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钛及玻璃深加工

纳米二氧化钛及玻璃深加工

一、纳米二氧化钛与玻璃深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1](2021)在《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提出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在2020年的发展概况(包括有机硅甲基单体的产能与产量、初级形状聚硅氧烷的进出口情况、有机硅上市企业的营收情况、新增项目投资情况、标准及政策制订情况)与有机硅产品的研发概况(包括企业研发投入、企业自研项目及国内有机硅的研发重点)。

周亦晨[2](2020)在《基于矿物制备的多功能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面对日益频发的原油泄漏事故,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可切换润湿性材料从众多油水分离材料中脱颖而出。制备可切换润湿性材料不仅需要在固体表面上构建微纳米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物质,还需要引入可切换润湿性响应的官能团。已被报道的可切换润湿材料的外部刺激主要有pH值、气体、电场、温度、溶剂、磁场和光照等。由于在合成过程中设计出良好的表面形貌和特殊的化学成分,这类智能响应材料可以可控且有效地将水或油分离,同时又能使其表面不受油的污染。尽管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然而在现有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制备中大多需要昂贵的重金属原料或者毒害较大的改性有机试剂,且制备过程耗时并需要严格的控温和控湿。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材料往往受到基材的限制,由此降低了新材料投入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依据当前的研究现状,本论文以廉价易得的矿物颗粒为原材料,通过引入具有pH响应官能团的聚合物进行选择性修饰,从而制备出多功能可切换润湿性材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1)采用1H,1H-全氟辛基丙烯酸酯、3-(三甲氧基硅基)甲基丙烯酸丙酯和2-(二甲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合成出pH响应聚合物,并将响应聚合物和廉价的石英砂接枝到织物上从而制备出可切换润湿性织物。该材料的润湿性可以在超疏水和超亲水/水下超疏油之间转变,由此可以通过酸和碱的交替处理实现水/轻油和水/重油的可控分离,且该材料对不同的轻油/水混合物或者重油/水混合物都具有极高的油水分离效率。改性材料在600目砂纸上磨损140 cm后仍展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并且即使放入盐溶液中浸泡一周或者在紫外环境下暴露一周后,该材料仍能展现出良好的拒水性能。(2)以微米级水镁石和纳米级二氧化钛为原材料,通过全氟辛酸甲酯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改性修饰,最终制备出多功能可切换润湿性材料。不同于之前报道的pH响应材料,该材料的润湿性可以在超双疏和超亲水/超疏油之间进行可逆切换,由此可以通过酸和碱的交替处理实现油和水的可控分离。此外,这种材料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基底上,改性材料在600目砂纸上磨损140 cm后仍展现出优异的超双疏性。并且经过72 h的水滴冲击测试后,材料仍能保持良好的拒油拒水性能。此外,具有耐火涂层的改性织物即使受到蜡烛外焰的灼烧也不会被点燃。

姜兆宇[3](2020)在《填料对脱氢枞酸改性室温硫化硅橡胶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硅橡胶因其具有耐高温、耐低温、防潮、绝缘等优异性能和独特结构在国民经济医药、轻工、冶金等众多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因为硅橡胶具有较长的柔性链段及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导致其力学性能较差,限制其实际应用。本研究采用天然生物质资源脱氢枞酸对硅橡胶进行化学修饰改性,制备了脱氢枞酸改性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以其为交联剂制备出具有较高热稳定性的脱氢枞酸改性硅橡胶。采用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对硅橡胶力学性能进行进一步提升,探讨了填料对改性硅橡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脱氢枞酸和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制备了新型硅橡胶交联剂,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将脱氢枞酸改性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交联剂与硅酸四乙酯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制得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并对其最佳配比进行了探索。利用万能拉力机、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和硬度测量等测试方法,对样品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脱氢枞酸基硅橡胶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探讨。硅橡胶中引入了松香的刚性结构,聚硅氧烷链段之间相互作用力提高,同时增加了硅橡胶分子间的缠绕,交联密度增大,从而提高硅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实验表明,改性后硅橡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硬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拉伸强度由0.45 MPa提升为0.65 MPa,提升了44%;断裂伸长率由150%增加到250%,提升了66%;最大热失重温度由553℃升为560℃;邵氏硬度由18 A提高到25 A。2.以二氧化钛为填料,脱氢枞酸改性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交联剂,制备了二氧化钛改性硅橡胶,并对其最佳配比进行了探索。利用万能拉力机、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和硬度测量等测试方法,对改性硅橡胶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微观形貌及硬度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二氧化钛添加量最大为9%,二氧化钛添加量从1%-7%过程中,脱氢枞酸基硅橡胶的力学性能一直在提升,拉伸强度由0.71 MPa增加到0.91 MPa,断裂伸长率由269%增加到350%,二氧化钛的添加量为9%时力学性能下降。测得二氧化钛的添加量为7%得到的硅橡胶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0.91 MPa;断裂伸长率为371%。与脱氢枞酸基硅橡胶对比,说明抗拉强度增加了0.35 MPa。断裂伸长率增加了151%。邵氏硬度(A)由25 A增加到35 A;最大热失重温度由560℃提高到673.8℃。3.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填料,脱氢枞酸改性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交联剂,与硅酸四乙酯按不同比例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硅橡胶,并对其最佳配比进行了探索。万能拉力机、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和硬度测量等测试方法,对样品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热稳定性和耐水性进行了表征。二氧化硅最大添加量为25%,二氧化硅添加量从5%-20%过程中,脱氢枞酸基硅橡胶和纯硅橡胶的力学性能一直在提升,脱氢枞酸基硅橡胶拉伸强度由1.43 MPa增加到4.39 MPa;断裂伸长率由427%增长到587%;邵氏硬度(A)由38 A增加到50.5 A;纯硅橡胶的拉伸强度由1.21 MPa增加到3.88 MPa,断裂伸长率由404%增长到560%,邵氏硬度由37 A增加到50 A,当添加量为25%时力学性能下降。当二氧化硅添加量为20%时,脱氢枞酸硅橡胶和纯硅橡胶有最佳性能。纯硅橡胶的拉伸强度为3.75 MPa,脱氢枞酸基硅橡胶的拉伸强度为4.39MPa,纯硅橡胶的断裂伸长率为554%;脱氢枞酸基硅橡胶的断裂伸长率为587%。纯硅橡胶的硬度为50 A,脱氢枞酸基硅橡胶为50.5 A。进一步验证了硅橡胶中引入含氢化菲环结构的脱氢枞酸会增加硅橡胶交联密度和链段缠绕,对硅橡胶机械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康佳兴[4](2020)在《Fe-N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甲醛性能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甲醛是室内主要污染物之一,采用光催化氧化技术可以高效、清洁的去除甲醛。在诸多光催化剂中,选择化学性能稳定的纳米TiO2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但因其自身的缺陷导致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性处理以提高其光催化能力。