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品牌:为什么?什么?什么?

学校品牌:为什么?什么?什么?

一、学校品牌: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范士红[1](2021)在《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学校变革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随着教师赋权运动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推进,“让教师成为领导者”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倡导,教师领导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教师领导强调将学校的领导权力赋予教师,让教师承担领导者的角色和任务。有效的教师领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整个学校受益,包括提高学校的组织效率、形塑学校文化及提高学校的领导能力,促进教师领导者自身的专业发展及专业共同体的合作和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和改善。学校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领导的研究,应该回答两个问题:“谁在领导”和“如何领导”,即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成为领导者,教师领导者通过哪些行为发挥领导影响。以此为目标,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两名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深度访谈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并辅以观察记录、文件和研究日记等的分析,探讨S小学教师领导的实践样态,描述和解释教师领导者的特质和教师领导者的实践作为,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教师领导实践的因素。本研究的结论如下:一、虽然理论上所有的教师都有可能且应该成为教师领导者,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是领导者或者能够进行领导实践。教师要想成为领导者,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自身也需要具备一些特质。影响教师成为领导者的特质包含三个方面:人格特质、专业特质和领导特质。专业权威和职业情怀是教师领导者最基本的专业特质;对课程变革的敏感和执行力是教师领导者最显着的专业特质。积极认真、精力旺盛、喜欢挑战,是教师领导者的主要人格特质。正直、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是教师领导者主要的领导特质。另外,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影响了领导角色的建构。二、教师领导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实践行为包含三个维度: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其中,“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是教师领导实践的最基本维度,这主要来源于教师领导者的专业权威;“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领导者发挥领导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教师领导者藉此与共同体成员合作并实现专业成长;教师领导者“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的维度中,参与动机与参与方式主要来自于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需要。三、学校环境中同时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影响着教师领导的实践。本研究发现的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包括学校文化、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教师个人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四个方面;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则表现为缺乏时间、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校长的有限支持以及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的支持。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了“重建学校文化,营造信任合作的共同体氛围;发挥学校管理者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五个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更多的教师领导者在学校变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杨双宁[2](2021)在《不同学习阶段口译学习者英汉交传衔接处理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口译领域,衔接作为口译产出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成为专家学者热衷研究的对象。但是大量的前人研究都集中在观察职业译员或对比学生译员与职业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衔接手段的运用问题,较少聚焦于口译学习者并观察不同阶段的口译学习者在口译过程中衔接手段的运用表现。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阶段口译学习者英汉交传衔接处理的表现及背后原因,为翻译硕士(MTI)教育提供参考。本研究依照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手段分类,从语法衔接(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重复和排比)两大方面探究不同阶段口译学习者的表现。本研究对20名学习者进行英译汉交替传译实验,包括10名取得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CATTI)二级证书的MTI在校生(高级组)和10名尚未取得CATTI证书的本科生(初级组),以描述并总结不同阶段学习者对衔接手段的运用,之后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发现并归纳背后的原因。本研究观察到口译学习者在英汉交传中对衔接手段的运用表现在两组同学出现的组内共性是都有减少使用衔接手段的倾向,这与信息遗漏、译者主观省略等原因有关;组别差异体现在照应、连接词、省略的使用上,与漏译、错译、语言脱壳等原因有关;个性差异主要出现在指示照应的处理和排比的处理上,原因有英汉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译者本身对语言处理的习惯等。这提示MTI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双语能力,应注意并纠正MTI学生过度处理原文的倾向,同时应基于个体差异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严英秀[3](2021)在《归去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楔子五月的江城,河流两岸的风已是暖洋洋的。一路不停步地走到城北的山坡上,凌熠的额上微微渗出了的汗珠。他感慨说,到底年岁不饶人,蔚晨啊,你看我都跟不上你的步伐了。一片空旷的高地,简直要装不下就要溢出去的富丽春色。桃、李、山樱都已花事荼蘼,满枝的新绿蓄势待发,一派油亮。山楂却正开到了最好的时候,满树汪洋恣肆的花朵让人倏地感到一种通体的清凉,仿若与一场纷纷的白雪迎面相遇。

