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引水渠滑坡分析与防治

高寒地区引水渠滑坡分析与防治

一、高寒地区引水渠道滑坡的分析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理想[1](2021)在《季冻区分散性土特性与破坏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季冻区分散性土分布广泛,我国东北松嫩平原,美国西北部、密西西比河沿岸和加拿大中南部地区均分布着分散性土。分散性土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粘性土。由于土颗粒中离子之间同晶型替换,土中的钙、镁离子被钠离子所替换使得土颗粒表面薄膜水厚度增大,土颗粒之间的排斥力大于范德华力,使得具有在低含盐量水中散开的性质。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和振兴东北经济,我国在松嫩平原分散性土分布区域上修建了大量道路、水利工程,分散性土造成了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房屋基础出现大量的工程事故问题。季冻区冻融循环、地下水和降雨浸泡等因素对分散性土工程破坏影响表现的更为明显。分散性土的破坏具有隐蔽性、突然性和难以治理等特点,大量的分散性土破坏会造成重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研究季冻区分散性土的破坏成因和机理对提升工程质量,保证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分散性土研究,但是对分散性土破坏形式和特性尚缺乏总体认知,研究重点为非季冻区分散性土冲蚀和管涌问题上,对更能影响分散性土破坏事故的冻融循环、地下水和降雨浸泡等因素引起的工程破坏机理的研究尚不完善。季冻区分散性土破坏除了具有非季冻区分散性土所有的破坏形式外,还具有独有的破坏形式。本文基于工程破坏现象,总结归纳了季冻区分散性土的破坏形式和特性,对季冻土区分散性土冻融循环破坏、冻融-浸泡变形破坏及滑坡失稳破坏三种破坏形式的特性及成因、诱发机制和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季冻区分散性土破坏特性,阐明了成因、机理和诱发机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总结归纳了季冻区分散性土的破坏形式,指出农业灌溉是分散性土形成的重要因素,阐明了影响季冻区分散性土破坏的因素。(2)通过自主设计试验,提出了分散性土的水热特性和冻融循环变形规律,阐明了季冻区分散性土冻融循环破坏成因。(3)通过自主设计冻融-浸泡压缩变形特性试验,阐明了分散性土冻融-浸泡下的变形规律与破坏机理,提出了分散性土冻融-浸泡条件下压缩变形计算方法。(4)阐明了季冻区分散性土滑坡失稳破坏类型。通过系统试验,提出了季冻区分散性土抗剪强度特征,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季冻区分散性土边坡滑坡失稳过程和诱发机制。