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并通过Fe、N离子的掺杂对纳米TiO2进行改性处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离子掺杂前后纳米TiO2内部结构的变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纳米TiO2晶体结构的变化。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纳米TiO2光谱响应范围与吸收光强度。对表征结果进行分析:不同煅烧温度下纳米TiO2的晶型存在很大差异。煅烧温度在500℃以下时,纳米TiO2的晶型为锐钛矿型,温度越高,衍射峰的宽度越窄,衍射峰的强度越强,锐钛矿晶型发育越完全。当煅烧温度为600℃时,图谱中出现金红石型的特征峰,说明纳米TiO2的锐钛矿型在变少,生成的金红石型变多。由SEM图可知,煅烧温度为500℃时,纯纳米TiO2的形状与球形相似,并且分布较集中。样品经过掺杂离子后,纳米TiO2的结构依然与球形相似,离子的掺杂并未改变TiO2的晶格形状,球形的粒径分布在10-20nm左右,为纳米级。对比XRD分析的结果,说明实验制备的改性纳米TiO2晶型没有发生改变,仍为锐钛矿型,并且粒径较小。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图可知,Fe、N的掺杂都能改变纯纳米TiO2的光谱响应范围,使纳米TiO2吸收光的波长产生明显的红移,在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光强度增强。共掺杂纳米TiO2的吸收光强度和光谱响应范围都要高于单一掺杂的纳米TiO2。以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甲醛为目标降解材料,通过甲醛的降解率来分析改性纳米TiO2的光催化降解能力。通过对比试验来考察各因素对样品光催化能力影响的大小,选择的可变因素为煅烧温度、光照强度和离子掺杂比。通过正交实验来分析各因素对离子掺杂改性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甲醛性能影响的大小,并确定最佳条件组合。得到以下结论:500℃为最佳煅烧温度,纳米TiO2掺杂离子后,光催化性能有了显着的提高,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大小为Fe-N双掺杂>N掺杂>Fe掺杂>纯纳米TiO2。通过正交实验可知,在本实验条件下,离子掺杂配比是影响改性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性能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光照强度和煅烧温度。改性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甲醛的最佳工况为:掺杂配比为n(Fe):n(N):n(TiO2)=0.3%:2%:1,光照强度为15w/m2,煅烧温度为500℃,3小时内,其光催化降解甲醛率达到了46.2%。

贝保辉[5](2020)在《绢云母负载纳米TiO2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表明纳米TiO2因具有无毒、催化效率高和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在光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TiO2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颗粒团聚导致光催化效率下降和回收困难等问题对其工业化生产形成了制约。以矿物等无机物为载体,将纳米TiO2在其表面或结构内负载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绢云母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经改造后其层状结构具有一定的离子交换性和柱撑特性,是合适的固载TiO2的载体。目前,关于绢云母负载纳米TiO2的光催化应用研究较少,负载技术和方法往往存在操作复杂,成本高,过程不易控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本论文以绢云母为载体,采用机械力研磨法,通过绢云母和纳米TiO2(P25)在搅拌磨中湿法研磨方式制备了在绢云母表面负载纳米TiO2复合光催化剂(S-TiO2)。通过工艺优化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为:TiO2(P25)复合比例40%、固含量35%、球料比3:1、研磨速度1000r/min和研磨时间60min。所制备的S-TiO2以TiO2均匀负载在绢云母表面为特征,绢云母和TiO2之间通过彼此表面脱羟基作用形成化学结合。负载在绢云母表面的纳米TiO2颗粒分散性显着提高,并保持原有的以锐钛矿相为主,锐钛矿和金红石相混晶结构不变。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对S-TiO2在紫外光照射下降解甲基橙溶液性能进行了研究。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S-TiO2按用量1g/L加入到浓度为10ppm的甲基橙溶液中,经紫外光照射20min,甲基橙降解率达到96%,30min甲基橙降解率达99%,与P25降解效果相同。S-TiO2对浓度10-50ppm的甲基橙溶液均具有良好降解效果,尤其适合降解较低浓度污染物。S-TiO2具有可回收性和重复使用性能重复利用4次后降解等量同浓度的甲基橙依然保持99%的降解率。采用溶胶-凝胶法,以绢云母原料经热活化、酸化、钠化和CTAB插层等处理得到的改性绢云母为载体,制备了TiO2柱撑绢云母复合光催化剂(S-P/TiO2)。其中,TiO2以锐钛矿相为主,锐钛矿和金红石相共存。S-P/TiO2按用量1g/L降解浓度10ppm的甲基橙溶液,光照30min和60min降解率达到82%和95%以上。

赵林[6](2019)在《生物质多元共掺杂TiO2的同步合成、光催化活性及表征分析》文中指出TiO2作为光催化剂,直接利用太阳能,既能够催化分解水生成氢气,又能够催化氧化去污,而且稳定、无毒、价廉,被称为最有前景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因此TiO2的研究开发一直是光催化领域的热点。本论文采用淀粉、糖和油脂等天然生物质作为掺杂元素源,通过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系列具有可见光响应的C、N、P等多元素共掺杂TiO2复合光催化剂。本论文成果可为TiO2改性策略提供有益方向,为生物质改性TiO2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拓展TiO2在光催化领域的实际应用。1.首先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了C、N共掺杂TiO2的缺陷形成能和能带结构,并与实验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C、N共掺时,C、N分别取代Ti、O掺杂形式的缺陷形成能低于C、N均取代O掺杂形式,C、N分别取代Ti、O更易实现;与纯锐钛矿相TiO2相比,C单掺、N单掺及C、N共掺均能减小TiO2的禁带宽度,但共掺体系比单掺体系的禁带宽度窄化程度更高。2.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茶油改性制备了TiO2复合光催化剂,优化了制备工艺。通过XRD、UV-Vis DRS、PL、FESEM、电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复合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样品中存在金红石相与锐钛矿相,并呈现蜂窝状的孔状结构;复合材料的光电流密度增大,光生载流子复合效率降低。在可见光照射下,反应2 h时,复合TiO2对亚甲基蓝降解效率可达92.6%。3.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可溶性淀粉改性,制备了C、N、P多种非金属元素共掺杂TiO2。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复合催化剂比表面积增大,可见光吸收能力提高;复合催化剂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煅烧温度400℃,煅烧时间2 h,可溶性淀粉掺杂量6g;在可见光照射下,反应80 min时,复合TiO2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效率即可达98%。4.采用溶胶-超声空化技术,通过脐橙提取液改性,制备了TiO2复合光催化剂,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实现了C、N、P、Cl、K等多元素的共掺杂;复合催化剂的禁带宽度窄化了0.21 eV,表面羟基与活性位点增多,光生载流子复合几率降低,结晶度提高,比表面积增大;反应120 min时,复合TiO2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效率达98%。5.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粳米浸出液改性,制备了TiO2复合光催化剂,优化了制备工艺。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催化剂实现了C、N、S、P、K等多元素的共掺杂,复合TiO2和纯TiO2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4990 h-1和0.0305 h-1;复合TiO2的比表面积增大,结晶度升高,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降低,吸收边带红移,禁带宽度窄化了0.09 eV。

