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前用药及相关问题调查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前用药及相关问题调查

一、精神分裂症病人临终前用药及相关问题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侯梦慧[1](2021)在《利培酮联合不同心境稳定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心境稳定剂在精神分裂症伴冲动攻击行为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增效效果;分析不同心境稳定剂对于减少精神分裂症伴冲动攻击行为的疗效及相关安全性。方法:收集就诊于蚌埠医学院附属安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90例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其为三组,利培酮组为单独使用利培酮,联合碳酸锂组为利培酮合并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组为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治疗,观察4周,并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第4周,采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修订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定治疗结果,并统计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婚姻分别对MOAS量表得分、PANSS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中显示PANSS量表得分与攻击行为具有相关性(P<0.05);治疗前三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利培酮组与使用心境稳定剂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使用心境稳定剂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4周联合碳酸锂组各量表低于联合丙戊酸钠组(P<0.05);PANSS得分前2周、4周各组差值得分由高到底依次为联合碳酸锂组、联合丙戊酸钠组、利培酮组;MOAS前2周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联合丙戊酸钠组、联合碳酸锂组、利培酮组;前4周依次为联合碳酸锂组、联合丙戊酸钠组、利培酮组;前2周与4周的治疗中各量表得分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伴冲动攻击行为患者,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具有一定相关性,心境稳定剂能够辅助增效利培酮,并且利培酮联合碳酸锂的疗效优于联合丙戊酸钠,三组安全性无差别。

张绪[2](2021)在《改良电抽搐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对抑郁障碍(DD)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从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88例抑郁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均使用改良电抽搐治疗。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MECT治疗参数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于MECT治疗前24小时、MECT治疗疗程结束后24小时采用HAMD-17减分率进行MECT治疗疗效评定,有效组包括临床痊愈与显着有效(HAMD-17减分率≥50%),无效组包括改善与无效(HAMD-17减分率<50%)。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或?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通过线性回归分析MECT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结果:1.MECT治疗抑郁障碍患者有效率为79.5%。两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有效组在年龄方面高于无效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有效组的性别、首发/复发、病程、受教育年限、发病次数与无效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MECT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临床特征的比较,(1)有效组与无效组在MECT治疗前HAMD-17量表评分的体重、认知障碍、焦虑躯体化、阻滞、睡眠障碍的因子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在MECT治疗后HAMD-17量表评分的认知障碍、焦虑躯体化、阻滞、睡眠障碍的因子分比较,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体重因子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前药物使用情况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对情感稳定剂、镇静催眠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以及抗抑郁药物联合使用及种类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MECT治疗两组参数的比较,有效组在能量百分比、电量、抽搐发作时间方面高于无效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次数、抑制指数、电流、静态电阻、刺激时间、动态电阻、能量指数、刺激频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MECT治疗疗效与参数的相关因素分析,抽搐发作时间、年龄与疗效呈正相关;MECT治疗次数、病程、静态电阻、教育年限、电流、刺激时间、刺激频率、动态电阻、能量指数、抑制指数、电量、发病次数与疗效没有相关性。5.MECT治疗疗效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抽搐发作时间、首发/复发、电量、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是MECT治疗疗效的预测影响因素(P<0.05),MECT治疗疗效=0.544+0.005*发作时间+0.003*年龄+0.102*首发+0.002*电量-0.072*镇静催眠药物(R2=0.482)。结论:1.年龄大、不合并镇静催眠药物的抑郁障碍患者MECT治疗效果好,可以优先选择MECT治疗。2.首次发病是预测抑郁障碍患者MECT治疗效果的有利因素,对满足MECT治疗适应症的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应尽早选用MECT治疗。3.抽搐发作时间、电量是预测MECT治疗效果的有利因素,合理延长抽搐发作时间、增加电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郭年春[3](2021)在《河北省精神心理科医生苯二氮(?)