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信息自然“扭曲”的若干认识

对会计信息自然“扭曲”的若干认识

一、对会计信息天然“失真”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竞丹[1](2020)在《新时期J省财政监督转型路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监督框架内,财政监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的一环,它可用来保证我国的财政的职能的实现,由此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监督在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强化内部监督、严格财政预算执行、严肃财经纪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促进基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财政监督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保护了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减少了财政资金使用各个环节中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为国家财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历史新时期,对财政监督工作有了崭新的要求和更高的需求。本文基于J省实际情况,对于新时期财政监督工作转型路径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对财政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这是党对财政监督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上,通过了《决定》文件,明确提出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强调了要建立符合当今时代的财政制度,完备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制约与协调发展的机制。对于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当代财政制度,限制权力在一定范围内,规范其运行的目标,我们应做到推进财政监督转型,推进良性且有效的财政监督与管理。在新时期,为做好国家财政的约束管理和控制管理,地方财政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财政改革、财政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可为有效的财政监管提供天然屏障,努力防止与控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既深化了各项改革措施的要求,还充分反馈了改革时暴露出的问题,在同时努力修正偏差以及为改革措施党的完善提供参考。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财政监督在体系建设、人员队伍、法治化、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难以适应我国对于当今治理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当代的财政制度,促进财政职能作用发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化财政监督工作。当前财政监督工作正处于体制转型、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要从推进建从加强财政监督法治保障、理顺优化财政监督职能、完善单位部门间协同机制、积极摸索实现业务流程的新方法、提升对财政管理监督能力、强化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改进财政监督工作,促进财政监督转型,构建更加现代化的财政制度,为充分发挥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职能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李佳硕[2](2017)在《大数据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中国步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开始海量涌入市场,大数据的核心便是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把海量的数据投放到市场,通过市场透明度增加这一作用机制,势必会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到遏制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企业,政府,社会都有能力应用大数据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和监督为切入点,分析大数据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

刘承智[3](2014)在《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于缓解气候变暖的需要,低碳经济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转型的方向。国际上普遍采取碳排放交易这一环境政策工具,运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手段控制某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碳排放量,从而实现低碳发展。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起步较晚,尤其是总量控制下的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还在建设初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我国已经开始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截止到2013年底,深圳、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试点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已实质性启动。在这些地区,排放配额不足的企业为避免超额排放的经济处罚,必须向拥有节余配额的企业购买排放权,以此实现大气环境容量资源的经济价值。强制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表明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减排目标的决心,也预示着我国制造企业在国内劳动力成本普遍上升后,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碳排放成本增加的压力。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与运行,将企业碳排放的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企业要么进行技术创新,发展先进的低碳减排技术以减少排放的碳配额成本;要么购买更多的碳配额以抵消碳排放形成的排放负债。无论是哪种情形,都将对我国制造企业的产品成本造成影响和冲击。随着碳配额价格逐步体现大气环境容量资源稀缺性带来的经济价值,我国制造业的产品成本结构也将发生重要变化。碳配额作为制造企业产品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将和传统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项目一样成为产品成本的重要内容。同时,碳配额也将逐步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结合目前碳会计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制造企业的碳排放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制造企业的碳配额支出毫无疑问的应归集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中,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形成完整的产品成本概念。在国外,已有学者在观念上认识到制造企业的碳配额应作为资产入账并将其价值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性,但目前国外尚未发现系统研究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相关理论文献,实务中制造企业的碳配额成本也多采用简化处理的方式,即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而不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摊入产品成本。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碳配额及碳排放负债的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未能形成广泛共识;二是企业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核算标准和方法未形成统一标准。前者影响了产品碳配额成本的价值量核算,后者影响了产品碳配额成本的实物量核算。我们认为,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实质是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带来的社会成本,通过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机制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当企业排放温室气体不再免费,首先表现为对成本的影响,因此,碳排放权交易衍生的会计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成本问题。已有的研究对这个问题尚未引起重视和关注,在国外制造企业的实务中,碳配额都采用期间费用化的处理方式,未能有效计入产品成本。基于此,我们提出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这一课题,即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背景下,制造企业因碳排放而需承担碳配额交付义务进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它既不同于财务会计研究的“碳定价”,又不同于管理会计研究的“碳排放成本”或“碳减排成本”,前者主要解决碳配额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及计量问题,后者偏重于企业碳排放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减排优化决策分析。“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是在狭义的成本会计范畴内,研究碳配额作为制造企业的生产要素,和传统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项目一样如何进行价值量和实物量的核算,并通过归集、分配、结转等程序最终构成产品的制造成本。