朱丹[7](2019)在《磁控溅射制备光致变色玻璃及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普通的建筑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拥有特殊性能的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型的功能材料不仅拥有普通建筑所拥有的一些特点,同时还具备节能环保的功能,如今新型的功能材料的已经成为今后建筑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光致变色材料就是如今比较热门的一类新型材料,尤其是近几年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光致变色材料以其独特的光致变色、高可见光透过率、节能保温及装饰美化等功能,在未来建材市场中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光致变色玻璃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在玻璃的表面镀制一层或多层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或者金属卤化物,利用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或者金属卤化物的变色性能来实现镀膜玻璃颜色的改变,光致变色玻璃不仅拥有普通玻璃的优点,同时,还可以降低紫外线对室内的辐射率,减少室内外热量的传递,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在普通钠钙玻璃基底上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制备内层TiO2薄膜,外层ZnO薄膜,功能层为W03薄膜,从而构成TiO2-WO3-ZnO光致变色玻璃。通过单因素变量分析得到适宜膜系生长的溅射参数,并采取SEM、XR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石英晶体膜厚监测仪和接触角等分别对薄膜的形貌、物相、可见光透过率、远红外反射率和疏水性能进行测试。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二是利用溶胶-凝胶的方法在普通的玻璃基底上制备TiO2-WO3-ZnO光致变色玻璃,并将制备的TiO2-WO3-ZnO变色玻璃与磁控溅射制备的TiO2-WO3-ZnO变色玻璃进行比较,主要从原材料的选取、可见光透过率、薄膜的表面形貌和膜基结合力的方面来进行比较,这进一步说明了磁控溅射制备的TiO2-WO3-ZnO光致变色玻璃不仅拥有良好的变色效率,更是说明该方法制备的薄膜细腻,平整,与衬底的结合力强,再一次证明了 TiO2-WO3-ZnO变色玻璃的性能。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利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的TiO2-WO3-ZnO光致变色玻璃不仅拥有良好的变色效果,同时还能够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减少了能源的消耗,该方法制备的薄膜在衬底表面晶粒大小分散均匀,致密、均匀,膜基结合力强,镀膜玻璃的机械性能良好。薄膜表面平整、致密、连续性较好,并且物质的表面粗糙度较低,将对减轻物体表面薄膜的散射和反射有帮助。磁控溅射方法制备的TiO2-WO3-ZnO光致变色玻璃与普通玻璃比较,该方法制备的光致变色还拥有自洁净的效果,减少了玻璃表面的污染物,增加玻璃的洁净度。该镀膜玻璃的机械性能良好,室内采光度也符合国家的标准。

陈昱[8](2017)在《二氧化钛基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的微结构调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半导体光催化技术为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高效利用太阳能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由于TiO2材料的稳定和廉价等特点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常用在污水处理、空气净化、光解水制氢制氧等光催化领域,然而目前实际应用的TiO2光催化剂的可见光效应范围窄,且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量子效率低等缺陷制约着该催化剂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提高光生电荷的有效分离和快速迁移,避免可能的体相/表面复合以及如何提高入射光利用率和可见光响应范围等是光催化技术发展的瓶颈。等离子体光催化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剂,近年来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青睐。本博士论文基于TiO2光催化材料,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微结构调控、掺杂、复合等改性修饰方式,获得高效的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对其在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和光催化选择性氧化应用中的性能进行评估,并阐述反应过程中关键步骤的反应机理。首先,针对催化剂易失活、易凝聚和吸附性能差的缺点,提出采用分子筛SBA-15为硬模板,负载Au纳米颗粒和TiO2。通过改变Au纳米颗粒的负载量,探索金负载量与光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相比于P25,Au/TiO2/SBA-15展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对光催化反应底物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另外,由于分子筛特殊的孔道结构,可以限制Au纳米颗粒和TiO2纳米晶体的生长,在分散Au纳米颗粒的同时,保证了贵金属和半导体之间的充分接触。Au/TiO2/SBA-15等离子体光催化剂不仅可以利用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拓展可见光吸收范围,还能结合Au和TiO2之间形成的肖特基势垒,降低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最后以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苯甲醇分子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该催化剂在模拟太阳光条件下的光催化活性,并着重探讨了Au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敏化作用和SBA-15分子筛的强吸附能力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规律。其次,在二氧化钛的形貌构筑及表面改性方面,提出二氧化钛空心结构和Ti3+自掺杂结合的联合改性方法,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作为溶剂和微波吸波剂,在微波条件下,合成具有空心结构的TiO2,通过真空煅烧法进一步修饰,获得具有空心结构的Ti3+/TiO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离子液体的种类及TiO2前驱体的添加量对合成催化剂的结晶度、表面形貌和孔隙结构起着决定作用。另外,离子液体在合成过程中不仅充当溶剂和微波吸波剂,还起到释放氟离子的作用。另外,真空煅烧修饰将氧原子抽离二氧化钛晶格,在二氧化钛的禁带中引入新的能级,提升其对可见光的吸收和响应。由于真空煅烧法形成的特殊壳层结构,能够保护次表层的Ti3+掺杂位点不被氧化,从而使催化剂在降解亚甲基蓝和选择性氧化苯甲醇的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可循环性。再次,利用原位光还原法在TiO2载体上合成了Au、Ag、Pt、Pd四种等离子体光催化剂,以苯甲醇分子的选择性氧化反应作为探针实验,考察了四种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实验着重探讨了反应过程中的光源强度、光源发光波长和反应环境温度三个重要参数对光催化反应效率的影响,建立了单金属等离子体光催化剂与光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Pt2–TiO2具有高效可见光光催化活性,400 nm波段的量子产率为5.58%,是TiO2的14倍。此外,通过ESR、活性自由基牺牲剂对比实验以及同位素效应动力学实验,表明超氧自由基是反应中重要的活性自由基,且氧化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是断裂C1上的氢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t2–TiO2在可见光条件下选择性催化氧化苯甲醇的反应机理。同时,实验发现Pt和Pd贵金属纳米颗粒不仅在可见光场下能够高效地实现苯甲醇的选择性氧化,当加入热场后,反应效率急剧提升。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和肖特基势垒的协同作用,利用原位光还原法合成了Au2Pt2/N-TiO2等离子体光催化剂,以苯甲醇分子的选择性氧化反应作为探针实验,考察了Au2Pt2/N-TiO2的可见光光催化性能。实验表明Au2Pt2/N-TiO2具有高效的催化效率,量子产率在500 nm为5.86%,是TiO2的24倍。实验表明,Au2Pt2/N-TiO2高效的催化活性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N掺杂进入二氧化钛晶格,会在N 2p轨道和O 2p轨道中形成新的杂化轨道,使TiO2获得可见光吸收能力,其二,Au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其三,Pt–TiO2界面生成的肖特基势垒促进光生电子的转移,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几率。这三者中Pt-TiO2界面产生的肖特基结对催化效率的提升起主要作用。FDTD模拟仿真结果表明,Au2Pt2/N-TiO2催化剂中Au纳米颗粒的热电子注入机制和局域电场增强机制均在催化反应中的起作用。