类药物知晓和使用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意在对河北省精神心理科医生苯二氮(?)类药物的使用知晓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其对药理学机制、药物使用原则的掌握情况,了解其用药偏好、联合用药情况及对药物副作用的认知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更科学合理地完善临床实践和监管,全面提高精神专科医师对BZDs的合理使用,有效预防BZDs滥用和成瘾的发生。方法:本研究对河北省(保定、沧州、衡水、承德、邯郸、廊坊、秦皇岛、石家庄、唐山、张家口)50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设计,经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定。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医生的一般情况,包括城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学历、职称、所在医院的级别;第二部分:BZDs相关知识,包括4个模块,模块一为“BZDs的机制”、模块二为“BZDs的分类和使用原则”、模块三为“BZDs的联合应用”、模块四为“BZDs的副作用”。模块一、二为客观题,用以判断精神心理科医生对BZDs的机制和分类使用原则的知晓情况,具体方法是每模块各50分,总计100分,按4个等级分析知晓程度,分别为优秀得分大于80分,良好为70分~79分,合格为60分~69分,不合格为小于60分;模块三、四是调查医生的用药偏好、联合用药及药物副作用等知晓情况。结果:共调查628名精神心理科医生,回收调查问卷572份,占比91.1%,其中有效问卷505份,占比88.3%。有效样本中,男性199人(39.4%),女性306人(60.6%);住院医师122人(24.1%),主治医师214人(42.4%),副主任医师116人(23.0%),主任医师53人(10.5%);医院级别:三级甲等医院106人(21.0%),二级医院319人(63.2%),其他80人(15.8%)。医生的知晓率情况,优秀为80分以上,占比5.0%(25/505)、良好为70分~79分,占比34.2%(173/505)、合格为60分~69分,占比44.0%(222/505)和不合格60分以下为16.8%(85/505);河北省精神心理科医生BZDs使用的总合格率为83.2%。精神心理科医生对BZDs总知晓得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工作年限对结果有显着影响(P=0.031)。治疗抑郁障碍患者时,抗抑郁药与BZDs联合应用时间,选择2~4周占42.38%。处理躁狂患者时,联用BZDs选择“经常”占66.93%。处理精神分裂症患者时,联用BZDs选择“经常”占55.25%。结论:河北省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对BZDs使用的总体知晓情况较好,但优秀率较低。精神心理科医生对BZDs的作用机制及使用原则的总体知晓程度主要与工作年限有关,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知晓得分呈现增高的趋势;在治疗抑郁障碍患者时,最常用的BZDs是劳拉西泮,最不常用的药物是咪达唑仑;在治疗躁狂患者时,精神心理科医生更倾向于“经常”联用BZDs;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学历、职称及医院级别高的医生,更倾向于“有时”联用BZDs。

刘慧鸿[4](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贾玥蕾[5](2019)在《林先生的故事—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事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在全球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障碍中精神分裂症是污名最重的一种疾病,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往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多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对于疾病的治疗,很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较少关注患者本身,揭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在用接触干预减少污名的研究中,同样较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较少采用质性方法研究其过程。本研究采用叙事探究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为接触者,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录研究者本人在接触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展现其过程包括四个阶段:见病不见人;病先于人;人先于病;病是病,人是人。通过一方面呈现患者患病40年中的经历,包括药物治疗、胰岛素昏迷疗法、电抽搐疗法、脑立体定向手术,从而展现在该病人身上体现的中国40年中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的变迁与问题;另一方面身边人对其的看法,包括3名医生、一名护士、患者母亲、一名扫地阿姨、一名病友、患者本人,从而揭示不同人的角度对同一个精神分裂症看法的不同及其与患者的关系互动,探索该患者在康复中的困境,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王永涛[6](2019)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脑电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性疾病,目前临床治疗通常以药物为主。精神分裂症相关的药物品类较多,药物疗效主要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及医生临床经验来进行辨别,缺乏较为客观的量化依据。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脑电、脑磁、磁共振等新技术逐渐用于临床研究。其中,脑电因具有无创、高时间分辨率、低维护成本等优势,已在精神及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治中得到普遍应用。本文主要从脑电图(EEG)入手,研究精神分裂症第二代药物利培酮对患者脑电的调控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功率谱分析:采用Welch方法估计脑电功率谱值,对比服药前后的脑电谱值、脑地形图以及不对称性。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利培酮治疗一段时间后,α、θ、β频段的功率谱值整体增大,δ频段分脑区变化不显着,全脑功率变小。δ、θ全脑频段的不对称性显着变化。2.脑网络分析:采用相干估计构建脑网络,对比服药前后的脑网络联结强度及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局部效率、全局效率、度中心度、介数中心度等网络参数。发现服用利培酮后,在额区、中央、顶叶、颞叶脑区脑网络连接增强。聚类系数、局部效率主要在前额、顶叶、颞叶区域显着增大。介数中心度主要在额极和颞叶区域显着变化。度中心度在额极显着减小,在顶叶区域显着变大。特征路径长度和全局效率在各频段则未观察到显着性的改变。通过利培酮服药前后脑电功率谱及脑网络的对比分析,初步发现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具有一定的正向调控作用,且α频段也许可以用于药效评估。