围绕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这一课题,本文确定了主要的研究内容,即: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应负担多少碳配额成本(核算金额);制造企业发生的碳配额成本应按什么标准计入各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核算标准);制造企业如何核算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围绕上述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在我国启动碳排放权实质性交易的背景下,借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排放权交易理论、成本核算理论和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理论等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综合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成本核算导向的碳配额确认与计量、碳排放量核算与成本核算的关联协调、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设计等问题,并以水泥制造企业为例,模拟了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具体应用,同时对制造企业财会人员实施产品碳本额成本核算的意愿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研究结论:一是为保证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金额的准确性,应实施成本核算导向目标下的碳配额计量模式。即:所有碳排放权(免费配额与购买的排放权)应该以公允价值法进行初始确认与计量,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即通过成本减去减值进行记录(免费配额的推定成本是它的初始公允价值);政府补贴(递延收益)应当按已排放量与预计总排放量的比例合理释放并确认补贴收入;各期确认的生产成本和排放负债应该根据年度预期的加权平均成本进行计量;上交排放权时,企业应该终止确认排放负债与持有的碳排放权资产。二是为保证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标准的合理性,应建立健全企业碳排放量核算标准体系,提供符合成本核算需要的企业碳排放量核算明细报告,实现企业碳排放量核算与成本核算有关联与协调。即:企业碳排放源和成本计算对象的有效匹配、企业碳排放单元和碳配额成本责任中心的有效匹配、企业碳排放量核算周期与产品成本计算周期的有效匹配。三是为保证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的科学性,应科学设计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组织系统、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组织系统是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基础保障,是实施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各类数据信息搜集和汇总整理的源头,组织系统中企业环境部门的碳信息披露和成本部门的碳配额成本核算尤为重要,应加强二者的协调配合。信息系统决定了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各类信息、的载体、处理流程和分析方法等。控制系统决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信息的有效性,应加强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各环节的内部控制,设置碳配额成本责任中心进行考核。四是对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模拟应用表明:推行碳排放权交易以后,碳配额成本已成为制造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忽略这部分成本的核算,制造企业产品成本将丧失完整性和可理解性,既不符合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关于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设计思想,也不符合成本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原则要求。成功实施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关键在于企业碳配额资产和负债的合理计价、碳排放量数据的准确测算、成本核算系统的科学设计。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提供了较为客观、全面和完整的产品生产成本信息,相关数据可以在多个层面为管理者使用。五是对制造企业财会人员实施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意愿调查表明:学历和职称水平变量对财会人员实施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意愿有比较重要的影响;财会会人员是否意愿实施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现状,即在成本管理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相对容易实施;此外,较严格的外部环境管制,对企业碳排放量及产品碳配额成本的信息披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动因、目标、机制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设计了包括核算金额、核算标准和核算系统的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分析研究框架。其次,探讨了成本核算导向的碳配额确认与计量模式;提出制造企业的碳排放源应该与成本计算对象相关联、碳排放核算周期应该与成本计算周期协调一致;初步设计了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组织系统、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最后,通过对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进行模拟应用和意愿调查,初步检验了制造企业开展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可行性;总结出财会人员素质、成本核算与管理现状、外部环境管制等是影响制造企业实施产品碳配额核算工作的主要因素。

雷洋[4](2012)在《基于产权会计观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会计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全文从产权会计的视角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及其导致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公允价值运用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支持,为完善适用于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提供参考。产权与会计的密切关系是与生俱来的。产权的核心问题是对产权的界定与保护,这其中最根本、最为基础性的问题是产权的计量问题。作为界定产权关系、保护产权利益的基础性工具,会计一直是产权经济制度有效运行的保障。产权与会计的核心都在于计量。如何优化计量属性,使其有助于产权的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最终有助于市场经济下的产权制度合理化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作为一种基于价值计量的产物,不仅充分体现了产权经济制度下会计所具有的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两大职能,而且其产生在本质上是产权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回顾、梳理了国内外以往对公允价值这一领域的规范性和实证研究成果。接着,通过对公允价值历史演进的探究追溯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历程,比较了相关计量属性间的异同点并针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饱受指责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同时对公允价值在危机中的运用进行了理性的反思。之后,结合产权会计学这一边缘性过渡学科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了运用产权会计理论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理论研究。通过引入会计信息产权这一概念,围绕会计界定产权与保护产权的职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借鉴新制度经济学领域中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定理、外部性问题及租值消散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对公允价值理论及其实践运用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释。最后,借助科斯定理有关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论断,将科斯定理的思想引入到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上,并提出了两个有关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与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推论,随后以逻辑演绎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上述推论进行了证明。研究结果表明,追求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是顺应产权发展要求的产物,其存在与发展的产权动因在于价值计量能够更为清晰地界定产权和更加有效地保护产权。若市场交易费用为零,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计量属性的选择,不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会计计量体系会自动选择最佳计量模式以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而在现实市场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产权的合理界定和计量属性的选择,是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即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这两种计量属性的选择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具有显着不同的价值相关性。本文的研究特色主要是从产权会计的角度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就会计论会计”的传统理论研究障碍。将会计学与新制度经济学进行学科间交叉研究,为传统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与成果。