赵光雷[9](2017)在《多肽固体发酵工艺及其与纳米二氧化钛制成叶面肥的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废弃物和农副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附加值资源化综合利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与液体发酵相比,固体发酵(SSF)具有固体发酵法具有产量高、易于操作、投资少、耗能低、用水少、产物回收率高等优点管理、后处理设备少、工艺简单等特点,适用于利用农业废弃物或副产品生产高值生物产品。本文以豆粕、小麦秸秆和糖渣为主要原料、以产脂肽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XZ-173为接种剂进行了一系列多肽固体发酵试验;并利用多肽粗提物、微量元素、尿素和纳米二氧化钛等制成新型肥料,研究了所制肥料对种子萌发和番茄生长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固体发酵粗提物样品的结果表明,该粗提物具有多肽的特征官能团。3294 cm-1处的峰为蛋白质中N-H伸缩振动产生的特征吸收峰,在2925.78 cm-1附近处是多肽(-CONH-)的特征吸收峰,说明该物质为多肽。1654.88 cm-1为氨基化合物Ⅰ(C=O)的基团伸缩振动,即a-螺旋结构的强特征吸收;1543.54 cm-1附近为氨基化合物Ⅱ(CNH)酰胺带N-H弯曲振动的特征吸收;1243.82 cm-1附近的峰是氨基化合物Ⅲ带β-折叠的特征吸收。2.X-射线衍射仪(XRD)和比表面积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二氧化钦为纳米锐钛矿,其平均晶粒尺寸为22 nm,比表面积值为60.72 m2/g。3.通过基质筛选和单因素试验研究固体发酵基质组成、装料量、发酵温度、初始pH、发酵时间、含水率和接种量对多肽产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优化法对氮源和碳源及二者的比例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固体发酵产多肽最佳基质组成为:豆粕63.03%,小麦秸秆粉33.00%,糖渣1.93%,酵母提取物2.04%,外加无机盐溶液10.18%(v/w);(2)最佳发酵条件为:含水率50%(用pH7.5的去离子水配制),接种量10%,发酵温度30 ℃,恒温发酵48 h;(3)在最优条件下多肽实际产量为110.06 mg/gds,与预测值 109.85 mg/gds 吻合(R2 = 0.9742)。4.室内浸种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单一因素浸种处理相比,多肽-纳米二氧化钛-微量元素复合肥料的处理对番茄种子的萌发效果最好。经过复合制剂浸种后,番茄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生物指标均有显着提升。5.将多肽粗提物和纳米二氧化钦及尿素或微量元素溶液进行复合制备,分别得到多肽-纳米二氧化钦-尿素和多肽-纳米二氧化钛-微量元素复合肥料。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其它处理相比,喷施或灌施多肤-纳米二氧化钦-尿素复合肥料处理对番茄植株的生长效果最好,均能够显着提高番茄植株的茎粗、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和株高。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了利用豆粕、小麦秸秆粉和糖渣等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固体发酵粗多肽的工艺参数;利用多肽、纳米二氧化钦和养分元素制备的肥料对番茄具有显着的促生长作用。

段嘉昕[10](2016)在《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作为一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化石能源,在其开采、运输、贮存以及开发使用中时有泄露发生,不仅直接造成财产损失,还会引起对土壤、水系等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探索高效的油水分离方法是有效应对漏油事故,减少财产损失和环境危害的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使用不锈钢筛网为基底,以壳聚糖、氧化铝、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为主要原料,通过刻蚀法、涂覆法等方法制备出一系列的亲水疏油的改性筛网。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筛网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用OCA20接触角测试仪对改性筛网的静态接触角进行测试。并分别对改性筛网的油水分离性能、可重复使用性能以及耐碱、盐性等性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制备条件和材料润湿性能的联系,研究结果如下:(1)在壳聚糖/氧化铝体系中,水下油滴接触角和分离效率随刻蚀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在60min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6°和94.28%。油滴接触角和分离效率随壳聚糖浓度先增大后减小,在浓度为0.4wt%时达到最大值146°,分离效率最大为93.28%。油滴接触角和分离效率随氧化铝浓度先增大后减小,在浓度为10wt%时达到最大146°,分离效率最大为93.44%。筛网在碱、盐溶液环境下均具有稳定的水下疏油的性质,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使用性和分离效果。(2)在壳聚糖/二氧化硅体系中,先涂覆二氧化硅溶胶,再涂覆壳聚糖,为保证不堵塞网孔,控制壳聚糖浓度低于0.36wt%,纳米二氧化硅浓度低于2wt%。结果表明:油滴接触角和分离效率随壳聚糖浓度增大而增大,在0.36wt%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34°、98.91%。改变涂覆顺序,油滴接触角和分离效率随二氧化硅浓度增大而增大,在2wt%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42°、99.24%。水下接触角和分离效率随涂覆次数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在涂覆三次时,油滴接触角和分离效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43°、99.43%,显示了疏油性能。(3)在壳聚糖/二氧化钛体系中,先涂覆二氧化钛溶胶,再涂覆壳聚糖,为保证不堵塞网孔,控制壳聚糖浓度低于0.36wt%,纳米二氧化钛浓度低于2wt%。结果表明:水下接触角和分离效率随壳聚糖浓度增大而增大,在0.36wt%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34°、99.29%。改变涂覆顺序,水下接触角和分离效率随二氧化钛浓度增大而增大,在2wt%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35°、99.02%。壳聚糖和二氧化钛混合后涂覆制备的筛网,在壳聚糖浓度为0.09wt%与二氧化钛浓度为2wt%共混时,水下接触角和分离效率达到最大为138°和99.13%。(4)在壳聚糖/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体系中,制备的筛网表面具有微纳复合结构。涂覆0.09wt%的壳聚糖和2wt%的二氧化钛共混溶液后再涂覆二氧化硅制备筛网,控制二氧化硅浓度低于2wt%。油滴接触角和分离效率随二氧化硅浓度增大而增大,在二氧化硅为2wt%时,接触角最大为132°,分离效率达到最大为98.72%。涂覆2wt%的二氧化硅后再涂覆0.09wt%的壳聚糖和2wt%的二氧化钛共混溶液制备筛网,测试的接触角为139°,分离效率为99.37%。

二、纳米二氧化钛与玻璃深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二氧化钛与玻璃深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2 产品研发进展
    2.1 硅橡胶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2.1.2 热硫化硅橡胶
        2.1.3 加成型硅橡胶
    2.2 硅油
    2.3 硅树脂
    2.4 硅烷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2)基于矿物制备的多功能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超润湿材料的理论基础
        1.2.1 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基本理论
        1.2.2 固体表面润湿性模型
    1.3 大自然中的超润湿现象
    1.4 超润湿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超润湿材料的制备方法
        1.4.2 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立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立题思路
        1.5.2 研究内容
2 基于石英砂制备的可切换润湿性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及表征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内容
