备
        4.2.1.3.1 标本鉴定
        4.2.1.3.2 核酸提取和检测
        4.2.1.3.3 基因组大小预测
        4.2.1.3.4 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
        4.2.2 方法
        4.2.2.1 标本鉴定
        4.2.2.2 基因组DNA提取
        4.2.2.3 转录组总RNA提取
        4.2.2.4 预测基因组大小
        4.2.2.5 测序、拼接和注释
    4.3 结果
        4.3.1 马氏正钳蝎的鉴定
        4.3.2 DNA纯化和质量检测
        4.3.3 RNA纯化和质量检测
        4.3.4 流式细胞术预测基因组大小
        4.3.5 马氏正钳蝎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拼接和注释
第五章 马氏正钳蝎尾节光信号传导因子分析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基因组数据挖掘
        5.2.2 转录组数据挖掘
        5.2.3 蝎感光基因的定量表达
        5.2.4 基因序列、结构和进化分析
        5.2.5 蝎荧光物质乙醇萃取液的光谱分析
    5.3 结果
        5.3.1 马氏正钳蝎的光信号传导基因
        5.3.2 马氏正钳蝎尾节转录组表达的光信号传导基因
        5.3.3 马氏正钳蝎尾节和头区光信号传导基因的表达
        5.3.4 马氏正钳蝎视蛋白鉴定和进化
        5.3.5 马氏正钳蝎荧光物质乙醇萃取液的光谱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马氏正钳蝎同源框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同源框基因的鉴定和分类
        6.2.2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
        6.2.3 基因表达分析
    6.3 结果
        6.3.1 马氏正钳蝎中的同源框基因家族
        6.3.1.1 ANTP class
        6.3.1.2 PRD class
        6.3.1.3 LIM class
        6.3.1.4 POU class
        6.3.1.5 SINE class
        6.3.1.6 CUT class
        6.3.1.7 TALE class
        6.3.1.8 ZFH class
        6.3.1.9 其他各类同源框基因
        6.3.2 马氏正钳蝎的Hox cluster
        6.3.2.1 马氏正钳蝎的Hox cluster鉴定
        6.3.2.2 马氏正钳蝎的Hox cluster成员的进化分析
    6.4 讨论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东亚钳蝎生药学及药理学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本草考证
2 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
    2.2 生活习性与生态分布
3 炮制加工
4 化学成分
5 质量研究
6 蝎毒研究
7 药理研究
    7.1 抗凝、抗血栓、促纤溶作用
    7.2 镇痛作用
    7.3 抗癫痫作用
    7.4 抗肿瘤作用
    7.5 免疫调节作用
    7.6 不良反应
8 展望

(9)彼得异蝎捕食行为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时间
    1.3 不同温度条件下蝎每日捕食量
    1.4 3月到9月蝎捕食量
    1.5 捕食行为观察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条件下蝎每日捕食量
    2.2 3月到9月蝎捕食量
    2.3 捕食行为
3 讨论
    3.1 环境因子对蝎的影响
    3.2 猎物类型对蝎捕食行为的影响

(10)全蝎养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养殖环境条件
    1.1 自然常温养殖
    1.2 恒温养殖及湿度控制
    1.3 生态养蝎
    1.4 无土养殖[6]
    1.5 全黑养殖[7]
    1.6 与其他动物混养
2 养殖场所与工具、设备
    2.1 盆养、缸养或瓶养
    2.2 建饲养池
    2.3 室内养殖
    2.4 其他工具和设备
3 引种
    3.1 引种前准备
    3.2 引种时间
    3.3 种蝎的选择
    3.4 雌雄比例
    3.5 运输
4 繁殖、杂交
5 饲养管理
    5.1 饲料
    5.2 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
        5.2.1 种蝎的饲养
        5.2.2 仔蝎的饲养管理
    5.3 蝎病及其天敌的防治
        5.3.1 蝎病
        5.3.2 病害的防治
        5.3.3 蝎天敌及预防
6 展望

四、我国东亚钳蝎的生态观察及人工饲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野生东亚钳蝎消化道可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及产消化酶活性[J]. 李欣,刘欣,徐丛武,张忠,万晴,董起钰,何志伟,刘锐.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1(02)
  • [2]蝎子栉器结构及其气敏特性仿生研究[D]. 张卡. 吉林大学, 2018(01)
  • [3]安宁河谷平原东亚钳蝎人工养殖方式研究[J]. 余志伟,余翱. 畜禽业, 2017(06)
  • [4]辽西地区发展东亚钳蝎人工养殖的可行性研究[J]. 李鑫龙. 饲料博览, 2016(03)
  • [5]响应面法优化东亚钳蝎的繁殖条件[J]. 徐世才,沈雪健,高丰鑫,王莉. 河南农业科学, 2015(12)
  • [6]东亚钳蝎人工复合饲料的研究[J]. 徐世才,沈雪健,王强,韩秀昆. 中药材, 2014(03)
  • [7]中国蝎目分类区系与马氏正钳蝎部分功能基因分析[D]. 邸智勇. 武汉大学, 2013(01)
  • [8]东亚钳蝎生药学及药理学研究概况[J]. 张传标,方成武,刘守金,纪开明.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02)
  • [9]彼得异蝎捕食行为初步观察[J]. 焦国宾,朱明生,张璐,邸智勇. 四川动物, 2009(02)
  • [10]全蝎养殖的研究进展[J]. 张丽坤,曹莉,韩日畴. 时珍国医国药, 2009(03)

标签:;  ;  ;  ;  ;  

我国东亚钳的生态观察与人工饲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