劳川奇[5](2011)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会计文化背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尽管会计学与文化学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但是,会计作为一种人类管理实践活动是受到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因而会计本身是拥有一定文化背景、充满文化内涵、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可以说,在会计文化的研究中,会计是核心,文化是背景。会计文化既是文化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属于会计学研究的范畴,是一个会计与文化相互交融的概念。学科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综合研究中伴随着分化探索,分化探索中又伴随着综合研究,会计学也不例外,因为在学科的接触点上更容易产生思想火花。本文将会计准则置于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研究,从文化的角度诠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一方面会使我们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理解更加深透,视野更为广阔。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摆脱就会计论会计、从管理看会计的局限,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会计,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其所处的周边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使之具有较为全面和普遍联系的特点。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但本文的研究并未停留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具体问题上,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会计准则的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全球化的到来并不仅仅意味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而实质上反映了至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动力导致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并由此所引起的社会文化的趋同转型。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文化也将面临着转型与变革,即朝着国际趋同的方向发展。既然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放置于会计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研究,则应首先阐述会计文化与会计准则的相互关系。首先,会计文化作为活动产品形式的存在,一般可划分为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三类。其中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文化的中层构成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道德等内容。由此可知,会计准则本身就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制度文化在具体会计实务中的一种指导性和约束性的体现。其次,包含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制度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会计文化总体的配套和支撑才能真正实现,这主要又是作为基础的会计物质文化、动力的会计精神文化、保障的会计制度文化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结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前提必然是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倘若各国的会计准则完全相同,则也失去了相互比较、借鉴、趋同的必要。因此会计准则的中西方差异乃是其国际趋同的前提条件。而由会计文化环境不同而导致的会计文化的差异则是引起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差异的主要因素。故欲探寻中西会计准则差异的成因,首先就应了解和掌握中西会计文化之所以产生差异的原因。影响中西会计文化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文化价值观维度四个方面究竟引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为何?有的学者将其归因于经济全球化的作用,而忽视了隐藏在经济全球化背后的文化因素,更忽视了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包含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制度文化本身就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也会受到其的影响。故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实质是社会文化的趋同转型进而引起会计文化的趋同转型而导致的。通过社会文化趋同转型→会计文化趋同转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这一路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会计文化的转型与趋同发展乃是隐藏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后的推动力。通过回顾会计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会计文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会计文化的传播和借取甚至涵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文明交往与交流相对发达的情况下,会计文化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传播与扩散更加明显。尤其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代,全世界正在组成或几乎组成了同一个商品经济体系,从而促进了包括会计文化在内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趋同发展。在全球化时代,交流、竞争与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统一性与多元性并存成为社会文化转型的一种基本态势。会计国际化正是顺应了这个态势,但趋同并不是等同,会计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当代会计文化的趋同转型只是一种共同的发展趋向,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结果。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态势将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统一性与多元性的有机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是为了增强各国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最终惠及信息使用者。因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加工环节,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必然影响到信息加工过程,进而影响到最终生成的财务报表。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首先最直接地体现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的可比性上。影响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众多,宏观层面的一国会计文化环境是主要因素,此外微观层面的公司特征也是决定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由于宏观层面的会计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一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价值观等因素,较为综合难以——量化,因此用国家因素取代之。本文以全球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11个国家、8个不同行业共计22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存货和折旧两项会计政策为例,运用1ogit回归的方法,重点分析国家和行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别和行业均是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然而,国别的差异相比较行业差异而言影响更为显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国的会计文化环境是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重要因素。这也为会计准则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并非朝着标准化、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适应全球趋同的总体趋势下,应保持自身的国家特色,处理好会计准则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通过两条主线、三个板块来展开研究。两条主线为、纵向主线和横向主线。横向主线即从会计文化切入,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置于会计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社会文化的趋同转型→会计文化的趋同转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框架,从而揭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即会计文化的转型与趋同发展是导致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纵向主线即会计文化从原始会计计量记录文化到农业会计(单式簿记)文化,由农业会计文化到商贸会计(借贷复式簿记)文化,再由商贸会计文化到为工业会计文化,最后再由工业会计文化到后工业会计文化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回顾了会计准则的产生、发展再到国际趋同的历程。