        2.2.3 材料的性能测试及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可切换润湿性织物的合成过程
        2.3.2 可切换润湿性织物的润湿性能
        2.3.3 可切换润湿性织物的机理分析
        2.3.4 可切换润湿性织物的可控分离
        2.3.5 可切换润湿性织物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结构分析
        2.3.6 可切换润湿性织物的机械耐磨损性和耐盐性测试
        2.3.7 可切换润湿性织物的耐高温性和耐紫外性测试
        2.3.8 可切换润湿性织物的浮力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水镁石和二氧化钛制备的可切换润湿性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及表征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内容
        3.2.3 材料的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合成方法
        3.3.2 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疏液性测试
        3.3.3 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结构分析
        3.3.4 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响应能力以及机理分析
        3.3.5 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可控分离
        3.3.6 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耐火性测试
        3.3.7 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自清洁性测试
        3.3.8 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机械耐磨损性和耐久性测试
        3.3.9 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可重复利用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填料对脱氢枞酸改性室温硫化硅橡胶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硅发展简介
        1.2.2 硅橡胶的种类和组成
        1.2.3 脱醇型硅橡胶的反应原理
        1.2.4 硅橡胶改性概述
        1.2.5 松香在硅橡胶中的应用
        1.2.6 二氧化钛硅橡胶中的应用
        1.2.7 二氧化硅在硅橡胶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实验试剂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表征方法
第3章 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脱氢枞酸的提纯的制备
        3.2.2 制备脱氢枞酸改性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交联剂
        3.2.3 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脱氢枞酸改性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交联剂的结构鉴定
        3.3.2 样品的拉伸性能
        3.3.3 样品的SEM分析
        3.3.4 样品的平衡溶胀法测交联密度
        3.3.5 样品的热重分析
        3.3.6 样品的DMA分析
        3.3.7 接触角测试
    3.4 结论
第4章 二氧化钛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二氧化钛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二氧化钛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SEM分析
        4.3.2 二氧化钛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交联密度
        4.3.3 二氧化钛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热稳定性分析
        4.3.4 二氧化钛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力学性能
        4.3.5 二氧化钛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DMA分析
        4.3.6 二氧化钛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疏水性能
    4.4 结论
第5章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SEM分析
        5.3.2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交联密度
        5.3.3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热稳定性
        5.3.4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力学性能
        5.3.5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DMA分析
        5.3.6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脱氢枞酸基室温硫化硅橡胶的疏水性能
    5.4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Fe-N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甲醛性能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甲醛的来源
    1.3 甲醛的处理方法
    1.4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简介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2.2 X射线衍射(XRD)
    2.3 扫描电子显微镜(XEM)
    2.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2.5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测试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3.1 引言
    3.2 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
    3.3 实验注意事项
    3.4 纳米二氧化钛的表征
    3.5 纯纳米TiO_2 光催化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N掺杂纳米TiO_2的制备与光催化甲醛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改性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
    4.3 光催化降解甲醛材料与方法
    4.4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甲醛机理分析
    4.5 Fe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4.6 N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4.7 Fe,N共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4.8 掺杂机理分析
    4.9 正交试验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5)绢云母负载纳米TiO2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TiO_2 光催化材料性能及发展现状
        1.2.1 TiO_2 的晶体结构
        1.2.2 TiO_2 的光催化性能
        1.2.3 纳米TiO_2 在载体上的负载技术
    1.3 绢云母性质与应用
        1.3.1 绢云母的结构与性能
        1.3.2 绢云母的应用研究
        1.3.3 绢云母功能材料的研究及在光催化领域应用前景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原料和试剂
    2.2 主要仪器设备
        2.2.1 超细搅拌磨
        2.2.2 其他仪器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技术路线
        2.3.2 绢云母-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效应表征
        2.3.3 绢云母-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回收与循环利用性能测试