孙媛媛[7](2019)在《大病临终老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完善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口患病率的增加以及疾病谱的变化,患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这一人群在临终阶段接受过度无效的医疗服务,医疗费用支出过高但病情无法逆转,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医保基金的不合理使用。因此,有必要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角度出发,探索完善途径以解决日益突出的大病临终老人无效过度医疗问题。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主要采用了文献回顾法、访谈法与个案研究法。在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以及对上海市现行大病临终老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深入访谈的方法对大病临终老人个案进行研究,对现行支付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上海市现行大病临终老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制度设计层面仍然存在总额控制下支付标准不够合理、医保支付方式精细化程度不足、忽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缺乏对需方不合理需求的约束、缺乏对医保目录外自负费用的监管等问题。在现行医保支付方式的影响下,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在博弈中滋生道德风险行为。供方存在缩减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降低医疗服务质量、过度供给无效的医疗服务等行为。需方存在滋生不合理医疗需求、过度消费医疗资源以及诱导医疗服务供给等行为。同时,现行医保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也造成了诸多不利后果。对供方造成的不利后果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缺乏配合支付方式改革的积极性和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信任缺失。对需方造成的不利后果主要包括:舒缓疗护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必要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老人及家属饱受折腾;被动接受过度医疗与高额自费医疗服务。最终,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完善策略:在制度设计层面,实践分类化支付与精细化管理、核定合理的预算总额、制定合理的支付标准、加强对相关利益主体的监督与管理;在相关配套措施层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供给能力、建立医疗机构合理的信誉制度、实现医疗市场的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完善分级诊疗与家庭医生制度。

张蕾[8](2019)在《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临床效应的模型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病性障碍,病程迁延,进行长期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目前精神分裂症干预的难点,真实世界中不同药物的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维持治疗下患者的长期结局值得关注,因此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访观察比较不同非典型药物治疗方案下患者长期的临床效应。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中四种常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及阿立哌唑的临床效应;建立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疗效—时间的群体药效学模型,通过比较模型参数在四类药物中估算值的异同,比较该四种药物的作用特点,为临床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以指导临床优化治疗。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开放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纳入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及阿立哌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06例,共随访三年。随访时间为评估患者入组后13周,26周,52周,78周,104周,130周以及156周,收集患者非典型抗精神病用药情况、生理、人口学资料、合并用药等临床数据,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合法测定相应血药浓度。(1)分析单用药及联合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情况。主要结局指标为患者停药率及停药前用药时间;次要结局指标为临床症状、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以及患者服药主观感受。(2)以PSP评分增加率作为建模指标,选用基础模型对四种药物的效应-时间数据进行拟合,非线性混合效应法(NONMEN)建立群体药效学模型,同时计算各参数的个体间变异及个体内变异,个体间变异及个体内残差均采用加法模型。结果1.临床效应比较(1)随访3年,706例中有90.2%(637例)的患者中断治疗,单用药停药率比较各组间有差异(p=0.0057),喹硫平与利培酮间有差异(p=0.033),奥氮平与利培酮间有差异(p=0.003),利培酮停药率最高,停药前用药时间最短。(2)单用药与合并用药比较,奥氮平单用药的停药率低于联合用药(P<0.05),停药前用药时间长于联合用药。喹硫平、利培酮及阿立哌唑的停药率停药前用药时间在两者之间无差别。(3)奥氮平和利培酮血药浓度与剂量之间存在相关(p<0.05),在随访24月左右明显下降。未发现血药浓度与停药率之间的相关。(4)停药率与生活质量,社会功能以及主观舒适度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0.05)。2.模型化研究(1)PSP与基线相比的变化值四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奥氮平、阿立哌唑的改善程度较大。(2)奥氮平:理论药效值Emax为80.3%,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时间为56.7周;利培酮:理论药效值Emax为68.2%,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时间为29.2周;阿立哌唑:理论药效值Emax为44.2%,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时间为49.7周;喹硫平:理论药效值Emax为28.4%,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时间为19.8周。