三个板块为:第一部分,以第二章会计文化与会计准则的有机交融为内容。在介绍了会计文化的内涵、概念以及形态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会计文化与会计准则的相互关系。为其后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以第三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前提、第四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以及第五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展望为构成内容。主要有:(1)中西会计文化的差异是什么?影响中西会计文化差异的会计文化环境因素有哪些?(2)会计文化转型的含义、转型的条件与途径等基本内容。以及会计文化转型发展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3)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和会计文化发展的规律是什么?会计文化及其会计准则今后发展的方向如何?这一系列概括的分析论述,有助于我们对各国不同会计准则相互间的比较与趋同发展的了解与掌握,深入地理解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本质和动因,更好地预测其发展趋势。第三部分,以第六章会计文化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影响的实证分析为内容。以会计政策选择为角度,实证地检验了会计文化环境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从文化哲学的独特视角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揭示了会计准则的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不仅为本研究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一个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本文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置于会计文化的框架中,通过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前提、动因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一方面揭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与发展趋势,同时也使本研究更具纵深性。第二,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全球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11个国家,8个不同行业共计22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会计政策选择的视角探讨会计文化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目前针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准则条文的一致程度以及财务报表数据(尤其是盈余)的可比性、会计信息含量的可比性方面,较少对财务报表所选择的会计政策的可比性展开国际比较的实证研究。而本文采用了二元选择模型中的Logit回归模型,克服了以往研究大多采用指数法的局限,能够把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联系在一起考虑。第三,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国际会计准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更多的反映了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较少考虑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以及新兴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应秉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既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潮流中,并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我国的会计文化环境以及企业各自的特征,结合实际情况而不是全盘引进。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的效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当然,从文化的背景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命题,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特别是个人水平的局限,本研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李丽丽[6](2009)在《对中国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几点认识》文中研究说明一、会计委派制出台的背景和动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也日趋严重,致使我国大量的国有资产税收流失,导致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失误,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障碍。而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

刘智[7](2009)在《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融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民营经济,总体来说发展很快,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融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任何一个企业的创立、生存、发展都需要资金的融通和运作。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必须解决“融资难”,过好“融资关”。当前,我国大中型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问题更为复杂和尖锐,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融资和发展的障碍。靠中小企业的融资策略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国家的政策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企业必须增强自身内在的融资能力,找准正确的企业融资思路和策略,才能解决发展中的融资问题,最终形成有利于企业融资和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融资现状及其原因,得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信息质量低下。提出民营企业必须规范经营行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赢得政府、金融机构、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实现企业“健康”融资和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因此,相对于从宏观环境角度分析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本文从民营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研究融资策略问题并更多的关注了大中型民营企业。对于每个民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民营企业更具指导和现实意义,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强。并以华林集团和CYC集团为案例,对大中型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更为具体深入的探讨,最后结合CYC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为该企业制定了融资方案。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之处和局限性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介绍民营企业的概念和分类标准,指出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地位与作用,给出本文中企业的分类标准。第三章介绍了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了造成民营企业会计质量不高的原因。第四章介绍并探讨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特点及原因。第五章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策略。第六章是引入华林集团和CYC集团的案例,并结合CYC集团公司的实际,具体给出了融资策略。最后是结论。

