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改革的思考

应用型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改革的思考

一、应用型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改革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付海龙,田晓琴,刘珊珊,郭晓军[1](2021)在《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路径分析》文中认为农业科研院所承担着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工作,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研管理不仅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完成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还可以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文章分析了目前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路径,以期为院所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提供工作思路。

毛方华,陈华[2](2021)在《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创新思路探析》文中提出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科技创新的丰富内涵,探讨了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管理任务、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管理职责,从党建引领、贯彻文件精神、强化监督管理、加强科研诚信、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快职能转变等方面,提出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思路创新建议。

安珊珊[3](2021)在《新时代教育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困局分析:问题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高水平新型教育智库建设工程,对教育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从全国教科院所科研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对科研管理的作用定位不清,机构职能不全;对科研管理的对象认识不到位;对教育科研的规律理解不足;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把握不准;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管理过多过细;科研管理的更深层次职能有待进一步发挥;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文章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内外部因素基础上,从理念更新、治理模式探索、管理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破解新时代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困局的路径和建议,为教科院所进一步做好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杨玥[4](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孟申思[5](2021)在《高校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破解转移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以来,国家与地方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与政策意见,意图助推成果转化,但实际效果难孚预期。其中,管理复杂性与政策变动频繁、资源供给不足与配置效率低下、商业逻辑与学术文化冲突等问题依然严重阻碍转化效率。表现在结果上就是转化规模与转化收益并未产生显着变化,科技成果转化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何破解技术转移障碍,提高技术转移绩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部分高校建立了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新制度与新组织,开展了多元化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破解了部分技术转移障碍,技术转移绩效明显提高。然而,这些尝试相对分散,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化与理论化探讨,深入探究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的概念内涵、具体形式、作用机理与影响效果。本研究围绕“高校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如何破解技术转移障碍,提升技术转移绩效?”这一问题,首先,根据理论发展脉络对高校技术转移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接着,选取四所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与组织建设成就突出的高校,采用多案例研究,回答高校如何响应国家政策,应对多重使命冲突,平衡科学研究与技术转移,实现稳健发展;然后,选择代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最高水平的若干所高校,使用扎根研究方法,阐释我国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的内涵并揭示本地实践破解转化障碍的作用机理;最后,通过研究假设推演,阐明技术转移本地实践提升转移绩效的过程机制,借助面向高校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检验“技术转移本地实践—障碍规避—技术转移绩效”的理论模型,揭示不同本地实践间的系统化关联,解释不同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对绩效影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本研究得到以下五个主要结论:(1)高校在制度安排上普遍采用同构策略,意在获取和维持合法性,实现组织稳健发展;在组织设计上采用异构策略,根据战略导向、历史沿革、资源禀赋,设计不同结构特征的技术转移生态系统,以协调高校的多重使命,服务高校战略发展;(2)内部管理简化是提升技术转移绩效的重要本地实践;(3)外部网络构建对提升技术转移绩效作用有限;(4)边界跨越是提升技术转移绩效的重要本地实践;(5)障碍规避在技术转移本地实践与技术转移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主要贡献于以下三个方面:(1)立足政策响应,探究高校如何在制度与组织上响应“三权”下放的政策变革,拓展高校响应环境压力研究。(2)采用整体视角,剖析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构成主体与结构特征,丰富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研究内容。(3)构建“技术转移本地实践—障碍规避—技术转移绩效”的理论模型,从微观层面剖析三者的因果联系并验证三种本地实践的作用效果,深化高校技术转移研究。

周舒敏,张威,王英辉[6](2021)在《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现状及发展综述》文中认为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从改革发展历程、存在问题与分析、发展形势与对策等方面对地方科研院所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进行了回顾与综述。重点总结理论和实证研究此类中关于改革发展的经验与主要结论,并揭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已取得以下几点结论:目标的多重性是院所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起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院所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功能定位不清和发展模式多元化是院所改革与发展的困境。目前改革已由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转为从事公益服务的科研院所法人化。未来地方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是明确其功能定位,构建法人化治理结构。