王婧[2](2021)在《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文中提出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大力建设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矛盾的重要举措。西北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长距离调水工程的安全建设受到极大影响,而水工隧洞作为调水工程中最主要的建筑物之一,其施工中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整项调水工程的安全建设。因此,本文结合近年西北高寒地区工程建设情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横向工作任务分解结构及纵向风险分解结构两方面分别分析了水工隧洞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因素,再通过耦合分析得到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清单,从而建立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相关规范,结合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以可变模糊集理论为指导建立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结合工程实例,运用已建立的评价模型,计算各隧洞段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等级,分析施工中的重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论文以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价作为研究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有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划分、风险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西北高寒地区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发生机理,从隧洞施工准备阶段、过程阶段、收尾阶段分析建立了工作任务分解结构,从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考虑建立了风险分解结构,结合两者建立耦合风险矩阵,详细分析隧洞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因素,构建了包含24个评价指标的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划分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结合相关标准及规范,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共划分为4级:低度风险(Ⅰ)、中度风险(Ⅱ)、高度风险(Ⅲ)、极高风险(Ⅳ),并结合资料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根据风险接受ALARP原则,判断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以便于更好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3)构建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结合西北高寒地区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特点,应用改进的G2法计算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应用改进的CRITIC法计算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通过博弈论组合赋权法优化两者权重,得到更为合理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考虑到该风险问题为多指标多级别的评价问题,本文结合可变模糊评价法构建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4)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以引大济湟北干二期工程7#隧洞为工程实例,分析了工程施工中的重难点,应用建立的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得到了7#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并结合各隧洞段风险评价等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隧洞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陈志[3](2020)在《滇西北高原峡谷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文中指出云南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脆弱,是国家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最多的省份之一。香格里拉位于滇西北高原峡谷区生态脆弱区、现代地表活动试验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论文研究目的是基于环境生态学与地质学融合的视角探讨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及危险性并对其进行分区,为国土空间规划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供数据支撑和建议。本研究利用RS和GIS技术,结合现场调研资料,定量揭示了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动态及静态控制因子;分析了4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并结合CA-Markov模型拟合了现有状况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未来情况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用遥感手段结合现有的气象数据探讨了市域尺度地表温度、湿度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过去50年(1961-2010年)及今后30年(2031-2060年)的气温及降水分布特征,获得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动态因子;最后利用模型对现状及未来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初步探索了基于生态地质学为基础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遥感解译,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共解译滑坡416个,崩塌179个,泥石流沟262条;并结合既有资料记载,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灾害点规模、灾害特征、险情及诱发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具有区域聚集特征,且沿断层及碎屑岩区域展布,灾害点密度整体呈南部及西北高、东部及中部低、沿河谷及构造带分布的特点。(2)运用雷达比值指数法开展地质灾害的快速提取和灾害监测,与调查结果图相比,总体精度较好,满足快速提取精度要求;运用Sentinel-1 SAR方法在针对地质灾害体的信息提取与监测方面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应有前景宽广;采用该方法对地质灾害信息的识别和提取时效快、效果好,且不受天气因素限制,可为应急救灾和监测提供信息支持。(3)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获取与地质灾害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称之为评价因子。(1)地表温度数据用到了从NASA官网上下载的MODIS传感器的8天合成地表温度产品,经数据预处理、运用空间插值方法后,得到研究区的年平均地表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2)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负相关关系,结合相关方程计算研究区的土壤湿度,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市的气候条件整体上较干旱,其中湿润地区的分布范围约占6%,正常区域占13%,微旱和干旱区域占60%,重旱区域约占12%。植被覆盖度不同,其土壤湿度差异较大。(4)本研究利用1961—2010年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的逐日气象格点数据,通过编写程序,运用R软件运行程序,提取出研究区范围内的每个格点数据,利用STARDEX中的FORTRAN子程序计算出极端气候指数,并选取与研究相关的主要极端指数,分析香格里拉市过去(1961-2010年)及将来(2031-2060年)极端气温及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提供气象数据支撑。(5)人类工程活动是影响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表征这一活动的强度及其趋势,利用遥感探讨了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表现出西部、东部及西南部相对较高,中部、东南部及北部覆盖低的特点;运用CA-Mark模型对土地利用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经对过去及现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实际解译的结果进行检验,2019年土地利用模拟的全局Kappa系数为0.794,全局精度85.6%,说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高度一致,CA-Markov模型模拟精度满足应用要求;模型依据过去3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式预测未来2030年土地利用状况,结果显示未来建筑用地和耕地地依旧在增加,但增速均有所放缓。1990-2019年香格里拉市建筑用地平均年增速为5.0%,2020-2030年下降到2.0%。草地地在过去30年的平均年增速为6.8%,未来将会下降到1.0%(2020-2030)。耕地、林地、其他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年均减少速度分别为-1.2%、-0.8%和-0.2%。(6)基于过去(2014年)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根据相关模型评价现状(2019年)及未来(2030年)地质灾害危险性及易发性。2019年研究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面积分别为1860.83 km2,3008.12 km2,4023.63 km2,2367.47 km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南部区域金沙江沿岸阶地及其支流的河谷两岸;2019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高、中、低危险区及安全区面积面积分别为125.03 km2、3500.85 km2、6274.13 km2,1359.8 km2,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高、中等危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南部区域及北部的东旺乡东旺河及西北部尼西乡汤满河的河谷地带。另外,本文根据相关模型预测了2030年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等级、面积及分布区域。基于对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及危险性进行分区的结果,初步探索了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市未来高易发区和危险区仍然存在增加的趋势,地质灾害诱发的静态因子是稳定的,变化的是其动态因子,动态因子主要体现在生态因子上,鉴于香格里拉特殊的生态定位,未来需要从生态系统及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对其进行预防。

邓伟杰,李雪统,曾长女,赵顺利[4](2020)在《基于AHP-DEMATEL法的高寒水渠安全运行诊断》文中研究指明高寒区供水渠道的健康安全运行,对保障寒区水资源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渠道的健康诊断能即时进行灾害识别及为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为此,以具体的寒区渠道工程为依托,构建了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在综合考虑不同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基于AHP-DEMATEL法对影响指标进行权重分析。通过建立的安全运行诊断方法,得到具体渠段的安全诊断结果,并与实际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AHP-DEMATEL法得到的健康诊断结果与工程实际吻合较好,进一步验证了健康诊断方法的有效性。

何鹏飞,马巍[5](2020)在《我国寒区输水工程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极端寒冷和其他复杂环境条件,寒区输水工程容易发生冻害,威胁其供水能力和安全保障。通过综述寒区输水工程研究的文献和进展,概括冻害现象、冻害原因、研究方法以及防治措施,提出未来需要研究和应对的问题。寒区输水工程冻害现象主要表现为衬砌破坏,防渗保温层破坏,接缝止水材料脱落,渠道基土流失、滑塌、冰塞和漫堤等;引起冻害的原因主要为冻胀、冻融循环、不良地质条件、不合理施工和管理等;研究方法方面通常从衬砌优化设计和基土水热力分析展开;防治措施主要有基土换填,铺设防渗保温层和排水等。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衬砌受力分析模型过于简化,对不同防渗保温措施缺乏定量研究,水热力分析时未考虑输水渠道特殊条件以及缺乏冬季延长输水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等问题。