姚昕昕[8](2009)在《新准则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对外公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新准则不仅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它涵盖了企业各类经济业务,标志着我国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新准则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分别从准则的制定、准则的发展以及准则的质量评估等各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也说明我国会计学术界对会计准则研究的重视程度,明显超过了对会计准则执行问题的研究和关注。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学者对新准则的一些研究成果,并重点针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以及关于信息质量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总结。随后从会计信息相关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入手,对新准则体系进行了剖析,从理论角度重点探讨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肯定了新准则的颁布,总体来说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提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我国沪深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由于新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时间有限,因此文章选用大量截面数据,将数据分为新准则组和旧准则组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在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实证研究的结果看,新准则的实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如理论分析那样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程度并不显着,进而提出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仅只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作为前提,而且更需要高效率的执行机制作为保障,即会计准则的执行比会计准则本身更重要,这为下文做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缺乏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将无法保证会计准则得到切实执行。文章在充分借鉴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将会计准则机制划分为内外部执行机制分别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构建完善的执行机制提出作者的见解和建议。

于慧琴[9](2008)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 ——以华源制药为例》文中指出21世纪初,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其危害表现在虚假的会计报表传递错误的信息、误导经济行为、扰乱经济秩序、导致社会信用危机等方面,如果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不严加打击和治理,就难以有效健康地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与治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法及舞弊行为识别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华源制药为例进行了具体研究,最后提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治理的对策和建议,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和治理有参考价值。

沈辉[10](2007)在《基于职业伦理和商务伦理的二维会计伦理理论体系》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会计信息质量状况催生了对以往会计理论研究重实证轻规范、重正式约束轻非正式约束倾向的反思,会计伦理视角由此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适当切入点。本文摈弃“将既成的伦理学套用到会计上”的会计伦理研究模式,尝试“运用伦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会计伦理”,寻求具有伦理理论指导的、系统的研究框架。本文主要有两个突破方向:一是重视对伦理理论与方法及其在会计伦理研究中的运用的研究,致力于伦理与会计的内在关联,力求逻辑严谨的推导过程和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研究结论,避免“硬性规定”之缺陷;二是深入到会计领域具体、独特的伦理问题,避免拘泥于会计和伦理的基础理论领域的表面对接。会计道德实践中,会计伦理问题集中体现为会计信息失真,本文始终以会计信息失真为宏观的、基本的问题导向。本文认为,会计伦理并非是“一般伦理学”在会计领域的具体应用,而是一种会计和伦理内在融合的全新理论体系、一种全新的伦理范式。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会计伦理是会计行为者的伦理;会计行为者包括职业个人和企业,会计行为也包括职业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两个维度,从而会计伦理也包括会计职业伦理和会计商务伦理两个维度;会计伦理是一种包含会计职业伦理和会计商务伦理及这两者的冲突和融合的二维理论体系;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职业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均违背了伦理道德的共同结果,会计职业伦理和会计商务伦理是抵御会计信息失真的两道直接防线,只有当这两道防线均有效地构筑,并和谐共存、互相支持,会计信息失真才能得到遏制。论文的基本内容框架是先分维度对会计职业伦理和会计商务伦理进行独立研究,然后再综合研究会计职业伦理和会计商务伦理的融合和冲突。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梳理元伦理、伦理方法和伦理理论流派这三种会计伦理研究的伦理理论工具,探索它们在会计伦理研究中如何合理运用。在此基础上,论证基于职业伦理和商务伦理的二维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根据、基本研究框架及相应研究内容。(2)从伦理方法视角差别的角度界定职业伦理和经济伦理的内涵区别,认为两者的内涵区别不在于适用领域,而在于内在的逻辑特质,即对职业多重内涵的价值优先性的认肯不同。这种全新的阐释奠定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会计职业伦理的独特内涵,并分析了其表达长处、局限性及现实功用。然后,我们运用元伦理的推导逻辑得出会计职业伦理的最高伦理规则(如实反映)和理想道德原则(客观)。(3)以经济伦理的内涵特质和企业道德地位的特殊性为逻辑源头来厘清商务伦理的内涵,以商务伦理的内涵为基础推导出会计商务伦理的概念,并具体阐释会计商务伦理与会计职业伦理的重要区别。结合企业的伦理特性阐述适合于会计商务伦理的伦理方法视角,并研究会计商务伦理表达的长处、局限性及现实功用。在研究商务伦理的伦理规则(互利)和道德原则(诚信)的基础上,从企业财务会计是“互利”所内在要求的信息机制、是了解企业真实财务画面的帮助者的角度,推导出会计商务伦理的基本伦理规则(有用)和基本道德原则(诚实)。(4)对于会计职业伦理和会计商务伦理的综合研究,构建了一个会计职业伦理和会计商务伦理二维融合的会计道德规范体系,同时深入研究了会计师的角色冲突与道德行为选择问题。(5)本文将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伦理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是道德结构失衡;其二是社会正义缺失从而德行无用;其三是伦理道德缺乏包容性,忽视道德义务的层次性。论文分别从这三个方面阐释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伦理成因并设想了能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出路。

二、对会计信息天然“失真”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会计信息天然“失真”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J省财政监督转型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评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1.研究框架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1.研究创新
        2.研究不足
一、核心概念辨识与理论基础阐释
    (一)核心概念辨识
        1.国家治理现代化
        2.财政监督
        3.财政监督转型
    (二)理论基础阐释
        1.委托代理理论
        2.寻租理论
        3.公共财政理论
    (三)小结
二、J省财政监督转型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J省财政监督的现实状况
        1.J省财政监督的历程沿革
        2.J省财政监督转型的成果
    (二)J省财政监督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全流程财政监督体系
        2.财政监督法治体系不健全
        3.财政监督力量相对薄弱化
        4.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不高
    (三)J省财政监督转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法治意识普遍不足
        2.财政监督认识落后
        3.理论研究工作薄弱
        4.监督成果利用不足
        5.信息化监督观念滞后
    (四)小结
三、地方财政监督转型的国内经验及其借鉴
    (一)湖南省财政监督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
    (二)上海市财政监督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
    (三)山东省财政监督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
    (四)湖北省财政监督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
    (五)小结
四、新时期推进J省财政监督转型的路径抉择
    (一)推进新时期J省财政监督转型的总体原则
        1.监督范围全面系统
        2.监督机制责权明确
        3.监督过程依法规范
        4.监督方式可靠有效
    (二)J省财政监督转型路径的实践模式及建议
        1.加强财政监督法治保障
        2.优化财政监督职能,完善单位部门间协同机制
        3.加强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
        4.提高财政监督能力建设水平
        5.以信息化为导向,建立完善全流程财政监督体系
    (三)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数据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
三、大数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预防会计信息失真
四、大数据时代, 可能加剧会计信息失真的方面
五、相关建议
六、结语

(3)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碳配额
        1.4.2 碳排放权交易
        1.4.3 产品碳配额成本
    1.5 主要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排放权交易理论
        2.1.2 成本核算理论
        2.1.3 决策有用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碳排放会计研究综述
        2.2.2 国内碳排放会计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第3章 成本核算导向的碳配额确认与计量