        2.3.4 绢云母-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第三章 绢云母-纳米TiO_2湿法研磨制备复合光催化剂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绢云母-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各因素的影响
        3.2.1 纳米TiO_2(P25)复合量的影响
        3.2.2 固含量的影响
        3.2.3 球料比的影响
        3.2.4 研磨速度的影响
        3.2.5 研磨时间的影响
    3.3 绢云母-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性能与应用研究
        3.3.1 绢云母-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3.3.2 绢云母-TiO_2 复合光催化剂材料循环利用性能
    3.4 绢云母-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物相与形貌分析
    3.5 绢云母与纳米TiO_2 的作用机理
    3.6 小结
第四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柱撑绢云母复合光催化剂的研究
    4.1 引言
    4.2 绢云母改性
        4.2.1 绢云母热活化与结构改造
        4.2.2 溶胶-凝胶法制备Ti O2 柱撑绢云母复合材料
    4.3 TiO_2 柱撑绢云母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因素
        4.3.1 焙烧时间的影响
        4.3.2 焙烧温度的影响
    4.4 S-P/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物相与形貌分析
        4.4.1 S-P/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物相
        4.4.2 S-P/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形貌
    4.5 绢云母与TiO_2 的作用机理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生物质多元共掺杂TiO2的同步合成、光催化活性及表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简介
    1.2 TiO_2光催化机理及其分析
        1.2.1 TiO_2晶型结构
        1.2.2 TiO_2光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2.3 提高TiO_2光催化活性的策略
    1.3 纳米TiO_2的基本制备方法
        1.3.1 溶胶凝胶法
        1.3.2 水热法
        1.3.3 溶剂热法
        1.3.4 反相微乳液法
        1.3.5 气相沉积法
    1.4 纳米TiO_2的应用
        1.4.1 光催化转化太阳能
        1.4.2 光催化去污和自清洁
        1.4.3 超电容
        1.4.4 太阳能电池
    1.5 纳米TiO_2的常用表征技术
        1.5.1 形貌分析
        1.5.2 X-射线衍射
        1.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1.5.4 拉曼光谱
        1.5.5 红外光谱分析
        1.5.6 热重分析
        1.5.7 BET分析
        1.5.8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1.5.9 光催化性能表征
    1.6 TiO_2的改性方法
        1.6.1 贵金属表面沉积
        1.6.2 光敏化
        1.6.3 半导体复合
        1.6.4 导电聚合物改性
        1.6.5 掺杂改性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生物质体系选择依据
        1.7.3 研究目标
        1.7.4 本论文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1.7.5 本论文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7.6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C、N共掺锐钛矿TiO_2的缺陷形成能和能带结构分析
    2.1 引言
    2.2 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
        2.2.1 理论模型
        2.2.2 计算方法
    2.3 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活性评价
        2.3.1 实验原料
        2.3.2 光催化剂的制备
        2.3.3 光催化活性评价
    2.4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掺杂体系的结构优化
        2.4.2 不同体系的缺陷形成能
        2.4.3 不同体系的能带结构
        2.4.4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脂改性TiO_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催化剂的制备
        3.2.4 催化剂的表征
        3.2.5 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价
        3.2.6 电化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催化活性及复合催化剂最佳制备工艺的确定
        3.3.2 元素分析
        3.3.3 XRD分析
        3.3.4 SEM分析
        3.3.5 紫外可见漫反射
        3.3.6 PL分析
        3.3.7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溶性淀粉改性TiO_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2.3 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EM分析
        4.3.2 XRD分析
        4.3.3 XPS分析
        4.3.4 DRS分析
        4.3.5 FTIR分析
        4.3.6 可见光催化活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糖类改性多元共掺TiO_2的超声同步合成及其表征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催化剂的XPS分析
        5.3.2 复合催化剂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5.3.3 催化剂的FTIR分析
        5.3.4 催化剂的PL分析
        5.3.5 催化剂的XRD物相表征
        5.3.6 光催化活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粳米浸出液改性纳米TiO_2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6.2.2 生物质复合纳米TiO_2的制备
        6.2.3 光催化活性评价
        6.2.4 催化剂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
        6.3.2 表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与科研成果

(7)磁控溅射制备光致变色玻璃及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致变色材料的综述
        1.1.1 光致变色现象
        1.1.2 光致变色材料的分类
        1.1.3 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现状
    1.2 光致变色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概述
        1.2.1 常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1.2.2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变色原理
        1.2.3 影响过渡金属氧化物光致变色性能的因素
    1.3 镀膜玻璃的概述
        1.3.1 镀膜玻璃的分类
        1.3.2 镀膜玻璃的制备方法
        1.3.3 国内外镀膜玻璃的发展现状
    1.4 薄膜的理论基础
        1.4.1 薄膜的形成理论
        1.4.2 薄膜的生长方式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2 实验与测试
    2.1 实验原料
        2.1.1 氧化钨靶材
        2.1.2 氧化锌靶材
        2.1.3 氧化钛靶材
        2.1.4 玻璃基片
        2.1.5 工作气体
    2.2 实验仪器
        2.2.1 磁控溅射仪
        2.2.2 超声波清洗器
        2.2.3 电热鼓风干燥箱