方芳[4](2020)在《现象学视野下的旅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当代的旅游质性研究中,旅游的本质被定义为“旅游体验”,旅游的基础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旅游体验”展开的。然而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是否有成功地为旅游确立本质,弥补了旅游的基础研究薄弱的缺陷?文章认为,从纯粹意识层面定义“旅游体验”以把握旅游本质的观点,忽视了“旅游体验”的伴生性,即,“旅游体验”对“旅游实践”的依赖性,造成了旅游质性研究的缺陷。研究通过对旅游本质研究现状的批判性反思,运用现象学的原则和方法,扬弃了以“旅游体验”为旅游本质的相关观点,提出回到意指身体移动的“旅游实践”基点,整体地把握旅游现象,发展出一条“从旅游实践出发”的旅游质性研究路线。研究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围绕着“旅游的本质是旅游体验”的观点,对“旅游体验”的相关研究进行批判性反思,在反思中寻找适用于旅游本质研究的现象学方法。包括了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绪论从汉语“旅游”一词的词义中,解析旅游实践和旅游体验的含义,指出旅游实践与旅游体验的关系;探讨为什么现当代的旅游质性研究是围绕着“旅游体验”展开的;指出了围绕着从纯粹意识体验角度定义的“旅游体验”所建构的旅游研究整体框架的不足。第一章论述了现当代旅游质性研究发展的历史背景,通过论述旅游研究在几十年间的变化,确立了旅游意义世界的边界和旅游研究的视阈范围。第二章对“旅游体验”进行了反思和再认识,将旅游体验描述为依赖于旅游实践发生和结束的“一段旋律”;链接了“从旅游实践出发”的旅游本质研究与现象学方法,就此进入相关问题的研究。下半部分,围绕着“从旅游实践出发”的基本思路,在现象学视野中构建“旅游实践-旅游目的地-旅游世界”的框架,包括第三章“论旅游实践的本质”,第四章“旅游目的地系统和符号”,和第五章“旅游世界的图景”。这一部分主要观点包括:旅游实践生成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符号构建旅游世界;消解了旅游研究传统意义上的、以“旅游景观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体验”,而将其变为“旅游目的地体验”;阐述了旅游目的地符号的意义,并对唤起同感意识的“旅游目的地体验”进行了具体描述;以“旅游目的地”替代“地点”,展示了旅游世界的图景;形成了以“旅游实践-旅游目的地-旅游世界”为指引的旅游质性研究路径和基本框架。

周莹[5](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何滩[6](2020)在《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文中指出在以综合国力衡量国家地位的世界局势面前,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物质力量延伸到国家软实力的竞争。近年来,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名片之一,国家形象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中国正以一个全新的姿态站立在世界舞台上,国家形象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自上个世纪90年代,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家形象”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选择来昆泰国留学生为对象,调查其中国形象认知变化情况,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其认知变化的影响因素。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导论,通过阅读文献和收集资料,就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简单的讲述;第一章介绍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原始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过程,接着对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的认知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先从原始资料提取出来昆泰国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的描述要素,再根据要素分类整理出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的情况,结果显示,来昆泰国留学生除了对中国国民素质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外,在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政府等形象上对中国都有更积极的评价;第二章通过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对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泰国留学生认知变化主要受中国发展变化、中泰两国关系和泰国留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第三章是本文的结论以及对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建议。

赵静[7](2019)在《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业综合性决定了其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远多于其他行业,多方相关者群体的利益协调受到学者关注,其中生态旅游、低碳旅游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时有因各方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纠纷、上访、堵路等新闻见诸报端,引发笔者思考。现有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关注点多在社区居民权益保障等方面,利益协调机制的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为研究对象,围绕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分析、利益冲突、利益博弈等问题展开研究,尝试建构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演化博弈分析、统计分析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首先,界定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并从管理维度、供给维度、需求维度将其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利益冲突模型,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与利益冲突,为建立协调机制奠定基础。其次,提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三个维度的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演化稳定策略(ESS)及复制者动态(RD),计算均衡稳定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各方策略选择过程及稳定策略。