未矫正基线时四者比较分析可得奥氮平的最大药效值最高,喹硫平的最大药效最低;矫正基线评分后,阿立哌唑的药效典型值明显升高。(3)影响奥氮平药效的因素包括基线期功能,一般症状和发病次数;影响利培酮药效的因素包括基线期功能、症状、首发/复发以及本次病程;影响阿立哌唑药效的因素包括基线期功能;影响喹硫平药效因素包括阳性症状及基线期功能。结论1.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三年总停药率达90.2%。利培酮单药治疗时停药率最高,停药前用药时间最短;奥氮平单药治疗优于联合治疗。4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单用药与合并用药临床疗效相当。停药前经历时间越长,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恢复越好。2.长期服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有所改善。基线期功能,阳性症状,一般症状,发病次数,症状,首发/复发以及本次病程与四种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社会功能的群体药效学相关,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海艳[9](2017)在《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为临床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提供支持和指导意见。方法:从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英文检索词 "Schizophrenia*","Schizophrenic Disorder*","MedicationAdherence","Medication Persistence","Medication Compliance","Risk Factor*","Population*at Risk","China","China’s mainland","Hong kong","Macao","Taiwan"和中文检索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性障碍""药物治疗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危险因素"、"影响因素"对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和 Scopus 这 7 个国内外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同时,对新期刊以及新文献进行手工检索。经质量评估后,收集数据。两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进行,不一致的信息由第三位研究人员再次核对。采用Review manger 5.3软件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合并分析。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OR)和标准化均数差值(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对分类指标和连续性指标分别衡量。并且,对异质性≥50%的因素采用合并值敏感性分析法,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进行检验。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9篇文献,合计分析了 12个指标,包括:患者年龄(岁)、性别、婚姻状况、病程(年)、社会支持、药物副作用、受教育程度(≥9年)、工作情况、支付能力、服用的药物种数、医患关系以及患者的自知力。本研究显示4个因素与服药依从性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社会支持:OR=3.19,95%CI:1.18~8.64,PQ<0.00001,P=0.02;药物副作用:OR=0.35,95%CI:0.18~0.68,PQ=0.0001,P P=0.002;支付能力:OR=1.92,95%CI:1.09~3.40,PQ=0.0006,P=0.02;患者自知力:OR=5.51,95%CI:1.42~21.42,PQ=0.05,P=0.01。结论: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支持、药物副作用、支付能力及患者自知力。

成瑞博[10](2016)在《奥氮平与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心理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出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认知障碍等。认知功能的受损会影响注意力、执行力及工作记忆等关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个人乃至家庭产生巨大的影响,严重降低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首发者的认知障碍治疗显的至关重要。奥氮平和阿立哌唑做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症状的控制比较理想,如果其对首发患者的认知改善也能有较好的疗效,对于首发患者来说将是重大的利好。本研究将以此为重点方向进行展开。目的1.分析并比较服用阿立哌唑与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认知功能的疗效。2.分析并讨论正常组相比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受损的状况。3.探讨将P300做为筛选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受损评定的可能。方法1.将80例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基线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PANSS量表评定临床症状,采用认知测验霍普金斯词汇学习测验-修订版(Hopkins Verbal Learning Test-Revised,HVLT-R)、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试-修订版(Brief Visuospatial Memory Test—Revised,BVMT-R)、空间广度测验(Spatial span subtest,SSS)、词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animal naming)、Stroop单词测验(Stroop word test,SWT)、Stroop颜色测验(Stroop color test,SCT)、Stroop色-词测验(Stroop color-word test,SCWT)、WAIS数字符号测验(Digit-symbol test,DST)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和波幅评定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2.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只进行基线水平P300潜伏期和波幅和神经认知量表测验。