    3.1 碳配额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3.1.1 碳配额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
        3.1.2 碳配额资产的后续计量
    3.2 碳配额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3.2.1 碳配额负债的确认
        3.2.2 碳配额负债的计量
    3.3 碳配额确认与计量模式的比较
        3.3.1 零成本法与公允价值法
        3.3.2 免费碳配额的贷记科目
        3.3.3 碳配额计量模式对损益的影响
    3.4 碳配额计量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3.4.1 碳配额市价波动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3.4.2 碳配额负债成本结算法的改进
        3.4.3 用作投资或投机目的的碳配额计量
第4章 碳排放量核算和成本核算的关联与协调
    4.1 碳排放量核算的标准与方法
        4.1.1 企业碳排放量核算标准
        4.1.2 企业碳排放量核算的方法
    4.2 碳排放源与成本计算对象的关联
        4.2.1 制造企业的碳排放源和排放单元
        4.3.2 制造企业的成本计算对象及其特点
        4.3.3 碳排放源与成本计算对象的关联
    4.3 碳排放量核算周期与成本计算期的协调
        4.3.1 制造企业成本计算期的特点
        4.3.2 碳排放量核算周期与成本计算期的协调
第5章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5.1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设计的意义与原则
        5.1.1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设计的意义
        5.1.2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设计的原则
    5.2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组织系统设计
        5.2.1 环境部门设置和碳信息披露
        5.2.2 成本部门设置和碳配额成本核算
        5.2.3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组织协调
    5.3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信息系统设计
        5.3.1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载体的设计
        5.3.2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程序的设计
        5.3.3 产品碳配额成本分析指标的设计
    5.4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控制系统设计
        5.4.1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内部控制
        5.4.2 碳配额成本责任中心设置与考核
第6章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模拟应用
    6.1 企业概况与业务活动数据
        6.1.1 企业基本情况
        6.1.2 企业碳排放量核算过程与数据
        6.1.3 碳配额交易规则与企业交易数据
        6.1.4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和产量数据
    6.2 企业碳配额资产与负债的计价核算
        6.2.1 企业碳配额资产的计价核算
        6.2.2 企业碳配额负债的计价核算
    6.3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
        6.3.1 碳配额成本分配和账务处理
        6.3.2 产品成本计算和账务处理
        6.3.3 产品碳配额成本还原
    6.4 产品碳配额成本分析
第7章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实施意愿调查
    7.1 问卷设计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7.2.1 模型构建
        7.2.2 变量说明
    7.3 描述性统计分析
    7.4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政府层面
        8.2.2 企业层面
    8.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产权会计观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规范研究
        2.1.2 实证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规范研究
        2.2.2 实证研究
    2.3 产权会计观下的公允价值初步研究
第3章 公允价值的概念界定及相关实践运用
    3.1 公允价值的基本概念
        3.1.1 公允的定义
        3.1.2 公允价值的定义
    3.2 公允价值与相关计量属性的概念关系界定
        3.2.1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3.2.2 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
        3.2.3 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
        3.2.4 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
        3.2.5 公允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3.3 公允价值会计实务的历史演进
        3.3.1 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沿革
        3.3.2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沿革
    3.4 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运用及理性反思
        3.4.1 金融危机的演变与公允价值的存废之争
        3.4.2 公允价值引起的会计顺周期效应及金融稳定问题
        3.4.3 金融危机中对公允价值的理性反思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权界定、产权保护与公允价值计量
    4.1 产权会计的基本理论
        4.1.1 产权与产权理论
        4.1.2 产权与会计
        4.1.3 产权会计与公允价值的对接
    4.2 产权界定与公允价值计量
        4.2.1 产权界定的重要性
        4.2.2 会计学对产权界定的理解
        4.2.3 产权界定不合理所导致的“租值消散”问题
        4.2.4 公允价值计量是解决企业“租值消散”问题的有效手段
    4.3 产权保护与公允价值计量
        4.3.1 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4.3.2 会计学对产权保护的基础性作用
        4.3.3 会计计量属性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产权保护
        4.3.4 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与产权保护职能的耦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会计经济后果、资源配置效率与计量属性选择
    5.1 会计信息产权与会计经济后果
        5.1.1 会计经济后果与会计信息外部性的产生
        5.1.2 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与外部性内部化
        5.1.3 会计信息产权界定边界与产权界定效率
    5.2 产权界定、科斯定理与资源配置效率
        5.2.1 科斯定理的本质意义
        5.2.2 产权制度安排与产权界定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5.3 科斯定理与计量属性的选择
        5.3.1 科斯定理对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启示
        5.3.2 对科斯定理所作推论的证明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检验
    6.1 研究假说
    6.2 研究设计
        6.2.1 实证模型
        6.2.2 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实证检验回归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会计文化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
        1.3.1 主要创新
        1.3.2 研究的不足
2. 会计文化与会计准则的有机交融
    2.1 会计文化的内涵
        2.1.1 会计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会计领域专有
        2.1.2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的本质活动对象化
        2.1.3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2.2 会计文化的形态
        2.2.1 会计物质文化
        2.2.2 会计制度文化
        2.2.3 会计精神文化
    2.3 会计文化与会计准则的相互关系
        2.3.1 会计文化与经济
        2.3.2 会计文化与会计准则
3.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前提——会计文化比较的视角
    3.1 影响中西会计文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比较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社会经济基础
        3.1.3 社会政治结构
        3.1.4 文化价值观维度
    3.2 中西会计文化的主要内容比较
        3.2.1 会计准则比较
        3.2.2 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比较
        3.2.3 会计模式比较
    3.3 小结
4.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会计文化转型的视角
    4.1 会计文化转型的含义
    4.2 会计文化转型的条件与路径
        4.2.1 会计文化转型的条件
        4.2.2 会计文化转型的路径
    4.3 会计文化转型驱动的会计准则变迁:一个漫长的演进