再次,结合演化博弈的结果,分析利益协调机制均衡状态的影响因素、构建机理,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模型。最后,在全国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袁家村进行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对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四点结论:第一,建立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图谱,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分为边缘层、外围层、核心层三类,从管理维度、供给维度、需求维度三个维度分析行政管理方、服务供给方、旅游消费方核心利益相关者。行政管理方即各方行政管理机构是管理者、调控者、监督者,服务供给方即农村社区居民和旅游经营者是服务提供者、文化传承者,旅游消费方即旅游者是消费者、体验者。第二,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群体彼此之间存在利益联系与利益冲突。行政管理方的各级政府管理机构,向服务供给方、旅游消费方提供行政管理、政策支持、基础设施保障,获得税收收入和服务支撑。旅游消费方的旅游者消费服务供给方提供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并向行政管理方提供反馈。服务供给方内部,农村社区居民为旅游经营者提供劳动力,获得收入。三方相互联系的同时还存在诸如土地利益、环境利益、经济利益等利益冲突,这些冲突的解决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亟需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加以解决。第三,建立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策略选择,行政管理方选择“介入”策略是实现三方均衡状态的有力保障。行政管理方选择“介入”策略,对服务供给方是否选择“诚信”策略具有显着影响,但对旅游消费方是否选择“支持”策略影响并不突出。在行政管理方“介入”后,督促服务供给方“诚信”经营,最终形成均衡状态。旅游消费方是否选择“支持”策略,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演化趋势产生影响,并不能改变演化结果。第四,构建由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利益获取协调机制、利益共享协调机制、利益确认协调机制构成的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在袁家村通过实证检验,验证其可协调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具有可行性,对其他乡村旅游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加以指导。本文关于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研究主要学术创新点,有以下三点:第一,拓展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维度。结合文献分析构建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图谱,从管理维度、供给维度、需求维度整合各级政府管理机构、旅游经营者、农村社区居民、旅游者四方利益相关者,可以更好地把控研究整体性。建立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利益冲突模型,有助于增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丰度与解释力。第二,提出了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动态演化博弈模型。与以往研究成果两个主体博弈不同,本文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三方同时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ESS)及复制者动态(RD),均衡点分析及数值模拟。动态演化博弈能够更准确的反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过程,更真实的反映其利益诉求与矛盾冲突,有利于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第三,构建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结合统计分析结果,构建由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利益获取协调机制、利益共享协调机制、利益确认协调机制组成的多元立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并通过实证检验。解决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保障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乡村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池莉[8](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Teoh Siewteng(张(女秀)婷)[9](2019)在《马来西亚华小生语码转换的现象分析 ——以槟城孔圣庙中华小学‘B’校为例》文中认为马来西亚是多元种族的国家,在这里生活的人从小就接触多种语言。语码转换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的表达方式,但是自己却不自觉自己说话时是参杂了各种语言。多语社会本来就会出现语码转换的现象,但是当这种现象影响影响语言的学习时,就应该正视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本文以华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方式和个案研究探讨马来西亚华小学生语码转换的现象。笔者选择华小学生是因为笔者本身是一名华小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在的谈话,访谈是以小组四人的方式进行,谈话的题目围绕着他们的生活。听了非华裔生的录音,笔者发现原来不懂方言的他们,也因为就读华小而被其他华裔生影响,出现华语方言的语码转换。为了深入了解,笔者决定在论文加入个案研究,探究这几名非华裔生的语码转换现象和类型。个案研究涉及三人,这三名学生都是马来裔,马来语是这三名非华裔生的第一语言。在进行个案研究时,参考了前人的做法,上网找了一部简单的,却无声的动画让学生帮忙配音。这是一个有趣的视频,关于一个很注重时间的男人从起床到出门上班所经历的一切。教师不参与其中,只负责播放影片,研究对象可自由以自己熟悉的说话方式表达故事。笔者在旁进行录音,过后把录音转写成文字,统计后进行分析及概括。语码转换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角度和理论研究语码转换。很多的研究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的研究较少。东南亚华人称汉语为华语,本文也给华语定义,整理了学者对语码转换的看法。整理了收集到的数据,笔者进一步分析各语言及方言语码转换的类型和语码转换的表现形式,并把语码转换根据类型归类。本文也介绍了各语言及方言在马来西亚华语的表现形式。结合前人的研究略谈造成马来西亚华人语码转换的原因,整理了语码转换对学生学习规范华文的影响。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语码转换的现象已经是华小生不可避免的说话方式。最后,本文提出几项建议,希望能够作为华文教师的参考。