杨天凯[6](2020)在《调水工程安全运行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用水需求的不断提升,调水工程已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及生态环保等提供了重要的用水保障。调水工程的安全运行是保证工程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工程线路长、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复杂多变、长期运行逐渐老化等因素,调水工程失事的案例时常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在实际的运行管理及科研工作中,有关如何保障调水工程安全运行的诸多关键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近年来,众多学者针对调水工程安全运行的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研究进展。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仍尚未形成完备理论和技术体系,已有成果尚不能满足实际的工程管理需求。本文紧密围绕调水工程安全运行的主题,从监控、评估及检测三个角度出发,选取部分典型的调水建筑物结构,结合工程实际开展若干关键问题的细致研究工作。旨在为推进调水工程安全运行的研究进程做出一点努力,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得到的结论如下:(1)基于统计回归模型的渠道安全监控。以渠道边坡变形的安全监控为例,提出了确定不同调水建筑物安全运行监控指标及阈值的统一技术路径,并建立了渠道边坡变形安全的“三级预警+一级报警”统计预测监控模型。明确了安全监控的基础是破坏模式及路径的识别和现有监测量的分析,关键是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和典型建筑物性态与易损性分析,核心是安全监控指标的分级,结果是监控阈值的确定。(2)基于原型监测与数值分析的渠道安全评估。以渠道边坡为例,结合实测资料分析、渗流状况反演分析和边坡稳定有限元计算分析,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估。主要结论是:渠道边坡的地下水位较低,坡内可能有局部含水层,不会影响衬砌的稳定,渠水有微弱外渗,边坡的渗流状况稳定;渠道边坡的变形很小,且主要发生在浅表层,没有深层滑动的迹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设计要求,边坡变形状况稳定且尚有较大安全储备;抗滑桩能够有效的限制边坡的浅层位移,抗滑桩和坡面梁的结构很好的抵抗边坡变形,对过水断面的支护效果好。(3)基于涡流仿真技术的桩基检测。以PHC管桩为例,基于远场涡流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三维电磁场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不同的线圈布置位置和钢筋断裂工况。研究成果表明:Br相位适合做管内管外的检测指标。Br幅值和Bz幅值可在管内检测时区分是否有纵筋断裂。管桩钢筋结构稀疏,断裂时产生的磁场扰动范围很小,仅当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靠近断裂位置时能够检测到比较明显的磁场信号。

王家辉[7](2019)在《甘肃省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短缺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内陆干旱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敦煌市是我国内陆干旱区水资源问题最为典型的区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敦煌水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凸现,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享有盛名的月牙泉等历史名胜安全受到威胁。本研究以敦煌市为例,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与规划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了敦煌市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了敦煌市引哈济党方案,并深入分析了该工程的质量技术问题;根据减少疏勒河下泄生态水量的需求,分析了解决敦煌市水资源短缺的疏勒河节水分流方案,最后提出了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相关对策。本研究旨在为解决敦煌市水资源短缺提供技术建议,以期推进敦煌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为河西地区其他城市水资源利用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评价了敦煌市水资源利用现状通过分析敦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可知,近半个世纪来,敦煌市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己形成了配置较齐全的水库、干、支、斗、农渠系统。2、查清了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限制因素敦煌市水资源利用的主导因素是长期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人们高度开采和利用水资源,出现水资源过度利用的现象,目前利用水资源强度已经超越了敦煌市水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因而引发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3、提出了引哈尔腾河到党河(引哈济党)工程方案鉴于目前疏勒河干流灌区自身缺水的状况下,保证每年向下游下泄生态用水,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为了减少疏勒河下泄生态水量,计划通过引哈济党工程调水,为解决敦煌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节水分流方案奠定基础。4、分析了引哈尔腾河到党河(引哈济党)工程重大技术问题深入分析了引哈济党工程存在的高边坡稳定、滑坡、渗漏和湿陷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5、提出了基于敦煌市水资源评价的疏勒河节水分流方案通过对敦煌市疏勒河节流潜力评估以及需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提出疏勒河节水分流方案。6、提出了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通过分析敦煌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并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

丁银剑[8](2018)在《某大型渠道膨胀岩基础改造方案的探讨》文中提出针对新疆某大型输水渠道扩建工程膨胀岩基础变形破坏的特点,介绍膨胀岩渠道的衬砌结构改造、换填料改造及纵、横向排水的设计。经改造后的渠道,运行良好。