    4.4 全球化背景下会计文化转型及其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
5.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展望——会计文化的发展的视角
    5.1 全球化——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5.2 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统一性与多元性并存
    5.3 会计文化发展的规律
    5.4 会计文化发展的国际趋同与整合
        5.4.1 会计文化发展的趋势:国际趋同
        5.4.2 会计文化国际趋同的路径:文化整合
    5.5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展望
6. 会计文化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的角度:会计政策选择
        6.1.1 会计政策选择的涵义
        6.1.2 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
    6.2 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
        6.2.1 文献回顾
        6.2.2 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分析
    6.3 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分析
        6.3.1 样本说明
        6.3.2 实证模型设计
        6.3.3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7. 结语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对中国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委派制出台的背景和动因
二、实行会计委派制的重大意义
    1. 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实行会计委派制推进了企业、事业单位改革, 提高了经济效益。
    3. 实行会计委派制加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 发挥了会计的监督职能,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4. 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加强政府监督, 推动党风和廉正建设,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5. 实行会计委派制稳定了会计队伍, 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素质。
三、辩证地看待会计委派制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四、推行会计委派制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1. 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执行《会计法》。
    2. 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3. 规范会计委派制构成体系。
    4. 强化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

(7)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融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和局限性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本文的创新点
        1.2.4 文章的局限性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的研究理论综述
2 民营企业概念和企业分类标准
    2.1 民营企业概念
    2.2 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分类标准
        2.2.1 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2.2.2 国家统计部门企业划分标准
3 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
    3.2 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状况
    3.3 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根源
        3.3.1 外部环境及制度原因
        3.3.2 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
        3.3.3 企业会计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3.4 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分析
4 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特点及其原因
    4.1 融资现状
    4.2 融资特点
        4.2.1 民营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靠自有资本
        4.2.2 民营企业外源融资主要靠债务融资
        4.2.3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4.3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4.3.1 融资困难的外部环境原因
        4.3.2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内部环境原因
5 应对措施
    5.1 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处于中小企业阶段期
        5.1.1 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5.1.2 组建中小金触机构
        5.1.3 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体系,以及企业的评级征信机构
        5.1.4 继续加大政策性的支持力度
    5.2 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处于大中型企业阶段期
        5.2.1 大中型民营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5.2.2 政策建议与应对措施
        5.2.2.1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5.2.2.2 强化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5.2.2.3 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5.2.2.4 加强信用观念,遵循诚信原则,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
        5.2.2.5 改变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
        5.2.2.6 加强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
6 案例分析
    6.1 案例一——华林集团
        6.1.1 概况
        6.1.2 发展历程
        6.1.3 融资轨道分析
        6.1.4 后果
    6.2 案例二——CYC集团
        6.2.1 概况和简介
        6.2.2 融资经历
        6.2.3 造成 CYC集团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深层分析
        6.2.4 针对 CYC集团融资策略的建议与对策
        6.2.4.1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6.2.4.2 请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取得银行及其他各方的信任
        6.2.4.3 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请债权人参与企业的管理
        6.2.4.4 加强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
        6.2.4.5 改变融资观念,拓展融资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准则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相关性研究的主要成果
        1.3.2 国内外实证研究的主要成果有
第2章 会计信息相关性特征与影响因素
    2.1 会计信息相关性特征
    2.2 会计信息相关性影响因素
        2.2.1 公司治理结构
        2.2.2 内部控制
        2.2.3 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
        2.2.4 会计准则
第3章 新准则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新准则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积极影响
        3.1.1 新准则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倚重
        3.1.2 新准则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相关性
        3.1.3 新会计准则对传统利润操纵手段的遏制,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
    3.2 新准则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消极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新准则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影响的模型分析
    4.1 模型建立
        4.1.1 研究假设
        4.1.2 模型选择
    4.2 变量设计
第5章 样本选取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5.1 样本选取
        5.1.1 样本选取方法和数据来源
        5.1.2 样本筛选和处理
    5.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第6章 结果分析及讨论
    6.1 旧准则组回归结果及检验
        6.1.1 2004 年样本回归结果及检验
        6.1.2 2005 年样本回归结果及检验
        6.1.3 2006 年样本回归结果及检验