罗敏敏[10](2017)在《多专业合作中的整合者:老人长期照护团队中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身份认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的加快,在一些像老人长期照护这样服务对象需求多元、服务周期较长且涉及部门较多的服务领域,参与多专业合作成为社会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挑战。然而,由于多专业合作的复杂性和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等原因,专业身份不明确成为社会工作者在多专业合作中开展专业服务的首要困扰。不少研究也指出专业身份认同的厘清是社会工作者能否有效参与多专业合作的关键,只可惜他们没有进一步讨论专业身份认同的具体内容。因此,研究社会工作者在多专业合作中的专业身份认同显得非常急迫,特别是我国社会工作正处于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明确我国社会工作者在多专业合作中的位置、价值和服务逻辑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多专业合作,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希望在多专业合作情境中探索社会工作的实践方式和服务逻辑,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一种参考路径。本研究以生态系统视角为理论框架,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选取X市一家医疗、护理和社会工作等多专业合作的老年社会服务中心为研究单位,针对中心多专业团队中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研究,探索该多专业团队的服务开展过程和社会工作者在团队中的任务及社会工作者建构专业身份认同的历程。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并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和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方法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多专业团队的合作分工流程包括:寻找服务对象、筛选服务对象和建立专业关系、开展“医疗-护理-社工”综合需求评估、制定综合服务介入计划、实施综合服务介入、多角度评估服务成效和结案等7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涉及:有关老人的任务、有关照护者和老人家庭的任务、有关老人所在社区的任务、有关多专业团队的任务和有关社会工作机构的任务等5个方面。2.在多专业合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其所在的生态系统交流互动,这些系统包括:多专业团队、服务对象、社会工作机构、社区居委会和实务研究团队等微系统;社会工作机构与社区居委会、社会工作机构与实务研究团队等中系统;A机构与同领域机构之间的交流和竞争、政府和政策、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和文化等宏系统。在这些系统的影响下,社会工作者建构专业身份认同的历程包括:不明专业身份、初识专业身份、发展专业身份和明确专业身份等4个阶段,最终社会工作者明确自已的专业身份是“多专业合作中的整合者”。3.作为“多专业合作中的整合者”,社会工作者以服务对象的多方面需求以及其与周围他人和环境间的多层互动为出发点,注重不同的专业服务之间以及不同的专业服务与非正式支持之间的整合,提升服务对象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据了一种以服务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多元需求为介入取向,注重多元合作和延伸转换的服务逻辑。这一专业身份认同的形成体现了我国社会工作参与多专业合作具有阶段性和政策导向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成效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能够处理复杂问题和促进多部门协作的本土扎根过程,可以帮助社会工作更好地应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包括从简单问题的处理到复杂问题的解决、逐渐单专业实践转向多专业实践、以及由单一部门购买转向多部门协调推进等。由于研究能力与研究条件的局限,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使用以及整体研究的设计上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本研究包含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相关研究,明确研究的焦点是社会工作者在多专业团队中建构专业身份认同的历程;第二章介绍本项研究的研究设计,运用生态系统视角作为理论框架,选取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第三、四、五章分别从横向和纵向维度呈现本项研究的发现,围绕社会工作者参与多专业团队合作的过程,探索社会工作者建构专业身份认同的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第六章围绕研究发现尝试阐述本项研究的理论发现,并总结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学校品牌: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品牌: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通过教师领导促进学校变革,是教育研究的新议题
        (二)“教师成为领导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三)我国教育变革的实践,需要识别和培育更多的教师领导者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教师领导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一)教师领导的缘起
        (二)教师领导的发展
        (三)教师领导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一)对西方教师领导理论引进和介绍
        (二)基于不同视角对教师领导展开研究
        (三)对不同实践情境下的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一)教师领导的研究从概念理解走向实践行动
        (二)教师领导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
        (三)我国本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效度
        (六)研究伦理
第三章 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与理论基础
    一、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
        (一)教师领导的内涵
        (二)教师领导者特质的构成
        (三)教师领导实践维度
        (四)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五)教师领导的功能
    二、教师领导的理论基础
        (一)分布式领导理论
        (二)领导特质理论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四)教师赋权增能理念
        (五)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四章 谁在领导——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一、L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一)人格特质