孙松林[9](2018)在《岷江上游地区藏羌聚落景观特征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岷江上游位于四川西北部,连接着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是汉藏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川藏间重要的交通廊道与枢纽。其高山深谷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气候植被特征、多民族杂居的文化现象赋予了其独特而神奇的聚落景观,而偏僻、蔽塞的地理、交通环境又使得这些民族瑰宝得以保存,让人得见其神奇雄浑、苍凉悲壮的景观魅力。为了理清在同一地理环境中和同一民族中的藏羌聚落景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特征,以及这些迥异的聚落景观特征内在的形成机制与建造逻辑,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数据统计、GIS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的藏族与羌族聚落景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先对岷江上游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了概述(第二章);然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岷江上游的总体聚落景观分布格局、各沟谷的聚落景观特征及11个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三~五章);接着对同沟谷的藏羌聚落景观及同民族内不同沟谷的聚落景观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区分,并作了总结与评价(第六章);在此基础上,对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内在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七章);最后总结归纳了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基本模式与演替逻辑(第八章)。研究结论如下:1.藏羌聚落景观总体上具有沿岷江水系线性发展、沿海拔垂直分异的特征,2.藏族与羌族聚落在海拔、地貌、坡度坡向、资源关系上存在明显的分布差异,3.同一民族的聚落景观在岷江上游有多种表达方式,4.同区域内的藏羌聚落景观存在同质化现象,5.资源匮乏导致不同族群间激烈的生存竞争与势力分化,6.岷江上游的聚落景观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历史人文为辅助变量而综合形成的,7.资源、产业、生产力、道路交通、文化交流、行政干预、自然灾害共同驱动聚落景观的演变。本研究首次对岷江上游的藏族与羌族聚落景观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了藏羌聚落景观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特征,并对藏羌族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给出了科学的解释与解答,还对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基本模式和演替逻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初步绘制了的岷江上游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研究成果有助于拯救与保护岷江上游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助力民族地区的团结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并对西部大开发中的风貌建设、旅游开发、经济发展与地域性景观营造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盛岩[10](2014)在《北疆第四系覆盖层上某大型明渠最优结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输水工程的建设及管理尤为重要。“三分建七分管”,对水利工程而言,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目的。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效益的高低,管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中国西北严寒、寒冷地区,输水工程出现的问题更为复杂、突出,尤其是输水明渠。因此合理利用现有的引水工程,最大限度的发挥工程效益,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由于影响水利工程的自然因素较复杂,工程气象、水文、地质条件、设计方案、施工质量、运行管理模式都可能是影响渠道正常运行的因素,在实际运行中可能是其中一种甚至几种因素同时作用引起的。新疆北部某大型长距离引水工程是跨流域调水工程,输水渠道包括西干渠和风克干渠,全长329公里,其中西干渠渠道全长217公里;风克干渠渠道全长112.0公里。由于输水渠道跨越了不同的地貌单元,地质条件复杂,岩性变化较大,渠道在调度运行过程中,受地下水、地质条件、渗流等影响,导致渠道结构破坏较严重,维修工程量大大增加,每年仅维修费用就达5000余万元。针对新疆北部第四系地层上的输水渠道断面型式及基础处理方式的初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的需要,重点选取北疆第四纪覆盖层上某大型引水工程为课题研究对象,对渠道历年产生的破坏形式、机理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借鉴新疆类似引水渠道工程的断面型式及基础处理方案,结合引水渠道工程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通过相应的室内和室外相关实验,以及分析得出的成果,推荐出符合北疆第四系覆盖区引水渠道的最优断面结构型式。