刘凤芹,刘诗莹,王文娟[7](2021)在《新形势下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服务的思考》文中认为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对于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该文介绍了省级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服务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科研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建设、建立高效持续的科研评价及激励机制、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等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创新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其科研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徐静[8](2020)在《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分析及建议》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院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研究院所应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提升单位综合竞争力。本文分析了科研院所目前的科研管理现状,探讨了加强科研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规范科研管理的思路与建议。

李军[9](2020)在《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产业集群表现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正是集群创新模式中重要组成部分。集群环境是产业集群内部组织(企业、政府、大学及科研院所、中介组织)间形成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紧密嵌合的动态网络。集群环境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孕育与发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集群领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为核心、大范围整合产品价值创造活动网络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方式。因此,研究和探索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对于合理安排产学研协同方式、加快协同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集群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如下:一是概念界定。对集群环境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平台和运行过程进行描述和对比分析。二是机理分析。对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特征和功能、构成要素、协同类型进行分析。在提出系统结构和内涵解释的基础上,解析集群环境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互作用机理。在风险分析基础上,提炼出由集群领军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组成的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组织实施过程中的3个关键环节。三是关键环节具体研究。1.伙伴选择,设计基于3因素1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改进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联盟协同创新伙伴评价测度中;2.契约达成与利益分配,构建产学研竞合博弈模型、改进分配博弈模型,并进行分析;3.成果扩散,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仿真研究联盟协同创新成果在集群企业中的扩散机理。四是结论及展望。提出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指出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研究结论如下:集群环境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战略目标制定和成果市场化,促进联盟形成和创新要素集聚。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能够为集群领军企业选出适合共同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大学或科研院所。改进的ELMAN较BP神经网络模型,在处理伙伴评价数据时,速度和准确性更佳。为促进合作契约达成,须提高协同创新效益、正向激励、协同次数和对局方参与率。基于改进Shapley值模型的利益分配方法是有效的。连接广泛的核心企业,在联盟创新成果扩散中发挥关键作用。可调节参数与集群环境即网络结构优化程度相关。联盟创新成果在集群企业中扩散存在临界值。集群企业节点异质性越强,越利于扩散。本文创新点如下:一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置于集群环境中展开研究。在提炼集群环境概念基础上,初步构建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集群创新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二是制定一套多元主体合作创新伙伴选择的方法。构建基于知识能力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特色化地将改进的ELMAN反馈型神经网络模型引入,将其应用于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伙伴评价测度中。三是完善多元主体合作创新博弈过程研究,提出一种解决利益分配的方法。提出每一次完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博弈,由合作前的契约达成、合作后的利益分配两个阶段组成。重点在利益分配博弈阶段,构建基于创新增值、风险承担和资源投入因素的改进Shapley值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集群共同基金的利益补偿方案。四是设计一种研究产业集群中创新扩散问题的方法。首先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集群企业演化网络模型。其次运用改进的SIR病毒传播模型,描述联盟创新成果在集群企业演化网络扩散过程中企业个体的微观变化。最后使用计算机仿真方法模拟该过程。

蒋悟真[10](2020)在《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的税法激励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活动的社会公共利益属性奠定了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税法激励的正当性基础,税法激励是一种成本节约导向型、实体法与程序法并举的正向激励模式。当前我国税法激励侧重于企业或应用型科研项目而欠缺对科研人员和项目实施过程的激励,由此导致高校、科研院所中的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税法激励导向不明、激励效应不彰。为进一步发挥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的税法激励功能,应以科技创新基本规律为基础,以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为目的,通过强化权利保障机能、坚守比例原则、革新激励运作模式以及形塑税式支出制度等途径,实现税法激励的正当性、针对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平衡。

二、应用型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改革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型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意识比较薄弱
    1.2 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1.3 科研管理主动推送服务意识不强
    1.4 科研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2 新形势下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意义
3 提升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路径
    3.1 转变科研管理人员观念
    3.2 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素质
    3.3 丰富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服务内含

(2)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创新思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和内涵
    1.1 当前已进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新阶段
    1.2 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机遇和意义
    1.3 科技创新背景下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变化形势
2 科技创新战略对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提出新要求
    2.1 围绕新形势新要求,重新定位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新任务
    2.2 围绕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导向,构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新模式
    2.3 围绕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强化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新职责
3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思路创新
    3.1 加强党建引领,构筑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支撑
    3.2 贯彻文件精神,积极贯彻科研管理新理念
    3.3 强化监督管理,筑牢科研管理现代化考评机制
    3.4 加强科研诚信,完善科研管理诚信评价体系
    3.5 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构建科研管理新格局
    3.6 加快职能转变,创建新时期科研管理新篇章