        (二)专业特质
        (三)领导特质
    二、Z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一)人格特质
        (二)专业特质
        (三)领导特质
    三、小结
第五章 如何领导——教师领导实践
    一、L老师的领导实践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二、Z老师的领导实践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三、小结
第六章 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一、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
        (一)学校文化
        (二)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
        (三)教师个人因素
        (四)外部环境因素
    二、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
        (一)缺乏时间
        (二)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的支持
        (三)有限的校长支持
        (四)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教师领导者特质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二)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三)影响教师领导因素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二、研究建议
        (一)重建学校的文化,创建信任合作的共同体环境
        (二)发挥校长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作用
        (三)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
        (四)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
        (五)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
    三、研究反思
        (一)本研究的贡献
        (二)本研究的局限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及实录
    附录2 S小学享受教育课程体系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不同学习阶段口译学习者英汉交传衔接处理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s
    1.3 Thesis structure
2 Literature Review
    2.1 Cohesion
        2.1.1 Cohesion and coherence
        2.1.2 Types of cohesion
    2.2 Cohesive devices in interpreting
        2.2.1 Cohesive device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2.2.2 Cohesive devices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2.3 Interpreting training and learning stages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Grammatical cohesion
        3.1.1 Reference
        3.1.2 Substitution and ellipsis
        3.1.3 Conjunction
    3.2 Lexical cohesion
        3.2.1 Reiteration
        3.2.2 Collocation
4 Research Design
    4.1 Subject
    4.2 Material
    4.3 Procedure
5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5.1 Quantitative analysis
        5.1.1 Grammatical cohesion
        5.1.2 Lexical cohesion
    5.2 Qualitative analysis
        5.2.1 Grammatical cohesion
        5.2.2 Lexical cohesion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1.1 In-group commonality
        6.1.2 Group-specific differences
        6.1.3 Individualized differences
    6.2 Implications
    6.3 Limitations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3)归去来(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尾声

(4)现象学视野下的旅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三个问题
        一、“旅游体验”是如何变成旅游的本质的?
        (一)“游”史
        (二)“旅”+“游”
        (三)从“旅游实践”到“旅游体验”
        二、旅游体验与审美体验的区分
        三、旅游者去哪里了?
        (一)主体之“死”
        (二)旅游者之主权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旅游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困境
        三、“面向实事本身”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框架
        二、主要观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不足
第二章 从旅游研究到旅游世界
    第一节 显现:从特殊到日常
        一、第一阶段:经济现象
        二、第二阶段:反日常现象
        (一)多种社会科学的介入:以人类学为例
        (二)旅游发生的背景:现代社会的“反常”
        (三)旅游内在动机:逃离和对反向生活的好奇
        (四)旅游活动:人格的反常和活动的精神性
        (五)反日常旅游的定义
        三、第三阶段:日常现象
        (一)“反日常”的例外
        (二)“日常”的源头:旅游发生学
        (三)“日常”理论之一:旅游作为一种社会实践
        (四)“日常”理论之二:生活美学时代中的旅游
        (五)“日常”理论之三:原真性+存在主义
    第二节 矛盾:旅游世界与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实践理论消解旅游实践
        二、意识审美体验替代旅游体验
        三、存在主义瓦解旅游的意义
        (一)不稳定的意义和混乱
        (二)滥用存在主义原真性
        (三)“本真”的幻想
    第三节 突围:游戏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旅游体验”的反思与再认识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作为“本质”的旅游体验
        一、争执:异地体验还是非惯常体验?