二、高寒地区引水渠道滑坡的分析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寒地区引水渠道滑坡的分析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季冻区分散性土特性与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散性土分布及破坏现象
    1.2 分散性土研究现状
        1.2.1 分散性土基本性质
        1.2.2 分散性土工程破坏治理
        1.2.3 季冻区分散性土研究不足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季冻区分散性土破坏形式与影响因素
    2.1 引言
    2.2 研究区分散性土分布、分散机理与成因
        2.2.1 研究区分散性土分布与分散机理
        2.2.2 分散性土成因
    2.3 季冻区分散性土破坏形式
        2.3.1 冲蚀破坏和管涌破坏
        2.3.2 冻融循环破坏
        2.3.3 冻融-浸泡变形破坏
        2.3.4 滑坡失稳破坏
    2.4 季冻区分散性土破坏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季冻区分散性土冻融循环特性及破坏成因
    3.1 引言
    3.2 分散性土理化性质与分散性
        3.2.1 矿物成分分析
        3.2.2 理化性质
        3.2.3 分散性鉴定
    3.3 冻融循环下分散性土水热特性分析
        3.3.1 冻结温度和融化温度
        3.3.2 冻融循环试验
        3.3.3 含水率重分布特征
        3.3.4 温度重分布特性
    3.4 季冻区分散性土冻融循环变形规律
        3.4.1 分散性土冻融循环变形规律
        3.4.2 与非分散性土冻融循环变形规律差异
    3.5 季冻区分散性土冻融循环破坏成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季冻区分散性土冻融-浸泡变形特性及破坏机理
    4.1 引言
    4.2 分散性土冻融-浸泡下土体状态变化
    4.3 分散性土冻融-浸泡变形特性
        4.3.1 冻融-浸泡试验设计
        4.3.2 分散性土冻融-浸泡下的变形特性
        4.3.3 与非分散性土冻融-浸泡变形特性差异
        4.3.4 分散性土冻融-浸泡压缩变形预测方法
    4.4 分散性土冻融-浸泡变形破坏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季冻区分散性土边坡滑坡失稳特性及诱发机制
    5.1 引言
    5.2 季冻区分散性土滑坡失稳类型与影响因素
    5.3 季冻区环境下分散性土抗剪强度特性
        5.3.1 抗剪强度试验设计
        5.3.2 冻融和浸泡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5.3.3 含水率和干密度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5.4 分散性土滑坡失稳过程分析
        5.4.1 典型滑坡抗滑稳定性计算
        5.4.2 滑坡失稳过程分析
    5.5 季冻区分散性土滑坡失稳诱发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1 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
        1.2.2 高寒地区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1.2.3 隧洞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1.2.4 隧洞工程风险理论研究发展趋势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2 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基本理论
    2.1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理论
        2.1.1 风险的定义
        2.1.2 水工隧洞施工风险的分类
        2.1.3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的特点
        2.1.4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的发生机理
    2.2 西北高寒地区气候特点及对施工的影响
        2.2.1 西北高寒地区气候特点
        2.2.2 西北高寒地区施工难点
    2.3 风险识别
        2.3.1 风险识别定义
        2.3.2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过程
        2.3.3 风险识别常用方法
    2.4 风险评价
        2.4.1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内容
        2.4.2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步骤
        2.4.3 风险评价常用方法
3 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 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识别要求
        3.1.1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依据
        3.1.2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识别原则
        3.1.3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2 基于WBS-RBS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3.2.1 WBS-RBS风险辨识方法
        3.2.2 建立WBS工作任务分解结构
        3.2.3 建立RBS风险分解结构
        3.2.4 构建WBS-RBS风险识别矩阵
        3.2.5 编制风险因素清单
        3.2.6 构建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3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4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4.1 组合赋权法
        4.1.1 改进G2 法
        4.1.2 改进CRITIC法
        4.1.3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
    4.2 可变模糊评价法
    4.3 可变模糊评价模型
5 引大济湟工程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5.1 项目概况
        5.1.1 引大济湟工程概况
        5.1.2 引大济湟工程地质条件
        5.1.3 引大济湟工程7#隧洞施工特点及难点
    5.2 引大济湟工程7#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5.2.1 样本初始数据的获取
        5.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5.2.3 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5.3 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5.4 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4.1 外部风险控制措施
        5.4.2 内部风险控制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改进CRITIC法指标相关系数表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滇西北高原峡谷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香格里拉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体系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研究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社会经济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与地震
    2.5 气象水文
    2.6 植被
    2.7 土壤及土地利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3.1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发育特征
    3.2 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与形成条件
    3.3 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entinel_1A技术对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监测研究
    4.1 Sentinel-1 SAR影像及预处理
    4.2 雷达遥感监测地质灾害方法
    4.3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体散射特征分析
    4.4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体监测精度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质灾害动态评价因子获取及分析研究
    5.1 香格里拉市地表温度的反演
    5.2 香格里拉市地表湿度的反演
    5.3 香格里拉市极端气温、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5.4 植被覆盖度因子获取与分析研究
    5.5 基于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变化与预测
    6.1 2014年香格里拉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6.2 2014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6.3 2019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6.4 2019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6.5 2030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预测评价
    6.6 2030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
    6.7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防治模式
    7.1 基于地质灾害分区的防治模式
    7.2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防灾模式
    7.3 基于生态定位的地质灾害防治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AHP-DEMATEL法的高寒水渠安全运行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价指标及方法
2 基于AHP-DEMATEL法影响指标权重分析
    2.1 AHP法指标权重分析
    2.2 DEMATEL法指标影响度分析
    2.3 AHP-DEMATEL法计算结果
3 高寒水渠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4 结语

(5)我国寒区输水工程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寒区输水工程冻害类型和特征
2 寒区输水工程冻害原因和影响因素
    2.1 冻胀、冻胀力和冻结力
    2.2 融沉
    2.3 冻融循环作用
    2.4 地下水位
    2.5 渠道走向
    2.6 衬砌材料和结构
3 寒区输水工程冻害防治方法和措施
    3.1 衬砌破坏研究
        3.1.1 冬季停水渠道衬砌受力分析
        3.1.2 冬季输水渠道衬砌受力分析
        3.1.3 衬砌与基土之间作用力
        3.1.4 衬砌冻害试验研究
    3.2 冻害防治措施
        3.2.1 基土换填
        3.2.2 铺设防渗保温层
    3.3 基土水热力分析
    3.4 运行管理
4 结论与展望