结果1.一般资料及PANSS量表和神经认知量表结果阿立哌唑组、奥氮平组分别有35例、36例完成试验。与基线相比,两组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PANSS总分均有明显下降(P<0.001),两组之间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阿立哌唑能改善HVLT-R、BVMT-R、SSS顺行和逆行、SWT、SWCT成绩(P<0.05),奥氮平能改善BVMT-R、DSC、SCT、SWCT成绩(P<0.05)。基线时,阿立哌唑组认知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均≤0.025),奥氮平组除SSS顺行成绩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63),其余神经认知测验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6)。治疗6个月后,阿立哌唑组和奥氮平组除BVMT-R、SSS顺行、SSS逆行认知成绩外,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6)。2.事件相关电位P300实验结果1)P300潜伏期:治疗前及治疗六月后阿立哌唑组和奥氮平组较正常对照组的潜伏期延长,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立哌唑组与奥氮平组相比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六月后阿立哌唑组奥氮平组均较治疗前P300潜伏期缩短,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300波幅:治疗前及治疗六月后阿立哌唑组和奥氮平组较正常对照组的P300波幅降低,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阿立哌唑组和奥氮平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六月后阿立哌唑组奥氮平组均较治疗前P300波幅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Pearson相关分析:P300潜伏期和波幅呈现负相关(r=-0.478,P=0.000),认知障碍与P300潜伏期呈现负相关关系(r=-0.189,P=0.000)。结论奥氮平、阿立哌唑对精神症状和神经认知障碍均有改善作用,但经过治疗后认知功能仍差于正常人,且两者之间临床效果相当,而对认知的改善各有特点和优势,神经认知受损可能为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P300可以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受损筛选提供参考。

二、精神分裂症病人临终前用药及相关问题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分裂症病人临终前用药及相关问题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利培酮联合不同心境稳定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1.2 精神分裂症伴发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及危害
    1.3 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相关治疗
    1.4 心境稳定剂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2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和精神症状的现状
    3.3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情况与攻击行为相关性和回归分析
    3.4 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评分及差值的比较
    3.5 精神分裂症患者MOAS评分及差值的比较
    3.6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用药方式的安全性比较
4 讨论
    4.1 攻击行为现状分析
    4.2 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4.3 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药物治疗分析
    4.4 治疗期间相关不良反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历
附录D 文献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改良电抽搐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无抽搐电休克对不同精神障碍患者疗效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河北省精神心理科医生苯二氮(?)类药物知晓和使用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苯二氮(?)类药物在精神障碍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林先生的故事—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热点——基于VOSviewer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1.2.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需求定性研究综述
        1.2.3 接触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公众污名的研究综述
        1.2.4 研究评述及问题分析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什么是“叙事探究”
        2.1.2 叙事探究的发展史
    2.2 为什么选择叙事探究
    2.3 亲历叙事探究
        2.3.1 研究疑题的产生
        2.3.2 进入研究现场,确定研究对象
        2.3.3 我的角色定位
        2.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2.3.5 呈现研究结果
第三章 病,见病不见人——医学模式是污名的维持者?
    3.1 我初次见到林付生
    3.2 A医生对林付生的描述——古怪刻板、意向倒错
    3.3 B医生对林付生的描述——行动不便、药物效果不太好
    3.4 C医生对林付生的描述——他不是那么没有救
    3.5 我眼中的林先生——他会伤害我吗?
第四章 病人,病先于人——关注病时,背后的人怎样了?
    4.1 病史
    4.2 起病
    4.3 从积极治疗到失去希望
        4.3.1 四处诊治
        4.3.2 绝处求生
        4.3.3 崩溃边缘
        4.3.4 彻底放弃
    4.4 我眼中的林先生——他痛苦吗?
第五章 人病,人先于病——是什么样掩盖了原本鲜活的生命?
    5.1 林付生的“疯言疯语”
    5.2 鲜活的生命
    5.3 林先生又打人了
    5.4 我眼中的林先生——我会因这样一个生命的消逝而感到难过吗?
第六章 人是人,病是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可以被消除多少?