        二、异地空间体验
        (一)空间问题的特殊性
        (二)异-空间感知体验
        (三)“异-空间感知体验”在旅游研究中的独特性
        三、非惯常环境中的主体间性
        (一)复数的人
        (二)他者与常人
        四、“旅游体验”的双重特征
    第三节 旅游体验的“结构”
        一、研究回顾
        二、旅游想象、旅游体验、旅游回忆
        (一)旅游想象(I)
        (二)旅游回忆(M)
        (三)旅游体验
        (四)“想象-体验-回忆”与“期望-心理感知-评价”
        三、“旅游体验”再认识
        (一)作为一段“旋律”的旅游体验
        (二)旅游体验与旅游回忆
        (三)旅游体验与审美体验
    第四节 旅游的本质与现象学方法
        一、现象学方法与某种“体验”的本质
        二、现象学方法与对活动经验的认识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论旅游实践的本质
    第一节 从身体移动到旅游实践
        一、背景:“Tourism”的起源
        二、客观主义、心理主义中的移动性
        三、作为一种源始的文化符号的身体移动
    第二节 “旅游”作为移动性符号
        一、“旅游”的“语言-言语”分析
        二、“旅游”作为移动性的符号:语义辨析与悬置
        (一)权力关系背景:自由移动/流放
        (二)生存背景
        (三)目的性假设
        (四)源始样式:观光旅游
        三、旅游实践的含义
    第三节 观光旅游:“观”与“旅”的交织
        一、何谓“观光旅游”
        (一)旅游研究中的“观光旅游”
        (二)旅游史中的“观光旅游”:最初的设定
        二、观光旅游=“观”+“旅”
        三、观光的“看”
        (一)空间构造的“看”
        (二)实存论的“看”
        (三)知觉的“看”
        四、观光旅游的特征:“观”与“旅”的交织
        (一)观光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
        (二)观光旅游作为一种表达
        (三)观光旅游创造一种主观旅游空间
    第四节 旅游实践的“作品”:旅游目的地
        一、实践的表达与创作
        二、作品:旅游目的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旅游目的地系统与符号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的一般性定义
        一、旅游目的地定义:集合式和整体式
        (一)集合式:想象与体验
        (二)整体式:形象与实践
        二、旅游目的地系统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的符号化
        一、旅游吸引物符号化与旅游目的地符号化
        二、“舞台”,还是“作品”?
        (一)作为“舞台”的旅游目的地
        (二)作为“作品”的旅游目的地
        三、旅游目的地符号
        (一)旅游目的地感知和想象
        (二)旅游目的地欲望
        (三)旅游目的地-旅游实践-异乡世界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的现代性
        一、条件背景:交通与信息
        (一)三个阶段
        (二)信息技术引起质变
        二、旅游目的地想象
        (一)对“异乡世界”的想象
        (二)旅游想象与旅游实践
        (三)旅游想象与“家园意识”
        三、旅游目的地体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旅游世界的图景
    第一节 “休闲”的旅游世界
        一、“我们”的暴力:同化与掠夺
        (一)贬低性的想象
        (二)贸易与战争:游牧者、航海者
        二、“我们”与“他们”的休闲
        (一)旅游经济:休闲经济
        (二)旅游活动:新殖民?
        (三)旅游活动:低俗?
        (四)旅游者:“我们-他们”中的“我”
        三、“我们”中生成的“他们”
    第二节 “与异乡人共在”的旅游世界
        一、旅游世界的内部结构:以遗产旅游为例
        二、“原住民-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结构
        (一)遗产旅游:供给还是需求?
        (二)谁的家园?旅游者还是原住民?
        三、旅游世界的框架
    第三节 “家园”的旅游世界
        一、“家园感”的失落和重拾
        (一)何谓“家园感”:返乡之路
        (二)“家园感”的失落:回忆性与都市生活
        (三)“家园感”的重拾:空间想象
        二、旅游回忆:“回忆”与“想象材料”
        (一)回忆-旅游回忆
        (二)旅游实践-旅游回忆
        (三)旅游回忆中的“想象材料”
        (四)返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6)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家形象”认知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
    第一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
        一、案例收集对象基本情况
        二、案例收集和整理过程
        三、访谈设计和调查
    第二节 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描述用语分析
    第三节 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分析
        一、国民形象认知变化
        二、经济形象认知变化
        三、社会生活形象认知变化
        四、政府形象认知变化
        五、文化形象认知变化
        六、整体形象认知变化
第二章 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影响因素
    第一节 扎根理论编码的生成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介绍
        二、本文编码过程
        (一)开放性编码
        (二)主轴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二节 基于编码的国家形象认知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一、主体的认知因素差异决定了泰国留学生认知变化程度
        二、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中国正面形象传播
        三、中泰合作给泰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第三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来昆泰国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二、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受诸多因素影响
    第二节 启示
        一、汉语传播与中国形象认知的重要关系
        二、发挥留学生作为媒介的传播作用
        三、重视留学生接触的每一个角色的输出
        四、构建的国家形象要符合大众文化价值观
        五、传播的中华文化内容要注重文化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情况归纳
附录二 认知变化影响因素编码要素提取
附录三 理论饱和度检验编码要素提取
附录四 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市场扩大及地位稳步提升
        1.1.2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领域
        1.1.3 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亟需协调