(6)调水工程安全运行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监测布设现状
        1.2.2 边坡安全监控研究进展
        1.2.3 桩基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 目前存在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总体技术路线
第2章 安全监控与数值仿真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调水工程安全监控相关理论
        2.2.1 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的发展
        2.2.2 监控指标拟定原则
        2.2.3 监控指标分级标准
        2.2.4 监控指标分析方法
        2.2.5 监控指标阈值确定方法
    2.3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2.3.1 理论基础
        2.3.2 传统极限分析法
        2.3.3 数值极限分析法
    2.4 远场涡流检测技术
        2.4.1 基本原理
        2.4.2 理论指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统计回归模型的渠道安全监控—以深挖方渠道边坡变形监控为例
    3.1 引言
    3.2 渠道失事案例分析
        3.2.1 失事案例
        3.2.2 破坏模式及原因分析
    3.3 某渠段工程概况
        3.3.1 基本信息
        3.3.2 现场调研
        3.3.3 断面构造
        3.3.4 监测设施
    3.4 监控指标拟定和分级标准确定
        3.4.1 渠道监测物理量分析
        3.4.2 监控指标的拟定
        3.4.3 监控指标的分级
    3.5 渠坡变形统计模型构建
        3.5.1 渠坡变形影响因素
        3.5.2 选定影响因子
        3.5.3 建立统计模型
        3.5.4 模型回归分析
    3.6 监控指标阈值确定
        3.6.1 阈值确定3S原理
        3.6.2 三级预警阈值确定
        3.6.3 一级报警阈值确定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原型监测与数值分析的渠道安全评估
    4.1 引言
    4.2 渠道边坡渗流场反演分析
        4.2.1 渗流有限元模型
        4.2.2 基于高地下水位假定的反演分析
        4.2.3 基于低地下水位假定的反演分析
        4.2.4 两种假定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3 渠道边坡的稳定分析
        4.3.1 稳定分析有限元模型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4 渠道边坡安全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涡流仿真技术的桩基检测—以渡槽桩基钢筋检测为例
    5.1 引言
    5.2 渡槽桩基失事案例分析
        5.2.1 渡槽桩基破坏案例
        5.2.2 渡槽桩基破坏模式及原因分析
    5.3 管桩有限元模型
        5.3.1 模型简介
        5.3.2 模型计算参数
    5.4 不同计算工况及结果分析
        5.4.1 管内激励源,对比纵筋箍筋断裂
        5.4.2 管内激励源,对比不同环向角度取值
        5.4.3 管外激励源,对比纵筋箍筋断裂
        5.4.4 管外激励源,对比不同环向角度断纵筋
        5.4.5 管外激励源,对比断不同根数纵筋
        5.4.6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甘肃省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1.2.2 节水分流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分区
        2.1.3 气候
        2.1.4 水系
        2.1.5 水文
        2.1.6 社会经济概况
        2.1.7 生态环境现状
    2.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敦煌市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敦煌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3.1.1 敦煌市水资源现状
        3.1.2 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3.1.3 敦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4 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分析
    4.1 引哈济党工程及重大技术问题分析
        4.1.1 方案比选
        4.1.2 引哈济党初步工程规划质量分析
        4.1.3 总干渠施工中重大技术问题质量分析
        4.1.4 渠首水库工程施工质量分析
    4.2 基于敦煌市水资源评价的疏勒河节水分流方案
        4.2.1 节水潜力分析
        4.2.2 系统农业节水措施
        4.2.3 需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4.2.4 未来水平年水资源配置及供需平衡分析
第五章 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某大型渠道膨胀岩基础改造方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原因分析
2 改造方案
3 结语