        2.2.4 紫外线分析仪
    2.3 实验简介
        2.3.1 镀膜工艺流程
        2.3.2 磁控溅射的工作原理
    2.4 材料的性能测试
        2.4.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2.4.2 粗糙度测试仪(Taylor-Hobson)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4 X射线衍射仪(XRD)
        2.4.5 显微硬度计
        2.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4.7 接触角
        2.4.8 石英晶体膜厚监测仪
    2.5 本章小结
3 WO_3和TiO_2薄膜的制备
    3.1 WO_3薄膜的制备
        3.1.1 WO_3薄膜工艺参数的确定
        3.1.2 WO_3薄膜可见光透过率分析
        3.1.3 WO_3薄膜的粗糙度分析
        3.1.4 WO_3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3.2 TiO_2薄膜的制备
        3.2.1 TiO_2薄膜工艺参数的确定
        3.2.2 TiO_2薄膜可见光透过率分析
        3.2.3 TiO_2薄膜粗糙度分析
        3.2.4 TiO_2薄膜表面形貌分析
    3.3 WO_3、TiO_2混合薄膜的制备
        3.3.1 单层WO_3、TiO_2混合薄膜的制备
        3.3.2 单层WO_3、TiO_2混合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3.3.3 单层WO_3、TiO_2混合薄膜的变色效率
        3.3.4 单层WO_3、TiO_2混合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分析
    3.4 WO_3-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
        3.4.1 WO_3-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
        3.4.2 WO_3-TiO_2复合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3.4.3 WO_3-TiO_2复合薄膜的变色效率
        3.4.4 WO_3-TiO_2复合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分析
    3.5 TiO_2-WO_3复合薄膜的制备
        3.5.1 TiO_2-WO_3复合薄膜的制备
        3.5.2 TiO_2-WO_3复合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3.5.3 TiO_2-WO_3复合薄膜的变色效率
        3.5.4 TiO_2-WO_3复合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TiO_2-WO_3-ZnO薄膜的制备
    4.1 ZnO薄膜的制备
        4.1.1 ZnO薄膜工艺参数的确定
        4.1.2 ZnO薄膜可见光透过率分析
        4.1.3 ZnO薄膜的粗糙度分析
        4.1.4 ZnO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4.2 WO_3-TiO_2-ZnO多层薄膜
        4.2.1 WO_3-TiO_2-ZnO多层薄膜的制备
        4.2.2 WO_3-TiO_2-ZnO多层薄膜的表面形貌
        4.2.3 WO_3-TiO_2-ZnO多层薄膜的变色效率
        4.2.4 WO_3-TiO_2-ZnO多层薄膜的表面结构分析
    4.3 TiO_2-WO_3-ZnO多层薄膜
        4.3.1 TiO_2-WO_3-ZnO多层薄膜的制备
        4.3.2 TiO_2-WO_3-ZnO多层薄膜的表面形貌
        4.3.3 TiO_2-WO_3-ZnO多层薄膜的变色效率
        4.3.4 TiO_2-WO_3-ZnO多层薄膜的表面结构分析
        4.3.5 可见光透过率比较
    4.4 TiO_2-WO_3-ZnO样品的测试与分析
        4.4.1 膜基结合力分析
        4.4.2 抗压测试性能分析
        4.4.3 样品亲水性测试
        4.4.4 红外反射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溶胶-凝胶法制备光致变色玻璃
    5.1 药品和仪器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样品的制备
        5.2.1 样品WO_3
        5.2.2 样品TiO_2
        5.2.3 样品ZnO
        5.2.4 样品TiO_2-WO_3
        5.2.5 样品TiO_2-WO_3-ZnO
    5.3 光致变色玻璃透过率对比
    5.4 镀膜玻璃和凝胶玻璃的比较
        5.4.1 实验原材料比较
        5.4.2 样品透过率比较
        5.4.3 样品表面形貌比较
        5.4.4 样品膜基结合力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二氧化钛基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的微结构调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TiO_2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
        1.2.2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改性技术
        1.2.3 表面等离子体光催化剂
    第三节 光催化在醇选择性氧化中的应用
    第四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子筛负载AU-TiO_2复合纳米结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第一节 实验设计
        2.1.1 实验试剂及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Au/TiO_2/SBA-15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2.1.4 催化剂表征手段
        2.1.5 光催化反应评价方法
    第二节 AU/TiO_2/SBA-15催化剂物化特性表征
        2.2.1 物相结构与形貌
        2.2.2 物相结构和比表面积分析
        2.2.3 光学性质
        2.2.4 组成分析
    第三节 AU/TiO_2/SBA-15光催化性能研究
        2.3.1 光催化性能评价
        2.3.2 Au/TiO_2/SBA-15催化剂吸附性能评价
        2.3.3 Au/TiO_2/SBA-15催化剂光电性能分析
        2.3.4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苯甲醇反应机理讨论
        2.3.5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芳香醇实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空心结构的TI~(3+)/TiO_2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第一节 实验设计
        3.1.1 实验试剂与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具有空心结构Ti3+/TiO_2催化剂合成方法
        3.1.4 催化剂表征手段
        3.1.5 光催化反应评价方法
    第二节 具有空心结构TI~(3+)/TiO_2催化剂物化特性表征
        3.2.1 形貌分析
        3.2.2 物相结构分析
        3.2.3 比表面积分析
        3.2.4 生长机制
        3.2.5 光学性能分析
        3.2.6 组成分析
    第三节 具有空心结构TI~(3+)/TiO_2光催化性能研究
        3.3.1 具有空心结构Ti3+/TiO_2光催化性能分析
        3.3.2 催化机理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TiO_2(M=AU/AG/PT/PD)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第一节 实验设计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M-TiO_2(M=Au/Ag/Pt/Pd)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合成方法
        4.1.4 催化剂表征手段
        4.1.5 光催化反应评价方法
    第二节 M-TiO_2(M=AU/AG/PT/PD)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物化特性表征
        4.2.1 形貌分析
        4.2.2 物相结构分析
        4.2.3 比表面积分析
        4.2.4 光学性质分析
        4.2.5 组成分析
    第三节 M-TiO_2(M=AU/AG/PT/PD)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催化性能研究
        4.3.1 光催化性能评价
        4.3.2 光电性能分析
        4.3.3 光催化氧化机理研究