    1.2 研究问题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案例地选取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2 演化博弈理论
        2.1.3 行动者网络理论
        2.1.4 社会交换理论
        2.1.5 公平理论
    2.2 研究述评
        2.2.1 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2.2.2 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
        2.2.3 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述评
        2.2.4 演化博弈理论在旅游领域应用研究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3.1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1.1 行政管理方
        3.1.2 服务供给方
        3.1.3 旅游消费方
    3.2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3.2.1 行政管理方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3.2.2 服务供给方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3.2.3 旅游消费方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3.3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3.3.1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内部的利益冲突
        3.3.2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演化博弈分析
    4.1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4.1.1 基本假设及相关参数
        4.1.2 损益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4.1.3 支付函数分析
    4.2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4.2.1 期望收益及平均收益分析
        4.2.2 基于复制动态方程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4.2.3 均衡点分析
    4.3 数值模拟
        4.3.1 突出行政管理方介入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4.3.2 突出服务供给方诚信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4.3.3 突出旅游消费方支持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5.1 利益协调机制均衡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5.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2 研究设计
        5.1.3 实证检验
        5.1.4 模型检验及其结果
    5.2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原则
        5.2.1 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5.2.2 责权利明晰原则
        5.2.3 竞争合作适度原则
    5.3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机理
        5.3.1 利益协调机制解决负外部性
        5.3.2 利益协调机制促进供需平衡
        5.3.3 利益协调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5.3.4 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协同发展
    5.4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内容
        5.4.1 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及时高效的沟通机制
        5.4.2 利益获取协调机制:优势互补的参与机制
        5.4.3 利益共享协调机制:责权对等的分配机制
        5.4.4 利益确认协调机制:合理完善的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实证分析
    6.1 袁家村概况
    6.2 袁家村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6.2.1 行政管理方
        6.2.2 服务供给方
        6.2.3 旅游消费方
    6.3 袁家村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6.3.1 行政管理方与服务供给方利益冲突
        6.3.2 行政管理方与旅游消费方利益冲突
        6.3.3 服务供给方与旅游消费方利益冲突
    6.4 袁家村核心利益相关者演化博弈分析
        6.4.1 模型构建
        6.4.2 模型分析
    6.5 袁家村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机制构建
        6.5.1 利益协调机制
        6.5.2 利益均衡策略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袁家村各级政府管理机构深度访谈记录
附录二 :袁家村旅游经营者利益诉求深度访谈记录
附录三 :袁家村居民利益诉求深度访谈记录
附录四 :袁家村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调查问卷
附录五 :袁家村居民、经营者旅游影响感知调查问卷
致谢

(8)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1.俞思语
    2.钟鑫涛
    3.钟欣婷
    4.格瑞丝
    5.钟永胜
    6.高红
    7.俞亚洲任菲菲
    8.俞爷爷俞奶奶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1.2015年1月没怀上
    2.2015年2月没怀上
    3.2015年3月没怀上
    4.2015年4月没怀上
    5.2015年5月没怀上
    6.2015年6月没怀上
    7.2015年7月没怀上
    8.2015年8月没怀上
    9.2015年9月没怀上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9)马来西亚华小生语码转换的现象分析 ——以槟城孔圣庙中华小学‘B’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
        1.4.1 华语
        1.4.2 语码转换
    1.5 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范围
        1.5.3 研究方法
2. 小学生语码转换的现象及类型
    2.1 不同组别中的语码转换数据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2.1.1 语码转换的整体情况分析
        2.1.2 各组的数据分析结果
    2.2 语码转换的类型
        2.2.1 华语马来语语码转换的类型
        2.2.2 华语英语语码转换
        2.2.3 华语方言语码转换的类型
        2.2.4 马来语-英语-华语相对应的词语
    2.3 非华裔组语码转换的词语
    2.4 非华裔生语码转换的类型
        2.4.1 华语马来语语码转换的类型
        2.4.2 华语英语语码转换
        2.4.3 华语方言语码转换的类型
    2.5 各种语言及方言在马来西亚华语的表现形式
        2.5.1 套用
        2.5.2 借用
3. 个案研究
    3.1 影片内容
    3.2 个别案例的进行方法
    3.3 非华裔生语码转换的类型
        3.3.1 华语马来语语码转换的类型