    6.1 你想走就走吧,我不留你
    6.2 林付生的朋友
    6.3 林付生给我唱歌
    6.4 我眼中的林付生——这个疯子一直清醒着吗?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7.1 理解林付生——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7.1.1 林付生的生活关系
        7.1.2 林付生的康复困境
    7.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
        7.2.1 接触过程的变化阶段总结
        7.2.2 从初始阶段到第一阶段(只见病不见人)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2.3 从第一阶段(只见病不见人)到第二阶段(病先于人)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2.4 从第二阶段(病先于人)到第三阶段(人先于病)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2.5 从第三阶段(人先于病)到第四阶段(人是人病是病)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3 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实质与困难
        7.3.1 基于功能理论取向的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实质
        7.3.2 基于生物文化理论取向的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实质
        7.3.3 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困难
    7.4 研究的局限和困难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6)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脑电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概述
    1.2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机制
    1.3 利培酮概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脑电分析基础
    2.1 脑电概述
        2.1.1 脑电分类
        2.1.2 脑电频谱
    2.2 功率谱
        2.2.1 功率谱估计
        2.2.2 Welch方法
    2.3 脑网络
        2.3.1 脑网络基础
        2.3.2 脑网络构建
        2.3.3 脑网络属性
    2.4 统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分析
    3.1 数据收集
    3.2 脑电预处理
        3.2.1 滤波
        3.2.2 阈值筛选
        3.2.3 Rest变换
    3.3 特征提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果和讨论
    4.1 功率谱结果
        4.1.1 利培酮给药后功率谱值变化比较
        4.1.2 用药后脑地形图变化
        4.1.3 用药后不对称性变化
        4.1.4 功率谱小结
    4.2 脑网络
        4.2.1 网络图形
        4.2.2 脑网络指标变化
        4.2.3 脑网络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大病临终老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完善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大病临终老人医疗费用相关研究
        1.2.2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相关研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回顾法
        1.3.2 访谈法
        1.3.3 个案研究法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大病临终老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完善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大病
        2.1.2 临终老人
        2.1.3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博弈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道德风险
    2.3 大病临终老人医疗需求的特殊性
        2.3.1 所需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2.3.2 所需医保支付方式的特殊性
第3章 当前大病临终老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上海市大病临终老人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3.1.1 上海市老人医疗保障制度概况
        3.1.2 上海市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演变
        3.1.3 当前大病临终老人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3.2 当前大病临终老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存在的问题
        3.2.1 总额控制下支付标准不够合理
        3.2.2 医保预算总额分配机制不健全
        3.2.3 医保支付方式精细化程度不足
        3.2.4 忽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
        3.2.5 缺乏对需方不合理需求的约束
        3.2.6 缺乏对医保目录外自负费用的监管
第4章 当前大病临终老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不利影响
    4.1 医疗市场博弈中医患双方滋生的道德风险行为
        4.1.1 供方的道德风险行为
        4.1.2 需方的道德风险行为
    4.2 对医患博弈中医疗服务供需双方造成的不利后果
        4.2.1 对医疗服务供方造成的不利后果
        4.2.2 对医疗服务需方造成的不利后果
第5章 大病临终老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5.1.1 美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概述
        5.1.2 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
    5.2 德国:点数法
        5.2.1 德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概述
        5.2.2 点数法
    5.3 英国: 按绩效付费(P4P,pay-for-performance)
        5.3.1 英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概述
        5.3.2 按绩效付费(P4P,pay-for-performance)
    5.4 对大病临终老人医保支付方式完善的启示
        5.4.1 从支付方式设计角度获得的启示
        5.4.2 从相关配套措施角度获得的启示
第6章 大病临终老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完善策略
    6.1 总体思路
    6.2 制度设计层面
        6.2.1 实践分类化支付与精细化管理
        6.2.2 核定合理的预算总额
        6.2.3 制定合理的支付标准
        6.2.4 加强对相关利益主体的监督与管理
    6.3 相关配套措施
        6.3.1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供给能力
        6.3.2 建立医疗机构合理的信誉制度
        6.3.3 实现医疗市场的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
        6.3.4 完善分级诊疗与家庭医生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卷内备考表

(8)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临床效应的模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停药率、停药前用药时间以及临床效应的研究
    一、绪论
        1.精神分裂症概述
        1.1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
        1.2 精神分裂症诊断
        1.3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