        4.3.4 芳香醇选择性氧化性能测试
        4.3.5 催化剂循环性能测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金属修饰的N-TiO_2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第一节 实验设计
        5.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AuPt/N-TiO_2催化剂合成过程
        5.1.4 催化剂表征手段
        5.1.5 光催化反应评价方法
    第二节 AUPT/N-TiO_2催化剂物化特性表征
        5.2.1 形貌结构表征
        5.2.2 光学性能分析
        5.2.3 物相结构分析
        5.2.4 组成分析
    第三节 AUPT/N-TiO_2光催化性能研究
        5.3.1 光催化性能评价
        5.3.2 光电性能研究
        5.3.3 活性自由基测定
        5.3.4 同位素效应动力学
        5.3.5 FDTD光学模拟
        5.3.6 光催化机理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9)多肽固体发酵工艺及其与纳米二氧化钛制成叶面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肥料和新型肥料的概念
    1.2 叶面肥的研究进展
        1.2.1 液体肥料和叶面肥
        1.2.2 叶面营养
        1.2.3 叶面肥的应用
        1.2.4 纳米颗粒在叶面肥中的应用
    1.3 纳米矿物材料
        1.3.1 矿物材料与纳米矿物材料
        1.3.2 纳米二氧化钛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1.4 多肽
        1.4.1 多肽及其固体发酵
        1.4.2 多肽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1.5 本文研究意义、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肽粗提物和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样品的表征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粗提物的定性分析
        2.2.2 纳米二氧化钛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2.2.3 纳米二氧化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2.4 纳米二氧化钛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2.5 纳米二氧化钛的比表面积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XZ-173固体发酵产多肽粗提物发酵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固体发酵基质的筛选
        3.2.2 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3.2.3 固体发酵培养基的中心组合优化试验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多肽-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液面肥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理指标的影响
        4.2.3 种子萌发的正交优化试验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多肽-纳米二氧化钛复合叶面肥对番茄的促生效果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番茄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5.1.4 数据分析
    5.2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5.2.1 不同处理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5.2.3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4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物量的影响
        5.2.5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已经(待)发表论文
致谢

(10)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文献综述
    1.1 溢油
        1.1.1 溢油及其危害
        1.1.2 溢油的处理方法
    1.2 油水分离
        1.2.1 油水混合物中的油的分类
        1.2.2 油水分离方法
    1.3 固体表面润湿性
        1.3.1 固体表面润湿性简介
        1.3.2 超亲水表面
        1.3.3 水下超疏油表面
        1.3.4 超疏油表面的制备方法
        1.3.5 超疏油表面的应用
        1.3.6“除水型”油水分离方法
    1.4 壳聚糖概述
        1.4.1 壳聚糖的性质
        1.4.2 壳聚糖的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二 壳聚糖/微米氧化铝改性筛网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壳聚糖/微米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
        2.3.2 壳聚糖/氧化铝复合材料的表征
        2.3.3 实验装置
        2.3.4 油水分离的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改性筛网的表征分析
        2.4.2 分离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三 壳聚糖/纳米无机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原理
    3.4 实验方法
        3.4.1 壳聚糖/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3.4.2 壳聚糖/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
        3.4.3 壳聚糖/二氧化钛/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3.4.4 表征
        3.4.5 油水分离实验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壳聚糖/二氧化硅体系
        3.5.2 壳聚糖/二氧化钛体系
        3.5.3 壳聚糖/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体系
    3.6 本章小结
四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本文创新点
    4.3 本文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纳米二氧化钛与玻璃深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21(03)
  • [2]基于矿物制备的多功能可切换润湿性材料的性能研究[D]. 周亦晨. 西安科技大学, 2020
  • [3]填料对脱氢枞酸改性室温硫化硅橡胶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D]. 姜兆宇.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4]Fe-N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甲醛性能机理研究[D]. 康佳兴.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5]绢云母负载纳米TiO2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及表征[D]. 贝保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6]生物质多元共掺杂TiO2的同步合成、光催化活性及表征分析[D]. 赵林. 华侨大学, 2019(01)
  • [7]磁控溅射制备光致变色玻璃及性能的研究[D]. 朱丹.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二氧化钛基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的微结构调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陈昱. 南开大学, 2017(05)
  • [9]多肽固体发酵工艺及其与纳米二氧化钛制成叶面肥的研究[D]. 赵光雷.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10]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研究[D]. 段嘉昕.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纳米二氧化钛及玻璃深加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