        3.3.2 华语英语语码转换
        3.3.3 华语方言语码转换的类型
4. 小学生语码转换的原因分析
    4.1 外在因素
        4.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4.1.2 家庭背景
        4.1.3 教育政策
        4.1.4 政治因素
    4.2 内在因素
        4.2.1 学习能力
        4.2.2 年龄
        4.2.3 引起他人的注意
        4.2.4 习惯性切换,随心所欲
        4.2.5 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只好用另一个语言的词语替代
5. 语码转换对于学生学习规范华语的影响
    5.1 无法正确传达信息
    5.2 引起误会
    5.3 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出现语病
    5.4 出现“新造词”
6. 对于学生语码转换现状的建议
    6.1 主流媒体应该使用规范词语
    6.2 教师授课时应摒弃“翻译法”,以目的语教目的语
    6.3 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6.4 学生应该多看、多读规范的华文书籍
7.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多专业合作中的整合者:老人长期照护团队中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身份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一、身份认同和专业身份认同研究
        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身份认同研究
        三、多专业合作研究
        四、国内外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研究
    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框架
        一、生态系统视角的来源与发展
        二、基于一般系统理论的生态系统视角
        三、吸收社会生态学等理论后的生态系统视角
        四、生态系统视角对本研究的指导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第三章 多专业团队如何开展服务
    第一节 多专业团队的合作分工流程
        一、寻找服务对象
        二、筛选服务对象和建立专业关系
        三、“医疗-护理-社工”综合需求评估
        四、制定综合服务介入计划
        五、综合服务介入
        六、多角度评估服务成效
        七、结案
    第二节 社会工作者在多专业团队中的工作任务
        一、有关老人的工作任务
        二、有关照护者和老人家庭的工作任务
        三、有关老人所在社区的工作任务
        四、有关多专业团队的工作任务
        五、有关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任务
第四章 影响专业身份认同形成的生态系统
    第一节 微系统与社会工作者专业身份认同的关系
        一、多专业团队
        二、服务对象
        三、社区居委会
        四、社会工作机构
        五、实务研究团队
    第二节 中系统与社会工作者专业身份认同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机构与社区
        二、社会工作机构与实务研究团队
    第三节 宏系统与社会工作者专业身份认同的关系
        一、A机构与同领域机构之间的交流和竞争
        二、政府和政策
        三、我国社会工作教育
        四、文化
第五章 建构专业身份认同的历程
    第一节 不明专业身份:行政总助理?还是社会工作者?
        一、社会工作者:“所有的都在做”和“没有我也可以做得很好”
        二、周围他人对社工的专业身份认知不一致
    第二节 初识专业身份:装备专业知识
        一、各方参与综合服务培训的原因
        二、社会工作者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技巧
        三、社会工作者与周围他人的互动中初识专业身份
        小结
    第三节 发展专业身份:提升专业能力
        一、提升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委会合作的专业能力
        二、社会工作者与多专业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的提升
        三、与周围他人的互动中进一步扩展专业身份认同
    第四节 深化专业身份:有根据的反思
        一、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
        二、在与周围他人的互动中明确自己的专业身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何为“多专业合作中的整合者”?
        一、“多专业合作中的整合者”的基本内涵
        二、“多专业合作中的整合者”形成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作为“多专业合作中的整合者”的服务逻辑
        一、关注服务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多元需求
        二、注重多元合作和延伸转换
        三、掌握整合功能的服务技术
        四、运用多学科和多专业的基础知识
        五、秉持整体格局下的专业价值观
    第三节 多专业合作中专业身份认同内涵的中西比较
        一、中西方多专业合作中的专业身份认同内涵的比较
        二、中西方多专业合作中专业身份认同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多专业合作中专业身份认同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一、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多专业合作中专业身份认同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本研究的局限
        一、研究对象上的局限
        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
        三、研究设计上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语

四、学校品牌: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D]. 范士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不同学习阶段口译学习者英汉交传衔接处理的实证研究[D]. 杨双宁.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3]归去来[J]. 严英秀. 民族文学, 2021(03)
  • [4]现象学视野下的旅游研究[D]. 方芳. 浙江大学, 2020(01)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来昆泰国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D]. 何滩.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D]. 赵静. 西北大学, 2019(04)
  • [8]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9]马来西亚华小生语码转换的现象分析 ——以槟城孔圣庙中华小学‘B’校为例[D]. Teoh Siewteng(张(女秀)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多专业合作中的整合者:老人长期照护团队中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身份认同[D]. 罗敏敏. 厦门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学校品牌:为什么?什么?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