(9)岷江上游地区藏羌聚落景观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
        1.2.1. 研究区域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聚落
        1.3.2 传统聚落
        1.3.3. 村庄、村寨与村落
        1.3.4. 聚落景观
        1.3.5. 景观特征
    1.4. 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在乡土聚落景观方面的研究进展
        1.4.2. 岷江上游大地景观与宏观聚落景观的研究进展
        1.4.3. 岷江上游藏族聚落景观的研究进展
        1.4.4. 岷江上游羌族聚落景观的研究进展
        1.4.5. 其他与藏族、羌族聚落景观相关的研究进展
        1.4.6.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数据
        1.5.4. 研究框架
2. 岷江上游地区聚落生长的背景环境
    2.1. 自然地理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质土壤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水系
        2.1.5. 动物植被
        2.1.6. 自然灾害
    2.2. 历史人文环境
        2.2.1. 民族迁徙与历史演替
        2.2.2. 民族组成与区域分布
        2.2.3. 语言文字
        2.2.4. 风俗习惯
        2.2.5. 宗教信仰
    2.3. 社会经济环境
        2.3.1. 社会结构与等级制度
        2.3.2. 经济组成及产业支撑
        2.3.3. 经济沟通与对外交往
    2.4. 小结——特殊、复杂、落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3. 宏观视野下的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特征
    3.1. 西南边陲的过渡地带
        3.1.1. 大地阶梯的过渡地带
        3.1.2. 胡焕庸线上的分界带
        3.1.3. 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走廊
    3.2. 岷江上游的大地景观风貌
        3.2.1. 高山深谷的地理风貌
        3.2.2. 线性的对外通道
        3.2.3. 垂直划分与水平分异的景观格局
        3.2.4. 资源分布的垂直带谱现象
    3.3. 岷江上游的聚落分布特征
        3.3.1. 沿水系道路呈线性分布
        3.3.2. 沿深谷两侧的垂直分布
        3.3.3. 按民族分野的分布特征
        3.3.4. 与坡度坡向相关的分布特征
        3.3.5. 与生产资料密切耦合
    3.4. 小结——沿水系、道路、海拔分异的区域景观
4. 中观视域下的各沟谷聚落景观特征
    4.1. 杂谷脑河各沟谷的聚落景观特征
        4.1.1. 杂谷脑河中段的聚落景观特征
        4.1.2. 孟屯河谷的聚落景观特征
    4.2. 黑水河各沟谷的聚落景观特征
        4.2.1. 黑水河中段的聚落景观特征
        4.2.2. 赤不苏沟的聚落景观特征
    4.3. 岷江干流各沟谷的聚落景观特征
        4.3.1. 黑虎沟的聚落景观特征
        4.3.2. 小姓沟的聚落景观特征
    4.4. 小结——按区域分异的自然景观特征与藏羌族群势力分化
5. 微观视角下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1. 杂谷脑河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1.1. 样本01:屯堡聚落——甘堡藏寨
        5.1.2. 样本02:半山哨卡——木卡羌寨
    5.2. 孟屯河谷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2.1. 样本03:河谷藏寨——日波寨
        5.2.2. 样本04:半山羌寨——水塘村
    5.3. 赤不苏沟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3.1. 样本05:以水源为中心——大寨子
        5.3.2. 样本06:河谷防御型堡寨——大瓜子
    5.4. 黑水河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4.1. 样本07:藏羌交汇处——色尔古
        5.4.2. 样本08:高山上的藏寨——大别窝
    5.5. 黑虎沟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5.1. 样本09:高碉林立的羌寨——鹰嘴河寨
    5.6. 小姓沟的典型样本聚落景观特征
        5.6.1. 样本10:林区中的藏寨——姑纳村
        5.6.2. 样本11:林区中的羌寨——大尔边
    5.7. 小结——按民族和区域双向划分的聚落景观
6. 岷江上游藏羌聚落景观的对比与评价
    6.1. 同沟谷内藏羌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1.1. 杂谷脑河流域藏羌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1.2. 黑水河流域藏羌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1.3. 岷江干流流域藏羌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2. 同民族内不同沟谷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2.1. 不同沟谷中藏族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2.2. 不同沟谷中羌族聚落景观的对比与区分
    6.3. 藏羌民族间聚落景观的总体对比与评价
        6.3.1. 藏羌聚落景观之间的相似性
        6.3.2. 藏羌聚落景观之间的异质性
        6.3.3. 藏羌聚落景观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6.4. 小结——藏羌聚落景观的总体差异性与地区同质化
7.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内在形成机制
    7.1. 因“地”制宜——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1.1. 地形地貌与聚落景观的关系
        7.1.2. 气候水文与聚落的选址、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
        7.1.3. 地域环境决定聚落景观的构筑材料与建造方式
        7.1.4. 自然灾害引起聚落景观突变
    7.2. 生存之“道”——资源竞争与合作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2.1. 资源承载决定聚落的选址与规模
        7.2.2. 资源竞争与合作构成聚落的势力范围与典型模式
        7.2.3. 资源争夺与合作影响下的聚落联盟与区域交通体系
        7.2.4. 资源影响下的自然生态观与聚落景观生态格局
    7.3. 安全保卫——族群战争与防御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3.1. 族群认同、区分与敌对关系
        7.3.2. 族群势力与聚落的选址、布局和景观意象
        7.3.3. 战争、掠夺与聚落的防御性景观
        7.3.4. 心理安全与实用性、舒适性之间的权衡
    7.4. 神明庇佑——宗教与风俗习惯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4.1. 宗教文化与聚落景观的空间布局关系
        7.4.2. 宗教文化与聚落景观的垂直分布关系
        7.4.3. 宗教文化影响聚落景观的形态、色彩和符号