(3)新时代教育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困局分析:问题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当前教育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科研管理理念存在误区
        1. 对科研管理的作用定位不清,机构职能不全。
        2. 对科研管理的对象认识不到位。
        3. 对教育科研的规律理解不足。
        4. 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把握不准。
    (二)科研管理模式有待改进
        1. 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管理过多过细。
        2. 科研管理的更深层次职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 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2. 对科研管理人员培训不够重视。
        3. 奖励和激励的内容手段单一。
    (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1.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缺少统筹规划。
        2. 科研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三、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科研院所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科研管理观念
        1. 高度重视科研管理,明确地位与作用。
        2. 聚焦管理对象需求,向“以人为本”管理转化。
        3. 优化科研评价指标,加强成果推广与应用。
        4. 抓住管理重点,优化行政手续。
    (二)探索新的科研治理模式
        1. 优化科研治理体系,尊重二级部门自主权。
        2. 拓展学习型、研究型与能动型管理模式。
    (三)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 招聘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定期培训。
        2. 合理设计,完善奖励、激励机制。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1. 整体设计,统筹规划,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2.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4)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高校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破解转移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框架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章节安排
    1.4 可能的贡献点
2 文献综述
    2.1 高校技术转移
        2.1.1 高校技术转移定义
        2.1.2 高校技术转移形式
        2.1.3 高校技术转移模型
        2.1.4 高校技术转移前因
    2.2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
        2.2.1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定义
        2.2.2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形式
        2.2.3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重要性
    2.3 制度安排
        2.3.1 所有权
        2.3.2 收益权
        2.3.3 处置权
        2.3.4 其他制度安排
    2.4 技术转移生态系统
        2.4.1 技术转移组织
        2.4.2 技术转移组织结构
        2.4.3 技术转移组织与技术转移绩效
    2.5 研究述评
3 制度安排与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研究:探索性多案例
    3.1 文献回顾
    3.2 研究方法
        3.2.1 案例选择
        3.2.2 数据收集
        3.2.3 案例分析
    3.3 案例描述
        3.3.1 清华大学
        3.3.2 浙江大学
        3.3.3 同济大学
        3.3.4 上海交通大学
    3.4 案例发现
        3.4.1 制度安排上的同构设计
        3.4.2 生态系统上的异构表现
    3.5 结论与讨论
4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
    4.1 文献回顾
        4.1.1 技术转移生态系统
        4.1.2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
        4.1.3 技术转移障碍
    4.2 研究方法
        4.2.1 案例选择
        4.2.2 数据收集
    4.3 案例发现
    4.4 案例讨论
    4.5 结论与启示
5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与绩效研究:障碍规避的中介作用
    5.1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5.1.1 内部管理简化与技术转移绩效
        5.1.2 外部网络构建与技术转移绩效
        5.1.3 边界跨越与技术转移绩效
        5.1.4 障碍规避的中介作用
    5.2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5.2.1 问卷设计
        5.2.2 变量测量
        5.2.3 小样本测试
    5.3 样本描述与假设检验
        5.3.1 样本数据
        5.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5.3.3 实证检验
    5.4 研究发现与结论讨论
        5.4.1 结论与讨论
        5.4.2 贡献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理论贡献与政策建议
        6.2.1 理论贡献
        6.2.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政策法规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机构小传
附录4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现状及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方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
2 地方科研院所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功能定位不明确
    2.2 管理体制缺失
    2.3 发展模式有待创新
    2.4 人才流失较严重
    2.5 创新发展能力不足
    2.6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3 改革发展形势与对策
    3.1 功能定位
    3.2 运行与发展模式
    3.3 人才、创新能力以及成果转化
4 结语

(7)新形势下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服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现状
    1.1 科研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1.2 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 科研管理工作认知不够
        1.2.2 科研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人才储备不足
        1.2.3 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不成熟
        1.2.4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需完善
2 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科研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2.2 建立高效持续的科研评价及激励机制
    2.3 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3 结语