    6.2 新准则组回归结果及检验
        6.2.1 2006 年样本回归结果及检验
        6.2.2 2007 年样本回归结果及检验
    6.3 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 ——以华源制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基本概念
        2.1.1 财务舞弊的内涵
        2.1.2 财务舞弊类型的界定
        2.1.3 相关概念辨析
    2.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基本理论
        2.2.1 财务舞弊基本理论
        2.2.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
        2.2.3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机会
        2.2.4 舞弊者的藉口
        2.2.5 上市公司舞弊的警戒信号
3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法及舞弊行为识别方法研究
    3.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法
        3.1.1 新准则实施之前上市公司舞弊常用手法
        3.1.2 新准则实施之后上市公司公司可能采用的舞弊手法
    3.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
        3.2.1 关联交易剔除法
        3.2.2 不良资产剔除法
        3.2.3 或有事项审查法
        3.2.4 异常利润剔除法
        3.2.5 重要会计科目分析法
        3.2.6 财务分析法
        3.2.7 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时间序列的应用研究
        3.2.8 利用财务舞弊识别模型识别财务舞弊行为
4 华源制药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4.1 案例介绍
        4.1.1 华源制药背景情况
        4.1.2 华源制药财务舞弊情况简介
    4.2 华源制药财务舞弊手法分析
    4.3 华源制药财务舞弊动机分析
        4.3.1 保住上市资格动机
        4.3.2 获得再融资机会动机
    4.4 华源制药财务舞弊的成因分析
        4.4.1 股权结构不合理
        4.4.2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4.4.3 监事会、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监督失效
        4.4.4 信息不对称、不透明
        4.4.5 注册会计师未认真履行审计职责
    4.5 华源制药财务舞弊识别方法
        4.5.1 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4.5.2 资产状况和要贡献的利润指标严重背离
        4.5.3 急需资金的情况发放现金股利
        4.5.4 超额的异常利润
5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治理
    5.1 提高会计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
        5.1.1 健全会计准则的内容
        5.1.2 建立严谨的会计准则内容
    5.2 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5.2.1 优化股权结构,降低大股东内部人控制制度
        5.2.2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激励机制
        5.2.3 完善监事会制度
        5.2.4 完善董事会制度
        5.2.5 重新明确内部审计的地位
    5.3 建立、健全有力的外部监管机制
        5.3.1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5.3.2 加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5.3.3 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
    5.4 加强诚信建设
        5.4.1 加强企业家诚信的建设
        5.4.2 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
        5.4.3 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
    5.5 实行法务会计
    5.6 通过立法,加大惩罚力度
    5.7 设置多元化考核指标来减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职业伦理和商务伦理的二维会计伦理理论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课题来源及内容概要
第2章 伦理理论工具研究及对会计伦理理论体系构建的启示
    2.1 伦理学体系及会计伦理学在伦理学体系中的方位
    2.2 会计伦理研究的逻辑和认识论:元伦理
        2.2.1 伦理术语的语义分析
        2.2.2 道德判断的意义确证
        2.2.3 正当概念辨析
        2.2.4 会计伦理研究运用元伦理的正确态度:“元会计伦理学”思想批判
    2.3 会计伦理研究的方法视角:伦理方法
        2.3.1 伦理方法的多元视角
        2.3.2 会计伦理研究的伦理方法精选
    2.4 会计伦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安排:伦理理论流派研究的启示
        2.4.1 伦理理论流派概要
        2.4.2 会计伦理理论体系多维化安排的初步思考
第3章 基于职业伦理和商务伦理的二维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框架
    3.1 研究范围设定
    3.2 研究的突破方向
    3.3 研究的基本思路
    3.4 研究的文献渊源及理论和现实依据
    3.5 研究的理论基石:职业伦理与商务伦理的逻辑分界
    3.6 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4章 职业伦理维度的会计伦理研究
    4.1 会计职业伦理内涵研究
        4.1.1 道德、伦理及职业内涵的深度剖析
        4.1.2 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内涵的常规阐释
        4.1.3 职业伦理和经济伦理内涵分野:逻辑特质和伦理方法视角的创新阐释
        4.1.4 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伦理:常规阐释和创新具体阐释
    4.2 会计职业伦理表达的长处和局限
        4.2.1 会计职业伦理表达的长处
        4.2.2 会计职业伦理表达的局限
        4.2.3 会计职业伦理的现实功用
    4.3 会计职业伦理的最高伦理规则和理想道德原则
        4.3.1 会计职业伦理的元伦理推导逻辑
        4.3.2 会计职业的社会角色定位
        4.3.3 会计职业伦理的最高伦理规则和理想道德原则
第5章 商务伦理维度的会计伦理研究
    5.1 会计商务伦理概念的提出和确立
        5.1.1 会计伦理与商务伦理的关系之谜
        5.1.2 商务伦理内涵辨析
        5.1.3 会计商务伦理概念的提出和确立
    5.2 会计商务伦理表达的长处和局限
        5.2.1 会计商务伦理适宜于表达的伦理方法
        5.2.2 会计商务伦理表达的长处和局限
        5.2.3 会计商务伦理的现实功用
    5.3 会计商务伦理的基本伦理规则及道德原则
        5.3.1 企业的伦理特性:企业的道德地位初探
        5.3.2 企业的伦理特性:道德行为者的道德义务辨析
        5.3.3 商务伦理的基本伦理规则和道德原则
        5.3.4 会计商务伦理的基本伦理规则和道德原则
第6章 会计职业伦理和会计商务伦理的综合研究
    6.1 会计职业伦理和会计商务伦理二维融合的会计道德规范体系研究
        6.1.1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6.1.2 二维融合的会计道德规范体系框架设定
        6.1.3 二维融合的会计道德规范体系框架的具体阐释
    6.2 会计师角色冲突与道德行为选择
        6.2.1 角色理论与角色冲突
        6.2.2 职业忠诚与企业忠诚的内涵思考
        6.2.3 企业忠诚的道德限度及职业忠诚与企业忠诚的价值优先性排序
        6.2.4 会计师角色冲突及企业忠诚凌驾于职业忠诚的深刻根源
        6.2.5 会计师角色冲突条件下的道德行为选择
第7章 会计伦理现实问题研究:我国会计信
    7.1 道德结构失衡及可能的出路
    7.2 社会正义缺失及重构社会正义
    7.3 道德义务分层及会计职业伦理和会计商务伦理的和谐共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对会计信息天然“失真”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J省财政监督转型路径探究[D]. 张竞丹. 吉林大学, 2020(04)
  • [2]大数据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J]. 李佳硕. 时代金融, 2017(17)
  • [3]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研究[D]. 刘承智. 山东大学, 2014(04)
  • [4]基于产权会计观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 雷洋. 华侨大学, 2012(06)
  • [5]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会计文化背景研究[D]. 劳川奇.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
  • [6]对中国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几点认识[J]. 李丽丽.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09)
  • [7]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融资关系研究[D]. 刘智. 河南大学, 2009(11)
  • [8]新准则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 姚昕昕. 天津财经大学, 2009(09)
  • [9]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 ——以华源制药为例[D]. 于慧琴.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10]基于职业伦理和商务伦理的二维会计伦理理论体系[D]. 沈辉. 湖南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对会计信息自然“扭曲”的若干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