        7.4.4. 风俗习惯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5. 交流融合——社会交往与民族融合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5.1. 道路沟通与经济交往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5.2. 文化交流对聚落景观的影响
        7.5.3. 民族融合形成聚落景观的渐变与过渡
    7.6. 改革变迁——社会经济与行政干预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6.1. 资源、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改变引起聚落景观演变
        7.6.2. 产业变化与经济发展导致聚落景观的跳跃式革新
        7.6.3. 社会等级制度影响下的聚落景观
        7.6.4. 政府行政干预导致聚落景观的变化
    7.7. 小结——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共同决定聚落景观的表达
8.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基本模式与演替逻辑
    8.1.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分类与基本模式
        8.1.1.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分类
        8.1.2.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基本模式
    8.2.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建造与演替逻辑
        8.2.1.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建造逻辑
        8.2.2.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演替逻辑
    8.3. 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基因图谱
        8.3.1. 景观基因组(基因胞)
        8.3.2. 景观联接通道(基因链)
        8.3.3. 景观文化与能量(基因信息)
        8.3.4. 景观整体形态(基因形)
        8.3.5. 景观基因图谱
    8.4. 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1.1. 藏羌聚落景观总体上具有沿岷江水系线性发展、沿海拔垂直分异的特征
        9.1.2. 藏羌聚落在海拔、地貌、坡度坡向、资源关系上存在明显的分布差异
        9.1.3. 同—民族的聚落景观在岷江上游有多种表达方式
        9.1.4. 同区域内的藏羌聚落景观存在同质化现象
        9.1.5. 资源匮乏导致不同族群间激烈的生存竞争与势力分化
        9.1.6. 岷江上游的聚落景观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历史人文为辅助变量而综合形成的
        9.1.7. 资源、产业、生产力、道路交通、文化交流、行政干预、自然灾害共同驱动聚落景观的演变
    9.2. 主要创新点
        9.2.1. 首次将岷江上游的藏族与羌族聚落景观特征作全面的比较研究
        9.2.2. 首次对岷江上游藏羌聚落景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9.2.3. 首次对藏羌族聚落景观的特征给出科学的解释并解构其形成逻辑
        9.2.4. 利用GIS、统计学等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的聚落景观进行了定量研究
    9.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北疆第四系覆盖层上某大型明渠最优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的必要性
    1.2 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北疆第四系覆盖层上某大型明渠最优结构研究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2.3 工程区域地质条件和出现问题原因分析
    2.4 工程地质综合研究
    2.5 渠坡稳定综合研究
    2.6 有害岩土处理综合研究
    2.7 衬砌结构耐久性研究
    2.8 渠道断面坡比的复核及渠基整体稳定分析
    2.9 防渗结构型式综合研究
    2.10 渠道地基处理研究
第3章 某大型渠道的地勘和材料试验研究
    3.1 勘察的依据
    3.2 勘察目的及任务
    3.3 区域地质勘察
    3.4 建筑物工程地质(引水渠线)
    3.5 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3.6 勘察工作量汇总
    3.7 渠道典型横断面工程地质勘察及试验
    3.8 渠道水、地下水易溶盐分析
    3.9 渠道岩土易溶盐分析
    3.10 岩土冻胀分析
    3.11 天然建筑材料试验
第4章 某大型明渠西干渠边坡稳定及渠床垫层料的排水性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渠道边坡稳定性试验研究
    4.3 砂岩和戈壁垫层料的排水性试验研究
第5章 研究成果及应用
    5.1 北疆地区第四系明渠最优断面综合研究成果
    5.2 北疆地区第四系覆盖层某大型明渠最优断面结构型式
    5.3 北疆地区第四系覆盖层某大型明渠最优断面结构型式研究成果
    5.4 成果应用情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断面型式
    6.2 防渗结构型式
    6.3 不足之处及建议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高寒地区引水渠道滑坡的分析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季冻区分散性土特性与破坏机理研究[D]. 王理想.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02)
  • [2]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D]. 王婧.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滇西北高原峡谷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D]. 陈志.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基于AHP-DEMATEL法的高寒水渠安全运行诊断[J]. 邓伟杰,李雪统,曾长女,赵顺利.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0(09)
  • [5]我国寒区输水工程研究进展与展望[J]. 何鹏飞,马巍. 冰川冻土, 2020(01)
  • [6]调水工程安全运行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杨天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
  • [7]甘肃省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D]. 王家辉. 兰州大学, 2019(02)
  • [8]某大型渠道膨胀岩基础改造方案的探讨[J]. 丁银剑. 西北水电, 2018(04)
  • [9]岷江上游地区藏羌聚落景观特征的比较研究[D]. 孙松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北疆第四系覆盖层上某大型明渠最优结构研究[D]. 盛岩.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6)

标签:;  ;  ;  

高寒地区引水渠滑坡分析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