        1.3.1 药物选择问题
        1.3.2 单一用药与联合用药问题
        1.3.3 疗程及依从性问题
        1.4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药效学评价
        1.4.1 停药率及停药前用药时间
        1.4.2 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
        1.4.3 个人与社会功能
        1.4.4 生活质量
        1.4.5 主观舒适度
        1.4.6 服药依从性
        1.5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药代动力学评价
        2.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d study,RWS)
        2.1 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区别
        2.2 真实世界研究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的现状
        3.研究内容和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技术路线
        2.研究设计
        3.研究对象
        3.1 入组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退出标准
        4.治疗方案
        5.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
        5.1 社会人口学及病史等资料
        5.2 停药率(TDR)与停药前用药时间(TTD)
        5.3 临床症状量表
        5.4 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
        5.5 生活质量量表
        5.6 主观舒适度量表
        5.7 服药依从性量表
        5.8 血药浓度测定
        5.8.1 样本采集和保存
        5.8.2 样本前处理
        5.8.3 流动相配制及标准曲线
        5.8.4 仪器设置
        5.8.5 质谱条件
        5.8.6 实验试剂
        5.8.7 实验设备
        6.结局指标
        7.随访周期及流程表
        8.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9.数据处理
        9.1 数据管理
        9.2 分析数据集
        9.3 统计方法
    三、结果
        1.研究样本的基线资料
        1.1 研究样本人口学特征
        1.2 研究样本的临床特征
        1.3 药物剂量及其心理治疗
        1.4 躯体情况以及其他合并用药
        2.停药率(TDR)及停药前用药时间(TTD)
        2.1 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单用药停药率、停药情况及停药前用药时间比较
        2.2 单用药及联合用药停药率、停药情况及停药前所经历时间比较
        2.3 COX回归分析
        3.临床结局比较
        4.血药浓度分析
第二章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社会功能的模型化研究
    一、绪论
        1.社会功能
        2.定量药理学概论
        2.1 药效学模型
        2.2 定量药理学在精神科的应用
        3.研究内容和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技术路线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分析方法
        3.1 数据特征分布
        3.2 分析指标选择
        4.数学建模
        4.1 结构模型选择
        4.2 统计学模型选择
        4.3 协变量的引入形式
        4.4 筛选协变量,建立最终模型
        4.5 模型评价
        4.6 模拟仿真
        5.软件
    三、结果
        1.社会功能
        2.影响因素筛选
        3.建模
        3.1 奥氮平单用药模型化分析
        3.2 利培酮单用药模型化分析
        3.3 阿立哌唑单用药模型化分析
        3.4 喹硫平单用药模型化分析
        3.5 模拟仿真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2
    方法 2.1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总体描述 3.2
    文献评价结果 3.3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3.4
    Meta分析结果汇总 3.5
    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Meta分析森林图 3.6
    敏感性分析 3.7
    发表偏倚 4
    讨论 4.1
    针对中国人群精神分裂患者服药依从性meta分析的重要性 4.2
    患者医疗费用支付能力与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 4.3
    社会支持和监护与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 4.4
    药物副作用与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 4.5
    患者自知力与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 4.6
    患者一般资料与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 4.7
    各因素之间合并效应量值产生的异质性以及敏感性分析 4.8
    对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护理管理展望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1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CCMD3 附2
    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10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奥氮平与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药物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精神分裂症病人临终前用药及相关问题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利培酮联合不同心境稳定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对照研究[D]. 侯梦慧.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改良电抽搐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绪.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3]河北省精神心理科医生苯二氮(?)类药物知晓和使用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郭年春.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林先生的故事—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事探究[D]. 贾玥蕾.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脑电的调控研究[D]. 王永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大病临终老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完善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孙媛媛.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8]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临床效应的模型化研究[D]. 张蕾.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D]. 王海艳. 浙江大学, 2017(01)
  • [10]奥氮平与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D]. 成瑞博. 新乡医学院, 2016(04)

标签:;  ;  ;  ;  ;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前用药及相关问题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