(8)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现状
    (一)科研管理定位偏差
    (二)科研活动工作误区
    (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性欠缺
    (四)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亟需提高
    (五)科研管理队伍职业倦怠问题
    (六)科研资源配置欠合理
    (七)档案档案管理不规范
三、提升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两级科研管理”模式
    (二)整合资源,开放共享
    (三)改进人才晋升机制
    (四)建立一支知识化、专职化、精干化的科研管理队伍
四、结语

(9)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1.2.2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1.2.3 集群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集群环境”的概念
        2.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类别
        2.1.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过程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协同学理论
        2.2.3 博弈理论
        2.2.4 创新扩散理论
        2.2.5 复杂网络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机理分析
    3.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研究基础
        3.1.1 特征和功能
        3.1.2 构成要素
        3.1.3 协同类型
    3.2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结构和内涵解释
        3.2.1 系统结构
        3.2.2 内涵解释
    3.3 集群环境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相互作用机理
    3.4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及其对创新协同影响
        3.4.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分析
        3.4.2 风险对产学研之间创新协同的影响分析
    3.5 研究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伙伴选择
    4.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选择必要性分析
    4.2 伙伴选择的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
        4.3.1 指标体系构建
        4.3.2 测度方法选择
    4.4 基于改进ELMAN神经网络的伙伴选择测度模型构建
        4.4.1 ELMAN神经网络原理
        4.4.2 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4.5 实证分析
        4.5.1 评价指标测度表设计
        4.5.2 原始数据获取与处理
        4.5.3 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博弈分析
    5.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博弈概念解析
    5.2 两阶段博弈特点分析
    5.3 竞合博弈阶段建模及分析
        5.3.1 博弈模型构建
        5.3.2 契约达成条件分析
    5.4 分配博弈阶段建模及分析
        5.4.1 基本Shapley值分配模型
        5.4.2 改进的Shapley值分配模型设计
        5.4.3 案例计算及分析
        5.4.4 集群共同基金补偿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果扩散仿真研究
    6.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果扩散的含义
    6.2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果扩散模型构建思想
    6.3 病毒传播模型和复杂网络建模的适用性分析
        6.3.1 病毒传播模型适用性分析
        6.3.2 复杂网络建模适用性分析
    6.4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果扩散模型构建
        6.4.1 集群企业演化网络建模
        6.4.2 联盟成果扩散模型构建
    6.5 仿真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7.1.1 研究结论
        7.1.2 管理启示
    7.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集群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选择指标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的税法激励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的税法激励语境
    (一)税法激励科技创新的正当使命
    (二)税法激励科技创新的具体呈现
        1.税收实体法层面。
        2.税收程序法层面。
二、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的税法激励困境
    (一)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的税法激励导向不明确
        1.激励性税收规则缺失。
        2.创造性财产利益分配错位。
    (二)现行税法激励模式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效应
        1.激励范围不全面。
        2.激励内容有偏差。
        3.激励程度不科学。
三、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税法激励的优化路径
    (一)确保激励性:强化权利保障之机能
    (二)加强正当性:坚守比例原则
    (三)提高针对性:革新激励运作模式
        1.扩大税法激励的惠及范围。
        2.构建激励人才创新的薪酬激励机制。
        3.搭建规范性的税收激励政策框架。
    (四)提升科学性:形塑税式支出制度
结语

四、应用型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改革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路径分析[J]. 付海龙,田晓琴,刘珊珊,郭晓军. 农业科技管理, 2021(05)
  • [2]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创新思路探析[J]. 毛方华,陈华. 福建农业科技, 2021(08)
  • [3]新时代教育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困局分析:问题与改进[J]. 安珊珊. 决策咨询, 2021(04)
  • [4]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5]高校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破解转移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孟申思. 浙江大学, 2021(01)
  • [6]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现状及发展综述[J]. 周舒敏,张威,王英辉. 科技创业月刊, 2021(04)
  • [7]新形势下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服务的思考[J]. 刘凤芹,刘诗莹,王文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1(06)
  • [8]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分析及建议[J]. 徐静. 中国有色金属, 2020(S2)
  • [9]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 李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10]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的税法激励探析[J]. 蒋悟真. 法学论坛, 2020(06)

标签:;  ;  ;  ;  ;  

应用型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改革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